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护理人员;向导

护理人力资源是护理队伍的主体,对护理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有着决定性作用。我院建立了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护理人员培训模式,为护理人员的培养提供指导方案、制度保障,使护理人员的培养有计划实施和有评价标准。

1培训需求

护士培训以提高专业技能、增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竖立积极的职业态度为培训目的,确保护理人员具备足够的能力按照岗位要求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为此,本研究对我院320位护理人员护龄、学历、职称、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研。

2调查方法

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320份,回收316分,有效314份,有效率98.13%。

3结果

3.1各级护理人员护龄、学历、职称,见表1。

3.2知识的培训需求 研究全院的314份有效问卷得出:认为临床护理知识十分重要的人员占72%,认为专科护理知识是急需掌握的62%,认为知识和技能非常有必要学习的93%。

3.3技能的培训需求 对320为护理人员的吸痰、心电监护等基本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进行调查得出:对基本技能全面掌握的仅占21%,呼吸技能掌握情况较差,24%的护理人员未接触此项操作。

3.4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 根据护士的不同职位和护龄,相应提高能力需求:护龄较短的护士应提高护理基础;护龄较长的护士应提高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护师应提高临床带教的能力;主管护师应提高护理管理的能力;高级护士应积累更多临床经验,提高科研能力。

4培训方案

4.1各级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 根据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和护理人员护龄、职称、工作岗位,制定合适的培训方案及有效的培训目标。分层次的对全员护理人员培训实施长效管理。根据护理人员护龄各职称设立相应的目标和要求,分层次计划,结合临床实际、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制定具体的目标,如普通病房护士必须完全掌握简易呼吸球囊、吸氧等操作,而重症病房护士应完全掌握心电图、呼吸机能仪器的操作[1],见表2。

4.2实施分层次管理 将护士分层次管理与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进行结合。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向导的护理人员培训模式,让各级护理管理人员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的管理执行培训计划,保障培训落实。主要表现在: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全面管理,实施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及终身教育的教育体制,根据专业特点、能力要求建立适合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管理职能的体现:对培训质量和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培训过程进行指导[2]。根据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需求,设立相关知识讲座,采取应急模拟训练、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方法来加强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更新护理人员知识理论,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4.3科学评价培训结果 有效培训效果评价必须系统明确、操作简易。评估标准不仅要能体现护理人员技能和相关知识的增加程度,还要能体现培训后护理人员核心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本院为各级护理人员制定的评价标准包括3方面,17项内容。综合素质6项,遵守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团结互助均3分、考勤5分、工作积极性,服务态度均8分;工作能力6项,其中工作质量效率17分、重病患者护理计划制定4分,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技能操作均3分、临床护理能力8分、护理安全10分;专业技能5项,其中知识的学校能力及科研能力均4分、理论考核成绩5分、操作考核成绩和教学能力均6分。给予每项标准不同分值。将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分值权重进行区分,采取自评和他评,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为下一步培训方案的实施提供有效依据。

5培训效果

年度检查中,我院对培训结果进行总结,护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高达96.99%,技术操作满意度达96.54%,基础护理质量满意度95.27%,四项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取得97.5分。

综上所述,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医院护理人员培训模式是现今护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各级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在先关人力、物力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从而让护理人员的培养工作顺利的开展,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祖梅,张龙.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员分层次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研究,2014:34.

[2]杨华芳.护理人员按岗位分层次培训在基层医院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4:424-425.

[3]韩琳,李娜,陆卫红,等.中医医院新招聘护士持续性培训的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文第2篇

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检验医学,各种先进的检验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送检标本不合格从而影响到检验结果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在分析前对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得尤为重要。在临床检验工作中,由于检验结果的不准确从而影响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结合多年的检验工作实践,谈谈医学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判定及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从检验科医院网络信息系统(LIS)中调出2014年4月-2015年10月全年送检的各类标本共计403732例,从科室不合格标本登记本上收集不合格标本共计6145例,所有不合格样本均严格按照我院《检验科不合格样本拒收制度》(本制度参考《全国临床操作规程》)执行[2],并做好解释及登记。

1.2 方法。对2014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检验科接收的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原因及不合格标本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其造成不合格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改进措施主要有:①加快医院新信息化的发展;②调整检验科的工作时间;③与临床医护人员建立有效沟通机制;④对采集不合格标本的医护人员加强管理;④加强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④加强与医护人员的有效沟通等。采取发现即整改的办法,随着改进措施的不断推进,对全年各季度的标本进行统计,比较其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X?检验。以P

2.结果

2.1 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不合格标本调查情况

2014年4月-2015年10月年我科收集的标本共计403732例,其中不合格标本6145例,总不合格率为1.52%.

其中,血液和的不合格率均较大,粪便及尿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均较小。将不同标本类型的不合格数经字2检验可知:不同类型标本不合格率间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字2=981.342,P

3.讨论

3.1 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析

3.1.1 痰液标本 在本次研究中本研究发现,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主要是由于标本留取质量不合格所致,痰培养注意事项相对比较多,而且要求也比较高,有的时候可能会由于医护人员没有交代清楚,或者患者的留取方法不正确,唾液和痰没有分辨清楚,极易导致取材质量不过关。

3.1.2 中段尿 本次研究中,尿标本不合格也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未能及时送检、留取方法错误导致尿标本受到污染所致。根据卫生部规定表明,尿培养一定要先将外清理干净,采集中段尿后60min内送往微生物实验室,而且应该确保2h内进行接种。如果无法及时送检、接种,应该将尿液放置在冰箱(4℃~8℃)内保存。通常,常温下尿标本最佳的接种时间应该是立刻或者2h内,这样有利于提高病原性微生物分离率,降低标本污染率。但是常常会因为接种、接收、运送等环节中的问题导致无法及时接种,使标本受到污染。

3.1.3 血培养 目前,血标本污染现象非常严重,而且采血量不足,没有掌握正确的血样采集时间都是影响微生物标本检验的主要原因。

3.1.4 粪便 没有及时运送标本是导致粪便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然而护士往往需要负责多个科室护理工作,因此很有可能有时没有及时将标本送往到实验室,导致标本干燥,使粪便培养结果出现假阴性。

3.1.5 分泌物以及无菌体液 分泌物以及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缺乏无菌操作观念,使采集标本受到污染,最后影响检验结果,使病原学诊断和实际感染病原菌不相符。

3.2 检验科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对策

3.2.1 检验科应加强和临床科室的沟通与交流 检验人员应该多和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交流、沟通,主动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及时改进、完善。如果发现检验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出现偏差,一定要认真、仔细检查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而且应该和临床医师多沟通。其次,应该制定一份检验标本采集手册,使每一位医护人员人手一册,包括临床项目检验意义、标本采集要求以及患者准备、采集注意事项以及检测时限等。

3.2.2 做好岗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工作 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检验标本采集知识培训以及检验操作技能培训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检验标本采集手册的内容,尤其是新分配的进修实习生一定要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其次,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应该下病房亲自示范标准、规范的操作方法,提高微生物标本采集操作规范性以及运送规范性,最大限度的减少标本污染,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合格率。

综上所述,检验科应该加强和临床科室的交流、沟通,加强标本采集以及送检过程的规范性,充分发挥管理部门的职能及作用,尽可能提高微生物检验标本的合格率,确保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王淑媛,柯培峰,庄浩林.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文第3篇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无形中造成了医患之间的隔阂,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人身伤害。目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认真研究医疗纠纷处理困难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寻求医疗纠纷最佳的解决途径,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是当前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疗纠纷的概念及分类

医疗纠纷一般泛指患者或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对诊断、治疗、护理过程、治疗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患方向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甚至司法机关控告或提讼,要求追究责任、赔偿损失所发生的纠纷。

医疗纠纷根据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无过失而分为两大类,即医疗过失性纠纷和非医疗过失性纠纷。医疗过失性纠纷,由于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明显过错,处理起来比较简单、直接。而非医疗过失性纠纷构成原因比较复杂,解释、处理工作极为困难,严重干扰科室、院领导的正常工作,处理不好甚至有可能激化矛盾,扩散影响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1]。

2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分析

2.1医方原因:医疗纠纷中的医方原因包括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素质、医院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诊疗或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执行医疗规章制度不到位,违反医疗技术操作常规,因工作中出现差错酿成纠纷;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过关,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认识不足,出现漏诊、误诊等诊疗失误,甚至因严重不良后果,引起纠纷;病历文书书写不及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常对补记的病历书写部分不予承认,认为院方篡改病历。在医疗活动中有些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询问病情、体格检查不详细,病历书写不实事求是,凭空臆造病历,或受患者所托对其病史进行隐瞒或涂改,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2];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语言技巧,服务过程中存在生、冷、硬、顶的不良现象,个别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同情心,与病人谈话语言生硬,解释病情过于简单,对病人主诉和家属反映表现出不重视、不耐烦,使病人或家属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医疗纠纷发生早期由于解释工作不到位、态度粗暴,造成医疗矛盾进一步爆发;部分医护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知情权重视不足,未向患者将病情、采取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告知,未尽到告知职责,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诊疗过程有疑惑,最后酿成医疗纠纷[3]。

2.2患方(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的原因: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普法教育的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且对医疗期望值过高,一但医院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结果差于预期,病人就产生不满情绪,极易导致医疗投诉。有些患者或家属出于经济补偿心理,想借助医疗纠纷带来经济效益[3]。甚至一些病人或家属把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用极端方式转发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如以棍棒相加,冲击医院、扰乱医疗工作秩序,欧打、辱骂医务人员,由此引发群体性恶性事件和暴力案件,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4];此外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医学知识,出于对患者的同情,偏听了患方的一面之辞,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出现片面报道,使医疗服务市场导向失衡。

3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3.1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与医院的各项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医院的一切医护行为严格按照正规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运作,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了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和计划,实施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医疗安全查房,定期通报医疗安全情况,找出医疗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限期整改,制定防范措施。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新分配毕业生的岗前教育,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

3.2强化业务技术培训,狠抓医疗质量。加强“三基训练”,举办医疗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科室坚持全科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误诊病例举行讨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定期举办新知识、新技术业务讲座,切实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诊疗活动中出现因医疗水平不过关造成的医疗纠纷。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大质量监控力度。防范医疗缺陷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护理工作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执行,避免医疗缺陷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建立建全了接诊、三级检诊、大查房、会诊、病案讨论等规章制度,降低误诊、漏诊率的发生率。提高病案质量,减少因病案书写质量不佳引发的医疗纠纷。新分配来的医师和进修医师等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掌握和熟练应用病案书写的规范,要认真及时记录医疗过程中的各项资料,重点要突出,条理清晰,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病案资料。同时还要注重病历的内涵质量,如主要诊断明确,治疗及时,合理用药,病程记录能反映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坚决杜绝对病例进行涂改、捏造[5]。

3.3尊重患者的权利,加强医患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尤其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同时,应将患者的病情、诊疗措施、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解释病情时,医疗人员应站在患方立场思考,用能够理解的措辞与用语。医护人员还应当在服务质量、态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讲究沟通的艺术性,仔细诊治患者,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当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文明行医,廉洁行医。

3.4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掌握各种纠纷、治安案件的应急处理方法。一旦发生或者发现医疗隐患或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的不断扩大。对于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损坏公物、危害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保卫部门要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同不法份子斗争到底,坚决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总之,医疗纠纷原因较为复杂,预防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是医院不可回避的责任。各级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监督落实,真正建立起医院治医疗纠纷处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瑞菊.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82-183

[2]许芳.加强病案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24-225

[3]王军.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特点与防范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20-22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文第4篇

对于新分配来的医护人员,对将在工作中使用的医疗设备还不熟悉,可专门针对这类人群开展常用医疗设备使用操作的岗前培训。既有利于新参加工作的医护人员对医疗设备使用技术的掌握,也减少由于误操作造成对医疗设备损坏的风险。对于能熟练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老”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的操作仪器设备,使得他们对操作规程逐渐淡忘而简化,一些错误的操作不再引起他们注意,而是抱着侥幸心理得过且得。这时需要提供医疗设备的规范操作培训,并通过考核打分来纠正一些医护人员的错误操作,提高他们的安全责任意识。

培训内容的设置

1以设备使用操作为基础

虽然医护人员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使用这些医疗设备了,但“怎么使用是正确的”、“如何设置设备常用参数”仍旧是他们所关心的内容。因此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规程仍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需要预置参数的仪器设备,要详细说明各参数的正常设置范围,对于参数的正常范围一定要让使用者牢记于心,通过计算后得到的参数数值要尽量精确。需用配套耗材批号或序列号来校准或调试的仪器设备,确保使用前做了校准和调试。对于非单一设备,包括其他辅助设备组成的成套医疗系统,还应该增加辅助设备使用原理、用途构造及工作流程等内容的培训。这样能使医护人员对整套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故障发生位置和影响系统运行的原因。

2以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为重点

作为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特别关注的是临床医护人员对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是否做的得当。在培训中,可以将设备保养项目按重要程度或间隔时间划为每日、每周、每月的设备保养和维护计划,督促医护人员按时保养,用时间量化方法去替代制度要求。

3以设备的安全使用为关键

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也是设备培训的重点。对有使用特殊气体要求的设备如麻醉机、肺功能仪等,要求医护人员要在气体瓶上做好标识,避免弄混。对于使用高温高压设备的科室,要定期开展压力容器特殊设备的专业培训;对于放射诊疗相关科室,要定期举行辐射安全防护方面知识的培训,必要时要请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士进行培训。切实做好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工作。

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制作

1准备培训资料要从日常工作积累入手

留心工作中常见的医疗设备故障,分析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使用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伪故障”,还是设备本身缺陷所导致的。及时记录,细心观察。在日常工作中积累需要培训的设备故障率情况,为培训的可行性奠定基础。在新设备安装验收时,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应积极参加厂家工程师的设备安装培训,并认真记录和学习。在对新设备加强了解的同时,也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材料。

2查找设备使用说明和相关资料

设备的使用操作说明书是了解操作规程,研究设备性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医学工程师所依赖的技术资料。进口设备的说明书大多是英文,或只在操作使用方面是简要的中文说明。这就需要医学工程师学习英文材料,或是查找国产同类产品说明作对照。对于与培训设备的同类产品,应认真对比研究。掌握同类设备共性和差别。而且除了研究不同品牌同类设备的性能特点外,对于同品牌不同型号的设备也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从纵深方向对培训的设备进行钻研,并能对同类设备进行对比评价。配件和耗材的质量影响着设备的正常运行。熟悉设备的耗材使用情况也很有必要。另外,要准备培训设备的发展前景和方向等方面的资料。医疗设备的发展速度快,技术更新快。向临床科室介绍先进的设备,有助于医护人员及时掌握医疗设备的发展方向,对科室技术开拓创新有一定积极意义。

3培训课件制作的重要性

随着医护人员参加培训的多样性和专业性,幻灯片式的培训资料必不可少。培训者可以将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数据、照片等应用到幻灯片中,让培训者轻松地讲解,让听众们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加深记忆。

医护人员岗前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孕妇;自然分娩率;医护人员满意度;负性心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8.08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in pregnant women during diagnosis process,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humanistic nursing on negative psychology of anxiety and fear. Methods A total of 82 pregnant wom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lso received comprehensive humanistic nursing. Nursing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natural delivery rate as 80.5%, incidence of negative psychology as 14.6%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pregnant women to medical staff as 95.1%, which were all better than 46.3%, 48.8% and 63.4%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Humanistic nursing; Pregnant women; Natural delivery rate; Satisfaction to medical staff; Negative psychology

孕D怀孕至分娩是孕妇的身体方面、生理方面、精神心理方面产生改变的一个过程, 并且孕妇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与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的诊断与护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多数初产妇对怀孕准备不足可能会产生焦虑与恐惧等负面心理作用, 对妊娠结局产生不良影响。这个时候就要对孕妇实行人性化护理缓解负面心理影响, 改变妊娠结局[1]。本次研究人性化护理在孕妇就诊过程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站进行就诊的孕妇82例, 年龄22~39岁,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1例。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 观察组在普通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面的人性化护理。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为孕妇就诊创造出良好的安静舒适的外部环境, 让孕妇心情放松、身体放松。②通过对来就诊的孕妇和随行家属进行妊娠健康相关知识方面的讲解, 使孕妇对生育观念树立健康的态度, 抑制负面心理的发生, 使孕妇在整个妊娠过程中处于身心的最佳状态。③对某些心理比较脆弱, 容易发生易怒情绪, 容易焦虑和不安的孕妇, 实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④对某些具有妊娠并发症的孕妇, 建立个人就诊档案, 并对孕妇和随行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努力抑制妊娠并发症的发生, 使孕妇安全到达妊娠末期。⑤努力提高本单位门诊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年轻的未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通过这项措施使得年轻的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从事本工作应该具有严谨、细致、耐心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护理工作对孕妇妊娠结局的重要性[2, 3]。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负面心理发生率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