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糖尿病护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2存在的心理问题
2.1抑郁和焦虑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长期用药以及病程缠绵的痛苦等应激因素的刺激易产生抑郁和焦虑情绪。文化程度越低,抑郁和焦虑越轻;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和焦虑就越轻。其显著特点是心情低落,表现在对治疗丧失信心,回避或拒绝治疗,常常感到无助感。
2.2悲观失望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糖尿病是“绝症”,要终生服药,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因为病情经常反复,并发症越来越多,缺乏自信,常有不安全感而产生悲观失望。表现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因而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变的犹豫不决,怀疑自己的能力。
2.3轻视疾病的心理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影响饮食,不需治疗,即使治疗也不规律。有的病程长的患者不听从医嘱,自行安排用药和饮食。
2.4孤独感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缺乏社会支持与家庭关怀,患病后无法与家人、朋友及时沟通,感到无助,寂寞,空虚。表现在事事谨慎小心,不主动与医护人员说话,不愿与人接触,有问题不感问,不随便与病友交谈,盼望亲友早来探视,病未痊愈就想回家等。
3护理干预
3.1支持心理疗法通过倾听、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心理治疗,帮助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亲切、和蔼、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然后与患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转移其消极情绪,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1.2适时做好知识宣教,充分利用电视、多媒体、幻灯片、墙报等,向患者讲解疾病,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解除其精神压力,克服心理失衡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
3.2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对糖尿病基本知识进行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信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①要使患者认识到目前糖尿病虽然不能根治,但能够控制发展,延缓并发症的出现。如控制良好,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影响不大,从而增强信心,有助于药物治疗;②告知患者要用乐观主义精神与疾病作斗争,既不要对疾病无所谓,不控制饮食,不重视体育锻炼与药物治疗,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心,终日焦虑不安,也不在治疗中一遇到病情波动就丧失治疗信心,这些都可以加重病情。
3.3行为疗法帮助患者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3.3.1给予健康指导指导患者正确进行血、尿糖监测和记录,合理饮食和运动治疗;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降糖药物以及胰岛素,包括剂量、时间、次数。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多存在顾虑,认为胰岛素会“成瘾”,产生依赖,或存在严重反应而拒绝使用胰岛素。对上述患者应耐心教育,同时可让正在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以消除疑虑,并告诫他们如何识别和应付可能出现的低血糖。
3.3.2对焦虑患者进行音乐治疗动员患者餐后到活动室听音乐,每次30min,2次/d,或看一些内容活泼的电视,引导和鼓励患者多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包括静养片刻,深呼吸,小睡几分钟,聊天等活动。也可以与患者进行有目的的谈心和治疗性触摸,国外Turner等[3]报道,使用治疗性接触,对烧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有改善,还可加强免疫功能。
3.3.3为患者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让患者参加糖尿病病友会组织,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经验交谈,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登山、下棋、书法、绘画、养花等),充实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分散对疾病的过分注意,形成有规律的良好生活方式。
3.3.4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正确对待患者不正常的心理,不能抛弃,置之不理,更不要施加压力,要多关心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有效疏导,让其感到被重视和关注;指导家属熟练掌握如何进行饮食治疗,督促并协助患者适当活动,同时做好病情监测,给患者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氛围。
4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康复起重要疾病的心身疾病。大量研究表明忧郁、精神紧张、悲观忧愁等情绪波动,可以干扰神经内分泌的功能,导致某些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如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的高血糖素等,可以使血糖升高[4];再者,处于焦虑状态时,人体血清胰岛素含量会明显减少,也会使血糖升高,这些心理因素均可促发和加重糖尿病,对患者的健康极为不利,因此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愈来愈受到广泛重视,成为饮食、运动疗法并重的三大基础治疗。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有85.4%的患者血糖平均降低3.02mmol/h,由于血糖下降,疾病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疾病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提高了生活质量,故良好的情绪可使患者有一个平和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许曼音.糖尿病学.上海科技学技术出版社,2003:548.
[2]贾芸,王君俏,周佳雯.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护理研究,2005,19(2B):306.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慢性病; 老年人; 综述;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36]杨平,莫惠彬,林晓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72-173.
1古代医家对消渴肾病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时代便对消渴发病机理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而逐渐丰富。《黄帝内经》论述本病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以及情志不遂有关外,特别提出与五脏柔弱,"脾脆""肾脆" 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变》中所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藏》篇曰:"肾脆善病消瘅易伤"。《灵枢・本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强调了五脏虚赢、脾肾不足在发病中的重要性。
张仲景认为人体正气虚弱,肾虚胃热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机。如《金T要略・消渴篇》中所述"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说明了虚劳、荣卫气血俱虚是产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金T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说明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摄水是消渴之根源,肾气丸温肾以化气,故而能愈消止渴,成为温阳治消之代表方。"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说明了胃中燥火亢盛亦是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
隋唐时期强调"燥热"和"肾虚"在消渴病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隋・《诸病源候论》消渴诸论中指出:"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使人下焦虚热"而致消渴,认为燥热伤肾,虚热上炎是消渴的病理机制。又云:"若脏腑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强调热又可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由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腻之品,久而酝酿化热;或由服石不当,及至年老时下焦亏虚而石热独盛所致;"虚热"又多由房劳过度,或服石伤肾,肾阴亏损,终成虚热耗津之热。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创玉泉丸、黄连丸,建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的基本法则。唐・《外台秘要》云:"消渴者,原其发病,此责肾虚所致……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也。"指出消渴病病机在于腰肾虚冷。
时至宋代,"三消"理论逐渐形成。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发展了三消理论,刘河间《三消论》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察受于脾胃,行其津液,以濡润养之。然消渴之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盛故也。……若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名曰肾消。……此又不知消渴小便多者,盖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渗泄浸润于外,以养乎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多饮水入肠胃之内,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而不止而小便多。"刘氏认为糖尿病之病机在于燥热伤中,消烁津液,伤及肾脏所致。张子和不仅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而且提出"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明确提出了并发症,关注消渴发病与体质的关系,强调消渴的康复须经药物治疗、食疗护理、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结合。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说:"人惟欲态情,酒面无节,酷嗜炙乖闫桑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于是炎火上薰,腑脏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其热气
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亦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骨节i疼,精走髓空,饮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朱氏以滋阴立论,对糖尿病病机认识重在饮食不节,积热伤中,热伏于下,导致肾阴不足,消渴乃成。
明清时期医家对消渴的认识和治疗,既吸取前人的精华亦有所创获。明・张景岳对阳虚火亏致消有独到认识,创用温补肾阳治消之法,为后世开创益气温阳法治疗消渴之先法;唐容川《血证论・发渴》论述:"瘀血发渴者,以津液之生,其根出于肾水,水与血交会转运,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因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津上布而渴自止。"开近代活血化瘀治消渴病(糖尿病)之先河。程钟龄《医学心悟・三消》篇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黄坤载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费伯雄对消渴的治疗补充发展了化痰利湿之法,《医醇腾义・三消》曰"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烁,……宜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祛烦养胃汤主之。"
2现代中医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随着对DN研究的深入,现代中医专家对DN病机又有多种学说提出。彬,吕仁和[2]认为,DN的病机特点为:病变初期,阴虚为本,涉及肝肾,以肝肾气阴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中期,阴气损耗及阳,伤及脾肾,以脾肾阴阳两虚、络脉瘀阻为主;病变晚期,气血阴阳俱虚,五脏功能受损,浊毒内停,水湿储留,变证峰起。曹和欣等[3]认为DN的病机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病变早期阴虚为本,日久耗气,致气阴两虚,病变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气虚运血无力,阳虚血行涩滞,久病入络皆可形成血瘀,瘀血既是DN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贯穿于DN始终。冯建春,时振声[4]认为,DN的基础是阴虚,病机的演变为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标实有风寒、风热、湿热、水湿、气滞、瘀血、浊毒等。邵启慧[5]则提出DM各种并发症皆为阴虚血瘀。邹丽华等[6]通过大量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观察,总结DN病机特点以脾肾(或肝)气阴两虚夹血瘀为主,早期以肝肾气阴两虚为主,中、晚期则以
脾肾气阴两虚多见,瘀血是在脾肾(或肝肾)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阴虚、气虚是血瘀形成的重要基础。张永华[7]认为消渴为病,肺脾肾三脏俱损,关键在肾,气虚血行无力必致瘀血内生,故肾虚血瘀为DN的主要病理基础。刘洪陆[8]认为DN始终贯穿"虚"、"瘀"、"水"三大病理基础。周则卫[9]认为本病的
病机为气虚血瘀、肾阳亏损。
张家庆[10]等则认为经脉枯涩、瘀血阻滞是其主要病机,同时浊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周玉兰[11]提出"湿热"、"燥热"、"瘀热"内滞,津液难以输布,同时,阴虚津不化气,进而气阴两虚。张宗礼等[12]认为病机为虚、瘀、湿、逆,肾虚血瘀贯穿了DN始终。宋述菊等[13]则认为脾虚是关键,肾虚是易感因素。郑弼芳等[14]提出脾肾气阴俱虚,瘀血阻滞为病机,因此在补肾活血方药中重用活血化瘀药。张泽生等[15]认为病因病机主要是脾不升清,肾不藏精,瘀血阻络,浊毒内停,并指出脾肾两虚为DN病理基础,瘀浊内停为病理产物,主要的病理关键在于本虚标实。张福生[16]认为,瘀血是本病的发病根源,同时由于湿浊溺毒内停,阻遏气机升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而成恶性循环。
关于DN的分型论治,现许多学者参照Mogensen分期方法的进行辩证分型论治,张瑞彬[17]将其分为三型:①气阴两虚,损及肝肾,为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为糖尿病肾病临床期。③阴阳俱虚,浊阴上逆症,本型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期。张琪教授[18]将糖尿病肾病分了三主型、三兼证。三个主型是:①气阴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早期②脾肾两虚型,多见糖尿病肾病临床期及平素体质极度虚弱者,③脾肾虚衰型,多见糖尿病肾病晚期,肾功能损伤明显,血清肌酐、尿素氮持续不降;并针对三个兼证瘀血、湿浊、湿浊(毒)瘀血壅结加减用药论还认为糖尿病肾病发病与肝郁(证)相关。
李大钧[19]等认为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中医证候类型有四型,而气阴两虚,是糖尿病肾病早期多见的证候类型,以脾气虚兼肝肾阴虚为多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总之许多学者[20-23]认为气阴两虚应是早期糖尿病肾病最常见的症候。乔玉秋[24]等认为痰浊是主要致病机制,主张从痰分型论治。痰浊中阻,治宜燥湿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内蕴,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气虚痰阻经络,治以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选参芪温胆汤加减。
综上所述,现代学者多认为本病是以虚为主,又兼夹有水湿、痰浊、瘀血等的本虚标实之证,虚、湿、痰、瘀是消渴病病机的四大关键。而其治疗也应首先确立补虚的治则,在此基础上再衡量湿、痰、瘀的轻重缓急而用药。始于阴虚燥热,肺阴虚,虚热灼津,津不得布则多饮;胃阴虚,虚火消食,则多食易饥;肾阴虚,热迫膀胱,则尿多频数。然大多消渴病患者的"三多一少"症状持续时间是非常短暂的,继之则以神疲乏力、倦怠懒言为主要见症,是因为热耗阴伤,使化气不足,加之虚火灼气,则气耗更多,导致病机逐渐向气虚转化,进入气阴两虚阶段,而随着气虚由微至甚,渐损及阳,最后将进入阴阳俱虚阶段。
参考文献
[1]吕仁和,时振声.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诊治[J].北京中医,1989,8(2):8-10.
[2]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7,38(2):96.
[3]曹和欣,何立群.糖肾宁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高过滤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5):19-21.
[4]冯建春.时振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学术思想和经验.第二届糖尿病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03.
[5]邵启慧.滋肾活血法在治疗消渴兼证中的运用.辽宁中医杂志,1986,10(5): 19-21.
[6]邹丽华,易晓颖,郡红,等.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38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1,16(9):59-62.
[7]张永华,裴林.糖尿病肾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桃红四物汤的治疗作用.浙江中医杂志. 1995,30(2):88-89.
[8]刘洪陆,郭惠芳.从痰瘀论治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国医论坛,1999,14(3):22-23.
[9]周则卫.2型糖尿病发生胰岛素抵抗机理的中医探讨.天津中医,2002,19(4):39.
[10]张家庆,郭赛珊,何国芬,等.关于糖尿病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3.
[11]周玉兰.消渴病(糖尿病)湿热中阻型治疗研究.北京中医,2002,21(2):4-6.
[12]张宗礼,司福全.中药配合西医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42例[J]月.四川中医,2001,19(12):33-34.
[13]宋述菊,牟宗透.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及辨治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1999,18(4):147-148.
[14]郑弼芳,张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21例[J].山西中医,2001,17(1) : 33.
[15]张泽生,袁遵守,杨新军,等.益肾扶脾化癖降浊法治疗糖尿病肾病64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1,33(11):36-37.
[16]张福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伴肾功能不全29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4,(12):21.
[17]张瑞彬,糖尿病肾病中医辨治体会.河南中医,2003年,23(9):66-67.
[18]王晓光,王亚丽,张琪.张琪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介绍.陕西中医,2004,25(12):116-1118.
[19]李大钧,范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河北中医,2001,23(9):682.
[20]刘喜明,智文.糖尿病肾病的诊治与分型方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7):41-44.
[21]王立新.杨霓芝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拾萃.中医药研究,2000,16(6):36.
[22]杨霓芝,李芳,徐大基,等.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治疗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6-17.
医学论文写作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些观点套到论文里,医学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有其独特的属性,即科学性、创新性、理论性、规范性、可读性、简洁性等。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医学论文写作要求,给大家阅读借鉴。
㈠、科学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求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科学性是医学论文的生命。如果论文失去了科学性,不管文笔多么流畅,辞藻多么华丽,都毫无意义,只能是人力和时间的浪费。
资料详实,指论文内容、材料、结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能够经得起科学的验证和实践的考验。要对每一个医学概念、数据等准确无误的理解和运用,坚持唯物辨证法的立场,实是求是,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做到立论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不能主观意断,更不能为达到“预期目的”而歪曲事实,伪造数据。
内容先进,要求论文理论和实践水平能够代表当今国内外医学发展水平,如果失去了这一点,论文也就失去了价值。
㈡、创新性创新是医学论文的灵魂。能否为促进医学发展作贡献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根本标准。医学论文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创见、新观点。医学论文不同于教科书及综述讲座之类的文章,而是在于学术交流,报到新发现,发表新方法、新理论。因此在内容中必须突出“新”字,对于已为人知的观点不必复述,而应突出阐明自己新的观点。
㈢、理论性医学论文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总结,而且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记录或实验报告,而应提炼出指导医学科研活动及临床实践的经验教训,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㈣、简洁性医学论文要求简洁,这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需要各种修辞手段和华丽的词藻,它要求行文严谨,重点突出,文字语言规范、简明,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的就不用两个字,不滥用同义词和罕见词。文章尽可能简短,材料方法部分应简明扼要,结果部分可用较少的图表说明较多的问题,讨论部分不赘述已公认的东西,不重复已有的讨论。总之,用最短的文字说明要阐述的问题,以减少阅读时间,使读者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信息。
㈤、逻辑性论文的逻辑性是指论题、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联系一环扣一环,循序撰写,首尾呼应,顺理成章,并做到资料完整,设计合理,避免牵强附会,虎头蛇尾,空洞无物。
㈥、可读性写论文的目的就是进行学术交流,最终是给人看的,因此,论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即文字通顺,结构清晰,所用词汇具有专业性,而且是最易懂,最有表达了的字眼。使读者用较少的脑力和时间理解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并留下深刻的影响。
医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目的转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收集xxxx9年1月—xxxx0年1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护患关系,亲切而又耐心的解释并尽可能地解决患者存在的思想问题,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鼓励患者自觉配合各种治疗。结果患者由最初对疾病认识不足出现异常到引导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结论良好的护理指导对防止血压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措施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临床资料
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00万例的速度增长,使许多人深受其害,即我院从xxxx9年1月~xxxx0年1月共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40~50岁38例,50~60岁52例,60岁以上14例,如何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可将其危害降至最低点。现将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措施浅谈如下:
2.心理护理
2.1心理护理基本概念
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护理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护理实践,发挥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职业优势,注重心理护理,使之成为心身康复的增强剂。心理护理与躯体护理的目的都是促进康复和增进健康。实践证明,心理护理只有与躯体护理紧密地结合,才能在护理的全过程中增进服务对象的身心健康。但心理护理不同于躯体护理,例如腹壁结肠造口的护理,要求护士教会病人自行处置腹壁肠造口的操作技巧(躯体护理),并对病人关心、体贴(心理护理)。
2.2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监视”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价值。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患者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的心理状态得到松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可以使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待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心理护理措施
护士要必须做到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安慰、暗示、保证等手段,并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还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患者的感受和情绪,使之感到温暖,增强信心,减少顾虑,振奋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良好的医德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也是对一个责任护士的严格要求。
2.4.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敬患者、爱护患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作息时间。部分患者的隐私要保密、解除思想负担,使患者感觉到住院如在家里一样。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对患者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均应同等对待。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2.5创造良好环境
病房舒适、环境幽雅,给患者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可配电视或收音机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3.护理措施
3.1适量运动
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但高血压患者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血压突然升高而加重心脏负担,可根据患者的体力、病情、心功能情况量力而行,开展适合自身活动的有氧运动项目。坚持长期做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但患者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3.2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3.3自我管理
患者应学会自我管理,应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除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如患者服药后出现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并伴有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现象应立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120急救中心救助。
3.4合理膳食
“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要做到合理的膳食,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宜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还要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患者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果患者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有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再次,要限制盐的摄入量。如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滞留。最后,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每天可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同时,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最好在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3.5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压持续性升高,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成为高血压病的并发症。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有冠心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血脂、肾病、周围动脉疾病、中风、左心室肥厚等。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如有头晕、头痛、心慌、手指发麻、心动过速等一系列症状时,应及时配合医生给予及时处理,同时要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与药物治疗在我们护理工作中是同等重要的,家属也要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同时要细致观察患者的不同心理,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帮助指导其建立健全的人格与正常的情绪反应,生活规律,以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申涛.防治高血压从点滴做起[j];医药与保健;xxxx5年08期;17
[2]夏泉源.内科护理学[m].第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xxxx4:97~102.
[3]韦公远.静默练习治疗高血压[j];健康科学;xxxx6年02期;37
【关键词】 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管理
伴随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品质的提升,现在人们对护理管理的需求逐渐的提升,对个人身心健康更为重视,对健康的需要也持续的变强,健康体检已经成为门诊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1]。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针对体检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升体检护理品质、培养健康体检中心合格护士也就变成一项主要的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7月~2010年9月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中心的体检医生由医院著名专家担任,护士文化程度全部为护理本科,平均年龄为38岁,全部没有受过健康体检的系统培训。
1.2 体检中心护士的培训措施
1.2.1 培训目标 按照体检的结果与体检者的要求,针对健康体检中心所有护士进行常见疾病的防止、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内容的培训,目的是可以针对体检者不同的健康情况实施医疗咨询[24]。因为健康体检中心护士和体检者接触较为密切,护士保持良好的礼仪态度及有效的沟通技巧,有针对性的对体检者实施健康教育,为体检者构建一个舒适、温暖、安全以及信任的环境,因此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2.2 培训内容 向体检人员介绍体检中心的相关环境以及体检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这里面还涵盖了附加项目检查前准备以及注意事项;异常结果通知的培训;引导专科进行深入就诊的培训。健康教育是体检中心护士的一项任务,经培训,让护士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健康教育者的角色。护士长制定专科知识培训规划,其相关内容包括:糖尿病的防止;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防预;颈椎病以及腰背痛的防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鼾症的防治;泌尿系统多发疾病;妇科多发疾病;工作压力放松疗法的使用等。良好的交流技巧以及高品质的服务能够让体检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提升体检者对本院的信任,授课技能与颈椎保健操的训练。
1.3 体检环节的护理管理
1.3.1 要提前到护士长处进行预约,护士长则需要填写团体体检预约的相关表格,其中包括了预约时间、单位名称、体检时间以及体检人数等。按照体检中心的接待能力进行相应的安排,根据体检合约填写体检通知书,其中有体检的项目、时间、注意事项还有要求,且交给体检单位相关负责人。体检单位按照体检通知书的需求,在体检前 两天把体检人员名字、电话做好记录,用以随时进行联系。
1.3.2 体检组护士提前一天做好相应的准备,其中有体检物品、体检表以及早餐的准备。护士长检查护士准备的物品,比如:血压计、注射器以及体重计等。按照人员情况分配测血压、抽血、体重、身高与导医护士等工作。检查各检查室以及诊断室的相关设施是否齐全。
1.3.3 体检后护士把各科交来的体检表实施汇总,要遵循“三查对、五做到”,的原则:粘贴时查对,分单时查对,登记时查对;做到粘贴整齐、分单准确、归档完整、登记齐全以及汇总无误。若当天体检结果不全要妥善相关的资料。对每一个环节的责任要落实到人头。
2 结果
向体检者发放《体检中心满意度调查表》,护士对体检相关部门熟悉的程度,服务情况以及礼仪,健康宣教,体检过程等实施满意度评价,分满意与优良。通过调查结果显示,体检人员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分别为护理服务质量100%,去年同期对比,高出8个百分点,理论知识水平95%,比去年同比高出十个百分点,操作技术水平97%,比去年同比高出六个百分点,健康教育能力93%,比去年同比高出七个百分点。
3 结论
伴随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每年进行的健康体检,慢慢被人们所接受[5]。怎样做好体检工作,是所有护理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6],按照健康体检中心的工作特质,对体检中心护士实施系统的有规划的培训,深化体检流程的护理管理,准备好体检物品,多层次安排护理工作,协调、指导以及安排体检的各个步骤,才可以确保体检工作顺利完成,从而得到体检者的满意。
参 考 文 献
[1] 袁红,杨小文,胡忠平,等.5S管理应用于健康体检中心基础管理的尝试.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1,11(04):204205.
[2] 李庆梅.护理管理在五官科中的应用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省健康教育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五官科学术交流暨急危重病人现代护理与发展趋势高级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病人安全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2010,12(11):437438.
[3] 经声慧.护士在健康教育中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的技巧.实用医技杂志,2011,12(11):2599 2600.
[4] 黄喜顺,邱耀辉,苏洪,等.人性化服务管理模式在本院健康管理中心的应用体会.华北国防医药,2010,17(02):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