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旅游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旅游业发展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价值;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张祖成(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80-03

1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目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信阳市为例探讨。

信阳地处北温热带向暖亚热带过渡地带,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别山、桐柏山。森林覆盖率达到32%,在主要的风景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高等植物2 1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390余种。截止2009年,信阳已建立自然保护区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建立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构成了信阳旅游资源的主体,在信阳的整体旅游开发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2 387.6万元,为缓解林业景区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差距,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4]。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信阳南湾水库为例,库边大量兴建旅游设施、农家饭,致使湖水受到污染。

2.3旅游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在信阳,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2.4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5]。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10年11月份,信阳市各景区仅有100多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地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

3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6]。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否则,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7]。

3.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3大效益同步增长[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9]。

3.2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10]。

豫南大别山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涉及不同的县区、不同的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各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所有者,在不涉及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统一的原则,通过资本重组和优化配置,组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公司对出资者和股东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3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11]。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12]。

3.4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应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3]。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14]。

3.5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点、景区建设。

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投资上,建议各级政府制订优惠的投资政策,吸收方方面面的资金来共同开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商业网点等全面推向市场。广泛调动不同所有制主体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4信阳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4.1因地制宜开展观鸟旅游活动。

观鸟旅游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生态旅游方式。在台湾、香港,许多市民旅游都选择了观鸟这种方式,欧美国家观鸟旅游的人数更多。2003年,美国发展观鸟旅游,当年消费额就达到200多亿美元,观鸟旅游周期长,有利于增加生态旅游的附加值,观鸟者为了看到一种鸟可以在一个地方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同时对境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观鸟旅游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豫南大别山区特别是鸡公山、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是国内森林鸟类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北京“自然之友”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来此观鸟,并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在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鸟类摄影年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台北、香港等几十个城市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7年 5月,中国鸟类学会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4届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论坛”,来自中科院动物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鸟类专家齐聚信阳,并实地考察董寨、连康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湾湖鸟岛。中国科学院士、国际知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刘小如教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对信阳大别山区丰富的鸟类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董寨就接待观鸟游1 000余人次。董寨、鸡公山、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豫南大别山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鸟胜地,“观鸟旅游”已成为信阳生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4.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发展休闲度假游

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鸡公山的避暑闻名、商城汤泉池的温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豫南大别山区气候凉爽宜人,生态环境原始古朴,森林景观幽奇独特,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整合鸡公山、南湾、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金兰山、商城金刚台、黄柏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精心包装,突出诗画山水、山地避署、健身休闲等优势,倾力打造豫南大别山休闲度假知名品牌。

4.3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积极引进科普教学游

科普教学游就是利用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信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豫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楚王遗址、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信阳的鸡公山、董寨、连康山、金刚台等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曾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同时,每年都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物夏令营到保护区内开展活动,中国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的营地就设在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条件,开展科普教学游,使豫南大别山区逐渐成为中部地区,辐射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 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2] 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3] 信阳市林业局.信阳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R].信阳:信阳市林业局,2009.

[4] 陈逢珍.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5]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6] 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7] 赵新民,杨松茂,马兰.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8] 马泽斌.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9]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10] 于法稳,尚杰.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2(5):48~50.

[11] 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12]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13] 徐嵩龄.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14] 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6(7):81~82.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Xinyang City

Zhang Zucheng,Liu Daochun

(Traveling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Henan,Xinyang 464000,China)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2篇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因林而生的资源型城市,随着可采资源的锐减,经济也滑入了低谷。因此,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加速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伊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研究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战略定位和目标,以寻求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发展目标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因林而生的资源型城市,随着可采资源的锐减,经济也滑入了低谷。因此,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加速推进经济转型是实现伊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林区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伊春市旅游发展的重心所在,发挥着主导作用。

1 发展战略定位

伊春市未来旅游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产业提升发展阶段、产业优化突破阶段以及产业成熟持续发展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指导全市旅游业发展是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根本问题。

1.1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是从旅游业自身特点出发,在以市场为主导配置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旅游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争取旅游业的更大发展。

首先,伊春市要树立并强化大旅游意识。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它关系到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各个方面,是全社会的事,需要依靠社会大环境来支撑旅游业。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尽快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主要是市场观念,需求观念,创新观念和效益观念。

其次,要明确21世纪旅游业在伊春市国民经济中的大产业地位。从伊春市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高度来认识旅游作为一个先导产业的重要性。旅游业能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充分利用旅游业所具有的关联辐射功能,调整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形成合理的发展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全面认识旅游业在促进伊春市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方面的独特作用。把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伊春市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让世界了解伊春市, 使伊春市走向世界。

再次,营造伊春市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旅游新形象。从全国人民心目中提升为中国北方一个充满神奇、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中国林都,使“中国林都――21世纪的森林生态度假旅游胜地”、“小兴安岭伊春――中国最大森林公园”名扬海内外。

1.2经济新增长点战略

国务院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提出和政策化,为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旅游业的发展完全符合选择和确定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原则,因此,新的经济增长点战略是伊春市旅游发展战略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将伊春市旅游业从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成为伊春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1.3精品战略

在上规模的同时上水平。伊春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通过上水平实现上规模,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旅游发展质量和旅游服务质量构成精品战略的总体框架,价格战略、品牌战略与人才战略是精品的自然延伸,是竞争深化的需要。伊春市应积极参与创建“旅游强县(市)”工程,争取大部分县(市)、区尽快进入其行列。

1.4森林生态旅游大发展战略

伊春市旅游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还需要“营销”、“大环境”两大要素的同步发展。旅游业是一个“环境产业”,它能够全面优化一个地区的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但同时对自然环境、交通环境、治安环境、卫生环境和经济环境也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伊春市政府在推动伊春旅游业的发展中重要的不仅要抓项目建设,而且更要抓好大环境营造,特别是旅游者的消费环境、外来企业的投资环境、旅游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旅游管理的行政环境。政府创造了好的大环境,企业就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方面担负起主角,以资金开发项目,以管理盘活项目,以设施提供服务。

简言之,伊春市要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加快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培育森林生态旅游支柱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速度,在短时间内,确立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

2 发展目标

2.1发展总体目标

力争在规划中后期将伊春市建设成为以森林生态为依托、以观光道为骨架、以四大旅游集合区为支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旅游热点地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2阶段性发展目标与产业定位

近、中期(2006年――2015年)重点建设全面开发阶段。发展目标与产业定位:编制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划;改善市域内外公路交通;完善旅游的政策法规;培训旅游骨干人才;一级目标市场产品定位;加强生态保护;创新产品,打造拳头产品;开发重点旅游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预计在2015年,全市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600万人次,年均增长7.4%;实现旅游直接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6%。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26%。

远期(2016年――2020年)完善提高阶段。发展目标与产业定位:完成全部可开发项目的产品企划;推出旅游新产品,延长原有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丰富产品功能,增强和保持旅游产品吸引力;拓宽拳头产品的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市内重点旅游景区和线路在全国形成一定的知名度。预计在2020年实现年接待旅游者1000万人,旅游收入100亿元。

3 综述

本文主要概括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和目标。伊春市未来旅游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产业提升发展阶段、产业优化突破阶段以及产业成熟持续发展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发展战略,指导全市旅游业发展是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根本问题。首先,从四个方面,对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战略进行定位:政府主导战略、经济新增长点战略、精品战略、森林生态旅游大发展战略。伊春市要突出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全面加快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确立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其次,从两个方面,确立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力争在规划中后期将伊春市建设成为以森林生态为依托、以观光道为骨架、以四大旅游集合区为支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配套、服务一流、环境优美的旅游热点地区,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伊春政府网.http:///.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F592.7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4-104-03

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双赢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旅游诞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环境发展运动的大背景下,并在70~80年代初具雏形。20世纪80年代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1]。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生态学、旅游业、环境保护等多领域专家的关注。

生态旅游不只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而是代表了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使得旅游开发生态化、旅游管理生态化以及旅游消费生态化。因此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既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对环境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1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1.1 优越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边疆地区,云贵高原的西南部,与贵州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和自治区毗邻,其西侧和西南侧与缅甸相邻,南和东南与老挝、越南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97°39′~106°12′、北纬21°09′~29°15′,全省总面积为38.3万km2。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省总面积的94%,宽谷和盆地仅占6%[2]。云南是我国沟通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通往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

1.2 丰富的旅游资源 云南省这38.3万km2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气势磅礴的大山名川、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一有美丽的春城昆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昆明市气候温和、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因此被称之为“春城”。在美丽的春城有观光旅游的石林、九乡旅游区、高原明珠滇池和以度假、疗养为主的安宁温泉等景区。二有浪漫古城丽江。集古朴与浪漫、宁静与激情为一身的丽江被游客称为“艳遇之乡”。在这里人们可以体会到寂静与喧闹的和谐、古典与现代的和谐、蓝天与白云的和谐、古桥与流水的和谐,通过聆听和感受来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有神秘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个只拥有幸福和快乐、不存在痛苦和丑恶的社会。这里拥有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松赞林寺、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以及惊心动魄的虎跳峡等。四有动植物的王国西双版纳。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孕育植物有2万多种,这里还有近4.67hm2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广茂的森林资源给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已被探知的鸟类就有429种。

1.3 别样的民族风情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56个民族中云南省就有52个,还有15个特有的民族。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能歌善舞,主要唱有《阿莫尼惹》、《阿惹妞》、《都火》等歌,此外还有山歌、儿歌;舞蹈主要有织毡舞、包谷舞、对脚舞等。火把节、赛装节、跳虎等节庆十分热闹,其中火把节是彝族的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被称为彝族的狂欢节。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傣族人酷爱诗歌,常见的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娥并与桑洛》、《十二位王妃的眼珠》等作品。泼水节是傣族最为重大的节日,也是最富有傣族民族特色的节日。白族的悠久历史发展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白族的漆器品造诣很高,是中国古代艺术珍品。白族的三月街,也被称为大理三月会,是白族最为盛大的节日。不仅是节日盛会,更是滇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概况

“七彩云南、魅力云南”,云南的魅力就在于其多样性。云南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52个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1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特点

2.1.1 生态旅游业的规模逐步扩大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云南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6大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2012年云南共接待海外旅游者457.8万人次,同比增长15.8%;接待国内旅游者1.963亿人次,同比增长20.2%。全省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1 702.5亿元,同比增长31.2%。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诸如普洱茶叶、傣族银饰、宣威火腿、食用菌、高原葡萄酒等具有生态特色的旅游产业。

2.1.2 生态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其设施的完善对于产业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云南拥有民用机场12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长水国际机场是继北京、广州、上海之后的中国第四大机场。云南铁路发展一直缓慢,但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和省内市场的需求,预计至2020年,全省铁路里程将达到6 000km。作为云南省最主要的出行方式——公路运输,在2008年也已达到2 512km,位居西部第一。目前,云南拥有的五星级酒店就有21家,各种宾馆、客栈等数目众多。其中,昆明市就有6 000多家,作为旅游者的必游地丽江和大理也达到了5 000多家和3 000多家。

2.1.3 生态旅游业的市场主体快速发展 生态旅游业不仅依赖于基础设施即交通、住宿、购物等,还要有相应的市主体来承担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云南省对旅游资源,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业进行了资源整合,把生态旅游业打造成少数民族地区的龙头产业。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拥有1 000多家旅行社,其中云南康辉旅行社、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云南中青国际旅行社等3家旅游公司已成为云南省骨干型生态旅游企业。生态星级饭店、生态旅游运输车和生态旅游商品购物点也在蓬勃发展。

2.2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经营理念相似,文化内涵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是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给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不同于城市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机会,使得大家能够了解和体验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等,从而吸引旅游者消费,实现少数民族农民的经济增收。然而,各少数民族之间雷同的经营理念以及相似的旅游活动,使得旅游者在游玩当中失去参与和学习的娱乐性。这就忽视了当代游客的多元娱乐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求,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次旅游状态,重游效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3]。

2.2.2 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被忽视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忽视了任何一方面的效益目标,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会偏离轨道[4]。云南52个民族各异的民族风情、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是人们最为向往的地方。在旅游景点的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大量地砍伐树木,破坏森林植被;在景点开发过程中,不注重生态效益,大量排放废水、废气以及生活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2.3 生态旅游法制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针对生态旅游的专门法规,即使可以依据的一些法律的条款,往往缺乏针对性,准确性。此外,在生态旅游的管理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门知识训练,没有长期从事旅游和生态及环境方面的工作经历,没有经过严格的法制、政策、专门知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5]。在旅游景点工作的大多数为当地的农民,他们的生态意识淡薄,对景点的管理也缺乏专业性。由于法制不健全、管理上的混乱和人们的利益至上观念,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旅游处于无序状态。

2.2.4 基础设施不完善,大众生态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其基础设施的落后与迅猛发展的旅游业不相适应。旅游业是一个“先投入后产出”的行业,然而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更不能满足社会和环境的需要。这些滞后性主要表现为:资金投入较少使得交通和住宿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能达到安全和生态的要求、产品和服务档次不高、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同时,大众的环保意识淡薄,人们不能在旅游过程中约束自己。旅游过程中随处乱扔垃圾、破坏自然植被、损坏文物等现象时有发生。

3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我国的生态旅游规范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建立和完善。一是政府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制定生态旅游开发监管制度、开发过程中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制定中长期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一定要根据本地的旅游资源实际,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开发。同时,要注意保持本地少数民族的自然、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原貌。二是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资源的开发行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制止各种不利于坏境保护和生态旅游的行为。对于违规的开发项目,要依法严肃处理。

3.2 注重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旅游业是一个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依托的产业,是对自然禀赋和社会遗产的利用。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得以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旅游景区一旦对外开放就要更加注意环境保护。一是对于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旅游行为要从源头上杜绝;严禁一切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开发行为;二是对于污染景点的企业和设施,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限期整改、技术改造及关闭整顿等;三是在旅游旺季,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调控环境容纳量,使游客量能够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导致本地的生态系统失衡。因此,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旅游业开发受益方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不仅要为其造成的环境破坏承担责任,也要为保护环境做出牺牲的群众利益进行补偿。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发方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对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补偿;二是对失去了资源的群众进行补偿,能够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深层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路线、旅游产品 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要想在旅游业中占据优势,就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要对这些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节目,能够让游客在特定的环境中感受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氛围。同时,在节目编排时,不能为了游客而任意安排,要做到宁少勿滥。一是突出本地民族特色。例如彝族和哈尼族都能歌善舞,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发具有彝族和哈尼族特色的大型文艺活动,宣传弘扬少数民族的舞蹈、乐器以及民歌文化。二是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在确定本地生态旅游路线时要考虑本地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把开发的着力点放在特色上。只有做到“人无我有”,开展特色旅游,才能吸引游客。西双版纳被称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在景点的开发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建设热带植物园、野象谷等景点,不仅实现生态环保,而且能体现本地特色。三是开发具有代表意义的旅游产品。例如云南普洱茶、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餐饮等。

3.4 加强生态宣传教育,培养大众生态环保意识 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态意识还很淡薄,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加大生态宣传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广告宣传栏以及志愿者走村入寨的方式进行生态常识的宣传和教育,向他们讲述生态旅游和保护环境的理念,使他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博物馆、标语、导游等方式和手段,向游客展示环境保护的知识和重要性,从而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同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游客进行教育和处罚,对游客的行为、活动范围等也要进行严格的管控。三是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发展旅游业能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加大生态旅游的社会宣传力度,教育当地群众和游客,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树立保护第一、关爱自然的思想和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培养旅游者的生态行为,并增强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之路[6]。

参考文献

[1]洪剑明,冉东亚.生态旅游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1.

[2]杨桂华.云南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1.

[3]王海芹,管永祥,王子臣.江苏省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 874-13 876.

[4]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4篇

一、旅游资源及产业现状

*县位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一部分,也是滦河、潮白河的发源地,特殊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全县总面积365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90万亩,原始次生林面积50万亩,草场面积176万亩,湿地草原60万亩,县境内有5库12淖15条内陆河,水域面积6.1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536米,夏季平均气温17.9℃。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是辽、金、元三代帝王的避暑圣地,曾流下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梳妆楼元墓群、小宏城遗址、九连城遗址、张库古商道、明代长城和古烽火台等一大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迹,至今尚存。

天高云淡,气候凉爽,生态环境良好,边塞情调浓郁,史实积淀久远,多民族文化融合,使*的旅游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县旅游业从1992年开始起步,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已累计投入3亿多元,建成9大旅游景区19个旅游景点和48户家庭旅社,旅游日接待能力达6000人次,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实现社会综合收入2亿元。特别是2000年以来,我们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精心培育,按照打造生态旅游强县目标,全力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字文章。一是强化对旅游精品线路的包装。共规划设计了西北部农田林网观赏游,金莲川湖光山色辽金元文化游,葫芦河畔湿地草甸(五花草甸)漫步游,东南沿坝高山林海避暑游,“三河源”饮水思源、寻根问祖游5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建起了塞外庄园、天鹅湖等旅游精品区。二是强化对旅游环境的改善。在硬件建设方面,实现了县城到各景区的“四通”。国道207,省道半虎线、宝平线、张沽线和三条长城旅游公路,以及即将建成的张承高速纵横县内各景区,高级宾馆和饭店错落有致地镶嵌在道路两边。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不断强化对旅游行业的管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全县共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2处,2A景区2处。三是强化对旅游市场的开发。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制作了因特网页、旅游画册、光盘、宣传单,开发了金莲花、山野菜、坝上莜面、野生菌类等土特产品和具有草原风情的旅游纪念品,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四届中国张家口坝上草原旅游文化节”,与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风光风情摄影大赛,并与北京、天津、张家口等30多家旅行社建立起合作关系,对*旅游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旅游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强化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按照建设“京北花园”、“天然氧吧”的目标,大力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塞北林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十一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一退双还、坝上生态农业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全县绿色覆盖率提高到40%,为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五是强化对历史文化的展示。系统普查并深入挖掘整理了全县历史、宗教、戏曲、人文、古建、文物、民俗风情、民间传说、传统工艺等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编辑整理了九连城盐司、阔里吉思出征、萧太后梳妆楼、马可波罗觐见元帝、救龙泉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拓展内涵,扩大外延,充分展示我县固有的历史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以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不同的风情格调吸引游客,使游客有所游,有所思,有所忆,有所乐。

二、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不足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联合少、风格同。河北坝上地区乃至附近内蒙旗县没有形成大的旅游板块,没有有效整合旅游资源、联合科学有序开发。而是囿于本县,独自经营,孤芳自赏,“各唱各的戏,各弹各的调”,甚至出现拚抢资源、互争游客和为增自身影响而贬低邻县形象。导致旅游资源浪费,建设风格雷同,景观造型单一,旅游出现“断头路”。二是规模小、档次低。景区景点总量少规模也很小,档次不高,特色还不够鲜明,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管理尚不规范,特别是缺乏专业导游队伍,接待能力偏弱,满足不了旅游旺季的接待需求。包括坝上其他县份和周边旗县也存在类似问题。三是周期短、收益差。由于缺乏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除了六至八月份三个月的旅游正常经营外,春冬秋三季都没有旅游项目,崇礼虽然开发了滑雪项目,但夏季旅游依然是空白。短暂的旅游营业期造成投资大,收益小,旅游设施闲置时间长,浪费严重。四是投入少、发展慢。由于县财政困难,无力在资金上支持旅游业发展。而几个民营旅游企业又是边经营边建设,靠贷款滚雪球式发展,投入亦明显不足。同时,受市场、条件、知名度和效益等因素影响,很难招到大客商投资建设,致使我县旅游产业依然不够强大。

三、发展壮大旅游产业的几点想法

2009年,我们将抓住河北省建设环京津休闲旅游带的大好时机,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开拓进取,坚定不移地遵循生态保健旅游的特色和方向,进一步做大做强生态旅游文章,全力打造“京西北运动康体休闲区”,实现旅游强县的奋斗目标,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想法是:

(一)科学规划,加大生态旅游战略的实施建设力度。与河北地理科学研究社、河北旅游发展中心进行合作,聘请知名专家,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可持续、全功能的标准,依据当地自然的、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战略性规划,突出特色,体现风格,避免与周围县区雷同,做到旅游布局科学合理,地尽其利,物尽其用。通过科学规划、丰富资源、优势魅力来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经济。一是统筹区域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与张北、崇礼、丰宁大滩、太仆寺旗和多伦等地沟通交流,优势互补,突出各自的特点,创建新奇的景观,共建旅游大格局,形成京津北部旅游环线,拓宽旅游思路,增加旅游内容。二是围绕山、水、林、草、冰、雪等资源,开发和增加水上、冰上等符合我县特色的新颖旅游项目,拓展旅游时间和空间,形成春踏青、夏避暑、秋观光、冬冰雪四季皆景,变一季旅游为四季旅游,把*建设成为欧洲风情、每处皆景、画面新奇、全县能游的旅游县域。三是严格按照旅游总体规划开发实施,体现前瞻性、高科技,杜绝低水平开发、相重复建设,力争20年不落后。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确保所有景区景点都成为花园、植物园,防止破坏生态环境,防止浪费旅游资源。四是依据当地传奇的历史文化故事、草原壮丽的文物风光景观和盛产的花卉、口蘑、金针、燕麦、牛羊肉、马铃薯等自然资源,采取新颖美观、品牌响亮、特色突出的设计理念,开发有地方风尚的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做到物品味美价廉,纪念意义深远,包装精致小巧,携带轻松便利,提高旅游收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二)招商引资,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资金瓶颈。没有大投入就不会有大产业,更不会有大发展,大投入单靠县内难以实现,必须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解决。一是政策拉动,制定出台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的优惠政策,在手续办理、土地使用、税费收取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地优惠,用政策杠杆来撬动各种资金,通过政府投入、民间资金、企业投资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引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实现对旅游业的大投入。二是扩大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画册、互联网络和各种户外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不断推出各类精品纸介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扩大发放或播出范围;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以塑造*整体形象为重点,认真办好草原旅游文化节和*风光摄影大赛等活动,建立起政府组织、政企联合、内外互动的宣传促销新机制;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到一些经济发达、人们旅游兴趣浓厚的地区,积极参加各类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主动在国内中心城市、重点客源地举办旅游促销会、招商会,以活动宣传扩大旅游交往和合作机会。三是争跑项目,把引进项目作为加大旅游投入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跑办力度,争取国家投资3950万元的*绿色长城及滦河源草原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早日批复实施;加快推进与河北建投置业公司、北京巅峰国智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河北金润创业投资公司的合作,促动全县旅游整体开发进度;确保九鼎轩休闲牧场、星夜庄园建设项目和金莲山庄转让扩建项目圆满完成并投入运营。加大冰雪项目招商开发力度,力争年内实现*冰雪休闲旅游项目零的突破,实现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档次的逐步提升,旅游规模的日益扩大。

生态旅游业发展范文第5篇

生态农业旅游是建立在农业发展基础之上的生态旅游,能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视角下针对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体验性缺乏、时空分布不均匀、民俗文化挖掘不足和环保意识差等问题,提出要注重体验性项目开发、加强区域间合作、产品融入民俗文化和提高环保意识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

告别悠久的农业文明和充满智慧的工业文明之后,世界慢慢在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旅游业也在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旅游界新宠儿。农业旅游开始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欧洲,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举办荔枝节,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始。近年来广西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快,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沼气-养殖-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南宁上林县澄泰乡形成了“春赏油菜冬看葵,夏秋烧烤乐漂流”的特色观光农业旅游;生态文明是我国文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资源县如何利用优越的生态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打造一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与农业生产两不误的生态农业旅游的新名片,是今后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生态农业旅游及发展意义

(一)生态农业旅游阐述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推动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为生态农业旅游指明了发展方向,并要求与生态农业旅游齐头并进,即必须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而生态农业旅游是指以生态保护为背景,以农事活动为主题,结合农业资源和农村生活方式,满足城市居民追求农村生活体验的需求的一种体验性旅游。生态农业旅游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农业+旅游”,生态文明作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标杆方向,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二)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义

1.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资源县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将转变农村增产方式,调整农业发展结构,把农村生活与农业劳动过程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同时,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会带动交通、建筑、社会设施、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把城市最新信息、理念等带到农村,增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沟通,从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面貌,使资源县成为兴业、富民、美景的生态乡村。

2.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并解决农村问题。生态农业旅游改变以往死板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使封闭的农村走向开发的道路。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助于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村村民的经济收益,改善农村的生存环境,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并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为资源县建设“幸福资源”新生活。

3.丰富旅游者的体验内容,提供旅游者新型的旅行感受

生态农业旅游涉及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方式、农产品制作、农业高新技术、民族风情、节日庆典等,游客还能从中获得游览阅历、农业技术和生态农业知识。生态农业旅游使游客身心亲近自然,了解当地农村和农业发展历史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城市的简单生活,深入了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颖,体会科技带来的社会改造魅力,获得丰富的旅游阅历和活动经验,使旅游者产生了新型的旅行感受。4.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事实证明,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充斥着矛盾,而生态农业旅游的出现恰好是解决矛盾的最好方式。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保护生态资源为前提,开发农村生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明的一种旅游方式。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并仔细酌量生态旅游资源的承载力与保护措施,结合生态农业生产,开发绿色产品,融合农业、服务业等产业,保证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为广西西北大门,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一)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有特色

基于番茄、猕猴桃、金银花、红提等生态特色农产品,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已具规模化。已建成毛竹生产基地260000亩、药材生产基地100000亩;资江流域有优质粮食生产基地60000亩;瓜田乡建立水稻高产示范田12000亩;车田乡、两水乡、梅溪乡和瓜里乡建成无公害高山夏秋蔬菜基地518000亩,无公害红提生产基地总共10000余亩;以中峰乡、资源镇为主的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38000亩,从而建成以中峰乡为中心的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和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并实现“一乡一景”、“一乡多景”的发展布局。

(二)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好

资源县在农业发展扎实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已荣获“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资源镇梅溪乡梅溪村民族农家山庄和修睦村曹家冲自然屯桂圆农家乐获得“广西三星级农家乐”称号。2013年资源县共接待游客105.69万人次,同比增长48.9%;旅游总收入10.34亿元,同比增长38.61%。

(三)可借助桂林旅游业知名度高的优势

桂林是国际旅游胜地,入选“最美中国榜”、“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等榜单,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资源县位于桂林北部,其发展与桂林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资源县拥有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兼有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可充分利用桂林这张王牌,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四)政府扶持力度较大资源县被列入《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确立走“生态立县、旅游兴县”的发展道路。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县加快旅游项目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已建立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业生态旅游景区14个,建立农家乐旅游点、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21(处)。

三、桂林资源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体验性旅游项目缺乏

目前资源县旅游经销商大部分是个体经营户,缺少正确科学发展指导,生态农业旅游主题不够突出,展示不强,体验性项目存在模仿误区,没有就地取材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生态农业旅游突出的项目,大多数是采取观光的形式发展。除此之外,生态农业旅游缺乏参与性。资源县中峰乡的红提以“自然红、原生态”的独特品质而著名,尽管建立了集种植、观光、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两公里红提观光大长廊,但从生态农业的特点来看,游客没有参与红提的种植和收获的过程,走马观花,旅游经济效益不高。

(二)游客时空分布不均匀

一是旅游旺季和淡季差别大。一年中第三季度因天气较为凉爽,红提冠梨等特色的农产品丰收,客流量接近60%,而第一季度只有10%。二是客源市场有局限性。据调查,资源县旅游客源主要来自广西及其周边省市。游客游玩时间大约为一天,并未留宿,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微薄,不能充分利用周边城市的客源市场;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导致客源市场狭小,好的品牌打不出去,先进项目进不来,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三)生态农业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因景区经营者大多数为本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只会照搬,只顾眼前利益不顾生态发展,鼠目寸光急功近利的经营商变形包装,乔装打扮成为所谓的特色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虽数量比较多,但不具特色,农家乐、农庄、观光园相互模仿,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中的农业文化,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四)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主要表现在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并未有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只是一味地认为旅游资源是获取利润的一个工具。一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带来大量的人流,产生各种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固体垃圾,但经营者却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景点卫生越来越差,不利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道德感弱化”,出现乱涂乱画,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等不文明行为。

四、桂林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一)注重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应该坚持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资源县可利用中峰乡花果山农业生态旅游景区、中峰乡大庄田红提生态长廊等的农产品大产量,建立具有资源县特色的“五彩田园”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展览的形式,把猕猴桃、番茄、红提、金银花等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县农产品展现给游客。应坚持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应多开发参与性强的体验性旅游项目,构建挖笋区、采藕区、垂钓区等生态区;生态农庄建风车、踩水车、牛棚、猪舍、农家院等,开展让游客学习编织手工艺品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旅游活动。红提长廊除了采摘葡萄以外,还可以建立葡萄酒品尝区和以葡萄和农家菜为主打菜式的特色餐厅,并让游客学习参与制作葡萄酒的过程,从而提升项目的层次,让游客充分感受生态农业旅游带来的新型魅力。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

充分利用桂林旅游的知名度,将客源市场带到资源县,丰富客源结构,稳固客源基础。首先要打出“畅游资源生态农业园,感受自然恩泽”的口号,积极参与到桂林生态农业旅游联合路线中来,让游客感受各个地方不同文化的旅游,从而丰富淡季旅游活动内容。其次要细分旅游市场,分析淡季和旺季主要市场人群,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相应的旅游项目调整和宣传策略,加强淡季和旺季市场宣传的有效性。三要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客源互补,加强与龙胜各族自治县、阳朔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合作,形成桂林生态农业旅游圈;加强与柳州三江的联系,形成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拉长游客停留时间,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缩小淡旺季的差距,解决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三)产品融入地方文化内涵

首先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利用资源县的“罢果节”、“挂社青”、舞狮舞龙等是具有民俗特色的节日与民间体育活动,引导帮助游客更好了解当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生态农业的内涵,并加深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从而打造出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精品。其次要提升生态文化魅力。创造制作具有资源县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宣传片,并大力宣传和传播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提高资源县生态农业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还应注重培养文化魅力的形象代表,引导农民做好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工作。

(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资源县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对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宣传,注意引导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从被环境养着转变为主动养着环境,走生态保护的道路。其次,旅游经营者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环境伦理道德观,推出环保主题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保护得越好,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就会提高,既为经营者提高经济效益,又给生态环境带来进一步的效益。再次,旅游者应明确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消费品味。最后,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科技含量。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引进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技术,实现节水、节能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得到集约利用、环境得到不断优化、生态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格平.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J].人民论坛,2010,(2):11-13.

[2]牟晓娟,阚如良.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学习月刊.2012,(10):76-77.

[3]张东祥,董丽媛.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14,(12):26-27.

[4]易忠应.资源县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EB/OL].

[5]唐琮沅.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EB/OL].

[6]庄盈.去年桂林旅游业交出漂亮成绩单[N].桂林晚报,2014-2-23(8).

[7]陈张.桂林西部山区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N].桂林日报,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