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生活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们总是抱着一种复杂的态度看待数学,再加上小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生活经验较少,总是认为数学是一个复杂的学科,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到数学的地方很少,没能够认清数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数学教学中抽象化的内容具象化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了解,从而提高数学水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为数学开展做铺垫
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能够提高现阶段教学的教学效率,还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铺垫,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就是一种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提前认识到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课堂教学的终点,使得学生在小学过程中不再是“漫无目的”,觉得一节课的时间很漫长。而通过课前预习结合生活化的方式能够很好的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在《方向与位置》这一章教学的开展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预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数学教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方向进行了解,为数学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然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想一想学校在家的什么方向,学校的大门在教室的什么方向,从而做好课前预习。在预习完之后,数学教师可以在课上通过让学生进行预习心得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还能够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结合生活化,加深学生教学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学生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发散性思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数学教学的效率。而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理解到教师所讲的内容,同时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通过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很好的弥补了小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的缺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的方式巩固学生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克、千克、吨》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开展数学教学。首先,数学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准备好一个称重器,以保证生活化教学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然后在教授学生教学知识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物品进行重量的估算。如学生的铅笔盒、铅笔、课本或者是教师的教学工具等,然后数学教师再对学生估算的物品进行称重,让学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克与千克的区别,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化,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相对于课前预习预习来说,课后作业就是让学生再进行一次课后复习,做到“温故而知新”,从而使得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数学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内容都是与教学重点相关,只是对教学重点进行练习,这样一来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知识点的意义,只知道这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通过课后作业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在《面积》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将课后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家中地板或者是瓷砖的面积,然后再数一数一共有个多少块地板或瓷砖,从而计算出家庭的实际面积。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一块空地,在空地上画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正方形,发动学生站到正方形当中,直至占满,让学生数一数一平方米的面积可以站多少人,每个人的平均面积是多少。通过课后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总之,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数学是生活中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生活中的数学,要重视它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生活化价值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信息化时代,数学课堂教学势必打破封闭的,与现实生活脱离的状况,势必走向开放,走向创新。
通过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内在学习动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另一方面可以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现象,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教学“比多比少”,我设计了“玩豆豆的游戏”活动,同桌两个学生,分别从预先准备好的信封里随意抓豆子,通过具体的数豆子,观察,比较,判断,从而理解“多与少”、“多几与少几”。并注意沟通加减之间的联系,最后启发学生讨论“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入。问题:甲篮与乙篮都放了一些苹果,现在从甲篮里拿出2颗苹果放入乙篮里去(教师边讲边演示),这时甲篮同乙篮里的苹果一样多。问:(1)原来甲篮里的苹果多,还是乙篮里的苹果多?(2)原来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的苹果多几粒?学生分组讨论,由于甲篮和乙篮里的苹果数量不知道,不能用减法直接求相差数,因此题型有新意,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开始时,不少学生误认为甲篮里的苹果比乙篮里多2粒,后来有的学生经过再思考,对这个结论产生了疑问,最终学生才明白,甲篮里的比乙篮里多2个2粒,也就是4粒。教师新颖灵活的课程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主动参与,把数学学习变成了生动的、有趣的游戏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数学医院,开展找朋友、夺红旗、接力赛等形式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受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探索问题的意义,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都获得发展。
二、创设富有探索性的情境,训练思维品质,促进思维发展。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发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后,教师可创设春游情境,让6个学生举着分别代表各班人数的牌子,一年(1)班38人,一年(2)班40人,一年(3)班45人,一年(4)班40人,一年(5)班34人,一年(6)班42人,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最合适?组织学生进行估计、尝试、讨论、搭配,使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更贴近学生实际。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想出比教师更有创造性、更巧妙的解题方法。又如让学生解答:小明带了15元钱,买4瓶果奶,每瓶1.5元,剩下的钱买矿泉水,每瓶2.5元,可以买几瓶?学生列式:(15-1.5×4)÷2.5=3.6瓶,计算后发现结果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答案不能是3.6瓶,0.6瓶怎么买?有的学生认为四舍五入法,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可以少买一瓶果奶,省下来的钱和找回0.6×2.5=1.5元,合起来还可以买一瓶矿泉水;有的认为可以讨价还价,仍可以买4瓶;有的认为买便宜些的矿泉水,如一元的矿泉水,再买果奶……这样的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策略,教师不加否定,要求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处理信息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注意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三、创设具有活动性的情境,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实践能力。
论文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应用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中提出“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坏教育”的观点。他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学习的素材大多取自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愿意接触、愿意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讲“认识路线”一节时,同学们在学完了怎样“认识路线”这一知识点之后,他们脑海中所得到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呢?下面我就提出一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问题:从学校到欢乐谷应该要怎么走呢?教师通过这样灵活的、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小组思考出从学校到游乐园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则讨论从学校到达游乐园有哪几路公交车等。然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一观察之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很多辆能到达,但是其中有几辆车是需要中途转车才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的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日常活动,探究数学问题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探索性的情境,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三、课堂上设计生活化练习,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练习,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如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调查物品的质量:一个书包、一支笔、一袋大米、一台电视机、一个电饭煲,并根据自身对千克、克的理解掌握、分清孰轻孰重;学了“认识钟表”后可以让学生在周末记录整点时自己在家的活动,记录在校一堂课40分钟下课时指针应该指示到什么位置;学习“统计”后可以让学生统计家中所拥有物品(电器、线织物品、陶瓷、玻璃……)的数量情况,为父母整理家务时提供数据参考……这样的科学训练,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以致用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总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让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人生。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丁浩清.生活化理念打造精彩课堂: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2005(12).
[2]张梅.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Z1).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2.具体目标
具体目标:①知识技能目标;②思维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目标;④应用能力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2.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
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以便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生活化
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①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②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五、研究方法和进度
1.研究方法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①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②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③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2.具体步骤
步骤如下:①准备阶段,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②实施阶段,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③总结阶段,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第一,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组,除特殊原因任何人不得终止研究。第二,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
七、研究过程
1.加强培训和理论的学习,指明方向。
近年来,学校注重校本培训,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为了了解数学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教科研动态,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不惜经费,委派多名教师参加“走进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将新理念和新方法带回来。着眼于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
2.调查取材,明确研究的目的。
我们进入课堂,深入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了解第一手材料,选取素材,然后,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好实验班和实验教师,重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
3.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创设情境的方法:①创设描述性情境;②创设直观性情境;③创设体验性情境;④创设欣赏性情境。
4.挖掘生活化内容
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对生活化数学学习材料的发掘从以下两方面展开:①从教材中挖掘;②从生活中挖掘。
八、研究的结果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总结、积累经验且实验效果明显。①通过研究、实践初步构建起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②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问题与反思
第一,由于应用题内容生活化、教学开放化,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同时课堂评价体系的跟进也是我们急于研究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问也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
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优点,就是能创设出声情并茂的
场景,使学生手中有物,目中有景,口中有所言,心中有所想。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融入课堂,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小学数学论文,这样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在创设的场景中尽情地发挥作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统计”内容时,我设计课件引入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卡通人物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在比较真实的展现教学过程的同时,使他们体会到记录的重要、方法的多样,进而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以《九的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一课为例,就可以在资源库中找到用手指指法记忆九的乘法口诀的图片和一段关于乘法口诀的动画视频,这些资料都可以在网上点击预览,需要的话直接下载到指定的地点就可以使用了。如果还有需要的话,还可以通过百度、 google、雅虎等搜索引擎进一步搜集资料龙源期刊。多媒体凭借其特有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掌握数学知识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使数学贴近生活实际。
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小学数学论文,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例如,在讲解“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解决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许多矛盾,增强了教学效果,使声、形、色并茂,给小学生鲜明的表象,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的知识更多更广。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放开一些,真正把学生看作课堂的主人,从他们最近的发展区出发,给其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体尝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应用电脑课件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用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再现学校派来了三辆汽车来接同学们去旅游的画面,伴随教师的提问:同学们猜一猜看,你们最喜欢坐哪一辆车?为什么?接让学生观看三辆车行进的效果图:第一辆车,车轮是方的,车子在行驶时颠簸不已;第二辆车,车轮虽是圆的,但它的轴心没有装在中间小学数学论文,车子在行驶时也会颠簸;只有第三辆车,车轮是圆的,车轴装在中向,车子行驶起来,又快又稳;为什么第三辆车开起来又快又稳呢?认识了圆以后,就能圆满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了。在这一主体活动中,学生呈现出极高的热情,很快理解了题意,进行了解答。这样的教学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在思考发现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四、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的进行练习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龙源期刊。
例如,在《百分数的意义》的练习环节中,学生可以任意点击课件动画图中的任意景物,问题和答案是不惟一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有效地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均得到训练,这一点光靠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在练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小学数学论文,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计算机的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总之,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学生也能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应努力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开创课堂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