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1)、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山脉)——淮河(河流)一线分布。
(2)、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夏季气温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最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3)、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和南京。
(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区。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的托克逊。
(2)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这四大干湿地区所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
3、我国气候特征: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1)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最为辽阔。冬夏季风的不稳定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就会爆发寒潮(大风、降温和霜冻);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旱涝灾害(夏季风活动强,易造成“南旱北涝”;夏季风活动弱,易造成“南涝北旱”),此外,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经常遭受台风影响。
(2)读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完成下列各小题:(10分)
①表示冬季风的是A图,它来自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流性质寒冷干燥,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气候特点寒冷干燥。
②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和印度_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所以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候特点_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突出的特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被称为“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上却降水很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前者主要受惠于季风气候显著)
③我们把_夏(冬、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区称为季风区。除青藏高原地区外,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所带来,降水主要类型是锋面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过后,最有可能出现的天气是伏旱。
【地形和地势】
1、读我国东西向(北纬32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代表地势第一级阶梯,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是高原山地气候;
B代表地势第二级阶梯,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C代表地势第三级阶梯,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图中序号代表的是:
1青藏高原,2横断山脉,3四川盆地4长江中下游平原,5黄海。
(3)、从图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4)、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流向是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有利于水能发电。
我国这种地势分布对气候、交通的影响如何?如对气候的影响: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大面积的湿润地区等;对交通的影响:河流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部的交通等。
2、结合我国地形图和读课本P22图2.2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可以看出:
(1)我国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从我国地形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形具有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
(1)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结合《地图册》P10—11页,知道以下山脉的走向:阶梯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天山、秦岭、南岭等。)
(2)我国四大高原是指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是指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河流和湖泊】
读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图,熟悉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塔里木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位置及水文特征;熟悉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的位置湖泊性质。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大致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相一致)及位置。
1、(1)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长江,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河流长度居我国第一位。因为它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高,因此分别有“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美称。上游:源头——宜昌(武汉);中游:宜昌——湖口(江西);下游:湖口——入海口。最长的支流是汉江(武汉),此外还有岷江(宜宾)、嘉陵江(重庆)、湘江(洞庭湖)和赣江(鄱阳湖)等支流。
(2)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答:因为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的水能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阶梯交界处,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3)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试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2、(1)图中序号②代表的河流名称是黄河,它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注入渤海,呈“几”字形分布。上游:源头——河口;中游:河口——旧孟津;下游:旧孟津——入海口。
主要支流有:汾河、渭河和泾河等(课本P48图,记住位置)
(2)黄河的忧患及治理(参照笔记)
3、图中序号③代表的河流名称是塔里木河,水源主要来自昆仑山和天山等高山冰雪融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因为它是内流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进图形世界”,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各类图形,并且可以要求他们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最后做出总结,教师根据同学的总结再进行教材知识点的梳理。这种方法把学生自我探究、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也才会更加认真地对待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难题。教师的教育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式选用中,也要更加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的学习,“y=kx+b(b≠0)”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公式,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己根据教材的说明去探讨公式:k代表什么、b为什么不能为零等问题,并且把探讨的结果和例子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再来进行补充说明,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独自说教而导致学生一头雾水的情况。所以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活动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改善。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性
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要把提高学生积极性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不断从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数据的集中程度”的学习,教师就可以以全班同学的身高为一个样本,要求学生自己测量和统计身高,然后算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要注意的是,教师一定得让学生自己亲自去测量和计算,注重他们的实践过程。因为只有在他们自己操作时才能激发兴趣,学生获得自由权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与传统教学法中直接把一组身高数据拿出来让学生们根据公式计算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身的实践才能更深印象地掌握知识,从而学习能力也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上升,也影响着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优化数学课程。除了这种方式外,教师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去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这种方式也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黄金分割”的学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各种建筑物,并且通过测量、记录数据来计算每种物体是否具备着“黄金分割比”。学生在观察和探索中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优秀课教学的发展。
三、创新与发展是教学的目的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
0088-02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与能力的重要环节。本人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复习课应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的质量呢?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复习内容要有针对性
数学复习时间紧、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教师在上复习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读大纲,仔细推敲教学重难点,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提炼;还要仔细分析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牢固,哪些知识还存在疑问,哪些知识可能出现较大程度的遗忘;再有重点地制订复习计划,设计复习方案,让每个学生通过复习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设计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复习课时,虽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本章的重点,但这一知识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我们不必把它作为复习的重点目标,反而是三角形的外角以及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及应用学生容易遗忘,这些知识点需要设置为本节复习课的重点。
二、练习设计要有代表性
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否则不足以形成技能。然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精心选题,把握习题的数量和质量,保证训练的有效性,让学生做每一道题都能有所收获。精选的习题,一要体现双基训练,二要体现分析与综合的灵活运用,三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方法和技巧,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复习“相交线、平行线”时,我选用了如下三道习题:
(1)如图1,∠1=26°,ABCD,垂足为O,EF经过点O,OG平分∠AOE,求∠2、∠3的度数。
(2)填空:已知ab,bc,cd.
(3)已知∠AOB=60°,作∠AOB的平分线OC,在射线OC上取一点D,使OD=4cm.过点D作边OA的平行线DE,过点D作OB、OC的垂线DF、DG.
通过完成练习(1),学生既复习了对顶角、邻补角、余角的知识,又复习了垂线、角平分线的知识;练习(2)帮助学生复习两直线垂直和平行的判定与性质、“三线八角”以及推理论证的有关知识;练习(3)则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相关概念、性质的基础上的作图能力。学生通过练习这三道题,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三、知识梳理要有系统性
复习的目的是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合,使之系统化。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能自觉地梳理知识点,没有使知识形成网络,知识点零散,难以相互联系和检索,容易遗忘。教师在复习时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分析知识点间的联系,同时加强知识应用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复习时如果教师占据课堂主角的位置,面面俱到,学生反而成了听客和陪衬,学生感觉乏味,思维也受到限制。既然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复习时教师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己构建并完善知识网络。
例如,在复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再通过合作交流,对比补充,知识网络图逐步得到完善,抽象、模糊的知识点变得清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整理出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要提高参与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任何一个教学设计,如果失去了学生这一主体的配合,即使教师准备再充分,也只是一堂无效的课,更遑论学生潜能的开发与个性的发展。判断一节复习课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学生是否参与学,还要看是否有些学生参与教。这种参与的形式不仅是回答教师的问题或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一次函数的复习课上,执教者出示了一道题的已知条件,给学生几分钟时间思考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已知条件有何作用,这就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让学生各自根据条件给本题设计问题,由小组内其他成员解答,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待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后,听课老师都大为赞叹,学生的智慧真是不容小看呢!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总结本题中涉及的知识点、思想方法和解题注意点。在这一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解决问题的队伍中来,在交流思想、讨论方法的同时更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知识点,这给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都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当然也出色地达成了复习的目标。
一、通过概念、定理、性质等知识点的教学,夯实学生数学基础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中,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
首先,设疑:什么是多边形?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出示图片,或板书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都是多边形。其次,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师设疑:如何使用量角器?谁能用量角器测算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大约度数?让学生动手测试。当学生回答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问180°是个什么角?谁能把一个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转化成一个平角?教师做一个三角形纸片,然后把纸片顶角翻转折叠,使顶角顶点恰好落在对边上,同时把其它两个纸片角先后翻转挪动靠近顶角边,这样就把那三个角挪动到一起,组成一个平角(图一)。然后,问学生能不能通过作补助线(如平行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等公理加以证明(图二)。
三角形内角和问题解决了,然后再设疑: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多边形内角和度数又如何计算?让学生动手操作,发挥想象,互相交流学习,通过推理、归纳和总结,“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的结论就水到渠成了(图形和数据板书过程略)。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要求学生就课本内容结论互相交流。
通过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归纳拓广能力。
二、通过教材例题加深和拓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八年级下册《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例:如图五,AD是ΔABC的高,点P、Q在BC边上,点R在AC边上,点S在AB边上,BC=60cm,AD=40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1)ΔASR与ΔABC相似吗?为什么?(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
答案:(1)ΔASR ∽ ΔABC(理由略)。(2)正方形PQRS的边长为24cm(解答过程略)。教学(2)的关键是 ASR ∽ABC。由“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可得■=■,设正方形PQRS的边长为x cm,则AE=(40-x)cm,所以■=■,解得x=24,所以正方形PQRS的边长为24 cm。
现将本例题内容适度加深和拓宽。
问题1:如果以PQRS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设PQ=x,求PS的值(含x的代数式表示)。答案:PS=■(120-2x)。
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设矩形PQRS的面积为y,求y的值 (含x的代数式表示)。答案:y= -■ x2+40x (0
三、通过课本复习题加深和拓宽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如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复习题: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你能写出对称轴的表达式吗?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随之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本学科重视的程度也相应有所提高,地理不再是家长和学生眼里的“小科”、“副科”。如何在初二下学期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地理会考的复习效率,成为我近几年辅导学生会考的努力目标。我把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
一、实施地理复习的“三步走”
初二下学期从开学到地理会考,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要进行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学,还要把初中地理四册书的知识点复习完,时间紧促但任务繁重。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合理规划复习时间,实施三步走的复习策略:第一步,用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教学;第二步,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把四册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给学生串一遍,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为后面的综合复习奠定基础;第三步,剩下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对每册教材重难点有所侧重,引导学生重点突破,同步进行的是章节测试或全册测试,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复习效果,随时调整复习方法,教师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构建地理知识的“经纬网”
地理会考试题的灵活性强,覆盖面广,这就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贯穿和灵活应用能力强,不能出现知识断层现象。指导学生复习时,要做到一个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抓好地理插图的“图形链”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是打开地理知识之门的金钥匙。在历年的地理会考试题中,读图分析的试题几乎占到总分的80。而实际学习中大多数学生的图表的识别和运用却是软肋所在。复习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所有插图、多媒体课件的示意图和教材阅读资料的图表,帮助学生掌握总结填绘图表、阅读图表、分析图表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使学生熟练应用图文理解知识,形成图文互换技能的方法与操作能力,真正利用“图形链”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如在复习“两极地区”一课的内容时,对于如何判断两极地区两点间的相对位置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在黑板上分别画出在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思考,既然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那两幅图中自转弧线的箭头代表的都是哪个方向?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如何判断?南极地区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该如何判断?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两幅图中判别两点相对位置的方法,这样化难为易,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了读图的技巧。
四、关注地理热点的“影响力”
根据多年来的地理会考试题走势,时事热点成为地理会考不可或缺的话题。在复习时,一定要关注当年的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并和地理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在平时的测试中把时事热点融入到试题中,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今年位于我国西南面的邻国――尼泊尔发生了大地震,我及时收集了该国地震的详细资料,并在综合测试中结合尼泊尔的地理位置、邻国印度及我国的相关内容进行编制试题,对学生加强地理热点的学习。地理会考中还真的出现了这方面的试题,因为做到了未雨绸缪,学生在这个题上面普遍失分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