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区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消费者忠诚度;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8日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世界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这种大环境的变化给各行各业带来了众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无论哪一种行业现在都面临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产品已经不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关键因素之一了。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将以消费者作为最重要的发展因素的旅游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其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应用状况向景区有关人员提出一定整改意见,以期其能更好地发展。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Gartner Group,随后在90年代以后的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迅速崛起,现在,结合着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的交通业和服务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逐渐趋于成熟。
在学术界中,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既是一种管理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技术概念。其作为管理理念被国内外相关学者定位为以为客户服务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手段来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目恕O低车淖谥际墙消费者看作是企业发展经营的最主要因素,通过优质服务来提高顾客满意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概念是指通过将一个行业部的经营活动与数据仓、电子商务、互联网、联机分析等技术有效地结合,最终成为一组能够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销售、管理决策融为一体的能够自动解决问题的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使用,能够将企业的经营模式由传统意义上的模式转向现代化经营。
(二)旅游。旅游作为一个并不是拥有具体形态的一个实物,因此不同的学者目前对于旅游这一定义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根据抽象和具体将旅游这一概念分为两个不同的定义类别。一个是抽象性的站在理论的角度上给旅游所做的定义,而另一个是出于实际操作性质的,对旅游进行技术方面的定义。由于本文更多的是涉及旅游的实际操作方面,因此,此处对于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二、旅游景区客户分类及客户关系模式
(一)旅游景区客户分类。所谓的客户分类实质上指的是通过对于客户的属性的不同来对客户进行一定程度上科学的区分。本文是在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渠道模型的基础上来对客户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类。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可以将其客户群体分为渠道客户和消费客户两种。渠道客户指的是没有直接消费景区服务但是通过其所拥有的渠道和景区产生直接的客户关系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又可以细分为增值消费者和转售消费者,转售消费者通常是指那些商而增值消费者指的是诸如旅行社之类的以盈利为目的第三方企业。消费客户指的是包括散客在内的那些购买门票直接享受旅游景区服务的消费者,这类旅客主要以近郊旅游游客和自驾游游客为主。
(二)旅游景区客户关系模式。就学术界一般的认知而言,客户关系管理本身是一种通过对客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并有针对性的对其展开不同的业务的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方案。通过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为客户带来非常好的用户体验,从而在提高企业利润的同时,也能为企业带来许多正面的评价。
旅游景区客户关系模式自旅游行业成立开始到现在历经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阶段;第二个阶段则是集成了互联网、电子商务、数据挖掘等先进IT技术的信息化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中,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模式发生了根本上的结构性的变化。在第一个传统阶段时,旅游景区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与增值客户进行合作来进行市场拓展,此时,由于旅行社在内的增值客户给旅游景区带来的利润占其总比重很大一部分,因此增值客户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在这个阶段里的渠道客户则是被用来提高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保障旅游景区的基本收入。然而,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自助游。而且由于客户关系管理要求景区不断地去了解客户的需求,但是由于无法及时的收集和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所以很难在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他们最想要的服务和产品。因此,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模式开始向电子商务阶段转变。
电子商务阶段实质上是由于网络售卖而逐渐兴起的。在第二阶段里,由于购票不用通过旅行社或者点,因此旅游景区的散客数量逐渐增加,这就导致了原本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逐渐成为了相互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对于渠道客户和增值客户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长此以往会形成一种积累效用。
三、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模型
截至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旅游景区逐渐形成了一种基于以渠道客户和消费客户为主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在开始建造时期由于对于旅行社来说渠道客户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开始的旅行社的客户关系系统是以渠道客户为中心的,通过不断地为其渠道客户提供一系列质量较高的服务来提高其满意度,进而提高其对于旅游景点的忠诚度,尽可能的达到二者利益最大化。然而,伴随着旅游景区客户关系模式的不断变化,散客数量不断增加,渠道客户和旅游景区形成了不断竞争的局面,双方都开始为自身的利益提高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而导致双方收益都在不断下降,致使开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不再适用。而对于旅游景区自身已经开始不断地意识到消费者对于其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目前的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已经开始转变为以渠道客户和消费客户为中心,平等考虑双方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旅游景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具体涵盖的层面为:
(一)接触层。接触层,实质上是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数据和以后进行分析的基本和来源,是景区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的一个直接接入口,系统的接触层需要基于C/S模式,在前端计算机上完成客户信息的计算和接收处理数据的工作,再通过后台数据库完成这些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图1)
传统的旅游景区通过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以此明确旅游景区的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而后通过与目标客户和群体进行面对面交流、短信、邮件、客服中心等方式来进行沟通以获得其有效信息。故而,为了信息化这些传统的流程,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接触也必须要具备采集这些信息基本的功能。比如,客户基本信息资料管理中,应当包含可供客户及系统管理人员操作的客户基本资料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涉及的基本信息也应当包括客户自身的身份信息、通常消费水平、购买旅游产品记录、咨询服务记录、业务接触记录以及客户关系状态等等。这些数据都能为旅游景区了解客户的合作意向,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方面提供参考,还可以为景区在日后区别核心客户与潜在用户、挖掘市场等工作带来巨大帮助。
(二)功能层
1、市场营销管理。旅游景区在对市场进行需求区分以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与目标客户和市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接触,收集获得有关信息,随后针对旅游景区自身的特点和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制定其经营目标和策划一系列的活动。按照之前对于消费者进行的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价格和奖励。尤其是对于渠道客户来说,由于受到自身规模和经营方式的不同,其对于价格和客户方面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旅游景区应该格外重视不同类型的渠道客户方面的营销计划的制定。
2、销售方式管理。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中,针对于其销售方式的管理实质上是通过利用前期对于消费者的分类来对其进行旅游服务和产品的推送的一种自动化销售的过程,与此同时再对于该消费者此次消费的信息进行获取和统计,来为以后的数据分析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还可以适当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跳过中间商从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直接销售,这种网络直销的方式不仅可以极大程度上简化客户需要办理的手续流程,还可以为景区节省下支付给中间商的相关费用,加速其旅游产品的销售速度,有效提供业务的办理效率,从而使旅游景区实现更加完善的盈利模式。
3、客户服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主要针对的是渠道客户,是以先前针对于传统消费者的客户服务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而形成的。针对于渠道客户,旅游景区通过制定的一定的积分及及时反馈措施来识别不同的渠道客户对于旅游景区的贡献度,以此来对后期的相应价格方面的优惠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同时还可以基于客户对服务需求的历史数据,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在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还可以为景区开辟更加广阔的市场需求,使得景区和渠道客户之间能够最大程度上获得双赢。
(三)数据分析层。对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系统来说,数据分析层是最主要且关键的一个方面。数据分析层的工作实际上是基于以上对于不同客户进行分类整理时所产生的数据,对于旅游景区实际的交易额度,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市场数据,以及旅游景区特定时间进行的促销活动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方便管理人员进行客户数据报表查询、整体运营情况分析、旅游景区客户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涉及具体数据分析整理的工作层面。比如,在进行客户信息管理时,就可以主动地统计客户来源、客户规模、客户历史购买旅游产品的信息等,从而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对客户进行分块管理,合理地为他们推送更加符合他们历史需求的产品,从而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上所述,通过数据分析层所产生的数据可以为旅游景区日后的经营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科学的数据支持,进而推动旅游景区日后平稳高速的发展。
四、结语
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内日益复杂、增长的客户信息势必逐渐走向信息化的道路。旅游景区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来开展业务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业走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步,经由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传统旅游业务管理中的信息查询、业务办理、辅助决策等重要业务流程都可以进行无纸化办理,在极大地方便客户和工作人员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采集客户们对旅游产品的反馈,准确地反馈各级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能够对旅游景点不断改进其服务质量,增进景区与旅行社及游客之间的合作关系提供巨大的帮助,由此可见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旅游业的重大意义。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旅游景区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能够为我国的旅游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和帮助。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彦,梁晓琳.走出客户关系管理的误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佟婷,翁钢民.国内外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6.10.
[3]叶开.如何有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J].销售与管理,2005.2.
[4]周丽丽.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现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7.
[5]曾洪.CRM在物业管理中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02.1.
[6]G宁宁.客户的分类与管理[J].中国质量,2002.8.
一、误读营销、视野模糊
在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看来营销管理作为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营销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规范的系统。我们在现实工作中却又常常误读或者是曲解了营销,把促销、广告行为等同于营销,这就如同把报纸等同于媒体一样。这种误读的结果必然是景区缺乏整体性的营销意识,缺乏正确的营销视野,缺乏营销战略和计划,更谈不上对营销手段的有效性把握。我所接触过的部分景区负责人都很重视营销工作,严格来说真正对营销工作能全面、正确理解的却并不多见,营销视野模糊不清。
“我们究竟有多少人被专家忽悠”。因为我们误读或者是全然不懂营销,致使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广告商,委托他们策划、设计营销规划文本,最后因为可操作性太差或者是不切实际而搁置,承担了一笔不必要的经费支出。为什么呢?著名营销策划专家刘永炬说得很好:“因为企业不懂,它没有评判标准”。相信专家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不要迷信专家,唯专家马首是瞻,把专家当作救星来看待就错了,专家方案很大程度上只要在理论层面上经得住讨论就行,具体实践他是不负责任的。说到底还得靠自己,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二、定位不准、盲目营销
我们在凤凰谷景区的定位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现在也还没有真正、彻底走出误区。我们原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的概念,我相信云南部分景区也会有同样的体会。
我所在的凤凰谷景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喀斯特地质景观,集溶洞、峡谷、瀑布、湖泊、壮乡风情为一体。因其溶洞外观形似“生命之门”,为性学专家、社会学家等所首肯,经过充分论证,主题定位为“生命文化”。投入近亿元巨资着力打造,旅游接待条件日趋成熟,处于全省3小时旅游圈的范围内,但经济效益尚未显现。除却资金困难等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从旅游营销的角度,特别是定位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就没有做到位。目前经过努力初步完成了定位分析,市场定位,其实是关于目标游客群体的多角度定位,近、中期发展的区域性定位应该是以昆明为中心客源地、辐射周边地、州、市的游客群体,所以曾经参加的省外营销活动暂时没有必要;从景区特殊性和文化属性上来定位,生命文化的适应性很宽泛,可以适应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人群。但景区游览所需耗费的体力成本却很高,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主打客源应该是年龄在20至40岁左右的人群,正如同蒙牛酸酸乳针对的就是市场细分后的年轻、时尚一族。那么产品定位就是根据市场定位的细分制定出对应的旅游标准,符合游客的要求,初步提出了“奇景观光、水上漂流、生命文化、壮乡风情”的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则是基于市场、产品定位作出的“上古玄牝门、天然祈福地”。这样一来,原来因为定位不准、对象不清、无的放矢的盲目营销得以避免,营销导向的明晰,对媒体的选择、营销手段的使用更趋理性,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仍然有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改进。
三、缺乏整合、单点营销
云南大部分旅游景区长期处于低水平营销运行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就是缺乏整合、单点营销。严格来说旅游产业是个关联度极高的综合产业,任何一个旅游景区必须具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但在这里我更想强调的是旅游景区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加强区域性合作,才能具备组合优势,现在我们大力倡导的精品旅游线路就是实践证明最好的例子。
在云南,具备单个景区即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也就是石林、丽江、西双版纳等屈指可数的景区,如果是长线旅游,这样的优势也同样不具备,类似于凤凰谷、菌子山这样的中小型景区就更不用多言,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者基于出行时间、交通成本的考虑所决定的。目前省内大部分景区缺乏整合意识,即使几条推得比较成功的精品线路也应该归功于旅行社,景区与景区之间除了简单的沟通、交流外,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形成这样的结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行业主管部门缺乏实质性的整合措施;二是部分景区负责人没有良好的竞争、合作意识,没有正确理解旅游行业本身是个不会导致游客所有权产生的服务行业,举个例子来说,它不象顾客买一条领带,领带的所有权就归属于顾客,这是旅游服务行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游客到石林旅游,并不意味着就不会到凤凰谷或者是罗平九龙旅游,风景区很难用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这样看来,景区与景区之间应该是非零和竞争的一片蓝海,而不是非此即彼零和竞争的红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景区各吹各打,在缺乏组合、互补优势的情况下自主营销,罗平做罗平的,师宗做师宗的,游客在看到各自的宣传后,通过查看地图后,才知道原来是一条线上的两个旅游地域。没有认识到共同利益诉求点,有限的营销支付能力只能取得有限的营销效果。
从景区自身来看也同样存在缺乏整合营销理念,陷入单点营销的误区,因为没有认识到营销是个组合性的概念,传统的营销组合就是4P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促销。据了解,大部分景区并没有制作完整的营销策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营销思路,就谈不上系统化的营销运用,有的景区总认为营销做得很好,其实全都是在单一的广告上下功夫,营销要素环节不协调、不统一。前段时间,师宗有部分同志认为凤凰谷景区现行的100元门票价格过高,要求降价。从营销的角度来看,这是典型的价格促销,企业实行价格促销是在行业整体下滑,或者企业为获取短期利润采取的促销手段,以此增加销量,保持利润的增长。门票价格的下降,从理论上讲,无疑可以达到降低景区进入门槛,增加游客流量的目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凤凰谷效益的低迷,关键问题不是单一门票价格的问题,而是整体营销薄弱的问题。另外从当前执行价格来看,通过游客问卷调查,90%以上的游客表示可以接受,价格的敏感不足以成为进入门槛。国际著名品牌管理专家凯文.莱恩.凯勒认为:“如果某个品牌靠价格来促销,消费者就会认为它是便宜的品牌,通常只有在大减价的时候才会购买”,“促销会造成一个危险,它使消费者很难愿意再回到促销之前的情况购买产品”。所以本人认为单一降低门票价格不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现在所流行的节点营销手段的使用,如果不在整体营销战略的框架下采用往往会适得其反,短期内可能效果不错,但破坏的却是长期积淀的品牌价值。
四、内外失衡、适得其反
作为风景区,最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全面营销,需要外部、内部和互动营销。景区的内部营销包括为游客提供的一切资源设施、服务标准、接待流程规范。很多风景区往往高度重视外部营销,广告铺天盖地的上,获取了高度的市场知名度,但却忽视了内部营销,形成内外失衡的局面,结果适得其反。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是注意力经济,自以为只要更多的吸引眼球就能获得良好的市场知名度,从而占有市场,收获超额利润。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理解,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满意度经济,因为高度的市场认知并不代表着市场认同。注意力属于外部营销、形象认知,满意度则归属为内部营销、体验评价,两者应该协同一致。为什么有的景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全力抓好外部营销,知名度很高,美誉度却很低,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现在我们所说的一个游客可以影响20至25个潜在游客,这样的公式早就应该丢在历史的垃圾堆里尘封,这个公式是信息不发达、不对称时代的产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游客所能影响的可能是几十万游客。如果景区营销内外失衡,内部营销的失策,游客满意度不高,负面的口碑宣传将会导致最好的外部营销等于零。
在营销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广告在营销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很多景区过分夸大广告对效益的贡献作用,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效益下滑就大打广告牌,把广告当成灵丹妙药,这是明显的认识误区。在广告活动中要结合景区实际,提出明确的广告主张,广告定位要表达什么样的诉求要搞清楚,广告愿景要明确,要根据市场细分找准目标市场,有的放矢。比如云南印象这种品牌的高档香烟,就只能针对收入水平较高的人群下功夫。广告语言的使用要能够较为准确的表达定位理念,随着当前社会娱乐化趋势,大多数游客属于感性消费,属于“老汉到此一游”式的旅游,过于理性化、唯文化都不可取。在云南,让我印象最深,最容易记住的景区广告是“不游九乡、枉来云南”,属于广告学中的说服广告和强化广告。这样霸气十足、唯我独尊的广告用语会在短期内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旅游欲望,师宗曾经也提出了一个类似的广告用语“世人请到师宗来”,饱受诟病。这样的广告存在的危险就是极大的提高了游客旅游的预期愿景,可进入景区游览后会出现极大的心理落差,重复游或者正面的口碑传播概率会很低,不利于品牌积淀和塑造。
五、几点建议
(一)强化景区负责人专业营销知识培训,提高营销意识和素质,逐步树立以营销为导向的经营管理理念。
(二)省旅游局牵头,按照构建成熟产业链的要求,对全省旅游行业全面梳理,加大整合营销力度。比如滇西的文化之旅,滇南的民族风情之旅,滇东的奇景观光之旅,按照线路设计,协调线路景区联合营销,加强景区营销主题类横向交流。
(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扶持发展专业旅游营销服务商。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旅游也随着经济的增长快速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景区管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是景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旅游景区管理的概念,有学者指出是景区的管理者通过合理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高效率的实现预定管理目标的过程1。许娟、王芳认为景区管理传统上以政府事业单位管理为主,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特色性、差异性等特点决定了景区管理往往涉及林业、水利、宗教、文物、园林等多个部门。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社区参与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地居民作为旅游景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景区的发展极为重要。旅游景区的长远发展应该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在促进当地居民经济条件、就业条件等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促进旅游景区可持续长远发展的目的,使当地社区居民和旅游景区和谐发展,并在经济利益等方面达到双赢。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给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短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居民不满、环境破坏等社会环境问题,而社区参与到旅游景区的管理之中,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的收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这样让社区居民更加认可和配合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利益
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都注重于旅游投资商和政府的利益,而很少考虑到当地社区居民合法利益。当地社区居民作为景区开发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合法利益不容忽视,但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就业增加的积极意义没有给社区居民分一杯羹,反而他们承受着旅游发展带来的物价飞涨、交通阻塞等不利影响。
(三)丰富景区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而当地社区居民是民俗文化的主体,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景区的管理当中能丰富景区的旅游资源,在保护传承旅游目的地独特的民俗文化的同时,让旅游者享受更多的原生态的旅游资源。
三、当前我国社区参与旅游景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参与在我国的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当前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主要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模式。直接参与一般指在直接参与到景区的经营中,例如景区导游、区间车司机、景区环保人员等。间接参与是社区居民依然会从事当地传统的活动,可以保证原有社区传统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生活生产场景持续存在,这一部分居民是在间接参与之中。
在这两种模式中,社区参与由于发展程度低,所以存在一些问题。
(一)参与人数少、范围窄
在景区经营中,只有少数居民能从旅游开发中获利,大部分居民感受到的是社会成本的上升。大部分景区给予社区居民的参与范围也非常有限,只停留在服务人员的范围之内,这种人数少、范围窄的社区参与降低了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旅游的发展。
(二)参与意识缺、层次低
旅游开发的初期,社区居民关于参与景区管理的意识欠缺,且缺乏一些旅游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在社区参与过程中以层次较低的经济参与为主,而在重大事项上,当地社区居民在高层次的决策层影响力有限,
四、社区参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提供教育和培训机会,提高服务意识和技能
当地社区居民不仅在文化素质上普遍偏低,而且在专业知识上缺乏指导,这直接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范围和层次,旅游景区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培训教育的机会,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增加他们的服务技能,使社区居民有主人翁意识以及认可自我价值,才能更好的为景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居民自主参与
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是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经营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社区居民的收入有限,不足以支撑经营项目的展开。因此,对社区给予财力与物力的支持,政府可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或小额贷款,尽力鼓励和扶持他们参与到景区经营中来。
(三)提供工作机会,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社区居民处于弱势地位,工作机会和条件无法自主获取,自身利益也面临侵害。因此,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其合法权益,给社区居民提供优先就业权和经营权,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让社区居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社区参与合法化、制度化。
五、结语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
1智慧旅游时代到来
自1969年互联网始创至今,互联网已从最初的军事领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经高达30亿,中国网民规模约占总人口数的50%,其中使用手机的用户占网民总数的39.1%,2014年11月,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行,人类全面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升级改造有序进行,旅游市场散客化进一步推动了智慧旅游的发展,在线旅游交易规模以超过年均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2智慧旅游时代的市场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逐渐提高,旅游景区是旅游业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滞后于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要求,为实现旅游景区吸引游客、优化游客体验和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等目标,旅游景区在经营管理中应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智慧旅游时代旅游市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散客、自助游客比例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团队游模式不再具有优势,目前国内团队游比例已降至20%左右,自助游客和散客比例约占80%以上,散客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制式的旅游产品依据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求分拆为独立的旅游产品,再由游客自行在网上选购重组,自主安排出游路线、内容和时间,以更精确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
2.2旅游方式向个性化、自由化、休闲化的方向发展
当今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要求更加强调个性化、自由化和休闲化,在旅游方式上游客更加倾向于通过网上咨询、私人订制等智慧化手段出行,目前中国有超过80%的游客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旅游信息,以提升与旅游景区沟通的顺畅度及获取信息的便捷度,优化旅游体验。
2.3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
随着智慧旅游方式的普及,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与智慧旅游方式形成有效对接,一系列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例如,对景区游客数量的管理不当使得客流量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造成景区的植被退化和环境破坏。对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进行智慧化升级,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统筹管理、优化资源分配的作用,可以帮助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感知景区状况,引导游客行为,降低负面影响。
3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
对于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多位学者做出过相应的阐述,姚国章认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种表现形式”[4];刘军林、范云峰认为,智慧旅游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可以“加强景区的监督安保工作、增加景区的互动体验质量、推动景区引领趋势与潮流、改变旅游产业格局”[5]。刘利宁将智慧旅游的综合应用指标归纳为“公共安全管理、景区环境监测、景区能源管理、办公管理、景区票务管理、景区医疗、旅游交通、公共平台、智慧酒店、旅游购物、虚拟旅游”等方面[6]。本文主要研究智慧旅游在综合应用及外部表现层面的构成要素,因此,笔者将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归纳为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智慧政务四个方面。
4智慧旅游视角下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
基于智慧旅游的视角,结合智慧商务、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智慧旅游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传统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4.1外部经营
4.1.1宣传方式僵化传统的旅游景区宣传模式包括宣传海报、电视广告、节会活动、旅行社营销等传统媒体和宣传方式,宣传方式渐趋僵化,不但成本高昂而且效果有限,严重限制了景区的经营效益及发展潜力。4.1.2客源渠道狭窄传统旅游景区过度依靠旅行社客源渠道和“门票经济”,随着旅游市场由团队游向散客游转化,越来越多的游客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产品信息,传统的客源渠道和盈利模式已无法支撑旅游景区在现代旅游市场条件下的健康发展。
4.2内部治理
4.2.1服务水平较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旅游安全保障领域,配套的安全防护基础设施涉及层面多、技术领域较广,容易造成安全保障不完善,遗留下安全隐患。旅游景区的日常经营管理中,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企业文化来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7]。4.2.2旅游资源保护能力较差个别旅游景区存在破坏性建设现象。例如景区建设城市化等现象易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退化;对于客流疏导的不力和对顾客行为的规范缺失易造成环境污染、植被退化和文物古迹的破坏。
5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转型升级的途径
基于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智慧旅游的构成要素,从旅游景区经营管理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出发,分析智慧旅游时代的时代要求和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必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慧景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结合程度,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升级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5.1外部经营
5.1.1旅游产品新媒体营销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拓展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加强与旅游专业网站、大型旅游论坛、手机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合作,利用微博、淘宝、微信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大范围推广,依托大数据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实现精准营销。5.1.2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使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需求实现网络选购。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行程和完成旅游消费的首选工具,搭建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迎合消费者消费习惯,提高景区经营管理效率。
5.2内部治理
5.2.1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保障景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保障是进行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的发展基础。具体包括无线网络和手机信号全覆盖、景区智能终端配置、门户网站建设、移动软件推广等内容,以提供通信、信息查询、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等服务。5.2.2智慧化办公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景区经营管理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运用纹考勤办公系统、景区可视对讲系统等智慧化办公系统进行办公业务处理、信息管理、辅助决策和无纸化办公,有利于提高办公效率和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办公条件,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5.2.3景区电子导览服务借助自助导览移动终端、固定导览终端、移动智能终端等多种设备及设施,以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影像、图片、音频等媒介,为游客提供电子导游服务。通过自助导览移动终端为游客提供电子导航和地图定位服务,为游客规划旅游路线,合理配置出行时间。通过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软件为游客提供周边购物信息,介绍特色产品、传播风俗文化,并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支持游客进行在线选购、在线支付。5.2.4景区客流网络管理系统通过景区电子票务管理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实现对景区客流的实时管理。运用电子门禁、智能监控、人员定位、车辆追踪、停车场管理等多种技术设备进行游客信息采集、客流统计分析,以及时导览信息、公告交通状况、引导客流走向,保证景区客流量在各个区域的合理配置及旅游线路畅通。5.2.5景区运营电子监控系统对旅游景区内进行视频监控全覆盖,对景区内部环境质量、能源管理和娱乐、游览、交通、机电、消防等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电子监控,及时感知景区运行状况,建立信息化保障和应对机制,确保景区的安全运营及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5.2.6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红外视频监控、电子巡查、火灾自动报警、食品安全检测等景区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对景区公共安全进行实时保障,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电子紧急援助、卫生服务、远程医疗、远程监护、移动医疗等服务。
6结论与建议
在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互相渗透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进入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景区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弊端逐渐显现,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智慧化转型升级有利于构建智慧型景区,达到整合需求、优化供给、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实现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融合,推动旅游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因此有必要充分发掘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产业中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革新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等作用,进一步紧密旅游业与互联网产业的结合程度,面向市场需求,从外部经营和内部治理两方面对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智慧化转型升级,实现新的时代背景下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叶铁伟.智慧旅游:旅游业的第(上)[N].中国旅游报,2011-05-25(11).
[2]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
[3]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05).
[4]姚国章.“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5]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
[6]刘利宁.智慧旅游因子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许多旅游景区都在积极进行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努力朝着柔性化、扁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也随之兴起。目前,提供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服务的业务量与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额都在稳步地提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现状分析
据2004年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现状调查指出:71.3%的企业还没有使用过人力资源外包服务;9.8%的企业表示正准备使用人力资源外包;另外14.1%的企业正在使用人力资源外包,还有4.8%的企业已经放弃使用外包。为此,我们也可从中发现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严峻形势。
二、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优势
多数旅游景区选择外包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节约成本。人力资源活动历来被作为重大的成本中心,通过外包可以精简景区内部人力资源职能人员,虽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但是其往往能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而成本也比雇佣或利用大批的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去做这些工作所花费的要低。
三、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外包风险
(一)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外包服务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在专业技能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因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在我国毕竟是属于刚刚起步阶段,特别是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与国外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旅游景区自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规模还比较小,在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的日常管理上,还处于比较简单的管理状态,需要处理的日常事务也相对较少。从旅游景区规模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每个旅游景区的员工数目都相对较少,投入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比较小。
(二)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风险
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风险,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旅游景区自身能力的约束
由于旅游景区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旅游景区的外包活动中往往会面临能力不足、监督失控的风险,因而造成一些外包项目的失败。
(2)外包成本的错误估计
降低成本是业务外包最原始的动机,利用服务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确实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应该对成本进行准确的预测。
(3)外包服务商的选择失当
旅游景区在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管理服务商的选择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旅游景区对外包业务理解、掌握能力出现偏差。从而导致旅游景区选择服务商时出现偏差,进而无法实现外包的既定目标。
(4)与旅游景区内部员工缺乏有效的沟通
由于将人力资源外包管理,会有一部分员工被服务商所雇佣。而且,还有一部分员工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岗位而面临被解雇。所以,会导致员工产生抵触情绪以及工作积极性下降等反应。
四、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风险应对策略
对于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风险的规避,应当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地考虑,权衡利弊。认真思考其业务活动的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外包的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
确定旅游景区哪些人力资源管理内容适合外包,这是进行成功外包的前提。将非事务性工作如员工招聘、员工培训、薪酬福利发放等工作可以考虑进行外包。另外,在进行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的工作之前,旅游景区还应该明确考虑所要取得的短期及长期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旅游景区才有清晰的发展方向。
(2)进行外包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般情况下,旅游景区只是简单地计算现有旅游景区人员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成本,然后再与外包的成本进行比较。但是,这只能算是其中的一部分,旅游景区还应该考虑其它的一些问题。比如,旅游景区现有员工的未来能力、员工及管理人员对外包完成此工作的满意度等等。
(3)选择合格的外包服务商
选择正确的外包服务商是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进行旅游景区人力资源资源外包管理之前,应当对旅游景区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商的服务理念、人力资源专业技能、项目综合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考察。
(4)签订完善的合同
外包合同的作用在于约束合作双方的行为,签订一份完善的合同对双方的利益都是一个保证。在合同条款中,应该对双方的责任、义务、权利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5)与旅游景区员工进行有效沟通
由于将景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必然有一部分员工被外包服务商所雇佣,还有一部分也可能会因为没有合适的岗位而被解雇。因此,在做出外包决定时应该与这些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给予这些人员相应的补偿,以避免给旅游景区的日常运行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