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建设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管理
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引入团队建设的思路,通过绩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根据辅导员个体的角色定位、工作特点和业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量,探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的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的对策,以期形成结构立体、专业对口、工作联动化的团队效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向专业化和职业化。
1 团队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趋势
Alchian和Demsetz最早提出“团队生产”理论,认为团队工作方式可以比个体生产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甚至可以实现个体生产无法完成的任务。在知识生产领域,潘向东也提出团队生产能够产生高绩效。同时,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学者也将团队生产理念引入学生工作实践中。操菊华和高雪梅认为,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团结协作和优势互补,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资源和体现学生工作的“整体效能”,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成员个体和团队整体的共赢发展(5-6)。当前,全国普通高校共有专职辅导员十余万人。这一庞大的队伍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尽管采取了基地培训、技能大赛、学位进修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促成其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道路,但均是以辅导员个体素质的提高为目标,这与队伍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相去较远。
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创新“专家+团队”的模式,在质与量上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整合辅导员的整体资源,提升辅导员整体工作效能,见效快,易操作,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开了局面。
2 绩效管理在辅导员团队建设的运用分析
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辅导沟通、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其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引入绩效管理的科学手段,根据辅导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工作内容的繁杂性、工作效果的滞后性来发挥团队核心要素,在充分发挥每位辅导员的长处基础上,整合资源,在团队中构建共享价值观和共同愿景,相互协作,引导和激发辅导员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更好地促进目标的实现。具体体现在:
2.1 团队绩效的相关考核原则的运用分析
首先遵从可操作性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结合集中评价结果与平时考核记录按一定的权重折合,形成最终绩效考核结果。其次,采取动态性考核原则。既要看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又要关心工作中的具体成因和瓶颈问题。最后,要实施结果与奖罚挂钩的原则。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薪酬调整、奖金分配、晋升调配、教育培训等制度。
2.2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内容的界定
根据麦克利兰1973年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来确定高校辅导员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指标。外部可测量指标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衍生为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带教水平、道德人格、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等。内在不可测指标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
2.3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方法的引入
引入360度绩效反馈法,从辅导员自己、领导、同事、学生各个角度全方位了解团队及个人的绩效,以便辅导员及其团队看到自身的不足、长处与发展需求,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设定绩效目标。
2.4 高校辅导员团队绩效考核流程设定
通过准备、实施、总结反馈三个阶段对辅导员团队进行考核。成立专门的评价机构,统筹协调绩效考核工作。确定评价主体,设立多维度评价表来反映工作实效。注重绩效考核的总结与反馈,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改进绩效。
3 辅导员团队建设绩效的推进策略
3.1 构建学习型团队,明晰绩效目标
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设立一个辅导员团队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建立内部交流学习机制,通过团队的学习,既总结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又不断更新知识;通过团队的知识收集、知识分析、知识整合和创新,实现团队成员的知识共享,促进团队成员共同提高。
3.2 选拔配置程序合理,优化成员结构
团队的绩效取决于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高绩效团队成员在结构上必须优势互补,辅导员团队应注重成员性格、性别、专业背景及工作经验等有效互补的成员素质结构。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性,要求其具备合作、理解的人格特点和文、理科兼有的专业背景。同时注重团队领导者的选拔和培养,使团队领导者既是辅导员团队工作的协调者,也是辅导员成长的导师,担负起指导团队生存和发展的重任。
3.3 完善绩效支持机制,拓展工作内涵
建立团队干涉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提升团队业绩的各类工作培训,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技能水平,主动缩小团队间成员个人技能与团队发展需要间的差距,迅速提高团队的绩效。首先,建立合理的测评系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为培训需求服务,在辅导员团队建设中可充分使用测评方式,分析研究胜任力在辅导员团队中的情况,以明确个体工作情况,及时采取干预和帮扶措施。其次,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校内培训、校际调研、基地挂职等分层次、多元化的辅导员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岗前基础培训、岗中规范和专题培训、品牌培训(骨干培训)等集教学、科研、交流三位一体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3.4 建立网络信息平台,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基于学生网络活动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应通过建立网络信息平台,促进团队成员工作效率的有力提升和工作知识的有效整合。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使各团队之间能够及时、迅速地进行信息交流、协调,努力实现与学生网络活动空间的全面对接。同时创建良好的办公环境,使成员可以最少的时间和最经济的资源来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软硬件配套设施上应给予大力支持,注重工作空间的合理性、舒适性和私密性。
以团队的方式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绩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创新探索与实践。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通过引导、培训以及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自信,一定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感,才能全面、有效、可持续地提升辅导员团队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美]Lawrence Holpp.管理团队[M].林涛,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2]Alchian A, Demsetz H.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62(5).
[3]刘翔.构建多源考评体系优化高校辅导员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3(02).
[4]黄警秋,刘君.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KPI与360度评价集成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
[5]工秀彦,沈自友,张现,等.高校辅导员学术团队的组建模式及运行影响因素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2).
关键词: 专业教学团队 团队建设 实践思考
全面打造一支数量匹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积极探索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下面我结合我校电子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谈谈思考。
一、专业团队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师资队伍类型结构不合理
我校师资队伍类型结构不够合理,出现青年教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偏低、实习指导教师偏少的现象。市级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名教师严重不足,年轻教师队伍庞大,教育教学实践和智慧有待丰富,真正能胜任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偏少,兼职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加快建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中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名优教师为领军的合理教师梯队是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普遍难点。
2.团队文化建设不科学
文化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拥有文化,才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否则就是一团散沙。只有在优秀团队文化的指引下,每个人才能找到在团队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实现团队的目标。专业教师由于传统观念和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同伴互助的氛围不够浓郁,文人相轻、猜疑妒忌、业务封锁等习气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互助合作的职教文化尚未真正形成。
3.团队的评价和管理不规范
建设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要采取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方式,促进整个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目前专业教学团队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只注重团队建设的规模,团队成员的职称、学历、技能等级证书,外聘教师的数量,过于强调团队负责人的作用和团队的成绩,没有规范对教学团队进行过程管理的运行管理机制、科学评价机制等。
二、专业团队建设的思考
在正视教学团队建设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我校在师资队伍、团队文化、管理运行与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要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推进教学资源开发,加强团队的过程管理,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强化团队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1.打造稳定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建立以岗位聘用制为核心的用人机制,点面结合,加强教学团队成员的梯次培养。目前我校电子专业教学团队拥有一位江苏省特级教师,四位江苏省名教师,一位市学科带头人,五位区学科带头人,四名外聘教师。
一是骨干教师的培养;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参加技能大赛和信息化各种竞赛、职业资格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掌握专业发展方向和技术动态。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通过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名教师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等方式,提高双师素养。
三是青年教师培养;通过青年教师培养方案、青蓝工程、学历进修、技能培训、教坛新秀评比等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是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培训、进修、交流等方式,从选拔、培养到培养,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机制,发挥负责人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参与课程开发、培养实习指导教师等途径,充分发挥技能特长的价值。
2.创新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由经济学的“木桶理论”可知影响装水量的“短板决定原则”,因此学校在教师专业团队建设过程别注重沟通、协作、互信的团队文化建设。
一要树立合理的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根据学校总的专业发展目标和定位及所属专业建设基础与特色,制定出团队的建设目标。团队成员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团队目标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保证教师发展的分类分层推进。同时加强对目标的管理,定期检查团队及个人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离目标的行为。
二要树立和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缺乏协调沟通,教师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实现不了适应社会的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团队意识,把教学看成个人的工作,也会出现虽有专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却无专业教学的分工,使得整个专业教学不成系统。
三要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以教科研为平台,开展多样化合作。通过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技能竞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专业课“两课”评比等开展合作,强化合作意识,营造合作氛围。
3.完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调动团队积极性、促进其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学校按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标准》进行年度考核,从专业建设、资源建设、教学改革、质量评价、社会服务等方面规范对教学团队的评价,并对团队负责人师德、专业水平、教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动态评价,对团队成员的考核评价,与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创建、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结合起来,促使教师关注学科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团队意识,更好地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及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按团队目标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考核,确保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团队价值最大化。教学团队的评价何要考核与自查相结合,一是教学团队应定期接受考评,二是建立自查评估体系,逐步建立自我管理体制和动态动作机制。并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在教师绩效考核、出国进修、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等方面向有贡献的团队成员倾斜。
4.完善专业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结合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健全相关措施和规章制度以确保专业团队可持续发展。近三年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电子专业获5金4银6铜,在江苏省专业课“两课”评比中获1次示范课,在江苏省创新大赛中获1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电子专业获江苏省品牌专业,电子教研组获市优秀教研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专业教学团队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长,教学校长任考核小组长;教学团队建设由教学校长分管,教务处和专业部组织实施,专业负责人具体落实。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坚持“以奖代拨”的原则,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经费只用于教学团队教师的培养和教研活动。每学年通过考核小组评估考核,对达到年度目标的优秀教学团队给予奖励。
三是强化校企合作。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确保所需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保障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合作,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四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评价机制,注重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总结工作,构建校内外结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企合作 “双师型”教师 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学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技能型人才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并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和模式,对于实现职业教育宗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团队建设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是指某一具有共同服务对象的群体,在这个群体内,各个成员之间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企业生产经营实践职能和功效的优势互补与统一。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要有有效地途径,要探求其规律性,进而形成可以借鉴和效仿的模式。
“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重点要提高两类教师共同培养人才所需的能力。一是学校专职教师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二是企业兼职教师从事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力,三是将学校教育教学能力与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统一起来集于教学团队一身。
二、“双师型”教师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历程
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经历包括:
1.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的实践表明,在“双师型”教师概念提出以后,职业学校致力于把学校专任教师中的专业课教师培养成具有“双师”特质和能力的人。在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初期,职业学校大多致力于培养专任教师,使其具有“双师”能力或“双师”素质,其标志就是学校专任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双师”资格证书。如考取国家非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国家专项技能等级证书以及获得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培训证书。但事实证明,获得各种证书对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帮助是十分有限的,甚至出现未获得“双师”资格而获得“双师”资格的现象。尽管如此,学校着力培养自身教师队伍的做法和途径,对日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2.聘请兼职教师
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基本制度之后,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单单靠学校及学校专任教师已经很难胜任。尽管学校专任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上,具有良好的教育基础和良好的系统性,但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在完成具体生产经营任务上的缺欠,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在职业学校中,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使其承担与其职业工作关系密切的专业课程教学。这一做法,给学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使学校专任教师看到了自己在职业实践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水平。与此同时,在教学中也显露出理论教学功力不足的弊端。
3.“专兼”结合授课
为了改变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独立授课带来的缺欠,学校开始探索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共同完成同一课程教学任务做法。初期,以学校改革后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基础,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两个人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侧重完成工作任务的理论基础准备、讲解和引导,兼职教师侧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践操作示范、训练和指导。这一做法,改变了由专任教师或兼职教师独立授课所带来的弊端,并为真正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模式初探
根据学校“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途径、做法和经历,初步总结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包括:
1.基地模式
依托地方支柱产业、行业、企业及学校,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培训基地,按照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求,着力培养具有“双师素质”、“双师能力”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不强求每个成员的个体“优势”,着重强调组合后的整体优势,使团队组合优势大于个体又是简单相加之和。既可以在校外的行业企业建立教师培训基地,着力培养学校专任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在校内建立兼职教师培训基地,着力培养兼职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力;还可以通过引进和外联等形式建立教学团队培训中心方式,使学校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培训一体化。无论哪种方式,都采用“学做一体”“实践提高”的方式方法。
2.“要约”模式
学校或专业根据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对特殊教学人员的需求,通过与行业企业协商“要约”形式,由学校提出具体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在既定的计划内,通过下企业实践、到学校教学多次循环方法,实现对“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培养和训练。“要约”模式,具有“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力提高方向明确、目标清晰、方法有效、标准适度等特性。
3.示范模式
各个专业乃至各个课程教学团队,无论是在整体上还是在个体上,总是存在差异的。以整体教学效果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带动、影响、帮助其他教学团队共同进步和提高,增强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整体教学团队职业素养、实践能力能方面得以全面提高,达到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和能力的目的,进而提高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示范模式最好是在相关专业群的教学团队中进行,因为其教学工作具有相通性和关联性,这样示范的效果更好。具体做法是通过对课程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来影响和帮助其他教学团队在合作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的提升,使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应该说,在通过何种途径与何种方式培养和建设具有现代职业教育意义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探索和实践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深入和细化的东西,正是这些方面的存在,使这一工作更具前景和价值。学校将着力对此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使其日臻完善和成熟,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资料:
1.《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职教[1995]15号)
2. 余群英: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及其转型,《高教探索》,2006(4)
3. 张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4(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超循环;创业团队;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165-02
一、理论综述
(一)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理论(Hypercycle Theory),由Manfred Eigen于70年代创立,是从生物进化演变机理中研究得出的一种具有一定普适性的自组织理论。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的运动,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反应循环是一种反应序列,是靠系统外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来驱动的循环,其中任何一步的产物是先前某一步的反应物。催化循环是由简单的反应循环构成,并相互联系形成二级循环网络。超循环是由催化循环在功能上祸合起来构成的高级化学反应循环,是一种由若干催化循环构成的高级循环,是循环的循环。在超循环中,系统成等级性循环发展。系统内每个元素既能自复制,又能对下一元素的产生提供催化作用,且各单元相互作用形成自组织机制,从而使系统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此外,系统通过各循环与发展相联系、相交互,在远离平衡的开放状态下循环有获得自主性和方向性的能力,一般而言,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循环可分为三种形式[4]: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二)创业团队理论
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认为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参与公司创立的过程并投入相同比例的资金,这个定义着重于创业团队的创建和所有权两大特性。本文对创业团队的定义是:参与公司创建和发展战略制定及企业管理的两个或以上成员组成的团体,他们一般占有公司股份或享有某种程度的企业所有权。
二、基于超循环理论的创业团队建设模型
(一)创业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
创业团队建设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这里的宏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风俗因素等;微观因素主要包括创业团队的组成成员、创业团队内部组织、制度、文化等。本文主要分析创业团队建设的微观影响因素。主要从创业团队的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创业团队建设超循环模型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将创业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总结为组织建设因素、文化建设因素、制度建设因素,这三个因素是创业团队系统的子系统,下面分别阐述创业团队系统的循环模型。
1、反应循环。反应循环是超循环理论中最初级的循环,是更高级循环的基础。创业团队系统中广泛存在着反应循环,如创业团队系统中的文化建设子系统中就存在如下的反应循环。对于文化建设子系统,底物S对应于输入创业团队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因素,酶E对应于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手段,产物P就对应于创业团队的文化。
2、催化循环。催化循环是在反应循环基础上发展的高一级的循环。例如文化建设子系统的催化循环是指文化子系统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这种催化循环是自催化循环)。企业在过去的培训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已有的理念、行为方式、制度、物质等是企业解决下一个阶段问题的基础;而随着团队建设方式的发展和创新,会产生更多更新文化建设问题,要求企业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提炼出新的文化内涵,更好的为团队建设服务。
在团队建设系统中存在很多催化循环。团队建设系统中的组织建设子系统、文化建设子系统、制度建设子系统在时间和程序上相互联系形成催化循环。每一个子系统(反应循环)在某一阶段的工作都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提供了催化支持。
团队建设系统内的催化循环是一种较高级的循环,它由多个相互联系的反应循环构成,具有更强的自稳定性、自我信息保持和自我复制能力。如果团队建设系统中只有文化建设子系统存在,其文化建设工作将缺乏外部的激励和催化支持,因而缺乏活力。而一系列的团队建设子系统的催化循环内充满了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因而整个系统内充满了活力,有利于系统的进化。而且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系统整体共担风险,有更强的自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3、超循环。超循环是由催化循环组成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第三等级的化学反应循环,团队建设各子系统(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藕合起来,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个超循环系统。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代表子系统。
按照超循环理论的选择评价原理,形成团队建设超循环,各子系统之间既竞争又协同,从而选择和进化,使创业团队不断发展。以文化建设子系统和制度建设子系统为例,它们藕合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文化建设子系统和制度建设子系统之间存在竞争,制度的约束影响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又会和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冲突;另一方面,它们互为对方的“催化剂”,制度建设子系统为文化建设子系统提供制度保障,使文化建设更有依据,文化建设又为制度建设提供支持。两者的藕合,使得双方都能得到对方的催化支持,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加速对方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团队建设
一、团队的相关概念
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这个定义中明确规定了团队成员的下限,它不是单独的一个个体,而是至少由两个个体构成的。团队是由基层和管理层人员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可以总结为5P,即目标(Purpose)、人(People)、定位(Place)、权限(Power)、计划(Plan)。团队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个基础,一个平台,也是构建公司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如果把现代企业进行分解,就可以看到企业是由多个团队构成的。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所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
二、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团队成员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人无完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善于与人协调合作,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往往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合作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可以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长远来看,这不仅有利于团队的成长,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唐僧的取经团队就是团队建设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个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非常鲜明的个性,也有自己非常明确的任务。这个团队的领队唐僧虽然文弱,却能够号召所有团队成员并把他们管得服服帖帖;孙悟空虽然脾气不好,却是业务骨干,是排除西天取经路上各种困难的主力;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且好色,却幽默善于打交道,是团队中的剂;沙僧老实本分,承担着所有行李的搬运工作;白龙马充当了去西天路上唐僧的重要交通工具。从唐僧团队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成员都是优缺点共存的,正是由于大家在工作中相互协调配合,扬长避短,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2.合作才能共赢企业在团队建设中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不仅可以壮大企业的实力,同时也能让个人从中获得益处,这就是所谓的共赢。付出与索取本身就是一种辩证关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光是强调让员工付出而不给予回报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而企业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也需要效益的产出与利润的回报。企业讲效益、讲利润,与员工想要获得更好更多的报酬是既矛盾又合理的存在。如何才能让这样的矛盾变得和谐,唯有加强团队建设,加强合作。这个道理就好比是分蛋糕,蛋糕的分量是既定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到的量就越少。我们是不是考虑一件事情就让一个人去完成,最后整块蛋糕都是他的,这个人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这是一种典型的享受财富哲学。在信息瞬息万变的21世纪,这种享受哲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显然的,比如会让个人狂妄自大,让企业缺乏内外竞争力而停滞不前,最终走向灭亡等等。既然如此,那在当下的企业发展中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成为一个价值王国。试想,当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把原来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可口,那么每个成员就有可能分到比原来整个蛋糕还大的分量,企业也可以做到远远超越过去。
三、现代企业管理中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现代企业中的团队建设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领导层的观念和态度,企业的相关管理制度,员工的态度,等等。下面从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建设的几个核心要素谈起。1.增强团队的目标意识团队的存在必然有其明确的目标,这是团队努力的方向。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团队建设必须培养团队成员的目标意识,并让团队成员充分理解和认同团队的目标,让团队成员的工作行为与团队目标相一致。这样在工作时团队成员才能步调一致,最终实现团队的目标。2.培养团队成员的责任心责任是团队成员的分内之事,是团队成员一定要做的事情。责任心是指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组织、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应遵守的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责任心是团队合作的核心。团队协作成功与否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心。首先,团队成员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细节做起,从遵纪守法做起,日事日毕,牢记岗位职责。其次,团队成员责任心的培养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来达成。所以,一个团队一旦形成就应该与时俱进,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学习新的工作技能,让成员学习吸收新的观念,养成好的工作态度。3.建立团队的信任感人无信则不立。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团队成员应当具备的基本价值理念。信任是团队开展工作、发挥作用的基础。信任包括两方面:一是团队领导信任团队成员。在团队工作安排中要敢于放权,给团队成员以相对广阔的发挥空间;二是团队成员之间要相互信任。在同一个团队中,所有成员就好比是共乘一条船,只有彼此信任才能同舟共济,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4.提高团队的沟通能力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提高团队的沟通能力实际上就是要更多地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沟通主要涉及信息发受的双方,提高双方沟通的有效性就是尽可能地提高理解别人的能力和增强让别人理解自己的能力。要实现这两点,就应做到:首先,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有较好的领悟能力;其次,要求团队内部能够提供畅通的沟通渠道;最后,要塑造公平、合理的沟通环境。5.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执行是自上而下的任务传递和完成过程。做到以人为本才是提高团队的执行能力的根本解决之道,过去那种把员工看成经济人的观点是行不通的。要关心员工的需求,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轻松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团队中找到归属感。一个团队的执行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命。无论怎样好的经营、管理策略,假如执行不力,都是废纸。执行能力也折射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1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3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