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经验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经验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营造一个浓郁的研究氛围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营造一个浓郁的研究氛围,就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作用,通过教育科研工作,帮助教师尽快地接受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使每位教师都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都能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和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营造出一个广大中小学教师人人都主动学习、个个都乐于研究的浓郁研究氛围,所有教师都处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研究的状态下理性工作的良好环境中。

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实现两个有效提高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教育科研为手段,实现两个有效提高,就是通过教育科研在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实现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双提高。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过程中,通过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吸取,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样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科研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化的发展,又间接地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了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科研机制做保障,促成三个良好习惯的形成

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要以科研机制做保障,促成三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就是学校要在制度与管理上明确规定,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必须遵从科研动机是学校需要、科研过程要创新提高、科研评价要注重实效这三大原则,使教师通过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逐渐形成主动自觉的研究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校逐渐变成自觉从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的良好管理习惯。三个习惯形成后,就彻底克服了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课题立项时的“功利”思想,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盲从”心理和课题成果评价时的“浮华”之风等问题,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了兴师、兴校、兴教的驱动力。

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压要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形式。促进四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学教师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生;心理问题;探微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028-02

长期以来,人们都会有一种误解,即优生好教,不像教差生那样费力费心,不用为他们旷课、迟到、早退等琐事而烦心;也不必为他们不听课、不完成作业的学习态度而操心,不用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好好学习;不用为他们出格的举动,甚至打架斗殴等违纪行为而担心。其实这只是肤浅的认识,优生的教育虽然没有上述问题,但单是心理问题就足以让老师们费尽心血。而在优生云集的重点中学,优生的心理问题就更为突出和棘手。根据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本人将从重点中学优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根源、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方法这两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究。

1.优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根源探微

1.1自大自傲心理源于常受褒奖。优生学习成绩优异,习惯了听赞扬、受奖励的环境,老师、家长对他们关爱有加,充分信任他们。这很可能使他们形成惟我独尊的心理。常常表现为自命不凡,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我行我素;不愿正视自身的不足,讳疾忌医;在集体中往往表现出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如果不能正确对这些心态加以调控,就会变成盲目自傲,处事简单粗暴,看不起其他同学,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甚至对老师也会表现出傲慢无礼,品头论足。有部分优生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每次考试语文成绩却不理想。其特点往往是试卷的第二部分阅读和第三部分作文能得较高的分数,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却丢分严重。在考后与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这些优生的心理:觉得基础知识太简单了,不花吹灰之力就能学好;对上课所讲的知识不感兴趣,他们的兴趣就是大量的阅读;字词默写简直是小菜一碟,压根就不去花时间去记忆理解。这样的自傲自居的心理导致这部分优生每次考试都会得到一个在及格线上下徘徊的尴尬分数。 而他们却不为此而难过,也不想花时间去改变现状,因为他们的想法就是如此简单,等到考前临时抱佛脚都绰绰有余。

1.2嫉妒、排他心理源于怕人超越。优等生较高的目标定位和角色定位,使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维持其"惟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争得"第一",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多有不满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的内驱力,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嫉妒而产生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的心理。而敌视心理往往会使他们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报复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同学向他们请教,他们常会用"不会做"来拒绝。究其原因,就是怕别人超越自己。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1.3爱慕虚荣心理源于争强好胜。优等生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分要求自己,处处争强好胜,时时要求高人一等的地位,事事追求一种完美的境地。在行动上过分注重细节而显得刻板教条,有时候稍微做得不够完美,不符合自己的心愿、理想便忐忑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强迫症症状;另一方面追求完美的倾向还表现在对他人和环境的过高期望,从而导致对生活的不满和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周围人相处困难。人生追求完美本是件好事,但过分注重功利注重得失,追求"至上",就会陷入完美的泥坑,心态失衡。重点中学的学生初中时在县里、乡镇中学一直都名列前茅,家长、老师和他们自己对自己的期望都很高。原本很优秀的他们来到高手云集的重点中学后,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处在班级前20名、年级前100名左右,甚至更糟糕。很多这种优生进入重点高中以后,脸上没有了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忧郁、愁苦的表情,甚至演变成了神经衰弱症和强迫症,更有甚者最终无法坚持正常上课和考试,实为可惜。

1.4焦虑恐惧心理源于太重分数。学生考试焦虑体现在对考分的过分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惟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获取高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学生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从表面上看,那些重点中学的优等生们长期处在被褒扬、被欣赏的位置,因而,他们的内心一定充溢着成功的喜悦。但是,只要深究其里,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激烈的学业竞争中,优等生们大都有较高的目标定位,他们所面临的班内、校内竞争会更激烈、更残酷。他们的付出比别人更多,但收获甚微甚至是倒退时,强烈的自尊心便会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担心被人瞧不起,害怕考试名次再往下跌,以致造成考试综合症, 甚至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应试能力下降。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性格内向的农村学生身上。

另外还有猜疑心理、支配心理等不良心理。这些心理障碍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大多交互作用、恶性循环。只是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场景,某种心理障碍会愈显突出。

2.解决优秀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探微

2.1以失败挫其锐气。对优秀学生太多的关心和爱护会使他们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班主任应细心观察,发现其致命弱点,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让他去做他最不拿手的事,让他经历挫折,以失败挫其锐气,将其狂妄自大的性格磨得谦虚低调一些,这样才能经得起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大风大浪。

2.2以竞争代替嫉妒。适当的嫉妒能激发斗志,但过分嫉妒只会导致性格缺陷。正确引导优秀学生以公平竞争代替不良嫉妒,在班级和学校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设立完善的竞争体制,才能使优生远离恶性竞争和嫉妒排他心理的阴影。

2.3以务实取代虚荣。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不要给优秀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寄予太大的期望。因为要求太高,期望太大,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打不到目标,就可能会被虚荣心所驱使而以弄虚作假的方式来赢得师长、同学的认可。这样只能滋长学生的虚荣心,或挫败学生的进取心,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优生以脚踏实地的心态求真务实,比以爱慕虚荣、争强好胜的心理强迫自己,更能轻松面对所得和所失,也就不会为如何维护那点可怜的自尊而绞尽脑汁、浪费时间和精力了。

2.4以淡定冲淡焦虑。有考试综合症的学生必须抛弃"成绩唯一论"和"名次唯一论",把分数和名次看淡些,不要把超过自己太多的同学当作自己的追赶或超越的对象,用激励法来鼓励自己对过去的每一次超越,用淡定的心理来看待成绩和名次,考试焦虑症和考试综合症自然会慢慢消失。

当然,我以上所列举的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只是管中窥豹而已,所探讨的原因和方法也只是一隅之见。优秀学生的心理问题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过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想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全面认识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根源,更需要老师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恰当选择疏导方法和教育时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优生的心理问题,帮助那些他们及时走出心灵误区。培养高分低能、有心理问题和人格缺陷的人才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尽管我们无法培养出没有缺点的"完人",但我们可以培养"全人",即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对优秀群体中的学生,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避免受"光环效应"的影响而忽视优生的心理问题。在帮助他们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人格健全教育,使优秀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均"出类拔萃"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学优生心理问题的剖析及对策》(《才智》 2008年第21期 作者:李静)

[2]《简论学优生心理问题及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33期 作者:柴美珍)

[3]《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 2011年周方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