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今年自己的暑假和去年有所不同。其实学校要求我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无非是想让我们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样才不会在真正走上社会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重心,于是我才决定今年要真正的去接触社会,品尝社会的酸甜苦辣。
经过几天的奔波,在亲友的介绍下到了国际建筑公司工作。国际建筑公司在港建八栋商业住宅楼。
我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材料的进出登记。为了做好工作,老板给我引荐了工地的项目经理。我让项目经理给我做了简单的上岗培训,经理给我讲了许多关于施工方面和安全方面的经验。随着经验的积累,我的工作能力提高不少,这些提高可以说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帮助。每当一车材料运进来登记好,每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我的自信心也就无形中加强了。
记得打工的第一天,我都不怎么开口说话,和工地上的工人也没什么话说,很是放不开。暑假打工第一天的工作就在我的激情和疑问中结束。有的时候做得不好,老板还要批评你。夏天天气很热,工地条件,伙食也不是很好,我有几次都想不干了,但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认认真真做事。原来坚持下去,生活可以更加充实,原来“自力更生”是挑战与乐趣并存的。我敢保证从此我可以生活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都充实!
在我的打工生活中,我也明白了许多:在工地的管理中责备下级是不可避免的。责备也要用适当的方式,既要与工人打成一片,也要保持自己的威严。虽然事实如此,但这也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它让我明白到别人批评你或是你听取他人的意见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只有这样才能表示你在诚心听他说话。虽然被批评是很难受的,而且要明确表示你是真心在接受他们的批评。因为这样才能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为以后的成功铺路。我们要学会从那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才是我所应该做的。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1.主体的原则。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2.客观性的原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1.主体的自我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关键词】社会实践;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和困境
(一)高校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广义的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是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真正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他们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当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面临的困境
当前各地高校都在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高校社会实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和合理长效的机制。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缺乏连续性和刚性要求,在高校侧重考试成绩轻社会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另外高校在社会实践的经费上得不到保障,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单一固定,缺乏实效性,学生参与人数少、参与积极性低。
二、开展社会实践的创新做法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广泛征集活动方案
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特色,体现学生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学校广泛征集学生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活动方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真正让他们带着思考、带着专长、带着责任、带着情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风,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通过学生们的集思广益,拟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方案。
(二)以制度为保障,注重志愿者团队建设
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管理条例和办法,以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期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保障。组织专人通过报名、面试等公开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组建各学院特色志愿者突击队。注重志愿者团队培养和建设,对志愿者进行广泛动员、专业辅导和定期培训。注重志愿者团队形象开发,编制志愿者服务工号;制作团队统一文化衫、宣传横幅、分享卡和服务星级徽章;确立团队口号和志愿者服务星级标准;强化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培养团队精神。
(三)以启发式、体验式教育创新实践方法
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让他们把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要了解的、所亲身感受到的记录成一张张成长体验卡。注重通过大学生志愿者的共同交流、分享和总结的方式,启发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更多新的想法,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搭建信息反馈平台
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与社会企业、基层干部和百姓的交流和沟通,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的具体问题。积极搭建信息反馈平台,通过召开座谈会、撰写调研报告、发论文、发新闻、发微博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反映社会现实的各种问题,使大学生志愿者成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帮手和反馈员。
(五)以人文关怀打造社会实践志愿者“阳光之家”
以高度的人文关怀为高校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和经费支持。着力打造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阳光之家”,利用新媒体给他们提供展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给与他们精神嘉奖和高度肯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在志愿者团队中找到家的归属感,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社会实践志愿者队伍中来。
三、建议和启示
(一)应转变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我们应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式、灌输式的教育观念,采取引导式、渗透式教育,以学生需要为主体,让他们全程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宣传、组织、管理、执行、创新、记录、协调、监督、总结、汇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应注重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品牌和明星团队
社会实践活动要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招募、辅导、培训、教育和管理,形成科学的社会实践志愿者管理条例和办法,完善相关机制和组织保证。注重团队形象和文化建设,制定统一标识和服务星级标准,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动态人才库和志愿者信息档案管理。打造高校社会实践志愿者特色团队、品牌团队和明星团队。
(三)应建立舆论阵地,确保经费来源
社会实践要想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口,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舆论阵地,成为他们进行信息共享、经验交流、学习讨论和成效展示的平台。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给与大力的支持,不仅给社会实践活动留有专门的阵地和发展空间,还要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开展、有效落实和长效运行做好组织上、物质上、宣传上和安全上的有力保障,解除开展社会实践的后顾之忧。
(四)应加强多方联系,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社会、大众媒体的联系,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范围和影响。让家长理解社会实践、让社会和企业支持社会实践、让大众媒体宣传社会实践。使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更多的社会实践研究落户高校,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青春永驻。
四、结语
社会实践要想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口,还需要通过观念、制度、机制、组织、方法、内容、运作等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科学、有效、合理的长期运行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社会实践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巩固知识、锤炼意志的重要平台,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校师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技术支持、文化传播、志愿服务、爱心帮扶,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巩固,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深入行业企业、社区、农村一线,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了解我国的地域差别、城乡差别,有利于培养其爱国爱党情怀,了解我国国情,坚定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与决心。三是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人民疾苦,通过在艰苦环境中锻炼、磨炼意志,有利于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践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社会实践工作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质量;与就业、创业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效用;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层次;与体悟社会相结合,提升社会实践内涵。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增长知识,提升能力,锻炼素质,成长成才。
三、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原则
坚持“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要求,实现全面部署与重点组织的有效结合、学生实践教学与社会观察的有效结合、项目实施与文化传播的有效结合。要重点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就近就便原则,立足于学生所在社区、乡村,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沟通交流方式,积极探索学生属地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模式,节约资源,便于学生广泛参与。二是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实践内容的设计上,既要设计适合组队学生参与的活动,又要设计适合分散返乡学生参与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个人分散活动,可以就近自由组队,也可以由学院组织重点团队开展活动。三是坚持力所能及、务求实效的原则,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切合学生实际,与学生日常的学习内容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要以学生可以做到为前提。四是坚持保障安全的原则,要教育学生增强安全意识,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认真负责地做好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以上原则是社会实践工作顺利健康开展的重要保证。
四、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活动内容模块化。系统化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提。学生社会实践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及学校学科专业特点,按内容大体上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科技帮扶、企业挂职、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文化寻访、创新创业,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实行按类别进行申报、实施和考核。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来选择参与不同类别的活动,使学生在巩固第一课堂专业知识、张扬个性的同时,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二)活动组织项目化。项目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方式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化组队过程中,实现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有效对接,大力倡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每个项目团队必须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实现青年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学相长。项目团队的组建途径分三种:基层学院按照现有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情况,组织师生组队;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自由组合,申报组队;青年教师根据教学科研情况,提出申报组队,每一个团队按项目化方式进行管理,从申报答辩到项目活动实施,到项目答辩总结,按照项目团队完成情况进行经费划拔。同时,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联合,与政府部门联合,与上级团组织联合,与行业协会联合,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
(三)活动考核科学化。科学化的考核方式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保证。社会实践实行学分制,考核合格的学生赋予相应学分。在社会实践的考核过程中,既要重视质量,也就是活动开展得是否扎实而有成效,又要重视数量,也就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比例。因此,社会实践的考核要二者兼顾,才能给社会实践工作创造公平的环境。一是要加强过程监督。由团干部和学生干部组成检查调研小组,以实践地点的区域为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于活动开展情况和活动效果进行调研,为实践活动的考核和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二是组织总结答辩会。活动结束后,对各项目团队以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认定,评选出优秀团队,并进行经费划拔。三是组织先进集体评选。以积分方式进行评选,在评选过程中,既考虑活动质量,又考虑活动参与面,并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四)活动宣传时代化。积极地宣传活动成果是做好社会实践工作的持续动力。活动结束后,要通过开展总结座谈会、展示会、表彰会,优秀团队巡讲等方式,扩大实践活动成果。同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如微博、微信、QQ等进行宣传,利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宣传报道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活动开展情况。引导青年学生为优秀成果点赞,积极踊跃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关键词:社会实践;长效性;探索
1982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为我国高校普及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树立了良好的典范[1]。近30年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惠及到每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高等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方的共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事业和社会发展的一线,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利用相应的平台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通过提供的机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前发现和培养自身所需的人才,最终达到大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三方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加强社会实践的长效性越来越受到学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视,如何更好地落实社会实践的长效性这一课题也越来越值得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总体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课题组于2011年10月随机选取了山东省10所高校的396名大三、大四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问卷围绕着社会实践的实践准备、实践内容和形式、实践效果以及实践建议等方面进行调研,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
1.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同度较高,参与热情较高。通过调查问卷发现,有93.8%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实践有意义,并表示自己会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的山东省高校学生中,有87.1%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了学校、院系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动员活动,并感觉很有意义;其中有58.7%的学生表示自己有明确的社会实践目标和方向。在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时,有60.4%的学生表示自己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一结果体现了学生对于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较高。
2.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调查发现有63.8%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社会实践形式丰富多样,起到了锻炼能力、接触社会的作用。调查发现有77.4%学生表示自己参加了两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有73.5%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源地附近和学校附近开展过社会实践活动,有72.3%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感到满意。
3.社会实践效果成效显著。有74.1%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实践效果开展的很好,实践有收获。从学生对上交社会实践报告态度来看,76.3%认为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很有意义,值得总结。从课题统计的数据来看,10所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率都达到了95%以上,参与率较高。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的20家实践单位调查来看,有75%的企业表示大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必要。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长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实践活动普遍缺乏资金支持。调查发现有70.1%的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是通过自己解决的,有7.2%的学生表示自己的社会实践资金是学校资助的,有7.1%的学生表示自己社会实践能够获得赞助商的支持,仅有15.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相应的补助,这表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资金来源比较缺乏。
2.实践全程缺乏相应教师指导。调查中发现,仅有16.6%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指导老师的全程指导,遇到问题由老师帮助解决,效果较为理想。有46.3%的学生表示社会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老师任何指导,遇到问题时都是自己想办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3.实践活动缺乏长期实践基地。调查发现,有59.2%的学生表示参加社会时间的渠道是自己联系的,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仅占到了23.9%,而且有93.2%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少于2周,实践活动因缺乏有利的实践条件难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社会实践的期望目标短期难以满足。调查中发现有44.26%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34.5%的学生期望能够融入个人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另有26.8%的学生期望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主,体现了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期望值较高,需要长期的努力加以解决。
二、国外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的经验
(一)将社会实践环节按照学校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必修环节
在美国三军医科大学,学校首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目标定位,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导向性指引;其次学校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在整个实践环节实行严格的实践管理,建立了完备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了社会实践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以上各个环节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运行;最后通过学生、社会实践导师和实践单位三方的互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实践效果,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目标的完成[2]。
(二)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西方各国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将社区义工模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社会实践形式[3],通过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义工的氛围中;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社区义工保障体系;明确主题,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适应的社区义工活动内容;引入教学评价,建立社区义工评价体系。借助以上四个方面的整体合作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三)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多种社会实践团体和实践形式并存,促进学生和社会共赢[4]
在国外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的理论课堂中,注重实践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表现,提高学生的实践基础知识培养。二是以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目标为导向,通过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创新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是学校和高校社团组织发挥自身工作特性,积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信息,义务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四是将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补充形式,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领导重视,规范社会实践制度,突出实效
学校领导要从学校层面上,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大学生素质提高的一项工程来做,出台系统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计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5],在此基础上,高校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等各职能部门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把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作为一项人才培养重点工作来做,逐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课程化、规范化管理,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不断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突出实效。
(二)加强引导,转变学生社会实践观念,满足需求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和直接受益者,要积极加大社会实践宣传力度,树立实践典型,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实践对于自己今后专业学习、能力提高、提升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帮助学生转变观念[6],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实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
(三)多方联系,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提供保障
学校各职能部门除了给予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和政策支持外,学校要积极寻求社会资金赞助和企事业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的公益组织、企业赞助、高校的校友资源等方面寻求专项资金支持,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促进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学工部团委、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与社会的合作广泛建立大学生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多种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长期保障。
(四)形式多样,建立网络实践平台,全程推进
高校要积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开展以专业、科技创新、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为主题的学生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选择性。学校要学会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建立社会实践网络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社会实践信息、政策文件宣传、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团队组建、社会实践经验交流、实践经验总结评价的良好平台,全程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使各项实践活动达到学生满意的效果。
(五)加强交流,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全程服务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根据学生的需求,为每一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备一名实践指导教师,从学生的实践计划课题制定、实践活动实施、实践活动推进、实践总结、实践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解决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困难和困惑,给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贴心指导,做到全程服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静雨.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9):77-78.
[2] 褚皓,黄国琼.美国三军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社会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478-480.
[3] 何海翔.国外社区义工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8-90.
[4] 牟宗泉.国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启示[J].硅谷,2010,
(7):166.
[5] 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