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运管机构和运输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建全,资金严重不够

(1)运管机构随着道路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在大多数运管所里并没有启用多数专业技术人才,但是这些企业中甚至大部分年龄、知识老化,这使得工作效率不得提高,质量也不得改进。其二,有许多交通局对运营工作并不重视,这就使得相关运营机构缺乏经费。当地有中心工作时,大量人员将会被调出集中工作。这就往往耽误了一些例如驾驶员培训、维修检测等工作,这些问题一时不易于发现,但日积月累必然会出现安全事故。其三是没有设立专职的安全监管科室,都是一些业余的兼职人员来进行这一安全管理工作。治标不治本,这必然是存在的另一大隐患。

(2)运输企业目前市面上的运输业里普遍存在着一种挂靠经营方式,其本质就是打着企业的幌子实际是以私人承包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而这种私人承包往往是由多人集资进行承包,这种私人承包的方式,就使得在安全问题方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管理,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地投入大量精力放在清挂工作上,这种挂靠式的运作方式由来已久,想要进行彻底清除绝非易事,而在进行清挂工作时,都是由临时组成的一些非专业人员甚至是无经验人员进行彻查,这就是目前被称为所谓的安全管理人员。由此可见,负责安全管理工作的部门放入大量精力聘用一些专业人员才是目前首要之需,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杜绝挂靠现象,从而更加有效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2.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各地方运管所的人力物资均由交通局来统一管理,这就严重缺乏了独立性,而缺乏了专业针对性的这种捆绑式的管理方式必然使得管理起来有一定的疏漏。而往往这些运管所的人员在交通局内必然得不到应有的用途,从而浪费人力资源,无所作为。这样不统一管理的方式也使得不能够很好地执行一些安全检查工作。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行为也难以及时纠正。由此可见,一个完善的独立的管理机制才是能够达到更好安全性能的交通道路管理。

二、对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对策

1.改革运营体制

(1)招进专业人才随着目前市场上车辆的迅速增加,就应当对目前市场上的车辆数量进行及时的调查,这种性质的调查还必须具有阶段性,并根据即时调查的数据来确认所需专业管理人才数量,保证进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能够尽己之力从而及时高效的完成各项任务。对于进招这类专业人员时,应当利用统一招考的方式进行严格把关,坚决杜绝一切走后门现象,力求将有用之才用到道路安全管理工作中,使得更好发展道路安全管理工作。

(2)明确资金流动去向目前的运管所缺乏统一独立的管理,可以通过利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让运管所达到全面的财力独立的管理状态。真正明确到每一笔资金所用到的去向,并对其作出严格记录。在进行运管费用转移时,必须明确是用在运管事业的,坚持杜绝挪做它用,并且为了更加有力的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保证到一定数量金额的预留备用,以备不时之需。

(3)独立管理、统一名称对全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机构等名称职能级别等进行统一设置,并且专门独立设置一个安全监督科室,采取公开独立招考的方式引进安全科室负责人,绝不能再有其余科室的业余人员来进行兼职方式的管理,有效的避免疲劳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使得安全工作能够更好的进行施行。

2.加强客运企业的安全监管要想根本性的清理挂靠的这种现象,就必须是需要专门的有财力的大老板进行统一收购其他散户。目前市场上往往是有许多人拼凑起来而构成的,使得一辆客车的背后是由许多人集资,从而得不到统一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的增加了不安定因素,使得不能很好的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即使是有些伪装成大财团来进行承包的,通过发现他的资金来源也多为散户集资而来,这样一来他的车辆人依然是别人挂靠于他旗下的,做不到统一安全定期的检查维修工作,这样的车辆依旧是存在安全隐患,不利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良好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国内的客运行业都是以挂靠的方式进行经营的,既然这是中国国情的长期存在,我们就需要勇于面对现实,帮助相关企业,改善解决他们所不能达到的安全管理方式,对其及时的进行资金救助,改变一直以来都是安全部门在进行一味的强调倡导而不能实际运作的情况,免于安全部门在安全工作方面唱“空城计”的局面。

三、结束语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施工物资招标缺乏规范

在招标活动中首先是行为不规范,物资招标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招标,在交通运输工程的建设中物资招标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另外在物资的采购中要根据采购的规范性进行采购。目前在市场中,很多企业的采购行为不规范。并且在物资招标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技术规范书。

1.2物资管理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于交通运输工程的物资管理水平,交通运输企业不应该仅仅的把目标锁定在物资管理上来,还要多方面的深入管理。在采购物资的时候,不要仅仅的关注采购行为的规范性,还要注意设备供应商的技术管理。在交通运输工程建设中要注意对物资管理进行控制与监督,提升一定的控制水平。

1.3企业机械设备生产率低

尽管交通运输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投入的设备比较多,但是企业并没有充分的运用机械设备,使得企业生产率低。提升机械设备的利用率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物资设备管理在交通运输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

物资设备是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成分。它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设备也决定着一个交通运输施工企业的规模与可操作程度。物资设备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1机械设备是交通运输企业施工建设必备的工具

机械设备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现在各个交通运输企业正在积极的购置机械设备,更改原来的陈旧设备,这样有利于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竞争力。在交通运输企业的施工过程中,搅拌、运输、浇注等都离不开机械设备。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还应该统一齐全,缺少任意一个机械设备都有可能会影响施工的正常运行。

2.2物资设备在提高经济效益与劳动生产率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经济效益。而物资设备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且企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而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正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

2.3物资设备是企业实力的体现,也是投招标工作项目的有力保障

在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何使得自己的企业占有一席之地,物资设备的规模是一个强有力的保证。优秀的企业必定有先进的设备,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技术工作人员,在招投标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物资设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3加强交通运输工程施工中物资管理的有效策略

物资设备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对于物资设备的管理是现在交通运输施工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3.1建立和完善企业采购管理机制

(1)在物资设备的采购上,规范采购的行为是企业规范设备物资的有力体现。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物资管理分级体系,将责任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并且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能,合理的下达命令。使得物资设备更好的为企业施工建设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2)加强物资规划管理,与技术部门、设计部门应该保持密切的联系,并且还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合理的对物资的输出与输入进行记录,另外对于损坏的物资设备进行登记、报销等。严禁不可用的设备再次进入施工现场,这样既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又不能为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因此加强物资的规划管理,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能够为施工建设提供促进和指导的作用;(3)完善询价机制。采购活动对于企业的成本以及施工的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询价机制,可以使得企业准确的掌握市场上的行情,并且对于物资采购情况进行完全的掌控,使得企业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和平交易平台,并且可以对于采购的材料进行验收和考核,只有这样物资管理水平才会提高,企业才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3.2规范物资采购方式

首先,物资管理需要在实践中对分级管理的要求严格的执行,并且对于采购物资中要求较高的、采购费用较大的,建议使用集中采购和集中付款的方式;另外在招投标方面,要在招标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对于物资进行合理的采购;还可以实施定点采购,这种方式就避免了物资采购及管理的中间环节。同时也可以减少物资的过度积压,加快了资金的快速运转;最后适当的采用模糊采购的方式,在采购物资时,由于不同的型号、规格。而由于种种原因又不清楚需要什么型号及规格的,并且施工急需要物资,这时就需要采用模糊采购的方式进行采购保证项目的正常施工。

3.3以管理统一来强化物资管理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强有力的管理制度。在交通运输企业施工的时候,不管是施工还是物资采购上都需要管理制度,有了这些管理制度就会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通过施工人员的相互监督可以使得管理更加有条不紊的进行;另外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工程对于物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物资的型号。规格更是多种多样,如何来更好的管理这些物资的型号以及规格,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目前计算机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物资管理上也不例外,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可以使得物资得到更好的管理。

3.4市场信息的采集、整理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交通运输企业的特点以及其会计管理模式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主要凭靠交通工具以及特定的交通港口、路线和其他中转站实行货物地理位置或者人物地理位置转换的国民经济部门,它的生产以及经营的要点在于在其生产经营当中达成客体的物理位置转换的目的,消费和生产在同一时间进行,其特点为流动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企业主要给予了其会计管理模式以新的形象与特质,归纳分析而言,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拥有成本的特殊性、营运工作当中收入核算的综合性、丰富性以及复杂性,会计核算的核心趋向于运输工具方面,且具有众多的业务结构内容,这些部分构造出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唯一性和特殊性。根据有关研究数据表明,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水平与其特殊性的有关系数为0.37,因此可以看到,这便是交通运输企业强化、提升会计管理模式水平的要点和难点。

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工作当中现存的问题

1.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意识的缺乏。许多管理层的领导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缺少相应的会计管理模式认知和意识,没有完全认识到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工作的重要性,不知道其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会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分工不明确,对待工作相对马虎,操作流程不得当,更有甚者出现做假账、报虚账行为,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严重的影响。

2.法律意识的欠缺。目前,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企业法规条例繁多,但是普遍存在片面性,在实际工作当中,可实际操作性较弱,这便容易造成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混乱。另外,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对于法律法规的意识淡薄。有许多企业的管理都是遵循所有权和经营权联合的管理模式,容易形成权力集中的现象。其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力量相对薄弱。倘若在一个权力集中的交通运输企业当中,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受到上层管理领导的控制而无法真正实行,那么就会导致其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企业财务核算时,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变成企业上层管理领导者掩盖违法、受贿的专用“棋子”。如此一来,就给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的基础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也严重扰乱了企业的正常运作与经营,对于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十分不利,进而也造成了许多违法违规的情况出现,对企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严重的影响。

3.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体系的不够完善。交通运输部门直到今天也没有设立一个有效健全的会计管理模式体系。因此,对于会计管理模式工作的监督与控制也无法有效地进行,交通运输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中违章建立假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企业日常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不便与影响。

4.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需要提高。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是目前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工作杂乱无章的一个重要原因。会计管理模式本身就是一份十分严谨且专业性强的工作,交通运输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更是需要对自己要求严格、具备良好的道德意识以及过硬的技能知识,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完成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工作。但是,当前许多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并不是专业人员,没有接收过高层次的教育,其会计管理模式工作的知识及相关技能有待加强。

三、对于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问题的对策

1.转换观念,加强法律法规的意识。首先,需要从企业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与革新。企业应当从法规条例开始进行调整,制定出与本企业经营状况相应的条例,使得会计管理模式工作有相对应的法规来保障实施,且使会计工作人员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进行相关的法律教育,让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再次,需要加强执法,尤其对于上层的管理人员、领导层,让其为企业工作人员做示范,使得工作人员转变法制观念,以促进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财务的监督。最后,利用法律深化会计制度的管理,让法律具有其存在的意义。

2.将企业内部体制健全,将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企业需要设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体制,强化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的监督作用。在此部分,第一,需要提高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企业的领导者同时需要对此形成重视,让传统的监督体系得到有效的革新。第二,需要建立企业内部资金透明制度,企业全部相关活动的财务流动需要透明公开,以防止违法违规的现象出现。在企业内部核算制度当中,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守法守纪,坚持诚实的原则,严谨对待企业财务的工作。并且需要维持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如此一来,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财务监督和管理水平,同时也方便在监督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知识培训。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一大问题,为了让企业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强大而专业、高素质的会计团队。因此,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选用,一定要拟定选拔步骤,要先通过理论的考试、实践的考试、个人素质、道德水平等环节的考核才能得以录用,以保证录用的工作人员不但能够胜任工作,而且有职业操守。另外,由于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对于上岗后的会计工作人员,企业需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强化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提升其个人素养,使其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量。对现有岗人员应当通过组织培训、开展交流和讨论提高执业人员素质,同时把考试、考核和教育结合起来,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有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提升岗位意识,保证诚信原则。诚信原则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得以立足的重要要素,同样也是企业进步与发展的经营之道。不管企业的规模如何,其发展的重点应在于坚持诚信的品格。如今社会,部分些企业为了能够占据一席之地,扩充利益,用尽各种办法和手段,但是却忽视了以诚信为本的基本原则。交通运输业会计管理模式也应该坚持以诚信为本的原则,采用有效、科学的办法和技能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要通过诚信的经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企业能够健康成长。

四、结语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交通运输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雷同;个性

贾春峰先生曾经多次撰文或发表谈话,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五个不能”,其中一个就是“不能雷同化。包括不能克隆、不能复制、不能照搬照套”,一定要符合“三性,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他所说的“雷同化”主要指文化理念的雷同化。( 引文载《中国企业文化年鉴》2005-2006年卷贾先生的文章《我们究竟需要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我想说,原则是好原则,问题是在实际生活中能不能行得通?我们能不能完全避免雷同?以及这种要求会不会带来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甚至反作用?以及对于这种雷同我们应当取何样的态度?

依我之愚见,理念设计的雷同化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同处在一个共同的文化母体中,我们都要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是雷同的,又怎能奢望我们的表述不雷同呢?有资料表明,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理念中,“团结”、“创新”、“改革”、 “开拓”、“进取”、“和谐”等的使用率都超过20%,有的甚至超过40%,这种雷同化不可谓不高,但是,我们要说,难道这些理念不是时代的最强音吗?难道我们仅仅为了避免雷同而要舍弃它们吗?这种雷同难道可以被认为不是“文化”吗?事实上,在同一个命题上,在同一个关系上,比如人与物、人与社会、企业与员工等,如大海般众多的企业能产生多少不同于人、既有个性又为广大成员所认可的理念呢?不信,我们让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个命题让他设计两个以上的理念来看看,能有多少满足人意?

文化更多的是共性,同属一个民族,同属一个国家,你的企业文化能有多大、多少个性和区别?再怎么表达,也脱不了母体,再怎么变化,也离不开民族化。所以,我以为,问题不在“雷同”不“雷同”,而在于“认同”不“认同”,不在“文”而在“化”。事实上,那些有个性化理念的企业却未必有真正好的有个性的文化,而那些虽是克隆、复制、照搬拟或因袭传统文化理念但却把它真正化为全体的信念和行动的企业,却未必没有自己的文化。举例来说,即使没有自己原创、自有、独特的理念,只是把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比如敬、忠、仁、和、诚、信、恕、耻等,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诠释,真正化为全员的行为准则,溶化到员工的血液里,真正化为一种文化,那也不错,这可是典型的“照搬照套”,是最“雷同化”的了,但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企业就没有自己的文化对不?

再比如,“安全生产”的理念重要不重要,当然重要,安全文化的建设需要不需要,当然需要,凡是企业是不是都需要“安全生产”的理念,当然需要,你就是再变,也无非是“安全第一”、“安全生产,重于泰山”,诸如此类的意思而已,任怎么表达,诚如沙因所说,也只是“表达的价值”,而真正的文化是深植在人的大脑深处的。仅就安全生产而言,在理念的提炼上就免不了雷同、重复。再比如质量,我看也变不出多少花样,无非是重视质量,再怎么不同,也不代表你就真正建立了这种文化。所以,我认为,雷同是不可避免的,应是允许的,认同是主要的,是我们所要关注的。有的理念,是与众不同,但员工不认同,记不住,压根不往心里去,就是避免了雷同化,又怎么样?再以我们的政府文化来说,“为人民服务”是统一的理念,可是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文化,那是另一回事。你说,你要使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雷同化,你又能怎么表达?所以,劲不要使在咬文嚼字上,而是要在“化”字上下功夫,我看国外的企业就没有像我们这样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的,他们的理念表达都是朴素无华的,他们的功夫不是下在这些个方面。

王吉鹏先生说:“企业间价值观没有表述上的差异,只有实践上的不同”。这句话我给改一下:价值观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但同一价值观尽管表述不同,但实质意义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实践,同样的价值观实践却有种种不同。

我不反对企业文化理念要有个性,有文采,只是过分拘泥于形式可能会有伤内容,导致形式主义,因为形式毕竟是为内容服务的,企业文化的最大作用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拿来自己用的。孟子早就告诫后人“不以文害辞”,就是说不要因为一个字而损害了全句的意义。如果仅仅为了避免雷同而用一些故作深奥的词语而增加人们的理解难度,那就以文害辞了,与我们搞企业文化的目的背道而驰了。王吉鹏先生曾举过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某学者在参加山东某电力公司召开的企业文化研讨会上,对该公司现在的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服务真诚”提出了异见,认为流于俗套,也就是雷同,考虑到山东是文化重地,孔孟之乡,他建议该公司的企业精神可以从孟子的“无息至诚”衍生开来,谓之曰“追求无息,服务至诚”,我看了之后,真是只有摇头太息!贾先生不是担心“雷同化”也会“窒息企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吗?我看单是雷同化,不至于“窒息企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倒是那种为了追求不雷同,而堕入“烦锁化、玄虚化、空洞化”、和“双脚离地”、“新两张皮” 才“必然窒息企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引言皆为贾先生语)

不能雷同化对于CI设计来说,是正确的,合理的,因为CI是一个形象设计、形象识别系统,对于塑造企业与众不同的形象来说,要求突出个性,不要雷同,是对的,也是必须的,否则就达不到形象识别的目的,而对于企业文化来说,却不是这么回事。企业文化不是为了“识别”,也不是为了显示“个性”。企业文化是为了把理想的精神和行为化为全员的意识形式和生活方式,以形成稳定的、持久的内生动力,以实现企业伟大的目标和愿景,为了这个目的,管它雷同不雷同!

企业文化的理念能够符合“三性,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固然很好。问题是,就思想性而言,有多少理念能够真正符合“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仔细想想,现代企业文化所提炼出来的理念,无非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二是时代意识,三是管理经验,包括别人的和自己的经验,可以说,我们的许多价值理念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总结、加工、改铸、提炼出来的,其思想精神绝大多数不是现在才有的,更不是你独有的,只是往往说词不同而已。明乎此,即使我们没有设计出那么些漂亮的理念,不是“原创、自有、独特”,只用日常语言,同样可以达到深入人心的作用,发挥出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问题还是在“化”不在“文”。以交通运输理念来说,我们能说“ 与顾客的欲望赛跑”(贾先生举例)就一定优于“情满旅途”的企业文化吗?“情满旅途”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优于“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企业文化吗?一位老工程师曾经对我说,我们那时候没有口号,也没有理念,更没有什么企业文化,但上上下下都重视质量,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每一个人都很严谨,成为一种风气,现在质量口号、理念一大套,可质量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你说哪种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