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质灾害监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质灾害监测范文第1篇

所谓的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自然地质的结构以及相应版块的运动或者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造成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面塌陷或者是土壤盐碱化以及火山地震的发生,这些都属于地质灾害问题。由于地质灾害是由于一定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导致其发生的,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产生碰撞或者是挤压而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造成的。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由于生产的需要对于树木进行严重的砍伐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造成山体滑坡的现象发生,由于煤矿以及其他资源的过度开采,很可能造成塌方现象的发生,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造成环境的破坏。

二、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

所谓的地质监测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对于地质灾害的活动以及各种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的工作。不但可以防止灾害的发生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来减少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1.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

在对地质进行监测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直接的观察以及通过仪器的测量还有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生的特点,从而对其进行防御。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时候主要是对于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灾害的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我们通过对变形、物理场、化学场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其它的一些动力因素进行相关的监测从而找出其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

对于变形监测来说主要是通过伸缩计法以及地表倾斜检测法还有地表位移GPS测量法对地表的相对位移以及绝对位移进行相应的测量。以上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对预防滑坡以及崩塌地质灾害发生而进行的监测。对于泥石流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地表检测法和流速监测法以及对于降雨量的调查分析来进行相应的监测的。地质之所以会发生变动,不仅受自然自身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所有在具备完善的监测的情况下要让人们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对于人类所进行的活动也要进行相应的的观察之后可以推断出地质可能会发生的结构的演变,从而能更好地分析其动态,对于可能要发生的灾害进行很好的预防。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本程序

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首先相关的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小组,对于居民进行的宣传以及教育,对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于进行及时的撤离以及预防的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其次,应该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力设施以及具有重大威胁性的桥梁以及水坝的建设还有对大山的居民的居住地以及周边的环境要进行良好的监测,以便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将居民进行有效的撤离。最后要制定严谨详细的防御措施,在进行区域调查时要把发生重大灾害的地区作为重点的参考对像对其地质环境进行相关的判别,对于特殊区域的地质要建立完善的气象综合检测网,由于监测预警对于预防以及降低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监测预警的时候一定要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重要的依据。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于地质进行科学的划分之后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监测以及预防的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基本理论以及模型

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现在都发生过很多的地质灾害问题,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以及预警应该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在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以及诱发的因素和动力学的分析,通过对静力以及动力的研究,来判断地质灾害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岩土力学的研究从而判断地质灾害的日常稳定性以动态。通过统计学以及数学的应用,对一些变量以及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使用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便于发现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还可以通过信息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结合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使预警预报在无形之中可以看见,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防范。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对于我国来说BOTDR技术虽然引进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很迅速,对于滑坡工程的监测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监测预警的时候应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然后其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地质灾害监测的预警模型主要有时间序列模型以及Kalman滤波模型还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时间序列模型建模之前要对系统的时间序列动态数据进行相应的观测以及记录,然后通过制图以及一系列的计算选择合适的模型与时间序列观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曲线拟合,从而发现其走向。

五、总结

地质灾害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发展

0.引言

中国是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制约着灾害多发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它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1.常用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1.1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地面沉降主要诱发原因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降具有区域性,不行逆转性,危害是长期的、永久的。我国已经有50 多座大中城市出现了地面沉降,约占全国城市的30%,此中80%分布在沿海,较严重的是上海、天津、苏州、宁波,内陆盆地型如内蒙呼和浩特、山西大同,冲积洪积平原如河南郑州、安徽阜阳。对地面沉降的监测技术方式主需要有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土体应力应变研究系统、大地测量法、GPS 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图片解译、标记物的绝对测量等,确定沉降速率,经过监测,采取防治对策,减少灾害的继续发生。

1.2地裂缝监测技术

地裂缝的主要监测技术方式有:大地测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统法、简易人工观测、应力计等技术方式,用于监测裂缝变化状况和地质条件允许的变化。依照监测数据,研究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推断预报,采取处理对策,避免地裂缝开裂速率增大和开裂面积扩大。

1.3地面塌陷监测技术

地面塌陷依照成因不一样分两大类,即岩溶塌陷和非岩溶塌陷(包括矿区塌陷,黄土湿陷及人防工程塌陷等)。岩溶塌陷主要在广西桂林、贵州六盘水等岩溶地区,产生塌陷的主要理由是过量汲取岩溶水。主要监测技术方式以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监测为主,以人工定期测量和水位自动记录测量为主要方式,并观测开采井的水的混浊度。非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老矿区和黄土地区,老矿区因为疏干开采长期地表负荷增大等理由使得突然塌陷,在老矿区和废弃矿区上进行建设前,进行勘察,确定采空区范围,应用经纬仪等进行地表变形监测;在黄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陷性在灌区易形成塌陷,主要靠监测黄土的含水量和饱水性来控制其塌陷。

1.4海水入侵监测技术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沿海城市地区,形成的主要理由是地下淡水过量开采,其次是沉积环境和人类工程建设及风暴潮等。主要监测方式为人工定期测量和取样化验水样,或自动水位水质记录仪自动监测,人工定期采集数据。主要以监测地下水水位和矿化度为主。依照水质中氯离子含量的变化,判别咸淡水的过渡带及海水入侵的特征。氯离子浓度变化快阐明海水入侵强烈,氯离子浓度变化慢阐明海水入侵相对缓慢。

1.5土地沙漠化监测技术

土地沙漠化在西北干旱地区经常面临,监测方式主要采纳应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和地面GPS 监测和遥感卫星图片监测等。因为不好的自然条件允许、干旱少雨和人类不是很合理的开发应用土地、乱砍等使得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更加严重。水系的变迁和灌溉水源的减少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理由,因此,地下水水位监测尤为主要。

2.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研发智能平台

开展滑坡泥石流预警的模型研究和监测预警管理的平台开发。在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机理的基础上,研究预测、预警模型;改造现有监测预警管理平台,以适应传感网信息采集体系和政府管理需求;开发支持多路无线宽带多媒体的应急处置平台,并接入目前国家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通信体系。开展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技术验证与示范应用。在四川雅安区域滑坡泥石流、绵竹汉旺-清平滑坡泥石流、都江堰龙池镇泥石流三个不同地质环境特征的滑坡泥石流示范基地,开展基于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长期监测、灾前预警;验证地质灾害传感器网络系统的可靠性;编制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技术规范。研究适应滑坡、泥石流专业需求的网络体系、协议和网络管理方法。对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进行总体需求分析;研究监测传感网和应急通信网的体系结构;设计专业传感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汇聚融合和应用层优化传输协议;开发智能网络管理平台。

2.2更新监测设备

研制基于自主核心芯片组的传感网及宽带多媒体关键设备:包括基于自主低功耗芯片的专业传感网设备、网关设备,基于AVS视频编解码芯片的视频传感监测设备,基于TD-LTE模块(芯片)的宽带通信设备,用于国家地质灾害应急通信保障的远距离微波通信设备。

2.3采用新型监测方法

进行滑坡泥石流监测的新型网络传感器的研制和监测方法研究。研制矩阵式滑坡泥石流监测的网络传感器;对现有雨量计、含水率仪、地下水压力计、深部和表层位移计、GPS、光栅仪等传感器进行智能化改造,并接入传感网;研究传感信息前端聚合方法和轻量级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基于矩阵式滑坡泥石流传感器的新型监测方法。

2.4进行批量化试生产

完成滑坡泥石流传感器工艺流程研究和批量化试生产。研究滑坡泥石流监测新型网络化传感器组件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建设网络化传感器组件的中试线和测试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资料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高分辨率、高采样技术的应用;地球物理技术将向二维、三维采集系统发展;通过加大测试频次,实现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低造价的地质灾害监测智能传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将逐渐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空间布设模式;由于可以采用网式布设模式,且每个单元均可以采集多种信息,最终可以实现近似连续的三维地质灾害信息采集。灾害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公众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地质灾害信息,学习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知识;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通过所信息,了解灾情的发展,及时做出决策。

地质灾害监测范文第3篇

四川省总站值班人员在上级领导的带领下,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风范。在今年四川省降雨较往年偏多、灾情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以紧张有序的工作,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收发传真达2000余次,电话查询1000余次,他们节假日不休息、不分昼夜,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出色地完成防汛值班工作的各项任务。

室主任肖智林同志在汛期期间,节假日从没休息过,从没有在晚上11点以前回过家,他深知自己的妻子正值高龄孕期,非常担心她的产程安全,非常盼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出世。可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求他不能离开工作岗位"半步",工作高于一切,责任重如泰山。甚至连妻子难产他都没能安心照顾。

李强同志一贯以工作为重,其母生病期间,他白天照顾老人,晚上仍坚守在值班岗位上,母亲病逝后,为使值班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李强同志谢绝了领导安排的假期,怀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继续在岗位上履行好一个值班人员的职责。工作中李强同志坚持原则,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由于各市(州)地质环境监测站技术力量不一,有的市(州)地环站报送资料不规范或不齐全,李强同志就积极主动联系对方,有时一次联系不上,就多次通过不同渠道联系,直至找到熟悉情况的同志,不厌其烦地向对方询问、解释,为准确地了解全省灾情任劳任怨。为提高工作效率,李强同志将全省21个市(州)值班电话、传真号码大部分都熟记于心,以便随时能与各市(州)联系。这种高度的责任心和积极工作的精神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地质灾害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监测 地质灾害 评价预测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30-1

自50年代末以来,现代科技成就特别突出。特别是将计算机和电子技术都应用到了岩土工程监测中去。极大地增强了勘察测试技术和岩土构筑技术方法的发展。

岩土工程设计逐渐从强度破坏极限状态控制向着变形极限状态控制不断地演变着,这也体现了科技的不断提高和发展,还体现着岩土工程界的各类信息在工作人员的意识上不断地更新,进步和发展。这也体现了岩土工程的监测技术不断的发展提高,整体水平也有着质的变化。

1目前岩土监测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1监测仪表器

虽然岩土监测技术相对于古时代的监测仪器相对比有着明显的改善,但是在监测仪器表的本身,例如:线性,稳定性,响应性,重复性以及操作性方面还是有着不足的地方,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稳定性,在岩土表面,可能监测效果很不错。但是一旦深入到岩土的深部进行探测,可能会存在监测仪器不识别或是探测的地质问题不清晰等状况。这就充分的说明了,仪器的稳定性还是有一定的缺陷。

1.2监测信息的采集不够

在监测的过程中,某些岩土工程师对于基础地质信息还是不够重视,信息的处理也需要着一些新的方法和进一步的研究。

所以,在监测人员对岩土地质进行监测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监测的信息以及数据做详细的记录。对本身的地质信息做以明确的判断。

2岩土工程的监测信息的采集与分析

2.1岩土工程监测系统建立的原则

岩土工程的监测原理就是在监测中合理的确定监测点的布置以及监测的范围。位移的监测点应该根据地质条件来判断,在变化越大的地方,监测点应该越密集。地质变化的越明显,说明了地质监测中的信息越不稳定,那么加大监测点的密集程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在某一位置上出现了强烈的数据显示,但是没有监测点进行控制,监测不到数据或监测的数据不够清晰,准确。那么,容易造成岩土监测中的损失。也增大了地质灾害的频率性。在监测地点优化布置的基础上,也要确保监测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也是体现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依照监测简单使用,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对岩土关键区的监测。所以监测仪器的质量好坏也是决定着岩土工程监测质量的决定性之一,也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

2.2基础地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

基础的地质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主要包括着:地层,地质构造的信息,地形,地貌的信息以及岩体类型的信息。

在地质信息的采集上,首先要了解岩体的类型。

其次,要了解地貌和地形,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监测和分析。

再就是,利用力学的模型来监测它与哪一段地形有关。

最后,就是要根据监测的数据去决定施工的方法。对于岩土的内部结构以及体力性质都要进行明确的分析。

对于所获取的信息和资料进行充分的探讨及研究,将不足的地方及时去弥补,达到每次的监测都有所提高的效果。

3岩土监测的应用实例分析

3.1隧道围岩的大变形及岩爆问题

在高速公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的隧道。在已经竣工的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长4176米,最大深埋达到了760余米。隧道的地质条件复杂,经过勘察表明,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同程度上的岩爆问题。

所以,在监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在短的时间内获取到准确的数据及信息,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自身的安全,在保证地质不发生灾害的同时,要加强岩土地区的稳定性。尽量使岩土地质不发生岩爆现象,隧道围岩也能够得以防范,保持了其稳定性。

3.2隧道出口的滑坡问题

在隧道建成以后,很多工程师为了应付了事,没有考虑到出口的滑坡现象。

在南方阴雨天气连绵不绝,时间长了就容易产生泥石流或滑坡现象,一旦发生会造成经济上的严重损失,还可能造成安全问题。所以,滑坡问题是我们必须所关注的。

根据以往的数据表明,该滑坡在中部平台19米处,下部4米处和片石挡墙3米处已经初步形成了贯通性的滑动面,情况十分危险。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所制造的监测仪器正朝着多功能,多样化,自动化,控制化的方向逐步发展着。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文章我们可以分析出岩土工程的监测不仅仅是走形式,而是从监测仪器,监测原理和监测方法等各个方面下功夫。这样才会提高整体的监测能力,监测的效果也会稳固的提升。地质灾害也会逐渐的减少,人们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国家应不断地加强科学技术,工程师应加强岩土监测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为我国的岩土工程监测技术开拓出美好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靳晓光,山区公路建设中的岩土工程监测与信息化空位移,应力测试与信息化施工【J】1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Vol.10(2).

地质灾害监测范文第5篇

[关键字]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监测频率 监测报警值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24-2

1 工程概况

永安市某中学滑坡治理工程是市里地灾治理重点工程,滑坡所在斜坡体为土质类型,破坏后果很严重,边坡高度大,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施工过程和工程竣工后须进行监测测量精度为三级。通过对滑坡治理工程进行监测,获得变形量,及时掌握滑坡治理工程变形情况,确保滑坡治理工程及周边建筑的安全。

2 监测方案

根据本工程的具体情况,依据有关规范规定和边坡设计方案对施工监测工作的要求,监测内容如下:

边坡外侧的土体侧向位移(土体测斜),7个测点(CX1~CX7),整个监测过程将自土体开挖施工开始,到挡墙和抗滑桩施工结束,监测过程持续至边坡加固工程完成后六个月内或当年雨季结束后三个月监测数据基本稳定即可结束。为止。测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下图1。

监测频率的确定:测点埋设稳定后即开始监测,一般来说:土方开挖期间、暴雨期和雨后数天内1次/天,正常观测1次/7天,竣工后观测1次/30天,六个月后观测1次/60天根据边坡的进展,在较危险的断面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开挖期间如果变化速率较大时应按2次/天监测。如出现险情,则跟踪监测。边坡开挖稳定后,可适当减少监测频度。

实际测量频率根据前两次测量情况而定。当观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观测频率;当达到报警指标或观测值变化速率加快时,应加密观测。

监测标准:边坡监测稳定性评价主要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综合判断:

(1)边坡开挖支护过程中,连续每天(累计3天)变形速度大于3mm/d;或累计达到30mm;

(2)边坡开挖停止后位移、沉降速率呈收敛趋势;

(3)坡面、坡顶有无开裂,裂缝的变化趋势如何;

在实际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一点或几点现象时,都应引起注意,监测人员应立即向建设方、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汇报,并通过其他项目的监测资料相互进行对照、比较分析,与建设方、设计、监理、施工方进一步讨论边坡的稳定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3 监测程序

边坡的监测程序按下图所示进行边坡监控系统操作。

说明:

(1)施工单位将边坡开挖到可以埋设监测仪器的位置时,监测单位进行监测仪器的埋设;

(2)在施工单位进行边坡开挖的同时,监测单位对边坡进行监测,满足稳定标准,继续进行开挖,不满足标准则停止开挖;

(3)边坡开挖完毕后对边坡继续进行稳定监测,可以以此评价加固措施和加固效果,满足标准则停止观测,不满足稳定标准的则要重新加固。

4 监测原理

深层土体水平位移是通过预埋在边坡顶测斜管来监测的,测斜仪是一种测量仪器轴线和铅垂线之间夹角的变化量,进而计算出土层各点的水平位移大小的仪器,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冶金、煤炭、水利水电及城建部门的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尤其是在边坡、地基、土石坝及地下洞室的深部水平位移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依据规范和工程实际经验,影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钻孔倾斜度、测斜管埋深、填料、测斜管周围土层稳定时间及初始值、测斜仪探头稳定,因此在测斜管埋设时应遵守下列原则和注意事项:

(1)在靠近基坑侧壁的土体中埋设测斜管,测点位置选择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2)测斜管的长度为基坑开挖面以下3~8米,遇硬质基底(岩层)取小值,偏软基底取大值。当通过平面测量的方法,将管顶作为位移计算的基准位置时,管底应超过围护结构底部不少于1米。

(3)用钻机成孔(一般测斜管是外径Φ76,钻孔内径Φ110的孔比较合适),成孔后将测斜管逐节组装并放入钻孔内,下入钻孔内预定深度后,向测斜管与孔壁之间的空隙进行回填,以固定测斜管。

(4)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用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缓慢进行回填,注意采取措施避免塞孔使回填料无法下降形成空洞。回填后通过灌水和间隔一定时间后的检查,在发现回填料有下沉时,进行补充回填。回填工作要确保测斜管与土体同步变形。埋设就位的测斜管

(5)测斜管的上下管间应对接良好,无缝隙,接头处用自攻螺丝牢固固定、用封箱胶密封。

(6)测斜管安放就位后调正方向,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即平行于位移方向)。

(7)调整方向后盖上顶盖,保持测斜管内部的干净、通畅和平直。管顶宜高出地面约10~50cm。

(8)做好清晰的标示和可靠的保护措施。进行钻孔和测斜管之间的回填。

(9)埋设时间应在基坑开挖或降水之前,并至少提前两周完成。

5 监测分析

自2011年8月23日始,监测人员进场,由专业勘探队埋设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孔(测斜孔CX1-CX7)7只,埋设完毕后8月30日进行现场观测,各点第一次测试进行两次以上,确定初值。依照监测方案以及边坡设计方案规定的频率进行监测,共进行47次监测。由于数据较多,本文取具有代表性数据,各测斜管水平位移变化曲线见图3至图8所示:

从CX6测斜孔位移变化曲线看监测时间更长,8月30日至9月1日,变化3.731 mm,但之后变化小;CX6最大位移为9.611 5 mm发生在0.5 m处,也远没有达到报警值。

从CX7测斜孔位移变化曲线不难发现施工过程中曾发生过险情。例如:

9月2日、3日两天下雨,CX7读数变化明显。CX7孔水平位移发展较快,超过3 mm/d,达7.17 mm,日位移量3.93mm,超出规范限差3mm/d;数据当时提供给监理和施工方,9月5日CX7处发生滑坡。主要原因是边坡顶部堆放施工材料过多,搅拌机等施工机械未及时移动,外加连续降雨,导致土质湿滑,粘住力下.降,土层剪切应力增大从而失去稳定,导致塌方。后来进行放坡、加固措施,出现异常情况,致使此孔此后不能正常测试。

6 结论与建议

(1)为保证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监测准确性,尽量减少人为误差,确保工程结果接近事实,必须从以下五方面考虑:钻孔倾斜度;测斜管埋深;填料;测斜管周围土层稳定时间及初始值;测斜仪探头稳定时间等。

(2)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大的代表性部位及周边重点监护部位,监测点应适当加密。并且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监侧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

(3)在边坡施工过程中,当监测值超过有关标准、有危险事故征兆、自然灾害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等异常情况出现时,应加密观测,监测频率视实际情况及工程需要再行制定。

(4)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监测,采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更全面的分析和预报边坡的位移变形的发展趋势。

(5)当监测项目已超过其警戒值时,必须迅速停止开挖,查明原因,及时通知设计方、委托方、监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应急措施,如快速原位回填土,保证警戒值不再增大;放坡、卸土;修改方案,进行加固等等,有效控制施工险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全珍,张宝华.钻孔测斜仪在边坡监测中的应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8(S):85-89.

[2]顾培英,吴亚忠,邓昌.基坑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影响因素浅析[J].监测与分析,2006,10 (6):76-78.

[3]姜忻良,宗金辉,孙良涛.天津某深基坑工程施工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7,40(2):79-82.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99. 中国标准书号[S].北京:辽海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