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厂实训总结

工厂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厂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厂实训总结

工厂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近年来,指前镇通过日渐完善的防汛体系,成功度汛,有效保障了指前人民的日常生活,保障了园区企业的基本利益。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指前镇人民政府决心安全度汛,加强基层干部的防汛抢险技能,为即将到来的汛期做好充实准备。

此次参与培训的为指前镇水利工程第一线的指挥着与落实者,通过水利专家的知识讲座、参观全国文明示范村等多种方式齐头并进,促进中坚力量快速掌握实战要领,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化应急抢险队伍建设进程。

6月10日防汛培训理论知识学习正式开始,区水旱灾害防御科科长吴洁同志给学习人员作防汛抗旱知识的重要辅导报告。

吴洁同志首先分享防汛抢险的经典案例,接着传达常州市今年防汛工作的新要求,最后对遇见渗水、漫溢、管涌、滑坡、漏洞、风浪淘刷、裂缝、塌陷和陷坑等常见险情时如何及时抢护做了细致讲解。所有学习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6月10日下午,所有学习人员乘大巴车到武进区湟里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西墅村参观学习。在村书记的热情讲解下,村干部们以谦虚的心态,参观西墅村的村容村貌,学习西墅村的文化历史

村书记说:“要以一种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墅村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建设家园。”

6月11日上午,太湖地区水工程管理处丹金闸管理所——徐克凡同志给学习人员进行授课。徐克凡同志主要就泵站和水闸安全操作规范、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利精细化管理方面进行细致讲解。

徐克凡同志授课完毕后,常州市水利局总工计玉根同志就河湖长制知识对全体人员进行授课。计玉根同志就常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的经验队大家做全面分享

工厂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办厂;教师指导;企业化运行

中途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未来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力支持并多次在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初期条件,结合小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社会劳动力容纳量大的特点,选择以培养创办小型企业为目标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本项目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团队为主体,建立一个“广科机械加工厂”。为保证学生在项目训练中能获得预定的能力,制定工厂管理制度,模拟企业运作方式,将学生团队成员按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岗位进行分工,通过学生自己对本工厂产品设计制造以及生产经营的实施过程,使团队每个成员得到训练。

一、团队特色

学生团队方面:参与本项目的学生是通过自愿报名、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共同考查,指导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确定的。学生成员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求知欲强,对模具设计及制造或者机械零件加工有浓厚兴趣,对学习高新技术有着执着的追求。

教师团队方面:指导教师均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有的直接来自机械企业生产一线,设计制造经验丰富,是一支“双师”型队伍;其中指导教师团队负责人兼具高级工程师和副教授职称,是一位曾经多年从事机械工业企业生产的中型国有企业厂长。

二、现有基本条件

(一)学院及系部领导高度关注并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团队成员挑选、指导教师队伍组成、实训基地的保证、训练耗材的供应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二)机械系现有一座1550平方米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内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及通用机械加工设备70多台,价值700百多万元,有由10人组成的实训教学团队及完整的组织机构。

(三)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团队成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结构合理,有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

三、项目特色及创新点

(一)立足现有条件,以本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平台,挑选一批优秀学生,组织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教师团队,以模具设计制造、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全过程为载体,组建一个 “机械加工厂”。

(二)本训练项目是借助一个虚拟的工厂组织机构,搭载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真实实体进行实际运行。在项目训练中,每个同学根据预定的角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在老师的“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进程中,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技术技能,为走上社会创新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本项目具有“三实一虚”特点。即训练平台(机械系实训车间)真实;团队(学生和老师)真实;训练内容(外来生产业务加工)真实;组织机构(广科机械加工厂)虚拟。

四、项目运行方式

(一)运行目标

以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为真实平台,在虚拟的“广科机械加工厂”组织机构中,对学生团队每个成员加以训练,使他们分别获得模具设计、零件制造、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多种技术技能及素养,为未来独立创新创业打下基础。

(二)团队成员分工

1.工作岗位设置。按照机械加工厂生产经营特点,将训练岗位设置为: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生产经营策划、质量管理、物资供应、财务管理7个岗位。

2.学生团队分工

将学生团队5个成员按前述设置的7个岗位进行分工:其中3人分别担任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加工(含制造工艺设计和加工实操);另外2人分别担任生产经营策划和财务管理、物资供应和质量管理。

3.实训指导教师分工

将5位指导教师按前述7个岗位的指导要求进行分工并落实到人,形成文字文件后再在两个团队全体成员会议上宣布,在项目运行中执行。

五、项目实施计划

(一)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以对学生进行培训为主,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和加工厂的管理制度,熟悉生产环境和实训车间,了解客户下单签订合同与组织生产的流程。因加工厂条件所限,客户可由教师扮演,预定生产加工两套难度适中的塑料件模具产品,模拟与学生签订加工合同,此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场部人员负责。其中对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专业知识,如:客户提品特性,所需材料的性能,产品大致设计方案,加工工艺,产品价格估算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为下一阶段的训练做准备。

(二)项目训练阶段

借助机械系机械设计与加工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1.产品设计阶段

主要由工程部人员负责,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设计和模具设计,出具模具图纸,确定后续加工工艺方案,估算价格等。

2.备料,进行模具制造,加工模具零件,装配试模等。

3.产品设计汇总,总结解决设计问题。

六、训练方法

按照“全指导、半指导、零指导的”渐进式训练方式开展工作。初期,学生在教师的全面指导下进行工作;中期,学生自己工作,遇到问题时,老师给予指导;后期,学生自己独立开展工作并进行总结,老师给予评价。

七、训练内容

(一)技术类

1.根据用户提供的产品图纸技术要求,进行模具设计;编制外购件、外协件、标准件清单;

2.按照模具零件图的设计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3.根据用户提供的零件图纸技术要求,编制生产工艺文件;编制生产准备清单,包括工具、量具、刀具及其它外购物资清单;

(二)生产类

1.根据技术部门提供的生产工艺文件,按照用户提出的时间要求,编制生产计划安排表;

2.根据生产部门的计划安排,按照机械加工工艺文件内容,组织实施生产。

(三)管理类

1.根据技术部门的物资清单,清点厂内现有物资,缺额所需立即购买,保证按时按量供应生产性物资。

2.按照财务管理相关规定,准确及时收付工厂资金。

3.对生产过程及出厂产品进行严格质量检查;

4.对外经营业务策划和实施。

八、项目进度安排

(一)储建阶段

按照《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办法》组建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撰写项目申报材料并按规定程序申报;项目获批后,与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共同商定车间及机床设备使用事项;宣告“广科机械加工厂”成立。

(二)训练准备阶段

对学生团队成员进行培训,学习安全生产基本规程,熟悉场地和生产环境。购置训练材料,做好训练准备。

(三)项目训练阶段

1.全指导式训练。借助机械系机械加工实训车间既有平台,按照学生担任的岗位角色,进行岗位技术技能强化训练。

2.半指导式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及其它方式对外承接简单模具设计制造和机械零件加工业务。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对外业务制造工作。

3.零指导式训练。由指导老师设定项目,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工作质量进行测评,学生自己作出总结。

(四)项目总结验收阶段

1.项目组成员将前期训练及实践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

2.将在项目训练中设计的图纸、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等技术资料整理成册;

3.撰写发表项目成果论文;

4.向学校相关部门办理“广科机械加工厂”物资及财务交接手续;

5.组织项目验收。

九、结语

开展本项目的研究,就是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将我校以“广科机械加工厂”的活动形式的创新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推广到全专业,扩大受益面,稳定并扩大创新设计教导教师队伍,同时借助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开展这种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大力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以创新作品的设计、制作及其竞赛活动,切实加强对我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教改教研的成果进一步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以期形成地方院校中富有特色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工厂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依据;策略

对工学结合的认识

目前对于工学结合教育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为大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无论是在普通教育还是在职业教育中,教学都是重头戏,教学管理更是不容忽视,在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校和企业怎样进行合作以加强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在本文中,笔者拟将工学结合界定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并据此论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依据以及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策略。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依据

政策依据2005年10月28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的附件第13条也提到: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制定《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半年提出操作性指导意见。2006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可见国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视程度。

理论依据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包括三点:第一,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二,建立“五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第三,建成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的教学管理体系。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势必会相应地发生改变,由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管理逐渐转变为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教学管理,这样更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目标。

实践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构成“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本质要素就是企业和学校。企业着重进行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学校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的建设方面,德国政府和企业舍得投资,并进行统一规划,对理论教师、实践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在规格要求、培训方式、进修措施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同时也从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优惠,确保教师来源充足、教师素质良好与教学情绪稳定。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具有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分为两个部分,即在工厂接受实践操作训练和在职业学校接受理论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操作相互结合。一般而言,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的时间为每周一到两天,学徒在企业内的主要实习场所是工作岗位、实训工场和实验室以及企业内教学。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通常是实训教师在工作岗位上通过示范、讲解的方式传授手工操作的技巧和知识。按照职业院校的课程计划,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二者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有赖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能使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工学结合教学管理的策略

教学管理是职业院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管理手段使学校的教育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管理更显得日益重要。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为了学习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如实验、作业等;另一类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劳动教学。基于此以及对工学结合的认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和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管理两个方面。

1.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将对发展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主要用于“四大工程”和包括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内的“四大计划”中。在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学校应选派年富力强、既懂业务又懂管理、德才兼备、作风深入、勇于真抓实干的教师充实到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部门,领导工学结合实训教学工作。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要建立和健全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考核、评估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事业心切实搞好教学。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应确定实验指导专兼职教师。校内基地的专职实训指导教师要列入教师编制,校外兼职实训指导教师要发给正式聘书,并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学生到校内、校外基地进行实训,实训指导教师要根据实训计划拟订实训进程计划,并按进程计划组织指导学生实训。要强化工学结合实训教研活动,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课题研究。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部门应做好师资队伍、设备设施、接受实训人数的统计分析与积累资料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考核制度,使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管理不断趋于科学化,以提高工学结合实训教学的质量。转贴于

2.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管理。实习教学是职业院校最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是指在工学结合实习工厂进行的实习教学。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具有实现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功能,实习教学的过程同时伴随着产品生产,产品生产主要是由学生通过实习操作完成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管理结构应该是“一校两制”,即学校﹢工厂的管理结构。其具体做法,一是在职业院校中设主管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的副校长一名,在实习工厂设实习工厂厂长一名,以副校长为主,实习工厂厂长为辅,共同负责实习工厂的全面工作。二是按专业设生产实习车间,车间主任由专业实习教研组长担任,全面负责生产实习的日常管理工作,较大的专业可设由实习教师兼任的班组长,协助车间主任工作。三是根据实习工厂规模的大小,设置相应的职能科室,如生产经营科、技能开发科、技术质管科等。各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实习教学的管理结构。工学结合实习教学产品的选择与开发以及产品的质量是工学结合实习教学管理的关键,职业院校要制定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实习教学人员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实习工厂厂长应根据工学结合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习工厂的生产任务,确定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实习的组织与进程,编写计划说明,绘制工学结合实习日程表。实习教学人员则需进一步制定教学班(组)的学习授课计划和课日授课计划,必要时还要制定课题授课计划等。实习教学人员在教授工学结合实习课时,必须遵循入门指导、巡回指导和结束指导三个基本步骤。进行入门指导时,应检查学生安全防护措施和工作场地布置,讲授操作要领并做示范,分配实习任务;进行巡回指导时,对关键工序、高技术工序岗位要配备经验丰富的工人把关。应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得以形成,职业心理和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发展。进行结束指导时,应验收学生作业,结合实例进行讲评,促使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体验。实习教学人员应根据教学管理要求,对每个课日实习情况做出记载,记载的内容应包括教学内容、进度、作业质量,学生出勤及其他重要问题。在工学结合实习结束时,职业院校学生应根据工学结合实习目标、任务等方面的要求独立完成实习报告的编写,要求材料准确、观点明确、表达清楚。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两者进行综合管理,可以从与理论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管理密切相关的场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个方面入手。

1.对校办工厂的管理。校办工厂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在校办工厂中实现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要明确校办工厂具有生产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同时也要兼顾生产。校办工厂应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并设立实践指导办公室,配备一名实践指导教师担任专职干部,具体负责和安排学生下厂实践过程中的各项具体工作,在实践教学结束时,负责评定和汇总学生的考核成绩,同时应配备具有相当文化程度的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可以改在校办工厂进行,使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一定的空间。

2.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包含很多方面,系统而有代表性的关于“双师型”教师管理的理论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周明星教授提出的“三层次”管理策略。该理论认为,应当从自我、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双师型”教师实施专业管理。一是自我管理。从个人层次上,“双师型”教师应当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二是学校管理。这种机制分为两类:外在的督促机制,即通过制定硬性措施,使专业教师达到规定的要求;内化的能动机制,即通过政治待遇激励、理智情感激励和经济待遇激励等,提高专业教师自觉参与培训进修的自觉性。三是国家管理。应当从“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标准、专业制度、专业培训和专业待遇四个方面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宏观管理。在这个层面上还有职业院校的人事制度管理、双职称管理和“双师型”教师评定的标准等。首先是人事制度。应当改革职业院校的用人制度,允许职业院校通过职业资格认定,从社会上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其次是双职称的管理。在现实条件下,教师系列和工程系列职称的互评渠道不畅通,应解决“双职称”评定的问题。再次要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理论教学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上更应体现人性化管理。

3.对学生的管理。在理论教学当中,课堂问题行为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解决课堂问题行为重在预防,应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更重要的是专业理论课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对大多数轻度问题行为,可以在不间断教学的同时,采用暗示、提醒等方式提醒学生。对少数破坏性较大的问题行为,专业理论课教师要保持冷静,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教务部门对实习辅导要统筹安排,学生实习的场地不只限于学校,也可以在校办工厂或企业实习,定期安排这样的场所向学生开放,并派专业理论课教师辅导学生,可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教务部门要经常抽查作业批改情况,防止作业抄袭现象。工学结合的作业除理论作业外,更应突出动手操作方面的作业。教学考核一般应采取考查和考试的办法,考查课应注意在平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采集学生的成绩,一般应依据平时采集的3~4个分数评定考查成绩。

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教学管理,总结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

[2]邸鸿勋,等.现代职业教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57.

[3]邹天幸,刘春生,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9.

工厂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益化 信息化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8-02

当前,随着我国产业转型的升级,许多企业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大批适应先进管理模式、制造工程、信息技术的现代工业技能人才。然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职业教育比较侧重于单项技能训练,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为此,需要建设具有丰富内涵、模拟现代工厂运作的实训场所,以拓宽人才能力素质模型。通过企业人、机、料、法、环等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培养符合现代工厂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是职业技术院校适应当前工业发展,提升实训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柳州市汽车产业区域环境培育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特别是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国家示范性改革、精品资源课建设,以及德国“双元制”教育改革,结合与广西柳工路创制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实训基地改造,现已建成具有精益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点、线、面”实训车间。其中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就是“线”建设的成果,通过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开发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现生产现场、生产组织、物流、质量、信息管理等方面综合性实践教学。本文试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渗透“两化融合”元素进行探索。

一、精益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教学环境建设

(一)基础建设。教学工厂是柳州市千万元设备值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教学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检测设备,共占地350多平方米,配有沈阳斜床身数控车床2台、宁夏小臣人精密数控车削中心2台、全进口DMG五轴加工中心1台、日本马扎克车铣复合加工中心1台等生产设备8台套;柳工路创MES制造系统一套;塔建成全面融入精益化、信息化要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实训教学工厂平台。同时,根据产品生产工艺特点,涉及多工种以及工作内容的复杂性、采用制造岛式布局思路建设精密制造生产线,布局规划如下图1所示。

配套的以下5个功能区,满足了搭建精密生产车间精益化的要素。具体各功能区域配置如下:(1)原材料存储区;(2)生产制造岛单元区;(3)质量确认站;(4)成品存储、备品备件区;(5)班组园地。

(二)师资建设。项目建设之初,同时选派出两位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挂职8个月,全面、系统地学习采埃孚公司生产管理组织、技术设计与开发、设备管理与维修等技术,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习企业班组管理知识。回校后其中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学生顶岗日常管理、开发课程教学内容及工艺技术、组织生产活动等工作;另一名主要负责教学工厂生产设备维修与维护、组织编制了相关设备清洁保养、点检指导书等工作。为顶岗教学及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三)岗位设置。根据零件工艺、生产要求,为保障教学工厂能正常运行,把岗位设置为:粗车一、粗车二、精车一、精车二、钻铣一、钻铣二、磨内孔、滚齿共8操作岗位,对应岗位加工部位如图2所示;质量检测员、班组长(兼物流员)、质量工艺员、设备维护员共4个技术及辅助管理岗位。

二、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一是参考机械加工企业管理、运行的上班方式;二是围绕工厂实际岗位的职责、具体业务以及企业实际岗位每天真实工作而进行设计。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每个项目分若干个学习单元,以真实企业环境育人。通过240学时完成全部教学内容(如表1)。

三、顶岗课程教学及生产的实施

(一)教学的思想指导。本顶岗课程主要让顶岗学生在生产线上进行各岗位的轮训,通过工艺技术岗位、质量检验岗位、一线操作岗位、设备维护岗位等岗位顶岗训练,使学生对现代企业生产模式、生产运行组织、各岗位的职责要求以及质量控制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直观的清晰概念,并以兼职班组长、安全员、5S现场管理员等实地管理身份参与到生产现场管理与运行中,使学生对安全及小组管理有一定的认知,培养合作团队意识,增强沟通能力,培养生产经济运行理念。

(二)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每期顶岗时间为8周时间,采取小班顶岗方式(一般15人左右)。顶岗课程教学实施方法:第一部分岗前培训:采用现场集中授课,由生产主管老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其中一位)讲课;第二部分岗位培训:主要进行加工操作、质量控制、MES制造系统等内容,由3位师傅讲解与示范,采用“教三练四”方式进行培训;第三部分生产顶岗:学生每人负责一个岗位参与生产;师傅1指导监督粗车一、粗车二、精车一及精车二岗位;师傅2指导监督钻铣一、钻铣二、磨内孔及滚齿岗位;师傅3指导监督质量检测员、物流岗位。

每天上班时间为8小时(08:00-16:00,中间午餐及休息1小时),分为三个教学阶段:第一是早会,生产主管任务布置、工艺知识等班组管理;第二是零件生产,注重操作、质控、设备点检与设备日常保养;第三是班后总结与评价。

四、实施效果

(一)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对精益生产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模式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和认识;学生通过在产品工艺工程师岗、检验岗、机床操作岗、设备维护岗、物料流转等岗位轮转,能够对实际生产中的各个生产环节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机、料、法、环、测质量管理模式得到了全面理解。同时,学生对机床操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真实零件尺寸控制精准度大大提高;夯实了专业能力、打实了专业技能。

(二)经济效益。该教学工厂建成投入使用,将原本在企业生产的零件搬移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课堂,由原来6位企业师傅完成的工作变成了3位师傅+8位学生完成,生产质量及产量没有明显变化。成功减少人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教学工厂项目建设教学方向明确,教学内容围绕企业各个岗位的职责具体业务进行设计,教学内容符合现代企业一线岗位与提升岗位要求,使用方法得当,措施合理有效,成效明显。校内精密制造教学工厂顶岗实习课程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成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莫振栋.以自动化生产线为载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2(6)

[2]唐少琴.《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开发[J].电子世界,2014(1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一般项目A类2014JGA316)

工厂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国外实训基地运行状况

(一)德国的“双元制”实习实训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将在企业里进行的实践教学与在职业学校里进行的基础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企业的实践教育培训为“一元”,职业学校基础课程教育培训为另“一元”。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需求为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需求为中心选择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基础理论课程内容覆盖了职业活动所需的所有理论,知识面广,深浅适度,综合性强,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的实习、实训、实践主要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学校内部也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教学条件辅助学生实习、实训、实践。学生在实习、实训、实践阶段直接使用的各种实验设备是企业正在使用和将要使用的,这就保证了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顶岗。

(二)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

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推出一项教育计划:学生一年中要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实践。学生上岗实习、实训、实践前,由学校安排实训目的、任务和要求;学生上岗实习、实训、实践后,学校会经常去企业监督和指导,征求实习、实训、实践单位对学生的意见。学生完成阶段性的实习、实训、实践任务后,要写出实习、实训、实践的详细总结,各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实践的单位给出学生的实训鉴定。

(三)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

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是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中,行业或企业是教育内容和评判标准的制定者,院校是实施者;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运行。技能学习与职业岗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包括校内实训和企业上岗实训,且顶岗的岗位就是学员未来的就业岗位。技术与继续教育特别重视实习、实践、实训课,所有教室都建在实训车间一角。只有必需的少量基础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实训车间操作,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学员毕业时完全能直接顶岗。

(四)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

“教学工厂”模式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前院长林靖东先生倡导推出的、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并结合新加坡国情实行的培训模式。所谓“教学工厂”,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环境内营造企业实践环境,以教学和技能培训为主要目的,用以开展基于项目训练的实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在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的实训基地的运行具有以下共性: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学制灵活,在校理论学习与在企业岗位实习分配合理,在企业岗位实习的时间有保证;

2.企业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的机会,还相应地给予一定的工作报酬,可以提高学生在企业岗位实习的热情;

3.学校实训紧贴企业岗位需要,真正做到了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虽然,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但是并不能完全为我所用。因为复杂的系统、体系、模式是不可复制的,复杂的系统体系、模式由环环相扣的链条所组成,任何一环中断或者削弱都会引起整体失败,更何况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同时,社会体制、政策制度也不相同。所以我们应着力探索出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展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中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究

教育部最近下发的高职教育指导意见,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进入学校办学、深入学校办学、融入学校自身办学。积极探索推行“教学工厂”“企业校区”、“校企双体”等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实训基地运行模式可归结为如下三种:

(一)“教学工厂”实训模式

“教学工厂”的名称最初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克隆到国内的。“教学工厂”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传统高等学院学科教育模式,初步构建出与企业生产相匹配的真实生产环境,并依托真实的生产场境实现教学与实训、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井控培训中心”承担着中国石油天燃气集团公司及辽河油田公司、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公司等单位的井控培训任务。学员通过在井控中心的钻井模拟器操作台上的操作演示,学习钻井工艺流程,并且模拟体验操作失误产生井喷等一系列事故,使学员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学生所学即所用,在技术上“先进、实用”,在理论上“必须、够用”。“教学工厂”这一职业教育模式,要求学员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触的是企业目前使用或即将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实习、实训、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实训基地,兼培训与生产功能为一体,机加专业的学员生产加工的抽油泵、抽油杆接箍、封隔器等产品都已直接运用到生产一线。这样就减少了培训费用并提高了学员学习的针对性,使学员在培训结束后能即时顶岗投入生产工作中去。

(二)“企业校区”实训模式

“企业校区”实训模式要求合作企业提供大量的具有技术含量、专业优势的顶岗实习岗位;给予学员“同岗同酬”的待遇;为学员提供标准教室,以供顶岗实习的学员下岗后学习理论知识。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企业校区”承担了“三段式”教学过程,即:新学员的认知见习,此阶段使学员知道在相应的专业生产岗位做什么;学员在接受教育培训中期的企业实训,此阶段是告诉学员在相应的专业生产岗位怎样做;学员在接受教育培训后期的顶岗实践,此阶段是使学员理解如何做得更好。受训学员每个学习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两个阶段,流程设计依次为专业认知、职业体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实习、岗位认知、专业技能考评、顶岗实习等几个层次,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与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等几家采油厂正在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在采油厂设置高技能操作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逐步探索形成一个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型。

(三)“校企双体”

就是将职业院校中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推广及员工培训等进行组合,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机制,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能动关系。校企双方在不断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不断产生新的合作意向和动力,进而推动校企双体进程,不断优化、更新、发展校企双体合作模式。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