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幸福感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 德育 幸福感教育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幸福,提高其幸福的体验。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国家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他们能否在德育教育中感受到幸福,成为幸福之人,对大学德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幸福感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1]
一、高职德育工作与幸福感教育的内在联系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教育。幸福感是人们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对自我存在状态(自我身体状况、心理功能、社会能力以及个人综合状态)的主观心理体验,是由动机、目标、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对生活、生命、人身价值的体验与感悟。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价值、目标和道德对幸福感的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德育与幸福感教育有着内在联系。[2]
1. 德育的心理基础是幸福感教育。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必须依托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正确的幸福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影响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心理因素。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幸福感教育,能使学生在接受德育的同时感受到幸福与愉悦,更投入德育过程中。
2. 德育的动力来源于幸福感教育。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重视教育的系统化、理论化,而忽略了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德育的内容经常显得空洞,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的形式往往是严肃的,缺少欢乐和轻松的氛围,学生被动地接受德育,缺乏了受教育的动力。因而,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幸福感教育成为德育的重要动力。[3]
二、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结果
关于大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材料较多,本课题组就杭州市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选择了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内几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380份有效问卷。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男生有180人,占47.4%,女生200人, 占52.6%;一年级有160人,占42.1%,大二119人,占31.3%,大三101人,占26.6%。调查的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幸福感缺失的现象。具体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学生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对幸福的理解
当问到“承担以下哪些社会责任时你会感到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们认为“帮助他人”和“为集体获得荣誉”这两项最能感到幸福,其余是“完成工作任务”、“参加公益活动”。[4]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在现实生活中, 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觉如何?”的问题时,在“学习满意度”、“友谊满意度”、 “爱情满意度”、“家庭满意度”等方面选择很满意、 满意、 一般的百分比加总占75%以上。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对生活感到比较幸福的。
3.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
当问到“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问题时,大学生中觉得自己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一般幸福的分别占13.16%、41.73%、34.96%,加总为90.99%,说明大多数的幸福感较强。但是,大学生中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非常不幸福的分别占8.65%、0.376%。加总为9.01%, 这说明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5]
三、德育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路径与方法
1.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是提升幸福感的必经之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幸福感主要源于在生活中的情感体会。因此,德育的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教授,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走入学生生活。如在学生社区设立德育工作站,开展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在教育活动以外的生活区域进行幸福感培养。
2.德育途径多元化
德育多元化对于幸福感教育有显著的帮助。通过调查发现,不同年级、性别、专业、生源等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幸福感。因此,各高校必须深入学生开展幸福感调查。在统一施教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如大一学生表现为友好关系低,因此在一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志愿活动等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大二学生表现为学习压力大,因此在二年级学生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活动等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大三学生表现为社会压力大,因此要将企业文化渗入到德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6]
3.德育团队规模化
德育团队的规模化是德育工作顺利展开的有力保障。高职德育实施“立德树人”的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具有规模化的育人团队。团队中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专职德育人才、具备心理健康知识的心理辅导人员、具备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更应有专业教师、学校管理者及后勤工作人员的加入。
参考文献:
[1] 唐洁、孟宪璋.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
[2]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4] 冯光.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基础性教育[J].南京社
会科学.2008(1)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
一、人际信任概述
(一)人际信任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最早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其做出专门的论述,他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心理学领域最早对信任进行研究和下定义的是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1958),他通过进行著名的囚徒困境实验发现,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并依此提出信任的定义,即“所谓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发生具有信任是指:他预期这件事会发生,并且根据这一预期作出相应行动,虽然他明白倘若此一事并未如预期般出现,此一行动所可能带来给他的坏处比如果此一事如期出现所可能带来的好处要大。”Erikson将信任定义为对他人的善良所抱有的信念或指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后来Rotter(1967)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认为另一个人的言语、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是类化预期的一种。国内学者对于人际信任定义的表述也在不断探讨中。
近些年来,人际信任问题成为了国内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对象主要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主要集中在人际信任与父母教育方式、人格特质、归因方式、依恋类型、主观幸福感等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情况,国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较初中生、高中生低,与“90前”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总体信任程度有所下降且差异显著(许兴,陈永强,2009);青少年归因方式越内控,其人际信任的水平越高,归因方式越外控,其人际信任的水平越低(孔繁昌,周宗奎,2008);大学生人际信任无性别、城乡差异(郭志峰,2005);大学生人际信任度偏低,人际信任不存在性别、专业上的差异,普遍信任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特殊信任在城乡上存在显著差异(庞彤彤,宋凤宁,2006)。
(二)人际信任的测量
用于人际信任测量的量表较多,主要有人际信任量表(ITS),是1967年Rottor根据社会学习理论编制的,用于测量被试对他人行为、承诺或陈述的可靠性的估计,适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特定人际信任量表(SITS),此量表主要用于对特定任务的信任程度的测量;信赖他人量表(FPS),用于测查被试对一般人的可信性、诚实、慷慨、友爱等本性是否有信心;马氏量表,主要用于测量被试与他人相处时,估计他人能否纵,得分越低,信任度越高。
二、主观幸福感概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自2O世纪5O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以Wanner Wilson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国内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O世纪8O年代。主观幸福感,即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Diener,1984),是量化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之一。主观幸福感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作出满意评判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快乐、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目前很多研究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采用的是Diener的上述观点。
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以大学生、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的研究主要涉及其主观幸福感的状况,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个体的自尊、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价值取向、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等。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掌握目标对主观幸福感有利,成绩回避目标对主观幸福感不利(赵春兰,金志成,2008)。大学生成就归因与主观幸福感负相关,成功内控性归因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乔婷婷,2010)。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应对方式以积极应对为主。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性别、专业上都没有著差异,只在地区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城镇。主观幸福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正关,而与消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相关(彭小红,郑谊贞,2011)。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技术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主要的测量工具有生活满意度量表(LSS),包括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和生活满意度指数B三个独立分量表,主要用于50岁以上成人;情感量表: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感平衡,此量表主要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心理满意程度;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用于测试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于1977年制定,国内段建华(1996)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三、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内分别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的研究较多,多研究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自我和谐等的关系,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的居多;多研究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社会支持、成绩目标等的关系,以大学生、老年群体为主。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较少,且不深入,研究结果显示,高人际信任的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显著高于低人际信任的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程度,初中生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李东,孙海红,2011)。大学生人际信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个体人际信任分数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高(王希平,2011)。对中国、德国、日本、英国四个国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相关性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德国、日本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存在显著相关,英国大学生在二者上的相关不显著(郭敏,2007)。
四、未来研究方向与思考
综合各种相关的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做了全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与手段上也各有特点,既有科学传统的问卷调查法,有个性的访谈法,还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等,都能针对各种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深入研究不够;研究对象较单一,主要以大学生为主,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甚少。
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研究对象上扩展,更多地关注中学生的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可以着眼于当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尝试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这一群体中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与大学生、普通中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有研究表明,中职生在学习心理、情感心理、个性心理、自我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着重在情感心理上,人际交往中情绪不稳、冷漠、感情易受挫等,很难与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因此,从研究对象上扩展,既可以推进和丰富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帮助。此外,针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感问题,可以从研究方法和测量上进行改进,从已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测量大多选用已有的量表,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编制测量工具,进一步推进研究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许兴,陈永强.“90后”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原因分析[J].心理研究
[2]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3]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与人际信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庞彤彤,宋凤宁.大学生人际信任度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5]赵春兰,金志成.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6]乔婷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8]李东,孙海红.初中生人际信任度与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高职大学生;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尺度之一,指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估,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参数。Diener(1994)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由三个部分即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组成[1]。认知维度以生活满意度作为指标,指个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生活中各个方面(如家庭、友谊、健康等)的满意程度进行的整体性评价。情感维度包含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方面,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会增强幸福感,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幸福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较多的报道[2],而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国内鲜有报道。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指学生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和感受,具体结构见表1。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对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体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抽取在校各年级高职大学生56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4人(38.2%),女生346人(61.8%),年龄为(20.37±1.48)岁。
2.研究工具
采用自评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国际大学生心理调查(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四个分量表,均为单维量表)等。调查者经培训后,采用统一问卷和指导语,组织学生填写后统一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560份问卷,在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72份,有效回收率84.3%。
3.数据整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一般情况见表2。由表2可见,高职大学生具有中等偏上程度的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以及较低的消极情感。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分布见表3。由表3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之间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性,女生总体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高于男生(P
三、分析与讨论
总体上看,高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同时研究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要高于男生。这一现象可用男女性别社会角色理论来解释。这种理论认为,男性在社会中角色很少强调情绪表达。而女性比男性对此更多地有一种接受的态度,并相信自己的极端情绪反应会被社会认可。这些差异引起对幸福感的判断不同,因此,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从大学生角度来看,男、女大学生在总体幸福感上不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但在对情感、行为控制因子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对情感、行为的控制能力比女生强。
本研究表明,农村生源及自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偏低。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当前城镇与农村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家庭经济条件与信息化程度,由城镇向农村逐级降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目前,农村与城市在各方面还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学生来到大学可能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相对于城镇生源学生存在较大的自卑感与不自信,不能很快和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处可通过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途径改善农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总之,高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状况良好。高职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针对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的大学生群体,应根据其特点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心理辅导与干预,如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教育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树立只要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持之以恒,就能取得成功的思想理念。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进行重引导、少训责等人性化的政治思想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和社团活动,进行诗歌演讲、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手工操作等比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挫折、困难和荣誉,努力培养积极、良好和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Diener E,Eunkook M S,Richard E,et al.Subject Well-B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 Psychology Bulletin,1999,125
(2):276-294.
[关键词]心理幸福感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增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91-02
前言
被称为“天子骄子”的当代大学生们,本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郁闷”“无聊”“没劲”“憔悴”成了大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有很多大学生存在对生活失去信心,学习没有动力,对人生没有目标,经常会感到厌倦、痛苦、空虚、无望。这些缺乏幸福感的现象,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进行调查,分析和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各类因素,探寻培养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路径和方法,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从而提升其实现自身价值的积极体验。
一、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和价值
(一)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意义
大学生由繁重紧张的高考步入高校后,自己认为自己的前途有了保障,从而放松了学习,不再刻苦努力,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有许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自私自大的心理,这破使他们当中有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不肯付出、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追求时髦。大学生常常容易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活不能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人际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恋爱情感问题等等,这些心理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悦纳,自我管理素质,进而提高幸福感水平。
(二)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价值
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提升,能够让大学生本人有个积极统一的自我意识,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侧重提高大学生的人际管理素质,促进他们自我悦纳,提高自我意识水平,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尊。自尊是个体主要的社会需要,是预测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主要指标。随着个体的成长,大学生对自我关注的程度不断增强,自尊需要的满足程度势必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人格。人格是一种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对内外部刺激的感受不同,个体对幸福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人格特质的影响。
3.归因倾向。归因是人们的一种主要的认知过程,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认知归因倾向,如内归因与外归因等。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幸福感具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成败归因倾向不同成就感不同、幸福感不同。
4.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级的个人内在精神需求,个体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价值感高低影响着个体对幸福的追求和幸福感水平。
(二)客观因素
1.经济状况。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与主观幸福感的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平均或高经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低经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社会关系有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婚恋关系、家庭关系等,社会联系程度和关系状况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影响。
3.生活事件。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虽已成年,但心理还不够成熟,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幸福感的变化。
三、增进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途径
(一)自我效能感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正确认识并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这对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其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2.教育者要重视增强其自我效能,让学生在价值展现时体验快乐、重塑自我,提升幸福感。
3.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估计和期望,提高学业成就,增强学习自我效能感,最终提升幸福感。
4.学校应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从积极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中的积极因素,去感受生活、体验幸福。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幸福感研究取向启发我们在研究自我效能感时,不仅仅要关注低自我效能感人群,更要聚焦于自我效能感良好人群,有意识地培养低自我效能感人群的自我效能,加强高自我效能感人群的幸福教育,提高幸福能力,使他们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更加具有韧性和弹力。这对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二)共情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1.共情的概念及案例。所谓共情,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感觉、需要与情绪的一种人格特质。
小王是在校大三学生,很聪明、很有才干的人,而且还非常热心并且慷慨。但是就由于她那种总是咄咄逼人的谈话方式,渐渐地,大家就开始躲着她了。
她来做咨询,充满了困惑和苦恼:“其实我就是说话不太注意,我一点坏心都没有,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现在那么不喜欢我,还总躲着我。”其实,她不知道,并非大家不喜欢她,而是大家需要保护自己。因为她的尖锐让大家感觉不安全,和她相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她的无心之过所伤害,为了减少这种伤害,别人就只好一躲了之了。
2.案例分析。人与人的相处,就是要在各自现有的角度上尽可能寻找相同之处的过程。就是要能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又懂得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思考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莫过于人际关系给人所造成的困扰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尽管他们中大多都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积极上进的愿望,但是,却往往被卡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以至于完全没有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具备共情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体育活动的不同项目可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有关资料证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间、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提升心理幸福感的效果。
(四)人格发展平衡与和谐人格能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人格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内部结构不断分化、调整的过程。人格各结构成分分化顺序有先有后,分化程度有高有低,但总体上是一个趋于平衡的过程,而理想的人格状态就是个体形成完整、和谐的人格结构。人格是个体灵魂的框架和载体,完整、健全的人格才能支撑起美好、清澈的灵魂,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感受。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人格状况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整体人格素质。培育大学生和谐人格,既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与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的幸福感可以被看做是大学生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的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并最终反映在大学生对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接受和积极认同上。大学生的幸福感从深层次上体现了大学生对人生意义与自我存在价值的求索,它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幸福感不仅仅意味着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人格和谐的完美状态。
【参考文献】
[1]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33(5):442-447.
[2]蓝海.大学生现代人格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6,(05).
关键词: 大学生 休闲动机 休闲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1休闲动机概念的界定。
休闲动机指引起、引导和整合个人休闲活动,并导致该休闲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它是产生休闲活动的主观原因(李仲广等,2004)。本文中对休闲动机分类的理论基础来自于认知理论中的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提出的。Deci和Ryan(1985)认为,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且是个体的一种需求。个体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环境。
1.2休闲满意度概念的界定。
有关休闲满意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大都采用Beard和Ragheb提出休闲满意度的定义。Beard和Ragheb(1980)认为休闲满意度是个体在进行休闲活动时所获得的正向看法或感受,它是个体对自己目前一般休闲经验所感受到的整体满意或满足的程度,并提出休闲满意度包括6个结构,分别是:心理层面、教育层面、社会层面、放松层面、身体层面、美感层面。本文采用Beard和Ragheb提出休闲满意度的定义。
1.3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界定。
对主观幸福感的理解,本文采用Diener(1984)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含两个主要成分:情感与认知。情感成份是个体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正性情感包括诸如愉快、高兴、兴趣等情感体验。负性情感包括忧虑、抑郁、悲伤等体验。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结构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实证支持。郑雪等(2001)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黄希庭等(1999)认为,幸福感是人们根据个人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肯定的评估,它包括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
2.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2.1有关休闲动机的研究。
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休闲动机展开了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休闲动机的分类和特点上。
2.1.1休闲动机的分类
2.1.1.1一般休闲动机分类。Tinsley等(1979)以因素分析的方式,从45种休闲需要中提取9种动机因素,分别为自我实现、友谊、权力、补偿、智力提升、社会服务、运动、自尊与自我控制。
2.1.1.2具体休闲领域休闲动机分类。国内外对具体领域的休闲动机的实证研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休闲活动,如旅游、体育运动等,通过对参与休闲活动的特定人群的调查,分析其参与休闲活动的动机。Beard和Raghed(1983)对120位16岁以上的游客进行旅游动机调查,发展出了一套测量儿童休闲动机的方法,他们将游客的旅游动机归纳成知识性动机、社会动机、主宰的诱因和逃避的诱因四类。
2.1.2休闲动机特点研究
陈文长(1996)以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为研究样本,探讨其运动性休闲参与动机的差异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年龄及不同参与兴趣的受试者在休闲运动的参与动机方面达到显著性差异。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对休闲动机的分类研究大都集中在特定休闲活动上,较少有研究考察一般性休闲动机的分类,从休闲动机的特点研究来看,研究者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来自国外以及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还缺乏以中国内地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
2.2有关休闲满意度的研究。
有关休闲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上。特点的研究集中在对性别特点的考察上。Riddick(1986)认为:休闲满意度在性别、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罗明训(1998)以分层随机取样法对1025位桃园县国小六年级学生休闲活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女性在美感方面的休闲满意度高于男性。
2.3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颇多,本文着重讨论其影响因素。许多学者很早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展开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人格因素、社会关系因素、文化因素、经济收入因素和休闲因素。本文着重阐述休闲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在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物质享受不断得到满足的现代社会,休闲生活的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有不少研究证明休闲与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例如:Lewinsohn和Graf的“愉快活动疗法”(1973)发现,休闲活动能对被试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为了证明休闲与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Balatsky和Diener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结论,休闲活动是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来源(转引自邱林,2004)。各种具体的休闲活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是休闲生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具体涉及体育运动、看电视、听音乐、旅游度假等。Hills和Argyle(1998)用牛津幸福感问卷对经常参与运动、看电视、上教堂和听音乐的人,以及不怎么进行这些休闲活动的人进行调查,发现经常运动的人的幸福感显著高于不常运动的人。因此,度假,以及对假日的期盼所引起的放松和其他的良好情绪成了生活中幸福感的经常性来源。
综上所述,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休闲生活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从休闲生活方面考察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多的研究集中于具体的休闲活动方式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而从休闲的其他方面,如休闲动机来进行的研究几乎没有。
2.4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三者关系的研究。
我在对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Kao(1993)指出,休闲参与时的内在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呈正相关。Deci和Ryan(1987)也说明了内在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的关系,指出如果个体越了解自我内在需求,则越可能在休闲时找到适当的方式满足其需求,从而获得更高的休闲满意度。此外,休闲动机也会对休闲活动参与有影响。黄仲凌和高俊雄(2005)在对中国台湾大专学生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指出:休闲动机的五种型态与休闲满意度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无动机、外在规范与休闲满意呈负相关,投入规范、认同规范和内在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呈正相关。
在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休闲满意度是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满意度越高,主观幸福感也就越高。Mannell等(1997)认为,当个体获得较高休闲满意度时,对整体生活会有较高的幸福感。黄长发(2006)在有关中国台湾大学生休闲满意度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的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吴崇旗等(2006)在探讨休闲参与、休闲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三者的线性结构关系时发现,休闲满意度可以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
3.对已有研究的总结
从关于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文献中不难发现,在它们各自的或两两关系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参考和启示,但是已有的研究中对它们三者及其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1从休闲动机的特点研究来看,研究者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来自国外以及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此外,还缺乏以中国内地大学生为样本的研究。
3.2已有研究明确了休闲动机与休闲满意度存在相关,且休闲满意度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但休闲动机是如何作用于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并不明确。
因此,以中国内地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休闲动机、休闲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路径是有研究价值的。
参考文献:
[1]Beard,J.G.,& Ragheb,M.G.Measuring leisure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983,15,(3):219-228.
[2]Deci,E.L.,&Ryan,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
[3]Diener,E.,Fujita F.Resoources,Personal Striving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A Nomothetic and Idiographic Approach[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5):926-935.
[4]Mannell,R.C.Leisure satisfaction.E.L.Jackson,& T.L.Burton(Eds.),Understanding leisure and recreation:Mapping the past,charting the future[J].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1989:281-301.
[5]陈文长.德国慕尼黑大学学生运动休闲参与行为,参与兴趣及参与动机之研究[J].嘉南学报,1999,22:123-134.
[6]黄希庭,郑勇等.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4-125.
[7]李仲广,卢崇昌.基础休闲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35.
[8]林忠程,李志峰.文藻外语学院学生运动性休闲参与动机之研究,中国台湾运动教育学会九十一年度会暨会议手册[N],200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