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小学数学素养;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一、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情景模拟,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自主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我们教师要打破传统讲授程式,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方面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情景模拟,让数学问题实际化,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比如,在学习整数的混合运算时,我会引入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开一个商店,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店铺名称,罗列出商店了的商品,标出价格,其他同学进行买卖,最后运用整数的混合运算算出买卖的总金额。通过形象化的手段和简单的情景模拟,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不仅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二、构建小学数学知识总体框架,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
解决一切数学问题的根本落脚点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知识、技能是能力的源泉与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掌握和选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实现的。而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借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才能实现。不管是通过课堂上的情景模拟方式还是老师讲授的方式授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例如,在每一单元学完之后,要做一个知识点的整体整合,通过画结构图,将单元内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整合,最终能够通过这个框架图,理解并且掌握各个知识点中的具体内容。知识框架图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三、探索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基本形态。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它的教学理念是先让学生“好学”“容易学”,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好学。生本教育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前置性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6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要求学生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班级交流,人人参与,老师在倾听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结和巩固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突出小组合作,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为了突出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全班可以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6―7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他的存在,他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而不是因为成绩差而成为老师,同学抛弃的一份子。同时根据各人的特长,因人设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合作,不仅能让小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小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落实“多元化”评价,建设小学数学能力评价体系
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水平、判断学生能力提高、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数学评价时,我们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建构“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的科学
有效的小学数学能力评价模式,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数学课程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还可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如果教师认真、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问题设计策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重点不是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学习习惯;重点不是强调死记硬背,而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不是简单重复再现,而是引导归纳总结;重点不是采用题海战术,而是实施变式训练;重点不是肤浅复制教材,而是注重思维训练;重点不是学生语言表述,而是加强能力培养。每位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导者,更是学生思想品格上的引路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究,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以纯真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多方向的感染场所。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带着自己内心感受和情感去观察、想象,去理解、掌握,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例如:在教学“统计”时,我用故事引入:“小朋友们,动物王国正在开展春季田径运动会呢?你们愿意去看一看吗?”然后多媒体出示动态的情境:大象正在组织动物们报名,有30米、50米、100米、200米四个项目,动物们七嘴八舌各报各的名,大象忙得不亦乐乎,不知所措。这时我问学生愿意帮大象的忙吗?这一问便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推向,他们跃跃欲试,要帮大象整队,有序地统计参加各项目的人数。从而积极的投入学习活动中。
2、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的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时,我把认识方向与祖国的一些城市及每个城市的特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二、鼓励学生提问,给课堂注入活力
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快乐地探索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转贴于
1、设置悬念,产生疑问
要想让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片带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播下问题的种子,一点点的生根发芽。例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也是八岁了,可他却过了两个生日。学生就会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八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这样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树立信心,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2)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并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一双翅膀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适应发展的粗昂新精神。这些发展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1、让“兴趣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起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前边我们已经说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想飞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让它成为学生想要飞翔的起点。
2、让“知识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路径
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飞翔的一个路径,那就是要围绕知识点去飞,在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要围绕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知识点,更不能让一些教学手段(多媒体,知识竞赛,教学游戏,创设的情景等)喧宾夺主,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方向,给学生一条通往知识目标的教学途径,让学生朝着最终目标,沿着这个途径展翅飞翔。
【关键词】激发兴趣 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说,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给数学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飞翔,那么怎么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给课堂注入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小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的境界。
2、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面向大多数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我常常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的比赛练习,做得好的同学立即给予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一举两得。
3、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他们会在为实际中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而沾沾自喜,由于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地图上的方向》时,我把认识方向与祖国的一些城市及每个城市的特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的同时,还能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二、鼓励学生提问,给课堂注入活力
对学生来说,创设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且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快乐地探索思考。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1、设置悬念,产生疑问
要想让学生提问,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一片带着问题的土壤,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播下问题的种子,一点点的生根发芽。例如: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谁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号?”学生回答后,老师故意设置悬念:“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是8岁了,过了8个生日。小红也是八岁了,可他却过了两个生日。学生就会自己提出疑问,为什么八年只过了两个生日呢?这样悬念设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刺激,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树立信心,敢于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尽管我们精心创设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试图启发学生提问,但是会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少得可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教学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对老师有恐惧感,不敢提问;(2)有些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怕提出不合适的问题让老师或同学笑话,所以干脆不问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不能处处摆出权威者的样子,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要用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努力做好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思维,敢于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并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三、加强师生互动,给学生一双翅膀
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适应发展的粗昂新精神。这些发展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双翅膀让学生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高涨气氛才能经久不衰;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灵性和活力。
1、让“兴趣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起点”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前边我们已经说到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有想飞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让它成为学生想要飞翔的起点。
2、让“知识点”成为学生飞翔的路径
让学生在数学的天空自由飞翔,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作为引导者,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飞翔的一个路径,那就是要围绕知识点去飞,在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是生生之间的互动,都要围绕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知识点,更不能让一些教学手段(多媒体,知识竞赛,教学游戏,创设的情景等)喧宾夺主,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方向,给学生一条通往知识目标的教学途径,让学生朝着最终目标,沿着这个途径展翅飞翔。
关键词:内化 顺应认知定势构建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改革创新教育教学,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注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迁移,学生才能在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效地吸收数学新知识,使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建立广泛而牢固的联系,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才能真正把死的书本知识变“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掌握的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学习迁移的主要方式
数学学习中的迁移实际上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把各个阶段学习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领会、分析、归纳,从而实现逐渐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初中学习阶段,数学学习的迁移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在学习具有类属关系的内容时,利用数学知识的关联性,将数学新知内化迁移到旧知中,迁移到已经形成的系统的认知结构中去。二是在学习有共同要素的并列数学内容时,可以顺应新知识的需要,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上建立一种新的上位结构。如学习了有理数后,我们再学习无理数,由于有理数概念不能把无理数概念内化到自身的结构中去,就建立一个上位概念“实数”,以便把这两个下位概念都吸收迁移进去。三是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中,可以将已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成分,按照新的需要重新组合,建立起一种新的认知结构,如在学会了分式的性质以及通分、约分等知识技能后,学生就可以通过结构重组完成“分式运算”的学习,实现知识迁移。
二、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迁移的因素
1.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影响着他们能否准确总结出新旧知识的相似性和本质差异,能否合理归纳出知识及其应用条件、应用方式的结合点,也就直接影响着知识的迁移能否顺利进行。例如,一天早晨的气温是-4℃,中午上升了9℃,半夜又下降了8℃,半夜的气温是多少?有的学生采用如下方法:-4+(+9)+(-8)=-3(℃),还有学生这样解:-4+9-8=-3(℃),体现减法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从不同学生的解题过程可以看出由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不同,他们数学学习的迁移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数学的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2.数学学习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一般是指个人知识的内容和组织,是由知识经验组成的心理结构。一个具有良好数学认知结构的学生,能从深层结构上去理解知识,能比较敏锐地把握学习材料之间的关联,并能进行一定的分类与组合,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3.数学学习的定势。定势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迁移有积极的一面。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循序渐进地安排具有一定变化的同类问题进行强化训练。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势,以掌握这类问题的常规解法和一般步骤。定势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迁移也有消极的一面,当要学习的知识与先前的某些知识貌似相同但本质不同,或者虽然类似但需要变通时,定势可能产生干扰作用,导致盲目套用程序,简单模仿经验,从而阻碍迁移。
4.学习态度。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也会影响学习的迁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可见,积极上进的态度会形成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心境,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的知识技能主动地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反之,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就会产生抵触情绪,难以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知识。
三、促进初中生数学学习良好迁移的策略
1.注意学习材料间的系统性,设计有效的数学程序。教师在数学中要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来处理数学学习中的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关系,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在备教材的基础上备学生,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2.强化数学知识中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推导、数学思想、观点、语言、方法、文化等的教学。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所掌握的知识越基础、越概括,对新学习的适应性就越广泛,迁移就越广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基础知识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推导、数学思想、观点、语言、方法、文化等。
3.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概括总结,启发学生分析思考,从大量的、丰富的数学内容中,运用要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方法掌握知识的本质,总结出具有普遍意见的数学规律,掌握从整体上认识同一类属事物普通方法。
4.恰当运用比较和变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可以应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捕捉知识技能之间的共同要素和相似联系。全面、深刻地分析学习材料间的异同,有时也需要运用变式的方法,改变数学知识中非本质特征形成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改变观察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突现问题的核心,让学生学会在变式中思维。
5.构建系统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孤立地教学知识点,要引导学生从深层结构上去理解知识,把知识与应用的条件、应用方式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引领心灵.海南出版社,2005.
[2]刘哓明,王丽荣.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学习基础
初中数学是一个整体,很多同学在初学时感受不到压力,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学习后期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教师辅导来弥补。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如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数学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时,小错误太多,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等。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在七年级阶段不能很好的解决,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只会是知识点上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加,在学习方法上同学们是很容易适应的。
一、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区别
1.初中数学面临三年后的中考,而小学数学却不面临这样的考试。
我们都知道,中考数学试题不只考查基础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考题有不少有难度的题目。而小学出题重点就是考查基础知识。小学数学侧重于打下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等。
2.初中数学知识量加大、学习时间短、速度快。
小学数学6年学习一些数学基础知识,而初中三年6本书,其实是两年半学完,要挤出半年的时间进行中考复习。初中数学在内容上增加了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系统的学习代数知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数扩展到有理数、实数;还有简单的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增多了、加深了,难度增大了,要求也更高了。
二、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1)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2)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3)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对这些问题,应该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
2、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这个工作,不仅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也要学会自己做。
只有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在进入八年级、九年级以后,有一部分同学就会天天做题,可成绩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他们天天都在做重复的工作,很多相似的题目反复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却不能专心攻克。久而久之,不会的题目还是不会,会做的题目也因为缺乏对数学的整体把握,弄的一团糟。总之,“总结归纳”是将题目越做越少的最好办法。
3、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同学们最难面对的,就是自己的错误和困难。但这恰恰又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同学们做题目,有两个重要的目的:(1)将所学的知识点和技巧,在实际的题目中演练。(2)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它。这个不足,也包括两个方面,容易犯的错误和完全不会的内容。但现实情况是,同学们只追求做题的数量,草草的应付作业了事,而不追求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谈不上收集错误。收集自己的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是因为一旦做了这件事,就会发现,过去的很多小毛病,现在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反复在出现;过去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金矿,只有发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4、就不懂的问题积极提问、讨论。
发现了不懂的问题,积极向他人请教。这是很平常的道理。但就是这一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1)对该问题的重视不够,不求甚解;(2)不好意思,怕问老师被训,问同学被同学瞧不起。抱着这样的心态,学习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学好。“闭门造车”只会让的问题越来越多。知识本身是有连贯性的,前面的知识不清楚,学到后面时,会更难理解。这些门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该学科慢慢失去兴趣。直到无法赶上步伐。
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经过与同学讨论,可能就会获得很好的灵感,从对方那里学到好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对象最好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学,这样有利于大家相互学习。
5、注重实战(考试)经验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