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审计整改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企业内部审计报告应用的现状分析
当前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应用虽然较以前有了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的良好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加强。
首先,企业领导层配合度不足,导致审计报告应用上的不到位和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于具体的财会管理实际。其次,审计报告应用及问题整改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造成结果应用不能有效落实,监督约束难以真正发挥应有作用。这些问题都直接制约了审计报告的有效利用,造成了企业财会管理工作长期无法得到本质上的有效提升。
二、审计报告有效应用的重要性
首先,内部审计报告积极应用能够有效落实企业发展目标,帮助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企业当前财务状况及管理现状,帮助其制定更科学的预算目标。其次,内部审计报告有效应用能够切实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实现有效风控,将一切风险最大限度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长时间问题遗留给企业造成实质上的风险与损失。再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辅助,其结果的有效应用能够充分保障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支持作用。
三、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报告的措施与建议
前文我们已经简要分析了内部审计工作及结果应用对于整个企业管理工作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想要实现内部审计报告的充分利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部审计报告规范性
首先,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要坚持三方面原则:客观性、重要性与简洁性。客观反映内部审计工作所发现的财务问题;重要性是指财务问题的指出要区分轻重缓急,帮助企业管理者能够在后续整改工作中更好的分清重点、了解主次,达到事半功倍的整改效果。简洁性是从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出发,力求语言精炼、条理得当,避免内部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和混淆,提高内部审计报告利用的效率。其次,在内容上内部审计报告要重视问题发现的正确性、及时性、客观性与完整性。便于企业管理者能够以审计报告为基础开展更多相关工作。在内部审计报告的整改意见给出上,要重点强调建设性,避免意见模糊给整改工作带来的影响与阻碍,提高整改意见落实质量。
(二)审计报告落实机制
首先,对审计报告进行及时公布,并根据整改意见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理,要求将整改责任落实在具体部门及管理人员头上,避免职权混杂。其次,根据各部门不同情况进行单独的内部审计问题汇总与数据库建设,将历次内部审计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对应相对的整改意见,避免同一部门统一问题繁复出现,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及整改意见落实质量。再次,内部审计报告结果落实期间,应周期性开展整改问题落实研究会议,并邀请主要部门负责人及监督方参与,并对尚未解决的问题重新分析讨论,跟进问题落实进度,避免拖沓和因为整改意见不当而影响整改效果的问题发生。再次,将内部审计报告中的整改问题落实情况与具体部门及人员的绩效考核工作挂钩,建立以整改为核心的新的绩效考核体系,避免整改工作流于形式和走过场,提高工作质量与管理层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三)打通部门闭塞,提升财会总体质量
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报告也应当重视其在部门沟通协调方面的作用发挥,通过走访、审计、调研,不仅要发挥财务数据分析调查的作用,也应当积极发挥财会部门与业务部门沟通桥梁的作用,通过内部审计这一方式,传达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基本精神,实现领导层、部门间的有效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本身也能够扫清障碍。
(四)加强审计人员财务素?B提升
当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虽然在素质方面较前些年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员队伍建设也是刻不容缓。尤其是为了加强内部审计报告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力度及效用发挥。在审计人员的选拔与考核中应当重点强化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积累,同时吸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审计人员队伍的教育与培养,提升其财务素养。此外,要加强对审计人员队伍本身的规范与约束,尤其是要重视职业道德培养,通过系统性训练和授课、培训等形式加强职业道德以及审计人员职业敏感度提升,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开展以及内部审计报告的有效编写,为落实整改意见创造良好基础。
(五)内部审计报告与财务核算有机结合
财务核算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及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财务核算也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利用内部审计报告促进财务核算质量提升方面应当充分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内部审计实现企业财务数据有效共享,避免部门间信息壁垒,提升财务部门获取数据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其次,通过内部审计有效推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科学与规范,避免权力高度集中与权利真空,让财务核算失去监督环境。再次,加强内部审计报告中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联系紧密性与同步性,通过审计与监督,确保财务管理与业务开展始终同步,确保核算工作科学与合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 管理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或“公司”)是国内A股市场最大的整车上市公司。2011年,上汽集团整车年销量超过400万辆,继续保持国内汽车市场领先优势,第七次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151位,比2010年上升了72位。
上汽集团审计室职能上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及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并向其定期汇报工作,行政上接受公司管理层的日常领导。成立至今,上汽集团审计室一直致力于对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研究。面对公司的高速发展以及外部的监管要求,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积极转变观念,对审计业务实施了重大调整,由以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审计为主的传统型内部审计,转变为以内部控制审计为主导的新型内部审计。
一、完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即有效履行内部审计职能的各类条件的总和,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基础保障,一般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导向、审计行业的发展和主管部门的支持等,企业一般无法实施控制;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内部资源配置、运行体制保障、审计职能赋予、质量控制手段和外部资源利用等,企业可以加以控制并不断完善。
上汽集团十分关注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2007年以来已两次对部分主要企业的审计环境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初对下属全部60家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实施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内容包括:(1)内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2)审计独立性;(3)审计业务开展;(4)审计工作质量控制;(5)利用外部专家服务以及与外部审计的沟通。
调研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及整车(乘用车)板块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比较理想,目前这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开展较为顺利,工作成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他板块企业受审计环境因素的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总体相对薄弱,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较难满足既定要求,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影响。为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应当首先从完善内部审计环境入手,不断优化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以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工作流程、工作底稿以及内部督导三个方面。
1.完善工作流程。科学、高效的工作流程,是审计工作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近几年,上汽集团审计室吸收合作外方(如通用汽车、大众汽车以及菲亚特等)并消化其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及经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与以往的工作流程相比,现有流程主要优化了初步调查、中期沟通、启动/结束会议、后续跟踪等环节,实践证明上述这几个环节对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有很大帮助。
(1)初步调查。在审计方案制定前,通过收集/查阅相关信息(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以往的内部审计报告等)、访谈、现场会议等方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拟审计领域的基本情况。在对收集信息进行初步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审计方案。审计方案的优劣对审计活动的最终效果将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是科学制定审计方案的前提。
以往我们对初步调查环节虽有关注但不够重视,也未将其固化为一个必要的审计流程。在与合作外方的几次联合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美国通用汽车等跨国企业非常重视初步调查,前期会安排很多访谈、现场会议等,有时候初步调查所花费的时间甚至要超过现场审计。而我们以往即使开展初步调查,也仅仅是收集、查阅一些基础资料,也正是因为工作不到位,致使我们忽略了其重要意义。通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充分、有效的初步调查和风险评估有助于优化现场审计程序,缩短现场审计时间,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2)中期沟通。即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结论时发现,并由其反馈管理层行动计划的过程。良好的中期沟通将有利于保障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与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但是与具体负责实施的相关管理层及员工的沟通比较少,一般都只是口头形式的,并不要求对方书面确认,而且也不要求书面反馈相应的行动计划。由于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导致时而出现在正式出具审计报告后被审计单位仍对审计发现提出异议的情况,进而影响审计发现的后续整改。同时,由于未事先确认相应的行动计划,后续整改的效果也缺乏保证(朱宪,2012)。通过不断优化、改进,现已建立了规范、有效的中期沟通流程,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每一项问题均单独出具统一的沟通单,明确问题性质(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一般缺陷/增值建议),描述所发现的问题及审计建议,同时要求管理层(一般是部门负责人)书面确认审计发现。一旦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确认了审计发现,马上要求其补充制订相应的行动计划(包括具体整改措施、责任人以及预计完成时间等)。改变了以往在总体审计报告完成以后,再要求被审计单位制定整改行动计划的方法,提高了缺陷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朱宪,2012)。通过优化中期沟通流程,加强后续整改跟踪,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率显著提升,相关问题基本均能按期整改,由此可见中期沟通流程的重要性。
(3)启动/结束会议。即分别于现场审计开始前和结束后与被审计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沟通的有效手段。启动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内容、目的、程序、时间安排以及总体评价标准等;结束会议主要是向被审计单位介绍审计结果。启动、关闭会议均要求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管理层和所属各部门负责人参加,除了所有信息充分沟通交流外,启动会议要落实重点审计事项的被审计责任人的人力时间配合工作;结束会议要落实审计结果的整改计划,由于所有审计结果整改责任均需单位主要领导承担,所以,关闭会议需要由单位主要领导逐一审核所有缺陷的内容、原因,整改计划的内容、措施、时间、责任人,若整改计划需要诸部门协同实施时,更需要单位主要领导落实决定牵头责任人和协同人,避免产生可能的整改责任推诿、扯皮现象,以确保所有整改计划能有效实施。
(4)后续跟踪。即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的跟踪审计,只有完成后续跟踪,一个审计项目才能最终关闭。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一般每半年定期跟踪已实施的审计项目的后续整改情况,由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发现问题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并要求其将结果上报集团相关审计项目负责人复核。对于未按期整改事项,我们还通过发出正式整改通知书的形式,进一步督促企业完成整改(朱宪,2012)。后续跟踪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保障,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将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
2.优化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所作出的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目的,一方面是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另一方面是提供证据,证明已经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审计工作手册的要求执行了审计工作。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内部督导的基础,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目的,设计并使用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
为确保工作质量,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标准工作底稿。上汽集团审计室针对不同审计类型逐步建立了包括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基建工程审计等在内的各类标准工作底稿,其中为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设计有审计报告文件夹索引、审计报告格式、审计报告意见征询记录、审计任务清单、审计计划、审计进度跟踪表、董事会议题清单、任职期间主要工作摘要、保值增值计算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前任审计调整事项明细表、历年指标完成情况表、内部控制检查记录表、缺陷等级认定表、问题沟通单、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说明以及廉政工作说明等一系列标准底稿。建立标准工作底稿,一方面是为了指导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以保证其所实施的审计程序能够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为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上汽集团通过创建审计作业系统,推进审计工作底稿的信息化。目前,审计作业系统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设置复核功能,强化审计工作底稿的三级复核制度;二是,通过设置底稿关闭功能,有效控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随意变更;三是,通过设置检索功能,方便工作底稿的查阅(朱宪,2012)。
3.强化内部督导。督导应当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近年来,集团审计室抓好审计计划制定、工作底稿复核等常规内部督导工作的同时,还运用传统的项目管理方法,对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监控,以确保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达到既定要求。目前,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均要求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进度跟踪表(甘特图),定期向部门负责人汇报项目的实施进度及进展情况。通过对项目进度的实时跟踪,使督导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审计实施的重要问题,有效控制工作进度和方向,确保审计项目的顺利实施(朱宪,2012)。
三、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即由相关人员实施的、旨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企业内部审计手册,以及审计活动的效率及效果是否达到既定要求的活动。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根据实施主体的不同,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其中内部评估由公司内部人员负责实施,外部评估由公司外部独立第三方负责实施。
1.内部评估。上汽集团是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下属二三级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近一百家,需要在下属企业和总部两个层面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
(1)下属企业。从2007年开始,上汽集团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实时监控和考核机制,要求企业每月上报审计工作月报,汇报各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对企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跟踪情况(跟踪主要经济指标,目的是及时发现风险,以便进一步安排审计工作,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机制)。同时,上汽集团通过年度工作评价,建立了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考核制度。在实施考核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机构独立性、工作覆盖面、贡献度(审计建议等)、月报及时性/准确性等。通过上述措施,集团所属企业的内部审计环境及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内部审计工作也得到了公司管理层的充分重视。
通过与合作外方的业务交流,我们发现定期实施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也是其加强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均建立了相应的质量评估手册。下一阶段,上汽集团审计室计划建立对下属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定期评估机制。目前,我们正在学习、研究合作外方的质量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质量评估手册,明确评估内容及方法。
(2)上汽集团总部。近年来,上汽集团通过不断优化审计工作流程,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同时加强审计项目督导,为后续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创造了有利条件。因资产重组,2012年上汽集团对《内控手册》进行集中修订。同时,审计室也对《企业内部审计手册》进行了全面修订,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明确审计质量内部评估的程序及要求。上汽集团实施的质量评估活动主要是针对单个审计项目,计划分为两大类:一是项目评估,即每个审计项目完成之后,由项目负责人对已实施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二是周期性评估,即由审计人员不定期抽取部分已实施完毕的审计项目样本,进行交叉复查。
在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1)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2)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及时性;(3)审计工作底稿的规范性、完整性;(4)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及可靠性;(5)审计发现的客观性、恰当性及有效性;(6)审计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时,我们还将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制定审计项目评估的评分标准,通过评分结果直观反映审计项目的实施质量,评估结果最终还将应用于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
2.外部评估。外部评估由组织外部的合格独立的检查人员或检查小组负责实施(如会计师事务所等),但目前在中国,外部评估还不是强制要求,而且定期实施外部评估的条件尚不完全成熟。鉴于此,现阶段企业首先应当致力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优化内部审计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内部评估,在提高自身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外部评估机制,进一步检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近年来,上汽集团审计室通过自我探索,积极吸收并消化合作外方的先进理念及经验,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下一步在帮助企业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对下属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并与日常考核相结合,督促企业不断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审计督导[S].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04-12.
[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2005-05-01.
[3]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试行)[S].2012-04-17.
[4]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试行)[S].2012-04-17.
中国注册会计师准则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都有相应的规定,比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第五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工作,应在组织适当管理层的支持和监督下,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第十三条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应在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以促进双方的合作。[1]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赋有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检查的职责,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角度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审计结果是可以互相参考和借鉴的(张俊 耿慧敏2014)[2]。由于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及其成果的重视(傅黎英2008)[3],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揭示的问题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在协助外部审计上,对外部审计所提出的问题和指出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内部审计要进行跟踪调查核实,督促整改落实,已经纳入内部审计职责的一个方面。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中内部审计职责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15年全球委员会会议新闻会上提到:“在促进国家良治的过程中,国家审计可以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揭示的问题和做出的审计决定,内部审计应当督促整改到位。”[4]以此类推,企业对于注册会计师发现的无论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问题,还是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问题,内部审计都应该督促跟踪整改到位。
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发现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政策的遵循和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会与内部审计师沟通,内部审计师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因为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和控制,内部审计师对外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寻查,旨在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师首先了解现阶段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执行情况,然后,再与企业相应部门经理或员工沟通,对问题的根源和导致内部控制薄弱环节组织讨论,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得出各方都认可的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最后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并报告纠正落实情况和尚未落实的情况。 内部审计督促整改落实,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工作职责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M企业内部审计督促整改实践
M企业属于股份制公司,正在IPO申报,每半年进行一次外部审计,以下就近三年来M企业外部审计发现和揭示的问题,即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对W企业在会计政策遵循执行方面和内部控制薄弱环节提出的问题,内部审计协助其进行后续审计跟踪,督促整改落实,然后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及纠正整改落实情况,对内部控制不断改进与完善,使企业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上和内部控制方面更加规范合理。
1、会计政策遵循方面
1)国内发货以交货和客户验收单签收确认收入
M企业国内发货,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本企业按照合同内容约定在国内向客户移交商品,同时取得经客户确认的交货验收单时,售出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即由本公司转移至客户,本企业据此确认销售收入。
内部审计部门对外部审计提出的验收单签收日期跨月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对于月底和年底发货,须取得客户在当月或当年签收的交货验收单才能确认收入,如果交货验收单日期跨月或者跨年,那么收入要在下月或下年确认,对这一个问题督促纠正,为符合会计准则要求。
2)境外直发以国际运单到达机场日期确认收入
M企业境外直发,即在与客户根据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以及本企业签订的外币销售合同内容约定,企业向客户交付商品、取得承运单位的国际运单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即由本公司转移至客户,本企业据此确认销售收入。
内部审计部门对注册会计师提出的个别没有按照国际运单日期确认收入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严格要求销售订单按照国际运单抵达机场日期在系统中作系统交货并确认收入。使会计政策得到遵循和执行。
3)货物到货后须及时在公司系统入库
内部审计从供应商预付货款询证函回函不符入手,与供应商财务对账得知供应商已经发货,M企业系统中货物未入库处于在途状态,导致财务报表资产数据错报,本应该计入存货,却体现在预付货款。还有一种情况,发现部分货物已经从海关系统出库,却没有在当月公司系统入库,存货未在财务报表中列表,货物处于失控状态,在整改的过程中,首先要求物流管理部应严格按照海关系统出库时间在系统收货入库,不允许不按时在系统入库;另外,真正在途货物要在每月底统计相应金额,在财务核算上进行暂估入库账务处理,半年报和年报在审计报告中披露该金额。
4)应付职工薪酬五险一金记账方式应遵循会计准则规范
外部审计提出审计报告应付职工薪酬应按照五险一金相应的明细披露,单位支付的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应在应付职工薪酬(五险一金)各明细科目核算,此前M企业一直在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五险一金各明细科目,内部审计对与财务部沟通,按会计准则重新规范设置科目,按会计准则要求核算。
5)销售订单收入与成本不匹配的问题
外部审计提出个别销售订单毛利率很高,经查,发现由于到货和交货先后顺序不同导致成本出在不同月份,销售收入没有严格按照与成本匹配的原则划分,导致销售收入却体现在一个月,在整改的过程中,严格要求销售收入必须与销售成本匹配,货物在系统交货,再开系统发票并确认收入,按规定遵守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
2、内部控制规范方面
1)与客户签订的资产租赁合同租期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对于全部在租状态的资产租赁合同都要求发询证函,发现有的合同租期与审计时点所属期间资产在租状态的租期不相符,从合同租期上无法判断租赁合同是否属于在租状态;还有的租赁合同使用供应商提供的采购订单模板,采购订单上面不体现具体租赁期间。因此内部审计师与租赁事业部相关人员进行沟通,认为不能体现准确租赁期间存在一定风险,一是无法确认租期,二是无法依据租期确认收入,三是不在保险公司赔付范围;纠正后,凡属续租合同,续租合同的条款可以参见前一个合同,均须签订补充条款明确租期,即如果延长租期,可要求客户提出延长租期的书面申请,双方再签订补充条款。 在合同租期的内部控制上得到改善。
2)总分公司往来对账问题
通过SAP/R3系统自带的事务代码,可以实时查询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余额及明细是否一致,由于新来的财务人员在记账时自行改变会计科目,使分公司与总公司应付与应收无法在自动对账的事务代码一目了然查看。内部审计师提出后与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和相关人员一一沟通,致使恢复了原来的记账方式。
3)物料主数据的维护问题
租赁业务的以销定采和二手销售订单类型应计入销售业务主营业务收入,然而注册会计师却发现以销定采销售订单类型的收入却计入转租赁业务收入,经查,该问题由于物料科目设置组维护错误造成的,内部审计师及时与商务管理部的主数据岗位员工及该部门经理沟通,找到问题所在,并要求主数据维护岗位检查现有的主数据是否还存在维护错误的情况,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
4)固定资产在不同系统的管理问题
内部审计在给注册会计师提供资料时发现从SAP系统导出的固定资产明细与BPM系统导出的固定资产明细不一致,经核对发现,BPM系统资产主数据中未列示可转移选件,理由是可转移选件只是LICENSE(版权许可证),没有实物,要附着在主机上才能使用。但是,外部、内部审计师都认为从它的价值和使用年限还是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在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师组织资产管理部门和物流管理部门一起沟通,使其纳入租赁固定资产管理。此后在BPM系统可以统计其出租天数、资产出租率、资产回收率,资产分析数据更加准确到位。
四、内部审计督促整改落实的职责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两大基石,内部审计的核心作用是参与治理、防范风险和确保合规,内部审计积极履行监督和控制的基本职责,对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积极督促整改落实到位,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和合理化建议,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落实,充分体现在审计深度和范围上内部审计的优势和特点,内部审计人员比外部审计人员更熟悉和知晓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与内部基本情况,因此,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合作的支持机制,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调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治理效果,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成果;成果运用
[DOI]10.13939/ki.zgsc.2016.22.180
1 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概述
内部审计成果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包含审计问题整改与审计意见的落实。
2 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意义
有效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对于内部审计的目标实现、组织价值的增值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可以改善组织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发现组织制度建设方面的不足,只有通过审计成果的运用,可以弥补制度的漏洞,织密制度的笼子,预防腐败案件的发生。
(2)有效的审计成果运用可以提升组织经营效率,内部审计通过对国有资产、财务收支等的审计,提出管理中的意见,只有通过审计成果运用,才能使得内部审计真正做到从管理中出效益,保证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3)有效的内部审计成果可以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审计成果的运用使得内部审计的工作在组织具体管理工作中得到具体体现,使得内部审计真正在医院管理中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
3 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运用的“力度”不够。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成果运用中占主导地位,内部审计完成审计工作后形成审计报告,并根据审计报告对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进行督促。内部审计单位成果是否运用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而对于组织管理层,无须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进行监督,这使得审计成果运用部门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积极性不高,或者甚至对审计成果视若无睹。
另外,因组织机构设置的问题,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属于同级部门,而在审计及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属于监督者,被审计对象或者其他职能部门属于被监督者,这种同级之间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在整个审计成果运用过程中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
(2)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韧度”不够。对于审计成果的运用,往往是通过审计报告的方式,提出整改意见,要求被审计部门开展整改。而内部审计部门随即开展下一个审计任务,对于上一个审计成果的运用与否,很少做到有效的监督。
(3)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广度”不够。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实际过程中,往往仅限于对审计报告中提及的某一事件开展整改,但并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无法做到标本兼治,部分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可能属于组织管理体制或者制度层面的问题,本质原因得不到解决,屡审屡犯的现象也就会一直存在。
(4)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亮度”不够。目前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体系中,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内部审计结果予以公开,组织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均不希望将内部审计成果广而告之,因为审计成果的公告,不仅增加了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质量的要求,也造成了组织管理层的无形压力。也正是因为审计成果不公开,审计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运用,运用多少,组织内部其他成员或者社会大众都不了解,更无从提及如何监督。
4 内部审计成果运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部审计成果的实际运用中存在力度、广度、韧度、亮度四个方面的问题,导致这些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1)领导对审计成果的认知理念存在偏差。领导对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认识不够。一是由于领导认为内部审计属于马后炮,发现的问题都属于过去式,从而对审计意见和建议不够重视,进而形成屡查屡犯的恶性循环。二是领导认为内部审计部门提交的审计报告中反映的内容对组织没有带来直接的经济流入,因而不会重视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从而导致出现内部审计审而不用,审计部门的工作以提交审计结果报告为终点。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组织地位不权威,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属于同级,内部审计部门难以指挥被审计部门开展整改工作,大部分被审计部门对内部审计工作存在抵触心理,对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也仅限于表面上,没有从根本上去整改,尤其牵涉到多个部门共同整改,反而会使其他部门将矛头指向内部审计部门,导致审计成果无法充分运用。
(3)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匮乏。内部审计成果能否得以运用,需要以足够的内部审计人力作为保障。但目前内部审计机构的现状是人力资源相当有限,这主要体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量”的方面指的是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而“质”的方面表现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人才的匮乏直接限制了内部审计工作成果运用。
(4)内部审计结果不透明。导致内部审计结果不透明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度、组织内部领导层、理解风险等。审计署对审计机关的内部审计结果是否予以公告,没有法律法规或者制度层面的要求。此外,部分内部审计结果内容有可能反映的是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将审计结果报告给组织管理层,管理者自然不会愿意承认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从而不会同意对内部审计结果进行公开。再者,审计结果公开存在理解性风险。部分内部审计结果专业性较强,涉及较多的专业术语,使得审计结果不便于理解,对于社会大众来讲,很容易造成理解性偏差,使得审计结果公告的公布背离了其最初的积极意义。
(5)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第一,问责意识不强。只要审计发现的问题没有对组织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即使造成一定的后果,管理层也不愿进行问责,因为一旦开展问责,势必会影响组织未来的发展。第二,审计问责客体难以界定。内部审计问责主要还是以部门或组织为问责客体,很少涉及对具体责任人的问责。尽管报告中有涉及具体经手人,但是经手人往往拒绝承担责任,并将责任推给集体决策。
5 改进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建议
(1)加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认识。加强管理层对政策法规的认知程度,接受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理解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真谛,主动接受和重视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
(2)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完善审计成果运用依据。协调内部审计结果运用,明确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目标、原则、方式、途径、责任、要求和考核检查办法等,推动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3)实行上下联动机制,实现审计成果信息共享。开展多种方式宣传审计成果运用的重要性,使领导干部重视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促进各项成果落实到实处。建立以单位负责人为责任人的审计成果运用监督体系,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共同协调,切实加强审计成果的运用。
(4)培养组织内部审计队伍,适当引入社会审计力量。充实内部审计队伍,从组织内部其他部门选取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与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形成优势互补。此外,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了解的领域,可以适当购买社会审计力量完成,在与外部审计合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的学习,逐渐做到独立完成,充实内部审计队伍。
(5)推行信息公开机制,促进成果运用公开透明、建立内部审计成果通报机制。通过结果公开的手段促进审计结果落实,探索扩大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新形式和新平台,提高监督透明度。加大审计成果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扩大审计成果信息公开,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6)严肃问责机制,实现审计成果执行刚性。建立审计成果运用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成果运用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对审计成果提出的整改方案的可操作性及整改落实程度等。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实行将审计成果运用情况纳入部门考核指标,同时纳入干部个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影响领导干部选拔或人事调动,加强领导干部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冬莲.浅谈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会计师,2008(6):63-65.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强化,融合
一、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概述
审计成果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独立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履行审计职责的过程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审计成果可以存在于审计工作之中,也可以通过音像、书面等形式表现出来。毕业论文,融合。审计成果运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被审计对象不是就问题改问题,而是对同类问题举一反三;二是审计意见和建议被领导采纳后,通过完善制度、修改政策,让未审计对象对被查处的问题进行对照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要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有审计成果利用途径。根据审计结果的不同,审计成果利用的途径通常有高层批示、职能部门采纳、联系会议采纳、移送处理、公示或披露、提请责任追究。
二、推动内审成果运用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因宣传力度跟不上,加之受传统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对审计成果运用重视不够,从而造成屡审屡犯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不论是有关领导还是审计人员,往往认为审计工作就是查找问题,提出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便已经完成审计任务,运用、转化审计成果是审计工作的“副产品”。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
(二)审计成果质量不高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对内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导致审计成果内容较贫乏、操作性不够强,使内审工作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三)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从目前内部审计成果利用的环境看,一是后续保障能力较差,二是成果利用缺乏连续性。
充分发挥审计成果的作用,应重点关注审计结论落实执行情况。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在审计成果产生与利用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衔接过渡,在对违法违纪问题的处理时,与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顺畅的协调配合关系,因此,审计执法往往是“只打雷不下雨”。
三、进一步扩大内审成果运用的措施
内部审计成果利用是需要领导的重视和广大员工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还需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内审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予以改观。
(一)强化后续审计,落实审计成果
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后续审计是完成前期审计工作后继续进行的追踪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审计成果,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步骤。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后续审计,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审计成果得到落实。
(二)提高认识,创造审计良好空间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成果运用转化的沃土,内部审计成果是领导层全面、准确了解内部情况,掌握全局,制定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首先,领导重视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推手,内审成果运用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领导有批示,各职能部门也就会遵照执行、认真整改;其次,职能部门理解是促进审计成果转化的关键,内审部门要加强与审计对象的信息交流,充分向审计对象宣传审计工作的性质、任务、要求,取得其对审计的认知、理解和支持;最后,内审部门转变思想观念,是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的前提,内审人员一方面要树立宏观意识,将审计成果的运用看作是发挥审计监督建设性作用的一项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注重时效,充分运用各种载体,迅速快捷地转化审计成果。
(三)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审计整改
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打破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局限,将审计成果的运用扩大到决策层、其它部门和考核工作。
一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企业在收到内外部审计决定或审计处理意见后,组织有关部门认真进行研究,落实审计意见。在规定期限内编制审计整改工作方案,汇总审计整改结果,审计整改工作方案的内容包括整改责任部门、责任人、拟采取的整改措施、整改工作完成时间等;审计整改结果的内容包括审计决定或处理意见的落实情况,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改进措施,尚未整改到位的原因及限期整改计划等。
二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为确保审计整改工作落到实处,公司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机制,强化审计回访或后续审计。通过有效的跟踪检查,督促被审计单位全面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健全和完善审计整改考核制度。为保证审计整改效果,公司进一步加强对审计整改工作的考核,把审计整改情况列入评价领导班子履行经济责任和考核单位年度经营业绩的内容。对整改不及时、措施不得力、拒不整改、屡查屡犯的单位,与单位领导班子绩效薪金挂钩,并按照公司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毕业论文,融合。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提高工作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取得实效。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将审计整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听取审计整改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整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督促落实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决定。健全完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抓好责任落实,落实工作措施,形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做到层层有责任,环环抓落实,确保整改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完善内部控制,强化长效机制。针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充分吸取教训,全面查找经营管理薄弱环节,深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毕业论文,融合。完善规章制度,优化业务流程,切实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涉及企业重大经营决策、重大经营风险、重要管理事项、重点控制环节和大额资金支出等方面,落实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防范经营风险。毕业论文,融合。
(五)提高审计质量,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份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保证审计质量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
一是加强审计过程质量控制。毕业论文,融合。从审计项目立项和编制计划、审前调查、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过程,到审计报告的撰写,应建立统一的客观的可操作的内审评价系统。毕业论文,融合。该系统要突出“客观性”原则,尽量使用量化标准,使审计成果更加规范、客观。
二是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实现内部审计从以合规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性审计为主转变,从促进加强管理、完善制度、提高效益出发,促进加强经营管理和服务宏观调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提升审计成果的价值,扩大审计成果的运用分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筑牢“防火墙”,当好“保健医”。
三是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成果的运用水平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低关系不言而喻,因此,各审计组织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保证审计人员随时掌握与更新履行其职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并不断提高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贵州电网公司.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管理[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陈新环.企业内部审计项目管理规范操作[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石贵泉.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