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历史学习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效课堂;授之以渔;学力发展;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是一个教师引领下学生自致的、长效的活动课堂、文化课堂、生命课堂,并具有四个鲜明特征:(1)突出目标的整合;(2)催生过程的灵动;(3)实现“四基”的扎实;(4)聚焦人格的生长。其中实现“四基”的扎实: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能力,三是基本思想,四是基本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辞源》对“学力”的解释是:“谓学问之所至也。”《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一书中:“学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内在结构的复合体,是一个由‘四基’融合而成的有机体,缺失了‘四基’中的任何一‘基’或任何一‘极’,都无以构成完整的、真正的、具有内生性的学力。”
初中生正处于由感性向理性,由半独立半依赖向独立过渡的重要时期,学力发展也处于关键时期。同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指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这也为学力及其发展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人们往往认为教师上课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让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灵活交替使用。笔者认为,把教学重心从研究教法转变到研究学法上,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习活动,深入学生中去,指导学法,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身在打造高效课堂过程中,有关学生学习方法与学力发展方面的几点尝试,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学生学会“阅读”是学力形成的基础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带领学生读书学习,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学生要跟着老师给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阅读教材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史料,学会阅读并分析之,从而论从史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有史料分析,学会史料分析,同样为历史学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学会“联系”,是学力发展的必经路
历史学科的清晰度有自己的学科特征,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教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视时、空梳理示范,并引导学生梳理,从而建构好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教师的历史课堂清晰了,而且学生也在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学会了历史学习的特性之一――线索性。
拉清线索,需要教师源于书本,高于书本,打破现有的教材单元内容,建构出教学单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整合。比如,在初三历史复习时,教师可以用国别史,以时序性,引导学生建构出重要国家的知识体系,拉清发展线索。以近代英国史为例,可以按照世纪排序,分为15-16世纪、17世纪、18世纪、19-20世纪初四个阶段,引导学生将具体大事或主要人物进行归类整理,这样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2014年南通历史中考题选择题第26题:下列是英国在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牛顿建立力学理论体系 ②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 ③瓦特改进蒸汽机 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④②①
这考查了其中15-18世纪的部分内容,如果在平时教学中,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就已自主拉清线索,此题自然能迎刃而解。以此为例,学生根据英国史范例,建构出他国的发展线索,如近现代美国史,在个人、小组、全班的合作下,最终按照美国几个重要的总统顺序,建构出美国史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上,学生尝试知识迁移,不仅自主合作地建构了新知识,并将其纳入了原有知识结构,获取了研究问题的一种策略,而且有了探索、创新的机会,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历史学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得以发展。
三、学生学会“巧学”,让学力发展变得事半功倍
常常有人错误地认为,初中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认为记忆力是天生而为。我个人认为,有良好的记忆力,是历史学习中重要的学力,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有可能实现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于是,我总结概括了一些教会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
1.表格归类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可以归纳出这样的表格:
2.历史地图法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并连线法,更加形象、更加快速地掌握,具体如下:
3.思维整合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课《》,可以用数字归纳为:三个人物――阿古柏、左宗棠、曾纪泽;两个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外交为主、武力后盾”;一个时间及事件――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这样,突出重点,简约知识,提高概括能力,也便于全体学生的掌握。
我深信,学生在结构化所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建构过程中,学会基本方法的运用,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必将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学力;我们历史教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倾情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够打造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一片新天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有效,甚至高效;我们的学生才会放飞希望,得到快乐,收获成功!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中调整思维方法,能有效吸引他们的学习注意力。纵观近年以来的历史教学,围绕资源活化、过程优化突出策略方法指导,能使得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从历史素材中找到学习的影子,能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思,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技能。
一、关注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历史作为文科,其人文性首当其冲。正是基于这样的命题,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国际意识。围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认知尝试中获得深刻感知。基于历史人文性,在教学中应突出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有更多比照的“镜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学中,针对“女皇武则天”的功与过,应引导学生以辩证主义观点来看待。结合史料中提及的“骆宾王檄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倘若你就在当时的现场,针对檄文会有怎样的感想?有的同学从骆宾王的文采剖析入手,指出其独特的文采以及丰富思维战略,有的同学从武则天的惜才角度分析其治国方略,有的同学对武则天的为人表示认可,认为其是明君的典范,等等。通过这样讨论,能使得学生对课程中的人文性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围绕人文性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研读史料的过程中搜集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在摘录筛选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史料背后的价值意义,让他们找出与史料相关的深层次理论观点。注重给学生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剖析中查找问题,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能力
探究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过程。注重探究性,使得学生在彼此讨论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以探究性为指导,让学生有直言不讳的表达载体,使得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的教学中,围绕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设置如下问题: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英国政府为什么发动?透过中英《》,你发现了哪些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完成第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则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教材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能在相互交流中找到学习认知重点,能帮助他们在有效筛选和主动摘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感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认知感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综合理解力。
围绕探究设置导思话题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使得他们有全面的理解感知载体。营造自由、民主的交流环境氛围,让学生就各自的问题发表意见,鼓励他们针对任务探究提出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在主动沟通中获得深刻印象。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多作巡视倾听,在充分搜集相关意见建议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三、注重延展性,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但却给现在和未来提供借鉴。围绕历史的发展突出延展性,让学生在读史明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延展性,让学生在延伸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使得课堂教学充满好奇与新鲜,让学生有更多的拓展延伸机会。
历史教学应在合乎时展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针对史料主动优化学习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的历史意义及贡献,可对该堂课作延伸教学,让学生围绕“你是怎样理解‘’的”和“如果你是武汉当地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样介绍”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同时,鼓励学生以“我所知道的”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撰写小论文,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创新机会。
通过拓展延伸,能使得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要点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活跃认知思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和运用。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思考的史料,让他们在深入挖掘和仔细查阅的过程中发现更多有效的信息点。多引导学生对历史课堂学习进行深入总结概括,让他们能够结合要点内容主动拓展延伸,获得丰富而全面的感知史料。
一、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在教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这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尝试。
首先,让全班学生了解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近代化的探索”,接着提出:“近代化”这个词在这里该如何解释?要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初读这一单元四课的内容,然后同桌互议,弄清楚什么是“近代化”。通过初看、简议,同学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大意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紧接着我又问:“中国人民是如何来探索的呢?这一单元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呢?”反应较快的同学通过看课前的目录很快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一单元是从“”“”“”“”这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历史情况的。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又细读了“”这一课。同时投影幕上出现:1.是怎么兴起的?2.的概况?3.我们如何正确评价?让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边读边思考。
历史学科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教材,对疑难问题可以采用组织引导小组讨论、开展课堂辩论等灵活的学习方法。历史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一种自然情境,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既符合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也满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二、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历史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虽然已过去了若干年,但并不是消失得没有痕迹。只要留意,在我们身边总是会发现历史留下的轨迹,总会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围绕这一思想,我们组织引导学生跳出课本,走出校园,开展了诸如“本地区一些地名来历的探究”等社会调查活动,并要求选取调查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例,编写成历史小故事。
对此项活动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按事先拟订的计划,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有的小组请80多岁的老人讲述“望直港”镇名的变迁;有的小组一行十几人,骑车去十几里外调查村名的由来。调查后满载而归的同学们是那样喜悦、那样兴奋。高兴之余,几乎每人都编写出了较为生动的有关地名由来和变迁的历史小故事。调查和写作的过程使同学们觉得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三、编演历史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莫过于针对学生特点广泛开展活动。我们在学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根据教材要求,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游”为题,分别成立了三个编写剧本的写作小组,并规定哪一组剧本写得好,就排演他们的剧本。任务明确后,师生一起先钻研课本给各组提供的内容,再去学校图书馆借阅有关写作剧本知识的资料,研读名家剧本。经过写作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教师有力的帮助,几经修改,三个话剧本子终于写出来了。通过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剧中人物相对较少,同学们更喜欢《文成公主入藏》的剧本。这个本子剧中人物较多,可以让许多同学走上舞台,体验当演员的感受。接着他们进行具体分工,将全班分成四个大组,第一、二、三组分别排练一、二、三幕(第一幕吐蕃使者求婚;第二幕文成公主西行;第三幕文成公主在吐蕃)。第四组是后勤,任务是设计服装、制作道具、配备音响。各组在明确自己的任务后,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以教室为舞台,以宿舍为排练场。遇到难题时还请来了精通音乐和舞蹈的老师,寻求帮助。后勤组的同学为借一件衣服、为寻一盘磁带,不怕辛苦东奔西跑。负责美工的几个同学为了一幅藏景,一连花掉了两个双休日,最后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终于绘出了一幅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布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三幕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在全班同学共同努力下,终于排练成功。在学校庆祝元旦的晚会上,同学们的演出赢得了全体师生员工们的多次掌声和喝彩。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分析;对策探究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教学现状分析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既包含了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也诞生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其重大的历史事件让我们反省与思考。由于历史学科故事强的特点,让很多学生都对这门课情有独钟,因为教师的娓娓道来往往能将学生引入那些他们未涉及过的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中。对这门课有兴趣固然好,但是目前历史课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学生都仅仅将历史课当做故事课,往往只重视历史故事的剧情,而忽略了历史知识中的精髓。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无疑让历史课失去了其本来的教学意义。若深入思考,可以发现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与目前历史教学存在的弊端有很大关系。
1.忽略了历史科目的重要性。初中阶段历史并不是中考科目,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学校都将历史科目的课时能缩就缩,能减就减,历史往往被冠以“副科”和“小学科”的名称。即使安排了历史课程也往往放在下午时间段,这个时候是学生最疲劳的时候。且由于教师本身对历史科目也不够重视,因此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教师对历史课程的深入研究不够,简单地讲完课程就让学生复习。在这种大的学习氛围下,有的学生甚至将历史课当做其他科目的自习课甚至自己的消遣课。长此以往,不仅教师失去了教学的激情,学生也更将这门课真正看成一门“小学科”而不加以重视。
2.教学方式传统化,没有创意。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力倡导教学改革,要大胆的创新课堂教育,但这种新教学方法在教师中的运用还是很罕见。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一些历史的概念只是死记硬背,不能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实效。课下学生自然对历史课程的复习没有积极性,周而复始,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下降,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于历史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掌握。
二、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学会学习。21世纪我国进入教育蓬勃进步的时代,教师要转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
1.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态能否调动起来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趣味性。历史教师应该把历史有趣的一面讲解给学生听,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枯燥的历史课程,变为主动地学习历史的知识,从中感悟历史中的人物或者大事件的魅力。如在讲《阿拉伯帝国》时,利用阿拉伯人的图片,提问这是哪一个民族,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对此产生兴趣。如讲北宋文化时,就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引导他们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进行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2.丰富教学方式。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为了更加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摒弃。历史教师应敢于开拓创新,努力丰富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一些图片、电影、录像,将当时的历史情景,真实生动地将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智,知史做人的目的,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例,如果说后进生只需掌握时、地、人、事、议,而对较高水平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在背景、影响或作用等问题的分析上多下些功夫。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学习应当有结果转向过程。教学的真正含义不是教学者对学生耳提面命,让学生成为各科成绩优异的“书呆子”,而是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方法,通过自我实践和自主实现,从而攀上科学的巅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积极与学生进行真诚沟通,确保自己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而学生也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应当做什么、如何做。例如,在初中八年级(上)第三课《》中,笔者在教学时就针对文中提到的“面对新疆局势危急,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歧”这一句,让学生自主选择成为“李派”还是“左派”,并让其在课前自己找资料,就“海防”和“塞防”谁轻谁重展开辩论,并在辩论过后进行评价和总结。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积极融入到历史的课堂中,并从收集资料,辩证观点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在这样的辩论过程中,笔者也从双方的论证中了解到了学生的观点和内心想法,为日后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卫东,《关于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汪鲲,《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研究》,《成功(教育版)》
一、教学反思 :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是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同学们接触的历史知识不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有时讲得较多,学生虽有兴趣,但对历史知识识记较少。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学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学习笔记达2000字左右。
2、 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累计参加集体备课20节左右。
4、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听课节数达15节。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如(1)祁阳县城60年的变化。(2)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3)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上抗美援朝战争时,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影视片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等,播放给他们观看,让他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4)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5)社会生活情况调查,在学完第二单元时,让学生对进行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所写教案,在同组多次获得好评。
5、在期末学生作业评比中,本人因为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照顾了大多数学生情况,在本组获得最佳。
四、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