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政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根据前期实地调查,选择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狗牙根(Cynodondactylon)和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3种广泛用于岩石边坡生态修复的植物作为供试材料,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苗圃基地土壤作为供试土壤。
2试验设计
选择籽粒饱满的草地早熟禾、狗牙根、红三叶种子,分别播种在直径为20cm的塑料花盆中,栽植后进行正常管理,待植物正常生长2个月后进行干旱胁迫试验。胁迫试验采用盆栽控水法,试验前分别对植物浇透水,第2d取样测定作为对照(CK),此后进行断水处理,同时采取人工防雨措施,开始抗旱胁迫试验。从干旱胁迫第8d起每隔4d取1次样,并测定相应的生理生化指标,24d后结束试验。试验期为夏季,当地日平均温度在22~33℃,最低温度18℃,最高温度37℃。
3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本次抗旱性试验以叶片为测试对象,测定指标为: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其中,相对含水量采用烘干法,相对电导率采用电导率仪法,脯氨酸含量采用磺基水杨酸法,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叶绿素含量采用80%丙酮浸提比色法,各指标测定均设3次重复,取其均值。
4数据分析方法
4.1抗旱系数为避免不同物种间对照值的差异对试验结果造成的影响,利用公式(1)对所测得的各项生理指标值进行转换,求得各生理指标在不同时间的抗旱系数。
4.2隶属函数值隶属函数是在多指标测定基础上,对植物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的有效途径,它克服了利用少量指标进行评价的不足。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原理,先将各指标换算成隶属函数值,然后对各物种隶属函数值求平均值,得出综合评价指标值,其值越大,说明抗旱性能越强。计算公式为:式中:X为各物种的某一指标抗旱系数,Xmax和Xmin分别为3种植物中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u)为植物的抗旱隶属函数均值。如果指标与抗旱性呈正相关,则用式(2)计算;如果指标与抗旱性呈负相关,则用式(3)计算。
4.3灰色关联分析按照灰色系统理论要求,将3种植物的抗旱性及6个指标作为一个整体,即灰色系统。设植物抗旱隶属函数均值为参考数列X0,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的抗旱系数分别作为比较数列X1,X2,X3,X4,X5,X6。利用计算机在DPS处理系统平台菜单下选择“其它关联分析”功能项,分辨系数取常规值0.5,执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出3种植物各指标与抗旱性的关联度与关联序。
结果与分析
1干旱胁迫下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的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在干旱前12d,3种植物各指标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受干旱胁迫影响较小,12d以后,各指标变化趋势有所加快,说明植物受干旱影响的程度逐渐加重。在整个干旱期内,不同植物、不同指标间又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其中,红三叶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电导率变化明显高于草地早熟禾和狗牙根,说明其水分亏缺严重,细胞质膜透性增强;3种植物的丙二醛含量在干旱12d以后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胁迫结束时,草地早熟禾、狗牙根和红三叶的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上升了289.4%,283.1%和291.9%,说明植物器官在干旱条件下发生了膜脂过氧化作用;3种植物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干旱前16d变化趋势相对缓慢,之后加速上升,到第20d时达到峰值,之后缓慢下降,可能与植物在干旱20d后失水严重有关;草地早熟禾和狗牙根的脯氨酸含量分别在干旱16d和干旱12d后才出现快速上升趋势,说明其能抵抗较长时间的干旱胁迫,而红三叶在干旱8d以后即快速上升,至第20d时出现最大值,是对照的57.47倍,之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可能是植物体内的酶因受伤害而失去活性,最终阻碍脯氨酸的合成并利用了一部分脯氨酸;随着干旱不断加重,植物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光合作用受阻,其中以红三叶叶绿素含量下降最大,狗牙根次之,草地早熟禾最小。
2植物抗旱性能综合评价
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植物在干旱前期(1~12d)、干旱中期(13~20d)和干旱后期(21~28d)所表现出的抗旱性状进行综合评价(表1)。其中,干旱前期、中期、后期分别以第8d和第12d、第16d和第20d、第24d和第28d各指标测定值的平均抗旱系数为基准。从表1可以看出,3种植物在不同干旱期内抗旱性能存在一定差异。即在干旱前期和中期,狗牙根的抗旱性最好,3种植物的抗旱性能为:狗牙根>红三叶>草地早熟禾;在后期,草地早熟禾的抗旱性能则高于狗牙根和红三叶,3种植物的抗旱性为:草地早熟禾>狗牙根>红三叶。
3不同生理生化指标对干旱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若某指标与抗旱性的关联度越大,则说明该指标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越密切,对干旱胁迫的反应越敏感。从表2可以看出,3种植物的抗旱性与各指标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0.708,0.694,0.638,0.630,0.609和0.607。各指标对植物抗旱性的影响以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最大,对干旱胁迫最为敏感,其次为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各指标的关联度均大于0.6,处于较强关联水平。
结论与讨论
植物的抗旱性是其适应干旱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是从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反应到组织细胞、光合器官以及原生质结构的综合反应。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草地早熟禾、狗牙根、红三叶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均呈递增趋势,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呈递减趋势,但3种植物对干旱的反应存在差异。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前期和中期植物的抗旱性能为:狗牙根>红三叶>草地早熟禾;而在干旱后期,植物的抗旱性为:草地早熟禾>狗牙根>红三叶。即狗牙根在短期内的抗旱性能较强,但随着干旱时间的增加,其耐旱抗旱能力逐渐减弱并低于草地早熟禾;红三叶的抗旱性先是处于狗牙根和草地早熟禾之间,在干旱后期,其抗旱性能最弱;草地早熟禾尽管在干旱前期、中期的抗旱性均低于狗牙根和红三叶,但在胁迫期结束时,与其他植物相比,草地早熟禾仍能保持一定的抗旱能力,说明其在持续干旱下具有稳定的抗旱能力,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引起重视。
1.筑坝工程。筑坝是按调整水流分布,改善航行条件的需求,将石料抛筑在具有土工布护底的局部河床上的工程措施。各坝体上下游河段水文情势将发生变化,将局部改变水的流向,使局部流场发生变化。丁坝、潜坝和梳齿坝体上、下游可能形成一些回水区或缓流区,并抬升部分河段水位,增加水深。河床地形发生变化,建坝后局部河岸被坝体占用,岸边的水生植被被损毁,对部分产卵鱼类不利。丁坝、潜坝等会造成一些原有的产卵场的功能发生变化或丧失;丁坝坝体上游靠岸侧水流减缓,若漂流性鱼卵漂浮至此容易下沉,从而影响鱼类的孵化。
2.守护工程。护岸是保护河岸,防止波浪、水流侵蚀的工程。主要作用是控制河势,不使河床边界发生任意变化,保持河势稳定在满意的状态;抑制崩岸,防止水流淘刷和波浪冲势河岸;防止主流顶冲河岸,尤其洪水主流顶冲的险工地段,需要修建护岸工程,有效保护堤防安全。护底是护岸的基础部分,是从坡脚向外直至深槽的防护体,遏制河底的过度冲刷。护岸、护坡、边滩和低滩守护主要改变原有岸坡结构,整治使得自然复杂的河流形态和流场朝单一化方向发展,其守护行为一般不会对河道水文情势造成大的改变。施工会改变产卵基质等栖息生境;边滩的硬化对水生维管束植物产生影响,使其生物量减少,间接影响喜好在此产沉性卵或粘性卵鱼类的繁殖发育,导致区域鱼类资源量的下降;破坏底栖动物的主要生存场,底栖动物种类、数量下降,致使鱼类减少。抛石、沉排等工序会改变局部地形,增加河床糙度,改变河床底质结构。
3.疏浚吹填工程。疏浚后河段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流量增大;施工使悬浮物浓度升高,影响浮游生物;疏浚处原有的底栖生物被损毁;对工程区域鱼类有惊扰。
4.航道爆破工程。爆破工程主要导致河道部分地形发生变化,原有的急流环境变为缓流。施工中局部悬浮物浓度升高,影响浮游生物;工程炸除礁石使底栖生物被损毁,附近一定区域的底栖生物被掩埋;施工前如未采取驱鱼措施,将炸死或炸伤过往鱼类。
二、需重点研究的方向
1.长江江豚保护研究方向。长江江豚:种名,属于哺乳纲、鲸目、鼠海豚科中江豚属中的窄脊江豚的一个亚种。长江江豚是江豚生活在淡水中的唯一亚种,2013年7月被IUCN的受胁物种红皮书列为极危物种。长江江豚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目前主要分布在宜昌至上海段,其中宜昌至鄂州段江豚的密度最低。江豚为近岸型豚类,分布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递减。长江江豚迁移范围较小,在弯曲河道的边滩缓水区、分汊河道的干支流交汇水域的分离区和滞留区,以及心滩的分流区之间往返迁移。长江江豚一般在春季繁殖,分娩持续时间较长,4~5月份为产仔盛期。江豚喜单独活动,有时也结成2~3只的小群,主要以青鳞鱼、梭鱼、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为食。①长江江豚保护策略研究。对长江江豚的历史及现状进行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得出长江江豚的种群分布情况、生长状况及数量的系统资料及变化趋势;研究三峡大坝蓄水对长江江豚栖息地及索饵场造成的影响;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的层面初步分析江豚资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基于长江江豚现状调研、社会经济影响和技术方法,分析栖息地保护、异地迁建保护、人工繁殖三大保护措施的利弊。提出包括水利调度、加强行政管理、维护生态系统等在内的江豚总体保护策略及近期保护侧重方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分江段制定近期及远期江豚保护方案。②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的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资料查找的方法调查历史上人类活动较少时江豚的数量及活动水域,将个体江豚所需的活动水域作为江豚的原始生态足迹值,再参考人类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根据现有的江豚生活需求推算出所需的生态足迹值,并对原始值进行修正,得出合理的生态足迹值,再计算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值,得出目前长江适应江豚的生存空间。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核算出江豚保护所需总费用;确定人类活动(工程建设、沿江排污、经济行为等)对江豚影响所占的权重,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定量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生态足迹的影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③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累积影响研究。分别对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和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进行研究。采用情景分析法,考虑生物资源自我修复,通过资料和实地考察研究航道整治工程对底栖动物等生物资源量的影响。分析长江江豚的食物链,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的累积影响。综合考虑江豚被饿死的可能性和危险捕食给江豚带来的擦伤、撞击、螺旋桨误伤等伤亡,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的累积影响。调查已建筑坝工程对江豚迁移路径的影响,结合江豚迁移路径要求的流速、水深等水文条件和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情况,通过环境数学模型法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得出迁移路径被压缩的空间值。④适宜江豚生存的生态江段选取研究。根据江豚生存适宜的底质、边滩、流速、水温、泥沙等水文条件,对各江段水文情势等进行调研,采用数学模型法初步确定若干现状条件下的适宜江豚生存的生态保护江段。由于时间推移,河流环境发生变化,根据现有的河流水文资料,运用环境数学模型法,模拟河流水文水动力变化趋势,分析生物资源变化情况,结合江豚适宜的生存条件,重新确立若干未来条件下适宜江豚生存条件的生态保护江段。综合考虑江豚保护、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经济技术、社会影响等方面,采用实地考察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优化选取适宜江豚生存条件的最优生态保护江段。
2“.四大家鱼”保护研究方向。“四大家鱼”指的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类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和捕捞对象,在淡水渔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长江是我国四大家鱼的主要天然原产地,是宝贵的天然物种种质资源库。“四大家鱼”属典型的产漂流性卵鱼类,繁殖季节在每年4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此时江水的平均温度为18~27℃,产卵盛期水温为21~24℃。一般认定,“四大家鱼”产卵期的适宜流速最小为30cm/s,最大为60cm/s。研究发现“四大家鱼”的产卵环境多为河床地形、水流流态较为复杂,动能梯度和弗劳德数较小、流速梯度和能量损失较大的河段。①“四大家鱼”保护策略及生态补偿研究。A:“四大家鱼”保护策略研究,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目前四大家鱼“三场一通道”的分布情况及三峡工程蓄水对“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区域的影响;初步分析人类活动中(工程建设、水体污染、非法捕捞等)对“四大家鱼”种群变化的影响因素。“四大家鱼”的保护主要分为对“三场一通道”的生态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基于“四大家鱼”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社会影响及经济技术的综合分析,针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及一般江段提出系统保护方案。同时,对现有人工增殖放流站进行考察,研究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B:“四大家鱼”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对“四大家鱼”生态补偿费用进行核算;通过人类活动对“四大家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定量研究出航道整治工程在人类活动中对“四大家鱼”影响所占的权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②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的累积影响研究,分别对航道整治工程对江豚觅食场所和迁移路径的累积影响进行研究。由于“四大家鱼”主要以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为食,采用情景分析法,在考虑生物资源自我修复的情况下,通过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研究守护工程、疏浚吹填工程、航道爆破工程等对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等生物资源量的影响,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索饵场的累积影响。通过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对三峡大坝蓄水后“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已建的嘉鱼至燕子窝段航道整治工程、罗湖州水道整治工程等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影响。根据“四大家鱼”产卵场所需水文环境(底质、流量、水温、泥沙等)及相关整治工程的建设情况,采用环境数学模型法确定航道整治工程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累积影响,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建设的阈值。
3.中华鲟保护研究方向。白鱀豚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是世界上现存的4种淡水豚数量最少的物种。历史上从宜昌到长江入海口曾经广泛分布。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逐渐缩小。上世纪90年代,白暨豚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绝迹,在长江分布范围的上限移至葛洲坝下游170km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到南京附近。2000年至2004年的几次观测中,其主要聚集在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已经功能性绝灭。①中华鲟保护策略研究。采用资料查找和实地考察等方法,调查中华鲟的历史及现状,得出中华鲟的种群分布、数量及生长状况的系统资料和变化趋势;研究三峡蓄水、葛洲坝下游河势调整,导致中华鲟栖息地、生殖洄游及产卵场的变化;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迁等层面,分析中华鲟资源减少的影响因素。基于中华鲟的现状调研、社会经济影响和技术方法,综合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研究人工繁殖及放生技术、探索野生中华鲟卵孵化、苗种培育及自然繁殖技术等保护措施的利弊,提出包括水利调度、行政管理、生态系统维护等在内的中华鲟总体保护策略。研究保护产卵场和自然繁殖活动、降低孵化后死亡率的可行措施,在结合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基础上,制定贴合中华鲟近期及远期的保护方案。②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的生态补偿方案研究。采用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和假想市场法等对中华鲟生态补偿费用进行核算;通过对中华鲟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依据模糊数学统计法、建立模型法、实地考察法等定量分析航道整治工程对中华鲟的影响,确定其在所有人类活动中对中华鲟影响所占的权重,最终确定航道整治工程所需承担的保护费用。
4.护坡、护底工程研究方向①各生态护坡材料的比选及适应性研究。生态护坡工程建设必须考虑边坡的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并考虑选取植物的生态性、形态性、地域性,原则上生态护坡的植被要求抗逆性强、生长迅速、自繁能力强、适应粗放管理,日后管理简单。国内外新型的生态护坡技术有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垫植草护坡、石笼(雷诺垫)护坡、加筋纤维毯护坡、香草根技术护坡等,调研这些生态护坡技术对气候、土质、地形、水位、流速等外界环境要求,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采用室内实验的研究方法,构建物理模型,利用水槽概化模型模拟出各段航道运营情况,探究不同水流条件下各类生态护坡的适应性(抗冲刷能力、抗风浪能力、消落带消能能力、生态修复特性等),并在典型航道进行试验以验证结论。综合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各航道整治工程所适合的生态护坡的可行性,计算具有各特殊性能要求的生态护坡工程施工、维护的费用,遴选出符合社会经济性的生态护坡工程类型。②护底工程结构及生态修复特性研究,护底工程生态化建设不仅对工程的安全性具有要求,其生态化改造也十分重要。护底结构既要尽量减少对水流的干扰,以降低护底结构外缘的冲刷,又要确保护底结构外缘的冲刷应远离稳定区以保证建筑物安全。其排体既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排水性、保沙性,又要适合微生物附着以及具有生物保护功能(例如防止江豚的危险捕食等)。通过室内试验(受力试验等),采用科学方法考察各生态护底软体排的完整性、搭接处安全性、排边稳定性以及护底的防护效果,以研究软体排构造及布局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调研长江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实施的护底工程技术,包括其磨损程度和各护底工程的生态修复效果(淤积、底栖生物、周边生境等),综合分析各护底工程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综合稳定性和生态性,优化护底工程软体排的构造及布局。
三、结论与建议
1.长江航运的发展和航道的建设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长江航道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目前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均未有明确的定义。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