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理学;人文文化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道德等方面。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
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加强这两方面的联系。没有比大学更加适合的场所了。只有当两种文化的隔阂在大学园里加以弥合之后,我们才能对世界给出连贯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讨论科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下面从文化角度去剖析物理学中的人文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理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物理学在古代被称为自然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精密的学科进行研究是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始的。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物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但物理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不会被分离的。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发展史上,很多地方体现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比如人们曾经把电和磁孤立起来,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把电和磁联系了起来,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1.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比如在整个光学的发展史中对光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先是牛顿的微粒说;再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就正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的反映。
1.4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问题,经常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忽略物体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质点”这个理想模型保留了实际物体的质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5运动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
近代物理学的一大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对运动和相对的时空观念。相对论指出:相对性原理的本质在于运动的相对性这一事实,而不存在绝对运动。相对论否定了绝对运动的存在,就否定了绝对时空的概念。它通过不变的光速把时间和空间联合为一个整体,由洛伦兹变换建立起各个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关系。
可见,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2物理学中的美学文化
2.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
2.1简单深刻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则力求用简单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规律,但其反映的内在规律确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但其中内涵确是丰富而深刻的。
2.1.2对称守恒美
对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的美: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实际上,对称性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方法。
2.1.3统一和谐美
物理理论的和谐统一美实际上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美的理论形态。如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把电学、磁学、光学统一了起来,量子力学把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了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统一起来,把经典物理学都包容在他的理论框架之内,创造了程度更高范围更大的和谐统一理论。
2.2物理学家与美学思想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实验更为重要。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之所以能得到乐趣,是因为她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感知美的奇异本领,美学思想在许多物理学家创立与评价物理学理论时起着重大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追溯人类科学源头,科学美始终被作为一种人文理想而追求,成为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直接动力之一。
3物理学中的科学道德精神
3.1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好奇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科学进步的真正动力是许多物理学家对了解未知事物的欲望。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去想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从而想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从浴桶洗澡中得到启示,发现水面上升与他身体侵入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鉴别金质王冠是否掺假的方法,产生阿基米德原理,发现浮力定律等。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对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有很重要的作用。
3.2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认知的基础,而创新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道路上科学家要创立一种新理论的时候,都必须要有敢于向已有的旧理论、旧思想提出质疑的勇气。例如:伽利略正是因为对亚里士多德“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的怀疑,才建立了正确的力和运动的关系。以至于后来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产生。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正是因为敏锐的觉察到了从未被人怀疑过的宇称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大胆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才使物理学理论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3.3合作与宽容精神
关键词:物理学;哲学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等方面。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1 物理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物理学在古代被称为自然哲学,物理学作为一门精密的学科进行研究是从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始的。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不断完善,物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但物理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是不会被分离的。
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 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物理发展史上,很多地方体现了物质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比如人们曾经把电和磁孤立起来,物理学家奥斯特接受自然力统一的哲学思想。坚信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潜在联系,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并由此开创了电磁学的新纪元。把电和磁联系了起来,这正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特征——物质是普遍联系的。
1.3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人们对物理现象及其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每一种理论的建立过程都体现了“实验(事实)——理论假设——实验(新的事实)——修正理论”,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比如在整个光学的发展史中对光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先是牛顿的微粒说;再是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接着麦克斯韦提出电磁波动说;到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说。
最终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就正是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认识规律的反映。
1.4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物理学中为了方便研究问题,经常抓住物体的主要特征,忽略物体的次要特征,而抽想出一些理想模型。如“质点”这个理想模型保留了实际物体的质量和存在的位置,而忽略了物体本身的大小形状,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5 运动的相对性和时空的相对性
近代物理学的一大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涉及的哲学问题很多。最突出的就是相对运动和相对的时空观念。相对论指出:相对性原理的本质在于运动的相对性这一事实,而不存在绝对运动。相对论否定了绝对运动的存在,就否定了绝对时空的概念。它通过不变的光速把时间和空间联合为一个整体,由洛伦兹变换建立起各个惯性系之间的时空关系。
可见,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2 物理学中的美学文化
2.1 物理理论的美学特征
2.1.1 简单深刻美
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自然现象错综复杂,物理学则力求用简单的方程或定律去概括自然规律,但其反映的内在规律确是非常深刻的。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但其中内涵确是丰富而深刻的。
2.1.2 对称守恒美
对称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的美:引力和斥力,“电生磁”与“磁生电”,粒子与反粒子,物质与反物质、圆孔或单缝衍射图样的对称、无限长直导线周围磁场的轴对称等等。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物理学中有许多守恒定律如: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等。实际上,对称性已经成为当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理论的一种方法。
2.1.3 统一和谐美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童心。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证实,他被公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科学巨人。
情境之中悟性格。在“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的情况下,爱因斯坦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姑娘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这是被撞者对撞人者道歉。这一情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爱因斯坦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文中还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穿着:“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这一情境又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专注于科研、不拘小节的性格。
言语之中显品质。第二天小姑娘又遇到了那老人。小姑娘说:“我父亲说你是最伟大的爱因斯坦……”“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这让我们体会到了爱因斯坦的谦逊诚恳。爱因斯坦还说:“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他简直成了一个友善调皮又很乖的老顽童。爱因斯坦说:“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进一步体现出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近人和童心未泯。“小姑娘手把手地教起了爱因斯坦。”这不是奇谈,而是一段佳话,读来特别深沉有韵味。文中最后一段,小姑娘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她好奇地问:“爱因斯坦教授,我女儿跟您在一起时,你们都谈些啥?”“她教我怎样穿戴,怎么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我呢,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教她做数学作业。”互教互学,各得其所,乐在其中,就像一对忘年交。这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伟人的谦逊和真诚。
小事之中展魅力。作为一个普通人,爱因斯坦可能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他不注重穿戴,不会布置房间和收拾东西。但平凡中见伟大,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和童心未泯,是伟大人物十分可贵的品质,展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向一个12岁的小女孩请教,令人印象深刻。爱因斯坦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这篇文章并没有介绍他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以及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事,而是通过和小姑娘交往的一桩小事,突出他的谦虚和平易近人,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到了人性的真善美!
诚然,有许多书读一遍往往很难弄懂,需要多读才能通晓其思想内容。西晋史学家陈寿讲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众所周知,这里的“百”意味着读的次数多些为好,并不是强调定要达到一百次。事实上,自古及今人们都提倡陈寿的读书法,却很难找到一位真的把书连续读上一百遍的人。明末文学家张溥著的《七录斋集》介绍说他读书是抄一遍读一遍,然后烧掉,继而再抄再读,如此重复六七遍,因而所读之书毕生不忘。鲁迅先生读书时,每读完一遍,就抽动书签,露出一个字,直到读完十遍,书签上的十个字全部露出方才将书合上。把政治经济学家李达写的《社会学大纲》反复读了十遍后说:“李达同志还寄给我一本《经济学大纲》我现在已读了三遍半,也准备读完它十遍。”列宁在少年时一个暑假把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一连读了五遍。
也许有人要说:这些知名人物智力超常,当然用不着读一百遍了。而生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脑作为一种器官虽有差别,但这种差别跟智力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是著名的文学家,屠格涅夫的脑重是2012克,法朗士的脑重只有1017克,但他们的聪明才智却难分上下。美国病理学家冯姆・哈维博士在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后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爱因斯坦的脑细胞和脑组织与同龄的其他任何人都一样。退一步讲,就算知名人物的智力超常,也可以肯定其智力较之智力正常的人不会超过好几倍。一本书他们读十遍可以理解,想必智力正常的人读几十遍也可以搞清楚,不一定非要读上百遍。
既然如此,为什么今天竟有人把陈寿说的“百”扩大十倍,提倡“读书千遍”呢?大概他们认为读一遍就有一点收获,读两遍就有两点收获……读得越多收获就越大,因此一“百”遍不够,要读上“千”遍。
乍一看这种认识好像颇有道理,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它只不过是形而上学的产物,用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以为只要不断增加事物的量,就能不断获得好的结果,却没有想到随着“量”的不断增加,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充分体现在“度”这一范畴中,而任何“度”都存在着极限,超过了这个极限,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物极必反”就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因此,为理解一本书而去读它,知名人物不用说其次数有一定的限度,达到了这个限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于一般的智力正常的人来说,读的次数兴许要多一些,但也有一定的限度,绝不是越多越好。为什么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位声言自己确实读了一百遍才把一本书读懂的人?这就证明“一定的限度”无疑是存在的,而且它的“极值”小于一“百”,完全不需要用“千”来进行强调。
正因为提倡“读书千遍”似是而非,所以如果照此办理定会造成危害。当一个人通过适量的阅读通晓了书的内涵,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他就会满足。倘若这时你硬要他继续翻来覆去地读,由“满足产生冷淡”(列宁语),除了白费时间,空耗精力,还能有什么收获呢?
这种因“超重”阅读造成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把自己的子女关在屋子里,强令其超量读写,结果适得其反,逼得子女熬时光,致使其学习兴趣消失殆尽,继而厌学弃学,有的甚至因此而轻生。
或许“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提倡者会说:我们只不过是提倡读书的次数多一些罢了。然而,即使真的如此,也用不着喊“读书千遍”,只要说“读书百遍”就完全够了,因为后者已经深入人心,再喊“读书千遍”就极易混淆视听,使人产生错觉,以为读书的遍数越多越好。孔夫子讲过“过犹不及”,列宁也指出过:“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看来仿佛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千”较之“百”向前多走了显然不只一小步,而是一大步,自然就使“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提法成了错误的东西。
八年级(2)班吕梦瑶
在冰雪覆盖的祁连山脚下,有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大黄山。这是一座富饶的宝山,平和静谧的绿色点缀着圣洁的雪山。来到河西,不游大黄山,那真是一件憾事。来到这儿,你会被它的美丽所融化,被它的神奇所震撼。
正当你因旅途的奔波劳累而昏昏欲睡时,不经意中睁眼一看,你定会大吃一惊。眼前像是刚刚拉开了帷幕,一切都呈现在眼前:山山相连,一片青翠,迷雾缭绕,如临仙境。空气中充溢着温暖与湿润,那是自然的气息,让人禁不住贪婪地呼吸着。山峰高大挺拔,巍峨峻峭,像一群雄狮,昂首阔步;又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河西大地;更像涨潮时的海浪,汹涌澎湃……
翻过陡峭的山峰,看见一座桥像一条长龙横卧水面,贪婪地吮吸着甘洌的河水。那水真绿啊,绿得犹如一块无瑕的碧玉;那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砾;那水真静啊,静得好似一面明镜,倒映其中的景物清晰可见。忽然,峰回路转,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寻声望去,一条瀑布呈现在眼前。水流湍急,激散四射,溅起的水珠落在身上,一股凉丝丝的感觉油然而生。
顺着崎岖的山路一路而上,就来到了中山寺。一股香火的味道伴着舒缓的钟鼓声悠悠飘来,在这儿拜拜菩萨,真有一番处在尘世之外的心境。之后,穿过后院,来到后山,这里又别是一番景象:笔直的松柏像一排排宝塔昂首挺胸,巍然挺立;草地上山花烂漫,迎风摇曳,娇艳动人。
大黄山,自然的宠儿,天地的精华,这儿是自由的天堂,让我们放飞心灵,在这儿欢快地畅游吧!
蜡 烛
八年级(2)班刘楠楠寂静的夜晚悄悄来到
只有烛焰静静地矗立
那美丽的烛焰
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驱走了黑暗与孤独
自己却渐渐缩小
直到消逝在无边的黑夜
蜡烛的生命是短暂的
烛焰却是美丽的
那红色的焰芯
是纯洁是善良
是无私是慈爱
是默默无闻
是甘于奉献
烛焰消逝了
然而我看到
千百支蜡烛汇聚在一起
使黑暗变为光明
当 我面对挑战的时候
八年级(3)班朱学刚
挑战,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个人一生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挑战,这些挑战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有人会问,什么是挑战?找工作是挑战,升学是挑战,考试是挑战,甚至连一道难题也是命运对我们发出的挑战。总之,挑战无处不在。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19岁的霍金,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可医生却给他判了"死刑",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这个打击几乎将霍金击垮,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向命运发起挑战。最后,他胜利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当代物理学界的大师。
霍金那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面对挑战,我们不能被它吓倒,而要鼓起勇气,勇敢地接受挑战,并且全力应对。勇敢接受挑战,你的意志就会越来越坚定;如绕道而行,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软弱,稍有困难便退却。久而久之,两种人的差距便越来越大,一种人走向成功,而另一种人则必然走向失败。
面对挑战,只要我们勇于面对,敢于战胜它,就会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我 的未来不是梦
八年级(3)班梁玉婷
多姿的未来是梦想的天空,它给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给了我们飞翔的希冀,给了我们想象的翅膀。于是,我们腾空而起,开始眺望,开始起飞,开始回首……
我们回首,从我们眺望、起飞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有回首的一天。
我们起飞,从深山老林,从悬崖绝壁,从繁华都市……但最终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未来。
未来是我们眺望的终点与目标,是我们起飞的方向,是我们回首的立足。
未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后的归宿。它给人以平等、自由的分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职责、一个任务、一个使命。它带给人的总是一份喜悦。同时,在喜悦之中,也包含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悲欢离合、汗水与血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