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人消费论文

老人消费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人消费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人消费论文

老人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金融资源,农村金融,金融支农,Tobit

 

一:引言

金融资源需求问题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温铁军(2001)通过对农户借贷规模分布的研究,认为1985年前农户的贷款主要来自于农业银行与信用社,而在1990年后农户从银行与信用社的贷款规模有所下降,民间借贷活动日趋频繁。史清华(2002)通过对山西745农户的调查研究,发现正规金融在农户的生产生活中的形象较差金融论文,农户已经把其排除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之外。朱守银(2003)通过调查,认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向信用社借款的比例较高,而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户更倾向于亲朋好友借贷。叶敬忠等(2004)从社会学角度对农村金融资源的供求进行分析,发现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对象主要是富裕的、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农户,贫困农户主要的融资渠道是民间金融。

然而国内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从金融供给方面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需求,主要包括增加金融机构的布点、扩大融资的途径来解决农村金融的需求问题,而对于将农户作为有效的需求主体则较少作系统深入的分析论文提纲格式。已有文献表明,农户是金融服务的消费者与金融市场提供者,农户才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消费者。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区农村金融资源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厘清金融资源的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金融论文,为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运用Tobit模型探索出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及说明

本研究考虑在给定一组农户的特征向量的条件下,农户如何选择金融资源。而在一般状况下, 农户选择金融资源的比例 ∈[0,1],数据被截断,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的参数是严重的有偏和不一致。所以,采用Tobit回归分析,该方法可解释截取数据,以此来判断各因素对农村资源应用比例的影响程度。

Tobit模型是James.Tobin(1958)在研究耐用消费品需求时提出的一个经济计量学模型。Tobit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解释变量是可观测的(即取实际观测值),而被解释变量只能以受限制的方式被观测到,即我们观察到的取值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体来讲“无限制”观测值均取实际的观测值,“受限”观测值均截取为0。

对于第j地区,标准的Tobit模型为:

其中, 为潜在变量金融论文,为观察到的因变量,为自变量,为相关系数向量,为独立的且~N(0, )

三:指标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一:指标的选取

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户特征对金融资源需求的影响时,首先要确定其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本研究的核心是每个指标的改变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以上考虑,并兼顾样本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科学性与影响的重要程度,本研究构建了影响金融资源需求的量因素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变量的选取

 

变量类别

变量

代码

变量定义

预期影响方向

决策者特征

户主年龄(岁)

按户主实际年龄计算

-

户主受教育程度(年)

按户主实际受教育年限计算

+

最高受教育年(年)

按家庭成员中最高受教育者年限计算

+

户主性别

按男性户主比例计算

+

家庭负担

在学人数(人)

按家庭中实际上学人数计算

-

65岁以上老人(人)

按家庭中65岁(含)以上人数计算

-

金融资源存量及利用

劳动力(人)

按家庭中成人劳动力人数计算

+

户场收入(元)

按2006年家庭户场收入计算

+

户场财产与资产情况

耕地面积(亩)

按家庭实际拥有的耕地面积计算

+

生产经营总值(千元)

按家庭生产经营总值计算

+

果树林木总值(千元)

按家庭果树林木生产总值计算

+

牲畜总值(千元)

按家庭从事畜牧业所产生的生产总值计算

+

常数项

常数项

c

 

 

老人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龄化 空巢 情感空缺 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情感缺失,急需心理安慰。在我国,老年人口状况构成了社会最基本的国情之一。空巢老人一般泛指与子女分开居住和无子女的老年人,在对于空巢老人的这个群体的研究中,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

2设计背景

从设计伦理学角度出发,对空巢老人的情感特质和心理特质进行调查,对他们的生活形态进行总结,并进行分析。论文结合产品设计和情感互动两个领域提出了一个新的议题―情感互动产品设计,主要针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通过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进行整理归纳。希望通过情感互动产品设计,拉近分隔两地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弥补空巢老人情感上的空缺,提高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

3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在对空巢老人的相关研究中,心理层面的研究虽然近期受到关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成果尚显不足,没有生理层面的研究丰富。空巢老人心理层面的研究中,多为现状描述、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等,而抚慰心理的解决方案却提的很少。

设计作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科,空巢老人的国内研究存在严重滞后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空白都亟待填补。设计可以激感,情感可以抚慰心灵。情感的注入使产品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兼具了心理抚慰的功效。具有心理抚慰功效的产品其实一直存在,但是真正可以解决空巢老人情感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很少,设计师在设计时有必要对情感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我们常常认为,产品关注的是技术和他们提供的功能,然而,成功的产品关注的是情感。

情感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设计时候也应该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情感诉求来找到共同点。例如,从空巢老人群体的视角出发,空巢老人群体的情感诉求是指老年人在由于儿女不在身边,或者无儿女,造成的情感缺失,生活得不到照料,他们急需儿女的关爱或者社会的关心。在研究空巢老人群体的情感互动产品的作用时,我们需要把他们的情感诉求考虑在设计中。

4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旨在搞清楚三件事,弄明白两种情况和得出一个结论。

搞清楚三件事:(1)现有的设计真的就是适合老年人的吗?(2)有多少老年人在市场中“被设计”呢?(3)怎样满足空巢老人的情感缺失?

弄明白两种情况:(1)哪些产品设计真正适合老年人?(2)怎么做到“空巢”不“空心”?

得出一个结果: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5空巢老人与情感互动产品设计

5.1“空巢”不“空心”

“空巢”不“空心”――基于空巢老人的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设计结果――“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交互式电子相簿及视频分享服务平台的建立,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和研究一个弥补空巢老人情感缺失的方案。

5.2空巢老人情感互动产品设计研究

空巢老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情感空缺,需要关爱。但是儿女们需要生存就要外出打拼,缺少时间照顾父母。怎样可以拉近父母与儿女间的距离?怎么可以使即使身在外地的儿女可以与父母很好的沟通互动,从而使老人心灵得到安慰。针对这一现象设计的――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虽说是一块“小黑板”它可以给我们父母留言,留视频;可以告诉我们父母在不在家,告诉我们父母家里的温度,可以通过观看照片提醒儿女按时打电话回家。可以让父母通过它对我们唠唠叨叨。

5.3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

很多空巢老人与儿女不在一个城市,这样就会出现父母思念儿女,却又见不到面,有些父母担心经常打电话会影响儿女工作。这样就会造成老年人遇到事情无处倾诉,只能憋在心里,久而久之会发展成为心里疾病。空巢老人家庭留言板,采用一个可视电视墙。儿女可以通过电视墙录视频给父母,也可以和父母视频聊天。平时可以在家播放家庭团圆时的家庭录像或者照片。在产品终端上有一个挂钥匙的地方,当你把钥匙挂在上面可以进行终端开启。同时会在另一个终端上显示你是否在家,如果很晚了父母还没有回家,我们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问一下?在终端上会有天气提醒,这样随时提醒儿女关心父母家里的天气,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们加衣。终端与手机APP相关联,如果父母想念儿女翻看照片或者录像,手机上就会有提醒。提醒子女这时父母想念你们了,该打电话或者回家看看了。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 [美]唐纳德. 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何晓佑,谢云峰.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没书出版社,2001.

[4] 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98-99.

老人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保资金 资金来源 管理多样化

一、 社保资金来源多样化

社保资金中养老保险及医疗保险占据主要部分,特别是养老金成为我国一大难题。如2005年,我国养老社会保险个人账户亏空已高达8000亿元,而按照我国现行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的养老金工资替代率约为58.5%,其中20%来自社会统筹,38.5%来自个人账户,显然,如此巨额的个人账户的亏空已对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例如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处置政策的制度性缺陷导致社保资金的缺口增大。目前我国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由现收现付制转入部分积累制。而实行部分积累制后,按照当时的规定,通过养老社会保险缴费所筹集的资金在使用时分为两大块,一块进入社会统筹基金,一块则进入个人账户,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达个人缴费工资的11%.由于有部分养老社会保险缴款进入了个人账户,结果导致在转制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原现收现付制下积累的部分养老金权益无法在新实施的部分积累制中找到对直的资金来源,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养老社会保险转制成本。此外,根据我国2010年11月1日零时最新统计:60岁以上老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8.87% ,同比上次2000年普查上涨了1.91个百分点。而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10%、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7%,我国已大大超出了这一标准。

那么,政府该如何能更多地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从中国的实践来看,政府可以通过无偿性收入(税收)、有偿性收入(债务)、变卖公有资产及社保基金证券化来达到增加社会保障资金的目标。

(一)无偿性收入筹资

利用税收为社会保障制度筹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无偿性,政府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随着“费改税”的逐步推行,开征社会保障税业已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主旨在于解决社会保障资金筹集中的非效率问题。在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过程中,环节过多,操作复杂,人财物耗费巨大,直接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开征社会保障税达到“强化社会保险费的征收,解决统筹缴费中的拖欠问题”,“使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固定化、规范化、社会化、集中化”的目标,在当前难以企及。

例如,三成彩票公益金划拨社保基金的资金注入。

财政部网站公告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央彩票公益金分配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据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会官方网站上公示的年报统计,2002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拨入全国社保基金资金共计3641.74亿元。其中,彩票公益金约为771.12亿元,占到划拨总额的21.17%。这九年间,全国共筹集彩票公益金2512.91亿元,划入全国社保基金的占到30.69%。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理事会办公厅综合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央彩票公益金是财政拨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彩票公益金并不会作为专项资金被专项使用,而是由基金会统一管理运营。划拨变动:社保分成60%中央彩票公益金。

(二)有偿性收入筹资

发行长期国债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是许多制度设计者的底线,长期的国债可以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必须的资金,可以变现收现付制为基金制,且为国企改革、整个国民经济的好转提供制度保障和充裕的时间。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可以概括如下:

1、宏观债务负担不高,国债负担率和财政赤字率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规模当在27000亿元以上。除去可以回收的,这其中不良贷款的净损失将在19860亿元左右,占1999年GDP的24%。相比之下,国家对国有职工的隐性养老金债务的总额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2、居民应债能力偏低

整个20世纪如年代居民的应债能力基本上在1%上下徘徊,波动很小。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年均32.7%,增长既快且稳,低下的居民应债能力给政府以充分的发债空间。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随着经济风险由集中控制向分散化的转变,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进行储蓄成为必然。这部分储蓄通常是由于防范不测之需和谨慎性动机而进行的储蓄。另一部分储蓄则为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的流失,以及国家金融资产转移到个人手中而形成的储蓄。随着国家金融存款实名制,居民储蓄存款在很大程度上便得以明示。这样一来,居民用来应债的资金来源便不如现在这般充足。居民的实际应债能力便会大大提高,进一步提高它的余地便不会太大。

3、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的扩大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1993年以后财政不再向中央银行透支斩断了财政赤字直接形成银行增发货币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三)公有资产出售

2001年的国有股减持,到今天的国有股转持,“肩负国家养老战略储备”的全国社保基金终于重获稳定的资金来源。

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主要的意义在于增加了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在当前促进内需、鼓励消费的宏观经济政策下,此举体现了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民生的决心。虽然划转给社保基金的股权还不能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但对于提升老百姓对于国家给予养老支持的信心是很大的。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介绍,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国有股转持、减持223.08亿股,发行市值达到1307亿元。

一方面,如果可以用发行大量国债的方式来为社会保障体制筹集资金,那么出售资产同样可以达此目的。资料表明,增加的政府开支主要投入了国有部门,发行国债就意味着国有部门的扩大,而出售资产则意味着国有部门规模不变或者收缩。从这个角度来看,发行国债只是一种筹资行为,出售资产筹资可以同时成为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手段,可以把宏观的总量政策与微观的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企改革不到位,难以做到自负盈亏,财政安排了大量的亏损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同时 ,长期过多的补贴,也不利于企业发展,易形成对补贴的依赖性。因此,适当地出售国有资产有利于财政的优化,有利于财政体系和证券市场的健康,按照最新国家“有进有退”方针对国有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布局调整,大幅度收缩战线,也是中国经济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四) 证券化

(1)成立投资公司使其证券化上市筹集资金。

(2)新上市股份公司原始股按一定比例出售给社保基金,社保基金在从市场上得以变现筹集资金。

(3)投资产业尤其是资源类产业并使其成为未来上市的股东。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

(4)在股市低迷时投资证券市场中价值极被低估股票,以取得投资收益。

二、 社保资金管理多样化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目前的资产规模已超过9000亿元,比建立之初增长了10倍之多。 这笔老百姓的“养命钱”,究竟是如何在十年多的时间里践行其“保值增值”的投资理念呢?坚持增强投资运营好全国社保基金的历史责任感。社保基金事关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管好人民每一文“养命钱”是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坚持审慎投资方针,确保全国社保基金长期稳定收益。要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的理念,正确处理扩大基金规模和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基金收益和防范投资风险的关系,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体系

全国社保基金成立于2000年8月1日,这笔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时期养老金收支不足,担负着我国应对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任务。

(一)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即PE)

2008年底至2009年初,全国社保基金以国内第一家可以自主投资PE的机构投资者身份,承诺对弘毅和鼎晖两只股权投资基金各投资20亿元。 在此之后,全国社保基金不断加大PE投资,到2010年底一共投资了8只PE,承诺投资127亿元,实际出资78亿元。

(二)投资股票

全国社保基金已先后对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京沪高速铁路、大唐科技集团等进行直接股权投资,目前累计直接投资近1700亿元。

(三)投资产业

投资资源类产业,随着经济发展,资源不断被消耗,资源日益稀少,随资源价格不断上升,达到保值增值。 投资有发展产业。

(四)支持保障房建设

“社保基金管的是全国人民的‘养命钱’,只有在风险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会介入。”一位国有大银行公司部的有关人士说,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全国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并与各级地方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在全国“两会”开幕前,全国社保基金宣布投入保障房建设,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保障房”加“社保基金”, 更稳固的保障房资金来源和更可靠的社保基金投资收益。更稳固的保障房资金来源和更可靠的社保基金投资收益。

三、结论

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趋势相比,现有社会保障基金规模依然不足,全国社保基金未来发展空间仍然十分巨大,提高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的潜力还很多。今后,全国社保基金要增加对社会保障房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加委托股票投资的组合,稳定和增加对股票的投资,增加对未上市公司股权和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创造条件启动对养老事业项目的投资,适当扩大对境外投资的范围和金额。根据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预测,到2015年,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而在其“保值增值”投资理念的指导下,其未来的投资也将更加成熟稳健。现有社会保障基金资金明显不足,今后需要社保资金来源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样化及有效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改革要扩大思路,政府可通过无偿性收入(税收)、有偿性收入(债务)、变卖公有资产及社保基金证券化这四种方式来保障社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无偿性收入(税收),可增加资源税,即可增加收入还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使社保基金证券化,以及投入保障房建设。社保资金来源及管理的多样化,使社会保障基金不断扩大和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朱永利 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中的职能 [期刊论文] -现代企业教育2008(20)

[2]石宏伟.孟庆超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的投资分析 [期刊论文] -江西社会科学2008(10)

[3]于慧君 我国养老基金投资模式的选择与对策 [学位论文] 硕士2006

[4]周志凯 试论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论文] -理论月刊2005(6)

[5]张琦 养老金体制改革与基金业发展的互动――经验借鉴与现实选择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杨洁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的经济效应分析 [学位论文] 硕士2005

老人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倒按揭;养老保障体制;作用

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型国家,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截至2012年末大陆情况如下:15岁~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93 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60周岁及以上人口19 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表明这个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倒按揭(Reverse Mortgage)在国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我国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大背景下,引入倒按揭,构建“以房养老”这样一条养老新思路。目前,我国大部分老年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手中的养老金却并不充足,出现了所谓的“房子富人、现金穷人”(House Rich,Cash Poor)的情况,在上述背景下,倒按揭作为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制的有益补充,其引入和“以房养老”的本土化发展将有助于我国缓解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而有效缓解我国的老龄化危机。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形势

目前,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老化、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滞后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并预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全国老龄委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显示,未来20年间我国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1 000万的数量快速增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

如何开拓新的有效的养老保障模式,并妥善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正在成为解决我国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探讨的焦点,具有相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如果我国能够通过开拓养老新思路、构建养老新模式,健全养老保障体制来挖掘老龄化危机下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将可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二、 倒按揭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

倒按揭是指借款人把自有完整产权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综合评估借款人年龄、生命期望值、房产现在价值以及预计借款人去世时的房产价值等因素后,用被抵押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的折损和预支的利息,按平均寿命计算支付给借款人的资金,并分摊到借款人的预期寿命年限,按期支付借款人资金用于养老生活。倒按揭类似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的手中买房,操作过程类似于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反向操作,因此称为倒按揭。

倒按揭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目前国外一部分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通过倒按揭养老。倒按揭在我国同样具有发展的可行性,我国已经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类似的研究试点。

1. 倒按揭的理论依据。倒按揭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下述两个理论:一是货币时间价值原理,指资金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增值,它也可被看成是资金的使用成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供给方,需在按期支付给借款人资金过程完成后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货币时间价值原理为此提供了计算依据,金融机构通过评估公司等机构,根据现行利率、预期利率波动及房屋的增值、折旧因素,算出房屋的现值;然后根据资金供给时间,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率,房屋预期增值、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房屋折旧等相关数据,贴现计算并确定每期的支付金额。

2. 生命周期假说②,理性的消费者会根据自身收入合理安排消费,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为实现一生中各个时期的平滑消费,消费者在跨入老年后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较少,就会产生以工作期的养老金储蓄来保障养老的需求。在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障,并不能满足其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需求,再加上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等因素,老年消费者会要求社会提供某种适当的制度安排来保障余生平滑消费的实现。通常情况下,房屋的剩余寿命长于老年消费者的预期余命,倒按揭可以将房屋价值在一定时间内以现金流的形式变现,满足老年消费者生命余年的平滑消费需求,也实现了资产的优化配置。

2. 倒按揭在我国的实施环境。

(1)我国部分退休老人具有倒按揭需求。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满足退休老人需求。目前我国老龄化严重,加之我国正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阶段,长期以来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严峻的社会养老资金缺口导致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越发严峻,虽然目前有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等作为补充养老方式,但缺乏广泛性,现有的养老保障模式和体系远不能应对持续增大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退休老人的养老金难以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导致资金需求加大。我国大部分退休老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但手中的养老金却并不充足,出现了所谓的“房子富人、现金穷人”(House Rich,Cash Poor)的情况,结合上述退休老人的情况和需求,可通过倒按揭方式获取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达到补充养老的作用。

(2)我国房屋供给充分。2012年,浙江大学不动产投资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等联合了《中国居住小康指数》报告,此次调查共收集到10 308份有效问卷,涉及40个城市,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及8个重点城市。调查结果显示,长沙住房拥有率为90.1%,排名第一,上海住房拥有率为67.9%,位居末位,其余城市居民拥有住房率在70%到80%间;其中21.4%的受访者没有买房,65.4%的受访者有一套住房,10.9%的受访者有两套住房,2.0%的受访者有三套住房,0.3%的受访者有四套住房。同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为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美国为65%。

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房屋在买卖和租赁市场均具有投资性且投资回报率较高,这保障了房屋交易市场的供给量,具备发展倒按揭的房屋供给基础。

(3)政府舆论导向日渐明朗。2006年,全国政协委员、时任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曾建议对针对以房养老成立课题组进行调研,选择大城市做试点,等到运作成熟后向全国推广。2007年,上海公积金管理中心试推“住房自助养老”的创新型“以房养老”模式。在2010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指出,“以房养老”将纳入下一阶段工作的引导方向,要积极引导企业开发老年食品、老年住宅、“以房养老”等服务市场③。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也提出“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以房养老’(倒按揭贷款)试点业务”④。这可以看作是国家在以房养老政策推动方面的积极表态。明朗化的政府舆论导向将会加快国内金融机构推出倒按揭业务的进程。

三、 倒按揭在我国面临的风险和困境

1. 倒按揭在我国面临的风险。

(1)高房价环境下隐藏的房地产资产泡沫风险。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目前中国房地产价格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相似,房地产泡沫问题不容忽视。房地产价格是一把“双刃剑”:根据行业具有周期性这一特点,在倒按揭这一过程中,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势繁荣向上时,房产保值增值作用显著,倒按揭借款人的利益受到损失;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势处于下行阶段甚至泡沫破裂时,如美国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倒按揭金融机构面临严峻的风险。

(2)长寿风险。倒按揭通过确定老人的预期余命计算养老金的给付金额。长寿风险是指老人的实际寿命高于预期余命所带来的风险。寿命数据来源是多样化的,虽然寿险公司的生命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上升,人类的寿命延长是必然趋势,这将对倒按揭抵押的房产变现带来困难,增加银行的贷款回收成本。

(3)房产价值评估风险。房产价值评估对于倒按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确定反按揭的费用、房屋资产净值、金融机构每期支付现金流额度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倒按揭具有期限长的特点,加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房产价格持续升高等情况,倒按揭房产的合理估价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难题和不容忽视的风险。

2. 目前倒按揭在中国的困境。

(1)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根据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的家庭观念,老人通常将房子作为遗产传给子女,在我们的观念里这是顺利成章的事情,这种观念不会轻易的发生变革;“养儿防老”这一传统养老观念不但深刻的影响着老人,同时还影响着现在的中青年人,如果父母通过倒按揭作为养老补充方式,子女可能会有不孝之嫌,甚至背负舆论压力。

(2)房屋土地使用权问题不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我国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为70年,开发商拿到土地使用权证为时间的起始点,那么住宅使用年限不足70年。虽然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有偿还是无偿,《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经营在办理倒按揭业务方面存在困扰:如果抵押房产的剩余土地使用年限不能覆盖倒按揭期限,土地续期,抵押物是否需要变更问题不能明确,将会增加金融机构倒按揭业务的运营成本。

(3)适用范围小。从上述中信银行对倒按揭借款申请人的条件可以看出,虽然金融机构开始发展倒按揭业务,但对倒按揭借款人的条件过于苛刻,限制了倒按揭业务的办理范围。符合申请条件的倒按揭借款人范围过小,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最有可能符合反按揭条件的是只能那些没有财产继承问题的独居或孤寡老人。

四、 我国倒按揭的政策建议

1. 加大宣传力度,消除思想束缚。倒按揭属于新型金融产品,要让民众有个接受过程。美国在正式推出倒按揭产品之前曾组织非营利机构向民众进行宣传铺垫,使人们更好地接受这一业务。我国可以通过扩大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具有借鉴意义和积极作用的养老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宣传,使大众获取对不同养老模式的初步认知;简化、通俗化退休计划、投资规划等专业金融理财知识,帮助大众消化获取的养老观念,正确理解倒按揭,转换房产继承等固有观念,消除由此可能引发的“不孝”之嫌,为倒按揭的发展积极地创造实施条件和环境。

2. 建立倒按揭保障机制。建立保险机构,分散从事反按揭金融机构潜在的损失风险。如美国国会于1987年设立房屋转换按揭贷款(HECM)保险示范项目,由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FHA)承担反按揭贷款的公共保险。建立借款人保障机制:由于借款人长寿原因,可以确保倒按揭借款人能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直至去世;房屋出售价值超出贷款部分归借款人的遗产继承人所有或依照借款人的遗嘱处置。

3. 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提高相关部门的沟通效率,为倒按揭创造良好实施环境。倒按揭业务涉及到很多问题,如房屋土地使用权问题,业务初期的房产估值、价值预测、咨询,贷款末期的房产回收和房产变卖等等,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税务局、房管局、土地局、社保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我国政府通过加强这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保障沟通顺畅,提高工作效率,确保经营倒按揭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申请人能够顺畅办理。

4. 明确和调整有关政策。我国《物权法》第149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但如何续期,是否交纳续期费用,《物权法》并未明确规定。我国要明确70年产权自动续期的配套细则,这样才可以免除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倒按揭的后顾之忧,推进金融机构经营倒按揭的积极性。

倒按揭下,金融机构要待借款人去世后将其房产出售,收回贷款本息。这就涉及遗产问题。我国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草案》中规定“应征收遗产税的遗产包括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全部财产和死亡前五年内发生的赠与财产”。其中“被继承人拥有所有权,并与其配偶、子女或父母共同居住、不可分割、价值不超过五十万元的住房”可以“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但“价值超过五十万的,只允许扣除五十万元”。《草案》中并没有涉及倒按揭税收减免的内容,具有相关行的第五条中“国务院规定不计入应征税遗产总额的其他遗产”,第六条“允许在应征税总额中扣除”包括“被继承人死亡之前,未偿还的具有确凿证据的各项债务”。建议我国对《遗产税草案》中涉及倒按揭的规定进行调整和明确,为倒按揭提供明确的政策环境。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

②生命周期假说又称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F·莫迪利安尼和R·布伦贝格(R. Brumberg)、A·安东共同提出来的。

③政策风向渐趋明朗民政部欲推出“以房养老”,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2010-11-09。

④林建荣,中国式“倒按揭”开闸,大众理财,2012年第01期。

参考文献:

1. 李克纯.以房养老10年徘徊.中国房地产报,2013-05-24.

2. 郭慧娟.倒按揭贷款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 吴微.对我国发展反向抵押贷款的思考.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 邵可可.我国开展反向抵押贷款的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王岱,刘旭,蔺雪芹.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13,(1).

6. 政策风向渐趋明朗 民政部欲推出“以房养老”,黑龙江新闻网-老年日报,2010-11-09.

7. 林建荣.中国式“倒按揭”开闸.大众理财,2012,(1).

8. 胡国荣.美国住房倒按揭经验借鉴及启示.时代金融,2012,(2).

9. 王羚.老龄化经济预警:期待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一财经日报,2012-09-04.

10. 鲁璐,任保平.老龄化时代中国人口红利向何处去.经济研究导刊,2013,(7).

11. 陈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3).

12. 赵媛媛.我国推行住房反抵押贷款面临的困境分析——基于市场和制度层面.北方经济,2013,(5).

13. What's a reverse mortgage? Is it a good option for seniors,Hudson Valley,Business Journal,May 14,2012.

14. 柴效武,余中国.住房养老保险模式及其微观经济效应分析.人口与经济,2004,(3).

15. 冯静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借鉴与实践建议.海南金融,2005,(11).

16. 龙会芳.反向抵押贷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

17. 赖晓永.对我国发展反抵押贷款业务的思考.金融与经济,2004,(10).

18. 李时华.住房反抵押贷款:扩大老年消费需求的新途径.消费经济,2007,(1).

基金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以房养老研究”(项目号:12AML003)。

老人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国定贫困县麻城市现行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总结,并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视闲分析养老保障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结合我国村民自治理论创新提出村民自治型养老保障模式,在分析其可行性后认为:该模式对我国贫困地区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8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5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4万人。全年共有512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比上年增加120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56.8亿元,比上年增加42%。我国养老保险金的缺口按世界银行的测算将形成债务约3万亿元。60岁以上的老人已占农村总人口的10.2%,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增加,农村养老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现行农村大部分地区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仍停留在试点探索阶段,尤其是贫困地区养老保障的运作处于真空区。理论界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仍未形成共识,贫困地区养老保障建立更是难中之难。因而如何在贫困地区构建有效的养老保障模式对于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养老保障概况

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2001年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制订实施使老少边穷地区592个“国定贫困县”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农村贫困人口也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7年的147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现,贫困地区老龄化间题尤为突出,贫困地区养老保障的建立迫在眉睫。农村养老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初试至今完善创新阶段,养老保障年金来源主要强调个人缴纳为主,集体、国家为辅,实行中央、地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模式”,而实际则是按商业保险的运作模式,养老保障年金来源走个人单方负担,实行个人账户积累模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上升至2008年的0.51,城乡居民收人比已从1983年的最低点1.82:1上升至2007年的3.33:1, 2008年两者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态势,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养老保障金自筹已不现实。且国家社会保障费用在城乡间分配极不均衡。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为15%,而农村只有0.18%,城市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是农村的90倍之多,农村仍有6000万左右的贫困农民得不到任何救助。

二、贫困地区现行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

1985年大别山革命老区麻城市农民年人均纯收人仅为254元,在国家重点扶贫政策的推动下,2007年麻城市农民年人均纯收人达到2756.42元,22年间同比增长约11倍,年均增长仅为5%,且仅为同期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人4140.36元的66.57%,农民年人均纯收人仍处于较低水平。通过对该市三镇共7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涉及人口近1.2万人(直接被访87户,其中“421”家庭11户,五保家庭10户,60岁以上老人116人,40岁到60岁151人,40岁以上文盲73人,小学学历162人,初中学历68人,高中及以上学历37人,人均耕地一直在0.86亩左右)以养老保障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为中心话题的调查走访,由SPASS 15.0软件统计得到贫困地区养老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对农村养老保障相关知识、政策、法规知之甚少;一代人已过投保年龄(专指五保户和两代户);两代人已过投保年龄(专指三代和三代以上户);无足够投保资金;投保容易受保难,存在欺骗嫌疑;子女养老、土地保障足以养老;感觉意义不大,听天由命;养老保障金低,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自己有足够能力养老等。其参选户数分别为:71, 27. 54, 56, 22, 39. 43. 17. 11;所占比例分别为:81.61%, 31.03%, 62.07%, 64.37%, 25.29%.44.83%, 49.43%, 19.54%, 12.64%。

三、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视闭下贫困地区养老保障有效需求不足分析

1.经济学

贫困地区经济正逐步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以打工经济为主体、新型小农经济为补充的格局转变,户均绝对收人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较之城镇经济的发展仍相对迟缓滞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并存。一方面这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出现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疾病等情况下,农户很可能再次陷人贫困或极度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地区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力资本投资缺失直接限制其收人水平的提升。

在个人和家庭可支配资金还不充裕的情况下,一方面个人和家庭低收人的“马太效应”使得现行商业养老保障彰显门槛过高,直接导致农户对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追求上升到一个新高,诸多理性农民不再死储蓄,转而加大改善生活、关注健康的投资,直接替代了对养老保障的需求。

2.社会学

“80后”啃老现象严重,养老保障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迫切需求,更趋向于即期消费。老一代则肩负扶持下一代和赡养上一代的责任,虽曾考虑几十年后的自身养老问题,但低且不稳定的打工、务农收人使他们常常穷于远期规划,养老保障似乎是水中月常常被搁浅。诸多证据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已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为弱势的群体,理应是当下养老保障的主体,但高达39.3%的老人生活贫困,45.3%的农村老人认为生活得不到保障。 转贴于

土地是农村养老的重要物质资源之一,土地规模大小、土地产出状况、土地收益等都直接决定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大小。贫困地区多为老少边穷地区,城镇化程度低,土地破坏程度相对较低,且“80后”不懂农活,使得老一代和空巢老人的人均实际使用土地规模增加,土地作为老一代农民最低养老保障仍有较大前景。

3.人类学

贫困地区社会秩序主要靠老人的权威、教化以及乡民对于社区中的规矩和传统的习惯来保证,通常法律让位于礼治。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也使得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中始终发挥桥头堡的作用。相伴而生的“养儿防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文化思想对农村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于养老的责任在认知上始终坚持认为是子女的义务而非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在近30年打工经济冲击下,无数精英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更削弱了地方文化的根基。代沟“消失”,老人内心的孤独感、遗弃感增强,老人变更消费观念“留一手”,衍生出节制生育、崇尚自求多福、自我积极养老的文化理念,积极开拓养老的社会化空间正成为时代的潮流。

四、贫困地区养老保障模式创新

1.村民自治型养老保障模式

国内外现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模式按资金筹集和供给方式的不同划分大致有社会保险型、福利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四种。我国学者对这四种社会保障模式在中国农村的适用性研究上认为:社会保险型与我国现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可以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选择;强制储蓄型可作为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补充模式,不具普适性;国家保险型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可小范围、阶段性地选择该模式。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文 化的复杂性、教育医疗水平的差异性等国情,由阿罗不可能定理知不可能有统一的养老保障模式普适于中国农村。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我国农村基层自治中似乎找到一种有效的养老保障方案—村民自治型养老保障制度,该制度主导思想为:以村为单位建立养老保障经办中心,村民缴费为主、国家为辅、村委会有效参与,村民民主协商最低缴费档次和受保额度。

2.村民自治型养老保障模式可行性分析

首先,覆盖面广。该方案实施灵活、简洁易行,全国农村行政村均可试行,它将中国目前农村试行的养老保险具有明显的社区性与民主政治紧密结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社会养老保障能惠及农村地区的每一个农民。

其次,养老保障管理效率高、交易成本低。省去建立庞大的管理机构、雇用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导致的巨额管理费用,省去调查农户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等交易成本,间接增加养老保障金的来源。

再次,提升贫困地区社会互助水平。自治型养老保障制度将推动村委会从传统管制型向服务型角色转变,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增强村民间凝聚力,构建和谐农村。

最后,提高村民对养老保障的认同感。自治型养老保障机构是由村民参与创建,资金来自村民、集体、国家转移支付,资金的保值增值风险由国家指定机构负责,养老保障金的筹发主要由村民协商确定,这种充分强调国家责任、村民参与的做法必将提升村民对养老保障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