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范文第1篇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发生的下列人事争议:

(一)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因辞职与单位发生的争议;

(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范围以外的其他争议。

第三条  市人事局受理全市范围内重大人事争议,以及认为应由其受理的人事争议。区、县人事局受理本行政区域内除市人事局受理范围外的人事争议。

第四条  事业单位因开除、除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发生的人事争议,应直接向市或区、县人事局(以下简称政府人事部门)申请处理。

第五条  单位与专业技术人员发生的人事争议,经单位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调解达成协议的,双方当事人应遵守执行。

当事人一方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政府人事部门申请处理。

第六条  发生人事争议需要申请处理的,当事人应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或者自单位调解不成之日起三十日内向政府人事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事业单位因开除、除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发生的人事争议需要申请处理的,当事人应自单位公布处理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政府人事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第七条  政府人事部门收到书面申请后,应在七日内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五日内将书面申请的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不予受理的,应作出说明,并在五日内通知申请人。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参加人事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应自行回避,当事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是人事争议的当事人或当事人的近亲属;

(二)与人事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人事争议的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

第九条  政府人事部门处理人事争议,应先行调解,促使当事人相互谅解。对调解达成协议的,当事人应当按协议履行,政府人事部门不再处理。当事人任何一方不愿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政府人事部门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第十条  人事争议的处理,必须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行使权利,充分听取双方意见,调查研究,查清事实,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有关单位应如实提供材料(档案、资料和原始凭证),协助进行调查。

第十一条  政府人事部门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制作处理决定书,由政府人事部门参加人事争议处理的工作人员署名,并加盖政府人事部门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十二条  受理人事争议,一般应在六十日内结案。

第十三条  当事人干扰调解和处理,扰乱工作、生产秩序或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处理人事争议的有关人员违反本办法,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不适用于国家机关中发生的人事争议。

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人事争议处理办法另行制定。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社团;园林园艺;人才;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66-03

1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满足园林园艺类专业的岗位需求 园林园艺类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绝大部分为植物养护、园林绿化、观赏园艺等以园林种植与养护为主的课程,使得学生就业面较窄,不能满足园林行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实际上园林行业需要大量从事园林设计、生产、养护管理方面的人才,园林设计包括园林景观的设计、园林花艺及植物造景设计;养护管理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护等。

1.2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偏低,不能适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教育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课程体系也总还是像老师本身读的本科大学一样,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等,即使是专业技能课,也首先是一堆的理论讲授,再按照实验步聚按部就班完成就算合格,各课程或课程的各部分都是相互割裂的,学生到了毕业还不知什么是综合的项目,也就无法完成园林生产的完整过程,不能适应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够规范 园林园艺类专业从开办之初,就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从推广“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到项目教学,教育教学改革起得了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层面仅停留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没有形成有效“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机制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在项目、环境、师资、标准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断推进,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一头冷一头热”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的正常开展。

2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

2.1 基于“专业社团”三课堂联动培养人才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类专业围绕课堂教学,学生专业社团和校内外实训中心,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课堂”是指传统的课堂。在课堂学习中,教师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一个完整项目其分解为若干任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利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职业技能课程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

第二课堂主要是通过学生专业社团培养学生。学生在专业社团中参加讲座、校内比赛,完成教学项目,参与竞赛项目和企业真实项目。

第三课堂主要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三课堂上⒂肫笠嫡媸迪钅炕蜃灾鞔匆担熟悉企业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运用技能能力。

园林园艺类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于2013年成立了组培协会、花艺与盆景协会、植物标本协会和水族协会,这些专业社团一方面活跃了校园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以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专业活动吸引了广大同学参与;专业社团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各类学术讲座;组织组培大赛、景观设计大赛和插花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挑战杯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体验中获得经验,主动发现和获取专业知识。

2.2 建立“三项融汇”专业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引入教学项目、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多层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课堂教学完成教学项目,专业社团活动瞄准竞赛项目,校内外实训承接真实项目。将教学项目、竞赛项目、真实项目分阶段循序渐进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和校内外实训中。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有效提升其专业核心能力,逐步积累各类项目实战经验,提高职业素养。建立了层次递进的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孵化的组织框架。

“三项融汇”专业教学体系提高了实训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技能竞赛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展,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通过技能竞赛把基础理论、综合实训融入在课程建设中,开设与全国性专业竞赛相关课程,如《植物组织培养》《花艺与盆景技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不断优化专业相关课程的建设,把专业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使学生在专业教学中提高实践操作和专业科研能力。

2.3 依托平台,注重特色,孵化创新创业人才 “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依托学生专业社团,三课堂配合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学生活动收效显著、学生参与各类比赛成果斐然。

单纯的课堂教学、书本学习,难以很好地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的特点是重实践学习而轻理论学习,因此,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专业社团能够很好地起到课堂教学延伸的作用,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氛围,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这对解决现代大学生对书本知识很熟悉,但却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局面很有帮助。

3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与成果

3.1 提出以“专业社团”为载体的产学结合模式 课堂学习能让学生了解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学生专业社团活动能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校内外实训参与的真实项目开发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职业岗位必须的各种技术技能。

3.2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双重导师指导体制,确保专业社团成效 园林园艺系坚持以学生为专业社团主体,专业社团覆盖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景观设计以及中草药栽培技术5个专业。目前专业社团包含:盆景社团、花艺社团、艺彩社团、组织培养社团、植物标本社团共计6个。针对现有社团,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实行实训室开放模式,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及协调能力。聘请专业教师为社团指导老师,解决专业指导问题,如论文,写作,实验,开展调查和社会服务;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专业指导中,在提高社团成员专业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两类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团成员专业技能比赛成绩显著,不同年级社团成员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阶梯模式,由社团日常活动、院系技能比赛、省赛直至国赛,屡获佳绩,成效显著。

3.3 实施校企结合,项目推动的专业社团运行模式,实现专业成果转化 园林园艺系坚持以专业社团发展和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社团的作用发挥,把专业理论的运用和企业的创新实践结合起来,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为企业生产做研发,社团成员开拓思路,大胆创新,提升社团的创新和应用价值;社团成员参与专业教师及企业的项目中去,通过社会资源的引入开阔社团成员的视野,同时给予社团成员创新能力平台,推动专业社团发展,有效锻炼了专业社团以及指导老师的综合能力,如:,专利申报,园艺产品生产,景观设计规划等,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成果转化。

3.4 精益求精,打造特色社团,学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社团齐头并进 园林园艺系注重培育精品社团,积极打造特色社团,每年举行大学生专业社团成果展,倡导社团成员运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社会实践中的问题。通过社团成果一方面由传统的学术型拓展到创业类服务,可以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提高自身职业意识和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媒体报道加大专业社团的号召力,更有效的为社会服务,这种将大大提高专业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实现学术型和社会服务型专业社团齐头并进。

4 园林园艺类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推广应用

(1)园林园艺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积极将专业学习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多次参加由泰州市科协主办的泰州市“科普广场”活动。活动以室内观赏植物的鉴赏和栽培养护科普为主要内容,就室内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问题向广大市民现场讲解,并发放家庭养花小知识宣传单。活动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社会服务使学生不畏艰辛,勇于挑战,大大提高了学生责任心和就业信心。

(2)园林园艺系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带领20多名社团成员和泰州市特殊学校的小朋友们开展了“艺术抒写人生,童心与我同画”爱心志愿服务活动;花艺协会成员携手凤凰小学的小学生开展皱纹纸花的制作活动等。通过活动的组织,社团成员始终充满热情的小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与关爱,并且利用自身所学专业知识现场制作特色作品,深受小朋友们的喜欢。

(3)社团举行了实验室技能我是小小科学家、盆景养护活动、温室园艺带我走进生活、押花画作品创作、新生花材识别活动、药品称量比赛、“校园一景”明信片成果展示、植物水培营养液配制比赛、叶脉书签制作、环保生活之植物标本创意DIY活动、水族箱造景体验活动、“手绘牧院,筑梦青春”为主题的手绘校@大赛、“以花传情,品质生活”多肉拼盘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成果展示,锻炼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

(4)在专业社团导师的指导下,从社团活动中选拔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的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泰州市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

(5)2015年12月由泰州市文明办、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泰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台)新媒体发展中心・凤城泰州网主办的“交通文明之美”泰州高校墙体绘画比赛在泰州老街拉开帷幕,为迎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的到来以及深化其精神,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学子积极响应号召代表学院投身到此次长达2个月的创作比赛中去。在比赛中,社团的学子们利用自己专业的手绘功底,结合老街的文化底蕴,在20m的白体墙面上以泰州古城今韵的设计概念为出发点,由泰州特色京剧脸谱展开故事,用红色绸缎将泰州凤城的古韵和交通文明主题充分融合,为泰州老街增添了一分创意灵动。经过前期的线上投票,以及决赛当天的线下现场专家评委和市民评审打分,我专业社团作品的综合得分情况远超他校,夺得“泰州首届高校墙体绘画比赛”冠军。

(6)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不断壮大,社团活动质量与层次的不断提高,扩大了专业类社团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同学们踊跃主持并参与各类教科研项目。近年来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项;创新创业基地3个,2014年张成霞老师指导学生“创意生活馆”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示会上进行了展示。我系老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如对海陵区有害生物进行普查、麒麟湾生态果园进行葡萄搭架等。

(7)园林园艺专业社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社团品牌的打造。专业社团的建设使社团管理和相关人才培养机制逐渐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促进我校社团品牌建设。在社团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或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完成打下来基础。其中,张进达、吴梦影两位同学分别在2013年度、2014年度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三等奖,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姜宗庆,李成忠,余乐.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9:146-147.

[2]姜宗庆.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现状调查[J].高教学刊,2016,4:171-172.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艺术设计 学徒制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类学生毕业之后一般从事与广告、包装、室内设计以及房地产等工作当中。这些领域是我国的重要生产力,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目前社会当中一直存在着许多的浮夸与烂俗设计。就以广告方面来说,现在市面上的广告设计大部分趋向于用绚烂的环境设计或是采用简单的大红大绿的颜色博人眼球,严重缺乏艺术气息,给人一种市侩与俗气的感觉。因此,如何将现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现代学徒制模式很好地将教育制度与劳动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建立了有效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模式。

一、我国的“师徒制”教育模式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早在很久以前便产生了“师徒制”的教育模式,直至先秦时代充分活跃于整个市场,然后一直延续至今。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类“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开展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十分缺乏先进的理论基础,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造成了我国的艺术设计类培养模式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相对落后的局面,从而无法形成成熟的“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在此之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一直围绕“校企结合”、“工学结合”、“项目化”等方面展开研究,但是碍于具体实施的深度不够,造成了当前高职艺术设计类培养模式的落后的现状。

然而,现代的“学徒制”与古代的存在较大的差异,“现代学徒制”是借鉴了国外的学徒制以及中国古代的学徒制的精髓,然后根据当前的教育现状与社会特色研究出适用于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他凭借其独特的方式,改变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低的情况,使得我国的高职教育水平得到稳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现代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近年来,受国家政策以及市场需求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势头逐渐呈现出一种迅猛的状态。在这一情势的影响之下,大多数的院校开始致力于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并且将培养目标定的很高,希望学生能够变成全能型的人才。因这一因素的考量,许多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涉及到多方面的课程学习,可是学生的能力与精力都存在局限,大部分的学科都只学到了皮毛,到最后什么都并不精通,于社会来说缺乏实用性。

(二)课程体系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对口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都只是根据历史或是其他学校的课程现状来安排的,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研究与分析,从而导致了其课程体系结构不符合社会发展的现象。

(三)其他方面

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此处简述一二。例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大多数的情况都太过流于形式,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教学活动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缺乏自由。再者,教育管理机制过于程式化,缺乏灵活性,在处理具体的教学问题上面显得生硬而迂腐。最后,师资力量相对落后,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存在缺少优秀教师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教育深度受到了局限。

三、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教育理念

师徒制教育模式的教育思想便是将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通过教师对具体项目的亲身指导,给学生产生具象化的立体思维,以方便学生理解,再根据教师针对性地指导与纠正,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容易。

(二)“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作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政策支持下,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岗位人才需求,以企业提出人才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依据,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共享合适的一线师傅、实训基地、培训设备、项目工作等资源。即“实行企业和学校结合,交替式培养模式。”从而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师徒制的培养模式,可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充分掌握了工作的技巧,并且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研究出新的产品思路以及现代化的设计方式。通过市场上专业的师傅的带领,将社会的前沿信息带给学生,保证学生对潮流的敏锐嗅觉,再加上有经验的师傅的引导,从而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人才培养画面。

通过这种现代化的学徒制教学模式,提前让学生感受到了工作的具体内容,充分的提高了自己的能力以及工作技巧,为接替新一代的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培养模式之下,学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时的能力得到了保障,企业对学校的满意度也会逐渐增加,从而进一步刺激学校的培养力度,然后形成一种优质的循环。再者,这一培养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校师资力量的增强,促进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团队建设。

四、结语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需求日渐增多。因此,更加科学合理地培养高职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所需要重视的一大问题。然而,“现代化的师徒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十分优质的培养模式,它可以有效的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为国家和企业的人才输送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夏金凤,凤建煌.探索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体制机制建设[J].艺术科技,2015,(12).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范文第4篇

摘要:以广州民航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校在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探索、改革以及所取的成效,寻求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邓永萍,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22-03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依照中国民航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撑,而人才战略则成为民航业快速、持续、健康、长远发展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民航业的新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作为新兴专业的航空服务迎来了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以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培养优质航空服务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即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根据航空运输市场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团队进行了广泛社会调研、专业调研以及职业工作分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凝练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以岗位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针对航空服务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制订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探寻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面向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民航大专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将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性强、职业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科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划分为空中乘务、航空安保、航空(旅游)会展三个专业方向,针对每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细化培养目标,使之与就业市场要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行业对理论知识、道德规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以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突出航空服务职业能力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们确定应该分析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知识、态度、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新排序;将工作岗位的要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整合所需的学习领域及情景模块,融合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1]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构建以航空服务(地面、空中以及会展)为中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情境组合的方式,按照情境进行教学,反复强化,使学生最终具备岗位素质要求。

科学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弹性模式,既要注重知识理论传授,也要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切入点,以国际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创新并实施“2+1+1实践教学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2项专项技能训练、1项职业素质专项训练和1年真实岗位技能训练”。[2]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行业证书是行业标准的体现,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直接、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按照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充分考虑行业面向行业证书的要求,把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及相关法规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学生除了可以获得毕业证、乘务员培训合格证(被航空公司录用并通过初级乘务员培训的学生)以及民航国内客运上岗证外,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还可以获得医疗急救员证、中国手语培训结业证。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就业增加砝码,学生还可以选择考取民航客运员、民航售票员、会展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行业证书培训,学生可以加强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建设、完善层级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落实课程体系中相关实践内容,建成融教学、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建设、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五)加强校企实训合作,建设功能强大的实训实习基地

为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院积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校企深度融合。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建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空中乘务专业模拟舱训练中心(含B737-800紧急撤离训练舱、B737、A320的舱门训练器和翼上应急出口、灭火训练舱等)、空中乘务专业基本素质训练基地(含航空卫生与体能训练室、餐饮文化训练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室等)、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场、民航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旅客服务实训室、贵宾服务室、会展展柜等10多个校内仿真实训室。[2]同时,学院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做”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六)融合校企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的是航空业的一线员工,这一特点要求学院应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职业角色转变。

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行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保障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在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之际,我国提出的“持续安全理念”,更是将安全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这一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催生了持续安全文化。[3]持续安全文化是民航安全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延伸,成为引领民航行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加强树立和传播民航安全思维、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法制等观念,使得学生把“安全”贯彻于学习与生活中。

作为直接面向消费大众的民航业,长期以来都重视服务质量,“改善服务质量”是我国民航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民航服务文化更是民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在航空服务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努力将民航行业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根据航空服务行业“一切以乘客为中心”的特征,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自身价值取向上能不断强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根本理念,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本着按照“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民航职业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方针,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感、价值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真诚服务、规范服务、服务至上、公众至上等先进服务理念,培养他们热爱民航服务业,进而热爱本专业,并能够在专业的学习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浓厚的职业兴趣。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近几年,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初步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的专业技能明显增强

通过层级递进的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增强。近年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空乘专业推介展示会”上共夺得“团体综合季军”、“团体技能操作银奖”、“优秀表演奖”三项全国大奖。此外,在校内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空乘印象”、“茶艺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进一步夯实

在酒店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学生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面对着众多的顾客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他们都必须想方设法为顾客排忧解难。因此,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勤动脑筋,多观察,细心体会顾客感受,学会聆听、主动沟通、解释、提出解决办法,等等。使得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解决眼前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使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三)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高

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依托行业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9.46%。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出较强的首次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良表现,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对本校航空服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定位准确,吃苦耐劳,安心一线工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充分发挥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峰.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1):20-22.

[2]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系列展示(十六).基于行业标准 打造民航高职教育重要基地 积极探索现代民航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2011-12-15.

医师专业技术人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护理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27-02

教育部指出“双师型教师是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因此,为解决我校护理专业临床带教师资短缺的问题,培养一批符合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要求的专、兼职教师,在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B24)的课题研究带动下,我校进行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即我校某一护理专业教师与合作医院的同一专业技术人员结成对子,共同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和医院工作任务。

1 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的探讨

1.1 护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

1.1.1 护理专业“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来源单一 目前我国从事护理教育的护理师资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一类是由临床护士转岗;一类是由医学专业毕业或医师转岗者;一类为近 2 年毕业的护理本科学历者[1]。前面两类人员临床经验丰富,但作为非教育专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后者则临床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导致只会按课本内容“讲疾病”而不会真正依据实际情况护理病人。

1.1.2 护理专业“双师型”培养、培训模式和管理机制尚未统一规范 目前,中职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师资配备观念与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成为护理专业“双师型”的教师主要是通过社会上考证拿到“教师资格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证”,而成为“双师”。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医疗技术,缺乏现代护理理念。同时,专业的资格认定与考评体系的缺失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科学、规范发展的障碍,它严重影响了教师成为“双师型”的积极性。

1.2 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等职业护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中职业护理教育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结构不均、分布不匀、教学能力不强、专业知识陈旧的状况[2],其中教师缺乏专业实践锻炼和能力的问题表现相当严重。在这样的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下,建设一支双师型中职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校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在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B24)的课题研究带动下,通过子课题1“医疗机构人员与卫生职业学校教师双方交流岗位执业合法性研究”,子课题2“医务与教务安排合理性研究”和子课题4“师生综合素质动态研究”的前提研究基础,借鉴全国各大中、高等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与成果,我校借助自身师资和合作医院(本地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及中医院,具备二甲等级水平)医疗人才的力量来培养师资,逐步完成双师型“一对一”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 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实施的步骤

我校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一位专业教师与一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结成“一对一”。在前面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的基础上,第一步由学校遴选出内、外、妇、儿科专业护理教师,要求参加遴选的教师具备“双证”(教师资格证及专业技术资格证),有3年以上专科教学经验或临床带教见习经验者。第二步由医院护理部考核推荐临床护理教师,要求具备专科以上学历,有丰富的临床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具备主管护师或主任护师职称,并有能力在专业教学中教会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态度、情感。第三步学校遴选出的专业护理教师与医院考核推荐的临床护理教师签订协议,正式结成“一对一”对子。第四步持有执业资格上岗证(专业技术资格证)的专业教师通过医院护理部的安排,正式到结成对子的科室上班(利用寒暑假全天时间与没有授课任务的时间),与对子共同完成对子的班次任务及学校的带教见、实习任务。同时,专业教师在医院上班过程中,与对子一同对临床出现的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探讨学习,共同备课,并要求对子每星期最少到学校听课一次。专业教师授课计划中对子能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在两人一起备课的基础上由临床护理教师对子完成。

2.2 第二阶段,一位专业教师与一个科室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结成“一对一”。由于课程安排表的限制,专业教师在学校正式上班的时候不能全天到医院上班,不能与对子的上班班次统一,这就意味着专业教师在没有授课任务的时候去科室上班时对子处于休息时间。通过第一阶段的完成,专业教师与临床对子、科室人员相互合作和熟悉,专业教师在第二阶段中通过科室护师长的安排,与科室其他专业技术人员一起上班工作。在这一阶段要求专业教师能协助配合科室完成护理案例查房,利用真实病例给科室人员进行小讲课或示范操作,变科室、病房为教室,提高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与教学能力,为学校见、实习带教提供强大的后备师资力量。同时,专业教师在接触临床实践过程中,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护理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来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3 第三阶段,一个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与一个科室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结成“一对一”。目前,国内80%的护士为中专毕业生[3]。为了促进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我校护理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和能力,在第三阶段,对子的结成不仅限于学校和医院人员的遴选要求,而是扩大范围,“以老带新”,有经验的对子带动条件不足(暂时没有“双证”,学历层次较低,教学、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或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人员,最终完成一个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与一个科室全体专业技术人员结成“一对一”。

3 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实施的成效与不足

我校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通过一年来的实际实施,取得如下效果:①使专业课教师在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得到实践锻炼,丰富和更新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既能从事护理教育工作,又能从事临床实践活动,并能在临床见、实习中给学生指导的护理双师型教师队伍;②学校专业教师对临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教学基本原理的指导,促进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帮助医院培养理论与实践相并重的人才,实现双方合作单位的共赢,两者相互提高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都得到更好的发展;③为学校培养了一批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的专、兼职教师,解决我校护理专业临床带教师资短缺的问题;④为没有附属医院的我校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学校教育与医疗机构见习、实习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毕业实习。

尽管我校护理专业双师型“一对一”队伍建设过程中解决了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在没有附属医院的情况下,完成医院与学校的共赢,最终服务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改进和完善双师型护理教师的管理制度,尤其是教学质量的评估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张新宇.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3):236一237

[2] 聂正怀,孙泽庭.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