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模块化设计论文

模块化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模块化设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模块化设计论文

模块化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适应较复杂的工程技术环境,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及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原培养方案中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由于课程体系按“学科导向”设置,各门课程都比较强调自身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情况.部分课程之间相互孤立脱节,课程之间的分工与接口不甚明确.部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分离,部分课程内容多有重复,有的课程则以微细差异而独立设课,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系统化、一体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内容经典却又抽象、单调,难以及时吸收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突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验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即以传授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培养能力为根本.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脱不开原有课程设置的束缚,教学过程仍沿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与“学”模式.各门课程均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具体的过程和考核要求.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际、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常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动手的时间少,感性认识较差,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一些企业报怨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而学生则抱怨在学校没有机会动手、没有机会到企业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学习提高的后劲,严重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理论、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合肥学院利用本专业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优势,学习借鉴德国成功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从原有的“学科导向”转变为“专业导向”,构件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改“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德国高等教学中“模块”(Module)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而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一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内在逻辑性.每个模块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学量、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等.为了实现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主要有讲座课、研讨课、练习课、实验训练课、项目教学课、学生自学、等等.为了实现专业能力应多使用讲座课,而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则多采用研讨课、练习课、项目教学课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项目教学课就是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间巩固新学的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培养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2.1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确立

通过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在机械行业领域中广泛深入地调研本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岗位群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合肥学院机制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强调以胜任所需求的职业岗位为目的.通过调研明确了企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确定机制专业学生的六大专业能力,进而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本专业的能力及其要素如图1所示.

2.2模块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由相关联的知识点的有机组合即形成了“模块”,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根据机制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通过将课堂教学、企业学习、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应用“合并-删减-增加”等手段,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下面是部分模块教学内容整合情况.

(1)将原分别课设的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绘图,UG三维软件基础三门课程内容整合,删除了原有教学内容中部分抽象的、很少用的画法几何理论分析成机械产品表达模块,打破原有各门课程的界限,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培养识图绘图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手工方法及二维、三维CAD/CAM等软件进行机械产品表达和构形设计表达方面的能力.

(2)将原有“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两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更趋合理紧凑.该模块与前期所进行的“工程训练”模块实践教学紧密配合,力求使学生在获得初步的金属工艺学基本图2机制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技能的前提下,较好掌握有关材料、热加工等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3)把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与数控技术中数控编程并入机械制造技术I模块,而把数控机床的电控内容并入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模块内容.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机械制造I、机械制造II模块以编制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编制工艺规程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数控加工知识.从而大大提高编制工艺规程能力.

(4)把机床设计、数控技术部分内容,机电传动控制部分内容整合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及其控制模块,主要针对学生具有设计、维护、改造机械制造装备能力而设置的,主要涉及机械制造装备的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及其主进给运动设计,它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等内容.通过上述模块知识的重组,使教师和学生明确了本模块所达到专业和能力,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

3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按照模块化的教育理论,为实现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来实现模块所要求的能力.

(1)项目驱动方法的教学实践.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的工艺规程编制这一章大部分内容涉及的是如何编制的规则,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通过考试,无助于提高工程能力.因此,我们以项目设计方法来完成教学,就是把学生置身于工作现场中,以一个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为项目,通过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该项目,通过教学实践,该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真正理解编制规则,以提高编制工艺规程能力.

(2)现场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专业很多模块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大都是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缺乏现场实践经验.比如滚齿机教学中,学生连滚齿机都未见过,教学效果较差.在夹具教学中,对限制自由度、定位基准的选择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无法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可通过现场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在滚齿机教学中,首先带学生到现场了解滚齿机的组成及所需的运动,然后到教室分析其传动链组成及其调整原理,课后完成某个齿轮挂轮的计算,最后学生分组到现场对滚齿机挂轮进行调整来完成本模块的实践教学.在夹具的设计教学中,对夹具的组成、定位原理进行讲解,然后把学生分组对某个夹具进行测绘、组装,并画成相应的装配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这样做法的好处是学生不仅了解夹具的组成,而且对定位原理有着比较直观的了解,现场教学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的工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3)毕业设计结合实习基地产品进行真刀真枪完成.过去毕业设计大多偏重于理论,满足于公式推导,计算机模拟,学生不知道自己设计产品,能否满足于生产工程需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而且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现在,学生在教师、现场工程师共同指导下,围绕工厂的产品进行研发设计,以及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学生不仅从理论上考虑设计问题,还要考虑成本、效率、市场等各方面因素,为自己成为优秀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以能力为导向,通过优化和整合了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真正实现了做到了“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这一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的同时,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实现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角色转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工程能力,通过探索了项目驱动方法,现场教学,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找东西要学的转变.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和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模块化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特色 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市场经济繁荣的背景下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在全国1247所院校成立了设计类专业,在校生110万人。①然而,对于许多院校而言,教师资源的合理运用极为不科学,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这也正是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一个尴尬之处。基于这样的情况,结合云南地区自身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地区特色的教学改革,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如上的尴尬现状。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定位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建立的意义

与众多的设计专业学科一样,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专业,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它的定位、方向、特点、优势、瓶颈、盲区、作为和理由,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界定、不断调整、不断梳理、不断寻求、不断思索的问题。”②正是基于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制定一个相对实用的教学模块,同时使其具备一定的“生长”性,这将为学校向市场提供合格的设计人才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也是本文的初衷所在。

(二)地方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定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人及中国的经济在当今国际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用一种学术性的批判态度来看事物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当我们具备这样一种心态的时候,改变、调整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就变成了一种自信的外在表象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本地的环境艺术专业该如何发展呢?

云南地处祖国边陲,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与民族资源,各个地区充沛的人文与地理资源正是立足本土进行发展的良好基础。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如何使得环境设计的形态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协调,同时又不失去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

二、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学”与“教”的探索

(一)地方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模式中课程的设置探索

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具体情况,需建立一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该模块共分为六大部分,每个部分为一大模块,其下配以相关的子模块予以完善其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根据每年学生的接收情况,细化每个课程的作业量以及不同课程作业之间的关联性。六大模块分别如下:

1.造型基础模块。其下设置子模块为:造型基础(1)与造型基础(2)。主要以“二维造型”与“三维造型”为主,在进行课程大纲设置中,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的造型特色,总结并提炼出地区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介绍与练习。

2.专业通识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艺术设计理论基础(1)与艺术设计理论基础(2)。主要结合地区文化特点进行讲授,进行多方位的艺术观点介绍的同时,主题讲座结合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学习。

3.设计初步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创作初步与学习方法指导。通过抄绘设计范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了解或认识三个专业的概况知识,尝试设计入门性质的作业练习。

4.设计基础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设计基础(1)(2)(3)。主要是强调在“基本技能”之下的“环境与构成基础”和“环境与装饰造型基础”两个知识点,强调环境艺术专业特色范围内的构成、装饰,以及民族民间造型技法基础知识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方法拉开距离。

5.专业设计模块。其下分别设置子模块为:专业设计(1)(2)。此部分模块是整个模块教学的核心部分,结合对于地区民族文化价值的研究,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民族民居的研究与改造、民族文化的二次提升等课题进行研究与设计,在了解地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环境设计的保护与创新。

6.毕业设计模块。主要由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部分组成。毕业论文结合毕业设计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要求对具体一个民族地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深入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并与当地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进行环境问题的梳理与解答,解决当地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二)模块化教学效果分析

作为艺术类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通过3年的模块化教学实践,在教学安排中突出艺术类院校特色,将一些在理工类院校中出现不了的课程安排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如陶艺课、美学修养、艺术品鉴赏、西方歌剧鉴赏等以选修或必修的形式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突出学校专业化教学特色。

在模块化教学中,随着专业学习逐渐深入,每个学期“大作业”与各科的“小作业”的关系逐步加强,设计深度也随之逐步深入,同时,结合云南地区的民族特色,各个专业教师在课程设置中都将地区化和民族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设置考虑因素,在“大作业”设置中充分加入这些因素,从而逐渐形成各个学期科目围绕核心科目展开的局面。

模块化教学还体现出一个很大特色,就是各个相关专业之间的联系明显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连贯性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同时各个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复的内容虽难以消除但概率明显降低。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建立,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有机相连,同时使得教师、教学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减少人力和物力上的浪费,节省教育资源,对于专业特色建立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注: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模块化教学模式在艺术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注释:

①②宋建明.匠心行修三十年.//宋建明,王雪青.匠心文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221.

参考文献:

[1]张绮曼.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模块化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理念,展望

一、模块化建筑的概念界定

模块化建筑,又称为空间体系的模块式装配建筑,是由模块化构建组成的一种建筑形式。所有的模块均应在工厂预制,所有的模块构件应该既是一个结构单元又是一个空间单元。结构单元意味着每一个模块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可以不依赖于外部而独立支撑存在(就相当于一个方形的盒子本身);空间单元意味着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模块内部被划分成不同的空间,并根据要求装配上不同的设施(就相当于在盒子当中配置上生活所必须的设施)。所有的模块在工厂完成预制后,通过运输设备运到工地,利用吊装设备吊装完成。

从模块化建筑的概念中可以清楚看到,凡是模块建筑必须具备可移动性的特

征,如果预制生产、交通运输、吊装安装、拆装等一系列方便的功能,脱离了可移动这一前提,就失去了模块化建筑的作用。可移动性本身就充分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节省资源和材料,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并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这一特点又较好的体现了设计的人性化理念。

二、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的先进性和可操作性

建筑空间模块化设计是一种组装化技术,它用事先预制好的模块构件组装成各种房屋,施工简便、组装灵活。模块构件在工厂中预制,便于组织工业化生产、提高工效、减少材料消耗、受季节影响小。模块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使用面积大、建筑自重轻、施工简便、组装灵活、用工用料省等特点,还具有房屋可搬迁的功能,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应用并将推广。

模块化建筑空间的发展,源于业主期望在节省时间、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拥有一套自己满意住房的想法。一套按客户要求订制的模块化住宅的生产周期为一到两周,在地基上安装需要一到两天,从设计到最终完成只需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而传统方式建造的住宅至少需要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相比传统的房屋建设,原材料的大批量采购、挑选劳动力低廉的地区建厂,这些手段降低了成本。另外。模块化建筑方便对空间进行扩展,这让扩大生活空间,提升生活品质变成了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业主了解了这种新型住宅建筑模式,越来越多的新颖设计方案涌现出来,个性化的设计和选择也日渐流行。今天,模块化建筑的设计可以符合人们对任何一个时代的想象与追求,任何的风格。

三、发展模块化建筑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改变未来城市住宅的面貌,并给社会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当前世界建筑的文化,在纵向上可持续发展于自然与生态的回归,在横向上全球化与地区化,同时又在技术上与理论上呈现多样并存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加上城市建设的需要,建筑的模式必将从单一的形

式中跳跃出来。多样化是其发展出路,模块化建筑作为建筑多样化的一种形式,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也将会是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力发展基础建设的时期,建筑市场潜力巨大,全国居民住宅还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危房旧房随处可见,许多拆迁户无房可居,传统的建筑速度比较慢,房价居高不下,这种情况困扰着政府和居民。

现在,由于砖混结构对耕地的破坏,国家己经禁止使用粘土砖,由此给新型施工

技术和建筑材料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模块化建筑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为了多快好省地进行建设,提高建筑装配化的程度,使工厂按照标准设计图纸,预制整套构件,然后运到现场进行安装,即采取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途径是我国建筑事业逐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工业化住宅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经过实践的磨砺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目前我国大量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条件暂时还未完全成熟,但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规模化,工业化住宅将会很快进入中国百姓的生活,呈现大规模的发展态势,住宅建设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成为居住生活中的新宠。现在加紧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四、发展模块化建筑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现实问题

模块化建筑代表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种趋势,适用于多种领域的建设。但是,它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矛盾与挑战:

1、模块的运输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模块必须要从工厂运到施工现场,模块的高度要受到公路运输限高的限制,并且一辆车一次一般只能运送一个盒子形模块,效率较低、成本较大。

2、模块化结构适用于医院、旅馆、学生宿舍以及厨房、卫生间等标准化房间的建设,对于功能要求复杂、空间多样的建筑,以及建筑内一些大跨度的空间没有优势。但可以通过与其他结构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例如采用框支模块结构,满足底部大空间的要求。

3、模块化结构房屋的造型往往比较单一。但是也可以出现那样体现盒子特点的积木式的丰富造型,这里存在着一对矛盾:采用积木式的造型,就要处理复杂的荷载情况,不利于使用工业化,重复性生产的盒子;而采用单一的板式楼房的造型,体现不出模块化造型上的特点,却可以发挥模块工业化生产的优势。具体操作时,不得不做出取舍。积木式的盒子建筑比较适合应用于度假村一类的工程中,可以创造出充满趣味和新意的度假型建筑,成为吸引游客的人造景观。

4、影响模块化建筑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一次投资大,比同等生产能力的大板工厂所需投资高出20-25%。模块化构件工厂一次投资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标准设备的价格订得偏高。有的国家设想,在大板工厂内增建模块构件生产线来生产模块构件,发展模块化建筑。这样,所需追加投资不多,而受益较大,几年内就可收回全部投资。

五、结论

模块化建筑所表现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封闭、承载、模块式的预制体系的想法。使现场低效率的工作降到最少,让工厂高效率的工作最大;将整座建筑分成组件(可以运输、重量轻、并易于安装),这样就可以在理想的条件下大量生成。或许轻质材料,例如金属和塑料与混凝土的共同使用,比全部用混凝土的建筑更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模块化建筑发展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也指出了其发展的合理性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模块化建筑的发展对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采用不同的,与模块结构相适应的建筑和结构的设计观念,综合各专业的力量,解决模块的设计、运输、施工、保温、隔声的问题,发挥出模块构件的工业化、高效率、整体性好的优势,找到解决工业化生产的重复性与满足不同建筑功能以及结构要求之间矛盾的方法,并且克服运输不便的弱点,这样就能使模块化结构成为一种高质量、高效率、新颖、灵活、环保、为人们所喜爱的建筑及结构形式,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做出贡献。如果能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模块化建筑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贺梦.从系统设计看可持续性建筑设计[J].硕士学位论文.东华大学.2005

[2] 朱文健,盒子建筑的建构[J].建筑师.2003.6.

模块化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自助售票终端;票务对接系统;模块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TP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46-01

客运自助售票终端是一种为旅客提供在无人值守情况下自助地、方便地售票的设备。它可以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可以集中在现有的售票大厅,任何人出行都可以就近的网点进行购票,它通过网络与票务数据库连接,其购票结果与人工售票结果相同。应用自助售票终端,能够大大缩短旅客的平均购票时间,提高公路客运的服务质量。

1 客运自助售票终端功能和组成

客运自助售票终端是一种自助服务设备。旅客投入现金或银行信用卡或储值卡,可自主选择乘车日期、车次、座席等之后,机器自动输出旅客所需的车票和应找的零钱。客运票务自助售票系统是多台自助售票终端、自助售票网络设备、自助售票服务器。

自助售票终端上运行着操作系统、LED自动控制系统、电话订票出票系统、网络订票出票系统、银联交易处理系统、票务对接系统、现金自助购票系统和自助设备维护系统。操作系统属于最底层的,其他系统都是在操作系统上运行的。电话订票出票系统、网络订票出票系统、银联交易处理系统和现金自助购票系统通过票务对接系统与票务服务器的票务系统相连,进行信息交换。

2 客运自助售票终端票务对接系统的设计

2.1 票务对接系统功能

票务对接系统不是单独使用的,是和现金自助购票系统、网络订票出票系统、电话订票出票系统、银联交易处理系统、自助设备维护系统协同工作的。票务对接系统主要实现对客运票务系统的对接功能;该系统通过Web Service数据接口实现了对客运票务的查询、现金出票、银联出票、商务卡出票、订购票出票(网络订票、电话订票)等功能。

2.2 票务对接系统模块设计

票务对接系统是一个完全使用软件实现的系统,它是根植于Windows Xp操作系统下的一个应用软件的一部分。程序的开发语言选用通用性较强的C#语言,选用语言的优越性在于其编码速度快,编码工具强大。软件编写首先要编写程序流程图,用图表的方式表现出软件的结构和内容,以及数据流动方向。票务对接系统是自助售票软件这个应用软件的一部分,其参与到自助售票软件的所有需要与数据库数据交互过程。当然我们要先画出自助售票软件的数据流程图,然后对其中需要票务对接系统的地方给提取出来,进行票务对接系统软件的设计。

程序流程图编写完成之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完成软件的编写。为了方便编写软件,这里我们采用了模块化的编写方式。我们将票务对接系统分成基本信息管理模块、查询预扣管理模块、现场出票模块、网路和电话订票出票模块。

2.2.1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

基本信息管理模块作用主要是同步售票终端与票务服务器的时间和票务签到。在自助终端投入使用前首先要和票务数据库进行时间同步和票务签到,这里编写class WebService{}与票务数据库进行连接,为下面的数据交换提供数据接口,然后编写syncSysTime()函数进行时间同步,以实现在票务服务器上签到的目的。

2.2.2 查询、预扣管理模块

查询、预扣管理模块作用是查询作用是提供用户查询车次、车票等信息,同时更新剩余票数信息;预扣的作用是预防票务之间的冲突。操作如下:a.查询车次、票数信息:用户通过购票界面,输入目的地、始发日期后,票务系统会自动将符合条件的车次以及票务信息显示在信息列表中。b.预扣票管理:当用户在信息列中符合的车次、并且确定了购票张数,确定“确定购票”按钮,预扣票管理模块将此用户选中的票,变成预扣票,来预防票务之间的冲突。如果用户最终将选中的票以实票信息打印出票,此预扣票将彻底变成已出票,若用户最终放弃购票,票务系统将对预扣票进行释放,重新添加到查询模块中。

2.2.3 现场出票管理模块

现场出票管理模块作用是作用将预扣票以实票的形式,由系统打印出来,并且更新票务系统中剩余车次以及剩余票信息。具体操作为用户进行选择了车次、票数,确定购票的操作后,进入了付款界面,当用户使用现金、银联或者商务卡进行付款后,票务系统将已售出的票从票务系统的查询预扣模块中移除,并更新剩余票数信息。

2.2.4 订票、出票管理

订票、出票模块作用是将由网上订票、电话订票产生的预扣票变成已售票,并且更新票务系统中剩余的车次以及票务信息。操作时,用户进入订票功能入口,输入订票号,通过验证的订票号,将被票务系统从预扣票变成已售票,并更新票数信息。

3 结束语

票务对接系统是客运自助售票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票务对接系统是连接自助售票终端和票务数据库的桥梁。只因为有票务对接系统,旅客才可以通过自助售票终端进行票务的实时查询、自助购票。本论文主要是从客户购票的角度来设计自助售票终端的票务对接系统把票务对接系统分成四个模块进行模块化设计。

参考文献

[1]朱一波.无人值守地铁站的自动票务系统人机界面的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丁浩.网络环境下的机场建设费自助售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王珊,萨斯煊. 数据库系统原理概论[M].计算机出版社,006.

[4]宋晓阳. ATM机自助售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应用科技,001,10:34-36.

[5]吴秀敏,王晓兰,陈世斌,方巍.自助购票系统的设计与研究[M].北京:型电脑应用,2010.

模块化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自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的日益严重,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公共设施作为现代化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起着协调人和环境关系的作用,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引入到公共设施设计中,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论文在分析研究可持续设计策略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地方性设计和模块化设计等手段,达到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实现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

关键词:

公共设施 可持续 地方性设计 模块化设计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现代城市空间要素的公共设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因此对于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还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公共设施与可持续设计

2.1公共设施

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提供的属于社会的给公众享用或使用的、满足公众需求的公共物品或设备。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公共设施改善了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成为展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设施不仅具有共性,如安全性、舒适性、整体性、人文性等,也具有个性,如地理和文化的不同、民族和历史环境的不同以及使用者的不同等造就了公共设施的个性。

目前在国内,政府对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但有些公共设施设计不够深入细致,存在设施配置不健全、缺乏地域特色、缺乏人眭化设计、与环境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公共设施成为了摆设,对城市的环境品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将可持续设计理念引入到公共设施设计,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资源限制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可持续设计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如今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在设计领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设计思想相结合产生的可持续设计也成为最流行的设计思想。所谓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机――环境”系统,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设计不仅仅是环境和产品的设计,而且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设计的核心在于材料、工艺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以及文化的传承上,从而使设计延长寿命,使人工和环境得以和谐共存。

目前可持续设计策略主要包括:(1)资源能耗最小化,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减少产品的材料和能源消耗。这不仅仅包括材料用量最小化;(2)选择低环境影响的资源和过程,即设计产品时,尽量选择无毒害、可再生和生态兼容的材料和能源,并通过设计使产品在生产工艺、原料转换、最终处理以及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影响最小化。(3)产品生命周期优化,即延长产品及其部件的寿命,设计出耐用的产品;通过设计提高产品的使用频率,最大可能降低产品的闲置时间。(4)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即设计时考虑材料的回收、堆肥或燃烧,以增加材料处理的价值。(5)设计易拆卸产品,产品零件的易分离性有利于产品的保养、维修、更新和再生产,从而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材料的生命周期。

3.公共设施可持续性设计研究

从以上可持续设计策略可知,要实现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熟识地方自然环境和资源,在材料和能源选择上使其尽可能减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方面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产品的功能和结构,使其便于运输、装配、维修维护以及回收再利用,从而延长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

3.1地方性设计

自然环境和各种资源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不同地区的环境和资源各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始于对地方环境和资源的熟识,首先在材料选择方面,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及自然生态材料合理选择,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能使公共设施与周围的环境相和谐。如竹材作为一种成材时间短、利用率高的生态材料,在其盛产地已逐步地被应用到公共凉亭、座椅等设施的设计中。在选用竹材的同时,采用原竹结构体系,减少了加工环节的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如图1、图2、图3、图4。

其次在能源的选择方面,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绿色资源,同时在结构设计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如在风力大且空旷的地区,户外公共设施的能源可以选择风能,如图5海滨路灯的设计中,设计师因地制宜采用天然的竹子为原料,将精心设计的竹筒作为灯体,按一定规则有序地螺旋排列于灯柱之上。螺旋状灯体与竹筒的外侧尖角大大地提高了风能的利用率,同时美观的造型又给迷人的海滨增添了一道风景线。而在光照强的地区,则可以选择太阳能,如图6太阳能充电躺椅,其主体是一个木质的摇椅,顶端配备了太阳能电池板,根据太阳光强烈的角度,利用底部的互动式转轴自动选择调整,让椅子上的太阳板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这些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后,可为电子产品充电,夜间也能照明。

3.2模块化设计

模块化设计是系统论思想在设计活动中的综合运用,通过对产品的分析研究,分离出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单元,形成通用单元――模块,然后用不同的组合来构成多种产品。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可以在满足公共设施个性化设计的同时,既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便于装配运输,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又易于实现产品的互换和维修维护,延长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是实现公共设施可持续设计的有效手段。

公共设施的模块化设计可通过对同一模块的不同组合方式实现,如图7、图8,在图8公共空间座位系统设计中,采用模块化设计,分割为8个模块,每个单一的模块均是一把凳子,可以轻易拆卸和组装。也可通过不同功能单元模块的组合实现。在后一种实现方法中,首先需对公共设施系统进行功能分析与分解,如图9,合理划分模块,设计单个模块及其接口,根据需求、环境等的不同组合模块构建不同的产品,如图10。同时设计模块间的接口时要考虑可持续设计相关原则,便于安装、拆卸和维修,尽量减少连接件数量,避免使用黏合剂,提高模块的可持续性。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