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检验科实习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检验科;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31-01
检验科工作的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大量的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临床检验标本,而这些血液标本是重要的潜在生物传染源[1],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在工作中稍有疏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2]。为了避免检验科工作人员工作中造成生物污染,探讨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的措施和漏洞,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针对商丘市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为调查对象,进行突击检查、深入调查。
1.2 调查内容
检验科工作人员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情况,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2 结果
2.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及合格率情况
见表1。
表1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n(%)]
2.2 18家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管理情况
见表2。
3 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情况较差,防护服合格率为0,而防护眼罩合格率为5.00%;鞋套使用率为16.66%;手套使用率为55.55%。综合分析,医疗机构检验科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淡薄,对合并生物污染无心理准备,对卫生安全防护暴露处理方法、流程不掌握。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制度准备情况较齐全,但深入调查可以看出很多是流于形式,卫生安全防护培训及记录较差,合格率为27.77%,充分说明了个人防护情况较差的原因。
笔者认为在医疗机构检验科卫生安全防护中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消毒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文件[3]。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上岗前进行安全规程的培训、有关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消毒知识及相应专业技能培训[4-5],掌握预防暴露、识别危险因素以及暴露后的安全处理程序,按照规范要求操作。严格要求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相应的操作流程,掌握检验科室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正确的操作步骤和要点,防止差错和污染[2-6]。
总之,检验科工作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非常重要,是保证卫生人员健康的重要措施,应加强制度化的管理、细致的培训,全面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严格按照检查规程操作,可以避免和防止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03-706.
[2]戴青梅,刘素美,李法云,等.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9.
[3]童明庆.临床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3):189.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
[5]王艳.手卫生行为与医院感染的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0):10.
关键词:检验科实习生 实习问题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R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164-01
毕业实习是医学检验类专业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阶段,是理论阶段与参与临床工作阶段的桥梁,是全面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环节。在这一阶段,医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并直接应用于临床,能够有效巩固与提高做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而逐渐锤炼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习生所面临的问题
1.1 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大部分实习生进入检验科时,有一种陌生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是由于实习生对检验科的环境不熟悉,或是对检验流程不清楚造成的;另外就是有畏惧心理,害怕自己标本采集失败,担心自己会出错,担心被老师批评,思想紧张。
1.2 缺乏与患者和带教老师的沟通
有些实习生在接收标本和查询报告时,缺乏与患者必要的沟通,言语生硬,态度不够和蔼,采集标本时手法不够轻柔,因此患者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操作;对于带教老师,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标本,时间有限,不可能每天抽出具体的时间去教学生,使得实习生的锻炼机会减少。
1.3 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差
检验科实习生从学生到检验人员这一过程转变很大,许多实习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实习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检验工作存在一定差距,除了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外,更多地表现为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知识,而很少主动地去观察,询问和查询资料。
1.4 带教老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科实习生的学历从原来的中专逐渐转向大专,本科。带教老师尽管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由于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有限,不能及时地得到更新和提高,导致不能满足实习生的学习欲望;并且带教老师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缺乏正规系统的教育理论和带教培训,缺乏基本的教学方法,以致不能系统全面的对实习生进行施教。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往往会觉得无所是从,无从下手,不能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只是观念上想将学生教成“操作工”。有些时候,带教老师一个人一个教法,使得实习生不知哪个老师教的正确和正规;还有少数带教老师由于性格和心情的原因,使得实习生敬而远之,也会影响实习生的学习。因此学生可能会产生不满情绪,这样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可能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检验师。并且实习基地中极少数带教教师工作散漫、偷奸耍滑,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影响极坏,可能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人生价值观。
1.5 实习基地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实习生逐年增加,由于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容纳如此众多的实习生,因此大部分学生进入缺乏教学经验的医院进行实习。这些实习基地大多把接受学生实习当做一项任务,而将其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补充,仅将学生安排于各专业组进行实习,却很少考虑按照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保证学生实习质量。部分实习基地制度不完善,对教师带教无量化评价指标;部分基地对学生教学无实习计划,有些基地虽制定了实习计划但无落实实习计划的具体措施;对学生的实习手册执行随意化;学生实习结束没有进行有效考核,因此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 对策
2.1 岗前培训
鉴于实习生面对实习所存在的陌生感和畏惧心理,我们首先对实习生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检验科的仪器设备,检验科的工作流程,检验科的规章制度,检验科的人员配备,实习的内容,时间以及实习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使实习生在进入实习之前,对检验工作有个基本的了解,思想上做好充分准备,减少陌生感;鼓励实习生大胆地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尽可能克服畏惧心理,增强学习的信心。
2.2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
实习期是医学生临床实践的初始阶段,也是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观、道德观,养成好的医德医风习惯的重要开端。由于检验对象是患者,承受着生命之重,因此,培养的医学生必须有非常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在医疗中必须以病人健康权、生命权为重,在临床技术水平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攻克技术上的难题,必须保证检测标本在实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习带教过程中,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认识到检验单作为患者疾病的信息,关乎到医生对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如果检验报告发生误差,将会误导医生,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2.3 注意培养实习生与医患沟通的能力
教育实习生面对患者要用礼貌用语,态度和蔼,尽可能耐心与患者交谈,使患者感到舒适,有一种信任感,并且注意交谈的方式和技巧,给予患者以关心,让患者有被尊重感和亲切感。对于带教老师,实习生首先应该尊重,再次应该请教,对于实习中不会和不明白的,应该积极主动的与带教老师沟通。
2.4 培养实习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习前,要先考察一下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尽量要求实习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温习和再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实习中,带教老师不仅要言传身教,更要注重实习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求实习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独立的完成标本的检验,并且给出检验结果,这不仅增加了实习生的工作责任心,锻炼和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更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带教老师应该做到放手不放眼,注意及时引导和启发,让实习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判断,解决和决策,并在主要环节上把关,防止发生医疗差错。
2.5 针对带教老师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实施专人带教,严格挑选带教老师。选择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高、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代教能力强的检验人员担任带教老师。并由科主任定期地进行教学质量验收,通过笔试和技能考核的方式检测实习生的学习成绩,奖优罚劣;参考各位带教老师的评价,针对实习生实习中所出现的问题给出合适的意见和建议。
综上所述,面对实习生的实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经过我们几年积极的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检验科带教中,以实习生为中心,注意实习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探讨带教方法,培养实习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出一批适合检验科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岗前培训是实习生开始实习前的重要内容。首先,应组织学生学习医院和检验科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科室基本情况、管理规定、实习要求;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遵守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其次,应结合检验科工作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原则等知识,使学生在实习中树立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意识。最后,通过岗前培训,使学生正确认识实习与就业和考研的关系。随着就业和考研压力的增加,许多实习生在实习中后期实习积极性显著下降。因此,应在岗前培训时强调实习阶段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实习是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的基础,不能松懈或放弃任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对于需要就业的学生,应在不影响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其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实习生,老师应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实习态度,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最大限度地缓解实习与考研间的矛盾。
2建立合理的实习计划和带教方式
2.1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和内容。检验科的实习专业繁多,因此制定合理的实习带教计划是保证学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实习计划的制订应主要根据实纲的要求、科室的实际情况以及历届实习生的建议,合理编排实习生在各专业组的轮转表,使学生充分了解实习程序。
2.2建立岗位老师负责制的带教方式。检验科分为许多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又设置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按照以前“一对一”的带教方式,带教老师难以较好地完成每个岗位的带教,也有可能出现因老师出差、休息等原因而导致实习生无人带、无人教、无人管的现象。因此,笔者所在科室实行岗位老师负责制,在每个工作岗位每天都安排具有带教能力的老师完成实习指导工作。实习生进入每个专业组时,要求专业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岗位的实习时间和顺序,并严格要求岗位老师做好带教工作,更好地保证了实习教学的质量。
2.3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传、帮、带”,既节省了带教老师的精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但应避免学生出现“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请教老师或在老师指导下操作,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3注重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质量保证意识
3.1自动化仪器检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安排实习生上机操作前,岗位带教老师应向学生现场介绍仪器基本构造、检测原理和检测项目,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仪器规范操作规程,在确保学生已熟悉仪器使用、维护和标本检测流程之后,再进行实践操作,从而避免因实习生操作不当而影响科室的正常工作。
3.2手工操作技能的培养。为了培养全面适用型检验人才,在强化自动化仪器操作培训的同时,也应重视手工操作技能的培养。目前,部分检测项目仍采用手工方法,尤其是体液常规和微生物及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等。因此,带教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加强手工操作技能的规范化培养,让实习生练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其动手能力,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提高。
3.3质量保证意识的培养。带教老师应详细介绍质量管理程序,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各项质量保证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分析前的标本采集、处理和不合格标本处置[4],分析中的室内质控和结果分析,分析后的报告审核等。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保证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要让实习生了解与临床联系的重要性,重视与临床医护工作者的沟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实习生的沟通能力,也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实习生的专业知识。
4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
实习期是实习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为其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为此,笔者所在科室为每位本科实习生配备了一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中级职称以上带教老师,在科研项目选题、立题、文献检索、科研设计、实验操作、课题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指导,使学生将学习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将来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规范实习带教的考核评定
5.1加强对实习生的考核评定工作。考核是检查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科室采用出科前考核的方式,安排各专业组组长按照学生学习目标,对实习生进行操作能力、理论水平、思想品德、劳动规律等方面进行综合鉴定及考核评分。在实习结束后,由科主任及教学秘书组织评选优秀实习生,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5.2重视实习生对带教过程的综合评价。了解实习生对带教过程的综合评价有助于不断提高实习带教的质量。在每年的实习结束后,笔者所在科室都将组织来自不同院校的实习生举行师生交流会,听取实习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带教工作的总结和完善。同时,也请实习生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从每个专业组中评选出一名具有较高带教责任心和带教水平的优秀带教老师,并作为年度评优工作的依据之一,从而激发了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带教水平。
检验科是医院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医院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也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科室。检验科工作人员的锐器伤可导致血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潜在风险并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的心理压力,故检验人员如何预防血源性感染非常重要,笔者对检验科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检验科人员、轮转、职工及实习生共43人,男19人、女24人,本科、大专、中专、职工分别为10、26、4、3人,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43份,收回43份,其中调查内容包括锐器、针头刺伤的次数,原因、刺伤后的处理,平时有无预防措施,是否经常带伤工作等。
2 结果
被调查的43人中,受伤32人,占74.4%,受伤次数80次,平均每人受伤2.5次,其中受伤?3次的人19人,约60.0%。锐器刺伤的原因中,有60%认为是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特殊造成的,18%为工作繁忙,紧张,注意力不集中,15%为不良习惯及锐器废弃物不按规范处理,7%与医疗玻璃制品及实验室仪器发生故障不慎处理有关。刺伤能采取正确方法处理伤口的占85%,能严格采取防护措施的占78%,经常带伤进行接收标本、工作的占93%。
3 讨论
3.1 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
3.1.1 锐器刺伤感染:如果工作中繁忙或稍有疏忽,如抽血后一次性针头丢弃过程中,回套针帽,取下针头,毁形处理等环节中;不良习惯随意放置剪刀,刀片等导致自身或他人的刺伤;锐器废物不按规范处理:如各种针管、玻璃吸管、玻璃试管、吸头、玻片、玻璃瓶操作不慎发生破裂,实验室内仪器发生故障,维修时不慎发生划伤,挤压伤,易造成血源性感染。
3.1.2 接触感染:急诊患者,传染病科患者,不确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携带血液致病菌的可能性高。研究表明:如接触含HBV的血、体液,其感染率6.0%。
3.2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因素:据报道在我国艾滋病发病率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同时我国又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之一,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0%,丙肝肝炎总感染率为30.0%,因此,检验科人员正面临着严峻职业感染的危险。
3.3 预防措施
3.3.1 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防护能力:经常组织学习,加强职业安全和防护知识,加强宣教如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现状,引起锐器的危险因素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如何正确合理使用防护用品,正确了解检验科锐器伤的危险性,改变不良的个人操作习惯,牢固树立职业安全的理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3.2 加强防护措施:检验科人员是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可能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和仪器都应视为有传染性,各科室部门均应制定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保护措施[1]。戴医用乳胶手套是检验人员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抽血针头刺伤是检验科最常见的感染因素,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自毁型针具,工作中应积极预防,采血及实验时注意力集中,要求污染的针头应及时放入锐器盒。使用锐器箱收集锐器是减少和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方法[2]。
3.3.3 按规范操作:防止用裸手掰安瓿,应戴防护手套或垫纱布操作,注意安瓿的玻璃硬度,用力要均匀适当,以防刺伤。各种锐器如吸管、玻璃试管、刀片、剪刀等应放在固定的容器或位置。在给患儿、精神病等不合作患者采血时,应取得其他同事的帮助,预防患者突发动作而发生损伤。
参考文献
1研究对象
以2013-2016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中心实习的医学检验专业同学(n=112)为研究对象,所有学生为均已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的专科检验医学专业的实习生,结合的使用PBL教学法结合科室每周的培训工作,开展普通教学法和PBL教学法的对比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材料中的内容,课前授课老师结合材料与实践设定若干问题,将学生分成7~8人的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并解决设定的问题,问题内容来自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四版《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
3评价方法
3.1考试内容分为两部分,基础知识为需要记忆的基础内容,综合知识为各专业综合应用的知识。采用试卷考试的办法,考试为50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00分,《血液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各一份试卷,其中基础知识25题,综合知识25题;对每一届实习生入科实习时进行首次测试,在进行PBL教学完成以后,采用同样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再次考核。3.2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教师、课程设置的认可评价,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的影响等。
4统计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