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林业科技大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贸易式进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251 文献标识码: A
一、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简称SCOR模型)是美国供应链协会(SCO)开发设计并推行的一种专门用于供应链描述与设计的工具,其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提供了供应链评价及快速确定改进机会的工具,最佳表现及其特征描述提供了一系列可供参照的目标,也可作为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工具。
二、基于SCOR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
利用SCOR模型把整个供应链的结构、组成、地理分布、处理流程清晰地描述出来,供应链运行的统计资料和对供应链预期达到指标的预测,达不到预定指标的可能性即为风险,影响实现预定指标的因素即为风险因素,指标比较差的环节即为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
三、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的重要因素
1.因子分析概念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识别隐藏在大量可观测变量中的少数几个潜在的、观测不到的因子,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潜在变量来表示基本的数据结构,这些潜在的综合变量被称为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的观测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并解释这些观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2.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
分析上表,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包括作业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可获得性指标、服务响应能力指标等几个方面。
四、基于SCOR模型的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研究
SCOR模型将具体作业与性能衡量指标相结合,定量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性能,本文从国际供应链运作角度,确定国际供应链执行过程流程图,把国际供应链标准配置的所有活动标在以地图为背景的图上,用于分析不同地区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差异对国际供应链风险因素的影响,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国际供应链运作重要因素的评价,对贸易式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借助SCOR模型的贸易式进入模式国际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分析,在进行国际供应链运作时对其相关因素造成的风险进行防范,达到权衡风险与成本、风险与效率的目的。
汪洪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存禄,黄培清.供应链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7-36.
[2]苏琦.国际贸易,市场风险,要素流动与跨国公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45-55.
[3]许晖.国际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39-43.
咖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我们当然要查阅跟咖啡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资料了,只有阅读的资料越多我们知道的相关信息就越详细,这样才能更好的写出咖啡文化论文,来看看小编整理的文献,给大家欣赏借鉴。
咖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树.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建萍.浅析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的差异[J].上海:科技世界,2014(30).
[3]黄晓琴.茶文化的兴盛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03.
[4]王士文.咖啡精神――咖啡与咖啡馆的文化记忆[M].长沙:岳麓书社,2007.
[5]敬一兵.“咖啡文化”旧话新谈[J].天津:世界文化,2004(2).
咖啡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英]戴维斯。时尚品牌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1.
[2][美]佩里·舍莱特。食品店品牌形象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
[3][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4]MaigcBranding2魅力品牌2.Designerbooks,2011.11.
[5]品牌设计+2:创造顶尖品牌的色彩应用方案。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0.
[6][美]马克·高贝。品牌大设计[M].中国编译出版社,2014.5.
[7]霍华德·比哈。星巴克:一切与咖啡无关[M].中信出版社,2011.9.
[8]泰勒·克拉克。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M].中信出版社,2014.5.
[9]史都华·李·艾伦。咖啡瘾史[M].时报文化出版企业,2015.2.
[10][美]马克·彭德格拉斯特。左手咖啡右手世界[M].机械工业,2013.7.
[11][美]考特莱特。上瘾五百年[M].中信出版社,2014.8.
[12][美]海勒,[法]魏纳。100个改变平面设计的伟大观[M].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8.
[13][日]石胁智广。你不懂咖啡[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11.
[14][日]相原一雅。设计×设计爱[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
[15][日]竹村真奈。没想法,哪敢开创意咖啡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7.
[16][日]柏木珠希。来开店吧!令人憧憬的个性咖啡馆[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3.
[17]韩]李进东。我爱咖啡,更爱咖啡馆[M].金城出版社,2014.12.
[18][韩]朴相姬。咖啡狂的笔记本[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
[19][韩]金善权。冲到最后一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1.
[20]凯文·布德尔曼,曼扬·金,科特·沃兹尼克。品牌识别法则[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12.
[21]刘青剑。品牌VI设计[M].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4.
[22]吴琨。情感化设计与品牌情感识别[D].湖南大学,2007.
[23]闫宇。品牌设计[M].龙门书局,2014.5.
[24]陈丹。中法咖啡馆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5]涂欢。CI品牌设计使用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26]标识、名片与VI设计[C].化工工业出版社,2014.1.
[27]周颖。论情感体验在电商品牌设计中的应用[M].陕西科技大学,2014.
[28]庄颖。上海的咖啡馆文化[J].公共艺术,2011.(01)。
[29]品味咖啡馆文化。连锁与特许[J],2008.(01)。
[30]杨滢,贺优,刘建平。咖啡厅VI设计中的色彩运用[J].大众文艺,2011.(21)。
[31]秦海洲。米罗咖啡厅VI设计[J].大众文艺,2010.(09)。
[32]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J].金融博览,2013.(05)。
[33]岳克国。猫家咖啡馆的体验营销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4]周丝雨。上海咖啡馆与文学[D].西南大学,2014.
[35]陈文文。1920-1940年代上海咖啡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36]胡海英。旅游酒店室内空间文化性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7]阎珉。浅谈企业形象的文化性导入--以"藏獒"男装品牌设计为例[J].大舞台,2010.(9)。
[3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9]周志民。品牌管理[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0]顾永芝。美学原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1]张宝华,胡俊涛。设计色彩[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2]刘青。图形语言的创意性和文化性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8.
[43]赵正阳。艺术语言研究--艺术研究的一个全新维度[N].云南艺术学院院报,2011.
[44]李艳。用设计,做品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9.
[45]王绍强。品牌设计+:给你灵感的全球最佳品牌形象方案[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
[46]坦赛。餐饮业品牌形象设计[M].辽宁科学科技出版社,2012.4.
[47]谷声图书。谷声小旅行:厦门咖啡馆小旅行[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0.
[48]李艳。大品牌设计的思考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7.
[49]任莉。CI设计[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
[50]虞健。不同烘焙程度咖啡感官特征与主要成分分析[D].江南大学。2014.5.
关键词: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变得日益严峻。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就业市场更是一片萧索,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原因,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怎样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建设高质量的就业实习基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业实习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可供高校毕业生参加毕业实习活动的企业,校企之间通常以签订协议或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就业实习基地是大学毕业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纽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对于各高校而言,探索出合适的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
1 就业实习基地应成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就业实习基地是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它以开放式、宽口径的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既给学生提供了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又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学生通过就业实习可以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为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就业实习基地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学校在市场导向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就业实习基地的功能定位之一就是成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
2 就业实习基地应成为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平台。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毕业生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太差,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失。首先,毕业生在就业实习基地接受内容丰富的职业教育和生动实际的专业技能教育,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其次,毕业生在就业实习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形成理性的求职态度,最后,毕业生通过就业实习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找出自身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缺陷,为进入职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3 就业实习基地应成为用人单位吸收人才的重要平台。企业都希望能够高效可靠地招聘到自己满意的人才,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为用人单位组建了自己的“预备役部队”。通过考察毕业生在就业实习基地的表现,用人单位能够了解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发现符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减轻招聘和培训员工的负担,打消对招聘对象的疑虑,减少企业的用人风险。此外,企业通过接收毕业生实习,一方面可以扩大自身的影响,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另一方面由于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可以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就业,实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二、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的基本条件
1 具有专业相关性,能满足就业实习的要求。建设就业实习基地时,高校应当严格把关,尽可能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性较强的企业作为基地单位,以充分保证实习效果。如在选择物流类专业就业实习基地时,应充分考虑企业在物流方面的机械、设备、技术人员等指标是否具备承担物流类专业就业实习的条件。
2 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水平。就业实习基地必须具备一定规模,应多为大中型企业,能对学生实习进行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提供必要的实习生活条件设施,能持续、稳定地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同时,企业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内还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实习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就业实习基地应尽可能位于距学校较近的企业,这样的意义在于不但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保持学校和企业经常性的联系,而且对实习学生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安全都会有更好的保障。此外,具备条件的学校除了考虑就近的地区,还可以选择一些就业需求量大的地区和城市,做到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就业工作相辅相成。
三、本科专业就业实习基地的模式构建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直面市场,以新思路、新理念探讨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在就业实习基地的模式构建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持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就业实习基地是否稳定对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学校和就业实习基地保持持久、密切的联系,企业就会关心我们的学生实习,学校也可以事先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周详的实习计划,保障实习质量。
维持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要以信誉和情感为纽带,但单靠信誉和情感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必须注重和企业互利双赢,如果能通过以校企双方的产学研为桥梁进行合作,则可以建立稳定的高质量的就业实习基地。
2 正确认识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实习企业间的关系。在就业实习基地实习的学生不仅受学校的约束,同时也受到企业的制约。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是对学校学习阶段的延伸。实习期间,学校应全程跟踪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并和企业一同对实习生进行考核鉴定,学校和实习学生仍然存在着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实习学生与企业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因而不是正式的企业员工。尽管如此,学生在完成就业实习任务的同时,也要遵守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不能姿意妄为。
3 注重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学校应经常与就业实习基地保持信息交流并开展积极密切的合作。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就业实习基地的相关负责人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学校还可以聘请就业实习基地的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请他们为学生作报告,和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不断巩固双方合作的基础。另外,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寻找校企双方能够合作的项目,开展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
4 关注对实习学生的权益保护和安全保护。学生在企业实习,往往缺乏社会经验和维权意识,权益十分容易受到侵害。在现行的法律制度下,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既不受劳动法的保护,也无法纳入合同法的约束范畴。因此,学校一方面应该与就业实习基地签订协议,规范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法律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四、我校物流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经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学院已建立就业实习基地20余个,其中长沙金霞经济开
发区物流实习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基地。
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是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十大重点省级开发区之一,是长沙市物流产业唯一的核心园区。目前,已有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加拿大恩瑞国际集团等数十家企业人驻园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学院和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产业化合作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学院共为开发区内相关企业开办物流人才培训班8期,开发区内相关企业接待学院学生实习600多人次,双方开展了12个科技合作项目,其中10个已经圆满完成并投入实际使用。通过合作,双方取得了以下成效:
1 提高了校方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制定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区及园区内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出具体的目标,使培养的学生满足开发区及园区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所培养的毕业生不需要见习期就能够直接为园区的企业服务,缩短了人才开发周期。
2 提高了校方学科建设水平。通过产学研合作,学院教师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的论文有40余篇。依托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的物流学科被国家财政部认定为优势特色学科,并专项投资350万元,建设了优势特色学科实验室“现代物流实验中心”。
3 增强了开发区企业的竞争力。过去的三年里,开发区及园区内企业有100多人通过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有40多人获得了国家注册采购师专业资格证书,有30余人考取了物流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园区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企业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论文摘要】:现代设计理论为园林设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引入了新的理念与设计方式。现代园林设计要求必须在深入了解现代设计理论内涵及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本文通过对现代设计理论的原则及若干种现代设计方式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来进行全面的探讨及分析,希望能够给园林设计者带来工作上的帮助。
一、现代设计理论的原则
新形势下现代设计理论的原则有以下几个内容:
1.1以功能作为设计最主要的原则,现代的设计思想是以人为最终的服务目标,现代的设计理论就是功能主义。在现代设计理论思想的要求下必须把设计逐渐转为功能主义的形式,要注重强调功能第一的主导思想。
1.2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设计的本质理念是服务,不需要追求过多形式化的东西,而是要强调服务的内涵。
1.3简洁实用,现代的设计理论要求剥除原有的设计形态及特征,运用基础的几何单体,形成简洁实用的设计。
1.4技术和艺术相互结合的本质内涵,现代设计理论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思想。技术要和艺术相结合,在遵循自然的客观原则下,实现工艺美术的改革。
二、现代设计理论三大构成因素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不仅是设计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设计的核心元素,是设计的实际表现形式。这三大构成元素在园林设计时,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结合运用。
2.1色彩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在园林设计中应用的理论基础是因为在面对色彩会产生同样的心理方面及感应。
2.1.1色彩的轻重感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浅色的事物显得轻盈,重色的事物显得沉重,在园林设计中一定要把握色彩的轻重感,才能体现设计的主题。轻重感的规律包括:白(轻)
2.1.2冷暖色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设计学中,色彩可以分为暖色及冷色系。暖色系可以充分展现热烈愉快的氛围,进行园林设计时一般适用在庆典等场面。例如:在广场入口设置颜色鲜艳的大型花柱,拱托欢愉的气氛。冷色系则是突出宁静与肃穆的氛围。例如:建筑物的顶部以蓝为主色调,配以白色,可以营造肃穆的氛围。
2.1.3色彩忧郁和明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纯度与明度是是色彩产生忧郁或明的主要因素。明度较高的颜色搭配可以很容易获得明,而明度较低的颜色搭配就会引发忧郁感。在选择园林设计的整体感觉时,要着重把握颜色对比度高低所产生的明快及忧郁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园林设计的内涵。
2.2平面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构成属于视觉语言中的一种,是知觉和视觉共同作用产生的。平面构成的原理是指将设计中的若干因素,在逻辑推理的研究下进行构思,整合成为预期画面的过程。点、线、面都是属于平面构成的因素。
2.2.1点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虽然在平面构成的实际体现中只具有较小的面积,但是它的形状具有很强的多边性。点的聚集性可以极易获取目光的焦点,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把点当做整体构成的视觉向心点或焦点,以实现突出主题或创造意境的根本目的。例如:在林间小道的尽头设置凉亭,在假山阶梯的尽头设置彩门,这一种突出点的形式可以迅速获取视觉的焦点。点的设置及组合是构成园林设计韵律及节奏的构成因素。在进行园林设计时运用点的差异性组合,可以构构造出富有韵律及节奏的意境。例如排列整齐的树木,可以体现秩序井然的意境。
2.2.2线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点在发生移动之后产生的轨迹称之为线,是点之间联结的表现形式,线的最突出特征是长度,园林设计中常用的两种线条包括直线和曲线。水平线、垂直线、倾斜线是直线出现的三种形式。直线一般应用在道路绿化带、规则式园林、局部自由式园林的设计中。水平线具有统一、稳定、庄重等的特征。曲线在园林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频率,在园林作品中随处都可以见到曲线的存在。其在园林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扩大园林作品的空间及视觉感受。
2.2.3面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形状不同的线在封闭情况下可以构成具有差异性质的面。几何曲线形平面和直线形平面几何形平面都属于园林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平面构成因素。几何形平面可以是规则对称的,也可以是不对称散乱的。一般情况下,规则对称的平面都是应用在具有纪念意义园林广场的设计中,如南京中山陵广场及天安门广场。不规则的几何曲线平面可以应用在花坛、街心公园或庭院的设计上。
2.3立体构成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立体构成在设计中也可以称为空间造形,是用来传达视觉的一种设计形式,其传达的信息具有感性的特点。立体造型具有的特点包括:在限定的空间之内、以实体占据空间、结合空间构成全新的意境、产生新的视觉。
2.3.1粒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粒体不仅是最小的形体单位,而且包含点的形式特点,粒体在形象的设计上是非常随意的。粒体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可以联想为多种形状的树木,如圆球形、伞形花形等,甚至可以联想为圆柱形的。粒体集中起来构成的空间,可以给人享受到轻快、活泼和充满乐趣的氛围感。粒体在园林的设计中虽然占据着很小的空间位置,但是却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3.2_线体的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线条的三维化形式称为线体,线体不仅包含平面线全部的特征,而且的还拥有自身独特的形式。线体可以由不同的形态来组成,其展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是迥异的。在设计园林的时候要了解其构成原理,遵循均衡和对称的原则。左右、上下及放射形对称是园林设计中的三种对称方式。在设计园林时要注意左右及上下的对称方式是把物体的中心线当做对称轴,而放射形对称却是以物体中心来向四周发射的形式设计的,如伞亭及风车。
2.3.3面体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面体是一种可以对空间进行限定的立体构成方式,曲面或平面空间是线体的两种体现形式。因为面体可以展现各种形式的状态,所以空间的限定及构成也随之展现多种形态。在设计园林时,若把握好面体的运用,就可以营造出很多种形式、意境及空间。以面体来作为创造空间的因素时,在确定单位面体的正面形态及厚度以后,把若干个单位面体组合到统一的空间里。在进行组合单位面体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要在预期目标的要求下,协调好各单位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能够获得最好的效果。例如:各山的位置及大小的安排,草地、池塘、凉亭在整体园林中所占的比例。
3.结束语
园林设计中的三大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平面构成是园林设计的基础元素,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立体构成,再运用色彩来体现设计的主旨;色彩是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的表现形式,而立体构成又是色彩和平面构成更深层次的递进,三个构成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丰富的立体空间。在进行园林的设计时,一定要在充分掌握三大构成因素原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其潜在的能力能够得到发挥,为我国的园林建设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卢上瓦,韦茂波.园林设计中各元素的特色之处[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2】孙雪芳.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心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3】胡来宝.孙筱祥园林设计思想及风格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OlO.
会议围绕“科协、科技社团的法律地位研究”、“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国策”、“科技立宪与创新型国家”、“科技治理”、“科技与人权”等主题开展研讨,经会前广泛征集论文,共评出会议交流论文50余篇。据了解,国内以“宪法与科技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尚不多见,会议现场评议人的精彩评议、提问者的犀利问题和报告人的睿智回应让与会者享受到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与会学者针对促进宪法与科技的发展提出了不少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
会议由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李焕新主持,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朱占同,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冯元,福建省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杜力夫,广东商学院副校长杜承铭等在会上致辞。来自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汕头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高校50余位学者参加了研讨。
李焕新在会上致辞时强调,宪法与科技发展是日益热门的话题,从宏观层面指导创新型国家建设,通过立法手段激励科技创新和发展是当今法制研究热点,亟需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他指出在不久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刚刚审议通过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就是明显的例证。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院长邓世豹教授在《论发展科学技术基本国策的实现》的报告中提出,“根本性”、“国家性”和“宪法性”是基本国策的特征和判断标准。发展科学技术是宪法中明确的基本国策,由此产生相应的国家职责,指导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评价。他认为,要落实发展科学技术这一基本国策的宪法规定,实现科学技术发展,必须发挥好政府、科协组织和科技工作者的共同作用。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杜力夫教授在《论科技创新的基础》报告中以“李约瑟问题”和“钱学森问题”为切入点,研究论证建立科技创新体制与健全制度的关系,并提出完善的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厦门大学法学院周刚志教授在《论科技立宪与“创新型国家”之构建》的报告中论述,发展科技是政府重要的宪法职责,科技竞争力是法治国家的合法性源泉,也科技立宪的逻辑基础,科学与宪法的共生共进,构成了“创新型国家”的理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