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个人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但是,近几年由于受教育系统考编的影响,我园师资流动比较频繁,每年会有大量新聘教师入园,90%以上为年轻教师,体现为:音乐教学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组织方式不丰富。加上音乐教学活动形式活泼,幼儿在活动中往往表现情绪激动、行为活跃,这更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正是幼儿园前进的动力。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全员提高为目标,紧紧围绕幼儿园的音乐特色这一中心点,开展了以“分层研修,连环跟进模式”的校本研修模式。
一、团队分组,明确音乐研修方向
为了实践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分层研修”的培训模式,首先要了解教师现状,帮助教师梳理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制定合理的成长规划方案,并扎实理论、提高技能,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1.健全制度,营造音乐研修氛围
为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我园从规章制度入手,结合分层研修实际情况,革新了分层研修、师徒结对、三优考核、课例研修等《教师分层培训系列制度》,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奖励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宏观上调控研究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们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定位,构建音乐研修组别
我们根据教师教龄、教学能力、音乐专业技能、所获荣誉、科研水平等各项指标,通过教师们自我定位、领导考核等方式把全园教师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分别为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每个星级的教师组成相应的研修小组,根据各组发展目标,分层培训。
3.调研访谈,把脉音乐教学现状
实施分层研修前对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它能为研究者有效而合理地开展研修指明方向。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认知程度、对音乐教材的理解、对音乐教学策略的掌握等。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或个人访谈、问卷测试、课后测试等,根据统计出的有效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研修分步,开展全面递进培训
通过对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制定出每一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和目标,选用适宜的培训模式,形成“连环跟进、螺旋上升”的培模式。
1.训赛活动常规化,扎实基础
为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分层培训实施以后,每组制定相应计划,定时定点开展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考试、课例研讨等活动,使训赛活动常规化、规范化。如每学年的分层音乐教学考核,组教师学习录像上好模仿课,启航组教师参考教案上好达标课,博浪组教师自编教案上好优质课,远航组教师发挥特长上好示范课。
2.研修重点具体化,各有所长
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我们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根据各组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音乐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不同层级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们要求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
3.研修内容专题化,全面提升
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的研修专题。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音乐欣赏专题研讨制定全园的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由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学习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通过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音乐教学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
三、研修分式,促进教师全面提升
分层研修全面实施后,为使研修全面开花、全员参与,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我们开展了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自主申报考核课,逐层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每学期幼儿园会倡导全体教师申报音乐考核课。在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统一编排考核课的教学时间、考核人员,在考核期间,每位教师必须参加研修7个教学活动的观摩、评析,并上交评析意见。对考核中不合格教学活动,由研究团队进行重构,并进行反败为胜课例的研讨,直到考核合格;对考核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音乐教学研修在全园持续、深入地推进了4年,促使每一位教师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改进和研究活动,来体验音乐教学的快乐,明确自己教学改进的方向。
2.师徒结对互助课,快速提升反思评价能力
随着分层研修的全面展开,我园教师群体的教研氛围逐渐形成并呈现良好态势,师徒结对“1+1”教学互助课应运而生。所谓“1+1”教学互助课即教师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组成教学研究小组。我园以师徒结对中的师徒和分层教研组长2~3人为互助组的形式开展。互助课针对教师申报的音乐考核课,在申报教师个人行为上对其进行教案分析―教案重构―教学研讨―方案修改―再次上课―总结反思的过程。通过互助组教师之间面对面、手把手的评价、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专家引领特色课,重点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一、做好结对帮带工作。
我们浏家港幼儿园与民工子弟学校新港小学幼儿园是“结对帮带”单位。两所幼儿园之前已经开展过多次不同形式的“结对帮带”活动。
20xx年5月3日上午,“浏园”的王丽菊园长协同两名副园长闵妍、陈英芳再次来到了新港幼儿园,进行新一轮的“结对帮带”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新园”的行政刘桂彬及各位教师的热情接待和支持。本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两所幼儿园的行政进行沟通交流,我们先向新港幼儿园的领导交待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内容:接着我们幼儿园的陈英芳副园长进入中班进行社会活动《大灰狼开心了》的送教展示活动,新港幼儿园的部分老师参与了观摩,活动后我们新港幼儿园的老师们传授了教学经验;最后双方的老师们修改制定出了半日活动方案。
此次“结对帮带”活动体现了我们幼儿园对民工子弟幼儿园的热切关注,在帮助新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取得进步的同时,对于本园的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启发,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互惠共建。
本学期开学时,我们和老闸幼儿园结对成为艺术学科组。20xx年5月10日,我们浏家港、老闸两所姐妹园的领导、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们聚在一起,借助幼教中心“艺术学科组”这个平台,共同观摩、研讨由浏家港幼儿园负责展示的三个艺术活动,小班的音乐游戏《猫捉老鼠》、大班的音乐活动《大狮子》和舞蹈《化蝶飞》。展示活动后的研讨中大家集思广益,在肯定这三个活动亮点的同时,两所幼儿园的教师们结合自己园的特点、优势,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开拓思路的同时,也给了大家一种新的思考。
这样的学科组结对活动,在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同一幼教中心内的人力、物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活动的质和量都得到提升。相信姐妹园的携手,一定会带动着两所幼儿园的教师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开展学“吴健雄精神”
吴健雄博士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并把一生的积蓄无私地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她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根据学校要求我们各组老师利用放学后时间聚在一起上网查询吴健雄一生的和成长足迹和伟大事迹,学习她终生不渝的爱国精神,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俭朴的律己精神!此外,我们还组织教师进行了学吴健雄、写心得的活动,广大教师积极响应,基本上都能如期完成。
三、积极开展园本研修活动
德国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这是对园本研修最为生动的诠释。
提问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策略,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科学的提问设计能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然而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是老师们一直困惑的,针对这个情况,5月3日中午,我们小班组全体成员及两位园长聚集会议室开展如何进行问题的设计的园本研修活动,首先,每位老师提出了一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设计问题的困惑,然后大家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其次,针对一个活动片段,例举了一些问题,大家一起分析讨论哪些是有效的提问,对于不适合的问题,每位老师也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力求把问题改得更适合,更有效。老师提问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相信老师们的提问技能会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前不久中心前来调研,发现本园的“周计划”存在很多问题。之前的调研情况反馈会议上已经列举了一些易于修改的细节之处,各班已经开始作调整了。为了更加科学合理,更加顺利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20xx年5月7日,浮桥幼教中心浏家港幼儿园的副园长闵妍、陈英芳组织全体班主任开展了一次班主任论坛活动,就本园“周计划”中存在的比较根本性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整改。
首先,根据调研情况反馈及行政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
1.中大班课程数不够(下学期各少一个集体活动)。
2.角色游戏时间不够统一,有的在上午,有的在下午。
3.除角色游戏以外,上午的游戏时间中还能设定哪些内容。
4.当下午只剩“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时,如何调整备课。
5.户外活动时间的充实如何体现在作息时间表中。
班主任们针对上述问题一一进行了热烈地探讨,最后作了如下调整:
1.根据课程设置参数,中大班各新增一个体育集体教学活动。
2.角色游戏全部挪到上午。
3.上午集体教学活动后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4.下午的区域活动表格进行调整。
5.修改调整作息时间表及广播音乐,下周起实施。
“周计划”没有绝对,关键是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的整改和完善。相信此次班主任论坛一定能够使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地更有效,促进幼儿的园本研修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改变教师职业生活的必由之路、幸福之路。
Seminar应用于音乐学硕士理论课程教学的两个案例
semin一教学模式引入中国高等教育的时间虽然较晚,但目前我国多家硕士授予单位均将seminar作为培养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之一。笔者作为音乐学硕士二年级学生,在校研修的多门理论课程大都采用了semin一教学模式,现拟以“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戏剧戏曲治疗学初论”两门课程的Seminar研修经历加以阐述。
(一)“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seminar过程概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为硕士专业学位课,在学习模式上,任课教师和研修的16名学生采用seminar的研学方法,将课程分为两个大专题,即前半学期的“先秦诸子音乐观及其审美意识”和后半学期的“《乐记》的文本翻译及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解”。
1 “先秦诸子音乐观及其审美意识”专题又被划分为六个小专题,即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和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16名学生又被分为两个小组,每组8人。第一小组分配到孔子、孟子、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小专题;第二小组分配到庄子、墨子和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小专题。每个小组的8名成员可以在属于自己小组的专题中再分别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但每个小专题主讲人不得少于两人。讲课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每次课安排三个人讲课,规定参考书为《中国音乐文化大观》,学生可以围绕自己专题的准备工作再选择其他合适的参考书。为了让第一批讲课者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也为了让其后的学生更好地运用seminar模式,第一堂课由教师示范完成。在接下来由学生主讲的seminar过程中,教师要求听讲的学生每人要向主讲者至少提出一个问题,问题可以涉及所讲专题的方方面面,但重点应针对主讲者在专题中所持的学术观点。最后由教师作总结、点评。
2 “《乐记》的文本翻译及其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解”的专题又被分为乐本篇、宾牟贾篇、师已篇等11个小专题。18名学生3人一组被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1个小专题。学习模式为小组共同准备,并推举一人主讲,在大家提问时另外两人个可负责解答。同样,第一堂课的semi―nar也由教师完成。
(二)“戏剧戏曲治疗学初论”课程的seminar过程概述
此课程为全校性的硕士学位选修课,选修的学生共计45人,来自多个专业、系别。教师选定的两本必读参考书均是原版英文书,选读的五本参考书,其中两本是台湾出版的中文翻译版,其余也是英文原版。整个课程分两部分进行,讲授内容按照章节来分配。
第一部分共10个章节,由15人共同完成,每3人两个章节,内部协商分配具体的讲课内容。每次课3个人都要上台讲课,讲课之前把翻译稿或讲课提纲发给每一个学生和教师。每次课均由教师先做简单的开场白,学生讲完之后或者自由提问,或者大家一起讨论,最后仍由教师做总结。通常,教师会对学生的讲课提出问题或对争执不一的问题做出解答,并在Seminar进行不畅时进行调节、梳理等。
第二部分有15个章节,由其余的30人按每两个人一个章节,学生内部协商分配具体任务,且每次课安排4人讲课。
(三)Seminar模式的收获与出现的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因为学生都刚进校,之前在本科院校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以大家对Seminar的教学方式感觉很新鲜,热情很高涨,备课积极主动认真,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尽管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上讲台,略显紧张;学生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有待提高;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略显生疏;对课题内容理解深度深浅不一等等。但总体来说,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戏剧戏曲治疗学初论”课程,因为大部分学生已经历了一个学期Seminar的训练,所以备课、讲课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但因为对该学科陌生,且教科书和参考书又多是英文,学生在理解授课内容上有一定困难;课程又属于选修课,学生投入的时间、精力相对有限,所以总体效果稍微欠缺些。但是学生从这两门课程以及其他理论课程的Seminar过程中获得的收效是有目共睹的。
1 Seminar教学模式带给学生的收获
(1)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逐步提升。Seminar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不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创新的灵感,还有助于养成学生终身主动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良好习惯。
(2)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大,包括学术交流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英语对话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和认真聆听他人的讲课,不但扩大了知识面,而且还提高了积极思考问题、表达自己观点等能力。
(3)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而Seminar倡导的启发式教学,不但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设计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高,还使讲课内容得以深化和拓展。
(4)学生提升了独立讲课的自信心,积累了独立做科研的经验。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能选择去高校做教师,要承担科研任务,硕士阶段Seminar的训练将为其以后的工作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5)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得到实现和强化,社交能力有所提高和改进。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范围、深度和广度日渐减少,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之间的交往显现出“私密化”倾向并受“同行是冤家”等狭隘传统观念阻碍。而Seminar的交流模式,则提供了一个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空间,带动了学生交际圈的扩大,增进了相互理解,为建立友谊提供了健康的平台。
2 Seminar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对自己主讲专题学术深度的掌握存在差异。部分学生总担心自己的讲课会被别人“小看”,因而过分追求
讲课的“高水平”,以至于超越了自己的驾驭能力,导致Seminar进行中出现一些偏差、错位;还有,部分主讲学生由于资料准备不充分,或者对资料研读不精、不深,导致一些Seminar的内容质量不高或内容过于简单,学术交流价值较低。这样通常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课堂气氛沉闷,甚至陷入僵局,讲课人只能草草收场;二是讨论交流流于形式上的空谈和说教,缺乏实践意义。
(2)当教师缺席,改由教师委派的学生主持时,也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一是整个过程都流于一种形式,主讲人讲完自己的课不等提问便草草结束。这种情况在全校性的学位选修课中尤为常见。
(3)对于选修课,如果是按照章节分配讲课任务,很多学生往往只去研读自己讲课部分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就不再去关心,甚至在Semi-nar的过程中常做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结果别人讲什么一概不知道,自然也提不出问题,Seminar的效果当然就会受到影响。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注意,Seminar的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极大削弱Seminar课程所应达到的效果。
对两例Seminar个案的思考
综合上述两例个案的优势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注意以下几点,可能会使Seminar模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一)合适学生的Seminar专题的确立很重要。Seminar模式的宏观结构是由教师的概要式讲述和专题研究两大部分组成,专题的确立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有针对性,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相对独立但又不脱离教师的教学计划大纲,这样学生既可以选择自己相对更感兴趣的专题,又不至于“跑题”。所以从专题的确定来看,前例个案应该更为合理一些。它的专题更具体,更实用,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后例个案按照课程的章节来确定各自的专题,并由教师事先安排,学生缺少自主的选择;且相应的参考资料也比较缺乏,又全是英文,学生理解上有困难,这就很难深入进去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往往成为翻译、宣读课,听讲人自然也很难提出问题来讨论,使Seminar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指导教师应在Semi-nat进行之前系统、全面地介绍该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学科的前沿发展背景,让学生了解该领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和命题,提纲挈领地勾勒出这门课将要讨论的相关主题,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并将它们分派给相关的参与学生,为学生的备课、讲课提供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技术铺垫。
(三)由指导教师先做一个类似专题的完整的模板式Seminar非常重要,一来学生可以借鉴,二来也为第一批讲课的学生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
余论
笔者认为Seminar教学确实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匹敌的优势,但是Seminar教学法也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不同性质的课程可以有不同教学模式的选择,比如,全校性的学位选修课(特别是像第二例个案一类的新兴学科)可能更适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是因为全校性的选修课对学生的科研要求不是太高,更多带有知识普及的目的。如果教师还像对待专业学位课一样给学生列出很多参考书目,整个学期都让学生去准备Seminar,这样就会失去Semi-nar的真正意义,效果可能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
当下我国已经逐渐加快了建设和运营针对老年人的社会公益体系。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的地方都开始兴建起老年大学。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很多街道社区也在近几年的时间里开始创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站在2011年全国开始免费开放,这也为老人受教育,特别是老人的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全国文化站的免费开放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免费文化站的项目之一就是艺术培训,这也很好地将文化传播的阵地和平台给有效地搭建起来。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老人都可以免费享受,从而使得社会各界都开始广泛地参与其中,并且对这种做法也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赞誉。
1以人文本,按照一定需求进行施教
在我国的成人艺术教育中,最为特殊的就是老年艺术教育。因此,在对老人艺术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结合老人的自身需求进行合理的施教。在对其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适应这种需求,还应该充分体现“老有所学”的这一传统文化目的。不能够将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艺术教育混为一谈,要将两者合理区分开来,从而促使老年大学的教学目的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对老人进行声乐专业教学的时候,可以在班级的创设上创设声乐入门、声乐演唱、声乐研修、声乐表演、合唱、KTV等诸多声乐方面的班级,让没有基础的老年学员从入门班开始先进行学习,不断学习,不断晋升,直至升到研修班。针对一些有基础的学员,还可以让其根据自己的综合水平进行自主选择,从而让其得到相应的学习。这种方法也能够很好地解决学员之间参差不齐的基础需求。而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选择一些学员喜欢的风格以及各种时代的难易音乐,合理地运作这种音乐内容来有效辅助老人的艺术教学,从而让老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越感兴趣也就更好地加强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从老年人的角度上去思考,争取在教学内容上达到量身定做的效果,使其能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下得到不断提高和进步,从而很好地使学员的唱歌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在教学的方式上,则可以采用很多的边唱边学的教学方法。例如,运用集体合唱结合独唱再联合老师示范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员在演唱模仿中对发声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使其很好地掌握演唱的技巧,促进其在歌唱艺术上不断提高。此外,学员还可以参加一些音乐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以艺术规律为基础进行专业化施教
老人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中最为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老人教育和其他终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如常规教育,又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过,虽然老人教育对学历和证书没有什么追求,但还是应该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程的建设,对教学以及系统教育也要做到严格的规范,从而使老年人可以学有所值,学能所用。例如,在进行钢琴、二胡、长笛等器乐专业的教学上,不应该随便选择教学内容,而要从乐器教学的规律上进行教学,以基础练习曲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下去;在对老年人的学制管理上,也不应该设置期限,要结合老年人对器乐的兴趣和学习进度来设定年限,可以让其学习一两年,也可以让其学习个七八年;而在班级的创设上,应该从专业院校的器乐教学方式上进行创建和学员施教,不要设立大班,只开设几人或者是一对一的课堂教学,从而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老师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在对老年人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对每个人进行单独的示范,手把手地对每个学员进行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保障;在器乐专业的技巧方法学习上,还应该注重学员的乐理知识和欣赏名曲的关注,对学员的理论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有效提高;此外,在一些钢琴、电子琴等需要五线谱的器乐学习上,还应该加强学员的五线谱知识,利用这种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先从基础教起,再逐步往深处教学,循序渐进,从而让每一个学员都有所收获,既丰富了学员的艺术知识,也能很好地做到寓教于乐。
3重视教育成效从而创新活力,回报社会
老人大学中学员对各种艺术的学习和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艺术类的大学生学习艺术是为了未来的生活,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生活机能。而老年学员最开始学习艺术专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锻炼身体、培养情操,也有一些是为了圆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等。老年学员大多都有着很大的年龄,他们生活的年代是在40、50年代,感恩祖国和回报社会这些情操在他们之中都普遍存在着,对老有所为和回报社会的活动也非常重视和关注。因此,他们延续教育的成效,利用老年大学的平台来进行自我展现,都是在创造合适的机会,从而可以很好地回报社会。例如,在我国江苏省某老年大学中,对老人的普及性和广泛性都非常的关注,在为众多老人创设了学习平台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教育的效果,在多年中先后成立了“春之声”合唱团“、夏之恋”舞蹈表演队以及“冬之情”管乐队等,通过各种的活动形式,有效地鼓励了学员学以致用,也做到了很好地回报社会,得到了众多学员和社会的高度肯定。
4总结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回顾我们走过的路,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带给音乐教师和音乐课堂的许多变化,使人感到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课程是一场意义重大的教育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对于音乐教育改革来说,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在音乐新课程中,音乐教师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能否让音乐教师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热情地投入新课程、积极地研究新课程、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音乐教师将与新课程共进同行。
本刊2009年“新课程大家谈”栏目将围绕着“新课程与音乐教师的发展”和“新课程与音乐教学的变化”两个话题进行更为广泛的交流,目的是把音乐新课程的研讨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本期首先推出深圳市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几位教师纵谈音乐课改的文章。欢迎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教研员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踊跃参加讨论。
课改虫诞生 团队中成长
刘宏伟
课程改革是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浩大工程。在这个工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教师,因为课改的千变万化,教师的变化乃是核心的变化。如果没有最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没有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课程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深圳市“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中诞生的一种新型音乐教师教学研修形式,它的产生不仅体现了课改呼唤新型音乐教师的理念,更体现了教育管理部门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的战略目光。工作室成立以来的两年多实践,充分证明了音乐教师与新课程同行的必要性,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给自己的工作重新定位,而且需要了解社会对音乐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实现自我转变和自身发展。我们紧密围绕音乐课改进行研修活动,逐步加深对音乐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之中,获得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教学教研成果。可以说,课改不仅提升了这个团队的音乐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认同感,真正感受到音乐教师职业的自豪与快乐。
一、音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上课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教师们对新课程究竟有怎样的理解和准备?他们在实施新课程中存有哪些困惑与难处?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工作室研修的主要内容。
工作室规定,每人每学期必须上一节研讨课,让大家感受到公开课的执教者是受益者,在公开课中成长。记得李林岚老师上第一节研讨课《雪绒花》时,她又是中、英文范唱,又是舞蹈表演……这节课中教师的技能得到了充分展示,但学生却是冷冰冰,课后李老师感到“自己很辛苦,学生很被动”。工作室就“学生为什么动不起来”展开了讨论:“课堂上教师是一个充满热情的表演者,但不是一名关心学生的老师”;“教师关注的是展示自己的技能,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关注学生的状况,只顾走自己的教学流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直指课改的核心――教师角色的定位。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是课堂主角,教学设计大多体现了执教者的愿望和意图,表演多于交流,灌输多于启发,专制多于民主,这是学生动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后来李老师又上了第二节研讨课《草原就是我的家》,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改变,学生兴趣浓厚,教学过程流畅,令人耳目一新;但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喊唱问题又提出异议,指出教师在歌唱方法上没有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导致学生的歌声不美。音乐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这种现象,对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是不敏感,二是不解决。如果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充耳不闻,不予以及时地纠正,就会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听觉,形成错误的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从何谈起呢?《对鲜花》是李老师前不久上的第三节研讨课,在经过工作室集体观课、议课后,她参加了深圳市中小学音乐现场教学评比活动,这节课教学环节设置合理,教学实施有效,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一等奖。每学期工作室都安排一定数量的研讨课,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面向全区乃至全市的公开课,为大家搭建交流、成长的舞台。现在安排上课不再是件难事了,甚至还有的教师主动要求上课,因为他们从中受益并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二、音乐教科研能力的提升
教科研能力是音乐教师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而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是课改赋予教师新的使命。音乐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会做什么,还应该探求为什么要这么做,懂得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我们在读书学习中起步,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一些特级教师成长录和教学精华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工作室经常举办专题讲座,主讲人既有外界专家,也有我们自己的成员,涉及的内容有教育教学理论、音乐课改理论与实践和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等,开阔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了解到课改的相关信息与发展趋势。我们在自我反思中前行,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教学最优化。张娟老师设计的《这是什么》一课先后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试教,写下了多篇教学后记,通过对不同教学对象的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的思路更宽、方法更灵活、经验更丰富,这节课获得了第四届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比赛第一名。一位学生下课前情不自禁地对她说:“老师,我从未上过这样开心的音乐课。”这种评价比她获得第一名更有价值。工作室成员都能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善于发现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并在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这是教师研究意识提高的表现。我们在评课交流中碰撞,如果说反思是一种教学自省能力的提高,那么评课则是大家共同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研能力。我们评课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谁都可以唱主角,大家从以前关注教师的“教”转向更多关注学生的“学”,正所谓以学论教。同时,课评从终止式走向开放式,即描述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时,能以“我会如何处理……”来陈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既直切问题,又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评课时大家都抢着先说,因为落在后面往往会“无话可说”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成长,为了加强工作室群体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我们请专家在音乐教育科研选题、论证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给予指导,并在教研员的支持下召开全区音乐科组长会议,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集思广益,寻求当前音乐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目前,我们申报的深圳市“十一・五”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研究》获得了批准立项,并已举行了开题会。我们相信,这一举措必将大大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和音乐教育科研能力。
三、音乐教师职业认同感的提升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乐趣。音乐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工作室研修内容的难点之一,试想,一个不爱自己职业的人能有发展的可能吗?
课改需要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课改更需要具有思想境界的教师,音乐教师只有在工作中体验到了职业的乐趣,才能同课改形成共鸣。这种职业乐趣来自于课堂上师生间的真情交流,来自于音乐学习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的瞬间,来自于备课时解决问题后的豁然开朗,来自于学生对我们音乐课堂的依恋……就我本人来说,虽然身兼许多社会职务,工作繁忙,但我依然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一见到学生我就会兴奋,一走上讲台我就会有灵感,这是音乐教师职业带给我的一种极其美妙的感觉。在工作室里,我把这种美好体验传递给我的同伴,让他们也加入到寻找这种职业快乐的过程之中,通过团队的坦诚交流、温暖互助和智慧分享来拥有职业的快乐,通过品尝音乐教学的审美圣境来提升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令人十分欣慰的是团队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功利的东西离大家越来越远,而与学生分享音乐教学的快乐成为上课的基本动力。
感谢课改,使我们有机会面对新的挑战,使我们能同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获得了双赢。但愿我们的实践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但愿全国有更多的工作室诞生,共同为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事业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课改需要研究型团队
李林岚
课改对教师们是个新的机遇和挑战,但也给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课改思想,内化新课程理念,教师就必须要有研究的意识,具备教学研究的能力。正是带着这种需要和渴求,我成为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的一员。
一、名师引领,身体力行
工作室汇聚了全区的中小学音乐名师和教学骨干,在刘宏伟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新课程研修。刘老师对音乐教学的热爱让我们折服,她不仅总是身先士卒地给大家上示范研讨课,而且在老师们的课出现一些棘手问题时,总会有自己也来挑战一番的冲动。刘老师每上完一节课总会陶醉在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回味与学生交流的瞬间,沉浸在教学过程的快乐里。她总是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诊断问题,与老师们探究解决方法。为了备好一节课,她经常忙到深夜,我们偷偷地称她为“课痴”。当我们在她的影响下,解决了一个个教学问题,完成了一节节精彩的课例,沉醉在一次次与学生融洽地交流音乐之中时,大家也越来越多地体验到音乐教学的快乐。
二、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工作室的成员每人每学期都要上一节研讨课,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大家提建议、出点子,一节节好课在灵感的碰撞中不断完善。张娟老师在唱歌教学中“关注音乐、融于音乐”的理念表现得尤为突出;张定远老师的欣赏课教学设计巧妙,趣味性强;在深圳市和广东省音乐现场课比赛中,工作室推出的三节课彰显了新课改理念,受到评委和听课教师们的高度评价。而我这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在研修中也是不断进步成长,我设计的一堂音乐课,在大家的反复听课、评课、磨课中得到质的提升,从第一次课表现出的青涩,到取得深圳市第五届中小学音乐现场课评比一等奖的成绩,自己进步的脚印历历在目,铭刻于心。
三、立足课改。不断前行
工作室每学期都有音乐现场课向全区教师开放,让教研活动辐射全区多个学校,让更多的教师受益。这个工作室在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全国,在音乐教学教研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我深深地体会到,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音乐教师非常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如果全国能有更多像刘宏伟音乐工作室这样的教学研究平台,将会对音乐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课改需要研究型团队,凝集的智慧,合众的力量,将让音乐课改之路走得更加宽阔精彩!
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
陈秀清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优秀是一种习惯。作为教师,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其永恒的话题,研究也能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课改要求我们做研究型的教师。其实,教师职业本身,就注定了教师是一个研究者,因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问题,就要想办法去解决难题,这就是一种研究。音乐教师要注意养成各种意识习惯,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一、问题意识习惯
课题,从教学问题中来,没有问题,就没有所谓的课题研究。选题是课题研究的起点,而且是甚为关键的一步。从前,我们怕课堂中出现问题,但刘宏伟老师常说,她遇到问题眼睛就发亮,因为它带给你研究的动力。的确,我们不就是要研究各种音乐教学问题吗?没有问题哪来的音乐教学研究?回首我们的磨课经历,就是相同的教师相同的课,到各个不同的学校上,面对不同的对象,出现的问题也不同,这样就积累了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并借助其他教师的慧眼使自己尽快成长,如今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做法。
二、过程意识习惯
用数据说话的研究是最有力的,而数据则来源于平时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因此必须重视每一次音乐教学研究过程。一张照片,可能勾起无限的回忆;一节录像,错过后不可能完全复制;一样的问题,下次不一定再来。应当勤于动手,勤于笔耕,做好记录。平时的常规音乐课,可做简单三言两语的课后记,而精心准备的研究课,应把预设与生成、成功与失败、收获与困惑等做好详细的记录,直到很熟练地驾驭这节音乐课,才能找到成功的轨迹。
三、归纳意识习惯
做任何研究都必须善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否则,我们可能总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应着眼于小问题、小研究,以小见大。我们常常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中用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主动寻找知音,让更多的教师对这个方法作进一步实验和论证。归纳与总结可以帮助自己建构音乐教学模式,越教越轻松。比如我从张定远老师的欣赏课中总结出“以多种形式识记主题”的设计模式后,多次用这样的设计思路上欣赏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研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善于研究会让教师更有品位!课改使我们走上研究之路,只要眼界开阔,就会发现问题层出不穷,研究永无止境。
是什么改变了我
罗 戎
课改以来,作为一名相对年轻的教师,我面对着差距和压力。为了迎接这种挑战,我需要提高和进步,需要和课改同呼吸,于是我幸运地走进了“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在这里,我经历了观念改变和自我突破,不仅跟上了音乐课改的步伐,而且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终于绽放的笑容
记得我第一次上展示课《苗岭的早晨》时,工作室多位老师批评我上课爱摆架子,太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亲切,课堂气氛沉闷等。但
我想,端庄、严肃是我上课一贯的风格,因为在我记忆中,老师的形象就是不苟言笑的。大家的评价让我疑惑和不安!
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师角色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呢?工作室的老师以此为切入点,建议我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热情和微笑感染学生。看到工作室的老师们与学生之间毫无障碍地沟通,看到她们举手投足间都在给学生传递着信息,看到在她们引领下学生开心的笑脸,我被深深打动和折服。通过反复上课,在工作室老师的不断提醒与肯定中,渐渐地我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亲切地和他们交流,当我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时,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学生更喜欢我了。正是因为我放低了自己,才能和学生没有障碍地进行沟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刘老师举着相机高兴地让我看,“你终于露出了笑容”时,我看到一张灿烂无比的笑脸。现在我深深体会到,教师需要亲切的笑容,而学生更喜欢老师的笑脸。
二、我可以唱
还是这堂展示课《苗岭的早晨》,因为我不善于唱歌就避开了范唱这一环节。对此,工作室的老师纷纷指出:“为什么不唱飞歌,这是乐曲的灵魂啊”,“教师不范唱,学生的体会是不够的”……我又一次疑惑,虽然我知道自己不完美,但扬长避短是我教学的策略呀!一位老师的话深深印在我心里:“教师的示范是调动学生的最好途径,范唱环节的缺失是造成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这些中肯的意见和真诚的帮助,让我下决心突破自己,由起初的不敢唱到后来的想唱和一定要唱,我经历了课改中音乐教师成长的一个必然过程。特别是刘宏伟老师“以情动人”的话点醒了我,音乐感觉的传递与情感的表达比演唱技能更为重要。当我开日范唱的那一刻,学生的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由于我的引领和示范,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轻松地完成了学唱环节。当我们又以歌唱的方式进行互动时,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原来唱是一条跟学生沟通最好的纽带。
我变了,由原来上课的笑不露齿到现在可以忘我地表现,从一开始逃避范唱到如今可以自信地歌唱。是新课改使我发生了改变,是工作室使我发生了改变,正是因为这种改变,我的《苗岭的早晨》一课在深圳市现场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我感谢课改带给我的机遇和挑战,感谢工作室给予我的关爱和帮助。
我的依恋,我的成长
张定远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曾下决心当一名好教师,可是面对一成不变的课堂,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课改的春风一夜吹遍大江南北,我强烈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机会,特别是我荣幸地成为“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的一员后,更加体验到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快乐!
记得上完第一节研讨课后,听刘老师和室友们一评课,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竟是一只井底之蛙,远离课改实践,对外面世界浑然不知。我下决心要跳出这口“井”,于是开始反思,开始读书,开始写课后记。我知道了上好一节课,确定合理教学目标的重要,懂得所有活动形式的设计都应该为目标服务,学会了用音乐的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我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进步和成熟,我的课堂明显变了,学生们的歌声美了,他们能记住的作品主题多了,他们喜欢上音乐课了。而我也品尝到音乐教学带给我的所有快乐,我喜欢和盼望上课,愿意和学生们交流。每次上课前,我都会不断地思考:有没有新的内容可以补充,是否可以调整教学顺序,是否可以改变课堂结构,还有没有更新的教学方法……我逐步在市级、省级赛课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音乐教学并获得成功。课改使我的教学视野变得开阔,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这个理念一直鞭策着我,我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我想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因此,备课时我经常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我还极力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精心地设计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我还在思考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存方式、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的独有文化等问题与有效教学的关系,希望我的课堂能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音乐生活,能让学生学会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获得生存的本领和生活的智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想努力创建一种具有个人风格的新型课堂。
音乐课程改革给我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遇,而工作室则是我成长和发展的摇篮。我依恋课改,依恋工作室!
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张 娟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现在看这八年课改之路,其实就是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复杂”再回归到“自然”的过程。我也从中领悟到了教学的真谛――“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会让你享受课堂,享受快乐! 课改以来,我先后参加过全国、省、市级现场教学评比,也多次获奖。我听到过太多的赞美,也曾引以为豪。但在工作室耳濡目染了老师们对待平常课的高度热情,感受到大家对每一个学生真诚的关爱,我体会到,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让所有的学生受益才是音乐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刘宏伟老师为了一节常规课也会去查找很多相关资料,电脑上一个个课件包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与名师的差距!现在,我的内心有了某种渴望,开始期待自己也能像刘老师一样达到“把公开课与平常课划上等号,信手拈来就是一节朴实生动的音乐课”的那种境界。
我变关注部分学生为关注每一个学生,变关注音乐的表象为关注音乐的内涵,变重视公开课为重视普通课。以往有人要占用我的课我很愿意给,而现在即使因公外出回来也要补上:以往会因个人心情而影响课堂教学,现在是学生的一切左右着我的情绪,我会因他们的精彩而感动,因他们的进步而开心,也会因他们的问题而冥思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