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47-02

作为高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大思政’教育观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看法和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而对其内涵的研究,近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提法。本文仅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理解,“大思政”就是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和管理,既重视课堂教学,又积极拓展实践教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大思政的视野下,建构和研究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就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可以帮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大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回归价值理性、回归社会现实。

一、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是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的育人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基于“大思政”视野,以“三板块”的设计为依托,以“三协同”为具体的运作手段,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三回归”,即“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见图示)。

“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中,“三板块”设计是指将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思政理论课教学、校内实训实践、校外实践三个方面,并将三方面有机结合。其中,思政理论课教学和校内实训实践是由学校作为主导进行的;校外实践是在学校和社会双重主导下,学生由教师带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种实践教学。“三协同”是指在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校和社会彼此之间协调互动,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达到多种教育环境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二、教育大学生“三回归”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目的

1.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生活是思政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向。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强调了生活实践对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大学生向生活实践回归,就是从大学生生活实践中提取素材,将思政教育目标分解、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参加具体事务完成真实的生活体验,再通过反思和领悟过程,达到育人效果。例如,开展“我的大学新生活”、“文明修身从小事做起”、“寝连你我・和谐温馨”寝室文化节活动、“我们正青春・梦想正起航”校园文化节活动等,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回归生活实践。生活实践是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的思政教育就会像断梗浮萍,缺乏根基。

2.教育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价值理性是一定社会关于“应当怎样”的一种智慧,它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就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共同价值理性。但是,受各种西方思潮以及市场经济物质利益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逐渐淡化。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实践育人模式教育当代大学生向价值理性回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坚持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教育,不论是毛概课还是思修课,都要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利用科技手段、网络资源,创新思政教育的手段方法。其次,深入挖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内涵,开展课内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等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各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社团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将党的教育融入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建立起健康的文化氛围,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回归价值理性。

3.教育大学生向社会现实回归。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从校内走向校外,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参与,正确、全面地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遇到的问题。例如,精心设计和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大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安排带队教师,带领学生走入农村、社区或者企业中去,对新农村人们的生活现状、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通过这样实打实凿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回归到客观现实中来,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真正实现“转识成智”、“转识成德”,实现“知、信、行”相统一。

三、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价值

1.教育资源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课堂上的思想理论教学,还有很多教学实践活动。但长期以来,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低效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受到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闲置与低效使用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构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符合了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中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将各种思政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实践育人模式的“三板块”设计:一是思政课堂,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思政教育阵地,课堂理论教学也可以包括课内实践,如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组织观看音频视频资料谈感受、针对社会现象正反辩论等;二是校内实践,通过主动介入、自觉牵手的途径整合校内资源,如模拟法庭活动、邀请专家举办大型讲座活动、主题作品创演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三是校外实践,主要依托社会资源,以点面结合、分合相宜的形式开发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如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开展深入社区、企业体验基层生活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内引外联,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校内校外各种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多元化整合、一体化运用,提高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2.教育环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思政教育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政教育环境指影响人形成一定品德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从狭义上理解是指,思政教育过程中所有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发展变化的,且日益多样和复杂。大思政视野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将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大众媒介环境全方位结合。其中,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和精神环境(校风、教风、学风等);社会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以认知心理、情感心理和意志心理等形式对思政教育产生实际影响;家庭环境对思政教育产生耳濡目染的影响,如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此外,互联网等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协同”作为实践育人模式的具体运作手段,实现了学生、学校以及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互动,实现了多种环境的优势互补,从而对高校的思政教育环境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3.教育内容注重针对性和开放性。“大思政”教育观不仅在理念上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而且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更强调针对性和开放性。传统思政教育因为内容的“假、大、空”而遭人诟病,当代大学生最讨厌干巴巴的说教,即使是正确的观点也因为远离时代主题和学生现实生活而难以取得教育成效。曾经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育人模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校内实训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体验式实践和研究型实践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家庭环境和大众媒介环境等思政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以开放性和包容性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用人类不断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促进思政教育自身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从而达到育人效果的整体优化。

结语: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思政工作面对的是青年学生,他们既渴望人文关怀,又抵制居高临下的说教,他们崇尚独立自主,讲究自由选择,以理解为接受的根本前提,这些特点决定了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是“一刀切”的理论灌输式教学,不能把活生生的道德实践转换成教学性的道德规范知识。“一体三面式”实践育人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知”“信”相统一,最终落实于“行”,引导大学生解答好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以及做什么人等重要的人生课题。

参考文献:

[1]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梦;思想政治课程;大学生;高校

一、“中国梦”与高校思政课教育结合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党的十会议报告明确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继承和补充、创新和发展,将其与思政课程结合,不仅能够端正大学生认知,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扫清多元化思想冲击的负面影响;还能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与“中国梦”相联系,融会贯通,促使其在对“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2.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全球化思维融合,形形的外来思想扑面而来,各种观点广泛散布,真假莫辨,极易造成大学生信仰迷失,对周围事物产生怀疑、抗拒态度,以非主流自居。“中国梦”与思政课的有效衔接,则能及时、正确地指导大学生把握国情,准确地理解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而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感,加深对执政党的认知、信任和理解。

3.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进国家民族认同感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一代,站在历史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上,只有具有战略思维和眼光,立足中国看世界,透过世界看中国,才能完成民族复兴征程上的接力,才能自觉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因而将“中国梦”与思政课交叉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整体复兴,认同国家的改革转型,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中国梦”指引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施路径

1.将“中国梦”与专业课程教学结合,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高等教育基础工作之一的思政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长期以来,深受我党及政府的重视,并在历年教育改革实践中,反复强调要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与素质,为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中国梦”理念渗入思政课教育,对实现这一目标助益良多。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将“中国梦”思想教育与课程教育统一起来:第一,在思政课教材中填充“中国梦”的内容,加入“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专门章节,将其融入思政课各个方面。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中解析“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和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加入“中国梦”的理想信念阐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中引入“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内容发展概述;在“基本原理概论”一课中论述“中国梦”的基本原理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梦”的理念内涵。第二,要积极响应国家“终身教育”理念,坚持继续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促其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以加强教师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强化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国梦”理念思想的拓展做好外延储备。

2.发挥党团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为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高校党委和团委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将“中国梦”思想融入校园思政宣传工作中,设计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认同“中国梦”。首先,要汇聚高校各种资源,组织和编写资料,让“中国梦”教育在学校广泛生根,为“中国梦”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要协调和发动党支部、工会、团委、社团等各方力量,以“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育实践活动,借助具体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学生体会“中国梦”内涵的重要性。比如,可联合党支部、团支部共同组织开展“我的大学与我的中国梦”活动,向大学生宣传“中国梦”的精神与内涵;条件允许的高校还可组织“我的梦・中国梦”校级宣讲团,按照年级、班级、专业的不同划分不同宣讲主题,在院系、班级中开展宣讲活动。

三、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各大高校要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并将其作为一项政治任蘸屠史使命来完成,进行科学化、体系化的“中国梦”教育实践和实践教育,促其对中国梦的实践由被动变成主动。

参考文献:

[1]陈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6):126-128.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1―0025―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永恒主题。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在十七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来以后,国内学术界也加大了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原因、解决对策这几方面。

一、相关内涵的厘定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内容体系建构

对于人文关怀的内涵,虽然理论界仍存在较大分歧,但是在较大范围内已有一定共识。多数学者如杨怀中、张弘政、张敏、王欢、刘天宇等认为人文关怀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注重人的价值和主体意识,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等。

学者张敏认为“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其核心是强调人的道德价值和尊严,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从而推动思想启蒙和人类的共同解放,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学者王欢、刘天宇认为人文关怀的核心应是重视人性、肯定人的价值。学者史佩宇提出思政教育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表现为对人的人格尊严及价值需求的一种关心和尊重,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从而使人都能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另外,学者伍揆祁在与上述学者有相似见解的同时对人文关怀还有其独特的看法,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中指出,人文关怀更侧重于实践,是实现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王东莉和伍揆祁,他们二位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做出了详尽的阐述。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后者认为要“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培养德性伦理、提升文化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导引终极关怀”。总之,思政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应注重个体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突显人的价值,满足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使人达到自由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合格的“四有新人”。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多数学者的见解基本一致,认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而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其现实活动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如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运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学者林琳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通过相应的教育方式、手段,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效果相契合的程度”。学者沈壮海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三个基本方面”。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坚持贯彻人文关怀的理念,是社会发展和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的本性的需要。哲学认为内因决定外因,“人的本性需要得到人的承认与尊重,需要得到人的挖掘与激励。正是由于人的本性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要注入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关心人、满足人的需求,而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培养人成为“四有新人”的教育,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在本质上有很高的契合度。

二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后现代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泛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只有坚持人文关怀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抓住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才能提高自身的实效性,突显自身的价值,才能符合我国发展的要求。学者韩华强调:“在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在综合国力竞争、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尽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缺乏人文关怀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基点。”

三是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实际调查可以得知,思政教育理论空洞,忽视学生的自身需求,导致学生的反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发展。加强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将重心转移到关注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方面,有利于使思政教育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摆脱低效的内在诉求,是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的必要支撑。”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的必要性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都做出了相应的论述,加强人文关怀不仅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的状况下,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人文关怀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应该把人文关怀理念贯彻落实到实处。

三、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现状

人文关怀理念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人文关怀理念在绝大多数高校受到重视,大学生主体意识明显增强,思政教育得到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可,大学生与思政教育者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等。对于存在的不足,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缺失严重、人文关怀的理念在部分高校仍未得到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理念重形式轻实践的情况严重等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例如学者李自维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认为在教育思想上,仍然欠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在教育目标上,体现“个性发展”的具体要求还严重不够;在教育内容上,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完全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教育环境上,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

对思政教育实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绝大多数学者如林琳、李向军、史佩宇等认为目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不理想是由于思政教育的价值定位、内容、教育教学方法等缺乏人文关怀造成的。李向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目标制定、内容设计和方法实施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

四、人文关怀理念下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在增强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措施方面,目前学术界做出了较多研究论述。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

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居核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要“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使大学生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二)提高教师人文素质

教师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是大学生的领航员,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行心理疏导,全面关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丰富教学内容及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超越灌输式教育方法,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例如学者李向军提出“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在教育内容上的体现就是要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突出人格完善。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从人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学者杨林指出“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

(四)优化思政教育人文环境

优化思政教育人文环境,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例如学者王利军提出“大学的人文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最重要的场所。……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得不到的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个性丰满、和谐发展的人”。

(五)拓展管理方式和方法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除了刚性管理之外,必须有柔性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刚柔并济,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制度,坚持“柔性管理和感染熏陶相结合,丰富思政教育的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

五、结束语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人文关怀理念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对此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上,实证研究较为薄弱,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措施还不尽完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与“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战略任务,人文关怀理念为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界,人文关怀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因此,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有效运行的必要支撑,学术界应当结合实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契合,使理论更好地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2]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02).

[5]张敏.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6]陈士宏,王雅文.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7]宋劲松,王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5).

[8]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2008(06).

[9]王利军.注重人文关怀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10]李自维.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01).

[11]王薇.略论人文关怀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4).

[12]李向军.人文关怀视域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9).

[13]杨林.人文关怀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J].社会科学论坛,2010(13).

[14]王欢,刘天宇.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路径选择[J].新西部,2011(24).

[15]林琳.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北方文学,2011(11).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关健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教学经费落实基本到位,以评促建效果较显著,较好地达到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目标要求。但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百花齐放、良莠不齐、评价体系不一,面临着教学活动难组织;教学模式难创新;学生兴趣难提高;领导重视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不规范;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难题。

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从高职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以改革考核方式为突破口,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拓展教学空间,形成鲜明特色。

(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搭建实践教学三个平台,即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校园实践教学模式和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加强领导、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形成"一优三讲三突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一优"即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三讲"即教学过程中讲目标、讲难点、讲思路,"三突出"即突出新、突出活、突出好。

(二)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具体模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创新,就必须与时俱进,集实践性、针对性、生动性于一体,注重学以致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社会热点,围绕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一系列讲话精神、学习焦裕禄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手抄报制作

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培养学生做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发动各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制作手抄报,评选优秀作品全校展出。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开展主题演讲和辩论赛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理想、诚信、爱国、和谐社会、我心中的伟人、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演讲,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演讲稿,评选出优秀作品代表演讲。

3.开展时事课堂,形成品牌效应

为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提高政治敏感度和鉴别力,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巨大变化和热点新闻,按自然班分组制作PPT,推荐学生进行5-10分钟汇报,时事课堂的主题、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主题演讲、新闻播报、舞台表演等。教师即时点评,每组提交一份PPT。

4.组织模拟法庭,增强法治观念

模拟法庭是指选取典型案例,在仿真的状态下进行模拟开庭审判,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中学习、认知、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和法律技术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等。

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育人

利用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和重要讲话精神,学生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提交总结报告。

6.社会调研

开展改革开放看我家--民生状况调查,大学生信仰调查,大学生道德状况调查等,通过社会调查,能够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群众意识、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每小组形成一份调研报告。

7."请进来"举办图片展

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党9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绩为主题的图片展、学习雷锋图片展、党的群众路线图片展等,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观看,撰写观后感。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学习焦裕禄精神纪录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宣传片等。

8."走出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稳定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农讲所、烈士陵园等)进行合作,建设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代表赴基地参观、学习。与地方政府、村委会、学校、养老院等部门在思政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稳固的平台。

(三)充分利用网络,构筑网络实践教学模式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积极效应,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是摆在高校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页和精品课程网站,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其次,构建现代、人性化的师生互动界面,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渠道畅通教师与学生交流。

(四)加大培训,提高思政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水平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素质、高深的知识素养。培训思政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手段、考核等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思政教师要用渊博的学识征服人,用高尚的形象感染人,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实现"说教"与"示范"的有机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严肃重大的政治任务。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坚持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相关理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完善其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模式

为了大幅度的去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质量,需要进一步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都对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进行了改革,就目前的改革阶段来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不小的成就。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随意性过强、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对于以上问题通过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有效地区抓住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

1创新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教育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了广泛的推行,许多学校对思政课进行了新的改革。就目前的改革成果来看,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仔细的去分析课程的整体教学,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些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过程当中,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术性比较强,在讲课的过程当中说教气息非常浓厚,所讲解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在整体的教学方式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经常会感觉到疲劳,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抵触情绪,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国际上的各种思想进行文化碰撞,多元化的文化在进行融合,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思想文化发展的更加多元和多变。当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并且年轻人的思维非常的活跃,自我的个性意识非常强,对于现下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具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当中,言论自由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当代的大学生非常喜欢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想法,这些都和传统枯燥的思政理论课相悖。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当中,教师一直是机械式的传授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如果一直沿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那么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对于思政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政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不断的去提高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此外还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创新和改革的大潮流。培养学生创新人文精神,在对思政课程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融入时代的特色,多采取学生的意见,增强教学整体的时效性。

2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及定位

高校思政课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之下,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们精神,不断的去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目的。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较为健全的创新思维人格,提高大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这点相应的措施去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创新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创新意识当中培养的心理取向,在高校的思政课程当中包含许多领域的知识,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非常丰富。在思政课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不断的去激发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每一个学生所存在的学习差异都需要被尊重,在处理问题之前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思政课程当中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教师引领学生正确的去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分析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学习真正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

2.2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感知力、创新记忆力、创新思维力、创新注意力、创新实践力、创新想象力,这些都属于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涉及范围非常广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对待问题的分析能力时,这就说明这个学生已经具备了创新能力,独特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创新思维的养成,通过实践可以将创新的成果进行完整的表达。思想政治课程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为,来检验自己对于掌握的理论知识程度。在不断的实践中去肯定自己以及否定自己,这样才可以不断的去旧的理论产生新的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可以辩证的看待理论。

2.3培养创新人格

高校思政课对创新人格的培养,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创新人文精神,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于自身的创新人文精神也会在不断的健全和发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也可以完善自身,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未来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断地去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自己坚韧顽强的性格。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循序渐进的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去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面对问题时首先要养成独立解决的性格,用理论去验证问题根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确立的坚定信念,真正的去践行。

3创新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单项性知识传授为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就是研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为了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相关学者充分的感受到了研究式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学习,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3.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定位于课堂的主体,而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逐渐的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于内容和知识进行质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欢迎各种观点和见解,在理论的讲解过程当中去分享积累的研究体验,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激发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

总结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经验,提高学生对于理论这是方便的掌握,设置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教师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夯实的掌握,这样在讲解的过程当中,才会给学生树立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室应该积极的去和学生分享和沟通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断的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室应该系统性的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进行介绍,然后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迅速地将学生带入到思想政治课堂当中。学生们集思广益会说出对于问题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质疑,对于问题一定要建立新思维,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当中。培养学生用理论去分析问题,用来解决实际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个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过程当中,才可以更好地去学习。

3.3建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小组

在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对于学生要进行分组,小组之间进行学习和竞赛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去开展育人德育实践,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积极的去提供一些解决困难的指导性建议。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室应该引入立意深刻、涉及范围广泛的思想政治研究课题,学生们会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对问题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广泛的收集。通过制定相应的小组探究计划,可以更加顺利的开展较为规范性的研究,收集资料同学们可以利用一些课余的时间,在课下也可以互相进行思考和交流。除此之外,小组课下还可以进行一些调研,为问题的讨论做好基础工作,最后还可以准备充分的思想政治课程理论报告。

3.4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传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教学的形式也非常单一,为了调动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在研究式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学生通过小组学习可以主动的提出问题,对于问题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可以进行解决。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资料已经不局限于学校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询问老师、社会调查以及社会实践来获得。学习小组还会开展丰富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当中,深刻的去感受到思想政治对于生活的影响。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可以有效的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模式的思想政治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还有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知识竞赛、专题报告、志愿服务、参观革命圣地、校园文化活动、工厂农村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是思想政治课创新实践活动。

4结语

为了大幅度的去提高高等学校的思政课教育质量,许多高校都对思政课的实践体系进行了改革,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学术性比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当代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思政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式,紧跟时代创新和改革的大潮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们精神,强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实践目的。

参考文献:

[1]程晋宽.当代西方教育管理研究新思潮论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01).

[2]侯秀芳,张福庄.提高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基本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23).

[3]王雪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4]黄文艳.“研究性学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1(12).

[5]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