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馆图书馆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环境 业务外包 图书馆 采编工作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318-01
1.图书馆采编工作所面临新形势
采编工作作为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内容,其工作特性与质量的变化会对整个图书馆的运营带来明显的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尤其是电子型、网络型文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读者接触文献资源的机会,而传统的以纸质为媒介的文献资源则相对的共享资源能力有限。因此,新时期图书馆的采编工作要与时代潮流接轨,顺应时代采编工作要求。
2.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
2.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
新形势下图书馆采编工作重点与方式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变化,工作模式的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即采访内容、采购方式、编目职能与编目技术。
(1)采访内容的改变。在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载体不再仅仅以纸质材料为媒介,而是由电子型与纸质等多种信息载体并存的现状。这也就导致了图书馆采访工作方式与内容都要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采访环境与对象两个方面,如信息回馈与资源共享。
(2)采购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图书采集方式往往是通过预定、购买两个步骤,而现今图书馆采够图书可以通过网络订购文献资料,此法能够大大节省采购步骤,提高采编工作的效率。
(3)编目职能的改变。新时期图书馆编目对象包括印刷型文献和类虚拟性网上资源,因此图书馆编目职能也发生了改变,其不仅仅是提示馆藏是否拥有某种图书资源,而是应读者的需求将馆藏资源按照主体、形式等方式进行分类,实现资源的联合记录。而且,由于类虚拟文献资源本身的特性,编目人员再对其进行整理与揭示时的难度将非常大,编目任务量将非常巨大。
(4)编目技术的改变。图书馆业务工作中逐渐采用互联网技术,创建局域网操作系统,并实现了与外界资源实行联机编目与建库,编目技术向自动化、集中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为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联机编目与共享资源,编目工作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与网络协议,促进了编目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2.2 业务外包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变化
近些年来,随着类虚拟文献资源的出现,采编工作的任务量和难度逐渐增加。为节省成本,从上世纪开始国内部分图书馆将采编工作进行外包,并逐年呈现增加的趋势。现如今大多数图书馆都采用采编工作业务外包的模式,这给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1) 降低了采编工作成本。资金短缺是很多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如采编工作资金投入过多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运营。而图书供应商则不同,因其管理模式的不同,供应商在采编工作中的投资成本较低。供应商为获得图书馆的订单,往往将采编工作的全部或部分作为购书的额外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图书馆采编工作的成本。
(2) 解放人力资源。传统的采编工作占用了大量人力资源,并且由于其业务质量要求较高,从事采编工作的人员往往都是部门的技术骨干。而将采编业务进行外包以及联合编目机构的成立,大大降低了图书馆的采编工作任务量,缩减了采编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同时,将技术人员投入到图书馆其他部门,专注于读者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
3. 新形势下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
3.1 多元化的文献类型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改善与发展,网络成为为人所熟悉的东西,大量的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被人们所接触,电子化的信息资源在如今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图书馆中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也成为了采编工作的内容之一,并逐渐成为了能够与纸质文献相媲美的文献类型。在此新形势之下,图书馆采访人员应注重对其他载体文献的采购,但这必须在做好传统图书文献收藏的基础上进行,毕竟图书文献仍具有电子文献所不具有的优势。
图书馆要同时做好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建设,跟上时展的脚步,保证图书馆具备馆际共建与资源共享的较为广阔的空间。这不仅能够扩充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总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图书馆的采购成本。
因此,建设多元化的文献类型是图书馆采编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3.2 多样化的文献采访方式
图书馆应在完善传统采访方式基础上,扩展文献资源的采访方式。首先,可与有实力的图书商进行长期合作,由其提供书目数据;其次,建立图书馆采访信息系统,掌握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的采购。在传统采访方式基础上,发挥网络优势,调查与了解读者的需求变化,如采用QQ、电子邮件、BBS等工具收集读者需求信息。采访人员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与分析,建立需求数据库,继而进行有目的的文献采访。
3.3 成熟的联机编目
联机编目是图书馆在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必将形成较为成熟的联机编目体系。例如,国内存在的联机编目系统CALIS是我国一个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成员馆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直接提取系统内相关编目结果,从而省略了图书编目的过程。即使未能够在系统内找到自己所需求的编目数据,自己也可将此类图书进行编目,并将编目数据变为MARC上传到CALIS系统中,系统在经过审核之后会有一定经济回报。通过这一过程,系统内容将更加丰富,其他成员管也可共享上传的资源。
当然,这类系统在国内不够普及,仍然有许多区域性的采编中心和书目数据库,不能真正实现全国文献资源的共享。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编目的推广和普及,在未来必将建立成熟的全面的联机编目系统,涵盖整个国家的编目数据。
3.4 社会化的编目职能
近些年来,很多采购的图书多配有有关原始数目数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缩减了图书馆采编人员的任务量。并且许多民营书商灵活推送的服务方式也降低了采编人员的工作量,以优惠折扣的方式吸引图书馆的注意。而作为购书的一方,图书馆多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择合作方,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购书的成本和降低了编目工作的压力,还能够享受书商提供的额外服务内容。据相关资料统计,单独编目一种图书所需的成本在10元到15元之间,而套录图书的价格为0.3元,而由书商提供的书目则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因此,将图书馆的编目职能社会化也是未来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
5.结论
网络给所有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图书馆在新时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就是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的管理与日常工作之中,尤其是图书馆的采编工作当中。采编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图书馆的各项职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掌握图书馆采编工作变化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脚步,保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白万英.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6:179+191.
[2] 赵丽.网络环境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30:65-67.
[3] 冯亚娟. 浅析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大众文艺,2011,22:216-217.
[4] 李少贞.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河北科技图苑,2009,02:45-47.
[5] 喻志鸿.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采编工作的变化及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5:103-104.
摘要:通过调查,以淇县图书馆为例,归结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并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提出了发展思路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9.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37-03
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开始进入一个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复合图书馆转变的新时期,作为以传播信息资源为己任的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县、乡镇、社区、村等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日益受到关注,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诸如中心馆向基层延伸,总分馆制、图书馆联盟、乡村图书馆、街道图书馆等基层公共图书馆网。如何发展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最亟待研讨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基层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周边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进行了调查,目前从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结出制约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经费严重紧缺
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公共图书馆经费的严重紧缺,制约了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速度。基层公共图书馆馆舍破旧、设备简陋,破损书占馆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馆藏新书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淇县图书馆仅有1万元的经费,仅够订一些报刊,购书、增添设备无从谈起,致使图书馆的发展停滞不前,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图书馆发展的要求,更不能顺应时展的需求。
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农村图书馆建设占主体地位。2007年新闻出版总署同中央文明办等八家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国内外各界采用多种形式,多渠道进行捐助,在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农家书屋。2009年淇县有160多个行政村,农村书屋覆盖率为50%,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争相设立。但是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这样的好景没持续多久,就有半数关门,只剩一个空壳,老书锁着,新书无力购买,有的地方连管理人员都找不到。政府部门则认为财力有限,比农村书屋这类小事重要的经济建设就建不完,财力无从倾斜。笔者认为领导的认识是关键,经济支持是保障,没有政府的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就不能持续发展。
1.2管理人员素质差
目前,县级图书馆人员结构中“老、弱、病、残”的现象处处可见,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职工占极少数。知识结构偏低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尽管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但大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的。就淇县图书馆来说,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为零。这几年,退休的职工比在职的还要多,在职的6位员工仅有一位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老同志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想观念陈旧,接受新生事物比较慢,年轻同志又因工作待遇等问题,思想不安定,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成为图书馆向现代化发展的障碍。农村图书馆形势更不容乐观,管理人员大多是临时授命,不能专心经营图书管理事业。如淇县2008年有28家农村屋书,大多数管理人员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业务,工作上能够独当一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表彰,但这样的大好形势没能维持多久。近期,少数管理人员因有其他工作离开了岗位,有的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指望县级图书馆每年定期的下乡辅导分编上架新书,根本不想成为专业人才,加上图书馆经费短缺,无力资助加上工作清苦,使得基层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不安心基层公共图书馆工作。
1.3共享工程服务不到位
根据《“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要求,2008年底,各县级图书馆建立了资源共享支中心,然而因经费及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等问题,网线无法联接,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与基层文化站服务链接只是一纸空谈。如淇县图书馆各项业务仍旧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微机等现代化设备处于闲置状态,更谈不上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图书馆管理现代化,这种状况与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极不相称。
2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思路与对策
2.1把握好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契机
我国政府曾先后颁布了《“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等五个有关图书馆事业发展基本方向的重要文件,也陆续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项目。201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这些政策和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各地不断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促进了覆盖城乡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提升各级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支持,努力使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设备现代化,建立通畅、快速的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途径,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赵冰: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2.2打造一支复合型图书馆人员队伍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知识信息空前增长,促使图书馆事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成为现代化图书馆的主要标志之一。图书馆员也从过去的保存整理文献发展到现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场所,培养一支既懂业务又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将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45岁以上的老同志,要培养自我进取意识,根据他们思想觉悟高,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特点,营造热爱学习、重视学习的浓厚氛围,增强其使命感、紧迫感,实现自我加压,努力探索图书馆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吸纳年轻的图书管理者,协调有关部门在待遇等问题上正确对待青年职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新老结合成为图书馆现代化管理中的一支生力军。
农村、社区的图书馆工作人员,需加强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岗培训、专职脱产培训、短期培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定期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到馆或下基层开讲座、办短训班,选青年骨干脱产学习,制定激励机制和考核等措施,有计划、有措施、有步骤地推进人才培养,努力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及基层图书管理者的整体素质。
2.3实现图书馆联盟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极不平衡。由于我国一般不按不同行政区划分图书馆,各图书馆之间没有隶属关系,有的地区、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和机构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室),他们只对本单位本地区服务,拒绝对外服务,而条件不好的地区和单位的群众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却不能与之分享,不能使基层公共图书馆资源充分地开发利用。就淇县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来看,条件较好的淇县南杨庄村图书馆,拥有藏书4万册,报纸杂志50多种,有专人管理,馆舍150平方米,农村文化生活搞的十分活跃,一度被评为省级先进典型。而许多落后的村镇、社区,既无馆址又无图书,图书馆还是空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极不平衡。所以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必须实现真正的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争取多渠道资助,更要有政策的扶助和大力支持,争取基层公共图书馆覆盖全县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2011年8月,河南数字图书馆开通,这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发展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数字图书馆以其海量的文献资源,超时空限制的优势服务,显示出其极大的魅力。各地、县基层公共图书馆只需交少量费用,就可使城乡广大群众免费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快乐。以省数字图书馆为依托,各地市县公共图书馆为成员馆,建立起以城乡群众和广大读者为主要公共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全省人民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的目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应以数字化建设为目标,建立网络服务,搭建平台,波及乡镇、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实现资源共享。
2.4构建图书连锁服务体系
县级图书馆肩负着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重任,政府部门所在地就应拥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总馆),定期为政府部门提供信息服务、网络查询,让政府部门了解图书馆的职能,从而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比如淇县县委、县政府将搬至城北新区政府楼,图书总馆也应迁至城北,而老城设立分馆,继续为老城区居民服务。农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应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服务范围,在各地设立若干分馆覆盖城乡,让广大群众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借阅到自己喜欢的书或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县级图书馆应建立全县图书馆档案,定期培训专业人员,了解全县文化生活动态,制定出工作计划和辅导计划,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范围。
(1)对农村图书馆服务。根据其特色,举办农业生产、养殖业加工等专题讲座,请农业专家讲授科技兴农的报告会,通过点击各馆保存的数据、文字、声音、图像与影视信息资源,让农民了解时事动态和致富信息,顺利销售农产品,走致富之路。
(2)对社区图书馆服务。可提供就业、健康、法律、医疗、保险、交通、旅游、宗教、财产等综合性信息为居民服务。
(3)对弱势群体服务。关怀弱势群体是图书馆的责任,对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各种快捷、便利的服务,如上门服务,送免费上网会员卡等,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特殊要求,让每个公民都拥有平等获取知识信息的机会。
综上所述,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扶持。一是资金和设备的支援,二是政策和法律的支持,有党的好政策和逐步完善的立法,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再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老路。三是建设自己的发展模式,建立一支强大的复合型图书馆人才队伍,应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化社会发展。图书馆发展方向正由传统的模式向科学化、信息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而信息化是核心,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方法和手段的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因而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是图书馆事业的当务之急。四是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是文献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享工程”以特有的文化方式,把教育及时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了全民的道德人格,普及了全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全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让每个公民都能成为“没有围墙大学”的学生,跟上时展的步伐。五是构建图书连锁服务体系,延伸服务链条,改变服务方式,发挥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优势,更方便、更有效地传播科技知识,传播经济信息、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只有这样,基层公共图书馆才能持续发展。
总之,在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找准思路和发展方向,多种渠道建设和发展基层公共图书馆,实现基层文化事业的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成哲.县级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与服务方式[J].科技资讯,2010(33).
[2]王 燕.农村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10).
[3]王海燕,高春雨.发挥基层图书馆的作用 服务新农村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图书馆;文献服务
新时期党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了国家全面平衡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要求各级政府围绕发展的主题,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实施,实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宏观发展目标。
由此可见,在今后的时期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发展将是国家政策倾斜、工作规划的重点对象。
作为为社会提供文献资料的图书馆,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发展机遇,从新形势下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找准自己的角色,做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发展需要的目标规划和工作计划,改变馆藏条件、读者服务、全民学习状况长期落后的现状,为全面配合社会的发展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从宏观上看,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工作普遍存在两大矛盾,一是社会的发展要求图书馆加大文献资料的投入与政府部门普遍重视不够、财政经费长期短缺的矛盾;二是文明社会呼唤全民读书、全民教育与民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愿普遍冷淡的矛盾。
对此,图书馆的领导决策者要调整工作重心,整合现有资源,在安排好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将工作力量投入到解决两大矛盾的工作上来。
1.争取增加财政经费
自然条件、区位条件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由此导致的思想愚昧,科学文化的落后等因素的循环作用,又进一步加深了欠发达的程度。为了谋求发展,追求眼前效益,大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决策者总是以资金紧张为理由,在财政预算上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立竿见影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形象工程建设中去,使得原本就清水一盘的文献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如今,党和国家实施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宏观发展目标,并且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论断,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人口的素质的具体要求。这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事业尤其是平时难见行政绩效的图书馆事业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机遇不等于现实,区域决策者仍然会以种种理由控制、拖欠、挪用图书馆的财政预算。因此图书馆领导务必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国家文化部门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谨慎乐观地向主管部门提出建设性的图书馆增量、扩容、服务提升的规划构思,最大限度地争取到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支持,使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实现新的跨越。
2.扩大文献服务能力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说”理论,社会的一切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理由一,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原动力,只有实现了人的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理由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理由三,根据发展成果归人共享的原则,日益发展起来的社会理应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种种理由都表明,人的科学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我们的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图书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落后理念的制约,馆藏量和服务条件都没能很好地跟上时展的要求。为了彻底改变图书馆发展长期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状况,实现为社会发展提供文献服务的宏观目标,欠发达地区图书馆需要在馆藏规模,运转效率、服务质量上进行突破性、跨越性的自我发展。
2.1 整体规模的扩大。一是通过调整、建设,改善场地设施条件,扩大文献容量和阅览室容量;二是加大采购力度,增加文献种类和数量,改善文献资料匮乏的现状;三是通过跨地区联网,引进“通借通还”馆际互借服务模式,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2.2 提高文献流转效率。一是通过改善和提高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待遇条件,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科学地制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以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二是对专业性强的岗位引进高学历的优秀人才,运用最科学、最先进的编目手段,以提高文献资料的流转效率。
2.3 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资源共享、自助服务、移动式服务等现代图书服务管理手段,以营造舒适、方便、快捷的软硬件服务环境;开发电子资源、本地资源、开放获取资源,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把服务效率和效益提高到及至。
3.做好多元化服务工作
公共图书馆要发展,首先要改变服务观念,抛弃传统陈旧的以我为主,以一对多的服务观念。建立向读者全面开放的观念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通过加大服务力度,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现代化的读者服务管理,将存贮于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提供给社会,提供给读者,实现其为发展经济、教育、文化服务的作用。
3.1 全方位开展无障碍服务。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服务机构,公益性文化设施,它的大门应向全体公众人敞开,无论读者是否办证,图书馆都要一视同仁,特别是要做好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工作,简化入馆手续,实行一证多用。
3.2 走出图书馆,送书上门。利用流动车送书上门,将部分馆蔵文献送到馆外,直接在读者身边开展借阅活动,主动为广大读者服务。建立馆外流通点,从2006年到现在,我馆共建立图书流通点10个。其中乡村4个、部队1个、司法1个、社区4个。 如:武警中队、城南社区、城西社区等都设有流通点,这些读者群的特点是人数多、对图书需求量大,但不方便来图书馆借阅,我们可以通过上门服务,让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对图书流通点的图书我们还将定期予以更换。
4.拓展服务的方式
4.1 文化服务的拓展。利用网上的视听资源,加以配套的投影设备,可以开展放映服务,选取某个专题,对共享工程提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进行视听放映,或以专题,如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等;或以对象,如农民专场、学生专场等,把图书馆变为一个小型的视听中心,娱乐中心,发挥其社会效益。不仅聚集人气,而且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
4.2 自制资料的开发。在满足读者基本的咨询需要与娱乐的同时,可以对网上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促进图书馆业务向更深层次推进,比如可以下载编辑群众特别是农民读者所需的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致富信息等,通过播放或者制成光盘形式向农民读者发放,满足他们的需求。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帮助,将故事、歌剧、神话、民间歌谣等自己已存的纸质文献进行整理,并对网上同类的文献也加以利用,构建本地区的特色文献数据库,形成特色馆藏,参与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中去。
5.致力扩大读者群体
欠发达地区图书馆大多场馆规模较小,设施较落后,因此,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必须发挥“小场馆,大服务”的理念,把更多的工作投入到开展全民读书、全民教育的活动中来,以多样化、多层次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公众读书求知的热情,提高文献资料的社会利用率,发挥图书馆应有的功能,促进一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只有读者队伍扩大了,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提高了,公众的读书意愿增强了,图书馆的发展工作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全民阅读是全球公共图书馆长期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在致力于摆脱地区差异的中国欠发达地区就更显得更加重要。
5.1 整合资源。通过整合利用场馆资源,加强和完善原有的服务项目,发展和扩大新的项目,以新的形象巩固原有的读者群体,利用老读者的口碑吸引新读者。
5.2 举办讲座和展览。 举办各种展览、讲座、报告会、培训班、儿童教育活动经及手工制作、技艺训练等等,将趣味与学习、交流与传授、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组办读者沙龙,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家职能的作用。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引起社会的关注度。
5.3 加强自身宣传。利用媒体宣传,进行文献阅读成才、致富等专题报道,客观形象地展示图书馆的功能和文献资料的价值,使读书有益的观念深入人心,以激起全民读书的欲望。
5.4 举办读书活动。在坚守图书馆阵地服务,开放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流通外借等的同时,积极组织和承办世界读书日、读书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主题的系列活动举办群众性的读书日、读书节,树立以“小馆办大事”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
5.5 延伸服务。结合图书馆内容或者社会时事等,和中小学校、科技部门等联合举办趣味性、针对性的读书征文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群众性活动,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全民读书活动中来,以巩固新的读者群。
此外,还可以按个人兴趣、文化层次开展多学科、多形式的读书与实用成果比赛等创新性读书活动,以构建起求知、进取,蓬勃向上的学习型社会,最终让读书活动开出文明之花,结出发展之果。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欠发达,除了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制约以外,还与科技、文化意识的淡薄,文献资料的匮乏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作为以文献资料服务社会的图书馆,理应肩负起改变公众观念的重任,以优质的资料,创新的形式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
参考文献
1.程玉芳.从传统到现代-现代图书馆服务的五大转变.现代图书馆服务,2008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中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征集、整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
大中型图书馆要想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独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有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地方文献则是体现馆藏特色资源的一项重要标志。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地方文献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地方文献工作的不足之处
1.1缺乏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掌握,征集工作力量单薄
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庞杂和不规范等特点,一些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还未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健全,对文献资源没有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查,对外不了解出版发行动向和渠道,对内没有形成专门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文献征集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资料来源多靠少数人员在外奔走收集,一般所获得的文献偏于零碎分散,在庞大的地方文献出版物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进行专题资料的地域横向比较,导致一些重要的行业统计资料没有及时查漏补缺,时过境迁而成缺藏;文献的搜集局限于以种、册为文献单元处理,而大量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大多数馆尚未注重搜集整理这方面文献。这使得在对地方文献馆藏进行评估时,既缺乏系统、宏观的认识,又缺乏深入、微观的了解。
1.2整理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1)分类编目是揭示各类文献的首要方法。大多数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通用《中图法》。由于地方文献多属非正式出版物,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中图法》主要按知识的学科体系分类,不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而且对所属各学科的地方文献没有归类说明;在实际类分中,还有些类目概念模糊,使一些地方文献无法准确归类。如《岳阳说古》一书,内容反映岳阳历史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传说和演变,可入K29文史类,也可入K92地理类。其它如史志和史料(K25与K29);史志史料和革命史(K类和D类);地方简介与地理名胜(K29与K928),都存在内容交叉、类目概念模糊的问题。致使分类人员无所适从,有时甚至只能“跟着感觉走”,造成类分不一。
(2)主题标引不完善。虽然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计算机编目,同时进行主题标引,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主题标引不准确,内容揭示不全面,一些地名主题和团体主题没有反映。读者不能从多主题途径查准查全文献资料,以至影响了文献的利用率。
(3)征集整编环节缺乏衔接。由于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统一验收分编,这部分文献资料内容繁杂,书型不一,又没有在版编目和任何其它数据参照,加工起来比较繁琐,使得这些文献资料不能随到随分编,及时加工入库。
地方文献除了明显的地域性和文献性之外,还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各种年鉴和统计资料,是读者查阅利用的主要对象。而目前从征集到流通一般相距半年以上,造成读者不能及时查阅利用,影响了资料的使用价值。另外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由采编部统一支配,征集人员无权直接面购,对提供的出版信息不能及时采购到位,加上采购人员对地方文献工作熟悉和重视不够,对地方人物缺乏了解,使得部分地方人物资料和地方史料未能系统收藏。1.3开发利用缺乏力度
目前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大都重藏轻用,大部分书籍搁在书架上,造成库房紧张和增加保管工作量,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整理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除了首都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少数馆外,其它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上,坐等读者上门。由于地方文献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各种专题目录,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缺乏对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不系统,缺乏专业深度和历史衔接,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大大削弱了各馆地方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2改善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
2.1地方文献工作应成为提升图书馆整体品质的重要管理工作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馆内各方面的支持和协调,图书馆领导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地方文献工作列入重点业务工作范围,明确搜集范围和搜集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期、中期。近期工作计划,经常检查、监督执行。
2.2知己知披,加大征集工作力度和投入
征集工作是一项繁杂、艰苦、长期的“燕子衔泥”式的工作,需指派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了解出版发行动态、有公关能力和责任感的人员负责,多方面入手,如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本地内容的出版物,及时同书店和有关作者和相关人员联系预订或购买,尽量争取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员会、社科联;科协和文联、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等的支持,采取发函征集、上门征集、委托征集、举办活动征集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内部出版物,需“脑勤、腿勤、嘴勤”,花大力气征集。此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力度:
(1)开展社会宣传,增强人们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社会上对图书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借书还书”上,许多机关,科研单位对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的职能意识欠缺,甚至毫无概念。虽然各省一级政府均了征集地方文献以及出版物呈缴制度的文件,但影响不大,还须靠我们利用报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一切可行的传播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地方资料或提供线索,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执行。
(2)建立征集网络。建立省、区级地方文献收集和协调中心(纵向为地、县图书馆代征,横向以行业主管为龙头),与本地区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征集网点,还可聘请业余征集员,代征资料根据其价值应给予代征人员适当报酬。
(3)举办有关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既是宣传馆藏,推荐文献,又是征集地方资料的有效途径。
(4)对本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派人专访,取得文献。
2.3强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馆采用了ILAS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建立中文图书数据库。地方文献书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深度加工,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着重用主题词标引,以凸显地方文献的多重主题特点,准确全面揭示文献的内容,挖掘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力。通过数据库建设,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有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进而有的放矢的合理布局地方文献资源,实现跨层次、跨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在高起点、高层次上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4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既要重视“藏”,更要注重“用”。“藏”“用”相结合,立足于“用”,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本地域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设法改变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而要采取更积极的模式,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人点,让地方文献拥有更多的读者。
(1)整理和编制专题研究书目。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专题研究书目是读者利用文献的门径,数据库建成后,可从分类或主题途径,析出多个专题书目,如自然资源、物产、旅游、风俗民情、文化、教育、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史料等等。还应搜集整理分散在其它综合性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编制专题篇名索引。除建立书目数据库外,还可以建立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等,使地方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科学化。并逐步把旧地方志、族谱、旧平装书内的地方资料以及地方报纸、期刊等所有地方资料书目数据全部集中,编制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为地方文献网络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制地方文献不定期刊物和专门网页。为扩大馆馆藏地方文献的传播区,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地方文献部可编制不定期刊物,介绍馆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献、编录成果等,还可登载一些读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心得、意见等,此刊以内部赠阅形式为妥,花钱不多,而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此刊的内容也可同时制成网页链入本馆主页。
(3)与有关机构建立较稳定的地方文献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协作关系。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与有关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有关机构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专人专题定向联系。既可为其提供已有的文献,又可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文献,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还可与有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建立特约专题服务,提供二、三次文献,既有利于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学术索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宣传。
(4) 积极向各公共媒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宣传重点及时向报纸、电台、杂志等推介相应的地方文献,主办不定期地方文献专题讲座,以提高广大群众对地方文献征集和保存意义以及综合利用的认识。
2.5稳定队伍,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2基于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的信息管理新概念逻辑
2.1对信息管理相关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的界定对于信息管理(本文所谈的信息管理均包括知识管理在内,即取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包含关系〔4〕)的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为准确把握信息管理概念及性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信息管理范畴内的一切活动围绕“社会选择”而展开。作为知识信息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同化与异化的具体表现,在知识信息管理语境下的社会选择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客观性:知识信息社会选择是社会发展历史中固有的、稳定的、统一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普遍性:社会选择广泛地存在于各类与知识信息管理工作相关的社会活动中。(3)渐进性:就整个人类社会的泛在知识信息选择更替看,须经历由个别到一般、局部到整体、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而缓变过程,理解社会选择的涵义时要坚持相对原则,对知识信息认同度日趋升高或降低等事实也应视为选择。此外,由于知识信息的价值具有跨学科多重复合性特点,在考察其社会选择问题时应加以区别对待,例如,虽然某一学科规律随着学术进步在该学科内渐趋淘汰,但其作为一种科学史料在科学史研究范畴内(或作为哲学现象在哲学研究范畴内)仍有一定价值,不能笼统地谓之“已被舍弃”。(4)双边性(交互性):在社会选择形态由特定主体的个别选择上升到社会公共选择的信息交流过程(须借助语言工具完成)中,在不同选择主体之间(甚至同一选择主体的不同认识时期)必然存在既有分歧又有化解、既有隔阂又有沟通、既有冲突又有协作的矛盾关系,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机构作为一种专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独立社会分工逐渐形成并出现于历史舞台之后,以上矛盾便在社会公共生活层面集中转变为社会公众与信息管理机构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此信息管理机构指出版,图书,情报等各部门,本文以下的社会选择论述均基于此种社会关系,不再包括社会个体之间的选择关系),任何一种选择现象必是信息机构工作人员与相关公众(主要指原创者和利用者)双方共同的选择,当两者意见出现分歧时便存在权利博弈问题;由于选择的主体同时又是社会权利主体,而传播活动中的知识信息选择行为又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共存的特点(这里不涉及与传播、变换行为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除了与特定社会政治经济性质相联系的影响因素外,通常在工作制度设计上根据“机会均等,公平分配,合理规划”的原则,在以知识信息客体为中心(正向传播)的共同选择中,面对众多个体利益主体,编辑被赋予代表公共利益、具有公信力和公权力的角色,掌握最终决定权,受众在出版传播过程中须服从编辑选择,即侧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的集中性、纪律性;在以知识信息主体为中心(反向传播)的共同选择中,面对众多个体利益客体,用户被赋予代表公共利益的角色,掌握最终决定权,馆员在文献服务过程中应服从用户选择,即侧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的民主性、自由性。实际上,这种以“信息公平”为权利特征的制度安排正是因后文3.3节中所述的逆向选择而产生的结果,其根本的原因是为了适应知识信息充分进化的需要。(5)动力性:社会选择是知识信息演变过程中从局部上诸状态相互变换达到整体上彻底进化发展的依据、根源和动因;正是由于社会选择的作用,才使知识信息演变过程得以按一定规律循环运动。(6)分布性:类似于生物进化论、分类学中所指出的“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物种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并且实现繁殖隔离,以新种的形式成为生物系统线的基本环节,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相应地在信息管理学中有“知识信息组织分类是知识信息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不同知识组织之间具有相对明确的界限,并且实现相对的创新隔离,以新知识门类的形式成为知识信息链的基本环节,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播、变换和社会选择的结果”,大量统计数据和经验事实亦证实,知识信息的主、客体相互选择现象呈现显著的定向分布特征,并且在数量级上具有梯度分级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知识信息按不同层次组合分类的客观基础。体现在图书馆工作中,对不同组织层次加以唯一标签,即是标引工作,对同一组织内部的知识信息进行特征揭示,即是编目工作,作为知识信息选择的辅助手段,它的作用是支持同一主体、同一目的前提下的传播范围不断伸缩变化,为知识信息的创新演进设定相对的隔离边界,最终完成一组有内在相关性的连续选择序列。上述选择的主体与客体因受知识信息分类的影响也表现出离散化、结构化、单元化的分布形态(如专业读者,学科馆员,专业数据库,专业分馆等分化产物),这同属逆向选择结果。
2.2信息活动五状态迭代模式若截取历史横断面,知识信息不断创新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基本遵循五种元状态迭代模式:以原初态为输入,经过内部的传播、存储、变换态等一系列处理环节,以终末态为输出,主要跨越了编辑出版系统与图书情报系统两视阈〔5-7〕(本文不考虑知识信息采用实物性载体与实况性载体的情形,只研究知识信息采用记录性载体的情形,这里的记录性载体包括磁盘,磁带,胶片,印刷品等介质,以及作为物性记忆器官的人脑)。其中:(1)原初态是指信息机构与社会公众双边选择过程起始端点上的信息,即双方约定开始选择、内容确定的原始知识信息(如编辑出版系统中作者撰稿、记者采访后形成的原始稿本,图书情报系统中的零次文献等),具有离散性、粗放性、自发性、无序性等特点。(2)传播态包括正向、反向两种,传播对应于“遗传”与“继承”,正向传播态是指出版传播机构以知识信息的确定内容为基础,对出版物进行印刷复制及发行目标配置后的可传播状态,即同一知识信息客体相对于不同知识信息主体的传播状态;反向传播态是指图书情报机构面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者,将收藏的知识信息以元数据及知识空间方式提供用户检索遍历的状态,即同一知识信息主体相对于不同知识信息客体的传播状态,均需借助一定的媒体来加以实现。(3)变换态是指知识信息内容与形式的变换,变换概念对应于“变异”与“创新”,本文所定义的“变换”系特指信息机构管理工作所介入的、由社会公众与信息机构管理工作人员在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变换,如出版工作中的一校、二校、三校编辑修改、图书情报工作中的一次、二次、三次文献整理等操作,非指社会公众在创造性研究工作中独立完成的变换,信息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变换均不具有独创性质,以此区别于信息科学的其他研究领域。(4)如果将传播态视为知识信息内部的运动形式,变换态视为知识信息外部的运动形式,则存储态主要是指知识信息在连续运动过程中一定范围内相对静止的状态,位于相邻两运动状态之间。(5)终末态是指信息机构与社会公众双边选择过程结束端点上的知识信息,包括在选择中最终被舍弃的知识信息和通过选择后适应用户需求的知识信息。说明:①五种状态是对所有信息活动的归纳总结,在实际的特定信息管理机构业务活动中并不都是必须存在的(例如,退稿作品只经历了原初态和终末态);另外,教育工作与知识信息管理有一定的交叉重合区域,从知识传授的意义上看教育可视为“以人脑为载体,知识信息存储态为本征状态,以教育标准为选择标准”的知识信息管理,但毕竟较为特殊,本文不予讨论。②“传播态”与“变换态”前后顺序并不严格固定。③原初态和终末态实际并不具有与实体状态相同的地位和性质,它是从双边选择关系的时间边界角度定义的,从全局上看它从属于某种“传播态”,“变换态”或“存储态”,只在研究中有必要时才作为一种独立的状态对待之。
2.3社会选择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典型表现形式社会选择在图书情报机构中的主要作用阶段及常见表现形式如表1所示。
3知识信息社会选择学说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启示图书情报工作的事业兴衰与自身社会选择行为的成败休戚相关,这是由前文所述的知识进化论逻辑所严格规定的:社会选择工作符合知识信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之演变轨迹的图书情报机构势强,反之,相互违背的图书情报机构势弱,以保障知识信息的进化。
3.1深刻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矛盾从哲学本质上考察,可认识到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矛盾在于人类社会对知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知识信息管理、交流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在信息机构信息管理工作的日常业务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信息机构(这里限于图书情报机构)内部、外部的知识信息社会选择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统一性表现为:信息机构外部(用户)与内部(馆员)的社会选择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渗透,馆员在业务实践中既要适应用户的知识信息选择主流趋势,又应当引导用户保持正确的知识信息选择方向,馆员要时刻注意主动捕捉或被动接受用户的选择意见,与用户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向用户推荐得到公认的先进知识产品;其对立性表现为:内、外部社会选择的相互斗争,相互背离,相互排斥,随着用户选择的日益前沿化、复杂化、个性化,原有的馆员选择已不能满足其需求,因而必然要求其及时改善信息资源条件,优化知识组织与服务流程,更新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力求达到新的统一,从而形成鞭策图书情报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3.2全面了解社会选择趋势图书情报工作者应积极与社会紧密接触,全面观察了解当前知识信息社会选择的趋势动向,其途径涵盖原初态,终末态,反向传播态,变换态等阶段〔8-9〕,对应的典型措施有:积极走入科研、文教、出版等知识信息集中程度较高的社会领域调研探询当前社会知识创新的热点、重点、焦点;调取图书情报流通部门的业务统计资料;观察各类知识信息被大型检索系统收录或被出版传媒系统选择的情况;从经济、科技、文化宏观走势中判断当前知识信息结构状况,或从成功情报案例及典型用户学习思维过程中关注知识信息的处理方式。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形式,上述各过程都可以引入专家评议,充分利用专家(集体)更具权重的学识智慧,避免目光短浅造成的失误。知识信息被多向观察的过程实质上就对应于信息管理学中“知识信息评价”的实施过程。在此场景下,既包含对过往选择情况的统计分析,又包含对未来选择情况的预测展望,既有信息管理部门内部的间接评价,又有全社会知识密集部门的直接评价,所观察的结果既反映了社会选择的演变态势,又揭示了各类知识信息的普世价值。
3.3有效扩大社会选择范围图书情报工作者对社会选择还负有延伸其范围、丰富其内涵之责任,前文所述的社会选择仅指对于知识信息本体的选择,属跨具体社会形态的通用范式(或信息管理的微观层次),鉴于对图书情报工作的全面认识,显然还应当使社会选择概念覆盖知识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全过程,例如:推广到反向传播方式的选择,决定是采用智能数字网络传播还是沿袭传统的卡片编目、定位查询式传播;推广到文献载体(或载体状态、文本语种)的选择,决定是采用数字化信息资源还是纸质出版物;推广到经营方式的选择,决定是采用政府支持的公益化运作还是独立市场经营;推广到组织管理方式的选择,决定是采用业务垂直管理还是机构扁平管理;推广到行业法规的选择,决定是实行政府规划指导还是允许民间自由竞争。从理论建构角度来理解,上述范围推广的本质可视为知识信息对社会环境的逆向选择,即知识信息按其进化诉求与生存诉求来选择当前社会图书情报领域的信息载体,媒体,流程,技术,精神文化,产业(事业)格局,人员素质,语言,道德,法制等结构性元素,从而推动图书情报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