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69-03

1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

learning)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以学为主的网络自主学习”,还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无法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者都开始尝试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我国最早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指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2013年,MOOC在我国风起云涌,以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特征成为网络课程之最。随着MOOC热潮逐渐褪去,我国学者对MOOC的注意力从大规模逐渐转向小规模,即将MOOC引入传统高校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解决普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避免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现有MOOC资源引入传统教学中,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进行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2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理论,运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链接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是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3]。

混合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国家习惯以学习者的角度将混合式教学称为混合式学习,最早用于企业培训,后来逐渐被引入教育界。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认为它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和大转变”[2]。Singh&Reed教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是: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技术,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个性化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

3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这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完全符合。布鲁姆将教育目标理论分为三个层次: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这三个层次构成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从而构成以面向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此次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笔者使用录屏软件将适合学生学习的中文MOOC《中国近代史纲要》进行录制,经过重新剪辑与整理之后,与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联手,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于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从而实现MOOC课程本地化。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技术手段,将MOOC、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构想设计,如图1所示。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分为四大模块:前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修订。

1)前期分析。

①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生,教学人数120人,其中男生为78人,女生为42人。该教学班为大多为理工类学生,对我国近代史的了解甚少。据调查,80%的学生不喜欢传统教学,希望以一种自主、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③知识点梳理。本节以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由三个小的知识单元组成,分别为农民斗争风暴的起落、和维新运动。选取本章MOOC,进行重新整理和排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④学习环境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号进行账号登录,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设施齐全,保证教学可以顺利进行。自主学习环境可以是学生自己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学校自主学习教室。学校自主学习教室的设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学习更加方便。

2)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分析。

a.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本章教学内容,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所做的努力,了解这三大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知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小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b.线下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解决疑难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认知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教师进行高效沟通的能力。

情感层面:增强小组协作能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力。

②教学活动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身份认证,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自定步调地学习已上传的MOOC视频、选读与必读材料等。通过论坛、留言板、QQ讨论组等进行在线互动,教师在后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酌情进行答疑。

b.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式教学,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习,小组汇报,同伴互评,集体看史实纪录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

③教学评价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分析学习报告,查看学生在教学资料和课程网站的学习进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看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使用各个模块学习功能的时间分配以及访问次数,掌握学生学习资源的偏好程度;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情况,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次数、内容,查看所学内容相关的发帖数与回帖数,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学习分析工具(如Gehpi、SNAPP)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活跃度和凝聚度进行分析。

b.传统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活跃度给予评价。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本次教学实践分为网络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讲授两个环节,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安排,线上与线下教学课时分别为2学时。教学活动结束,需学生提交历史小论文,不限篇幅,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即可。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技术水平,开拓学生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将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和提高,挖掘和利用中国近代史这笔财富,善于挖掘历史问题的亮点、热点与转折点[5]。

4)教案修订。教学实践之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教学反馈、学习者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与补充,完善教学设计,最后修订成册备案。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加深,混合式教学设计俨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混合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混合,而是所有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流的教学设计,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将线上、线下教学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2]混合式学习[EB/OL].http:///content/10/

0318/22/251082_19316605.shtml.

[3]黄金金.高校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4]教学目标[EB/OL].http:///link?url=l4v3QlhrpZDpm0NE9XuoS9xz0gsfNW9ctE9vDyQSpzWW0rYVazJ0EM4qX2bf9rrX8Dp8JoWnS374sAdrl44H2K.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海洋发展战略;专业定位;课程体系

0、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不仅是人类全面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世纪,更是培养高水平海洋科学人才的世纪。中国是一个具有漫长海岸线的发展中大国,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向海洋扩展,国内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的重点也逐渐面向海洋,朝着海洋大国的方向加速前进。海洋事业的建设对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防与国家安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综合管理以及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3S技术(GIS、RS和GPS)的发展,传统的海洋科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海洋卫星、各类浮标、海底观测网和沿海台站组成的全球海洋立体监测与数据获取系统等,使得海洋数据以海量、实时、动态、多类、多源等形式产生,这种变化要求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海洋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国内迫切需要面对海洋信息的各类专业人才。

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是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综合研究空间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工程理论与技术科学,它将空间信息的各种载体向数字载体转换,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加载到各个专业领域,支持各行业数字工程的实现,是一门集地理学、测绘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集成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显著特点。2004年,武汉大学首先开设并招收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上海的区位优势,于2010年率先在上海市开设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由于该专业是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特设专业,该专业并没有指导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各开办院校根据实际,结合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国家海洋大国发展战略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办学目标,明确了基于海洋事业需求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1、专业定位与特色

虽然在上海海洋大学开设“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之前,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山东农业大学已开设了该专业,但在上海地区的高校还没有设置该专业,特别是具有面向数字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国家及上海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新的增长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海洋信息是国家未来海洋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需求。规划中从战略高度确定“推进海洋创新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海洋科技平台建设,提高海洋科技基础能力”“加强海洋科技教育,培养海洋科技人才”。海洋信息学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需求,在数字海洋建设、国家海域使用动态监管系统建设、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重大海洋专项中有充分体现。海洋信息化是海洋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上海在这一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作为唯一国家级“数字海洋”示范区,其学科研究和人才需求巨大。

上海海洋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建设基础上,本着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方针,按照“聚焦、错位、合作”的思路,构建一个具有海洋特色的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人才知识培养体系和平台,为上海及长三角地区培养海洋信息技术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我们的专业定位为: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海洋领域数字化建设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与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大型数字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能够对海洋、城市、农业、社会、经济等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网络化的传输、可视化的表达、智能化的决策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定位和特色,学院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具有信息管理基础、海洋信息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基础以及应用能力,较好地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海洋大数据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能力,能适应海洋信息管理和开发以及其他企业、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海量数据库、海量信息处理以及GIS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海洋信息技术以及大型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掌握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③具有信息的组织与分析、检索与查询、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④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定的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课程体系设计的立足点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学校“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使本专业能培养出掌握海洋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双向人才,从而拓宽毕业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的专业范围,综合考虑了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信息管理和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制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所有课程分为以下4种素质培养环节课程,课程地图见图1-4。

专业素质培养理论教学环节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空间信息导论、数字工程的原理与方法、空间分析与应用、数字工程前沿技术、现代通信原理、程序设计语言A、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软件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遥感应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PS原理与应用、海洋技术导论、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空间信息分析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技术、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等课程。

综合素质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包括:社会调查、C++课程设计、Java课程设计、空间信息应用基础、数据库课程设计、GIS系统开发实践,Oracle数据库实践、毕业设计和论文。

社会价值观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环节课程包括: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与技术科学、名师讲堂、“名师导航”系列讲座。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概念

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以人本管理理论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规律,通过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与有效互动,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目标,经过丰富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管理模本及实践操作的参考形式。在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中,“人本”是管理的核心和目标,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围绕“人本”这个核心;“互动”是管理的关键和动力,所有管理措施与制度都要推进“互动”的持续有效运行,最后达到“人本”发展的目的。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特点

1.独特性与强烈的人本色彩

每一种模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模式正是依据其独特性而存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独特性不仅在于它是高校诸多管理模式中独特的一种,而且在于它是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领域里的探索先行与研究成果,更在于它要求精细化管理、管理机构独立、资源交流共享等所表现出来的强烈人本色彩非常契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高校办学特色与现代职业发展规律。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发展,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彰显,人本理念在任何一项高校管理中都得到充分体现,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例外。作为大学教师的辅导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稳固与发展辅导员队伍至关重要。正因为如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以其强烈的人本色彩可以获得存在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2.规范性与突出的主体性

模式的规范性决定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一段时间的稳定性、不变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规范性在于其目标的明确性和突出的主体性“。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明确目标就是通过规范地组织管理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此模式的管理主体是辅导员群体自身,学校行政管理机构只是承担总体领导与协调者的角色,服务主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个性的核心,也称自我意识,是指能够自觉、主动地认识和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主体性越鲜明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指向、目的和方式就越明确“。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突出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中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还能促进大学生努力配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质,有利于其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3.可操作性与鲜明的互动特色

模式既非理论又非实践,它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而且还依据理论指导实践。“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可操作性表现在模式构建的具体化措施上,专门机构的成立、人员的优选与精培、制度规定的细致化、组织管理的精细化、资源信息的共享化等均可具体操作与落实到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互动特色,互动是该模式发展的持续动力,此互动就是辅导员工作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有效互动;互动是该模式的关键,所有可操作的制度与措施都要促进互动的持续运转,并通过互动的持续运行来达到人本的发展目标。

二、“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效能

(一)有效组织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为辅导员提供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需要的有效组织。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需要高校领导对加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有明确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因此它能提供有强有力的支持,包括政策制定、规章建立、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等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要求建立辅导员教研室,辅导员教研室承担着政策落实、事务操作、人员协调、课程安排、活动策划组织、交流沟通、资源共享等组织职责。

(二)规范管理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规范管理。“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先从根本上明确辅导员参与教学的职责,保证其教学主体地位,使全校师生对其教学性质达成共识。该管理模式强调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加强对辅导员参与教学的备课、上课和科学研究的检查与监督。“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还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建立长效化机制,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作为遵照制度,成立辅导员教研室作为管理机构,承担人员选拔与培训、课程安排与教学管理、绩效考评与奖惩、协调与监督等具体精细化管理任务。另外,在此管理模式里,要求每项制度规定与程序环节等都要正常运转,确保每个周期的发展常态化、长效化。

(三)优化供给

“人本•互动”管理模式能提供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的精良队伍。为确保有一支精良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队伍,“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注重用“优选”和“精培”两种方式,以保证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专业背景对口、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和科研能力优秀。在“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里,有比较健全的参与教学的辅导员制度(遴选—培训—考核—奖惩),此外,与制度相对应的程序也受到高度重视,以此达到优化人员供给的目的。

(四)强化目标

创新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职业瓶颈、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是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目标与价值追求。“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将大学生和辅导员这两个“人本”视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制度、机制、措施和活动都围绕这两个“人本”运转与展开,通过实施“人本•互动”管理,让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序进行、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实施

(一)设立机构,专门管理

由于辅导员归属学生处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归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管理,如成立“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专门管理机构——辅导员教研室即可解决组织与协调的问题。辅导员教研室可由学生处处长和思政部主任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组织人事部门、教务处、思政部、学生处和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为教研室成员,还可任命2名辅导员兼职负责教研室的日常事务。辅导员教研室直属学校党委、挂靠学生处,该教研室应专门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工作,如排课,参与教学辅导员的遴选、培训、考核和奖惩,辅导员教学与科研的管理与督促,教学经验的交流与资源共享,等等。

(二)择优选拔,精细培训

由于各辅导员专业不同、水平各异,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因此,“人本•互动”管理模式应对参与教学辅导员进行遴选与培训。首先,优先选拔有意愿参与教学、责任心强的辅导员;然后,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家对其进行精心培训(包括备课、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课堂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课后小结与科研等);最后,分类安排课程,如对于教育背景是思想政治教育及相近专业的辅导员,可以给其安排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课程的教学,而对于其他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则可以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

(三)赋予资格,明确职责

指导不明必然导致辅导员的教学职责不明确,因而在参与教学中容易出现备课不充分、课堂教学索然无味、教研活动敷衍塞责等问题,“有的辅导员较难处理好辅导员角色和课程教师角色的转移,不自觉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作班会,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4]“人本•互动”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学职责,详细列出辅导员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履行的职责。辅导员教研室则综合考虑课程性质、工作任务、职称评定的课时规定等因素制定辅导员的课时量,通过专业背景来确定其任教课程,积极有效地平衡专职教师和参与教学辅导员的关系。

(四)交流沟通,资源共享

辅导员毕竟不是专职教师,在教学经验等方面可能会稍逊于专职教师,“不少辅导员在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注入式’等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5]另外,“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实际工作是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交流基础和平台。”[6]“人本•互动”管理模式构筑了一个共享的基础、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此基础和平台上,参与教学的辅导员与专职教师、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可相互交流教学与科研经验,实现资源共享。辅导员教研室也可以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活动来巩固与稳定这个平台,如教学设计竞赛、课堂教学大比拼、科研论文比赛、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等,让辅导员在交流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

(五)满足需求,助力晋升

“人难登台、文难发表”带来课时量不足、科研成果缺乏,这是导致许多辅导员晋升困难的根本原因,也是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的困惑。辅导员职称评定的迫切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其队伍必然不稳定,工作则无法长期有效地开展。“人本•互动”管理模式的构建特别是辅导员教研室的成立,给辅导员提供“登台”和的机会,切实助力辅导员晋升,将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落到实处,将高等教育发展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寄予厚望具体量化,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晋升困难的问题。

(六)建章立制,精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