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档案;管理;理念;方法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6-0320-02
档案工作是一门科学,有着自身的规律、特点,这就需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档案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具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同时,档案工作是一项事业,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社会、惠及民生的崇高事业,是为建设作贡献、为时历史、为文明传薪火的重要工作,这就需脚踏实地、科学务实、真抓实干。
一、抓好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
(一)抓好基础制度规范建设,严格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首先,我们要完善管理方法和工作程序。管理方法是管理主体根据管理目标作用于管理客体以实现管理职能的方式、原则、工具和手段。同时,由于信息网络的发展,企业管理会更注重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甚至强调自学和集体学习,以确立员工的共同目标和协调员工的整体行动。因此,我们要根据企业生产和服务的要求,由企业信息部门制定企业的档案管理办法,并召集各部门的负责人和资料管理员参加企业档案管理制度讨论会,突出工作重点,讲究方式方法,用好责任制,并在会后与企业各事业部进行深入交流和调研,完成管理办法的起草和征求意见工作后便可颁布相关制度,并开始具体实施。其次,严格做好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这对档案管理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员要按照“精之又精,慎之又慎”的原则,做好文档整理归档工作。实践证明,如果重视文件资料的平时积累,及时收集日常工作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妥善管理,既有利于归档文件的齐全完整,又能使年终的整理归档工作得十分轻松。因此,我们要把企业、部门和个人手中分散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的文件材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及相关档案管理规定进行收集、整理和归档。
(二)加强重点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准。重点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改善档案保管条件。严格按照“八防”的要求尽量提供条件,完善档案保管各项设施,并及时更新专用档案柜,尽量拓展档案存储空间,确保档案室建设符合国家标准。二是突出审核审批档案管理。为解决专员办审核审批中产生的档案资料归档问题,应专题议定审核审批档案的归档范围、整理人员、立卷原则、资料排列等具体要求,并动态跟踪新增审核审批事项情况,及时调整归档内容。三是突出财政检查档案管理。重点是对检查档案的齐全性、归档资料的逻辑性进行复核把关,明确具体操作要求。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档案管理能力。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提高的基本思路,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在组织全体干部普遍学习培训的同时,重点组织各处室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多样化、经常化的专题学习培训。一是请进来“讲”。专门邀请档案管理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介绍业务档案整理、立卷、归档等方面的做法与体会,积极借鉴先进经验。二是召开现场会“评”。结合对档案检查情况,由检查组对好的做法及时予以肯定推广,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提示,并有针对性议定整改措施。三是召开座谈会“谈”。采取每年召开一到两次座谈会的方式,明确年度档案建设的目标要求,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档案法规制度,交流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的经验,提出加强和改进档案管理的建议。
二、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网络是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利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信息存储、检索,进而实现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议题。同时,除文书档案外,我们必须要坚持以民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开设多种专题数据库,使档案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并在规定相应使用权限的情况下,部分信息对部门和个人开放,建立公开、透明的档案管理机制。实现馆藏档案资料信息的一体化管理,而且还拓宽服务功能。这样做能增强全体职工的档案意识,增加档案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二)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
(三)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21世纪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实现档案工作的基础地位,就必须建设一支忠诚事业、机构合理、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档案队伍。另外,由于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由此可见,档案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摆在档案管理者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档案队伍素质至关重要。
三、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分析
(一)档案管理科学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政策层面。积极完善和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和指导档案工作。各地政府应坚持“多宣传、多联络、多接触、多服务”的工作方法,促进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并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督促,积极营造建档氛围,使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二是机关单位自身层面。要构建科学化档案管理机制,只要符合国家档案法规,做到科学利用信息化手段,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就会不断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档案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等优势,大力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完成的档案检索方法和存储模式。档案部门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载体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的安全。
(二)明确定位。档案管理工作面向党委政府、社会大众提供专项服务。上至国家、下至公司单位,档案管理均为涉及到全局的重要任务,为中心工作提供服务。因此,应积极主动的将档案管理纳入中心,方能做到成绩斐然。在前期应做好充分准备,树立科学发展意识,进行明确定位,贯彻我党方针路线,把握当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趋势,重视研究国情、地区发展状况与公司企业的现实状况。积极的由全局视角分析谋划,提升政治意识,全局意识以及安全责任意识。应明确着力点,在抓好常态工作的基础上,应有效的把握并调节阶段工作的核心重点,提升档案服务管理针对性以及综合效率。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档案管理科学化建设的路径之一,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档案管理不可缺少的技术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高低与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高低具有重要且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硬件及软件基础建设,做好硬件保障才能为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加强软件管理,通过电子阅览室、档案网站、信息共享平台等软件系统的建立,方便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同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合理运用各项档案管理载体,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内容。
加快档案管理标准化建设进程,改变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加快综合性档案室的构建,实现信息、资料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做到专人专责;加强档案的移交、审批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及制度化管理,确认审批权限及移交明细,使所有文件都能够有据可查。做好档案的动态管理,特点是资料上发生变动的,应及时加以修正,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料进行检阅、规范与完善,使档案资料与时俱进;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性考核,不断发现并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档案的服务建设。档案服务工作上,应积极的从以往封闭式形式发展转变为开放型模式。当前档案管理工作覆盖范畴广泛,涉及的受众面更大,显现为较强的全民性以及服务性。更多的公民大众为了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维护合法权益而来到图书馆,主动应用网络系统查询想要的资料、文献。为此,创建方便快捷、多元化、丰富性的资源系统变成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区别于传统档案工作的核心环节。新时期,档案管理只有全面联系社会实际,深入大众,提供优质服务,方能拓宽发展空间,提升科学化水平。应积极的更改以往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的状况,通过信息公开,有序合理的呈现档案目录、资料卷宗,组织人性化的资料陈列展览活动,确保各界人员更全面的了解以及有效的应用。服务管理措施应进一步优化,便于大众应用查阅。
(五)提高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建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体系,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全员接受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也可以将档案管理的相关专家和学者请到事业单位中来,通过理论讲述、实际指导、经验传授等方式来切实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六)加快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更新。要对事业单位传统的档案加强更新管理,建立起及时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与管理体系,这样就可以对传统类型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深入加工,满足事业单位的职能和服务等功能需要。要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将各种音频、视频、图像资料机制加入事业单位档案数据库,以达到对事业单位档案库的及时更新和整理。
四、注重电子档案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需要,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发展趋势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机遇面前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把文件、图纸、照片、录音和录像等原始的记录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上,并准确、高效地提供给有关信息需求者。
(一) 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把实体管理变为信息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就是以纸质、照片、录音、录像等载体作为档案管理的实体,以手工操作为主完成档案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保管、编研、统计和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档案管理过程,其工作量巨大,步骤之繁琐。因为存储量大,档案管理部门不能对已经归档的档案材料,进行信息的提炼和加工处理,档案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被闲置甚至浪费。随着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设备的引进,特别是计算机、光盘、缩微、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的客观环境,现代技术促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应适应数字化管理的需要,从实体档案管理转变为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信息为管理对象,对形成的各种门类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经过信息化的档案资源是可重复、多平台利用的信息资源,档案资源只有通过信息化、才能真正实现档案资源信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它能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等诸多领域提供更全面、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它能创造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真正成为未来信息社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
(二)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充分、合理、安全地使用电子档案
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为此,人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改进和规范在应用计算机条件下文件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使之适应档案熔化管理的需要;其次,依据文件处理流程来进行档案信息化系统软件功能设计;再次,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档案的安全。另外,在电子档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到一是电子档案安全性问题。二是子档案的真实性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从电子文件的生成到归档缺少规范化和程序化管理;相当数量的草稿性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多数电子档案与其相对应的纸质档案之间未建立统一的管理方法;储存电子档案选用的载体不耐久等原因,影响了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从而影响了档案的真实性。三是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问题,通常档案的法律效力都是与其载体相关来确定,电子档案由于没有固定的载体,所以,制定相应的法律认定条文就有一定的困难,这也就是光盘、磁带、磁盘等载体的电子档案未被法律认定的原因。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科学化
现代化的设备需要人来操作,档案工作信息化需要人来实现。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多元化知识背景才能适应要求,现代化知识将成为每一位档案工作者知识构成的要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档案工作队伍的结构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档案工作者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现代科学成果在档案管理中在大量运用迫使档案工作人员支学习和掌握理论、文化和管理等有关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数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它们对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具有直接作用。其次,全面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如具备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文书学、目录学、档案自动化管理以及档案著录、标引、检索、编研、复制、修裱等有关档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从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看,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掌握档案管理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信息分析与研究、提供高层次档案信息服务与咨询等三方面的能力。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上级档案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的选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深造,进行离岗培训,还可以采取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办法,互帮互学等建立复合型人才群和梯队型人才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原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知识更新,使更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有关现代化管理技术,科学地管理档案。
总之,在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档案已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就能够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试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多元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087-02
引言:
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与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本质价值发生了转变,它俨然成为了现代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趋之若鹜,甚至为了通过考试不惜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等错误手段,严重影响了该项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某些监考人员由于对自身工作职责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不重视,出现了为违规操作、态度漠视等不良现象,给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一、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
目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优化之后,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要客观地承认该管理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考务工作繁重。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高校扩招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其接收的生源数量不断增长,四、六级报考人数也大幅上升。这一客观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难度,工作量较为繁重,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做好充足的考前准备工作,其中包括整理报名数据、分装考场材料装袋、检查放音设备、抽调并培训大量考务工作人员等等。但是,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特殊时期,不少高校专职的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行政管理人员数量不足,其相关准备工作往往只由一人负责。某些管理人员除了要承担考务工作之外,还需要兼任其他行政类工作,甚至还有部分人员同时肩负着教学职责。从直观效果而论,这减少了高校教育成本支出,使得高校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其他教学体系建设上,提高了本校一定的教育实效。然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以及能力毕竟有限,过多地承担工作任务,势必会出现疲于应付的不良现象,极容易发生操作失误或管理疏漏等问题,最终影响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有序进行。
2.个别教师监考不严。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国家级考试,对社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某些高校及教师对国家级考试的认知不足,主观意识上把这项考试的严肃性等同于校内的考试,忽视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严肃性、权威性及规范性。同时,英语四、六级考试通常都在周末进行,部分监考老师认为这占用了他们的私人时间,因而不愿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常常会做出一些与考试无关的举动,例如接听电话、丢失封条等。四、六级英语考试监考是一项十分神圣和严谨的工作,在身份核实、试卷启封、听力放音以回收答题卡等各考试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要求和操作标准,需要相关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但是,正是由于个别监考老师对这项工作的不重视、不屑一顾的监考态度,致使监考工作中容易出现纰漏,如缺考生记录错误、违纪生试卷丢失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对考生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失去了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意义。个别监考教师监考不严是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
3.作弊屡禁不止。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下,英语四、六级考试结果的权重无限放大,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升学、就业等切身利益。某些本科院校及更高学府把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证书的重要标准,并由此决定优等生评选、奖学金申请、专选课学分替代等。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企业或单位及国家公务员招聘,都将四、六英语测试成绩视为人才录用的必备条件,甚至还与其绩效、工资、福利等关联在一起。从某种积极意义上讲,这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度,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英语知识,促使其主动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为通过考试而动歪脑筋,企图作弊蒙混过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不良商家针对我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存在的漏洞,研发了很多高科技作弊产品,为大学生作弊提供了便利。这些作弊产品小巧精致,并被包装成橡皮擦、工具盒、眼镜等,给监考老师带来了极大的工作难度。除此之外,很多高校校园内充斥着各类替考、作弊等广告信息,增长了部分存在作弊心理学生的气焰。
二、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
作者结合上文对当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现状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路径,以供参考和借鉴。
1.降低社会关注。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制度改革发展至今,社会极高的关注度无限放大了其权重,致使考试规模急速扩张,学生作弊现象泛滥,与该项考试原本服务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为了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源抓起,适当降低社会对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关注度,转变社会各界及高校、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功能化的思想,回归其设置初衷,实现其服务于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的价值。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明确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教育目标和任务,深刻意识到四、六级英语考试的本质价值,健全学生评价机制,在综合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其评选受奖、毕业结业情况,激励他们努力学好各学科知识。用人企业或单位则应该按照自身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招聘人才,可将大学生四、六级英语考试成绩作为参考标准而非硬性标准或唯一标准,全面衡量应聘人才能够为本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和效益,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各类人才相应的福利待遇和发展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招聘人才的潜在能力。
2.提供网络服务。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量先进技术手段和设备在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中的引入,将有效减少工作人员的任务量,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传统人工操作服务模式,不仅对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增加了工作任务量及其烦琐程度。在人力资源数量收缩、结构优化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推进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广大报考学生提供网络式服务,以保证报名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高校需要开设校园信息服务平台,请考务管理工作人员及时把报名流程、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公布出来。如此,既减轻了繁重的管理工作,又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是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
3.健全管理机制。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工作是高校教师及其他教育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作保障基础。各级考试考务管理相关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这其中包括责任机制、奖惩机制、培训机制等。在此基础上,成立考务工作领导小组,全程对监考老师的现场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一经发现、违规操作等行为,根据相关规定予以严厉惩处,利用强硬的手段强化监考老师的职业意识和素质。各相关人员则需要认真研读四、六级英语考试考务管理规定及制度,准确定位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有效付诸实践。另外,高校也应该重视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将之纳入到教师日常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当中,定时定期开展教职工培训活动,提升教师们的职业素养,端正他们的监考参与态度,强化其专业技能,尽量保证教师在英语四、六级考试监管过程中不会出现工作纰漏。同时,还需要根据教师的实际行为表现,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适度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促使其主动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此项工作上。
4.净化考试风气。针对上文提及的考试作弊行为泛滥问题,国家教育部、工商局及其他协作部门应该强强联合,净化英语四、六级考试风气,坚决打击帮助学生考试作弊的商业行为,断绝学生考试作弊通道。在此建议政府从立法层面上,对辅助学生考试作弊的行为进行规定,严禁高科技作弊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一旦发现即刻予以惩处,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法律责任。另外,各级教育部门则应该加强对四、六级英语考试试题的管理,强化内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防止题源泄漏,从根源上消除考试答案贩卖等不良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考试作弊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行为,受学生思想的主导。要想从根源上消除英语考试作弊现象,还需要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其恶劣性和错误性,从主观意识上剔除学生蒙混过关的思维,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考试观,促使他们对考试负责、对自己负责,引导他们自主拒绝作弊思想和行为。
总而言之,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十分重要,未来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希望其他学者和专家持续关注我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改革的动态发展,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更多的有效意见或建议,以尽量保证考试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的发挥,使其应有的价值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宝玉.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2]李洁.浅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考务管理工作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轻工教育,2013,(03).
1.小学教育
官方的义务教育在7~14岁之间。6岁以后孩子们着手报名上小学,小学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小学教育的目的旨在给所有适龄儿童提供平等入学机会、平等的教育质量和持续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用母语教书。1到5年级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对基础教育的水平来说,教师质量是有保证的,教师一般都毕业于教师训练技术学校或者更高水平的学校。1998~199年,小学基础教育报名率是33.3%,生师比是47,全国有602个基础教育学校。2000~2006年适龄儿童净入学率男生51%,女生43%。孩子在5岁的时候送到学校,最初只是通过学生的相互影响和观察社会行为进行教育,没有正规的课堂和课程教育。在6岁以后,孩子开始基础教育学习阶段。6年级到7年级是义务教育的第二阶段,也即是初中学习,有的是两年,有的是三年,此阶段教学的媒介是英语。在这个初中阶段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各种不同的科目,有英语、普通科学、阿拉伯语、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地理、本国历史、非洲历史和世界历史和公民道德教育、音乐、舞蹈、艺术等,主要用英语教学。在7年级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国家考试,这个考试由国家考试中心管理。通过之后学生进入中等教育阶段。在6~7年级,从1992年到2000年入学率增长了266%。2000~2006学年,中学净入学率男生为30%,女生为20%。
2.中等教育
8~11年级属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分两种类型的学校,即理科学校和商业学校。中等教育课程有:生物、物理、化学、数学、英语、阿拉伯语、地理、历史、公民、体育、音乐、艺术等。在第4年级,即11年级,学生被要求参加厄立特里亚学校结业考试(eslce),旨在拿到一个离校的毕业证书。这项考试于每年3月进行。在中等教育阶段,教师师资也是有保证的,教师至少要有一个学士或者理学士资格。在2000年,有1047个中等教育的教师。中等教育阶级,18岁以上的学生必须参加每年的暑期工作计划。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如环境保护、道路建设及维修,生产和维修学校家具,铺设电线/电缆、卫生及其他。这项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道德和社会习惯,提高国民意识,培养欣赏不同的文化,加强民族团结,通过相互协作建立相互依靠关系。
3.高等教育
在厄立特里亚,学生必须通过至少5个科目组成的综合考试才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这五个科目里数学、英语是统考,也就是说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得考数学和英语。同时,理科学生还测试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商业学校的学生还测试经济学、簿记、历史或地理。学生的评分为2或以上才有资格进入阿斯马拉大学。阿斯马拉大学(AsmaraUniversity)曾经是唯一的高等学府,还有厄立特里亚科技学院(theEritreainstituteoftechnology)。阿斯马拉大学提供BA/BS和LS学位。该大学有7个学院,提供4至5年的学位获得课程。7个学院涉及:艺术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商业和经济学;农业;健康科学;教育和工程。2006年,政府进行高教改革,把阿斯马拉大学学院进行拆分,只保留了研究生院,跟美国、南非等国家合作办班,其他都分散到各地区。目前,厄立特里亚有7所大学、2所研究生院,没有培养博士的机构。在厄立特里亚还有一个特殊的专业管理学院。这个专业管理学院为政府中的中级管理人员提供6个月的英语培训和职业发展训练。该学院则完全由阿斯马拉大学管理。另外还有其他两个中等教育后教育机构:自动技术学院和阿斯马拉商贸学院。技术学院提供了一套三年制高级文凭课程。阿斯马拉商贸学院则提供为期三年的会计专业、秘书专业和经济专业。学生在eslce考试中评分为1.6~1.8可以报考这些院校。在阿斯马拉师范学校,学生参加为期一年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则可得到小学教师证书,在eslce考试中得分在1.2~1.4范围的考生可以申请。在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中学生分数体系是这样化分的:80分以上为3DA,70~79分为3DB,55~69分为3DC,45~54分为3DD,44分以下(含44)为3DF,通过标志为C。所有大学生完成学业后都要参与“国民服务计划”,其中前半年是军事训练,后一年要在国家安排的岗位上工作,比如教师、警察、医生、农业工作人员等岗位,服务期满后才能去找工作。
总而言之,教育的障碍在厄立特里亚还很多:传统技术短缺;低收入家庭承担不起学费(注册登记费用和材料费用);学习时间在学校经常少于4小时;资金缺乏;女孩辍学率较高等。即使现有的学校设施也非常简单,教学用具几乎都是手工制作的,就连粉笔也限量供应教师,一个学期一个教师大约只有一盒粉笔,很多教师上课时带着半截粉笔,黑板擦磨得几乎都剩光板了。学校场地也很紧张,公立学校学生上午一拨儿,下午一拨儿,分批上课。晚上还有业余学校和补习班的学生去上课。教育部计划未来在每个地区建立一个大学,经过高教改革,目前已经实现各个区有一所学院。而现代的教学技术就更是面临困难重重:在2001年,电脑仅在阿斯马拉少数中学有;这些学校仅仅为那些选择了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有时,家长教师协会也筹集部分钱给学校买电脑。当前,随着经济好转,国家已添置更多的计算机用于小学阶段教育,从而改善了以前只有中等教育才有计算机的状况。在这些发展计划中,一个计算机实验室准备在阿斯马拉教师培训学院建立,为了让受训的教师对计算机能读写认识,将来在有teacher-trainees电脑的时候他们能开始或恢复教学。目前也已经实现,但计算机教学技术仍然相对落后。
二、厄立特里亚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首先,从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概况可以得出,教育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社会发达,教育则发达;社会落后,教育则落后。反过来,教育的落后必然制约社会的发展。在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社会亟待发展,但缺乏人才。人才的缺乏源于教育的落后,教育的落后源于社会的动荡。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铺相成的,而且是和谐的相互发展。社会发展要依靠教育,教育发展要依靠社会。其次,厄立特里亚的外语学习方式值得借鉴。从厄立特里亚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进入6年级后教学就全部用英语教学。虽然他们没有专门的英语课程,然而英语却被作为交际语言运用,而这正符合语言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即贵在运用。众所周知,我国外语教育在历史上曾经一度不受重视,过后才重视起来。然而,虽然从小学就已经开设外语课程,而且在历次考试中外语也都是统考,且是主课,学生们也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投入到外语学习中,但是学生的实际外语运用水平却很低,成了哑巴外语,这跟语言的学习主旨相去甚远。纵观全世界,很多国家学习外国语言都贵在运用,而我国却刚好相反。厄立特里亚的学习外语方式确实值得借鉴。再次,厄立特里亚的暑期教育工作值得参考。厄立特里亚的外语教育倡导学以致用,在整个所有教育体系中都非常注重实际运用。而这点却正好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大弊病。中等教育结束后,18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暑期工作计划,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工作,借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道德和习惯,而在大学毕业后也必须参与国民服务计划,参与各种职业的工作。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很注重运用实际,联系实际。我国现阶段也比较注重实际,但很多专业的实习还是流于形式,加上现阶段的自主择业,学生们的实习和自主择业挂钩起来,很多实习就等于取消了,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工作中,然后出现一系列道德的、习惯的、态度的问题留给社会。其实学校也可借鉴厄立特里亚的教育措施,通过暑期工作预先强化学生的工作认知。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教学质量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关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已经很多,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现行的实践教学模式大都未能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单一,以认知为主,缺少求知性[1];时间安排缺乏连续性,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重动手操作的“硬实践”能力,轻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自主创新的“软实践”能力[2] ,且明显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其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存在着实践等同于实习、实践教学就是简单的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误解[3];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和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未能得到有效加强;第三,实践教学设施及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第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尽管苏甦提出了“三?三?二”模式[4],白凯等提出了基于迁移理论的CRP实践教学递进模式[3],朱丽等提出了3M教学实习模式[5],刘文涛等提出了基于能力培养(CBE)的实践教学模式[6],对解决和改进旅游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对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和建设性作用,但这些研究大多侧重每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而在实施主体、实施平台以及实施操作细节等方面,还需做更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高校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特点,提出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认识与建议。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含义
无论什么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应遵循由浅入深、 由单一到综合、边学习边实践的原则,都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既考虑到人的认识规律与高等教育的学年周期,又要兼顾旅游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知识与素质结构以及每个学生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等因素[7]。本文提出的旅游管理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校外企业综合实践教学三大部分内容。依托多种实践教学平台和手段实施,带有多方位、多角度的管理评价体系,贯穿大学四年,是一个多时段、阶梯式的实践教学过程。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1.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内容
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包括课内专业实验、课外实践以及校外的企业综合实践。
课内专业实验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必修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组成,如“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管理”等专业基础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实际,安排若干实验学时,利用校内旅游专业模拟实验室或校内实习基地,或者通过野外实习、参观、考察、现场教学、见习、观看音像资料、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等手段,使学生及时地将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课外实践教学是现行实践教学模式中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更有利于增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它包括课外活动、体验实践和学习研究三部分。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如积极组织引导建立兴趣小组,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请指导教师指导旅游协会各类活动;积极组织参加各类竞赛和课题申报,在培训、选拔、组队、竞赛、总结或在选题、申报、实现、总结等环节上请专业老师给予指导;建立高年级学生帮带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机制等方式。
校外企业综合实践就是安排学生到校外的一些酒店、旅行社或旅游景区,以“员工”的身份亲身接触旅游企业的工作,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综合训练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2.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要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就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平台,使其有施展训练的空间和环境。学校要尽可能建立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旅游企业管理实验室、景观景点模拟沙盘等实践设施,也可利用学校的宾馆建立校内实习基地,采用“校企投入,企业化操作,专业指导,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一二三”运作模式[8],既提供酒店业务又有旅行社服务,也可长期用于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践环节与企业实地操作同步进行,为将来校外企业实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校外企业实习基地也要多元化,根据专业的就业去向选择实习单位,要兼顾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企业实习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企业、不同的季节而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而且既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的形式[9]。
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构建严格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实习评价体系,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以便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技能
一、产品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介绍
产品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制图、设计工程基础、产品效果图、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模型制作、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产品基础形态设计、设计方法学、人机交互设计等。其中,《产品开发设计》是产品设计专业课的主干核心课程,交叉整合了消费者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知识产权等相关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中新产品开发的环境、动机、流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重视产品开发设计课程是产品设计专业的共识。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性很强,学生除理论课学习外,还参加多种实践教学科目,如美术实习、工程材料实习、金工实习、产品设计实习、产品结构实习、工业设计工程基础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验环节包括:模型实验、工程材料实验、木工实验、金工实验、产品结构实验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是一项创新工程,只有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方法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实践方法,才能顺利完成专业学习的教学任务。
二、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优势
正因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国内有许多院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和企业进行实践合作来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工作室制度的引入,在一定程度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专注力。工作室制度以往更常见于研究生培养阶段,而在本科阶段运用工作室制度在我国还不多见,但其优势还是显著的。(一)促进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工作坊式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强调具体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前瞻性;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提升专业总体竞争力,打造专业建设平台。(二)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依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提升设计教学和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从企业聘任专业功底深厚、业务精通、实务能力强的自身设计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由教学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学术造诣高的教师领衔,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团结合作的教师群体,提升团体的凝聚力。(三)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有效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及如何构建符合产品设计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应遵循实践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原则,结合产品设计本科实践教育的特征,寻求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将课程实践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维护建设好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增加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让学生有所选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邀请相关企业部门的领导担任客座讲师。
三、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措施
(一)我院自2012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度以来,进行了大力改革。学院建立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产品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近几年来,制定或修订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及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本科学生课外创新实践学分实施细则、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评估实施办法、实践教学建设与质量监控管理办法、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教学规章制度,这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二)探讨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建立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使课程建设更适合企业的需要,满足学生在企业稳定就业,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需要。(三)从专业建设方向出发,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和兼职教师队伍比例,加大双师型比例,根据行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其知识与能力。(四)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专业发展持续性、教师继续教育与学生就业的稳定,加大与企业的联系。精选2-5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借鉴其经营管理模式、培训体系,利用其市场优势,形成企业资源、学校资源共享、制定共同培养人才的方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增强人才适应性,使学生学有所用,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五)实行课题工作室制度,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承担设计课题,同时撰写与课题有关的学术论文,总结经验并运用于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六)明确工作室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工作室成员会议,制订工作计划,确定成员阶段工作目标。召开阶段性工作情况汇报会,督促检查工作的实施情况。定期召开工作室总结会,总结经验成果,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
四、教学成果
我院积极推行“实际、实用、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产品设计专业在全国设计大赛中累计有70余人次获奖,多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与知名公司、企业建立合作,例如:联想、美的、格兰仕、红古轩、硕美科等,将课堂内容与实际项目结合,进行产、学、研系列化服务。同时和其他院校进行项目合作,例如银川大学经管学院等,共同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实践能力。图1为我院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共建的部分成果。
五、工作室制度下主干课程的校企共建教学意义
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培养体制具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程分割,无法满足培养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专业培养的应是通才,将设计方法和多种学科交叉运用于产品之中,因此全面系统地掌握设计相关的主干课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高素质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强化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利于学生学习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知识;通过具体教师负责具体工作室,责任到位,有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工作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在已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尽量对合作模式进行创新,有利于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贴近实践、贴近市场的知识。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