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叔叔于勒原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给文中景点命名
“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应该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围绕教材提出别样的启人深思的见解,从而使教材立体化。在教学以景物为题材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工整理内容,通过给景物命名的方法,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要求学生为小石潭设计景点。学生群情振奋,广开思路,就“文”取材,或讨论,或静思,或争辩,根据“隔篁竹”“伐竹取道”,设“竹径幽路”景点;根据“闻水声,如鸣佩环”,设“听水轩”景点;根据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一段,设“观鱼台”景点;根据“潭西南而望”一段,设“望溪亭”景点……他们还对景点一一作了解说。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位学生都成了“胸中有丘壑”的设计师,自然之美令他们深深陶醉,想象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如此,教材内容便活了起来。
2・给文中人物写解说词
给课文中的人物写解说词,实际上是对人物的鉴赏性评价,是以明确的标准对人物进行的一种高度自觉的价值判断,牵涉到人的是非观念、情感心态以及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在教学课文时,笔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给课文中的人物写解说词,领悟品评文中人物,来深化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运用工整的句式(如四字句、六字句、排比句等)来表达,既要高度概括人物经历,又要点出其思想性格。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指导学生对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进行分析体会,拟写解说词。一学生这样写道:
菲利普――海边散步,苦苦等待;请吃牡蛎,故作高雅;面对于勒,说话结巴;恭维船长,套出真情;证实兄弟,惊恐绝望;商量对策,语无伦次;躲避于勒,冷酷自私。
克拉丽丝――购买旧货,计较半天;拦吃牡蛎,冠冕堂皇;证实于勒,暴跳如雷;称弟“流氓”,刻薄泼辣;指挥撤离,精明势利;躲避于勒,冷酷自私。
当然,写作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抒情的句式、比喻的句式,甚至文言文句式。通过解说词的撰写,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猜读
看电影、电视时,人们常常爱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结局。这种猜测的方法用到读书上就是猜读。我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时就用了猜读的方法。上课伊始出示课题,让学生掩卷沉思:从题目看,原先是要封阳台,可为什么又不封了呢?从封到不封,这中间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引发了人物怎样的思考呢?这样的猜测,满足了青少年喜爱求索未知事物的心理需要,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与认识,学生必然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索思考,踊跃发言。然后让学生阅读原文,自读对照,并思考自己的猜测与原文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文本意义的深处,从更深层次理解了文本,并伴随着一种“忽焉有悟”“豁然开朗”的探索快乐。实践表明,阅读教学中善于运用猜测的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对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究,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阅读的成就感。
一、让兴趣成为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动力
浓厚的朗读兴趣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潜能,会使学生真正地愿意朗读,喜欢朗读,因此,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开展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有效把握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到初中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比较短的特点,不断有效创设各类情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邀请学生为多媒体配画外音,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等等,从而让学生真正乐于朗读、勤于朗读。在此基础上,还要科学安排时间,确保学生有时间深入进行阅读,语文教师还要着力开展示范性朗读,要以饱满的激情、恰当的语调、合适的节奏进行示范,规范、有效地运用语言艺术,读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引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最终不仅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还可以真正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二、让基本训练成为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基础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朗读训练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有训练措施都要以学生能够达到为标准,这样要求教师除了重视学生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的内心体验朗读之外,更要强化基本训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明确朗读要点,确保学生有感情地以正确、流利的普通话来朗读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揣摩、认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让学生在朗读时能够体会和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原汁原味的情感,在此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以优美的节奏、准确的语调、恰当的情感,将作者所要表达的,通过朗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帮助学生开展朗读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突出朗读重点,适时、恰当地把握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内容。正常情况下,开展朗读训练的时间最好在课文开讲前的五至十分钟,不能占据太多教学的时间。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朗读,开展朗读训练时,教师要选择那些文辞优美的散文、宜情宜景的记叙文。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文质优美、质量上乘,很有朗读价值,必须进行反复吟诵。
三、让训练方式成为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一定要注意训练方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要成果、向丰富多彩地训练方式要实效。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朗读训练时,要多读少讲,以读带讲,尽量帮助学生将“不可言传”的内涵,通过不断朗读让学生自我体会、自我感悟、自我提高。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训练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个别领读、全班齐读、分组朗读、两人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进行。在实施上述几种朗读训练方式时,教师要了解各自的优缺点。比如表面看似“壮观”的全班齐读,外人看来声音比较响亮、节奏齐正,但是往往起不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为全班齐读的时间长了,必然会出现不少只动动嘴巴,却没有发出声音的“滥竽充数者”。所以,全班齐读的方法比较适用于简短的诗歌。而分角色读比较适合戏剧类作品,如《变色龙》《市长》先场,甚至还可以编成课本剧开展朗读。
四、加强对原文的加工,从原文中取得信息
好多学生都感到阅读理解作业非常难。平时做作业的时候,碰到阅读理解题常常无法下手。难就难在学生所掌握的词汇还不是太多,知识面还不够全面,即便知道了某段文章的意思,因为语言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并不知道怎样去回答或者回答的不在要点上。阅读理解离不开源材料,离开了源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大多数阅读理解的题目,是能够在源材料里抠出答案的。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如果在做阅读理解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摘取原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再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你就会对阅读理解有个全新的认识。综合来说,在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之上,再注意摘取原文,阅读理解作业并不难做。
五、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训练相结合
一、善于生疑,勇于质疑
语文是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学生思维,让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疑”是探求新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文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段导语:“过去有人说,希腊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悲剧往往会催人泪下,但孔乙己的悲剧呢?人们读后眼泪却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受到内心的刺痛,可以说是往内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学习这篇课文,从其含蓄深沉描写中,细细咀嚼,深入体会,我们可以获得答案。”这样一段导语,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目的单一,但导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发挥想象,探求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二、跳出框架,另辟蹊径
目前的语文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只是已有的知识,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束缚而不敢对权威性的结论持怀疑批判的态度,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所以必须改革这种教学方式,着力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对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改变了惯有的思维模式,而且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户。在学生学完了《扁鹊见蔡桓公》后进行多角度立意作文,大多数学生能从五六个角度立意。学生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他们的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其创新能力。
三、展开想象,补说续写
想象是根据大脑里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进而建立新表象的过程,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过程。想象可以弥补和突破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化无为有,化实为虚,使他们在想象的广阔天地中找到有创意的亮点。在教学《蜡烛》一课时,笔者提到作者并没有写出老妇人的心理活动,这就需要学生根据她的举动去开展合理的想象,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妨改变一下文章的局部情节,培养学生想象力。改变了文章的局部情节,那么之后的原有情节就不再成立了,这就要求学生在领会原文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识、体验等,创造性地想象合乎原文主旨的故事来。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如果让于勒变成富翁,那么“船上相遇”又会变成怎样一番情景呢?让学生根据原文进行改写这一情节,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适时延伸情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平常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伸故事情节,进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
四、勤于观察,迁移拓展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要留心生活,勤于观察,这样世间万事万物的表象就会引发人一连串的联想,而这种联想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勤于观察,悉心感知能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教育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指导他们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并且与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要多指导他们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例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花鸟虫鱼、风霜雨雪、人情风俗……并且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观察一片落叶,抓住它的颜色、形状、结构等方面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来进行写作,这就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观察训练。科学家在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在《旅鼠之谜》一文中,给我们揭示了旅鼠的三大奥秘。其实除了旅鼠以外,其他的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学习了本文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段文字,说明一下某种动物奇异的现象以及原因。
【名家佳段】
例1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都德《最后一课》)
例2 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过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走。母亲喊住我:
“你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
(魏巍《我的老师》)
例3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
后来大家都没有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例4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司马光《资治通鉴》)
【借鉴点】
心理描写的技法,最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如例1的这段内心独白深刻地表现了“我”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和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通过梦境幻觉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梦,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是形象化了的心理活动。它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反映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预测。如例2正是因为“我”长时间在心里对老师的“所思”已经达到了不可抑制的境界,便集中表现在“所梦”上,这充分展示了一个学生对自己老师的眷恋之情。
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如例3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们”愿望得以实现的欢快心理。然而当得知于勒叔叔并没有发迹时,母亲大为不满,因为“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而破口大骂,弄得“后来大家都没有再说话”,而此时“我”眼中的哲尔赛岛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失望、沮丧的心情,与上船时的愉快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暴露无遗。
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例4中一系列的动作、神情、语言实际是在写人物的心理――折射出一种极不寻常的心理。谢安作为晋军统帅,自然要为晋军的获胜而高兴,然而他外表从容镇定、不露喜色,继续下着围棋,但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以致当他回内室过门槛时,竟不觉屐齿都折断了。
【快乐仿写】
例1 今天下午,外婆拎着一只鼓鼓的提包兴冲冲地来了。奇怪,今天外婆为啥这么高兴?我很不明白。再把外婆上下打量一番,觉得外婆变样了,平时外婆的衣着打扮一直很随意,可今天,外婆穿上干净的新衣服,头发也梳得格外整齐,还没说话,眼睛就乐得眯成了一条缝,脸上的皱纹也好像消失了很多。外婆一边喘着气,一边兴奋地用手拍打着前胸,显然,她一路上是跑来的。
(王艳杰《我的外婆》)
例2 夜幕笼罩了江面,月亮从水面升起,月光下面天水一色,多美的景色啊!《春江花月夜》的优美旋律在夜空中萦绕着,我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我重新拿起笔,一下子就把题算出来了。此刻,多么轻松啊!音乐该是多么神奇哟!这天很晚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耳畔仿佛还有优美的乐曲在响,我尽情地享受这甜,这美,心里乐融融一片,我生平第一次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王石磊《这一夜》)
例3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心里暗暗地想,他能做25个俯卧撑,我为什么不能呢?难道我比他笨?不,不可能!我绝不是比他笨,只是我比他练习的少罢了。对,我一定要努力锻炼,超过他。于是,从那天开始,我便下定决心,每天坚持做5个俯卧撑,一天,二天,随着天数的增加,渐渐地,渐渐地,我一口气能做30多个。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我已经能做40多个了。
(郭丽《比赛》)
例4 一张鲜红的“三好学生”奖状捧在手中。此时,我心里有多少话想说呀!眼前投来了王老师祝贺的目光,耳边响起了同学们“哗哗”的掌声。我心里“怦怦”跳个不停。环视着大家的笑脸,抚摸着手中的奖状,心想,今天我被评上“三好学生”,全是老师、同学们帮助的结果呀!我高举双手,张大嘴巴,狠狠地吸了一口春天里新鲜而又芳香的空气。我觉得自己飘起来了,飘上了蔚蓝色的天空,心里那股子乐劲哟,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了!
(张朝晖《一张奖状》)
例5 我只得坐在位置上发呆,这感觉是多么难熬啊,更何况旁边那位仁兄还在一个劲儿地抽烟,烟味把我熏得够呛。鼻子难受得要命,我只好转过身去。再看看周围,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一丝烦躁。“他们怎么那么有耐心啊?”我生气地想。时间似乎故意和我作对――走得慢极了,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我不停地看表,盯着那慢慢移动的秒针。41、42、43……我慢慢地数着,心里冒出一股无名火――你咋跑得这么慢呢!
(张蓉蓉《偶遇》)
【片段升格】
原文展示
昨天,张老师找我谈话,说:“你要好好学习。” 那时,我心潮澎湃,心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么能虚度年华呢?、、刘胡兰等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这样马马虎虎对得起牺牲的英雄们吗?又想到邓爷爷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技术日新月异,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父母辛辛苦苦劳动,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供我读书。我不好好学习,在父母面前怎么交代?老师的一句话让我感想颇多,以后我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的“钉子”精神,争当一名优秀学生。
升格建议
心理活动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这段心理活动显然没能交代清楚其产生的原因。另外,文章表面上读来气势磅礴,但给人感觉却是在说假话,说大话,不合情理。心理描写一定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才能真实可靠,使人信服。
升格展示
昨天,张老师找我谈话。一进办公室,张老师让我坐在他的对面。我惴惴不安地想:找我什么事?是不是要挨批评了?只见张老师从抽屉里拿出我的作文本,打开一看,我吃了一惊,上面密密麻麻用红笔都修改了,旁边还加了批注,连标点都没放过。老师详细地给我指出几处语法错误,还讲了怎样避免写错别字,然后说:“你妈待岗在家,你爸蹬三轮车,挣点钱不容易。你好好想想,不认真学习,能行吗?”临走时,他送我一本《作文辅导》,嘱咐我下次作文时还要找我。那时我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在回家的路上,暗地里下决心:我要学习张老师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学习雷锋叔叔那样的“钉子”精神,好好学习,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
一部精彩的电影让人称赞,一部精彩的小说让人回味;同样,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更让学生说的受益,教师欣慰。在当今高效课堂、多媒体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变化,教师的角色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凸显等等的大因素下,如何上好一节精彩的语文课,有人说变得简单了,也有人说变得难上加难了…….那究竟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就此问题,我结合自己教学经验总结了下面的方法:
一、 完美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
教材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全面地熟练地完美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不然,就变成死说教材,让人顿时生厌,课堂就会默无声音。其实完美的驾驭教材可以试试以下的方法:
(一)将教材与自身相结合
每一名教师的授课方式、说话语言、个人素质不尽相同。在认真备课、吃透教材后,思考每一节课用什么方法与学生沟通,他们会喜欢接受、会投入其中。不要盲目去讲,也不要盲目学习别人的授课方式。还用一定要注意自己学生的特点,将自身的、学生的特点都融入到教材中,那这节课一定精彩。
(二)掌握细与略的关系
细指课堂上的细腻、稠密,略就是粗略、稀疏。语文教学中细与略的关系即教学内容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如果每篇课文都一个曲调、一个样式去讲,没有个轻重细略,久了,学生会厌烦,教师也乏味。因此,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细略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设计好板书
板书的设计,是教师在原文基础上的一种再创造。教师必须依照大纲要求,深钻教材,抓住重点,融语文教育与美术为一体,设计出精要、醒目、美观、形象的板书。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精彩的课堂定会充满感情,所以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感也需要每一位教师深思熟虑。我常用这样的方法来带动学生:尊重“需要”。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认清学生的需要,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我制作精美的课件配上美妙动人的音乐,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美妙的乐曲响起时,学生看到屏幕上大地回春、小草萌发的图片,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如此的文学需要配上如此的激情,课堂怎能不精彩?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所以学生是被动的学。而如今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书本对话,与教师对话,小组之间彼此对话。可以问问题,可以谈体会,可以说见解……在讲授《送东阳马升序》这一课时,翻译课文之后我直接问学生:“你们觉得作者这个人怎么样?”表面上这个问题似乎与课文无关,但这个问题学生的见解却很多,有认为佩服的,也有说他做得事情不值的,彼此说出各自见解之后再引导他们看看作者的精神,看看作者的毅力,同学们恍然大悟,从内心佩服这样的文人。这样既做到了明白文章中心,也起到了情感教育的效果,更主要是学生体会“自己”的课堂的感觉。这样方法做到了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样的课堂是学生钟爱的课堂,是自由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四、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一节课如果学生一直拘谨着、紧张着,那是僵硬的一节课,也是无色彩的一节课,所以要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全面绽放自己。
1、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有人曾经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正因如此学生的体验、感悟远远胜于学生的硬灌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结束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的作业:三个不同的剧本,都是于勒的续集,①于勒真的有钱了,我家人想要相认,可于勒不想相认;②没钱的于勒认出了我们,我们想要避开;③有钱的于勒想要与我们相认。请同学们在第二天演出,没想到学生演的如此到位,对白、道具应有尽有,课件学生的能力之大。这样的展示自己让学生爱上了语文课,也认同了自己的能力。
2、引领学生去读书,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读是语文的基础,是根基,是一切情感的源泉。《标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自己的情感。我交给学生几种简单有效的读得方法:
①课前读。初读课文,读准确,解决字词的困难;读通顺,注意句子的停顿。再读课文,说说文章的大致内容;三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②课中读。学习课文离不开一个“读”字,但“读”时也不能毫无目的、方法,一味“让我们读一遍”、“让我们再读一遍”,这样只能变成“老和尚念经”。如何让学生读出滋味,读出情趣来,应注意方法的指导。
③学后读。课文学完,应强调对精彩片断的熟读及情感的再次体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