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视剧 《北京青年》 传播学 受众 正能量

一、电视剧《北京青年》剧情简介

电视剧《北京青年》由赵宝刚导演,主要讲述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四个堂兄弟的故事。何东、何西、何南、何北,这四个北京青年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志向迥异,却都为了各自的理想努力着,经历了爱情考验和生活洗礼。

该剧于2012年8月16日在北京、天津、浙江、东方、安徽五大卫视联合首播。自开播以来,《北京青年》将北京卫视的收视排名从开播之初的全国第八位拉升到播出尾声时的全国第二,同时也创下了北京卫视全年所播电视剧全国收视第一的好成绩,并于8月28日之后帮助北京、天津、浙江、上海四大卫视包揽收视榜前四位。据艾瑞的《视频网站用户行为分析报告》中显示,2012年9月在线视频媒体播放覆盖人数4.3亿,由《北京青年》所领衔的网络热剧成为贡献最大的视频内容。该报告指出,9月份电视剧的网络有效播放时长为10.7亿小时,其中由赵宝刚导演的“青春三部曲”第三部《北京青年》以5706万的覆盖人数拔得头筹。该剧作播出后,无论在电视上还是网络上,都表现出了旺盛的人气儿,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的高调说好,有的批评抨击。

二、电视剧《北京青年》目标受众分析

电视剧《北京青年》已收官了,追捧该剧的人不在少数,收视率也相当可观,2012年9月该剧的总播放量接近2亿。可是随着剧情的走向,观众看法不一,有的调台不看,有的不屑一顾,有的高调说好,有的批评抨击。出走的剧情让部分网友觉得太离谱,有网友戏称《北京青年》应该改叫《背景青年的不靠谱青春》,主题就是“高富帅装穷丝”,更有网友直接指责赵宝刚根本不了解“80后”,所谓青春三部曲:《奋斗》是富二代的奋斗史,《我的青春谁做主》是白富美的瞎折腾,《北京青年》是“京城F4的微服私访记”。

电视剧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艺术等诸因素,是以声像、词语、画面为表现形式,具有精神属性的艺术作品。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它作为一种信息时代最为强势有效的传播工具之一,具有声像并茂、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及情感体验等优势传播特点。

电视剧《北京青年》中的北京,已不是以往强调的地域特征的文化定位,这里的北京青年可以理解为土生土长在大都市的一个群体――在优越的都市环境、优裕的家庭条件下按部就班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赵宝刚导演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一部电视剧的戏魂是一盏或明或暗的灯,《北京青年》的戏魂定位在青年人有文化而无能力的问题上,在有些人看来这一点并不是很突出,《北京青年》借着“重走青春”的口号将剧中男女主人公打入自谋生路的境地从而很巧妙地完成了对现在青年最大致命弱点的反思。导演借助电视剧的力量给当代青年上了一课,剧中四兄弟重走青春发现自己生存能力不足的现实,这也是当代青年人最大的弱点。

作为青春三部曲的收尾之作,这部剧承载着赵宝刚对“80后”、“90后”新一代年轻人生活精神状态及其所处时代的种种思考。“我认为对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重要得多,这是我想通过这一系列电视剧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想法。”

电视剧《北京青年》的目标受众辐射了两类人。一类人,他们从小家境优越,锦衣玉食却感到空虚和寂寞,他们如今所拥有的,跟他们未来所想要的是不一样的。另一类人,他们曾经努力奋斗,功成名就,回首人生却感到迷惘和困惑,他们如今所拥有的,跟他们曾经所想要的也不是一样的。当然,作为青春三部曲的收尾之作,《北京青年》直指部分“80后”、“90后”有文化但缺乏过硬的生存能力,按部就班地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着,缺乏胸怀和眼界等社会问题。同时也试图辐射部分“70后”、“60后”,因为剧中叶坦父亲这个角色的设计其实就是代表了部分“人老心不老”的一代人,是对真实生活的写照。

三、电视剧《北京青年》热播原因分析

对于《北京青年》的热播,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金牌导演的名人效应

赵宝刚这个金字招牌横行电视剧圈很多年了。喜欢赵宝刚电视剧的有三类人群,首先是城市知识分子,其二是受过大学教育的青年,最后则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这批人。这三类人群身上有个共同特点:有文化底蕴,并具备一定浪漫情怀。赵宝刚的戏路就是贴着这三类人群一路走来,从《编辑部故事》到《男人帮》,从中年讲到青年,再从青年回到中青年,无论主人翁身份、年龄怎么变,他们和受众群的特点基本相同。这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上,都是一个奇特的现象。只有赵宝刚如此钟情于讲述中青年知识分子,挖掘其骨子里那股浪漫劲。“赵氏剧”就像一朵坚韧的奇葩挺立在敌我分明的谍战剧、勾心斗角的后宫剧、胡编乱造的穿越剧中间,生命力和战斗力历久不衰。赵宝刚本人就是这部剧的鲜活的代言人,就像一则活广告,能带来不少的收视大军。

2、视觉上的美感,足够吸引人们的眼球

现代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视觉上美的东西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北京青年》自开播以来,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电视上都显示了很旺的人气。“百度贴吧”里“北京青年吧”截至2012年12月3日共有主题17508个,贴子411448篇,会员25644人,其中,寻找北青剧中同款服装帖子曾经被置顶,很多人在贴吧里提问北青剧里服装有哪些品牌。而且,剧中差不多每集演员都换了服装。精美的服饰确实很让人赏心悦目,而召集帅哥和美女是的赵宝刚一贯的风格,虽然部分网友也对部分演员开骂。但剧中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何家四兄弟各具特色,四款方式的促销足以迷倒很多美女。四个堂兄弟,四个北京的“土著”,各有特色,各有千秋。老大何东放着好好的公务员不做,偏要重走青春路,看起来傻得很,但也不失为浪漫主义的代表,姑且称之为文艺青年;老二何西和老四何北,一个医生一个混混,看上去类型不一,但在对待生活与爱情的态度都很傻很纯真,可以看作是二货青年的代表;老三何南在加拿大有高薪不拿选择回国创业,走的是渴望成功的普通青年路线。这四兄弟搁在一起,占尽了江湖三大青年模式,难免出笑话。

3、经典台词既“潮”又让人深思

《北京青年》延续了赵宝刚导演“京式对话、经典台词、犀利的语言”风格,其中不乏大量经典台词。比如电视剧一开始就潮同一大堆,“青春的时候你植物了”、“联想没招聘你是巨大损失”、“享受下暴雨来之前的平静”、“爱是一种责任,不爱了也应尽到责任”、“结婚证里面不爱的东西太多了”等等。这些经典台词既通俗易懂,有点潮、有点搞笑,又发人深思,直击青年人内心深处。百度文库还有文章专门总结《北京青年》里的台词。这些经典台词不仅仅是在网上表现了迅捷的传播速度,在生活中传播得也很快,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应。截止到2012年12月3日,学习啦网站上整理的《北京青年》经典台词一文已经影响了41632人。时髦词汇云集容易形成话题效应,更容易变成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这进一步地加快了该剧的热播,以前首播期间没看的人也会加入观看大军的队伍。

4、直击青春的靶心

收看《北京青年》的观众分成两个阵营,喜欢的认为:这才是青春的活法,是我要的生活;质疑的认为:27岁的何东怎么可能轻易地就辞掉令人羡慕的公务员工作,还放弃身为大学教授的未婚妻而固执地要重走青春,甚至认为这是在教唆青年人拿辞职不当回事。喜欢和批评的理由都是因为其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喜欢的认为贴近观众,直击观众内心的痛点;不喜欢的认为脱离了生活,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剧中的故事和人物。其实,这恰恰是赵宝刚青春题材电视剧中浓厚的理想化色彩的突出特征。他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展示矛盾,他给观众的多是超越现实、令人向往的理想中的东西,贴近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其实看完全剧,就明白了主创的用心良苦,听起来不可思议的重走青春,实际上是针对当下青年存在的安于现状、思想禁锢、缺乏挑战、懒得创业、能力欠缺而发出的呼声。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艺术管理司司长李京盛认为该剧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击中了青春题材的靶心。近年来,青春题材作品在电视剧中并不鲜见,但往往停留在简单表现青春的丰富与激昂上。李京盛认为,《北京青年》不是肤浅地展示青春的绚丽、爱情的美好,而是加入了导演对人生的思考,以何家四个堂兄弟“重走青春路”的举动来鼓励时下年轻人勇敢冲出生活桎梏、体验人生不同的可能性,“它不仅延续了前两部中对两代人不同观念的探讨,也将父辈与年轻一代对人生价值观念的对撞以更为激烈与深入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一点就击中了青春题材的靶心。”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剧中某些看来有争议的情节则是一代青年人思维的大真实,“如果一个艺术家只能忠实再现生活的表象,那不是第一真实,只有走进人的精神世界,捕捉到心理的真实,那才是艺术的大真实。”

四、电视剧《北京青年》传播效果分析

《北京青年》自开播以来,不仅掀起了收视热潮,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形成了话题效应。

1、充分彰显和激发了正能量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说过“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在《北京青年》中,一种追踪时代的亲近感扑面而来,不仅是时代风习如此贴切,还在于思想情态的青春气息。赵宝刚在这部剧中紧紧抓住时代青年潜在的破解难题,解析他们在似乎自由的放纵中寻求超越的期望,编织了一幅青年闯荡世界的图景,将年轻人内心涌动的故事在青春题材的现实版图中演绎出新意。赵宝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和苦难,观众需要在文艺作品中寻求一点导向、一点精神、一点方法,而不是仅仅听到一些和生活中雷同的牢骚。”“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把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通过作品传达给现在的年轻人,是自身的责任所在。如果说只是娱乐,我觉得拍摄影视作品也没什么意义,它还是要讲一点文化导向,讲一点思想性,在娱乐和观赏的同时,还给人一点文化启迪,这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从电视剧的立意来讲,该剧确实做到了。

该剧提供的重要启示就是:年轻人只要有理想,并且有为理想付诸行动的勇气,哪怕过程中犯过错误,走过弯路,我们这个社会也应当包容甚至是鼓励。

2、宣扬与时俱进的青春观

正如主题歌中唱的“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该剧恰恰给出另一种青春活法:好男儿志在路上。在这看似荒唐举动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人生哲理,当你亲自领略大山大河的壮美,你才可能拥有大山大河般宽阔的胸怀,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你经历了人生的失败坎坷,方能笑对人生。这些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恰恰是当下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轻人所缺乏的。同时,在行走的过程中,他们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而追求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是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哪怕自己追求的东西是痛苦而乏味的,只有经历过后才会有真正的体会。思量自己如何存在,思考青春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寻找真正需要的东西。

3、树立了脱俗高尚的爱情观

《北京青年》用动感活跃的基调讲述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爱情就是他们所承受的折磨。“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对爱情忠贞是该剧想要表达的一个核心创作理念。这种爱情观也是现在物质社会中所缺少的一种精神力量。

各种价值观念、各种思潮都在影响着这代年轻人。但是,赵宝刚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对爱情坚守这样的创作态度。剧中的年轻人都经历过情感的诱惑与考验,该剧结尾,也是全剧的,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上,四对新人,洁白的婚纱,鲜红的玫瑰,璀璨的钻石,再一次向观众诠释了爱情与婚姻的美好与圣洁。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2篇

从小的梦想是当厨师

陈赫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文艺世家,妈妈是著名的话剧演员。小时候,陈赫很调皮,院子里谁家的自行车坏了,谁家的玻璃被砸碎了,准是他领着小朋友们干的。

陈赫从小就很喜欢吃,爸妈上班没时间做饭,就打电话告诉他怎样做,他便边听电话边学做。慢慢地,他练就了只听一遍做法就能把菜做出来的“本领”。从那时起,他就梦想着长大后能当个厨师。

上高三时,妈妈问陈赫将来想干什么工作,陈赫没敢说想当厨师,就敷衍地回答说想当演员。没想到,妈妈为了让他实现理想,竟请假陪着他去北京、上海考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虽然一天也没真正学过表演,但他从小就在舞台边长大,耳濡目染,也不算“门外汉”。

为妈妈“拼一次”

回忆起当年考试的情景,陈赫依然记忆犹新,“我记得中戏考完二试,看到我妈在巷口等我。冬天,风吹得很烈,我妈一个人在那儿站着,当时我心里就很感动,心想,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拼一次。”

参加上海戏剧学院考试时,初试的题目是表演“看榜”。聪明的陈赫明白,只有跟其他人表演得不同,才能让自己脱颖而出。于是,当表演开始,所有考生一拥而上,聚到“黑板”前“看成绩”时,他却往后退,蹲在后面。等其他人表演完,他才站起来,看一眼“榜”就走,没有任何夸张的动作。老师记住了这个特别的考生,最后口试时,老师递给他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说:“这是我们教务处的号码,你是我们第一个破格录取的学生。”陈赫把纸条揣在兜里,心跳得很厉害。

走出考场,看到妈妈时,他拿出纸条,什么话都没说,眼泪瞬时夺眶而出。

误打误撞出演“曾小贤”

陈赫是个幸运的人,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上海话剧中心。他的第一部戏是顶替黄渤,在知名青年导演何念的话剧《疯狂的疯狂》中扮演男一号。

后来,陈赫又误打误撞地得到了出演《爱情公寓》中曾小贤的机会。在最初参加《爱情公寓》面试时,陈赫是想饰演“陆展博”一角,可试了两段戏,感觉总是不对。他自己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便对导演边鞠躬边说:“抱歉,浪费大家时间了。”准备离开。

但是,导演认为他的表演和形象还是可塑造的,便让他试试“主持人曾小贤”这个角色,让他说曾小贤的经典台词“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陈赫想,既然来了都来了,不管怎么样,要再努力一次,于是用贱贱的语气说出了这句台词。令人惊讶的是,效果出奇的好,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于是,陈赫就得到了这个日后让他一炮而红的角色。

拍摄《爱情公寓》的日子,不仅辛苦,有时还很危险。在一场爆破戏的拍摄中,爆破点在离陈赫不远的地方爆炸。道具师傅错误地估计了炸点的威力,爆炸的气浪把整层楼的玻璃都震破了。那些碎玻璃实打实地砸落到陈赫的脸上、身上,特别危险。幸好陈赫没有破相,不然他的演艺生涯就终结了。现在回想起来,他还有些后怕。

生活简单爱宠物

生活中的陈赫很简单,他喜欢打游戏、看漫画书、玩微博、煮饭,还爱养宠物。在福州的家里,他养了五六条金毛猎犬。在他的微博里,有不少猫猫狗狗的照片,以及自己和宠物的合影。他会在照片下面配文字,有空了还会替它们写剧本,故事生动又好玩,被网友大赞“有爱”。

前段时间,陈赫被网友爆料,他和著名导演陈凯歌是亲戚。“陈凯歌是我爸的表弟,小时候去北京,一起吃过几次饭。”虽然有名导演亲戚,但现阶段的陈赫并不想去沾这个“光”,他想等自己再强大点,做一个让陈导满意的演员,再与其合作。

陈赫小档案:

生肖:牛

星座:天蝎座

血型:O型

身高:182cm

个性:随和、善良、活泼

喜欢的颜色:红色

喜欢的食物:牛排、妈妈做的鱼丸

喜欢的电影类型:文艺片、动画片

喜欢的音乐类型:爵士、流行音乐、轻音乐

喜欢的季节:秋天

喜欢的球队:切尔西

喜欢的书籍类型:漫画

喜欢的运动:足球

喜欢的动物:小狗、小猫

喜欢的明星:汤姆・克鲁斯、周杰伦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广告;影视剧;影视旅游;影响

一、旅游广告的含义

旅游广告是在影视剧播出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隐性广告影响力——这种现象在学界被称为“影视旅游”。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受到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特色餐饮、服饰、习俗等信息的吸引,进而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旅游广告对观众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事实。[1]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实际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图1所示。[2]

二、影视作品中旅游广告资源植入的影响

(一)对拍摄地景区的传播效果

不同风格的影视剧,在拍摄取景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把关”。[2]在这个“把关”过程中,就会挑选有代表性、符合自身内容的背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诉求点不一样。因此,必须考虑不同区域的文化思维、风俗等。[3]这样一来,影视剧就间接地为该风景区做了广告宣传,增加了它的附加观赏价值。第一,促进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影视为拍摄地景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不可否认,影视文化传播作为旅游景点的广告宣传平台,不仅可以吸引公众的注意,还可以改变游客的旅游选择意向。笔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国内大多数的景区都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整合本地区的文化、旅游、风俗,如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奇特风俗等,在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品牌识别系统(VI)。[4]韩国的影视旅游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当游客到以旅游为主的春川市,他们能够拿到一本景点宣传手册。封面上印有《冬季恋歌》男女主角深情凝望的照片,在旁边用英文、韩文写着:“俊尚和惟珍第一次相见的客车,逃课时一起走过的自行车道,初雪天难忘的初吻……这些都以春川美丽的湖水为背景。”[5]现在,这里已经是韩国年轻人最向往的“恋人丛林”——这就是它的品牌识别系统(VI)。这一案例的成功,就在于当地春川市的旅游本部门和观光公社将《冬季恋人》作为自己明显的标识,在南怡岛建立恋人主题公园。这部剧播出后,春川市的游客量从每年3万~5万,猛增到200万左右。第二,扩大景区的影响力。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往往在展示拍摄背景的旖旎风光的同时,还不断挖掘风景区的文化魅力。例如,在2011年创下5亿超高票房的电影《非诚勿扰2》,就给海南三亚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据京华时报的报道,“在电影中出现的山间小木屋、浓郁热带风情的马路等取景的场地,成为游客最喜欢去的景点。现在海南三亚成为国内外新婚夫妇度蜜月最火的目的地”。[6]第三,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任何事物如同一枚硬币,都有利弊两面,影视剧后期的旅游开发也是如此。一方面,影视的广告宣传能够迅速聚集旅游资源和人气;另一方面,在影视作品的拍摄过程中,一些剧组缺乏保护意识,存在一些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在拍摄现场乱搭乱建,随意丢放生活垃圾等不良行为,都会对当地的资源和环境造成破坏。例如,被媒体曝光的神雕侠侣拍摄剧组在九寨沟拍摄期间,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污染,著名的珍珠滩瀑布周围的苔藓被踩得乱七八糟,植被都被破坏了。这种为了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的行为只会影响旅游景点的使用期限,并不能使其获得相应的效益。[4]

(二)对影视剧自身的传播效果

对影视剧而言,这是一个互利互赢的过程,旅游广告就是以影视剧为载体,通过它进行传播。以电视剧《一米阳光》为例,它把丽江的美景融入电视剧中,通过形象、生动的图像、声音等信息缔造出丽江鲜明的品牌形象。这一形象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迅速吸引受众。爱情赋予了丽江浪漫的形象,“万丈爱情阳光中,你曾经拥有这一米阳光就够了”是剧中的经典台词。但它在大多数受众心里,不仅是一句台词,更是幸福的期许和象征。这就是电视剧赋予丽江的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在受众欣赏电视剧的同时,它充分调动了观众的好奇心理和对完美爱情的渴望。丽江已经不仅仅是旅游胜地,更是青年向往的爱情圣地和“幸福”的代名词。

三、结语

旅游广告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影视作品这一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带动游客旅游的投入,这是影视与旅游的完美结合。它促进了影视拍摄旅游景区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挖掘了影视作品的潜在价值——增加就业机会、促进餐饮业发展等,延伸了影视旅游的产业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尚军辉,聂建波.浅谈发展影视旅游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7(18):15-16.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4,161.

[3]崔银河.广告策划与创意[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09.

[4]杨芳.影视旅游对旅游景区的影响研究[J].旅游经济,2012(11):122-123.

[5]蔡罕,戎彦.广告案例分析:最新制胜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23.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4篇

病在哪儿?

“我们大家都有病”――符合话剧“标题党”的某种特征,够直白,也够挑衅,即能一针见血,又能哗众取宠,二者之间如何平衡,拿捏好品位段数,是考验一个导演的好题目。

一贯“文学范儿”很正的话剧导演田沁鑫,最偏爱的时代是“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春秋战国与大破大立的民国时代,这种“女中豪杰”的个人气质催生了她的大部分作品风格都严肃而深沉。从《断腕》到《驿站桃花》,从《赵世孤儿》到《生死场》,――田沁鑫始终坚持“悲剧使人高尚”。不过这次,田沁鑫终于“喜剧”了一把,而且还是跨年的、贺岁档都市时尚喜剧,这貌似一个无厘头的转变,从精英味十足的愤怒青年,摇身一变,到招呼人吃团年饭式的平易近人。

“过去我比较自我,喜欢穿越到我自己喜欢的时代里,比如我喜欢战国时代,喜欢民国时代,距离产生美嘛,我总觉得那样的时代比较有劲儿,所以做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戏。现在我觉得,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是千载难逢的:人们空前的亢奋,又空前的萎靡。这是一种奇特的时代气质。”

“说到病,我们要说的肯定不是身体上病,而是心理上的病。身体有病,你去看内科、外科都可以,但心理有病,是很难察觉的。生活在今天的都市,人们都携带着很多极端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是隐性的,你感觉到焦虚、烦躁或者沮丧,没有幸福感,等等,但你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做一台戏出来,帮助你看病问诊。”

笑有很多种

谈起改编漫画,田沁鑫坦言自己当初是莽撞了。“我之前不是太清楚,改编漫画这事,其实是一个特别有难度的事情,你看《丁丁历险记》1927年就出版了,2011年斯皮尔伯格才将它搬上大银幕。”“朱先生的四格漫画,都是一些小情绪与简短的对白,如果我将它照搬上舞台,那两个小时下来,估计会让观众看得很疲劳,所以最终还是需要来讲一个故事,一个完整的故事。我想保留庸漫画里的思想深度,比如他说得很多话,我觉得都非常精彩,他对时代的阐述:‘亚洲被贫穷毁坏一次,现在又被富裕毁了一次。’他对社会人群有一个阐述:‘一半人以正确的方法做错误的事,一半人以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保留概念,保留形象,也引用部分的经典台词,这或许给这台戏的主题气质明确了一个方向,田沁鑫需要做的是设计一个故事的骨架,承载这个气质。在台北会面时,庸很乐意地为田沁鑫奉了一个“自杀男人”的故事当引子:名为‘玛尼’的男主人公,因为生活失意,尝试自杀但没死成,却阴差阳错地在误杀中丢了命,然后他去了阴间,遇到了死神,恰恰赶上死神举办第一百万个死人的大奖,于是,他获得一个机会重返人间,开始三天的生活。――讲到这里,庸的故事引子就结束了。

回到北京的田沁鑫不得不继续往下编:回到人间后,“玛尼”分别在富人区,中间区和穷人区,三个区域里穿梭。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也有了各种各样的经历。“这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剧本前后改了八稿,前六稿都是按他的漫画做的,但是我觉得太像朱先生的气质了,如果是那样的话,他完全可以找一个台湾导演来作,我们对都市的理解,与台湾人还是有区别的,包括对时尚的把握,台北是一种慢时尚,而我们是一种快时尚,我是一个大陆导演,我觉得我还是要做出我自身的特点来,我无法做成一个台湾文艺剧。”

北京青年经典台词范文第5篇

《士兵突击》是王宝强第一次担任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男一号。当时有很多实力雄厚的男演员在竞争这部戏。但是当导演康红雷让王宝强往镜头里一站,他的口音、台词、年龄、经验、非专业,没当过兵等各种重大问题,都被奇迹般地忽略过去,成为这部戏的最终人选。

从《少林寺》到少林寺

很多演员都曾信誓旦旦地对别人说:是上天派我来演戏的。但是最有资格说这句话的,还得算是王宝强。他的经历,如果不是亲口所述,简直像编出来的“明朗乡村少年成功记”。

王宝强跟许三多一样,也是老三,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王宝强家里是河北南河县大会塔村的地道农民,村中少年有习武的传统。王宝强早年练的是家传的“梅花拳”,是一套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武术套路,打起来既刚硬又缓慢,跟人们印象中眼花缭乱的功夫完全不同。如果没有一部电影,王宝强也许会和村中子弟一样,继续他父辈的辛劳而平静的生活。但是突然有一天,村里放映了一部露天电影,王宝强一家大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那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少林寺》。这部1979年拍摄的功夫片,在八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到了1993年,转过十里八村之后,终于来到了大会塔村。由于那盒胶片被放过太多次,青葱的李连杰脸上被刮得全是道子。夜空下破破烂烂的《少林寺》,使王宝强一夜之间患上了“功夫幻想症”,在初秋的地头上,地里刚刚割过了麦子,王宝强一字一顿地说:妈,我真的要去拍电影了!那一年王宝强只有八岁。后来王宝强的母亲对他的父亲说: “他如果闯不出来是他的事儿,但如果不让他去,他会记恨你一辈子。”

不同于许三多那个“抬手就打”的爹,王宝强的父亲居然就同意了王宝强的请求,并在地方上辗转找到一个在少林寺习武的青年,请他带着自己的八岁小儿子,投奔了五百公里以外的少林寺。八十年代的少林寺,因为那部同名电影的光辉,吸引过无数从祖国各地赶来拜师学艺的青年。直到九十年代末,周围还遍布着许多“传授少林武功”的武术学校。那个青年带着王宝强绕过了这些,径直来到了电影中的那块写着“少林寺”三个金字的牌匾之前。进了院子,青年带王宝强见了一个师傅。师傅照例问他“为什么要来少林寺?”王宝强坚定地答:“我要拍电影。”师傅们对此早就见怪不怪。相反,少林寺倒是把初来乍到的王宝强吓了一跳:“在少林寺,八岁可算不上小,三、四岁的小孩儿打得倍儿好!”

王宝强没有选择皈依和受戒,而是选择做少林寺的俗家弟子。少林寺的生活简单而清苦,平时练功,每周六晚上放录像,放的都是功夫片。在那里,王宝强把“李连杰系列”、“成龙系列”、“李小龙系列”、“甄子丹系列”看了个遍,但他还是最喜欢与自己的武术系统最接近的李连杰。《少林寺》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梦。在王宝强眼里,少林寺就是个电影厂,自己朝暮晨昏的练功,就是在“拍电影”。晚上,他还偷偷问,“师兄,咱们的电影什么时候放?”师兄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也想不出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拍电影了。

十五年后,当王宝强再次回到河南少林寺,周边星罗棋布的武术学校已经全部迁址登封,只剩下少林寺,恢复了电影《少林寺》拍摄之前的本来模样。他的师兄们成了少林寺的“教头”,带了很多徒弟,经常出国表演,有的还开办了自己的武术学校。今年十月,王宝强将有机会演出一部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功夫电影,由于电影表现的是纯粹的民间武术,所以名字就叫《野风》。在《野风》中,没有刀枪剑棍,斧钺钩叉。相反,里面的武打是一种“古怪的,朴素的”武打,“任何人都没见过。”

人人都爱许三多

就算再挑剔的眼睛,对待王宝强的传奇经历,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真是太幸运了。在大部分观众眼里,王宝强就是“傻根”(“傻根”原来的名字甚至就叫“福根”),但是王宝强在很多公开场合都反复强调:“我本人不像傻根儿和阿炳,最像许三多!”他把偏爱许三多的原因总结为“励志”。但是“励志”的电影电视剧很多,那么王宝强和观众为什么又对许三多投射了如此之多的厚爱呢?

从《盲井》里的元凤鸣、《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暗算》里的瞎子阿炳,再到《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王宝强最开始的几个角色,虽然彼此差异很大,但都表现了“上天眷顾善良的傻子”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人们的生存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各方面的挤压。观众对于王宝强的喜爱,一方面是他清新自然的表演方式,和未经雕琢的朴实经历,另外一方面是王宝强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电视观众们对于“一个人没有心机,只要善良,最终能得到保全”的渴望。

王宝强认为许三多的经历与自己非常相似:从农村出来,从一个并不出色的、甚至有点懦弱的少年,最终成长为一代兵王。正像《士兵突击》中连长跟许三多说的那句台词:“你明明是个强人,却天生一副熊样。”他总结自己如此珍爱《士兵突击》的原因:“因为《士兵突击》里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事!”许三多对待兄弟、战友、领导的真诚态度,也反应了王宝强本人的做人原则。电视剧《士兵突击》让王宝强找回了很多记忆,那些自从离开农村以后逐渐被忽略的宝贵记忆。

王宝强称《士兵突击》是一部写“根”的电视剧。现在很多人出门在外,把“根”都给丢了。每个人身上都有“许三多”的影子,这么多观众喜爱许三多是有原因的。《士兵突击》里每一段戏都跟传统的军人形象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典台词。编剧兰小龙在处理戏的时候,该狠的地方狠,而对于人,特别是许三多,很多处理显得非常“人性”。在班长拒绝许三多当兵时进行家访的那一场,他首先肯定了许三多不敢看杀猪,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他心善;不让他当兵,不是因为他不勇敢,而是因为他“不适合”当兵;最后看见许三多的爹那么残暴,觉得孩子在这样的爹手下一定毁了,于是又违反纪律,把许三多招了进来。另外一处是许三多杀第一个罪犯的时刻,表现出来的不是“英勇”,而是人性深处的挣扎。我到底应不应该杀人?而且那个人还是个女的!他是一个连杀猪都不敢看的人。王宝强说那段戏的内心挣扎十分复杂、真实。他为人物找到的依据是:许三多最终在心里告诉自己:我是一个兵。我就应该保卫祖国。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杀她!

《士兵突击》的许多戏是在马龙的一个演习训练场拍摄的。那里荒无人烟,“有钱你都不知道该往哪花!”可是在马龙的时光,在王宝强的眼里却是一段黄金岁月:每天的生活和“五班”的生活一模一样。在那里,王宝强为《士兵突击》算是拼了老命,多次受伤,都硬挺下来。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军事评比中,王宝强在水里一直泡了三个小时,因为下一场戏也在水里,但是要等到太阳落山。当时天气很冷,但是反复上岸会更冷。王宝强决定一直在水下等着。等到开拍的时候,王宝强发现自己手脚僵硬,但还在奋力坚持。因为各方面原因,那一条被重拍了四遍。拍到最后一条,导演看着监视器,突然发现水面上没人了。众人赶紧下水捞人。王宝强说自己当时已经木了,就在沉底的一瞬间,他的意识里双手双脚还在划水,但其实手脚根本都没动。“那一次,我真的尝到了死的滋味,如果能死在那一刻,我也觉得挺幸福的。”

“傻孩子,谁会骗你呢!”

王宝强在少林寺期间,没有读什么书。但是少林寺的“气场”,却为他一直灌输“武德比武术更重要”的精神理念。后来,王宝强决定离开少林寺去拍电影的时候,距离知道自己“不是在拍电影”以后正好整整四年。之所以在少林寺那么多年,王宝强的想法非常简单:因为学好了武功,将来才有可能拍电影。到北京一下火车,王宝强就根据少林寺师傅的指点,直奔北京电影制片厂的门口蹲着。有一段时间没有戏拍,王宝强不得不去建筑工地筛沙子搬砖。那时候,工地上的工人讽刺他:“咦,你不是来北京拍电影的吗?怎么来我们工地当搬运工?”王宝强会笑着答:“我现在是告别影坛,等有戏拍了,我迟早会杀回影坛。”那时候王宝强每天都看着天花板,不知道第二天会怎么样。“你如果回去,回去又能干什么?如果二次进来,你第一次都没成功,第二次更不可能了。”

后来,王宝强又听说一个剧组在选演员,就和同住的几个兄弟去面试。到了面试的宾馆,只有一个摄影师在,慌乱之中也没有记住剧组的名字。摄影师拿着DV,给他们一一录像。录像的内容很简单,几句话的自我介绍。前面几个人顺顺当当地过了,只有王宝强觉得自己“说话又蔫又塌”。同去的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群众演员,当即要摄影师给他们放回放。王宝强看见镜头里别人都精精神神,只有自己“比别人矮了一头,满脸雀斑,特别清楚!”这让一直以来苦苦坚持的王宝强,第一次萌生了退意。

到了晚上,这个戏的导演李杨回到宾馆,随手在一堆带子里挑出了王宝强他们的那一盘,随手打开,第一眼就看见了王宝强。后来,王宝强在几个人共用的数字BP机上接到了《盲井》剧组的邀请。去了以后,他才知道,当时电影《盲井》的其他演员都定下来了,李杨正处在“遍地找孩子”的阶段,一见王宝强,第二天立即拉走演戏。王宝强说,自己叔叔的一个孩子,就跟戏里的元凤鸣一模一样!拍出来一看,王宝强还暗自嘀咕:这么苦大仇深的老农民谁看啊!后来正是这部电影,让他获得了法国杜威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这是王宝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

很多观众都记得《天下无贼》中“点题”的一段:傻根怀揣一万块钱上火车,同伴提醒他火车上有贼。傻根儿说:“哪里有贼,谁是贼啊,谁是贼啊,站出来我看看,狼都不会害我,人难道还能害我?”在演艺圈,就算久混江湖的老手,也要时刻提防被骗的危险。当年,冯小刚的副导演叫王宝强来演戏,王宝强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一个农民工跟天皇巨星对戏,根本不可能!”冯小刚的副导演对他说了一句话,让他印象非常深刻:“傻孩子,谁会骗你呢!”正是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宝强的短暂而顺利的从艺历程。它是“傻根”、“阿炳”、“许三多”和“王宝强”共同的精神历程。甚至在王宝强做群众演员的时候,那种经常被渲染的不发工钱的事都很少碰到。在演《天下无贼》以前,王宝强还曾经是冯小刚《大腕》里群众演员中的一个。在2001年毒辣的太阳底下,王宝强穿着清朝官服,给喝可乐的小皇帝三拜九叩。那时候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两年以后,自己变成冯小刚《天下无贼》的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