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队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
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似乎是个老问题,也似乎是个不屑于争议的争议。但是,总有人会不断地问这样的问题: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社会工作专业所强调的,并由此而具有专业荣誉感的那些模式、技巧和方法,和党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有什么不一样?社会工作者所做的事情和工、青、妇所做的事情有什么不同?
专业价值问题是个基本问题,也是个核心问题,它涉及到对一个专业的认同和被认同,是一个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问题。专业价值来自于以其价值观为基础的专业认同。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来看,关爱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社群、“助人自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现的基础,而这样的价值观也正是国家和社会利益所追求的。既然专业价值观和国家目标、社会利益相契合,大陆社会工作专业为什么会遭受专业价值的质疑?
在西方,社会工作专业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并得以发展,理念、技巧与方法是实践的积累与发展,专业价值的认可同样源自实践本身。在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舶来品,具有“植入性”的特点。这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专业在大陆首先是以“专业”的姿态立脚,然后再谋求实践。事实是,专业教育,尤其是学制性专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有社会工作专业)却未能产生专业认同。相反,因为专业认同缺失,导致“专业地位不确定,毕业生流失”。
在中国大陆,有没有专业认同的基础呢?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而这个专业认同的基础恰恰被表述为疑问和混淆。换而言之,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具有优良传统的党务工作在价值追求和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强调关怀、爱、助人,对困难群体的关注,追求社会公正和正义。但是,正是立脚的基础是“专业”建制,而不是实践知识,而这种“专业”建制又过分依赖于“舶来”和“植入”而追求独立,所以才会有了今天的专业“尴尬”地位。
二、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机构的问题
社会分工细化是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的一个显著特征。分工细化带来的是对专业化、职业化和标准化的追求。社会工作从最初的慈善、宗教组织中发展进而形成的技巧和方法体系,被发展成为一门具有较强技术性和专业性的学科门类,由此被赋予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的社会工作以标准基础。
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生成路径是一个建设和构建的过程。首先是建立在预设需求基础上的学科(理论)建设,然后是建立在国家利益需求基础上的人才队伍建设与构建。正如我们在回顾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的发展史时,总是会提及大陆社工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追求学科发展,一是追求干部队伍发展。中国大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机构的建设,和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一样,在“自上而下”的培育模式下,有着飞速发展的经历。民政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办公机构,各地又于近两年相继成立了社会工作委员会。机构的成立为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奠定了基础,很快,产生了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标准。
这种自上而下的专业人才队伍和机构建设,无疑有助于大陆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但有两个问题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和机构是否需要独立建制?毋庸置疑,独立建制对于推动大陆社会工作的专业普及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独立建制却不太有利于专业价值的推广与认同。如果把专业理念作为基础,积极推进专业社工的“嵌入式”发展,让其融入到已有更多的机构建制中,促进其积极生长,会有至少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以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专业地位,更积极地促进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化进程,从而有效避免专业机构建制所面临的“有岗无事”或是对机构建制操作化进程的迷茫和困惑的尴尬。另一方面,对被嵌入的机构而言,社会工作独特的专业理念和价值观,对于工作方略的改进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
(2)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评价和考量标准。2008年开始,众多的职业资格考试中多了一个门类,即有了助理社工师和社工师资格的全国统一考试。那一年报考人数之多,着实让人惊喜――专业有望啊!2009年报考人数却不及2008年报考人数的一半。这是为什么?很多参加过的人说:题目太难了。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的人通过率都很低。一位参加过考试的居委会主任说:“题目专业术语多,不了解还真不知道怎么回事。了解了就和我们平时做的一样。”这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专业化、职业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理解为标准化,即用同样的概念和理论解释并理解问题和事物,这样也便有了考核的基础。但是,社工专业是一个“舶来品”,其概念和理论,包括工作方法和技巧,都是他人在其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缺乏中国大陆本土的经验基础。尽管经过翻译,便于理解,但语言的转换并不能代替对意义的理解。社会工作是一种平民工作,更准确地说,它关注底层,它需要底层平民化语言,而不是让人费解的“术语”,尤其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评价和考量标准应该有所不同。在中国大陆,应该把工作者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作为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
三、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MSW
在澳大利亚放学期间,我曾对该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行了特别的关注。最初进入大学社工专业本科课堂时,总感觉好像走错了教室,因为学生看上去都相对年龄较大,有的甚至比老师都要大。经过和学生及老师的交流才知道,这些学生都已经有至少两年的社工实务经验。难怪在课堂上总是和老师针锋相对,用实际问题挑战老师的专业权威。对于老师而言,也都要求有相应的社工工作经历,才可能成为专业教师。在和蒙纳什大学社会工作系的一名教授交流时,该教授以她十年的农村社工经验为荣,也是其学术权威的基础。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大约每个学期都有至少1/3的时间是用在实习机构的参观与实习中,每年都还要选派学生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参观学习。另外,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归属,也有和国内很不同的地方。尽管已经知道,国外社会工作专业并不都归于社会学学科门类下,但出于思维惯性,还是希望在社会学学科门类下发现社会工作专业设置。结果发现,在澳洲很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设置都与需求有关,比如,在维多利亚州,人们具有更多的健康需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设置在卫生与健康学院。维多利亚州投资巨大的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就是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和社工机构为载体实施的。
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社工专业教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对社工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和教师的工作背景与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比如,香港的一些大学要求社工专业学生至少要有800小时的实务实践。对于攻读社会工作硕士的非社工学生,要求在攻读硕士期间,至少要有1000小时的实务实践。
但在国内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却有很大不同。国内社工教育更多的是以学历和学位“专业”教育为主,重理论、轻实务。究其原因,和国内社工的建构历程相关,也和国内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相关。
MSW(社会工作硕士)将于2010年秋季迎来第一批学生。国内首批有33所高校获得了招生权。这33所高校的社工专业教学力量可以说是参差不齐。史柏年在会上就明确指出,中国大陆社会工作硕士学位教育在其培养目标上,依然会具有重理论、重学术的特点。其原因除了和国内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相同的原因之外,还有就是“首批学位授予单位师资队伍的能力限制”,以及“社会工作实务机构的欠缺”。
在会上,谈及MSW的首批学位授予单位的确定时,与会者曾经提到地域分配,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至少会有一所院校获得首批招生权。MSW似乎成了一碗羹,大家都去抢,结果成就了平均分配。不管平均分配是出于什么考虑,其缺憾要远远多于平均带来的优点。最明显的是,放弃了对已有资源的使用,而要花费很多的投入去培养新资源。对于社工师资队伍的建设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是可以通过几个月的培训就可以建立起来的。没有三、五年,社工师资队伍的建设很难有所成效。师资能力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质量的达成。而这又直接关系到社工的专业认同和社会认可,直接影响到社工专业在学科体系中的合法性地位。从国家的角度看,MSW的设置有很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比如,可作为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条途径。但从专业建制来看,无疑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遇。如果只是看到了其中的学科利益,忽略或抛弃专业价值,那么对于国内社工发展来讲,无疑是坐失良机。
四、关于社会工作实务与研究
在大陆,社会工作实务是相对较为薄弱的一个部分,大多社会工作教学与研究者都更偏重于研究本身,而且这种研究并非是建立在实务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理论解读上。
准确地说,大陆社工实务的缺失并非因为“实务领域可供实习教学的条件限制”,而是未能挖掘现有可供进行实务训练的机构。而这亦是与大陆社工的建构思路相关:一直致力于学科建制和地位构建,而没有考虑如何“嵌入”和“融合”进现有机构和组织。在此,有一个问题需要谨慎考虑:以“自下而上”作为实务和工作视角的社会工作,与民政、工、青、妇及党务工作是一种什么关系?“自下而上”不仅是国外社工专业建构的路径,而且也是一种实务和工作视角。对于大陆社工来说,因为其专业建构的“自上而下”,导致社工的重理论和研究,而轻实务,或者说是欠缺实务。从本质上看,民政工作不等于社会工作,尽管其关注的群体相近,比如都关注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但正是工作视角的差异从根本上把二者区分开来,而不是因为民政工作关注了社会工作没有关注的群体,比如军人。工、青、妇及其他党务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相近之处,同样是关注群体上的雷同。但其根本区别也在于工作视角的差异。这也就是说,社会工作的根本特点在于其“自下而上”的实务和工作视角,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专业价值、理念、技巧和方法。由此,大陆社工实务并非因为机构的不足。假如彰显社工“自下而上”的实务视角,“嵌入”工、青、妇及其他党务工作体系中,不仅可以实现大陆社工的专业价值,获得专业认可,对党务工作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创新过程。
一、漾濞县城区面临的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范
漾濞县是一个总人口不到11万人的小县,城区位于漾濞上街镇,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人口约10408人。
1、漾濞县城道路总体概况;漾濞县城有环城路、为民路、新建街、金星路、商业街、农民街6条主要城市街道,其它有文化巷、来龙巷、北门巷以及仁民街等胡同里巷,总公里程6.41公里,城区街道全部为沥青路面,有路灯照明,绿化仅为两边行道树。有4个十字路口,两处交通信号灯和执勤岗亭,城内无公共停车场,仅在新建街设临时停车线,有停车泊位40个,主街道新建街宽10米有中心标线,为民街宽10米,划有中心标线,但无标志,平均街道宽7.1米,整个城市网络骨架呈自由式结构。
2、漾濞县机动车拥量及县城内交通状况;
20__年5月止全县机动车总数为3461辆,其中货车238辆,客车55辆,农用车365辆,拖拉机223辆,摩托车2449辆,全县交通警察13人,人均管理机动车266辆,城区日平均交通流量5533车次,人均管理425.61车次,全县机动车驾驶员4152人,人均管理319.4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地人遵章率只有55,驾驶人遵章率75,城镇居民日均出行量为6500人次,县城街天交通高峰期人流量8300人次,车流量达20__车次,全县共设两个客运站,拥有8辆远郊公交车,由于漾濞城区没有专门的停车场供车辆停放,所有车辆沿街摆放,小贩以路为市,再加上停放的大小车辆经常乱停乱放,阻碍交通,是漾濞县城的交通乱点、堵点及事故隐患所在。
二、小城镇建设中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直接原因引发的思考
“人、车、路、交通环境”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四要素,不论是哪一个要素的滞后发展都会影响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甚至阻碍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关于“人”的思考
人是交通中的主体,没有人无所谓交通,而人对交通的不理解、不尊重,就会导致产生混乱的交通秩序,使日常的各项工作都无法开展,我县城道路交通管理中交通参与者的主要表现有:
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城市交通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淡薄。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农村县城的交通日趋城市化,但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观念都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仍停留在过去小城镇交通意识上,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没有良好的交通习惯,甚至不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以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区别,只图个人方便,不顾交通大局。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山区农村进入城区的交通参与者,对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更是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他们把在农村长期形成的走路、开车的不良习惯带入城镇,对交通警察的正常交通管理不以为然,甚至疑惑不解,我行我素,对交通信号灯及交警的招呼漠然置之,对驾驶员的喇叭声不闻不问,再加上赶集的村民们无视交通秩序,随意摆摊置点,更使交通秩序异常混乱,异致了各种交通占道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街天,城市街道成了大卖场、垃圾、废弃物满地狼籍,造就了城市的脏、乱、杂。
(二)关于“车”和“交通环境”的思考
1、城市规划与交通发展不同步,交通设施滞后。
在近几年来漾濞县的小城镇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坑洼不平的乡村道路也随之飞速发展,县内机动车拥有量也在随着供求的需要急剧增加,与相应的公共设施不能同步发展。(1)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公共设施的建设都远远的不能满足这种增长的需要,城区道路窄,人车混行,使本已超负荷的道路显得更加拥挤,再加上商贩林立,10米宽的路面被占去5米,有效路面更加窄小,加上行人购物等,机动车几乎不能行走,特别是在街天这一现象更为突出。(2)交通规划不全,导致了车位不够,许多车辆乱停乱放,停车随意性非常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政机关、政府部门,个别驾驶员更为突出,无视交通规则,当街停放。(3)城市建设规划不长远,建筑新设施必先占用或破坏一部分公路,忽视交通,减少公路使用期限,大大的降低了公路应有的通行率和使用率。
2、违反交通法规现象非常普遍;由于城市和居民的需求各种因素导致了近几年漾濞县境内三轮摩托车迅猛增加,而这些三轮摩托车驾驶员大部分都是一些剩余劳动力或外来人口组成,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驾驶技能不高,有的甚至没有驾驶证就开始驾驶三轮摩托车,导致三轮摩托车驾驶员不了解通行条件,不了解停车规定以及其他规章制度,经常违法违章。
(三)关于“路”的思考
1、道路功能不明确;漾濞县内有国道、省道、县乡道几十条,也分成不同的等级,在这些国、省、县、乡道上
各种非法占道行为经常发生;村民打场晒粮,堆放肥料,占道放置机建材料、城区道路两侧更是商业、服务业、修理业、商贩、地摊林立,道路成了既是交通又是重要商业区,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动车的通行率。有大量的公共交通、货运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行人交通,形成交通类型复杂,交通密度大,交通频繁的混合交通,相互干扰,交通安全、畅通得不到保证。2、路面设施不全;城区交通路面设施差,设备不全,路面标志远远不能满足道路交通的需要,缺少必要的停车场设施,绝大多数的车辆都是当街停放,无法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更加重了交通管理工作。道路没有护栏设施,行人和机动车混杂,埋下了极大的事故的隐患。
三、如何协调交通管理工作和客观现实交通环境的思考
面临着这样的一个交通现状,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如何使用国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中的工作步骤、工作方法来规范人、车、路、交通环境“四要素”中所存在的主、客观问题,利用有限的管理资源实现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管理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难点和关键所在,从漾濞的现实交通出发,我们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使人、车、路和谐发展,解决交通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素质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根治违章和维护良好交通秩序的治本措施。只有每个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增强了,并自觉依法行车走路,交通秩序才会彻底变好。一方面立足长远,从学校入手,加强小学生遵守公共交通的启蒙教育,使今后的交通安全意识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深入县内各个乡镇交通安全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村寨,广泛宣传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从最贴近交通参与者的利益方面入手,灌输给广大的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的安全意识,改变过去无视交通在公路上、大街小巷,胜似闲庭信步、无视交通信号,不顾其他交通参与者,随意停放车辆,任意穿行马路、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妨碍交通安全的行为,营造一个良好的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二)创新管理手段、大胆管理;
加大城区人口较为集中的新建街十字路口的红绿灯管理,从潜意识里给交通参与者灌输交通安全意识,规范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并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大胆创新、大胆管理,如:更改上路执勤时间,提前上班执勤规范交通高峰期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经常下乡巡查乡村道路交通情况,委托偏远乡镇的派出所管理交通,加强夜间巡逻机制,减少失管、漏管现象等。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的交通法规出发,以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管理原则管理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行为。
(三)建议政府更新交通设施,创造良好交通环境;
完善停车场,改变乱停乱放的停车恶习。提出意见和理由,建议政府和城建等部门将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建立和城市规模及城市机动车拥有量相适应的公共停车场,并合理布置,加强管理。彻底改变交通拥挤、乱停乱放的现象。增设交通标志和交通防护栏,划分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从客观上杜绝交通违法行为。
(四)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
要使县城的交通有序、畅通就必须要加大整治力度,净化交通环境。由于目前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警力配置因素,对城区的交通管理,必须联合工商、城建、交通、农机及公安诸警种齐抓共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综合治理。除了日常管理外,每年定期开展统一行动,打击盗抢机动车和无牌无证、假牌假证、报废车辆上路行驶、乱停乱放等各种违法行为,治理占用道路摆摊设点、打场晒粮,规范机动车修理摊点,营造严管氛围,以确保城镇交通安全有序,净化交通环境。
(五)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袁·路易斯·维韦斯(Juan Luis Vives)与简·亚当斯(Jane Addams)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借鉴性与局限性。
摘要:本文通过引入社会工作理论的概念与分类,重点向大家介绍袁·路易斯·维韦斯(Juan Luis Vives)与简·亚当斯(Jane Addams)的社会工作理论,旨在与大家分析探讨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理论的反思性,为国内社会工作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袁·路易斯·维韦斯;简·亚当斯;社会工作理论
1. 社会工作理论的含义
社会工作理论是阐述社会工作是什么的理论,旨在阐述社会工作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及本质、功能与目标的一整套体系,用于描述和解释社会问题,也用于预测变化(张威,2012)。
2. 袁·路易斯·维韦斯和简·亚当斯的社会工作理论
2.1袁·路易斯·维韦斯(Juan Luis Vives)及其理论
袁·路易斯·维韦斯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怎么缓解穷人的困境”,他关注穷人生活状况,并对如何改善其生活提出具体建议,同时也考虑教育和道德生活。其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他相信伊甸园和原罪,认为所有的苦难和贫困都是不可消除的,都是上帝设定好的。
劳动与助人是人们尊崇爱上帝、爱他人的信条,劳动是人的天然的属性,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劳动,通过教育阻止人们的不道德行为。
帮助穷人的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采取措施,缓解穷人的困难。但是穷人要获得救济也必须符合3个条件,即所有穷人必须劳动、济贫根据个体情况区别对待、教育他们有道德的生活。
2.2简·亚当斯(Jane Addams)及其理论
简·亚当斯将社会问题和工业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她强调运用“非科学”的直接融入的方式与社区居民建立亲密的、互动式的、持久的直接交流的方式,形成一种平等的而非专家指导性质的关系(Specht,1988:35)。简·亚当斯坚持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使受歧视和抛弃的人拥有新的生活,并站在社区居民的立场上,发挥社区居民自身的文化创造力,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
2.3两者理论之比较
两位理论家都是在社会工作领域内外思考社会的问题与自己责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3.1 联系
第一,都重视被助者的需求。袁·路易斯·维韦斯把救助视角放在了被助者身上,注重特殊生活困难的物质支持,帮助方式是否合适应该从受助者的生活状况、需求来总结得出适合的经验。简·亚当斯为首的定居救助运动深入到城市贫民区开展对穷人的帮教活动,对城市贫民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她把穷人当做自己的朋友和邻居,根据穷人具体需要来提供帮助。
第二,都认为助贫工作应对穷人及其子女进行教育。袁·路易斯·维韦斯提出为了有效的防止贫穷,阻止穷人的不道德行为,就要教育他们有道德生活、教育他们劳动的价值,使贫穷生活得到缓解。简·亚当斯则是在开展定居救助运动的过程当中,直接帮助了一部分城市穷人,特别是贫困人家的孩子,使他们免于沦为社会无用之人而获得正常的社会生活。
第三,在帮助穷人的过程当中,都促进了政府的改革。袁·路易斯·维韦斯将“关于帮助穷人”的理论献给当时的Brugge市政府,政府在后来的济贫工作中很多措施源自袁·路易斯·维韦斯提出的如何改善穷人生活的具体建议。简·亚当斯(Jane Addams)在推动定居救助运动的同时,建立少年法庭,促使州政府于1903年颁布了《童工法》,推动了美国各级政府制定了一部保护下层劳动人民的进步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进步。
第四,他们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路易斯·维韦斯信奉上帝仁爱的信条,济贫工作也是为了使人们受教育并做好人,即尊崇上帝与爱他人,当时济贫工作也有教会来承担。宗教理想是简·亚当斯社会理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宗教理想要以人为本、以实用为本,这种宗教思想一直伴随着简·亚当斯及其定居救助运动的整个过程。
2.3.2 区别
首先,两者对贫困者的看法不同。袁·路易斯·维韦斯认为人类的所有苦难和贫穷都是原罪,是自然的属性,贫困不能被消除,只能通过有效的方式得到缓解。这种看法也可能导致他对穷人采取蔑视的态度。
简·亚当斯却认为,贫困是由于社会问题导致的,贫穷是可以消除的,因而坚决的站在反贫困的立场上。在其倡导的定居救助活动中,也反对那种对穷人采取蔑视态度和责怪穷人道德缺陷的做法。
其次,两者救助工作的范围与内容不同。袁·路易斯·维韦斯只是关注穷人的生活,而且只对愿意参与劳动的人进行救助,即资助与要求。简·亚当斯关注所有的人,对救助的对象却没有要求。
再次,简·亚当斯更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并明确提出解决社会问题时要用到社会工作。
3. 两种理论的影响
3.1积极影响
袁·路易斯·维韦斯“关于帮助穷人”的思想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阐述如何进行济贫工作的理论,为后来的济贫工作提供了很多借鉴。其中的许多措施,至今在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中运用,是社会工作理论重要来源之一。
简·亚当斯的社会工作理论明确的定义了社工的目标和职业地位,即为解决工业课题作准备的职业;由她所倡导的定居救助运动给美国社会甚至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社会公正与社会意识、人权、和平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推进社会公正所采取的政治行为也越来越被人类所接受。
3.2存在的局限
两种理论由于时代的原因,都有局限性。袁·路易斯·维韦斯认为贫穷是自然的,是为了衬托富人的存在和穷人的贫穷是因为不道德的行为,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因素,他向往美好的、仁爱的、和谐的社会在当时不可能实现。简·亚当斯以社会改革为核心的社区服务社会工作理论以社会问题视角来审视社会,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为解决工业问题做好准备,使受歧视和被抛弃的人拥有新的生活,这种救助模式只注重在问题发生之后所采取应对问题的办法,对怎样预防问题的发生缺乏足够的解释,因此,她倡导的定居救助运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社会的贫困问题。
4. 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的启示
以上两种理论启示我们,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不是凭空诞生的,而是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现状,或者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者是总结社会经验而提出来的,这些理论无一例外的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生活。因此,社会工作的反思性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时刻总结和反思,厘清工作当中的问题、困难,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反思性社会工作要求工作者对工作的过程负责,而不是对工作结果负责。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至今,社会工作者被普遍认为是能够帮助案主解决问题的人,使部分社工怀疑自己的能力以及案主恢复的能力,最终导致自己也陷入自卑的困境。因此,对社会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意社工是对过程负责,而不是对结果负责。
应该加强社会工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不断的争取政府方面的支持,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威,《社会工作理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年秋季
[2]王金虎,《论美国城市的定居救助之家运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第3期,2000年5月)
[3]童敏,《社会工作本质的百年探寻与实践》,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张淑华,《美国社会改革家简·亚当斯的和平主义思想探析》,泰山学院学报第33卷第4期,2011年7月
根据会议议程,我代表科教司向大会简要汇报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情况,就如何做好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思路与具体措施讲几点意见,并对《中国奥委会兴奋剂控制规则》(征求意见稿)做一说明。
一、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验
继我国运动员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北京成功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成为承上启下的一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奥运会。为实现既要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又要为2008年奥运会培养锻炼队伍的目标,体育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备战工作,全方位地开展了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
(一)基本情况
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悉尼奥运会刚一结束,就开始着手研究、组织科技备战工作,先后下发了《2001—2010年体育科技发展规划》、《奥运争光科技行动计划》等文件,从“组织科研攻关、加强科技创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科训结合’,加强科技建设、改善科研条件”等三个方面对科技备战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01年,研究制定了《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重点研究领域实施方案》,确定了11个领域的60个重大科研项目作为今后重点攻关课题。几年来,针对备战雅典奥运会存在的关键性问题,先后组织实施了147项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体育总局还制定了国家队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管理办法,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岗位正式列入国家队编制,并发放驻队岗位津贴,从制度上和政策上调动了医务人员和科技人员随队服务的积极性。
国家体育总局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的科技意识普遍增强,把科技备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许多中心领导和国家队的主、总教练直接参与或主持了科研攻关项目的研究。射击射箭、重竞技、小球和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还对内设机构进行调整,成立了专门管理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重竞技和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普遍在所属项目的国家队配备了科研副领队或科技教练。
2001—2004年间,国家体育总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工作直接投入经费共计4800万元,近1500人次直接参与了147个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项目。经费投入比上一个周期(1997—2000年)增加了3倍,直接参与人次和组织攻关课题数分别增加了58%和65%。
从2002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逐步为7个国家队训练基地配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力量训练、科研测试、体能恢复、医疗康复等器材设备,并在训练局建立了康复中心。2004年,又为国家队配备了一批先进、实用、便携的测试、医疗及训练辅助器材,使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赛前训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备战2008年奥运会任务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训练监控、运动心理、运动医学、运动营养、体育信息、体能训练与恢复等6个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这项计划实施以来,正在开始逐步发挥作用,并将大大提高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能力。
四年来,广大科技人员与教练员、运动员、管理人员密切合作,深入训练实践,全方位地开展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为国家队不可或缺的组成人员,为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备战雅典奥运会,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科研、训练“二张皮”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体育科技的攻关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涌现了一批深受运动队欢迎和好评的科技骨干,为深入开展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回顾4年来的备战工作,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的重视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对科技的需求是空前的,国家体育总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空前的,广大科技人员为运动队服务的意识和积极性也是空前的。当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之后,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对这次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的评价、肯定和鼓励是空前的,社会各界及新闻媒体对体育科技的关注、报道也是空前的。
(二)主要经验
总结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技工作,主要有以下六条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科技工作必须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的实践导向,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为进一步促进科研和训练的紧密结合,国家体育总局始终坚持了把满足一线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基本导向,正确处理全面提高科学训练水平与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的关系,加强制度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方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立项管理方面,坚持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实践,坚持以国家队和项目管理中心为主确立研究项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有关程序。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过程管理方面,在加强中期检查的同时,充分依托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加强对攻关课题的指导、管理、监督,并可根据训练需求的变化对课题及时进行调整,该上的上,该并的并,该停的停。
在奥运攻关课题的结果管理和评价标准方面,强调把是否解决训练实践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科研成果能否应用于训练实践,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和国家队是否满意作为主要依据和最终的考核标准。
在科技经费的管理方面,改革了科研攻关项目经费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中心对攻关项目的管理职能和调控力度,制定并逐步完善国家队科研测试、营养、医疗、文化教育等经费标准和管理办法,为提高国家队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保障。
第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科技工作。
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自1999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对所属科研机构和体育院校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已基本到位。通过改革,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力量分散、重复投入等问题,科技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科研机构的方向和任务更加明确,科技实力明显增强,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了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工作。
改革后的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进一步明确了备战奥运会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的方向任务,强化了科研工作面向体育实践的目标导向。把按传统学科专业设置的二级研究室改为按任务领域设置,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联合,有利于统筹安排备战奥运会的科技工作。
调整、充实后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组建了以为国家队提供医疗保障为主要任务的体育医院,开展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的运动性伤病防治,承担了国家队医疗管理、业务培训、组织专家会诊巡诊等任务。改建后的体育医院面貌一新,有利于解决好科研和临床长期脱节等问题,在备战雅典奥运会以及防治“非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家好!我有幸成为一名环境监察局中队长我倍感荣幸。我深深地知道这既是领导的厚爱也是人民的信任;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履职以来,我秉承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权力观致力于环境监测与督察工作。作为一名中队长,我未敢松懈,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对待自己,我努力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职责,激活班子活力,在环境监察工作中力求做好做实,履职以来我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作为一名中队长,我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还积极带领中队同志,吃透法规,深钻业务,理顺思路,明确职责。着力抓好队伍建设,突出岗位责任意识。履职以来我们中队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每晚8点到10点集体学习环境监察及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具备了依法办事的法律素养,我带领同志们努力掌握环境监测的技术,作为中队长我总是力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我坚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为信条,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乐于奉献。在环境监察岗位上未担任领导职务时,我凭着自己的努力对环境监察业务、对环境监察工作的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和方法比较熟悉,担任中队长以来,使我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贯彻实施领导决策,协调上下左右关系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我想一支好的队伍是事业成功的保障,我们环保队伍今后要明确工作岗位职责,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切实抓好平时工作考核,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形成合力,使每个人都能以环境监察为平台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在实际执法工作当中,我总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遇事不含糊,办事不拖拉,圆满完成了组织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我们中队也由此多次蝉联优秀集体。
其次履职以来,我们中队突出抓好台帐建设和排污申报登记及现场监察。这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我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摸清底子,然后现场监察和实地采取一系列执法活动,全面掌握污染源状况,并分类建立污染源台帐,实行动态管理。严格执法,突出现场监察。现场监察作为环境执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以“三同时”、污染物排放、事故纠纷调处和排污收费为重点,根据污染源类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监察,做到目的明确、安排周密、程序合法、记录齐全、监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