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设置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抓住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建设的契机,加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内涵建设,加大专业的课程改革力度,加快师资能力提高,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贴近企业,凸显中等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为社会培养适应需求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了解目前模具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贴近企业需求,及模具高级工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技能而开展调研。
二、调研形式与内容
(一)调研形式
由盐城市高级技工学校牵头,每个成员校负责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及其校企合作的大、中型制造和模具企业开展调研,及本校毕业生所在企业的调研,最终集成调研报告。
调研对象有企业行业专家、高校专家、企业高管及部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一线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和本专业毕业生。
(二)调研内容
1.企业专业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2.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情况。
3.企业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4.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5.毕业生调研:
(1)毕业生基本情况;
(2)被调查人对学校各方面(办学、师资、专业建设等)的评价;
(3)被调查人的工作状况;
(4)被调查人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一)模具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既是模具制造业大国,又是模具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模具行业的最大市场是汽车、电子信息、家电和办公设备、机械和建材行业。据统计,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家用电器行业80%的零件、机电行业70%以上的零件也都要靠模具加工。全国模具生产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目前本行业中低档模具供过于求,中高档模具自配率不足60%。据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平均要进口约20亿美元的模具,主要为各类精密复杂模具及模具标准件。2010年首次实现模具外贸顺差1.3亿美元,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顺差规模将会持续扩大。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华南、华北和华东三大主要模具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在模具制造数量和质量上的整体水平均已处于行业重要位置。今后数年我国模具工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将向大型、精密、复合高效、复杂多功能和长寿命发展。我国模具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模具生产将继续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精细化、高速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模具企业将进一步技术集成化、设备精良化、产品品牌化、管理信息化、经营国际化。
二是行业巨头将浮现,部分模具企业已成为上市公司,在已公布的95家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的名单中包含了中国汽车覆盖件、大型精密塑料、塑料异型材、铸造模具重点骨干企业等大类模具企业。有更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创新、品牌、专利、高新技术等核心竞争力,模具重点骨干企业队伍将会不断扩大,并且会在行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快发展,模具城快速形成,促进专业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形成,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为打造区域品牌发挥着积极作用。全国“模具城”共有30个左右,如浙江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苏省模具工业实验区、宁海模具城、中国(泊头)汽车模具之乡、黄骅模具城、成都模具工业园、北仑模具园区、大连模具城等。
可以说我国模具工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在缩小,发展前景广阔,企业在应对当前形势下,也面临全行业的经营理念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自主创新,管理从粗放式向信息化集约式转变。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还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的困扰。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模具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模具新技术的广泛普及,行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不断扩大趋势,很多高中职、技师学院学生成为企业的骨干;但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变得十分突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低技能型人才饱和,对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欠发达地区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年龄老化。全行业人才流动呈加速趋势。
(三)模具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铣刨磨设备操作与热处理、电加工设备操作、数控设备操作、模具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模具修理、模具设备生产管理、模具产品营销与售后等。
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布情况
2.从业人员岗位数量分布基本情况
模具技术应用领域广泛,几乎涉及了各种行业,在机械、汽车、数控、电子等行业应用尤为突出,且对应的职业岗位门类繁多。从模具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分布情况看,由于市场营销与售后、生产管理、模具修理这三类岗位人员所占比例低,绝对量少,分析缺乏代表性,因此仅对模具设计、模具制造、产品检测、模具装配调试、模具设备操作人数分布情况做分析,其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人数分布情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岗位人员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高级工比例最高,达到50.1%,主要从事零件生产、模具装配、调试等;技师比例27.0%,主要从事模具设计、设备维护等;中级工比例18.8%,主要从事铣刨磨和产品销售与售后。企业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实际操作技能放在最重要位置,因此一般从业人员都持有与岗位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但高级技师的比例(2.6%)显得较低。
职业岗位人员年龄相差较大,有近20岁的,也有50多岁的,在20岁至4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0~30岁年龄段几乎占了一半。但高级技师中青年的比例不高,出现了脱节现象。各年龄段的分布比例如图所示。
图3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年龄分布图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接受过中职以上教育,中职(高中)、大专学历占了绝大部分比例。显而易见,中、高职层次的毕业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图4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分布图
从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如图5所示,2000~3000元占的比例最高,主要是从事一线生产,3000元以上的多为模具设计和管理岗位,在设计岗位月薪5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工资收入的岗位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图5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分布图
3.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需求
多数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呈增长态势,如图6所示。
图6 企业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需人数分布情况
调研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目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有: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模具设备操作、模具装配调试、电加工操作。其中,模具装配调试、铣刨磨操作与热处理人才需求量占有较大比例。企业希望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其职业岗位能力真正达到高级工相应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4.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从业人员基本都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工具钳工、线切割操作工、数控铣、高级绘图、计算机应用等各类证书;同时认为如团队协作、爱岗敬业、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在校期间须进一步加强。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的知识水平和较强的职业技能,具有一定电气知识。因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在电气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增强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职业岗位能力。
四、中职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状调研
(一)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各成员校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就业率接近100%。毕业生分布在模具制造、家用电器制造、电子元器件(如灯饰)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数控加工类企业等;其中一线产品生产居多,生产管理、行政管理、销售与售后岗位较少。
表1 模具专业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情况
课程设置有“冷冲模设计”“塑料模设计”“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床夹具”“机械工程材料”“模具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程力学”“数控技术”“精密检测技术”等。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有劳动版高职高专教材、机械工业版、高教版、邮电版规划教材、校本教材(或自编讲义)等。
开设实训(实验)有“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铣刨磨工艺与技能训练”“模具装配与调试”“液压与气动技术”“电子电工技能训练”“VB”“UG”“CAD”“Solidworks”“数控加工”“电加工工艺与编程”“夹具设计与制作”“模具设计与制作”。
调查显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师资数量基本满足需要,理论教师占35.8%,实习教师占11.9%,一体化教师占52.3%。其中高级职称占16.2%,中级职称占42.7%,初级职称占41.1%。
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岗位目标有明显差距,存在脱节现象。
2.缺乏与企业全面合作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做到完全根据企业需要办学。
3.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对落后:“能力为本位”的先进教学观念还没有形成,“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授课仍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行为引导、任务驱动法的效用还没有完全体现,一体化教学在师资、教室、教材方面还有很多瓶颈。
4.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基础课程量偏大、传统课程多、一体化课程还须进一步加大,职业指导设置不够合理。
5.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传统,教材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6.教学设施配置不够合理: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数量不足,精度落后于企业要求。
7.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强:“一体化、双师型”教师不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未能有机融合。
8.生源素质亟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呈下降趋势,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在部分学生中难以得到体现。
五、调研建议
调查反映行业(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有着较大需求,特别是高级工层次人才缺口较大,而目前学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存在着一定距离,要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是进行课程改革。为此,结合调研结果,协作组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师资、实训条件配置等方面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培养方案的开发与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分解目标框架构建(详见“人才培养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的三段两站式(“三段”即在校教学分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生产实习课,“两站”即校内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企业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实习)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体化、三合一”(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特征的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
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点,以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取代学科体系,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任务引领型的“一体化”情景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理、实分离的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1)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
(2)通过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明确职业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结合模具制造工要求确定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
(3)通过课程分析,以工作任务分析表为依据,将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并划分课程门类,根据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序化课程,选择项目载体,并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分配整合。
(4)通过课程分析,总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包括四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能力拓展课程、职业素质课程。
(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调整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企业对本专业高级工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学校培养的本专业高级工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和企业有一定距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学校教学模式有待改进等。根据本次调研,为彻底解决上述问题,协作组就本专业高级工层次的“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做出如下建议。
1.培养目标:面向生产企业,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设计小型、通用典型模具,会装配调试模具,能使用电加工设备进行零件加工,具有一定的车铣刨磨及数控加工知识,具有本职业岗位的四新知识,能对本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高级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
2.鉴定工种和等级:工具钳工、模具制造工高级工职业资格;高级绘图员、车铣刨磨初级工、电工操作证。
3.专业方向:小型、通用模具的设计,模具的安装、调试,模具修理,模具零件数控加工、电加工和机加工等。
(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课题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进行。
课程设置要摆脱学科课程的框架束缚,建立“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密切联系,以工作任务来整合课程内容”的课程结构,从岗位需求出发,结合职业技能要求,构建任务引领型专业课程,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级工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所设置的课程要便于“工作情境”创设,采用“项目教学法”。
表2 建议设置的专业课程
(五)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配置
1.专业师资
专业师资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重新定位的本专业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任职要求:
(1)专业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相应技术等级和教师资格证书;
(2)专业师资的技能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除具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学历、教师资格要求外,新任的专业教师应达到该工种技师或以上技能等级;
(3)师资队伍的结构要求: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应有专业带头人一名,各课程要有课程带头人至少一名,中青年教师应占一定的比例;
(4)其他要求:所有专业教师都具有实施实践性教学的能力,专业教师在任教的两年内要有从事生产实践(一般不少于3个月)或参与生产实践(技术改造或技术研发)的经历。
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业务进修:业务进修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实践性课程教学能力的提高,四新知识和复合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教法研究等;
(2)企业引进:新进教师应首先考虑从相关企业引进,也应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2~3年生产实践经历的大学毕业生;
(3)聘用兼职:通过各种途径聘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担任兼职教师,专门化方向课程的教学可以由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方工程技术人员承担。
2.专业一体化实训室等教学设施建设
专业实训室的建设除符合一般的教学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创设“工作情境”;教学设施配置合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四新要求”;教学工位要符合课程内容和在学人数的要求;一体化室要体现直观性教学需求;要具有职业技能训练的必备条件;要具有安全、卫生、规范的劳动环境和条件。
根据本专业课程设置,建议设置如下一体化实训室(区):钳工基本技能实训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机械制图与AutoCAD实训室、模具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床夹具设计与制作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训室、电工及机床电器实训室、模具钳工一体化实训室、模具机加工实训区、模具电加工编程与实训区、模具数控实训区、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实训室、模具CAD/CAE/CAM室、模具设计室、模具加工成型区、精密检测与反求技术实训室等。
(六)加强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完善已经成立的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充实人员,提高层次,定期开展活动,强调实效。
2.实施冠名办班,做到“五共同”
与企业开展冠名办班,专门为企业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工艺技术流程需要的技能人才。在合作过程中,力求做到共同组织招生宣传、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商定教学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3.成立模具名师工作室
以各成员校名师牵头,吸收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专业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参加,与企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以及高校教授共同参与指导,建立模具名师工作室。一是进行模具产品研发,同时加大模具设计与造型应用软件UG、PROE、Solidworks的投入;二是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培养“一体化”教师;三是为地方企业提供模具专门人才培训,服务地方经济;四是提供模具产品设计指导。
4.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江苏模具行业企业,建设校外紧密型实习实训基地,与规模型企业建立集教学、实习实训、技术服务及员工培训于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基地有专门的岗位供学生工学交替轮流上岗,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学校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全程进行管理;学校派教师深入基地对企业一线员工进行培训,参与技术研发;同时,学校青年教师定期到基地接受锻炼与培训。
5.校企共建模具实训室
摘要:当前高等教育中出现了就业不畅以及各类人才的需求在专业层面上严重失衡的现象,本文在高等教育供应链基础上,依据企业供应链中的需求预测及快速反应模式,构造了高等教育供应链的协同互动系统,来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以期使高等教育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给;市场需求;需求预测;高等教育供应链
1.引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地从精英教育阶段走向大众化教育阶段,随之而来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03年扩招的首届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187.7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70%,专科生仅为40%[1]。这一数据在十年后的2013年大幅增长为699万,2014年为727万,2013年与2014年分别被冠以“最难就业年”和“更难就业年”。与此同时,市场中新增就业岗位数量和比率远低于毕业生的增加率。
为此,本文试图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入手,分析产生大学生就业时劳动力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建立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互动模型,以期优化该系统结构的供给与需求。
2.高等教育供应链概念的提出
国内首次提出高等教育供应链概念的是马永红、刘恋(2004)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的文献《高等教育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初探》,论述了高等教育供应链有别于一般企业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并构建了初步的高等教育供应链的概念结构模型[2]。依据企业供应链结构中各节点,如供应商、采购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客户的一般构成,相应的高等教育供应链包含了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高等学校招生、在校教育培训、就业、接受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等节点。
3.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要的矛盾
从逐年大量增加的毕业生人数和小幅增加的新岗位数量可知,毕业生就业市场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但是大学生作为企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人才储备,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过剩只是一种“过剩假象”。大学生之所以被认为供给过剩,是因为其在短期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主流观点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较缓慢,专业设置调整滞后,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 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严重地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不少高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的硬件和师资条件等[3]。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从2014年智联招聘网站的《201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4]来看,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原因排列前三的为: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求职目标明确、专业就业前景好,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2.5%、21.7%和18.8%,三者累计占比63%;而未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原因排列首位的是未满足用人单位要求,占比45.7%。可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是毕业生未获得用人单位聘用的主要原因。
4.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要互动模型建构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本文试图采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及快速反应模式来建立高等教育供应链与市场的互动模型。该模型包含一个上层的共享数据库服务器、在线互联网及高等教育供应链中的各节点。
在这个协同互动系统中,高等教育供应链中的每个节点都将所在机构的就业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通过互联网向其他机构提供访问权,以使其能够读取数据,并参考这些数据信息做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如招生规模、各专业招生人数和比例及专业设置和调整等,以使其适应市场的需求。
最上层共享数据库中的需求预测,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模块而设计的。在企业供应链中,供应链管理需要针对产品制造、货物运输进行长达数月的计划,并一直持续下去。已有不同的需求技术来预测需求,但当把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时,真正的需求来源只有一个,即产品的最终用户。对于高等教育供应链,教育培训、人力资本的最终输出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计划,并且长达数年(目前我国本专科学制依据本专科类型大体分为3年、4年、5年)。这就要求在做需求预测时,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带来的滞后问题,协同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错误,并使供应链中的错误不会被放大,避免扭曲真正的需求。通过共享对市场行为的认识,提高了预测的精度。
最上层共享数据库中的快速调整,是依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模式而设计的[5]。快速反应是指在企业供应链中,零售点上应用有快速反应功能的即时生产,使货物从生产商流动到零售商店的过程更为顺畅。对于高等教育供应链,培养人才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活动,不能做到像企业供应链中应用快速反应模式即时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人才,但是可以借鉴其快速反应的思路,即基于市场对劳动力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类别结构的需求,快速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结构比例及培养方案。
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以往各节点都是独立运作,较少合作,现在要求其协同运作,并将一些数据信息公开,一开始遇到阻碍在所难免,但随着先进实用的管理技术的逐步引入,并且有其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成功经验,相信高等教育供应链各节点的协同运作也将逐步展开。(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芳.大学生就业: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背景下的高校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5 (11)
[2]马永红 刘恋 郑晓齐.高等教育供应链形态的特殊性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3)
[3]张连绪.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2004 (4)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档案;教学质量;专业特色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四、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五、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六、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七、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八、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九、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十一、专业特色方面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
专业特色方面的资料除上述各项资料外,还要特别注意收集以下资料:(1)能体现专业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方面的资料;(2)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途径等);(3)能体现教学特色方面的资料(如课件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成功的经验);(4)能体现教学管理方面的特色(如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一)人员的组织与辅导、减少损伤和重复劳动
对档案利用人员(参予校史编写的人员)进行科学组织与精心辅导。许多档案文献经历了久远的历史岁月,不采用一定的科学保护措施来利用档案,在利用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将其损坏。上海海洋大学档案馆保存了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纸质档案,这些档案文件已成为重要的稀有文史资料。有的正在申请作为上海市档案文献遗产保护项目,而许多重要的历史纸质档案保护和使用存在许多技术上急需解决而又难于解决的问题。许多纸质档案原材料质量比较差。其档案自身的强度和韧性具有先天的不足。这些纸材由于当时的造纸技术及原材料相对落后,也没有征对性的研究专门用于档案保存的纸质,所使用的纸张其强度、耐折度、挺折度、挺度、密度等性能普遍较差,特别是50年乃至近百年前的纸张,性能更差,因此作为档案载体给保护保存增加了难度。而经过几十年的存放,受到各种环境及有害物质的侵蚀,使得延续保护难上加难。针对这些情况,便对校史编写参加人员进行精心组织和耐心辅导,使之具有档案利用的基本知识。如轻拿轻放、减少冲击(折叠、重压等),减少不必要的磨擦和挤压、消除多次重复翻阅等。
(二)工作内容合理分工、利用有序进行
为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利用的准确性,加快编写的速度,特对利用工作对其内容进行分工。具体分成学科、专业、课程三个方面。先列出提纲、然后按题纲进行梳理和编排,才开始进行档案利用。1)学科内容的梳理与档案收集。主要包括学科创办沿革,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学科建设手段(实验室、研究所、重要仪器),人才培养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学科建设的相关措施文件。具体包括内容为: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规定;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和考试大纲;学科基础课、学科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CAI课件;学科课程建设情况(含规划和总结);精品课件建设情况(含规划、总结、教案、课件、课堂教学录相等相关资料);学科课程成果及原始资料。2)专业内容梳理与档案收集。主要是专业的种类、专业背景和专业培养目标及过程。具体包括: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专业目录;新增专业、特色专业申报材料;相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3)课程内容梳理与档案收集。主要包括课程体系、课程分布、课程要求及结构等。具体包括: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建设原则性意见;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课程教学计划;专业建设与各项课程教学改革的思想与措施;专业课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课程实践教学情况等。
(三)专题档案文献分类,准确提供原件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内容,把原始档案进行分类,并提供档案原件。最终做到准确、准时、有效。档案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为查阅档案者准确、迅速提供原始资料,以满足其急需。那么,如何在数量巨大的档案馆(室)中及时找到急需的文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通常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利用者点名调卷。但由于利用者对库藏档案的时间、范围、数量,是不可能了解和掌握库藏档案全部内容。因此,单凭点名调卷,就可能使大量有价值的档案被埋没,影响档案效益发挥。为此在前面对所有档案原件做了预先分类、查阅的人便减少了盲目性,大大提高了准确性,从而加快校史编写工作。
二、结论
作为历史悠久的百年高校。在编写校史过程中,档案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学校档案利用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其利用方法需要进行认真研究。综述所做工作,有如下结论。
(一)保护与利用是高校档案工作的重要专业内容历史悠久高校档案文件在漫长的保存、借阅和使用过程中,都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为的、自然的和生物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建校历史长达百年的高校,许多原始纸质档案已显得十分脆弱,表现在纸张变硬、发黄、变脆、虫蛀、霉变、字迹褪变以及柔软度、韧性和机械强度降低等。于是存在着档案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本研究中较好地解决了档案保护与利用的矛盾问题。
(二)档案利用人员的组织与辅导对档案利用十分必要对档案利用人员进行科学的组织和专业的辅导,才能有效有序地开展档案的查阅、利用等工作,而又不损害原有的历史档案。
>> 高技能人才开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浅谈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开发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生态伦理思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与合作机制研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落实机制研究 提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力对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的障碍因素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促进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 浅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开发 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论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视域下高职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论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发展途径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现状及对策 产业集聚区“四密”企业: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富矿区 高技能人才队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河池学院专业设置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引进思考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人才招聘外包调研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http:///view/6259863.htm
[3]蒋大国.创新思路 强化措施 竭力打造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4)
[4]伍梅.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开发合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