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一、 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期待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促进精神成长。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要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什么是语文人?我们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适当地调整一下叙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语文人的标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如何有效地传好语文之道,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语文人?

1.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做一个真正语文人的基础。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关键,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基础。顾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提出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仔细听,认真想,大胆说”;二是提出了这次语文学习的目标:上完课以后,反思一下有什么新的收获。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及更丰富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勤思乐学,上课时的积极参与,在于一堂堂语文课上的学习与交流。顾老师在整堂课上都在引导学生如何听课,如何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的育人目的。在顾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真正地进入课堂,他们去思考了,他们开始交流了,他们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心也欣慰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育人。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能力,还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2. 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前提。创设情境是语文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整个课堂学习而言,不仅仅是导入需要创设情境,或是某个重要的环节需要创设情境,而是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创设一个和谐、自主、交流、共享的学习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这种氛围的创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通过一个个充满趣味的情境串连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教师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

普罗米修斯盗火》作为神话故事的一个典范,顾老师在以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突出了神话故事的特点:一是充满丰富想象,二是寄托善良愿望,这也是顾老师引导学生传承文化、吸收精华的一种表现。所有的讲授环节,顾老师都本着“为学生而教”的理念,放下教师架子,走进学生圈子,环环导入,使得课堂气氛自然而然。

二、 授业,授的是语文之业,授的是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之业

语文老师授的是语文之业。我们欣慰地看到,在顾老

教学札记

师的课上,通过循循善诱,那些原本拘谨、不善学习的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1. 学习精彩的构段方式。如果说低年级以句子学习为主,那中年级主要是学习段落。顾老师在引导学生回忆了课文的段落层次后,没有按顺序去学习盗火、受罚和获救,而是先让学生把盗火这一段作为一件事来学习,让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讨论要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盗火,并将每一自然段标上“盗火的原因、决心、行动、结果”四个标题,让学生明白这四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盗火这一中心内容来写的。正当大家以为顾老师会围绕为什么盗火及盗火经过让学生展开学习与体悟时,他却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重点――认识构段方式。他先是出示了盗火原因一节,让学生找这一节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再让学生在读好句子的同时,联系上下文,找找其他句子是围绕哪一个中心词(学生找到了“困苦”)来写的。接着,顾老师让学生讨论,有了这句中心句、中心词,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得到了答案――“如何困苦”。在体会困苦这个环节上,顾老师通过一项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

没有火烧烤食物,只好吃生的东西。

没有火烧烤食物,就不能 。

没有火 ,只好 。

没有火 ,就不能 。

没有火 ,只好 。

没有火 ,就不能 。

没有火 ,只好 。

没有火 ,就不能 。

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体会没有火如何困苦之后,顾老师点出了这一节的构段方式――先概括后具体。

接着,顾老师又出示第4自然段,让学生找出该段中心词句后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了自己的看法,但他们习惯于从内容上去比较,没有一个学生从写法上去比较。顾老师指出了大家在交流中的不足之后,指出在思考问题前首先要听懂老师的要求――体会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第二次比较,终于发现了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的不同,也就是构段方式的不同,第1自然段是先概括后具体,第4自然段是先具体后概括。顾老师又出示了学过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两个自然段,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不同的写法,对构段方式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巩固。

这就是学习,这就是语文学习,这就是语文知识积累的学习,这就是语文技能提升的学习。

2. 学习把句子写具体。顾老师除了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学生明白了如何把第1自然段的“困苦”写具体,让学生明白了如何把第4自然段的“文明”写具体,还通过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有顺序地写出人们有了火之后的“欣喜若狂”。

在课文中有一句话:“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顾老师在教学“受罚”一段时,先让学生明白“普罗米修斯受到刑罚越( ),就越能表现普罗米修斯的( )”。在讨论普罗米修斯受到了什么刑罚时,顾老师陆续出示了四句话,让学生朗读、体会并比较。

1. 宙斯派天神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经受折磨。

2. 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上,让他经受折磨。

3. 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折磨。

4. 宙斯派天神用沉重的铁链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烈日暴雨的折磨。

通过四句话的体会、比较,一方面让学生知道了普罗米修斯受罚的程度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具体的句子是怎么写出来的。

在学习第二种普罗米修斯受罚的句子时,顾老师再次让学生去体会比较。

1. 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鹫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2. 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3. 就是这样,宙斯还觉得不解恨,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去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这两个句子训练,并没有孤立地进行,而是融合在学习受罚这一段的整个环节里,自然生动,切实有效。

三、 解惑,解的是语文之惑,解的是语文学习与运用之惑

语文老师解的是语文之惑。但解什么惑?这些惑从何而来?这些惑如何去解?应该是我们深思的问题。

解什么惑?我觉得要解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方面的惑。惑从哪里来?我觉得应该有三个途径,一是老师在解读文本时的预设,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现,三是师生在交流、碰撞中的火花。怎么解这些惑?在语文学习与运用中去解。

在顾老师的课上,我深深地明白,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共享。整堂课,学生在一环又一环目标明确的学习中,不但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惑,而且在语文学习与运用中解决了这些惑,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巩固了构段的方式和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感悟了普罗米修斯的伟大和神话故事的两大特点,实现了本堂课的预期目标。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 悬念引读

在阅读教学开展之前,我们教师要善于悬念创设,让学生在好奇中投入阅读。小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刚刚学习了《开天辟地》这则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对有了初步认识。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导入新课,从中国古代神话引出古希腊神话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火是古希腊的一位英雄从天上盗下来的。这位英雄是怎样将火种带到人间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悬念使学生对这一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阅读课文进入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们读到普罗米修斯因为盗取天火帮助人间,被天神惩罚时,自然会被普罗米修斯的牺牲精神所感动。在阅读教学中,恰当的悬念能让学生进入文本的人物和故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二、 情境助读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展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通过转换文本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埃及金字塔特点及建造过程已经有详细的说明,但是小学生在阅读时,由于知识储备有限,不能完全明白具体过程是什么样的。面对学生的种种疑惑,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动感十足的动画,将金字塔的特点及建造过程用动画形式直观地展示,学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所表述的内容,从而有条理地理清课文结构,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总结。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达兄长对弟弟的思念,联系中秋节家家团圆的景象,体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这样变换诗词形式的教学方法较为新颖,拉近了小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三、 以写促读

完成了文本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反思,剖析文章的结构、布局,感悟文章的意蕴,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对文本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中,还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种能力的提高。

例如学习了《长江之歌》,学生通过优美的文字,了解了长江的源头以及长江悠久的历史,对长江增进了感情,同时认识到了现代诗歌的魅力。在课堂阅读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学习了《蓝鲸》一课,学生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有了初步理解,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课后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者事物,运用课堂上学习的说明方法,来进行说明文的写作操练。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解决问题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由于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的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提高,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成为许多教师的选择,但也有一些教师产生了疑问,如学习权交给了学生,不需要教师大量讲解了,那么教师省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呢?

其实,问题导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高了,教师要做的不是少了而是多了,那么教师具体要做些什么呢?结合最近的学习,我来说说自己的认识。

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准备,设计导学案

每节课,教师都要认真准备制订导学案。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学习反思等环节。这种以问题为主线,围绕师生共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组织的教学,极为有效地提高了针对性。由于问题导学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就要求教师事先预设各种可能的状况,明确课堂任务,并做好准备工作,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学习,既学会学习,又能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堂设疑,引导质疑

1.教师的设疑,即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提问

教师从备课环节开始,就要精密设计问题,对学生在预习环节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和整合后形成“问题链”。教师的设疑,就是要让学生在疑中悟理、在疑中明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选好问点。如,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要立足于“为什么盗火”“如何盗火”“结果怎样”等问题,将本课教学任务贯穿起来,再以讨论“你对普罗米修斯是什么评价”总结全文。

2.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想问”“敢问”“能问”“善问”

人们常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想问”。其次,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问”。再次,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问”“善问”。

通过把教师的设疑和学生的质疑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中更加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过程辅导,解决问题

问题导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导向,自主、合作、探究为方法,但不能全部放手。上课时,教师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讲解题思路,总结规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高效、互助学习。在学生的互动学习和成果共享中,往往还会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生的问题进行评价和完善,继续对这些新问题进行学习。

教师还要作为交流对象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如组建有效的学习团队,即学习小组的形成,要指导小组如何开展工作,要对有困难的小组或个人及时予以帮助,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如何抓住关键句子来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如何利用关键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何联系生活、上下文或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意思等。指导普遍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通过过程的辅导,学生既解决了问题,更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与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一过程,掌握了方法,再渗透情感教育就更完美了。

四、精讲精练,课堂小结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绝招一:“巧”用课本剧,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个案】在学习《乡戏》这篇文章时,前半段学生挺感兴趣,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读得声情并茂,可是文章的后半段就不是很吸引学生了。在要求学生分析“过去和现在”的乡戏的异同后,课堂气氛明显低落。如果再按照预定的设计学习,后半堂课就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什么深刻印象,那么前半堂课我种种精心设计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于是,我当即决定改变教学思路,抛出了第一个鱼饵:“假如你是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什么世面都见过,可就是没看过乡戏。今年过春节时,你去了乡下奶奶家,有个看乡戏的机会,门口的小伙伴来约你了,你会怎么跟他说呢?”感觉有些没劲的“小鱼儿”们一下来了精神:“我特别高兴,一口答应了。”“我才不去呢,有什么意思?”课堂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见机又抛出了第二个鱼饵:“那个小伙伴肯定很想去,所以如果你一口答应了,他一定会乐得直跟你夸耀乡戏的有趣;如果你不肯去,他也不会罢休,一定会好好劝你去看热闹的。假如你是那个农村孩子,你会怎么说呢?”这下答案就更多了。这时我提出了编排一个小课本剧的要求,强调要表现出两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学生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他们的尝试,课堂上一片喧闹,生气勃勃。

【教学反思】课本剧之所以能发挥“秘密武器”的威力,就在于它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沉闷的课堂气氛得到改观。孩子们觉得老是听老师讲很没劲,老是听同学讲也无聊,可是能自己讲,能自己动起来,那感觉就不一样了。后来,在教学中,我也屡次改变方式,有意无意地使用编排课本剧的方法来调动课堂气氛,效果都不错。这也就说明了学生特别需要这种自己参与、亲身经历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往往就是他们兴趣的激发点,使他们在学习时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绝招二:“妙”用课本剧,帮助突破难点

【教学个案】《推敲》这课的教学,给我和学生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课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很平,情感上没有什么起伏,内容主要是: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处理这段课文不用费什么力气,一读就懂了。但是这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如果处理得太简单,学生就无法体会韩愈在被贾岛冲撞了仪仗队后,不但没有责怪贾岛,反而帮贾岛改诗这一戏剧性变化后的潜台词,无法感受韩愈和贾岛的人格魅力。于是在学习时,我做了以下设计。先设计了一道填空,让学生进行提示语填空,想象韩愈和贾岛说话时的语气和神态,韩愈会勃然大怒还是会生气中略带好奇,贾岛会胆战心惊还是会不卑不亢,这些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接下来是重头戏,让学生把这段对话表演出来。自己是怎样理解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就怎样去表演。课堂上顿时出现了许多不同风格的“韩愈和贾岛”。简短的表演结束后,这时再让学生们坐下来回顾,哪种风格的“韩愈和贾岛”与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吻合,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体会了韩愈的“由怒转奇”的心境变化,体会了贾岛不卑不亢的谦和礼貌。

【教学反思】课堂上不但学生有学习的难点,老师的传授也存在难点。就如上面所举的例子。课文比较平淡,学生觉得没什么嚼头,但老师却不能这样想,因为文章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为中心情感服务的,都要表达一定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用巧思来“化腐朽为神奇,改平淡为绚烂”。课本剧在这里所起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文章的部分做好铺垫。同时让学生去想一想,演一演,让他们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境、感受,对于更好地把握课文内涵是有益的。除此之外,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时也可以让学生编一编,演一演,在实际情况中体会、把握课文。

绝招三:“活”用课本剧,体会文章意境

【教学个案】《九色鹿》课文不难,有的学生在上课前就对我说这个故事他三岁就熟透了。看来因为太过熟悉,课文已失去吸引学生的魅力了。但是我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先将课文第一部分九色鹿救起调达一段改编成课本剧,并安排几个同学将这段演得熟练、精彩。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先邀请全班的学生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欲望就全被调动起来了。有了好的开头,再学下去就不是难事了。课文讲读得比较透彻了,这时再让学生们将国王、调达、九色鹿会面的一段改编、排演,让他们乐在其中。最后,我出了个难题:要求学生们在表演的最后用旁白的方式对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进行评论。已经沉浸在剧情中的孩子们很轻松地把自己对三个人物的理解表达了出来。

【教学反思】并不是每个课本剧都要完整地表现在课堂上,有时就是一段、几句对话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这课中,我就将完整的课本剧拆分成几个独立的环节,有的精心排演,有的当堂让学生发挥,甚至有的部分根本没演,而以讲读理解来代替。但由于“课本剧”的“主旋律”贯穿始终,所以学生仍然感觉很过瘾、很吸引他们。所以,只要为学习课文服务,能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怎样安排都不为过。

绝招四:“多”用课本剧,综合培养能力

【教学个案】《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已经学完了,可是学生们仍沉浸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于是,我又上了第三课时,这堂课的中心任务就是将《普罗米修斯盗火》改编成课本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把长篇课文改写成多幕的课本剧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基于我对学生的了解,知道他们会十分喜欢这样的新任务,所以不担心他们会没有学习的热情。果然,孩子们热情洋溢地参与到改编的工作中去了。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完成高质量的改编剧本。看来我伸手帮一帮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设计好剧本,只把背景、人物上下场、表情神态等说明部分完成了,人物对话这重要部分留出空白,交由学生完成。接下来,我上了第四节课,要求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我下发的半成品剧本。这堂课的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作品中的对话很精彩,很符合人物的身份,让我看到了学生身上潜藏的文学天分;接着在他们的表演中,我又看到了他们身上所蕴含的戏剧天分。有了第一次成功的经验,我又让学生把《推敲》《苹果里的“五角星”》等文章改编成课本剧,也都受到学生的欢迎。

【教学反思】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极有好处的。首先,可以巩固和加深对“课本剧”这一形式的了解,能够熟练地运用它。其次,在改编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语言文字,是对遣词造句能力的反复锤炼。再次,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的角色出发来撰写台词,对于他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传神地写好人物的对话也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在课本剧的排演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因为除了角色语言需要表演外,每个参加演出的人还得互相沟通,为演好剧本而付出共同的努力。

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摘要:课堂发言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提供良好平台。针对学生“忌发言”的根源,从做好发言准备、营造发言气氛、强化发言技巧、跟进评价激励等层面探索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发言准备 发言气氛 发言技巧 评价激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口语表达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文明、和谐、个性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课堂发言是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提供良好平台。但笔者观察了很多课堂后发现:低年级课堂往往气氛活跃,学生发言积极;到了中年级,举手的越来越少;到了高年级,发言者更是寥寥无几,学生似乎都变得“沉默寡言”,只有几个尖子生在“垄断”发言。无奈之下,教师很多情况下只能“一言堂”,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心不在焉,致使课堂低效。

一、学生“忌发言”的原因分析

学生“忌发言”的原因主要如下:一是缺少积累,语言贫乏。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思维就会“堵车”,不能连贯顺畅地表达,即使被指名发言也往往词不达意。 二是自尊心强,怕被否定。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尊心强,总怕发言不当会被同学嘲笑,所以有的常常欲言又止,有的干脆选择沉默,还有的曾因答错被同学嘲笑过,被老师否定过,就不愿轻易举手。三是基础较差,发言能力弱。学生的认知水平总有差异,对于

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在限定时间内理解要求、思考答案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不发言,“以不变应万变”。 四是教师提问少,没有发言机会。进入中高年级后,教学内容多了,教师为了赶进度,提问较少,学生即使想发言也没机会;有些学生因为之前举过多次手,老师没让他们回答,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发言的兴趣,直至不愿回答。五是问题没有吸引力,不愿发言。有些问题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没有挑战性;有些问题设计没有引人入胜的情境,没有坡度,似乎要故意为难学生,挫伤了学生发言的热情。发言能力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与教师及学习伙伴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能力。它能有效衡量学生课堂上的专注度,充分展示学生的胆量和自信,呈现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及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提升学生的发言能力势在必行。

二、提升发言能力的策略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针对以上“病”因,在提升学生发言能力方面探索出了如下策略。

(一)做好发言准备

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就会在表现欲的驱动下激活已有储备,产生表达冲动。

1.充分预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引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以在课堂上有话可说。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前,我布置了系列预习活动,让学生到野外观察蝉,到网上搜集蝉的相关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等。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质疑:“既然脱壳那么麻烦,蝉为何还要脱壳?又为何在树上脱壳?”针对这一问题,学生发言踊跃:“蝉身上有一层硬壳,虽然有保护作用,但是限制了蝉的生长,所以要脱壳。”“在树上脱壳是因为蝉脱壳后身体很虚弱,在树上比较安全。”……充分的预习,增强了他们发言的信心。

2.充实积累。

积累越丰富,精神和语言的对接之树就会越繁茂。平时,我会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积累丰富的语言。每学期都会推荐一些阅读书目,

还会帮助学生办理图书馆借书证、学校借书卡,也会同其他班级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以提升学生阅读量,为积极发言做准备。当然,

深层次的阅读在于积累和运用语言材料。因此,每天我会要求学生摘录一些好的语句,利用早自习等空余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摘录的优美句子加鼓励。时间久了,学生的知识面广了,感受丰富了,理解的层次深了,也就敢于发言了。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我与学生一起讨论:“在遭受奇耻大辱的‘宫刑’后,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使他最终选择了‘忍辱偷生’完成《史记》的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和“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的激励”。对此,我追问道:“可能是哪位英雄的故事激励他‘一定要活下去’?”此时,学生调动课外积累,大胆发言:“他想到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为西汉名将”“他想到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大败吴师”“他想到孙膑被剜膝盖骨,最终完成《兵法》奇书”……最后,还有一位学生引用名言总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经天纬地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就是我们题目中的“发愤”之意,司马迁无疑就是这“成大事者”。可见,有了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见解深刻。

3.学会倾听。

有研究表明,人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只占9%,可见听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发言能力,前提是重视其听的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三条路径进行:一是树立榜样,吸引倾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给学生讲一些关于认真倾听的故事,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听讲笔记”“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的访问”“汽车推销员卖车”等,并表扬认真听讲的学生,让大家明白认真倾听的重要性。二是学当“小老师”,训练听讲。对于某些已掌握的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课,因为角色发生了变化,“讲课”的学生会讲得很认真,其他学生也会因为新鲜而认真倾听,并产生争当“小老师”的欲望。三是参与评说,培养听说能力。学生发言过程中,我会注意随时引导:“谁来评价一下她的发言?”“猜猜看,他为什么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不断的暗示,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倾听的意识。

(二)营造发言气氛

创建相对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改变学生发言现状、提升发言能力的捷径。

1.提高可亲度。

首先,教师语言有吸引力。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机智俏皮的活泼,往往能感染和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发言的欲望。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为体会园子的“自由”,我设法将学生带进“园子”。我说:“看,老师的手臂一挥,我们已身在这园子里了。我就是这园子里的倭瓜(出示图片),我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你是园子里的什么?说说你在园子里的生活。”幽默的语言,巧妙套用文中的句式表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他们或说自己是园子里的黄瓜、玉米、狗尾巴草,自在生长;或说自己是园子里的小鸟、蝴蝶、蚱蜢,快乐嬉戏;或说自己是园子里的小猫、小狗、小刺猬,追逐打闹……从他们抢着发言的状态中,不难感受到园子的生机勃勃以及他们对园子的向往。

其次,教师语言情感丰富。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往往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求知欲,进而乐于发言。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在深入感受作者内心愧疚的环节,我播放了舒缓的乐曲,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抱母亲入睡”的片段。当读到“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出来”时,我的眼眶也湿润了。也许是受到我情绪的感染,课堂显得尤其静谧,

学生已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当我请他们说说对“两行泪水”的理解时,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母亲此时也很难过,她担心自己年龄大了,会拖累孩子”;有的说:“母亲第一次被儿子抱在怀里,感觉很温暖”;有的说:“母亲觉得自己很幸福,苦了这么多年是值得的”……母亲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高大起来,他们对“母爱”的理解也走向深处。

2.善待发言。

学生发言是其内心意愿的表达,是他对某个问题的自我理解,无论对错、优劣,教师都应给予善意的评价或及时引导,如针对发言有误的学生,可以给他一个微笑,表扬他的积极参与,然后请他听听不同见解;针对发言内容还流于表面的同学,可以肯定他的积极思考,并请他沿着思路再往深处想想;针对有创意的发言,可以竖起大拇指,甚至带头为他鼓掌……善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让他们从课堂中得到鼓励,对下次发言充满信心。

3.学会等待。

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开展教学,为他们预留“想”的时间,尽可能地耐心等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勤奋》一课,初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细品童第周的勤奋。有学生说:“童第周每天天刚亮就起来读书,我就做不到”;也有学生说:“童第周的优异成绩与他的努力分不开,我与他比起来还差得很远……”在此基础上,我启发他们想象童第周还可能怎么勤奋学习。一学生说:“他可能会‘悬梁刺股’。”我借机启发:“你很好学,以古人勤奋学习的典故为例进行说明,童第周也许不会这样做,但一年四季他肯定都会坚持学习,想象一下。”这下,学生都陷于思考。我没有催促他们,而是耐心等待。一会儿,学生再度活跃起来,有的说:“冬天,天刚蒙蒙亮,童第周就坐在校园里读书了,寒风吹得他脸颊通红”;有的说:“天好热,童第周手捧着书埋头苦读,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珠”;有的说:“宿舍的灯早已灭了,童第周悄悄来到走廊,借着昏暗的灯光一遍又一遍地演算”……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下,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童第周的勤奋,也提高了想象和表达能力。

(三)强化发言技巧

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不是短期内就能调动起来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持续为他们创造多种练习机会,并跟进发言技巧的指导。

1.课前热身式训练。

我会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轮流安排一名学生走上讲台,或讲故事,或讲生活见闻,或转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的新闻等,再让其他学生作简要点评,并根据学生的评价,或多或少地对发言者给予鼓励。

2.课中针对性训练。

首先,挖掘教材语言训练表达。可以巧用插图,训练口语;可以斟酌字句,锤炼语言;可以质疑解难,深入探究;可以利用“留白”,想象补充;可以模仿训练,习得规范;可以续述结尾,深化言语。

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课,我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点训练表达。文中“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这句话出现在诺贝尔冒着生命危险做炸药实验的片段中。教学时,我让学生读读这三个短句,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一眼就发现了句中三个感叹号。以此为突破,我继续引导:“仅仅十几个字,却连用了三个感叹号,是不是重复了呢?换成逗号试试看!”学生认真揣摩,不久就争相发言:“用感叹号才能表现诺贝尔等待成功时紧张、激动、兴奋的心情”“三个感叹号连用渲染了实验进行中的危险气氛”“三个感叹号连用凸显了危险来临时诺贝尔大无畏的科学献身精神”“表达激烈的情绪或语气时,用感叹号更能凸显情感”……把握学生课堂上的思想脉搏,哪怕仅是小小的标点,也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令他们乐于开口,流畅表达。

其次,设计复述环节强化训练。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依照课文顺序有条理地叙述,提升其发言的系统性、连贯性;可以要求学生抓住中心,简要复述,训练说话的概括力。如让学生围绕诺贝尔大无畏的精神复述课文,学生就会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体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清晰、流畅的表述。

3.课后拓展性训练。

每课教学完,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式口语训练,如以景为题材的文章,可以组织开展“请你当导游”等活动,鼓励学生设计导游词,并现场演说;以人为题材的文章,可以组织开展“采访”等活动;哲理性文章,可以组织开展“辩论”活动;以状物为题材的文章,可以组织开展“广告设计”等活动;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组织表演课本剧等活动等。

在拓展性训练中,要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尤其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把问题分为有深度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和基础性的问题,请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回答。对

能力偏弱的学生要求低一点,能说多少算多少,还要给予表扬和引导;对发言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如回答要能抓住重点,回答完整等,以对其他学生有启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到发言成功的滋味,他们必会喜欢上发言。

(四)跟进评价激励

评价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着学生发言的有效性。

1.让引导融入评价。

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要认真倾听,从中找到可取之处加以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发言的偏颇之处,并能自主完善。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读到“公仪休爱吃鱼却说自己现在闻到鱼的味道就恶心”时,有学生认为“公仪休不诚实,他在说谎”。这个回答偏离了教学,但我并没有当场打断,而是耐心引导:“公仪休为什么要‘说谎’呢?”经过交流,学生意识到:“果断拒绝会伤了对方的自尊,不利于朝廷和睦。”还有学生进行补充:“公仪休的拒绝是充满智慧的拒绝,是为了顾全大局的善意谎言,更体现了他的大公无私。”

2.让激励渗透评价。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他为何会这样回答,进而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理解了课文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普罗米修斯的认识。有学生说:“他是极负同情心的神,看到人间没有火,他便冒着生命危险去偷天火,可见他极其善良。”我追问:“你能想象没有火的日子怎么过吗?”有学生说:“如果让我吃生的东西,我一口也吃不下!”还有学生说:“晚上停电,黑咕隆咚,真是难受!”……对几位发言学生的感受给予了不同角度的激励后,一个平时很腼腆的学生悄悄举起了手,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并走过去抚摸着他的头说:“大胆说说你的看法!”这位学生小声说:“普罗米修斯知道盗取天火一旦被宙斯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为了人类,他甘愿这么做。我想他当时的想法肯定是: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 我带头为他鼓掌:“你的发言不仅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还主动联系生活实际与课文对话,老师为你点赞!”接下来的教学中,这位学生听课极为专注,发言频率也大大高于以前。

此外,我还在班里设立了激励制度,两周评选一次“发言之星”。“发言之星”可获得有教师签字的表扬信,累计保存。根据所获表扬信的次数,到期末再评选“发言明星”,奖励证书,张贴在“班级名片”中“班级明星”等醒目的地方,计入班级表彰。这种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发言积极性。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教师要善于为每个学生创造发言机会,让他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当众发言,再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应是他人发言的优点,并转述被评价人的发言内容。这样,各个层面的学生都会有勇气、有信心施展自己的发言才华。

要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他们从对方发言的内容、态度、思维、方法、勇气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既能发现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一面,还能委婉而亲切地指出同学的不足之处。

课堂发言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和总结,因材施教,及时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环节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定能为我们呈现他们的精彩。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大文学研究学派培育项目

中国医药工业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