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语言文学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一向以“宽口径”著称,并没有固定对口的行业和岗位,学生一般会在教育、媒体、行政等领域发展,随着公务员和教师职业门槛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企业立足,从事文秘、策划、宣传、营销等工作。在基本专业素养和专业核心能力之外,沟通和协调能力、策划和创意能力乃至个人形象塑造和礼仪素养,都左右学生的发展前景;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掌握各类现代办公设备和技术更是职场生存必备的条件。针对就业市场的现状,我们将以下课程列入实训课程:口才训练、写作训练、公关礼仪、活动策划、调查与分析、现代办公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摄影、摄像。口才训练课程与写作训练课程是实训课程的重点。
围绕能力培养目标,重构实训课程内容
实训课程强调技能的训练。我们打破了理论教学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内容的固有模式,把实训课程的能力目标分解为若干能力点,再围绕具体能力点设计实训项目。项目化的实训形式,阶段性和针对性较强,实训过程中目的明确,形式多样,效果比较显著。口才训练课程教学。将口才训练课程分解为“心理训练”、“朗诵训练”、“仪态训练”三个基础训练项目和“演讲口才训练”、“辩论口才训练”、“面试口才训练”、“谈判口才训练”、“社交口才训练”等实用训练项目。口才训练课的教学重心放在设置情境实战训练上。写作训练教学。写作训练教学设置了“论文写作训练”、“公文写作训练”和“文学创作训练”三大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为若干子项目,如“文献综述写作训练”、“调查报告写作训练”、“报告文学写作训练”,等等。按照布置命题当堂写作习作点评反复修改的流程展开。每一次课是一次练笔的机会,每一次课后作业是一个项目成果。
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评价指标,增强实训效果
实训课程注重师生互动。操作技能类的实训课程让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需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口才训练与公关礼仪实训课程教学,场景模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训形式。根据不同主题模拟不同的场景,如求职面试、节目主持、商务会议、社交宴会等,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角色扮演得到锻炼。调查与分析和活动策划实训课适宜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这类课程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如调查与分析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强化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配不同的调查任务,要求学生以确立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访谈、进行数据分析,最后撰写和上交调查报告。调查任务可以与教师科研结合,也可以源于学生兴趣,或者是来自社会热点,既要有现实意义,又要难度适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发挥策划、监控和指导作用,学生真正成为调查活动的主体。学科竞赛和学生社团活动也是实训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如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选手选拔和“演讲口才训练”实训项目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每年定期举办“文学节”、“秘书节”等学生社团活动,有主题征文、“礼仪先生”评选等环节,可以和写作训练、公关礼仪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实训课程的评价指标多元化。实训课程可以评价学生提供的作品和成果。如摄影、摄像课程要求学生提交高质量的摄影和摄像作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制作网站,调查与分析课程要求提交调查报告,活动策划要求提交策划书,等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获奖、获得高端资格证书或是公开发表作品的学生,相关课程可以免考,成绩可以评为优秀。
第一,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良好的语言能力是考验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当今企业进行人才选拔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塑造学生高水平的语言能力,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适应时代及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第二,能够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要求该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要的对接,恰好满足当今素质教育要求,并通过其人文素养的培养为未来的素质奠定良好基础。
2提升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策略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若想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水平。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中文基础(包括文艺理论、中外文学史、古代和现代汉语三大课程体系)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包括应用文体写作、新闻学基础等)的统一,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本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其次,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结构的构建与完善。从本专业的独特性出发,笔者认为本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培养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学习的记忆力、观察力、探究思考力等内容;二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具体包括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两方面;三是培养学生普通话的听说能力,从发音、变调、轻声、儿化等方面掌握普通话与方言的发展规律,从而保障自己能够改变某些方言习惯,自由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周围人进行交流;四是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包括座谈会纪要、自荐书、调查报告等,并保证文字满足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格式标准、语句通顺等要求。2.2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课程结构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人文特征的学科,因此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多门课程进行优化,对于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课程优化过程中应当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并不断完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开设与课时调整,从而最终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其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最终提升该专业的实际应用性。
2.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客观上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摆脱传统的、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结合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该专业的创新要求教师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摆脱专业束缚,深度挖掘自身对某方面专业的理解与认识,比如新闻、文秘等专业作为本专业的分支,通过教师的引导,若发现学生对这些有兴趣就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这方面的学习上。因此,也可以说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先决条件,正如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做到举一反三。
2.4注重实践性教学
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面对一张黑板、一本教科书与一盒粉笔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进行读、写、练,这种方式过于机械化,仅仅是简单的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最终难免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应注重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结合进行明确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不断提升该专业的应用性。简单来讲,应用性教学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课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获得学生文化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的硕果。具体来讲,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要做到两点:一是课内外的结合,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应当拓展的新校园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应组织各种形式的、适合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学生自身潜力,并以此为基础,为学生走向职场奠定基础,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应用性;二是培育实习合作企业,应用性人才培养主要体现为工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尽快找到未来职业方向,适应职业生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
3结论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课程改革;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基础,更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的结晶和核心。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漫长的传承体系和复杂的传承流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文学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也是意识形态的物化,在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通常都是采用意识形态物化原则来体现人们对词句美和文字美的追求。在汉语言教学中,学习中国当代文学, 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学现象、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即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以下方面需待改进的地方。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
(一)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约束,在现阶段不少高校教学中都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和积极性。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地滔滔不绝,将各种知识点分解为条条框框逐一的列举在黑板上,下面学生通过对黑板上知识进行记录的方式来对各知识点进行理解,这就造成了学习的被动性和学生听课的不主动。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昏昏欲睡和埋头抄写笔记,等下课的时候一哄而散,很少去对知识点进行交流和探讨。一个学期下来,师生的彼此认识和了解也是十分有限。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地存在极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师永远是高高在上。
(二)教师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将来的社会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信息时代。人才的主要衡量标准和依据是对这个人的创造能力进行分析,创造能力是衡量人才的关键,也是决定其在社会工作中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指标。知识总在不断更新,在校学习的知识总是有限,为了能够在社会发展之中更好的学到对社会有用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对各种专业知识点的教学,同时还要教学生怎么样去学习,怎么样更好的掌握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创造性运用,具体来说就是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上。可足我们不难发现,如今不少中文系教师往往只重视教材上的知识传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完全缺少对问题的思考,没有小组讨论和交流的训练,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一到了实习的时候,方知道在讲台上非常害羞,说不出半句话来。至于书面的创作,更是少,连实习学校的教案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学术论文的发表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最根本额的根源是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教师不重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是客观实践的高度总结,对实际运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是如今不少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譬如。学生还没认真把文学作品原著浏览一遍,教师马上向学生总结出该作家以及相关流派的特点、思想意义和历史地位,到考试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一下课堂笔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查资料、筛选资料、归纳总结等基本动手能力根本没有调动起来。至于调查报告、撰写公文、新闻稿等贴近实际需要的应用写作,还是比较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训练。
二、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
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呢?
(一)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想要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就是传授知识,教师和学牛是上级与下级的不平等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必须绝对服从教师。由此可见,以教师、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观念,直接导致课堂的教学活动只存在着教师的单向传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讨论。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自然会逐渐降低,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处于表面的识记层面,缺少应有的深入反思。
(二)转变落后的教学法,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至于在教学法上,我们必须转变落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尝试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教学。探究型教学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性的引导下,主动地参加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并且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与结论型的灌输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型教学的最大的根本区别是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主地探究问题的存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培养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探究型教学的步骤口以分为:选择课题(发现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结论(解决问题)。
三、结论
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一体化教学已成为一种不可逆变的趋势,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其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材。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言理论 问题 改进 实践。
一 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现实
作为一名语言学的教授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同教授对象的“重文学轻语言”的观念作抗争。与文学的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相比较,语言及语言理论服务于生活的功能更隐蔽、也更无趣。语言是“既不能出产物质产品,又不能起宣传教育作用”①。尽管语言学家很早就作出一个明确的论断――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可是人们似乎并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直至在言语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时,才发现语言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才发现语言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才认识到语言研究、语言理论建构的重要性。也难怪人们会有如此误解,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教学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确实处于一种弱势,甚至连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和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语言能力及语言素养都是薄弱的。这种弱势的造成除了追究社会外部原因外,我们更应该客观地审视一下自身的问题,探讨探讨语言教学是否存在着问题。
客观地说,语言及语言学理论的教学思路长期以来基本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语言教学如现代汉语教学或许还会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而语言学理论教学则是完全放弃了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尽管在理论建构上,各个专家学者不断努力地修改完善着理论体系,力求语言理论的更生动形象,更深入浅出,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单一的听讲的角色容易让他们发生思维的懈怠,也很难产生感同身受的深刻印象。于是一旦走出了课堂、摆脱了考试压力以后,语言理论便还是停留于白纸黑字的阶段,还是那一堆枯燥的毫无生气的理论术语。语言学理论因为脱离了生活,越发显得抽象难懂。
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社会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人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它影响着社会生活,其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与这些学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语言的进一步研究,对语言学理论的继续深化构建,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推动语言学前进的传统动力是语言的教学和运用。对于一名中文系的本科生来说,通过课堂学习,掌握普通语言学理论,形成初步的语言理论框架,为将来更深入地研究语言学奠定良好基础是必需必要的。
因此,改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出路,将语言学理论通过教学的途径有效地传授予学生是改变当前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关键,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三 实践教学――语言及语言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理论结合实际,这是前辈总结出的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少人始终把这句话挂在嘴上,而实际行动却是与之相背而行的。理论结合实际,仅仅停留于从教材外找来几个干巴巴的例子作简单例证。学习者无论从空间距离上还是心理感受上都无法认同,无法产生共鸣,语言理论并未被完全激活。要想让学习者感同身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亲身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理论的接收消化。
目前高校设置的语言类课程包括“教师口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及“语言学概论”。鉴于笔者从事的是“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因此后者的实践教学为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后续课程,这门课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理论方面的素养”,具体来讲可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学理论修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和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②三个方面。鉴于这三个不同的目标,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应该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要求,语言学的理论教授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语言基本理论观点的介绍并要求其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重点。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教师“满堂灌”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条理化、系统化,但是同时也让学生产生被动接受的印象,进而对枯燥的理论观点产生排斥的心理,由此教与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矛盾。如何消除这个矛盾,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课内实践教学的介入。课内实践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生由单一的听讲者转变为听、讲、想三者结合的统一体,让学生在听中了解理论的学术背景,在讲中掌握理论的发展现状,在想中寻找理论的发展前景。在这之前,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行查阅相关资料所做的功课。通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学习者完成了教与学的自然融合,从思想上的碰撞到认识上的共识,相关理论由此在学习者脑海里烙下了深刻的痕迹。
除了课堂实践环节,课外的语言实践同样不可忽视。课外的语言理论实践方式最常见的要算语言调查法的运用。
语言调查法至今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然而根据我们对调查法的理解――调查法是指对某一社会现象通过访问、座谈测验或发放问卷等方式获得调查指标,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语言调查法应该是根据语言研究的目的,通过访问、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对一定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用语进行调查,获得调查指标,进而研究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语言调查法在汉语言文字学科方面的应用由来已久,主要集中于汉语方言上的研究。1924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方言调查会,由此开始运用现代语言调查法进行方言调查,并陆续诞生了一批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著作,如《现代吴语研究》、《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四川方言调查报告》、《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云南方言志》、《闽语研究》等。语言调查法在方言研究方面的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一些语料的记录、分析、研究,语言学家得到了他们要找的答案。这是一个理论从实践中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来源于实践的理论最后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受到实践的检验,由实践来验证理论的真伪。因此,语言学理论完全可以通过语言调查的方法来解释、说明、验证其理论内涵。
我们知道,本科阶段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包括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等理论。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语言调查法要根据理论内容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譬如在谈到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尤其词汇更被称作社会的“晴雨表”这个观点时,便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让学生去验证这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调查表的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调查者把理论放归现实,寻找理论和现实契合点的体现,是调查者理解消化理论的体现。因此,调查之前,应该在适当提示、积极鼓励的基础上,让调查者先自行完成调查表的设计,后经过比较筛选确定最佳方案。
语言调查应该首先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语言的发展变化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均可能发生,可以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方便开展调查的范围。譬如对于在校生来讲,范围限定在校园内,囊括所有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便是最方便的选择,既考虑到操作的现实性,又兼顾了调查指标的代表性,即时间跨度的代表性和思维活动的代表性。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在校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再加上大学生活的深入,往往会在学生身上留下明显的痕迹。大学生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迅速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处于信息前沿阵地的群体身上最容易得到体现。
其次是调查内容的确定。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缝隙。它的发生发展均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因此要观察语言的发展,必须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其生活仍是以学习为主,教室、图书馆便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而运动场、宿舍、食堂则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部分,反映了学生生活的另一面。因此,在这五个场景里发生的语言交际行为囊括了大学生活的全部。教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这五个场景于是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纬。由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他类词,既通俗又有代表性,于是这四类词便构成了语言调查的经。关于调查内容便可以形成一张以教室场景、图书馆场景、运动场场景、宿舍场景、食堂场景为横轴,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纵轴的“社会语言调查表”(见下图)。而入选的词语则必须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譬如在同样场景里出现5次以上的。
通过调查,调查者 “惊讶地发现了原来身边的语言是如此的丰富,发展如此之快”③,发现了语言的使用中数字化、字母化、双语的现象频繁出现,如数字化语言――886(拜拜了),3166(日语“再见”的意思),3Q(英语“谢谢”的意思),246(饿死了)等;字母化语言――GGMM(哥哥妹妹),RPMT(人品问题),PLMM(漂亮妹妹),TAXI(太可惜了),DIY(自己动手),KB(恐怖)等;双语现象――copy(一份),(超级)fans,(作)show等。也发现了此类语言的来源――网络世界,体现了网络时代节约、省时、快速的特点。还总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方言群体,包括了上述三种语言现象及另外一种有着特殊意义的用语,如:挂了(指考试不及格),早朝(指上早上第一节课),干革命(指上晚自习),金三角(指考试时有的怀有侥幸心理的同学坐成一个前后左右的阵势),烟酒生(有些精神面貌欠佳的研究生)等。总结出这个方言群体诙谐、生动、时髦的特点。有的还由此出发,进一步研究思考这样的社会方言和大学生心理的关系,提出如何看待这类语言的问题,与当今语言学家的思考呈现同步性。
运用于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与方言调查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自身的特点。语言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调查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习者理解语言理论。调查者通过生活中语言使用情况的记录、分析,从而验证了语言理论的真伪,延伸了语言理论的内涵,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奠定基础。与方言调查过程充满了疑问相比,为了验证语言理论的语言调查过程要显得容易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的汉语知识就能够胜任,完全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另外,语言学教学过程中引入语言调查法,还是为了刺激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参加调查的过程比得出调查的结论要重要得多。通过调查,把对语言理论的学习、思考进一步延伸到课堂之外、生活之中、语言学理论产生之源,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完善注入新鲜血液。
通过语言调查,不仅学习者受启发,理论教授者也可以从中受益。从调查结果中往往可以反映出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教授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向,随时保持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对于语言学理论课来说,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种体现。
总之,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实践语言理论,使语言理论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使语言理论教学课堂生动形象起来,这必将使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注释:
〔1〕 胡明扬著,《中国语言学21世纪展望》,《语言》(京),2002.第三卷,1~11
〔2〕 诰峰,《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原则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八期。
〔3〕 引自笔者所教授对象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的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目标定位
国内大学的新闻院系多从中文系分出,新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中文专业有较多的“姻亲”关系。许多基础课程甚至教材都一样,如汉语课、文学课等。从走访的几所高校的新闻院系看,讲授这些基础课的教师也多数为中文专业出身,这就难免使新闻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带有相当多的中文专业色彩。相继而来的问题是,因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同样的“现代汉语”教材(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新闻专业要用一个学期的教学完成中文专业两个学期的授课内容,即新闻专业为60多个课时,而中文专业则为120多个课时。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如仍像中文专业那样基本按教材授课,教师往往会出力不讨好。那么,立足于新闻专业特点,如何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比中文专业,新闻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强调应用性、实践性。按照刘大为、染宗棋“语言能力大致分为语言研究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观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理应以提高其语言研究能力为最终目标,而新闻专业、播音主持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则应以实用性为主,以提高其语言技能为最终目标。同是基础必修课,中文专业强调对现代汉语知识、理论、规律的把握,强调对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在新闻专业中,该课程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各种语言现象的能力。具体地说,包括听音辨音、学说普通话的能力,辨认字形、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选词析句、正确组织语言的能力,修饰润色、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深入理解鉴赏的能力,等等。
新闻专业课程的60多个课时,可分配如下:40个课时讲授,15个课时语言调查,5,6个课时为专题总结(如不规范用字、网络词语调查、语法新现象、新修辞用例分析等)。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相比新闻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如文字课、新闻写作课等),“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似乎缺失很多。许多学生也反映在新闻专业的课程中“现代汉语”是最倾向于理科的课程,学起来“枯燥乏味”。更大的问题在于,许多教师对现代汉语的认识也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有关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有的教师就拼命地把各种各样的概念、术语塞给学生,让学生死命地记、背。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甚至智育领域也有偏颇,忽视了语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显然,这样的“现代汉语”教学不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方向。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汉语”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当前,课程教学的中心应由传授知识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参与者,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使学生在快乐、民主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形成乐于探究知识的学习欲望。为此,结合教学内容,“现代汉语”教学可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再次利用讨论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基于现代教学理念,通过师生及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达成目标,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中,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内要完成确立观点、组织语言、陈述看法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新闻专业学生将来工作时必备的素质。现在的记者,尤其是电视台的记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突发新闻事件的现场,在现场根本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准备就要开始工作。这种情况下,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具备敏捷的思维,还要有连贯、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的内容,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像“文字的概说’、“语言的发展’、“语言的规范”等问题都可采用这种方法。
最后,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此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三、多向度的评价考核
目前,在许多大学的学科教学中,其主要考核方式是学期末的闭卷(必修课采取的形式)或开卷(选修课采取的形式)考试。此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这门课学习成效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并根据及格与否确定能否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显然,这种“一考定学分”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也很难体现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建立新闻专业“现代汉语”多向度的考核体系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