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训练教学论文

训练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训练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训练教学论文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课文中的细小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我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显微”中暴露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次的特点,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一)首先培训学生的分段能力

段的教学实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正是达到这个目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上它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在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段的训练,掌握句意必须要进行分析,划分段落必要进行比较、判断、归纳段意,必须进行综合。按这个思路进行段的教学思考是分段的依据,揭示的是分段的思维过程,着力寻找的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抓重点、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1.要抓重点,读懂一句话,进行段的教学,首先要培训学生断句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并能找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通过他们了解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2.要抓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读懂了句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段的训练练习上,还包括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魂性。如《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不能说明周瑜佩服诸葛亮,只能说明周瑜对付诸葛亮的妒忌升级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基础上,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结尾的矛盾性,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表面看来,似乎矛盾,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无穷。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长满了“红锈”却能“闪烁光芒”,这貌似是充满了矛盾,怎样准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呢?我是这样处理的:师: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会发出光芒吗?那么作者为何偏要说这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生:不会,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和疲劳而光荣地牺牲,它的品质崇高伟大,光彩照人。说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实际上是说老班长的品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通过问答,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利用结尾的总结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例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四)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专业舞蹈教学在初级阶段多是从把杆动作开始,扶把动作练习要经过长期的反复进行才会得到练习的效果,扶把动作简单的说就是单手或双手扶住把杆来做一些由简到难的舞蹈动作。如:腿部练习、肩部练习、腰部练习、半脚尖练习等,下面拿把杆练习的第一步:“压腿”来举例讲解。压腿是舞蹈基础训练中最基础的训练,分为压前、旁、后腿。压腿的动作目的是打开腿部韧带,动作中要保持主力腿和动力腿的直立、胯部要摆正,下压时腿部和上半身之间完全贴住,没有缝隙。在循序渐进中,韧带慢慢就会拉长,达到动作要求。压旁腿时,和动力腿同侧的手扶把,另一只手臂打平,手指尖像脚尖靠近,向远延伸。压后腿时外侧的腿向后脚尖勾住把杆,膝盖保持伸直,双手环握住把杆,主力腿做蹲起练习,跨摆正,上身保持直立。压腿的音乐选择上尽量选择节奏感强的音乐。扶把动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因学生实际条件制定训练节奏,加强软开度练习

在课堂上,每个孩子的软度和能力和柔韧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训练的重点放在比较好掌握的动作上,由简到难,循序渐进的完成训练目的。这样不但可以在渐进的柔韧性练习中解决肢体的软开度,解决韧带的拉伸,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作的稳定性、协调性以及灵活性,使肢体线条在这一部分的基础练习中得到提高,动作更舒展。

(二)“吸气与呼气”一呼一吸的重要性

在授课的过程中,“吸气与呼气”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决定了动作的流畅,直白的说会呼吸就会调整气息,舞起来就不会大喘气,舞起来就轻盈、灵活,不会让人有笨重的舞动感觉。所以,在我们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们学习“吸气与呼气”的方法,是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觉得跳有些动作时感觉气不够用,甚至会上气不接下气的完成一些及简单的动作。甚至到最后变成不会呼吸了。那到底如何在做动作时气息更加放松与自如呢?我们来举例说明:“比如“双飞燕“这个跳跃动作:双脚离开地面的一刻我们就要马上快速吸气,感觉人整个往上提起来,这样会帮助动作中的双脚快速打开更好的发力使双腿往远延伸,这个时候呼吸要尽量控制住,在双脚着地后在慢慢的呼气,保持气息平稳,不能着急。尤其是连续性做动作时更要掌握好“一呼一吸”的频率。做动作就会更稳更准确。呼吸在所有舞蹈动作中都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有我们的气息稳定了、会用了,我们在做动作的时候才会觉得越来越轻松。

(三)主力腿的“主角”作用

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做动作的腿上,也就是专业术语中的“动力腿”。却总是忘记主力腿的“主角”作用。在扶把做动作时其实每个动作都会有它的支撑点与重心点,就拿“搬旁腿”来举例:动作要求是单手扶把,体侧腰部轻轻靠住把杆,外侧腿做吸腿动作,外侧手心放在外侧脚脚心位置勾住,然后向肩膀后侧搬起,这个时候就要求主力腿的脚下要抓住地面,重心不能前倾或后倒,保持中间直立状态,这样才能保证动力腿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搬出一个漂漂亮亮的旁腿。这就说明了主力腿“主角”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白的说:“如果连站都站不稳,那又如何完成动作呢!”所以,主力腿是做好动作的基础,也是根基。我们要时刻注意主力腿的运用,把每个动作都做稳,更好的提高肢体的优美性。

二、如何提高舞蹈基础教学

(一)以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选择舞蹈专业的学生潜意识里都有意识的选择了承受肢体的苦。舞蹈就是肢体与肢体的不断的交织不断的纠缠不断的碰撞得来的一种抽象的肢体文字。它可以火热可以冰冷,可以让人非常快乐也可以让人承受巨大疼痛。这样的一门艺术门类当然是相当规范的也有自己的一套训练节拍。所以能够选择专业从事舞蹈的学生一定要知道如何让自己内心的意志力变得异常强大,才能在这条道路上一直前进。

(二)培养对美的认识

舞蹈天生就是美丽的,无论是悲伤的美还是惊艳的美,一出手的瞬间就能抓住人的眼球。用内心的身体韵律带动身体与肢体去表达,表达出不同角色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而舞蹈基础动作的训练就是打基础,就好比小树苗,要在一点一点的孕育下才能长大。第一:好的舞蹈动作要配合好的节奏音乐,优美的舞蹈要找到慢速节奏的音乐才能表达的扣人心弦,欢快的舞蹈就要运用明朗的节奏音乐来提高热情。在上课过程中老师要懂得选择音乐类型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读懂音乐、诠释舞蹈动作,只有自己心里觉得会美了才能跳出美的舞蹈。第二:舞蹈教学分很多种,静静地看也是一种吸收的方式。找一些好的舞蹈剧目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观看,然后进行适当的停顿与提问,及时的回答学生的问题,在整个剧目看完后统一总结起来像讲故事一样给大家讲解剧目的内容并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表达的意义,抓住重要的点来说明,并适当的留一些编创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进行编创练习,在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舞蹈才是学生自己内心所创造的美。

(三)提高学生编创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动作和编创能力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就要加强编创难度。可以分组让学生在课堂上来比赛,用同样的情节与人物编出不同的感觉。最后在下课前分组进行回课表演,这样既提高了编创的兴趣又在自己编动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对于肢体的认识,实在是最美不过的事了。

三、结语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就艺体课程开设形式来看,艺体课程在学校整体教学中属于一个小分枝。开设时间短,一般一周一节课,体育课程略多一周三节课。艺体课程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课程,没有统一考试,不与学生升学挂钩,教与学压力都较小。

2.就课程内容来看,艺体课程内容在思维方式、形式方面有着不同于文化课程的特点:文化课程侧重于脑力运动,艺体课程侧重于脑力与人体协作运动,以及图形的塑造运动;文化课程倾向于逻辑性的思维方式。艺体课程倾向于形象性的思维方式;文化课程对人的天赋没有什么要求,艺体课程对人的天赋有一定要求。比如人的乐感,人的肢体特征,协调能力等。

3.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的相通之处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中,同样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分析、记忆能力,需要良好的左右脑协调统合这些共通能力。艺体课程主要通过肢体均衡而协调目的性的运动,促进大脑中的左右脑区的神经平衡,加强大脑统合能力,从而促进共通能力。这些能力又将对文化课程学习有着很大帮助。另文化课程与艺术课程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性思维虽然各有倾向,但其实在高层次领域中,文化与艺体的逻辑性思维与形象思维都是兼具的。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理性思维也非常深刻,高深的科学知识中也不乏有形象性特点。由此可见,艺体课程与文化课程存在着共通性,只是特点与方式不同。因此可以使二者之间形成互补互进的关系。

二、目前的艺体课程开设现状

目前普遍的大中小学艺体教育倾向于思想情感、审美教育,与体力、纪律约束教育。对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为条件不足,难度大等原因,教育程度很低。课程中技能内容少,学生参与性低,课程的最重要的增强学生协调能力,启发心智能力作用有能得到发挥。音乐课音乐赏析,作品介绍,唱唱歌。舞蹈课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只注重体能训练等等。学生艺体技技能水平发展低,协调能力差。

三、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艺体课程开设导向

1.艺体课程应以技能训练为主,思想情感教育为辅,促进学生发展。专业化的艺体课程与普及性的艺体教育呈现两个极端。前者教育中除了强调技术就是技术,后者,除了思想情感强调的还是思想情感。这说明,艺体教育具有着多面性的特点。大中小学的教师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面对普及性的教育往往不知如何下手。面对课程标准上的规定,“艺术教育目的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会找不着方向。比如音乐课,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介绍介绍音乐作者,创作背景,听听音乐,陶冶陶冶情操,时间就没了。如此循环往复,艺术课程基本都限制在这个层面上,很难上升到表现美的层次。艺术中其实包含更多的是技术技巧。艺术作品中思想、情感、审美内涵,只是一个小部分。优秀的艺术作品水平更多的体现在其具有高超的技术、技巧,贝多芬的《命运》,《英雄》,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等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艺术具有非具象性特点,其情感思想审美皆具有主观性色彩,在教学中,难以对其进行确切把握。很多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大多数是头脑空白,只是领略了一些情绪、感官上的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又是一时性的,过后很少能将情绪难以转化为深层的情感,音乐停止,这种体验将很快消失。因此很多的音乐欣赏课都浮于形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无法衡量。因此,应将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占据教学内容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时间强调技能性训练。通过有效的技能性训练,促进学生的协调能力、大脑统合能力提升,将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气质也将变得积极乐观、开阔昂扬。

2.区别于专业系统性的艺体教育形式,选择适合的技能训练内容。艺体课程定要与专业系统化的艺术培训区别对待。系统化的培训,而没有系统化的时间投入,往往使学生永远停留在基本功的层次。很多教学,尤其是社会上的培训机构,专注于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舞蹈培训,踢腿下腰,拉韧带,一训几年,学生不会跳个成品的舞蹈;素描画几年,不会画个简单小动物或情景画;钢琴弹车尔尼几年,不会弹一些小乐曲等等;单纯接发球练几年,不会对打等。大量单项的基本功训练对于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大多数学生不朝专业方向发展,不可能投入非常多的精力于其中,没有太大必要把时间都投入到太多的单项基本功训练中去。单项基本功的训练,大脑的反应是机械而单调的,不利于学生的反应、协调能力提高。而应用性的成型作品:成品舞蹈,情景漫画,歌乐曲演奏等,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能力因素: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大脑的应变、协调能力,基本功力,情感能力等等。基本功的训练应与成型作品训练齐头并进,把握好比例。对于普通的学生,一次课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应占据最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用于应用性作品的训练中。很多技能并不一定非扎实基本功不行的。比如舞蹈训练中,学生若能够跟上音乐节奏,肢体动作协调,适应动作变化,记住整套动作等,即使因不扎实的基本功而导致动作不是太到位,也没太大关系。短时间的学习中,理论与基本功的训练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选择适合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应用性技能训练内容。比如音乐课程,主要能让学生唱会些歌谱,唱几首歌曲,进行打击乐的训练与表演;舞蹈课程,主要能让学生掌握几个成品舞蹈;美术课程,主要让学生能做出一些手工制品,画一些情景漫画;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武术,健美操,球类运动等。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方法

教师的示范不够正确,对动作的规格和要领讲得不够清楚,造成学生不仅仅记不住动作的要领,更失去了训练高难动作的动力。通常来说,要掌握一个新动作,要求学生掌握踢腿动作起落的正确方法,要想让学生踢出瞬间要有爆发力,利用大脚趾擦地出去,到擦出去然后向上踢踢开,一个动作要经过若干个动作做铺垫,舞蹈教室要切忌随着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教学,避免刚训练接触不久的学生受到损伤。

(二)年龄特征对柔韧性的影响

少年时期的骨骼、肌肉、肌腱可塑性相当强,很容易进行柔韧性的训练,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不长,对老师讲解的要点难点都没有听清楚或是根本没有听,到了实践期间就会有可能损伤肌肉和韧带。还有的学生动作缓慢不能做到很好,因此需要教师顾及到所有的学生的心理和体能,不要随意过分提高难度和增加训练次数。

(三)力度与柔韧性之间的矛盾

力量是身体某部肌肉收缩和舒张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在舞蹈表演中,为了表达一些情感及其节奏,在训练中,应注意纵横方向的由里向外无限发展的用力方法。延伸用力强调肌肉的条状伸展,柔韧素质是单独肌肉和关节的特性,高水平的力量并不能代表柔韧性一定就好,因此柔韧性差的人,在训练中要解决舞者的软开度问题,体现出柔中有刚和刚中有柔的效果。

二、柔韧性训练有利于促进舞蹈教学

(一)培养舞蹈者意志品质的作用

柔韧性舞蹈是腰腿软开度的训练,通过动作练习可以改变人体的自然状态,扩大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因此,采取正确适当的训练进程,因材施教,注意不可以强制性地生搬硬压的进行训练,那样有可能造成韧带和软组织的拉伤。舞蹈训练培是一项单调、枯燥而又较为疼痛不重复的练习,不断培养自身抵抗枯燥和疼痛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毅力,要坚持不懈对动作和技巧、控制的要求逐渐训练,因此强化柔韧性练习,需要长期而又要反复进行的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舞蹈教学技巧的控制作用

柔韧性是正确掌握舞蹈教学方式方法的生理基础,舞蹈动作是否优美往往与柔韧性有密切的关系。舞蹈的技术难度大,连贯性强,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柔韧性。随着学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舞蹈的技术风格不断变化,舞蹈能力中的技巧和控制能力关系着整套舞蹈动作的内容和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为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柔韧性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了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欲望的充分激活是学生进行学习最持久的动力。

(三)增强柔韧素质训练的作用

主动柔韧性练习要依靠相应关节周围肌群的积极工作,不断培养舞者的柔韧能力。被动柔韧性时主动拉伸与被动怀拉伸练习法必须兼顾,依靠力量提升肌肉、肌腱、韧带的伸展性,在动作最大幅度的情况下,依靠自身肌肉力量保持静止不动姿势是提高肌肉控制能力的有效方法。被动性拉伸练习依靠老师或同伴的助力拉长肌肉的练习,被动的静力拉伸比主动拉伸练习小一些,但容易达到被动柔性性指标,柔韧性牵涉到几个相互有关的部位,例如“后桥”动作涉及到双肩、脊柱、髋关节等关节,因此需要根据各类舞蹈动作,采取有目的性地的来安排训练。

(四)提高灵敏素质训练的作用

灵敏素质是舞者在完成舞蹈作品或训练时动作协调、富于美感并准确完成各种技巧的能力。舞蹈动作经过反复练习,并使技术动作熟练化、自动化,从而提高大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促使舞者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把技术动作熟练地表现出来。掌握动作之后要不断强化,中断暂时神经联系,掌握好身体在空间位置的变化,利用前庭分析器来提高人体的本体感受器机能,来达到发展灵敏素质的目的。舞蹈演员要保证神经用力的高度集中与绝对肌力的发展,使舞者的肌肉力量得到显著拉高。同时,中国舞多数起跳瞬间,缓冲和支撑反作用越大,提高腿部肌肉抗阻能力的做好方法就是退让练习法,上踢腿时迅速有力,下落时有意控制慢落腿,这样对腿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可起到明显的作用。

训练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培养目标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技术型人才不同于技能型人才,虽然他们的任务都是实施已完成的设计、规划和决策并转化成产品,都在生产第一线上工作。但技术型人才偏重于理论技术和智力技术,技能型人才偏重于经济技术和动作技能。技术型人才要具有较强的现场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离不开调度和分配,这都需要具备较好的口语能力。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也必须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谋生手段。在寻找职业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时会显得非常重要。一个敢说、会说的学生和一个不善言辞的学生在具有相同的专业能力的前提下,前者比后者录用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培养学生敢说、会说的能力对高职学校学生来说,显得尤为迫切。

(二)学生人学素质分析

学生人校时的口语水平普遍较低。由于高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有的还来自偏僻的山村。环境的限制,教学条件的差异,有些学生平时在校时缺少口语训练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往往显得内向,不善言辞。有的学生一开口说话就会脸红、结巴。让他上台来演讲,更是手足无措,词不达意。在一次辩论赛中,旅游专业一年级的四名选手在整个自由辩论时间里,几乎无反驳之力。据(文汇报)载,由杭州市教委组织的招生咨询会上,参加咨询会的学生和家长成千上万,但开口咨询的都是家长,孩子却在旁边一声不吭。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在口语表达上都存在较大的缺陷,语文教学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社会用人观念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把孔子的“敏于行而钠于言”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认为不善言辞是一种人生美德。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用人制度采用的是分配制,个人缺乏选择权。因此,善不善言辞都无大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取消了过去对人才统包统配的做法,实行双向选择。在招聘和面试时,作为应聘者就必须勇于推荐自己。而这需要口才,没有一定的口才,就难以达到目的。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开展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

二、高职语文口语训练方法

(一)基本功的训练

要让学生拥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最基础的当然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其中包括普通话的训练、课堂口语训练、日常交际训练。

1、普通话的训练

普通话是用于我国现代生活和交际的汉民族共同语。在口才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笔者认为非常必要。例如在应聘时,好的语音面貌能先入为主地给用人单位带来好印象;在演讲时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能产生共鸣。不仅应聘、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才表述亦如此。高职教育要求学生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标准读音,熟练掌握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知识,约束和规范学生讲好普通话。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较多的高职学生语音基础差,带有明显的方言音或个体缺陷。而且这种习惯形成多年,根深蒂固,短期内较难改变。基于此种情况,教师的工作就应着眼于细处、小处。如在公共场所设立“推普”标语牌,教学场所设立“推普”板,各班级设立“推普”角,定期组织普通话测试。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晨读、朗读讲演比赛等。

2、课堂训练

课堂训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阵地,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而有效的。现阶段,我们的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中专、职高、普通高中和技校,从总体上讲,他们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知识的认知力、理解力、消化力明显薄弱一些,在学习习惯和语文基础上都有不小差距。这些差距在学生的口语表达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如果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的话,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朗读模仿,稳步过渡

在学生能够准确发音的基础上,一可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读通读顺文章,要求声音洪亮,断句准确、停顿自然。这一训练可安排在早自习时间进行,需多采用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美文,也可以配合普通话训练教材进行训练;二是让学生模仿老师或音像材料的示范,体会说话时的节奏、语调、神态、表情等,掌握一定的口头表达技巧。

(2)尝试发言,逐渐放手

开始时可让学生提前准备说话内容,从简单的词语联缀、回答课堂问题、复述课文内容、情景对话、分组讨论到根据既定话题上台讲话等,到后来,可慢慢缩短学生准备的时间,可临时提出问题,让学生简单回答,或临时提问某话题,让学生即兴发言。其间,要求不可过高,需循序渐进,只要学生能说得流利顺畅,有条有理即可。

(3)自由表达,全面提高

这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此时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基本表达能力,教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说”的勇气和兴趣。可通过讲故事、口头作文、演讲、辩论会、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多给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表达。教师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言之有物、重点突出,且言之有理、表达得体。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教师的鼓励、指导、评点至关重要,应该贯穿全程。

3、日常训练

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仅凭课内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还须把它延伸到课外。教师需提醒学生在收听收看电影电视剧、专题报告、国内外新闻时,潜心揣摩视听媒体中各类精彩对话,体会优秀主持人说话的技巧,学习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符合社交礼仪地调整说话内容和说话方式。当然还不仅是语言组织方面,面部表情、姿态、声调对说话人表达意思也有一定作用。应学习利用手势、语气、动作、修辞等方法,利用说明、证据或趣闻轶事来丰富和解释观点。长此以往,说话习惯自然形成后,学生就会享受到“脱口而出”的乐趣。

(二)心理素质训练

刘伯奎先生在《青年口才训练系统》中说到:“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许多高职学生不敢面对众人说话,明明心中有万语千言,可一开口只有三言两语,而且还词不达意。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这里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心理暗示:例如在应聘时,你可以对自己说:“不是我一个人觉得紧张,这没什么了不起”。用来调节心理,宽慰自己。适当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的方法能使自己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2、“目中无人”法

把注意力集中到想说的内容上,尽量忽视对手或听者的存在,注意不要受到消极的环境暗示,言语暗示和他人的行为暗示,要认为“我是最优秀的”、在心理上让自己强大起来,以消除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就敢大胆自信地说话了。

3、“移情体验”法

把自己想象成某个优秀的主持人或是自己敬佩的某位老师,站在他们谈话能力的高度上进行会话,调整大脑中紊乱的思绪,组织语言逻辑。二战前苏联一位天才的演员毕甫佐夫,平时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却能克服这个缺陷。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移情体验法,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任何方式方法归根结底还在于多读多练。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

(三)思维能力训练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曾说:“教学活动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这就充分说明,要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强调学生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性与方向性的培养。我们对学生进行口才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时尝试着找到一种可以操作的、有实际效用的自我训练和相互训练的途径。在思维这个颇具神秘的领域里,笔者特意把关注点聚焦在思维方式上,重点是“发散思维”“聚敛思维”“类比思维”。

1、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发散、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强调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同一个问题形成尽可能多的答案并寻找多种正确途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

2、聚敛思维

聚敛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从已知条件和一定的目的出发,寻求某个确定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求同的思考方式,是从一个问题的众多答案中确定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对学生进行口语聚敛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面临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要设法找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