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艺术论文

电影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艺术论文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美术与电影的内涵关系

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人类产生开始就有了美术,它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形式,并通过二维空间或者三维空间来还原瞬间的动作、场景、事件。人们以线条、结构、色彩为基本元素,去通过联想、思考来创作主观或者客观的意境。相比较历史悠久的美术,电影可以算是一门崭新的艺术,从产生至今不过百年历史。电影利用人们视觉残留原理将许多运动镜头进行分解,将这些被分解的画面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形成运动状态。从本质上来说,电影就是一门动态的艺术,将运动的画面集合,再引入时间,就形成了电影。我们从美术与电影内涵来看,这两者有差别也有联系。美术可以通过特定的媒介材料,来摆脱现实世界中时间性的约束,由于自身具有二维或者三维空间性属性,可以将观赏者引入到脱离作品的意境之中,让美术作品获得了艺术的自由。而电影具有特殊的四维空间属性,可以展现出空间的造型性,也具有时间的流动性特征。这种特殊属性让电影美术设计师们在进行环境设计与布局时,需要以剧本为基础,并且具有深厚的美术设计与造型功底,根据故事情节需要,借助摄像机镜头特点,不断变换角度,帮助导演将电影的主题内容具象化。然而这两者又是相互融合的,它们都具有可视性与相通的造型语言。我们说美术是电影艺术的母体,一切电影创作都要从美术作品中获得营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获得成功的影片就是一部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就偏好于环境形象的美术塑造,他的电影中环境造型经常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例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绚烂之极的皇宫建筑、雕栏玉砌等环境造型,对电影的成功起到推动力量。纵观中西方电影史中,美术的造型设计、色彩运用、灯光照明等技法与创作思想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只有遵循美术中的构图原则、色彩运用原则等理念,才能制作出优美的画面,展现出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电影作品都与美术相关联,例如法国早期的电影短片《水浇园丁》、美国电影《超人》、日本动画电影《千与千寻》等都是根据漫画改编的。正是由于两者的亲密关系,使得美术很自然地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对电影的作用分析

(一)美术保证了电影形象的艺术性与典型性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接触到最直观的层面就是形象,其中包括有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景物形象等。从这一方面来说,形象是电影艺术中最核心的元素。美好的艺术形象会给观众们留下美好的感受与深刻印象。当一部优秀影片结束后,总会有一些良好的形象印在观众脑海中。例如《十面埋伏》《冰山上的来客》《让子弹飞》《叶问》《风声》《一个都不能少》等众多优秀电影作品,其中典型的艺术形象都会让观众难以忘怀。而这些经典的形象,是导演与电影演员在剧本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美术化“第二次创作”的结果。我们留恋《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英勇果敢,《天下无贼》中傻根的憨厚老实的形象,虽然这些电影中的经典形象都是让演员扮演的,但是当演员开始扮演角色时,导演与化妆师会按照剧本的要求来对演员进行美术处理。否则即使演员演得再好,也不会给观众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一个演员在扮演不同角色后,都会给观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功夫巨星甄子丹在电影《叶问》与《锦衣卫》中分别扮演的武术名家叶问与锦衣卫青龙的形象,虽然两个人物形象相差甚远,但是都会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受,这就是美术造型的神奇之处。

(二)美术保证了场景空间与服装道具的美感我们看到,在电影创作中,人物形象都是活动在固定的场景空间内。即便是舞台剧,也需要工作人员布置必要的背景与道具,例如下雪的道具景观、屋内的家具摆设、河上的小桥等。许多故事片中,布置场景空间就更加重要了。这些场景空间需要符合角色身份、性格、活动时间及行程变化。通常电影中场景空间的选择、设计、制作是由电影美术师来完成,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环境空间、道具等相互配合协调,并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使观众欣赏电影后感觉真实自然,并且获得美的享受。电影《水浒传》中,场景空间占地共达到650亩,包括了人工建筑、自然环境等。经过导演与美术工作者讨论与协调,根据剧本内容,将实际拍摄场景分成州县区、京城区与梁山区三部分。州县区多数是当时社会中下层环境,例如衙门、牢狱、刑场、街道等,许多古建筑塑造得十分逼真,例如武大郎饼店等建筑古色古香,还原度较高,不但再现了宋朝的社会环境,还给后面故事情节奠定了环境基础。京城区的建筑物相对而言就气势雄伟许多,给高俅、蔡京等皇宫贵族塑造了许多富丽堂皇的活动场景。城楼内外的环境布局设计,是按照宋朝著名风景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扩大一定比例建造的,让观众看了电影之后感觉逼真生动。梁山区是选择了依山傍水的环境,再现了小说中水泊梁山的威严气势,分布在不同场地的码头、山寨门、战船等道具都是仿照宋朝样式制作而成,不但逼真还富有艺术性。电影中,所有演员穿着的服装、使用的道具都是由电影美术师按照小说中还原,尤其是服装设计师们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服饰设计中,将大量的灰色系应用在人物服饰之中,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清明上河图》中淡雅自然的民众风格。然而电影中李师师与燕青见面的情节中,李师师每次都穿着暖色系的服饰,图案艳丽但是并不浓烈,让观众感受到这个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内心有情有义的女子气概。

(三)电影中的光影元素运用虽然光影无形,但是我们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获得非常奇妙的艺术效果。电影中的光影效果是电影美术师们巧妙利用人们对于光的敏感度,创设出来的一种意境,渲染出电影整体气氛,调动起观众们不同的情绪感受,进而实现导演的艺术创作目的。尤其在现代电影后期制作中,电影美术师可以通过不断调整光源变化,创设不同的意境,让电影作品的风格产生多元化特点。例如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就用不同的颜色基调来表现故事情节的起伏,如黑、白、红等颜色基调,并通过灰色作为过渡色来达到画面整体色调的优雅素净,而光影的良好运用将电影的色彩、构图与故事情节融合为一体,展现了角色性格,增加了影片的整体艺术效果,也凸显出美术在电影艺术中的重要性。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正是因为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中国的动画创作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质,注重动画片对指定受众的教化作用。美国则把动画里的视听元素立足当代、构想未来,用滑稽幽默、精彩绝伦的声画表现当代人的价值观和情感诉求。在《山水情》中,画面中的层峦叠嶂在悠扬的笛声中晕染开来,水墨绘画技法加上民族旋律:渡口、小船、孩童、老翁,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充满了中国式韵味。片中传达出一种承继关系:恩师传授,师徒拜别,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说。《超能陆战队》则用充气机器人大白与天才少年小宏联手一群小伙伴组建超能战队、一起打击犯罪阴谋的情节设置,表现少年无畏、拯救世界的个人主义英雄观。不同民族文化心理下的创作显示出迥异的艺术风格。

二、空白视野下的写意和直观形象下的写实

1.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布局和留白,画面中的“空白”就是中国画空间中的“气”,是一种幽远的意境。“空白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示和文本观点,同时触发受众的想象活动。”追求写意和力求写实是中美影视创作中最明显的区别,这种写意和写实的对比在动画电影中也能看出。在水墨动画片《山水情》中,画面中大多用寥寥几笔表现河水流动、小船前行,水面远处的山川也是于空白处隐约晕染。这就是特属于中国水墨的空白写意,这种空白更能表现出偶遇于山水间的师徒深厚的情谊。《超能陆战队》镜头里出现的是三维动画人物,尤为注重写实。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多用特写镜头来表现,因为细节描写才能更直观形象地表现真实。虽然镜头里有些画面很夸张,但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和生活中的现实人物形似,这与《山水情》中的神似截然不同。三、含蓄悠长和率直强烈的情感意蕴表现鉴赏一部影视作品,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是情感意蕴的表达。“情感的重要性不容小觑。视听元素的一些局限性,尤其是缺少现实生活的立体感和生命性,这些缺憾的东西,在情感的衬托和环绕下,才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到了“”期间,体育电影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几乎处于完全停滞的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逐渐形成了变化而多元的电影艺术格局,丰富的体育题材的电影让群众对体育事业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能够凸显出我国积极参与到国际体育事业发展之中,依靠体育来实现外交的策略。这一阶段出现了以《乳燕飞》《沙鸥》《战斗年华》等电影为代表的体育电影,1979年拍摄的《乳燕飞》是为了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的影片,这个作品有着浓郁的青少年生活气息。电影《沙鸥》曾经获得了我国文化部颁发的优秀电影奖,观众们能够从排球运动员沙鸥经历的挫折但不断顽强拼搏的过程中,看到我国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这一阶段的电影《神秘的大佛》开创了我国武术动作片的先河,在随后的类似的体育电影层出不穷。1982年拍摄的电影《少林寺》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反响,这让全国人民对于武术的热情重新高涨并增强了关注。在这一时期同样优秀的武术电影还有《武当》《少林寺弟子》等电影。

90年代是体育电影的转型时期,这一阶段的体育电影既要能够顺应政治主流思想的趋势,也要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1993年的电影《来吧,用脚说话》讲述两个国家足球队的运动员在退役之后训练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故事。1997年的影片《黑眼睛》讲的是盲人运动员丁丽华通过社会的关怀与自身的努力,进而努力拼搏取得了世界残奥会的佳绩。在1999年拍摄的《冰与火》主要是以我国90年代著名的冰上项目运动员叶乔波的典型事迹为创作原型,在电影中展现了运动员面临重重阻碍敢于突破的动人事迹,用自己超出凡人的毅力来投入到比赛与训练之中。这一时期同样优秀的作品还有《我的九月》《挑战》《女足九号》等。

在现代的21世纪,我国的体育电影取材更为广泛,尤其对于体育精神的渲染更加注重,例如《隐形的翅膀》《梦之队》与《闪光的羽毛》等影片。《隐形的翅膀》中讲的是关于残疾运动员励志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出运动员身残志坚,用自信、开朗的性格来积极地面对挫折的人生。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的是建国前我国运动员刘长春历经了千辛万苦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感人故事。在电影《买买提的2008》中讲的是在新疆的一个村落里有许多爱好踢足球的孩子,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北京看奥运会”而努力训练足球,这些村民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汇集起来努力建设家乡的故事。

阻碍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的因素

第一,我国电影市场发展不够活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娱乐方式增多,让大众逐渐降低了对电影的关注度。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我国电影行业发展较慢,因此让电影事业停滞不前。在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多数电影院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也影响了我国电影的生产。随着当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创作者对于电影的要求逐渐增加,因此制作的电影场面也越来越大,投入的成本提升,这让小公司都难以承受,导致体育电影数量减少。

第二,创作者对现代体育电影创作思路不够开阔。一直以来,我国的体育电影创作主题都是围绕“体育冠军”而进行的,对于体育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大加赞扬,对群众的热情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的思想开放,我们不能只是局限在这个主题上进行创作,我们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思路。

第三,体育节目分散了观众对体育电影的兴趣。现代传媒的发展,让体育节目能够直接报道运动员的事迹,也会注重对心灵的描述,许多手法本应在电影中体现的出现在节目中,因此取代了观众观看体育电影的兴趣。

对发展我国体育电影的思考与对策

第一,突出竞技主题。在当前的体育竞技中的目标是为了能够赢取锦标,因而引来了诸多竞赛、训练、合作等社会内容,与欧洲的社会主流文化精神相吻合。在另一方面,一些社会阶层的群体能够通过竞技体育来建构新的社会结构,而这种新型的结构组织完善了,也可以将社会矛盾转移,而这种竞技体育也能够与民族国家的概念相吻合。由于受到传统电影的概念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体育电影并没有将竞技体育作为主体的体系形成。我国体育电影中,除了以《沙鸥》为代表的少数电影,多数体育电影在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上都遭受沦陷的命运,可以说大部分电影都没有机会展现给观众,在艺术价值上乏善可陈。

第二,加强对我国体育电影创作主题思想性的深入挖掘。在创作体育电影中,需要多个角度对于体育活动进行创造,展现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在深层次上揭示体育文化内涵,需要超过传统的体育报道中对于人与事的描写。例如电影《黑眼睛》与《隐形的翅膀》,对主人公的“健全”与“正常”进行着重刻画,我们虽然看到残疾人比正常人在某些方面欠缺,在体育训练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只要有着健全的心理与正常人的心态,就能够获得成功,而我们在社会中关心残疾人的过程中也要平等”地对待残疾人。在当前我国体育电影中大部分是展现运动员能够勇于拼搏与克服内心恐惧的故事,虽然这种励志主题的电影需要我们大力宣传,但是我们体育电影需要更多展现出一些精彩的方面,例如体育队伍的合作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等。我们可以将体育作为电影中表现情节与人物命运起伏的手法,主人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探寻生命的内涵与价值观,进而吸引观众来热爱体育与生活,对体育电影深层次进行挖掘,是实现体育电影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提升体育电影制作人员对体育运动自身的驾驭能力。我国的体育电影制作队伍对于体育竞技运动不够熟悉,因此在拍摄电影过程中,对于一些体育项目的驾驭十分生疏,明显抄袭了一些体育电影。不真实的体育场景并不像体育电影,反而类似动画片或者科幻片,这阻碍了观众欣赏电影的质量,让一些体育迷们感到哭笑不得。在近几年,我国的一些体育明显加盟了多部电影的拍摄,也有在自己领域取得成功的明星,例如世界冠军田亮、刘璇等,也有许多没有站在中国体育顶峰的运动员加入到我国的电影行业中来。例如曾经有着十年花样游泳经历的小陶虹,曾在1996年拍摄的影片《黑眼睛》中饰演女主角,她的表演十分出色。由此看来,体育电影的创作人员需要有着良好的体育知识素质,避免闹出笑话,尽最大可能来保障体育电影的质量。同时也要选取有经验的演员,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些演员曾经的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进而实现体育精神的深层次表达。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电影对于电影艺术形式的影响还表现在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上。比如说,网络电影的反转结局在设置上就会让人意想不到,在结局、新颖的情节化这些设置上都会让观众与大量的网友喜爱,这种反转式的电影其实就是反转剧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而反转剧来源于韩国的一种较短的电视剧形式。在韩国最为流行的不是他们的电视剧而是综艺节目式的短片,每个故事大约有45分钟左右,每个情节是由两个故事组合而成的。在这个短剧中,韩国演员们一般都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名字,会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中不断地转变着自身的角色,虽然每个人的故事是独立的,但是最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追求个性化是人们向着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网络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有更高的追求,而网络电影就是其中一个表达自身个性的很好的渠道。

    二、在线互相交流与快乐审美

    网络电影具有开放式的特点,网友在线就可以进行交流,网友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要的剧情进行更改与探讨,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讨论。比如说网络电影《见光的爱》讲叙了一个三角爱情故事,时长约40分钟,分为4个部份,9个片段,而网友可以自己选择电影情节的变化,由此网络电影就会体现多结局、多选择的特点。网络电影的开放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影观众更多的主动权,这样就会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欣赏自己想看的影片,自己可以控制审美客体,而不是被客体的审美控制。网络电影的开放性也会影响电影艺术形式,让电影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参与让观影成为一种主动,也让审美成为一种创作。网络电影在创作时较为自由,可以让网民们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享受到快乐,没有票房的压力,就不会限制自己的创作思路。无厘头的手法可以说是网络电影的一大特色,随着网络电影的发展,无厘头的手法也成为电影中的一大特色。以《小强历险记》为例,这部影片中几乎是没有任何特效的,完全是用玩的心态来进行创作,同时为了能够达到喜剧的效果,其语言非常幽默。在影片的时间设置上,网络电影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度。传统的电影叙事远比网络电影要复杂、冗长,而对于现实社会的“快餐文化”的观影氛围,讲究效率与快节奏是受众的首选,因此网络电影这种叙事更具备吸引力与挑战性。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文版电影;镜子;情象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镜子一直充当着某种信息传达的媒介作用,即镜子是一种工具。从洞穴理论到拉康的镜像理论,影视中镜子的艺术价值正在被影视艺术家们重新研究和探索。电影发展到今天,镜子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中都有关镜子的镜头。《鸟人》中的艾尔,他伫立在镜子前,照着镜子把自己脸上的绷带狠狠地撕开;《蜘蛛侠》中绿皮在镜子中说话;《天使A》中Angela在走投无路时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眼睛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再重新找回自己;《源代码》中柯尔特在列车上被克里斯蒂娜误认为另一个人时惊恐间冲镜子一照,发现自己的样子全变了……

电影中的镜子是一种“情象结构”,通过审美反思运行机制唤醒主体的清醒意识达到镜像与现实均衡的审美目的。进而在电影艺术中升华为艺术境界。

一、英文电影中镜子的艺术价值

影片中的“镜子”作为一种“情象结构”,在其普遍使用的过程前经历了一个由审美定位到定向、定质、定性和定形的漫长的审美经验积累过程。定形完成之后,“镜子”这一特定的“情象结构”在艺术技巧、价值观层面上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来。

李健夫在《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中说道:“审美印象形成阶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审美定位以社会生活经验为现实基础。审美定向以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为内在尺度来进行审美选择。审美定质以具体人物事物特征和生活内容为感受基质。审美定性是以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倾注对象从而规定审美印象的审美特性。审美定形是审美感受、审美情感与对象特征印象交融而形成较为稳定的情象结构。”[1]镜子在影视作品中的“情象结构”的形成同样经历了以上五个过程。

首先,审美定位,强调艺术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积累。镜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便于导演的观察和体验,通过镜子导演可以亲感和亲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对镜子的某种经验结构。这种审美定位的准备和完备是导演在影片中能对镜子运用自如的一个意识基础。

审美定向是在积累了亲感经验后,镜子进入到审美领域,导演开始严肃认真地将镜子划入自己的审美定向选择中来。这一阶段,导演加入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审视镜子在电影中带来何种功效。

接着导演确定审美对象的实质,将镜子的本质和特征挖掘出来形成某种独特的映象,比如镜子的明亮、洁净以及与其他同样明亮、洁净的物质相比,镜子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镜子的独特特征背后把镜子蕴涵的东西方文化相联系起来。

“审美定性是情象融合的结果,它意味着审美意象的感受与情感具有特定的、稳定的和具体的性质。”[2]在这里,镜子的明净透亮性质和照出的人物或景物的美、丑、滑稽或是怪诞与情感中的爱照镜子、恨照镜子和怕照镜子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镜子的审美定性结构。

最后,导演还将其进一步完善成较完整较完善的内心创造物,达到最终的定形。也因此,定形后的镜子进一步具有较完善的情象结构的内在意义,即我们所说的艺术价值。镜子成为“情象结构”后,其价值主要突出艺术技巧。

镜子在艺术技巧上的价值包括空间改变和氛围烘托两个方面。许多电影都喜欢用镜子的反射、复制和透亮特征来改变整体的视觉空间感,让整个空间变大变神秘。

镜子在氛围烘托方面,主要是指其在恐怖片中的运用。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的恐怖片中都多次出现过“镜子”意象,如《异度空间》《古镜怪谈》等,尤其在《照出冤灵》一片中,镜子一直贯穿于影片中,影片中第一位被冤灵杀死的女性,她在商场打烊后才收拾东西离开,目的是想顺便窃取商品,她蹑手蹑脚地来到摆放商品的货架前,由于不安就不时地回头看身后的情况,后来直接倒退着走。镜子出场了,先是猛地一回头,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吓了一跳,后来,她跑进洗手间,这时映入观众眼帘的是一面宽大干净的镜子。她还在不时地回头张望,一不小心,把手中的圆形滚动式切刀弄掉了,她弯腰去捡,镜子里的“她”却还站在那里,看着现实中的“她”,当她发现镜子中的异常时,镜子中的“她”用手中的切刀杀死了她。在整个过程中,镜子的出现都起到了烘托恐怖氛围的作用。这一价值作用追溯回去,可以说是由镜子的东方民间文化和西方文化中镜子是两个世界的临界点形成的。

同时,镜子在价值观层面上还具有提升道德境界的作用。镜子的明净、透亮特征和反射功能使得镜子在影片中,特别是在影片结尾中,有重要作用。一个恶人凝视镜中的自己,忽然发觉自己的丑恶,然后定定地思索一番之后,决定重新做人。这样的镜头在电影中比比皆是。这是镜子的明、洁、净对人类美好品质的一种唤起和对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二、英文电影中镜子对主人公心灵的反射

现代社会人们在各种诱惑中逐渐迷失自我,缺乏对自己内在真实的东西的关注,反而被外在的物质世界不断压制,形成了自我的遗落、自我的迷失和非我压制住了自我等不良现实。

重视人的主体性是审美主体论的一个重要阐释角度。受萨特和尼采的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现代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也就是人的主体性问题。“社会生活的系统运动并不是以每一主体的随意发展为依据的。同于社会权利和社会规范总是力求以一定的模式约束众人,特别是社会惰性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往往造成主体变异和主体性异常的现象。”[3]

镜子作为“情象结构”在电影中正是作为自我遗落和自我迷失的镜像出现,警示中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人的主体性问题。镜子的本质与目的就是唤醒主体的划分与清醒意识进而达到主体性找寻与均衡的审美目的。以《黑天鹅》为例进行分析。

影片《黑天鹅》是著名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片中讲述了一个名叫妮娜的芭蕾舞演员在追求扮演《天鹅湖》领舞的过程中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妮娜是一个小心翼翼控制着自己、懦弱善良的追求完美的女孩子。老师说她只能扮好白天鹅,但是演绎不了黑天鹅的邪恶、诱惑和大胆。

她开始撕掉自己的一块皮,滴血的手却又在镜子中复原。她站在前后两面镜子中量制衣服时,镜中其中的一个自己竟然在不停地抓后背,然后妮娜斜身,镜中的那个“她”突然转过身来。这一切的镜像都在意识着两个“我”的存在和分歧。真正的斗争是在演出当晚,妮娜看到替补演员出现在自己的化妆室里,说她演不好黑天鹅,于是妮娜用撞破的镜片杀死了替补演员。

她彻底释放了另一个我,邪恶占满了整个她,黑天鹅演出成功了。中场休息时替补演员过来贺喜,我们才知道妮娜刺杀的是自己。那场争斗不过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是善的我和恶的我之间的斗争。妮娜忽然清醒,饱含眼泪跳完了白天鹅自杀的舞段,腹部的血也染红了舞裙。演出很成功。影片的最后,妮娜说她感觉到了什么是完美。在这部片子里,镜子的出现从头到尾都伴随着妮娜的两个“我”的斗争。

压抑中的善不是真我,当然释放出的恶也不是真我。影片最后的平静和回归才是真我的状态,也就是妮娜说的完美。不压抑,不偏激。关注自我的真实存在状态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自我,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也是导演通过镜子这一“情象结构”向观众所表达的心声。主体性的找寻和平衡才是完美。

三、英文电影中镜子提升电影艺术境界

“情象结构”是一个活动的整体,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当镜子这一“情象结构”进入电影之后,就沿着自己的活动机制开始运转。这一活动机制与过程就是一个审美反思的过程。

所谓审美反思,就是指“艺术家通过审美反思,把自己记忆中珍藏的经历开发出来,重新自觉地生活或体验一次、品味一次,把经历的社会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转换为艺术世界”[4]。镜子作为“情象结构”在电影中的整个运行机制里都充满着审美反思这一活动,进而提升了打印的艺术境界,拓展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空间和范围。

人总是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当影片中的主人公,这一艺术形象开始反思时,我们说镜子给了他(她)们进行审美反思的契机和场地。转过来说,镜子的运行机制在影片中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审美反思。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镜子的运行机制中审美反思自己的过去,追求真、善、美。

影片《爱有来生》的结尾,俞飞鸿在镜中看到了上辈子的自己,原来一切的一切只是因为上辈子的那段爱情。镜子穿越了时空,呈现出真爱最美的样子。孟婆汤前的情景,被镜子中上辈子的自己一一带回,这是跨越了轮回的审美反思。这一面镜子的出现,让过去的一切重新被点燃、复活。重新来过,才知道片中的自己和老树下的魂魄有着多么荡气回肠的一段爱情。

镜子的审美反思机制不仅表现在个人上,还表现在对人生和世界的审美反思中,进而达到提升艺术境界的作用。

影片《美国往事》中的“面条”在得知被匪徒追杀时只得离开纽约,35年后他收到的一封来信让他重返纽约。在整部片子中值得注意的是火车站和照镜子。在火车站站台,他从小卖铺走向壁画,在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35年前,他从这里离开前也在这面镜子前整理仪容。镜子中出现的是35年前的自己。然后空空的镜子,忽然停顿了一下。

镜头转到35年后,“面条”出现在镜中,伴随着影片主题曲《昨天》,“面条”在镜中久久地凝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镜子的短暂空白停顿,这里的镜子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来让观众去帮“面条”进行了一个审美反思。

这35年的风风雨雨和坎坎坷坷全部浓缩在这一瞬间的停留和空白上,引发人去深思。这是一个大的时空转换,在这个镜子参与的转换中,其审美反思的运行正是表现出我们对人生的一种审美反思。一面镜子,隔开又连接起两个时空,也同时连接起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理想世界。

总之,镜子在英文电影作品中的运用和价值处在不断更新和需要被探知的结构中。从“情象结构”入手,通过审美反思的运行机制透过镜子的镜像来反观自我、人生乃至世界,进而达到提升人生的境界和开拓电影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健夫.文学审美透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钱智民.西方电影对东方文化的融合[J].电影文学,2009(08).

[3] 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