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版式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有的毕业论文都有自己的封面,毕业论文所使用的纸张一般都为A4纸张,所以封面设计应该以A4纸张大小来设计。
封面的设计包含一定的内容,这里只说它的版式设计。封面的常见版式设计是:没有页眉页脚,没有索引,没有链接,没有背景,没有错别字。最上方一般都是学校、学院的全称,下面就是毕业论文(设计)字样。再就是毕业论文的基本信息了,包括论文题目,指导老师,班级,姓名,学号,完成时间等基本信息,一般完成时间用大写的中文汉字在最下方书写。这些基本信息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要求设计。
封面上的字体,字体大小,基本信息的内容、顺序,还有一些固定的格式或基本要求。可以参考自己所在学校的具体论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目录版式设计
封面的后面就是论文的目录了,目录一般均是采用自动生成目录。而目录两字是需要人为地添加,设计目录就需要先设计文本的样式,而设计文本的样式,在样式设计好后,就可以设计目录了,而设计目录又需要完成全部的论文内容,所以目录一般放在最后来完成。
目录的使用步骤是:设计好所有要生成目录处的样式——插入——引用——目录。即可设计目录了,目录的字体,间距,字体大小根据具体要求选择。
设计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版式
规范的论文设计都是要求有摘要和关键词的,所以在目录后面,一般是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和英文关键词。摘要就是简要介绍你的论文主要内容及中心观点,需要简明扼要;关键词就是几个词语高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需要注意的是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应该分作两张纸来书写,中文摘要的下面一般是中文关键词,同样的英文摘要下面应当是英文关键词,中文和英文应当分开写。至于使用什么字体,字体大小和具体的格式要求,需要根据你的学校要求来设计。
设计前言或索引版式
就像所有的书本一样,论文也是存在前言或索引的,前言或索引就是简单介绍你的论文写作目的,主要介什么等。他的版式是在首行输入前言或索引两个字,设计好它的样式,然后在后面编辑前言或索引的内容。使用的字体,大小,间距等格式要求参考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添加概述
一般从前言或索引就开始进入正文部分,许多常规设计在前言或索引后面,会增加概述部分。用来说明自己所写内容的简单概括,或者对将要论述的内容对象做出一个整体的概括和分析。这一部分也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建议论文设计中添加概述,概述需要另起一页书写。
主要内容版式设计
主要内容就是你的论文将要展开的论述内容,这一部分格式和要求比较多,所以版式设计比较繁琐,但还是有一定的基本流程可以遵循,后面详细介绍,正文需要在概述后面另起一页编辑。
参考文献设计
参考文献是在正文内容后面的一个内容,它的作用是将你的论文中,参考和使用别人的理论、研究、观点、看法等进行一个汇总。设计参考文献时,需要先设计引用,下面详细讲解,参考文献也需要另起一页来编辑,他的版式要求是需要你逐条来列述,而且每条前面需要使用序号。一般参考文献四个字放在首行最中间,下面再逐一列述参考文献,使用的字体,大小,间距等格式要求参考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致谢设计
论文的最后部分是致谢,也就是对你的论文设计完成做出贡献,或做出帮助的人或知识等,表示感谢的话语。在版式上它也需要另起一页来编辑。一般致谢四个字放在首行最中间,下面再编辑致谢内容,常规的致谢后面都会署上姓名和时间,使用的字体,大小,间距等格式要求参考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
附件或其他设计
如果论文有附件或其他东西,可以附在论文后面。具体的要求或者格式,需要参考学校的规范来进行。
完成你的论文所有的文字、表格、图片等基本内容后,你可以依据你们学校毕业论文格式具体要求来设计好版面。一般的设计顺序是按照要求设计好所有非标题内容的文字大小、字体,间距,行距等,包括图片,表格等的大小,位置,版式。因为这个设计好后,修改的次数比较少。
设置样式和格式
设计好非标题内容版式后,开始设计标题部分版式。简洁方法是,先通过样式设计好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等标题要求的基本格式的样式。样式的使用步骤是:格式——样式和格式。
设计好样式后,选中标题部分,包括前面设计的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也需要设置样式;后面设计的参考文献,致谢语等。选中后,点击对应的样式,标题就会变为样式设置好的格式,这一点也是为后面的目录自动生成做主要准备,这个部分一定要设计好,否则生成目录时,很容易出现问题。
样式中可以设计好整个论文的所有格式,然后通过样式来调整对应内容的具体格式。这一个可以在论文设计之前,就将所有的样式设计好,在论文内容设计完成后,直接使用样式来设置格式,这样的做法效率是最高的,但你必需熟悉你的内文格式要求,否则用起来力不从心。如果你不熟悉还是建议向上面一样一步一步来设计。
设置标注或引用
引文参考文献中需要列树引用的文献,所以需要在正文中插入引用或标注,然后对应到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当然有些标注或引用不一定是用来为参考文献服务的,也可以用来作以内容的标记或说明。
标注或引用的步骤是:插入——引用——脚注和尾注。按要求选择好你要插入的位置、脚注或尾注的符号,设置好后,你可以进行标记,或引用到后面的参考文献中。
设置页眉和页脚
在设计好论文的整体内容后,可以开始设计论文的页眉和页脚了,直接双击页眉或页脚处,在里面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输入对应的内容。值得强调的是,在版式设计中,一般封面是不存在页眉或页脚的,所以插入时,封面不要插入页眉或页脚。
设置页码
要生成目录,就需要对论文里面插入页码,使用步骤是插入——页码。选择好你要插入的页码位置,页码样式,进行插入。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范围,一般在封面和目录那两页是不需要插入页码的。
自动生成目录及最终版式修改
在设计好所有的样式后,就可以生成目录了。方法和前面的目录版式设计一样。生成目录后,整体检查一下论文的版式与要求有无差异,或论文版式存在错误、不和谐的地方,若有存在需要及时修改。
关键词: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020-03
1引言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常规性内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是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取得成果的过程[1]。同时,毕业论文作为检验毕业设计效果,评估学业成绩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合理性会直接反映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因此,做好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设计质量呈下滑趋势[2][3]。在毕业设计选题、学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以及毕业论文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角度提出重在引导、严格管理、全面培养的全新理念,强调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导思想上,应当坚持重在引导的核心理念,明确自身责任,站在宏观的、全局的立场上,从毕业设计选题、文献检索、确定毕业设计方案等多个层面,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指导方式上,要时刻遵循严格管理的行为准则,在课题设计实现过程中通过设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毕业设计进度,适当安排重点、难点的讨论时间等相应措施,切实发挥指点、督导的作用;在指导目标上,要牢固树立全面培养的基本思想,从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以下分别从指导思想、指导方式及指导目标三个层次详细阐述这种理念,期望会对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帮助。
2重在引导
本科毕业设计的主旨不是强调学生一定要完成某类实际或虚拟项目的研发,最终获得可以投入应用的真实产品,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的意识,锻炼和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自我综合、自我分析、自我评估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检索文献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术写作和学术讲演能力,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成为优秀的应用型或学术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由此确定了毕业设计的指导思想――重在引导,指导教师应该明确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只是最大程度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工作中去。
首先,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当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主动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增强互动性。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龙头,选题质量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4]。毕业设计题目一定要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主,尽量选择一些联系实际工程应用、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题目,让学生能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等学校应大力提倡选题的互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符合自身特点的课题,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研究热情,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但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问题。一方面,选题过于灵活可能导致课题涉及交叉或边缘学科领域的内容,从而给指导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此,指导教师应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勇于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适应选题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学生自主选题包含一些不科学因素,当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存在难度大、缺乏综合性等问题时,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合理剪裁,帮助学生掌握项目分解和组织的技巧。
其次,在毕业设计思路方面,指导教师不应当命令式地要求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应该只是从宏观角度告知学生一个项目或课题正常的开发流程,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自主进行需求分析,了解课题背景,自行提出设计方案及技术路线,自主安排工作进度,最终高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诸如课题细化及分解、中英文文献检索等,指导教师应该根据经验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题,通过讲解其他相关课题分析、分解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毕业设计课题的模块划分。如果多个学生联合开发一个较大规模的课题,还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程序编制过程中为其他子课题预留相应的接口。文献检索及应用是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的一种能力,很多本科毕业生一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在图书馆里不知所措,虽然现在的图书馆都提供有电子检索的装置,但是如何快速、准确检索出所需文献,尤其是如何利用查找出来的文献,仍然是困扰学生的难题。指导教师应适当以实例教授学生图书检索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要将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利用所检索的文献上来,培养学生模仿的能力,尽可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端正学生的科学研究态度。
最后,在毕业设计关键问题研究方面,指导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实践技术水平为主旨,适当给出提示,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变通、多向思维的能力。例如,计算机学院某个实际课题的目标是在EDA平台上实现简易的可屏蔽中断控制模块的编制,其中关键的输出信号需要三个输入信号联合决定,如何通过硬件电路实现正确的逻辑关系?在“数字逻辑”课程中曾详细介绍过卡诺图的应用,但遇到这种具体问题,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这时,指导教师一定不要直接帮助学生搭建电路,而只要给出相应提示,使学生自行深化所学知识,解决难题。同样,另一个实际课题需要学生在EDA平台上实现流水线机器的构建。流水线的结构在教科书及参考书上有很多实例。为了获得更好的毕业设计效果,指导教师应当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比较各种设计方法的优劣,使学生不因循守旧,灵活变通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3严格管理
通过合理的选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按照自行设定的毕业设计计划进行课题开发之后,指导教师要时刻遵循严格管理的行为准则来约束及督导学生的工作。
首先,指导教师应当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严格按照进度安排对学生实践效果给予合理评价。目前,高等学校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都会提供教师指导记录手册,以此为依据检查毕业设计的进展和效果。指导教师应保证至少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听取学生上周工作内容的总结报告,检查其工作进展,针对一些难点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给出合理的建议,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实际情况,自行提出下周工作内容,包括设计思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导教师也应针对学生实际工作进度给出评价,并针对学生自行拟定的下周工作内容给予合理的建议。
其次,指导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提交的英文翻译内容。高等学校要求学生答辩前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英文翻译,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目前,学生利用Internet搜索引擎下载相关英文资料应付导师的现象非常普遍,还有些学生利用网上在线翻译等工具软件来蒙混过关,此时,指导教师应提高警惕,采用抽检等方式严格把关,保证学生的学术阅读能力切实得到提高。
最后,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认真讲解论文撰写规范,严格执行论文的审查与监督,同时合理安排学生的预答辩工作。高校毕业论文撰写的格式通常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学生经常会忽视一些细节因素,如图、表、公式、目录的设计版式等,指导教师应仔细审查,及时提出修改意见。本科学生撰写论文初期最困惑的问题经常是:如何安排论文结构?对此,指导教师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行组织文章框架,制定论文撰写大纲,并提出合理建议。在文章内容方面,应尽量提示学生把自己所做的工作及创新成果摆在首要位置,实现软件设计类题目时,避免大段粘贴源代码,应按软件工程理论,以流程图或E-R图等方式表达编程思想。预答辩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设计理念的最佳方式,指导教师应严格审阅学生的演讲稿,模拟正式答辩的场景,精确计时,通过多次反复练习,使学生熟悉学术讲演的方式和氛围,为今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全面培养
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导目标上,应当牢固树立全面培养的基本思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
首先,在思想素质培养方面,指导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严谨求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当前毕业设计中的抄袭现象非常多,比较普遍的是大段地从网上复制和粘贴,抄袭既不利于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更是养成了不好的习惯[5]。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查阅及利用相关文献时应该重点强调模仿不等于抄袭的理念,使学生发挥自身潜力,在参考前人成果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创新构想并予以实现,防范学术造假现象。公司或企业中的项目规模通常较大,往往不能依赖个人独立实现,需要研发部门内部多个成员协调合作、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应当在毕业设计阶段就着重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提供集体学术讨论的良好环境,同时在课题设计实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后续研发人员预留接口,保证项目或课题的可延续性。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指导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逆向及多向思维,提出具有创新点的设计方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其次,在增强实践能力方面,指导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设计、自我分析、自我综合、自我评估的能力,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真正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利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学术研究或工程应用中取得的成果通常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以供学术交流,因而学术论文的撰写方式和技巧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应在仔细审查毕业论文的同时,鼓励学生提炼毕业设计中的精华,培养学生撰写学术文章的能力,并且通过预答辩的方式,锻炼学生学术讲演的能力。
5结束语
毕业设计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其实质不在于指导学生做出符合要求的产品,而是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具备独立完成实际应用项目的能力,包括项目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进度安排、设计方案制定、实际动手操作、中英文学术文章的撰写及学术讲演等能力的培养。本文从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角度提出重在引导、严格管理、全面培养的全新理念,能够有效辅助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获得良好的毕业设计效果,同时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相关借鉴。
参考文献
[1] 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 高等理科教育,2006,(1):125-128.
[2] 孙艳京,李光永,杨培岭. 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高等农业 教育,2005,(9):54C56.
[3] 周建涛,李欣.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以北航经管学院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1-95.
[4] 刘磊,富容国,常本康. 对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分析和建议[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5C117.
[5] 董黎刚,赵. 高校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122C124.
作者简介
朱文军(1974-),男,安徽省肖县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结构及组成原理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关键词:土木工程;系统性和综合性;论文和科研训练;创新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36-03
为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借鉴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选择土木工程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改革与实践研究势在必行。为推进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创建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土木工程技术人才。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特征和土木工程教育特色以及企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工程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够参与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够进行项目立项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设计方案比选、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的设计工作,具有专业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市场经营和开拓能力,因此有必要要求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习,结合工作实践,进行论文选题,完成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及培养体系
在企业的学习和工作,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土木工程领域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并熟练使用;熟练掌握专业软件的应用,并初步具有专业软件的开发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项目规划及工程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行政能力,能有效地与人沟通与交流,能够与人协调以及整合可利用资源的能力;了解国内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具有开拓国内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的意识和能力;掌握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能够应用外语交流,具有良好的国际观,了解国际先进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设计标准,与国际同行业接轨。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勤奋、进取、不断创新,企业、行业和社会发展,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能力。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将在学校聘任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设计工程师以及学校指派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工程设计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能够使学生通过工程设计中关键问题的研究,获得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能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应在双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形式主要是工程设计类、结构分析软件应用类、结构监测和试验类或工程管理类,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中均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部门的专家。
三、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和培养体系,学生论文选题和科研综合训练应直接来源于土木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拟解决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也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因此可从大土木工程领域中多方面选取,如:(1)工程结构设计与静动力力学分析;(2)大型构筑物的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3)大型构筑物现场监测与试验研究;(4)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如结构抗震与防灾减灾;(5)一个较为完整的土木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6)高层建筑结构或大跨钢结构设计;(7)桥梁设计和施工监测;(8)路基路面设计和施工监管;(9)高边坡与深基坑工程设计;(10)隧道结构分析与工程设计;(11)地铁区间和车站结构设计等。对于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性或研究性论文。论文主要应包括以下部分: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选题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结论;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等)和致谢等。对于论文的内容可以要求有:(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3)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对于不同领域或形式的工程专业论文应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1)工程结构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基础建设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力学分析数据准确,设计符合土木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结构设计方案能够投入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2)应用基础性研究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3)工程结构力学分析和设计软件应用类的论文,针对实际工程结构应用背景,要求分析合理,总体结构力学建模正确,应用程序编制或工程软件应用正确,文档规范,并通过结构工作状态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4)土木工程和施工技术管理类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结构应用背景,建立项目管理过程和经济概算预测及评估,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5)工程结构施工监测和结构试验类论文,针对实际工程结构施工现场,如桥梁、道路和大型结构物施工过程监测,关键结构的强度和动力学性能试验等。掌握试验和监测设备的使用技术,监测和试验数据可靠、翔实。论文阐明试验结果在具体结构现场的应用和有效建议。
四、土木工程专业论文和科研训练的质量评价体系探讨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和科学制定有效的评价指标,来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多样化考核方式,包括产业界专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通过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论,探索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加强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质量管理与监控。然而对学生论文和科研综合训练的质量管理则要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根据论文内容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进行论文的质量评价与控制,见表1、表2。
五、结论
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型人才,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条件。改革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协调发展是必要的。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并进行整体优化,着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培养口径与和职业要求等关系,形成有利于培养工程师应具有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推陈出新,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与特色,进行产学研合作,建立互动共赢、各负其责的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论文和科研综合训练等实践环节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锐清,曾宝成,刘涛.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5,(17).
[2]张式谷.撰写学位论文琐谈[J].理论前沿,1992,(15).
[3]胡召音,李艳艳,祁石磊.硕士研究生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8).
[4]沈红,吴国娟,邓桂馨,等.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5]温凤媛,马立红.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6(01).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人才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指标。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被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效果上来看,出现新的状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起点不一致,教学效果两极分化
从近几年的生源情况来看,城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的学生,发达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高于贫穷落后地区的学生。学生起点不一,“单一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造成学习效果两极分化的局面: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不高;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进而妄自菲薄、自我放弃。
(二)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降低了学习吸引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依赖于上机的实践与钻研。目前,有些高校使用的教材过于理论化,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一应俱全。几乎所有的院校仍采用的是1+1教学形式,即上一节理论课,由老师讲解相关内容,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理实分割,限制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提升。
(三)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目前,绝大多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由于学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方法与实践初探
鉴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内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为学习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经验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经验往往妨碍了新的教学思想、教育技术的应用,因为有的教师从事多年教学,习惯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而,教师必须转变、更新教学观念。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数量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当向一专多能的多科性、综合性教师方向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突出个别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二)实行分级教学
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基础的普及方面存在差异。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白皮书建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行1+X,其中X充分的体现了各种层次、专业等的差异教学。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达到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分级,在进一步征求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开设不同内容、级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三)加强实践环节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特长设计典型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经常接触或者将会接触的案例,要做到整个模块的连续性、统一性。例如,在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中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XX曲目管理系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国画大师管理系统”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任务,比如WORD模块中将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版式设定为任务;理工类侧重于图表设计、嵌入;艺术类侧重于图形、图像嵌入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
一、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也随之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做强中国高等教育,实现《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提升国际化水平”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求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培养出新时代的理想人才。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日益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计算机文化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近几年的教学状况和教学效果来看,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起点不一致
许多城市的中学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而日益增加的家庭计算机又为部分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应用已经相当熟悉。来自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水平普遍高于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为了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他们今后是计算机的应用者,因此,他们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过于完整和系统,从二进制的转换、操作系统发展、office办公软件到网络体系结构及应用,使理论授课内容非常庞杂,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计算机基础课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表达趋于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你教我学”,所不同的是将教材的内容搬上了计算机投影的大屏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教师讲授。事实上,学生缺乏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另外,由于同一学习起点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采取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因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凸显“个性化”和“案例教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针对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设计课程是一个重要课题。而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在赋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外语教学、数学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清晰地规划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鉴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白皮书的知识体系设计以及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拟对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内容的适当调整。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为学习和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实行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的一些基础性的、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和应用。但计算机又是工具性学科,各个专业又对它的需求有所偏重,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体现此门课程的共性与差异。不同的专业,对计算机也有不同的需求。就比如我们学校文法类专业应侧重文字、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应用;理工类专业应侧重数据库、程序设计;经管类专业则应侧重电子表格处理、数据库应用。
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各地中小学在信息技术的普及方面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已开设了好多年,学生所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知识已不仅仅限于文化基础;而在一些经济较落后地区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学还有相当一部分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第三方面教育部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白皮书中建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行1+X中,其中X充分地体现了各种层次、专业等的差异教学。
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分级教学,及时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适应时代的需求,达到培养个性化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新生入学伊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基础测评系统测试,根据成绩分为A、B、C三级,在进一步征得学生意见的情况下,开设不同内容、级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二)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
分级教学的同时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相结合的模式,即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将计算机基础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知识、链接放在校园网上,并提供学生自由上网学习的环境,改变学生单渠道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信息的状况。同时精减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上网进一步对课程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1、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是指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为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任务,比如WORD模块中设定大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版式为任务,理工类侧重于图表设计、嵌入,艺术类侧重于图形图像嵌入等;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调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
2、加强实践环节,实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亲验性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特长设计典型案例,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容易理解、感兴趣、经常接触或者将会接触的案例,而且要做到整个模块的连续性、统一性。例如在ACCESS中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XX曲目管理系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国画大师管理系统”等等,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与考核形式改革
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课程考试考查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IT素质,具体是:计算机文化基础采取“模块化考核”+省大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网络应用技术采取“提交作品”的形式结课;数据库应用技术采取“学习小组(内部分工)共同完成应用系统+上机综合”结课;程序设计基础VB模块实行“学习小组(内部分工)共同完成作品”形式结课。学生课程总成绩还需要参考日常上课考勤情况和上机成绩来综合评定。
例如数据库应用技术(ACCESS)课程结课形式采取“小组合作完成应用系统”,让学生根据案例教学收获,自拟或自选教师提供的参考题目班内组成小组,合作完成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并且进一步筛选部分同学进行现场演示与答辩。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科技创新意识和初步科研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四、《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学院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计算机学科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快,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更新知识,让学生对相关前沿知识进行了解、掌握;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经验在教师的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经验往往妨碍了新的教学思想、教育技术的应用,因为有的教师从事多年教学,习惯了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因而教师必须实行教学理念、观念的更新。一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二是教师应当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三是教师应当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四是教师应当向一专多能的多科性教师方向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特点的发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突出个别化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正迁移。
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 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系统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技术的一场新的革命,对教育设施与环境、教育方法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观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CAI和传统教学相比有下列优点:一是形象化。二是交互性。三是主动性。CAI既可用来代替教师进行整门课程的教学,又可作为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手段,革新了传统的教学,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CAI系统可以从认知理论出发,分析学习活动的各种形式,针对不同类型知识内容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兴趣,减轻教师繁重的重复劳动,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好途径。
五、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性强,技术更新较快,同时又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动态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谢柏青,张铭.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5(10).
[2]阳玺.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29):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