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实践活动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郾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制定计划是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这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来说,尤其需要活动前进行精心计划。
(1)制定明确的活动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做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2)确定好活动的主题。根据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好社会调查,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主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主题,针对遇到的和发现的问题,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3)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该关注活动过程,同时兼顾活动结果,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科学合理,把学校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场所,这包括:教师要设计一些活动,并在活动之前用这些活动对学生所具有知识水平和种种能力作评估,教师要设计出一些适当的方法,来监测学生在活动中在知识理解和能力上的进步,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感受丰富的过程性体验,拓展学生活动的视野,随机展示,满足学生对评价的需要。
2?郾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
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大量的教学材料,但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根据社区环境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精心和组织教学材料。一是所选教学材料源于生活,紧紧围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二是教学材料要能引起不同年龄或能力悬殊的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材料间能发生多种相互作用,形式不同的联系方式,以便学生借此运用多种途径,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3?郾做好教学组织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是协作性的活动,课堂上个人和小组之间进行互相启发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人人都要参与活动。分小组时,小组的规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等条件来确定,让学生从封闭式课堂走向开放式课堂,如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网吧查资料,走入社会进行调查、采访、参观、考查,自己动手进行设计与制作,投身社区进行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结束后的总结交流,从静态的交流看,如墙报展示、手抄报展示、实物展示等;从动态的交流看,如小品、答辩、讨论、演讲等,使学生既有实物的呈现,又有方法的交流,还能在交流中有情感、体验的分享。
4?郾正确指导教学过程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相应情境。
1、字词比赛促进自主识字。
《课程标准》提出7——9年级学生应会运用自己喜欢的检字方法,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而现在大部分语文课堂仍延续着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老路,或者是让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这样大大消减了学生识字的自主性。我一改传统的识字模式,开展识字比赛或识字擂台等活动,促进学生课下自主识字。
2、阅读课外读物,培养自主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本文质兼美,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材料,但它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而课外读物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读书比赛、故事会等形式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阅读能力,同时又增识了汉字,并复习巩固了已识的汉字,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
1、在课外阅读中合作学习。
对于课外阅读,老师让学生按小组定期交换课外读物,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识了那些字(专门用一个生字本记下来)、知道了什么新鲜事、懂得了什么新的道理等。
2、在有组织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学习。
语文学科要想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吸引力,使学生们喜欢上语文课,除了每一位语文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之外,还应经常性地、有计划地安排组织一些学生们喜爱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月球知识竞赛”、“戏曲大观园”、“乘着音乐的翅膀”歌唱比赛、主题班会“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 在语文实践中探究学习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所谓探究学习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研究性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表现为
1、在搜集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探索学习。
我们从七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也要把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讲给家长听。
一、教师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课程,强调学生能通过经历获取各种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等情感和价值观。每一个活动主题的确定、实践活动的开展到最终的成果汇报,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组织。
在活动准备的时候,教师就必须要在确立活动主题之前,收集活动相关的材料与信息,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解,如果条件允许还应该要制作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引起他们思考的课件、实物等等。然后在主题确立后还要课中组织引导学生围绕着主题进行讨论、思考,选择并确定合适的子课题,制定活动方案、计划、小组分工。在活动的实践阶段,教师还必须要在活动的实施阶段组织学生、帮助学生协调、处理调查访问等各种问题。
二、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比较喜欢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可以活跃班级的气氛,锻炼孩子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也让班级更具凝聚力。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成为引导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求知欲旺盛,对身边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关注,并要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问题,并以此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出发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三、教师是实践活动的指导者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教师都应该针对不同的目的与任务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点拨。在活动的准备阶段,要通过指导让学生明白互动的目的与任务。在活动的实施阶段,教师则需要指导学生去进行采访、调查、搜集材料,并要指导他们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有时还必须要帮助学生协调一些社会关系,因为小学生年龄毕竟还很小,为人处事总是会存在着许多的缺陷。教师还必须要指导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取实际的实践体验。例如在整理所搜集到的材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共享、交流。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总结、汇报交流阶段,主要任务是小组对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等进行汇报、交流,从而形成对某一个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发展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汇报之前指导他们确定汇报的形式、内容等,并需要帮助他们制作需要的表格以及PPT等。
例如开展一个名为《饮水的学问》的主体活动,对节约用水进行调查。在进行准备时,可以先出示我国淡水紧张的资料,例如我国的淡水储量是多少,人均淡水储量是多少以及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等,然后再对当地的淡水日均使用量等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能够从数据中了解到水资源的短缺,让他们产生出节水的愿望,想要去主动的调查身边的节水情况。提出任务后,就让学生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对于小学生,不能够过多的对他们的方案提出要求,而应该尽可能的让他们能够按自己合理的思路去设计。这个环节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分清调查范围,如对象是家庭还是学校等单位,要让学生选择容易入手的。在调查方法上,要指导学生选择方便可行的方法,如调查家中24小时里的用水量,对比节约的情况下和不注意节约的情况有何差别。然后还需要提示学生要有连续性的数据记录才会有较强的说服力,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好记录,并保留下原始数据。这个活动需要经历的时间较长,虽然看不到他们的活动,但是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和他们交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以便于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困难,及时的解决问题,保证活动的继续开展,并还要及时的对他们坚持不懈做调查、记录的精神给予赞扬,并提醒他们要坚持下去,完成任务。
教师进行指导时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全部都说,而是需要去发现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和困难。不可放任自流,也不能代替包办,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要充分的信任学生的潜能。教师必须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生开展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根据活动的阶段性任务和活动内容,适当的开展讲座、方法讲解、操作示范等各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是师生之间的合作,都是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保证。
1.立足综合,着眼于实践
首先应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特点,其内涵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指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应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教学方法引入数学课堂,或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实践活动中还应着重体现“实践第一”,教学中应创设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深入实践中,自己动手收集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后,教师可适当安排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小小设计师》。课上让学生测量一个肥皂盒的长、宽、高,计算肥皂盒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肥皂盒为了便于装肥皂,通常有两个面是可以打开的(出示特征),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特征设计一个包装盒;但散装的肥皂搬运起来非常的不方便,现在要设计一个纸箱,刚好装得下24块肥皂,你们作为公司的设计师,站在公司立场上,可以怎样进行包装呢?哪种方式包装更省包装纸?怎样设计纸箱最省材料?设计完成后,能把你们的设计想法告诉大家么?接下来每个小组开始展开活动,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这一实践活动的设计综合了动手测量、估计、动手操作、计算物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选择最佳方案等有关知识与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主观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深研教材,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
教材安排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等教育改革的精神,因而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实践性。对此,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教师要科学、周密地设计活动内容和方法,使实践活动呈现科学性、趣味性、多样性、教育性。同时也要注意小学数学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信息。所以组织的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实践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只要达到或超过教材所设计的实践活动的要求就行。
3.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实践活动的素材
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关注数学问题,主动的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最佳途径。
4.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必须努力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活动的实效性。至于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4.1活动地点可以在教室里,也可以在教室外进行。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于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广场上进行实地测量、观察。还可以深入工厂、农村、家庭搞社会调查、统计等活动。
4.2活动形式可以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也可以把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活动中必须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有效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这样的活动先是个人活动,然后需要小组或全班学生的合作才能完成,这样的活动需要三种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而有些实践活动只需要个人或小组单独进行就可以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
4.3活动组织体现民主,尊重个性。
一、围绕主题,形成序列
首先,确定探究主题。这是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也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常识和原则。一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和探究。如“说说家乡”“趣谈春联”“乡俗追踪”“十二生肖”等。这样的实践活动主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无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还是学生的年龄角度,都是能够达到的实践领域,小学生对这类专题实践起来自然就有兴趣。二要紧扣语文教材的单元内容。比如,在语文教材中多次提到过“春联”内容,就可以在学习教材相关内容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趣谈春联”的实践活动,这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将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三是关注时事的主题。如“喜看祖国新变化”“新闻每一天”“家乡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等实践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喜欢,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够时刻关注身边的变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所带给的自豪感。
其次,形成探究序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应该是有序的,有序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探究,从而提高实践活动的效果。
如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确立为“走近中华传统文化”。各年级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选择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如低年级组选择诵读《三字经》和“古诗文”,中年级组选择“中华传统节日”“风俗”等实践活动,高年级组选择“十二生肖”“名人追踪”等实践内容。像中年级组的“中华传统节日”实践内容,又可细分出“春节”“元宵节” “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探究内容,由每一个班级任选一项;比如一班进行“清明节”的实践活动,再将“清明节”的传说、地方习俗等相关的内容等分工到小组,小组再分工到各个组员(组员可以合作)。
这种形成序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认真实践,效果不错。
二、保障时间,加强指导
首先,确保实践活动的时间。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环境不完全在学校里,也不完全在课堂上,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通过调查了解,从中发现、提出与实践主题相关的问题,然后想方设法解决问题,最后对实践行为进行总结体会。比如“三六五新闻”,就是让学生用一年的实践活动时间,跟踪并记录365天的重要新闻,并随时交流、整理、分类、编制、打印、装订,还要有体会、有报告、有感想,有总结与汇报,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学生是没有能力和精力完成的。
其次,加强实践活动的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以学生的自主为前提,但由于学生的年龄、活动涉猎的领域等各种因素,要很好地落实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指导。
比如,低年级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完成类似“找春天”等主题内容,的确有些困难。教师可依据教材,指导小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改编、续写教材、并对学生如何感受春天来临时,气温、环境的变化,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并记录环境中花、草、树、木等的变化,必要时可以用小手去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并利用休息时间和大人一起到郊外去寻找一番,然后交流自己的收获。
再如,中高年级可让学生进行实地采访、询问,仔细观察家乡的现状,说感受、写报告;可让学生借助现代技术,通过互联网调查了解家乡的过去、现在,并从经济、政治、教育等发展趋势,展望家乡的未来,从而描绘出“魅力xx(地名)”,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这一实践主题。
三、注重过程,及时评价
首先,跟踪实践活动的过程。过程决定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也取决于活动是否有良好的开展过程。所以,学校、班组、小组等各个单元,要抓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好每一活动环节,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
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流程可用以下图表示:
如年级组确定实践活动的“子主题”后,学校要督促并检查其活动方案,要求方案明晰可行。年级组要负责各班的实践课题确定及其实践情况的跟踪。如各班的活动材料呈现形式及呈现时间、汇报的范围及活动的总结形式等都要做到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等及时沟通和解决。如中年级的实践活动“找春天”就可分为动员、实践、交流、总结等四个阶段。在实践中的“读春”中,读了哪些关于春天的文章,包括诗歌、图片等,对过程要有针对性地了解或检查;如实践中的“探春”“迎春”“赏春”“话春”等,都要对其进行过程记录,不能只对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其次,及时评价实践行为。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及时评价会增进学生实践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每一个班级内,教师灵活采用各种评价方式,如“自评”“师评”“生评”等,重点关注与评价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表现,然后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践结果记录实践档案袋。
学校和年级组定期开展对各班综合实践的展评活动。展评内容包括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学生的实践过程材料、活动结果、活动总结等;展评方式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立体化设计,组织教师轮流观摩学习,了解他班与众不同的实践模式或实践内容。然后全校结合教师对实践活动的落实与执行情况,对各年级组、各班级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