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以前的西北黄土高原区,不仅塬面平坦宽阔,植被繁茂种类繁多,该地区的沟壑稀少。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耕过程中采用的生产方式不合理,加之黄土高原本身的地貌特点和半干旱气候,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多年来,对西北黄土高原区的治理从未懈怠,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党的十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而作为生态文明的关键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是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和基本要求。对于西北黄土高原而言,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依然较严重,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贯彻党的十精神,必须加强对该地区的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
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
西北黄土高原,目前的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面积甚至已达70.3%(该区原有总面积为64万km2)。其中,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t/km2的强度水蚀面积以占全国同类面积的38.8%(其面积为14.65×104km2);剧烈水蚀(指年侵蚀模数在15000t/km2以上的地区)面积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面积为3.67×104km2)。现已形成了大量沟壑,光山秃岭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目前的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据统计,每年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而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这些泥沙大约1/4的会淤积在黄河下游的河道上,使得下游河床严重高出地面,甚至有“地上悬河”之称,极易发生洪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现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m发展战略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思想。21世纪以来,国家对自然环境越来越关注,如何搞好生态环境,在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势在必行。注重水土流失防治,保住绿水青山这一重要“环境生产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们生活富足,国家富强。以往,由于国家投资受限,对西北黄土高原区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一般只侧重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现有的治理方法并不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好的融合。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但要密切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还要对其粮食安全、土地生产率、污染现状等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结合区域一体化管理,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2.2治理难度加剧
经分析,在西北黄土高原区,由于气候干旱、山高坡陡使得可耕种面积较少。再加上,当地交通条件不高,大部分人口处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可以说,该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与群众生活贫困并存,人们为了提高生活水平,过度放牧、毁林造田,加上他们的乱砍乱伐,使得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水土流失也更加严重,加剧了治理的难度,可以说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3预防保护力度不够
造成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预防保护力度不够。目前,该地区虽然也针对水土流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进行治理,但是,人们对没有很好的环保意识,仍处于过度开发和肆意破坏阶段。本来西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就低,加上人们的植被破坏和随意弃土,生态环境恶化的没有得到明显遏制。这种边治理边破坏的处理方式,远远不能满足面积广阔的中、轻度侵蚀地区的自我修复。人们预防保护力度的不足加剧了高原区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和措施
水土流失防治的总体思路是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在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内,加强管理维护和封禁,主要以生态修复为主、治理为辅,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局部依托人工治理。具体措施如下:
(1)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由于小流域是江河的最小单元,是产沙的主要源头,所以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办法是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小流域治理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土流失,减少洪水的发生。在黄土高原区,可以将小流域治理作为本地农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基础性的手段来做,采取集中治理和综合治理。
(2)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多年来,为了能够加强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人们尝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比如: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栽植经济林木、修筑阶梯式沟坝地等。这些措施不仅防止了水土流失,还提高了土地质量。
数据表明: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发展旱区水利工程建设,甘肃建成水利工程,发展水浇地近20万hm?,使陇中地区的水浇地面积达到32万hm?。庄浪县坚持34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修成水平梯田6. 3万hm?,每年拦蓄降水4 185万m?,拦水效益达86%,拦泥沙433万t,拦沙效益达97%,庄浪县梯田化项目工程彻底改变了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取得高效。事实证明,在黄土高原干旱地区发展水利建设事业,无疑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同时通过修筑高质量的水平梯田,沟底修筑阶梯式沟坝地,在田埂栽植经济林木,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
(3)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近些年,由于过度砍伐和放牧,再加上黄土高原本身恶劣的自然环境,使该地区的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要想恢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需要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但是,单纯的靠人工力量还远远不能使已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很好的恢复,主要还需要依靠大自然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修复功能,保持不同自然条件下生物和植被的多样性,促进植被生长繁衍。不过,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尽量减少人类的进一步干扰和影响,树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得以更好的发挥,从而才可能推动和加快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4)加强监测和监督,规范并完善相应法律制度
首先,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要不断的强化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水保意识,从法律层面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都能够意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其次,要认清现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以及相应治理工作进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测网络,积极开展环境检测评价,认真实施好信息系统建设工程;最后,就要求我们的水利部门要不断的加强对水土保持的监督工作,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条例,比如,可以制定一些水土保持监督工作规划,明确好水土治理工作思路和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从法律层面将该项工作落实到位,明确责任,并辅以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
4. 结论
目前,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就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黄土高原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新时期,要重新审视原有的水土治理工作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该地区生态特点的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力争在新时期,使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保持工作能有新的突破,在未来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负责,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和监督工作,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指导水土治理工作的快速高效开展,最终实现优化水土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国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治理若干问题刍议[J]. 中国水土保持, 2015(9):1-5.
[2] 王白春, 刘雅丽, 舒怡,等. 新时期西北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防治思路[J]. 中国水土保持, 2016(9):16-18.
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继东北三省后教材选择的第二个区域,本节教材以独立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为主题,由“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四个模块组成,教材紧扣“黄土”这一区域中心事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黄土文明”、“黄土风情”、“黄土景观”、“黄土成因”、“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等,突出具有鲜明“黄土特色”的区域地理特征,强调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本区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影响。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即突出其区别于其它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有关知识,对我国的区域划分、地形分布以及主要地形区域特征已有知识储备,也具备一定读图能力和分析材料能力。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理性思维正在形成),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采用读图法、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课标
本节课标为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该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的影响;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四、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授课时间为1课时。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运用阅读资料了解黄土是从哪儿来的;认识塬、粱、峁、川等多种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知道黄土的去向;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实例了解黄土高原的治理对策与措施,引导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和策略。难点为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利用多媒体将实物图片设置成问题,通过观察与思考解决问题;通过动画演示“不同的植被、土质、坡度、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突破重难点。
六、说教学程序
环节一:感受黄土文明并领略黄土风情
创设情境,点燃激情。播放一段以信天游为背景的音乐,配以安塞腰鼓、羊肚头巾、窑洞等体现黄土文明、黄土文化、黄土风情的画面。让学生分析画面中展现的是我国哪个地形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指出这里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它曾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我国革命的摇篮,有着浓郁的黄土文化。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继续引导学生举例说出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其它文化习俗,并思考“黄土风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环节二: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慧眼识图,图寻位置。通过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在祖国的位置图、四大地理区域图、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对照图像自主完成黄土高原地跨的省级行政区、黄土高原东西南北的范围等。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某一地形区的位置范围。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再次强调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之一,海拔在1 000~2 000米,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
环节三:了解黄土的来源
阅读质疑,图释地理。教师首先让学生读教材第26页阅读材料,了解“风成说”,结合课本活动思考,这些证据能否说明黄土是风吹来的。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解释“风成说”的原理,并配合相应动态视频,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于蒙古、中亚一带,并经过日积月累堆积而成,思考风吹来的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用课件展示教材第26页图6.29“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图6.30“黄土高原的川”,动态展示塬―梁―峁―川的演变过程(图1),总结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再提出疑问:既然“风成说”被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高原面上应相对平坦,但现在高原面上却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为什么?
■
环节四:分析黄土的去向
模拟实验,由表及里。先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教师指导分别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学生代表展现探究成果,由于学生生活在温湿的天府之国,对水土流失的理解仅停留在书本,可采用多媒体模拟演示“水土流失”实验。然后教师模拟演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一是同等条件下,不同植被影响下的水土流失;二是不同土质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三是不同坡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四是不同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最后归纳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与黄土土质以及该地区地形特征、气候、植被密切相关,也与该地区的工业、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基础建设等人文活动相关。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并共同总结:水土流失带走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河流含沙量剧增,旱涝灾害频繁,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节五:水土保持的策略与措施
多元互动,合作探究。指导学生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阅读教材第30页图6.36、6.37,找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示学生思考:修建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在坡脚建挡土坝有何作用?营养物质丰富的土壤在此堆积,有什么利用价值?为让学生理解这些治理措施的具体作用,教师可通过课件展示:植树种草、打坝淤地的原理示意图,并展现治理黄土高原取得的成就。共同展望: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有望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 ,大家共同畅想未来的黄土高原(图2)。
一、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在特定范围和特定条件下而言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选用并组织好具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程序,方可望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1]。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比较深奥的自然地理规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规律、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等,适合采用讲授法,细致分析、详细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如南水北调的利害分析、人口迁移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计划生育的利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公平等,适合采用讨论法或辩论法,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对于同一教学内容,也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先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景,随后组织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讲授。
二、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师生关系多体现为权威型师生关系[2],在教学过程中讲究“师道尊严”,教师是绝对的权威,不容学生质疑,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的有效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改革迫使教师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被看做是两个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3]。于是师生平等就有了教育实践的必要,有了现实存在的必要。“从教育的意义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学双方都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4]。师生关系从权威型向平等型[2]转换,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源泉,中学地理教学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黄土高原的治理”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黄土高原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哪些?(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社会原因有哪些?(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有哪些?(5)你如何认识“人口压力”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6)你如何认识“人口流动”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7)你如何认识“政策因素”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8)你如何认识“经济发展”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9)你如何认识“经济结构调整”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影响?上述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为学生积极思考提供了平台,创造了外部条件。这些问题刺激了学生的神经,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也因为学生的积极思考而得到提升。
四、选择地方性课程资源
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很重要的影响。对于地理现象和规律的解释离不开地理事例,而学生对地理事例的熟知程度明显地影响到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理解。例如,讲“旅游资源”时,以学生熟悉的景点如黄果树瀑布、荔波茂兰、织金洞、贵阳红枫湖、马岭河峡谷、梵净山和西江苗寨、镇远古城、青岩古镇、遗址、都匀市的石板街、百子桥、文峰塔为例讲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易于掌握。讲“铁路交通”时,可以贵阳为中心向东南西北展开介绍贵州的铁路交通大动脉,向东有湘黔线,向西有贵昆线,向北有渝黔线,向南有黔桂线,还有在建的贵广快速铁路。以学生有所了解的地理事物作为课程资源参与到教学当中,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在心理上对所学知识产生好感,能较容易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很多,我从上述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万作芳.师生关系的四种类型:基于教育历史和实践的概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8).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物措施
1 小流域现状
1.1 小流域概况
合阳县地处陕西东部的渭北高土高原,区内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森林覆盖率低。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4700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3%。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大峪河小流域地处合阳县西北部,海拔高程为730~880m,相对高差150m,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地貌以塬为主,山、沟、滩、水俱有,属典型黄土台塬沟壑区。
1.2 水土流失概况
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 年)》(发改农经[2010]3152号,2010年)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项目区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项目区梁峁顶、梁峁坡及
根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在黄土丘陵沟壑强度侵蚀区,考虑土地坡度、下垫面条件以及降雨量大小等因素,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绘资料,对项目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侵蚀强度分级分布量算分析。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866.7hm2,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1.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1%;中度水土流失面积535.9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8.7%;强度水土流失面积502.6 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6.9%;极强度水土流失面积807.2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3.3%。
1.3 水土流失生态危害
(1)土地肥力降低
项目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冲走表土,水肥俱失,不仅带走土壤中大量的有机质和磷、钾、钙等营养物质,降低了土地的肥力,造成农业减产。同时,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指数增加,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人畜饮水困难。
(2)生产条件恶化
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沟底下切,沟岸扩张,侵蚀川台,切割台塬,塌陷谷坡,蚕食沟谷台地,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同时增加了耕作难度,也增加了生产经营和管理困难,恶化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3)削弱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使当地土地贫瘠,巨大的泥石流往往造成次生灾害不断发生,如滑坡、地基塌陷、村庄淹埋、人员伤亡和下游水库淤积,堵塞河道,降低水利设施的效益等诸多问题。
(4)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项目区水土流失及对土地的巨大破坏,使区域水土资源生态失衡,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矛盾凸显,农户基本生存、生产和生活条件受损,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治理的指导思想、原则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控制水土流失为主攻方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扩大森林资源和生态承载力为重点,以保护现有森林植被为基础,以示范工程为突破口,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按照重点优先、全面带动的原则,实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着力推进小流域治理由过去的“增绿”为主向“增景”、“增效”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 坚持的原则
(1)坚持生态保护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2)坚持生态自然力修复与人工建设措施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推进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高的原则;(3)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划片,分类指导,抓点示范,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4)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近期与中远期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3 治理目标
经过2年治理,通过实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基本完成项目水土流失任务,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固塬保沟效果明显,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为项目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牢固生态基础。
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建设期末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6.7hm2,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6%,塬面、沟壑侵蚀得到基本控制。
生态建设目标:项目建设期末森林植被面积占林地面积的8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 生物治理措施规划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643.7hm2,其中荒山荒地和疏林地面积2017.3hm2,可治理面积1866.7hm2(荒山荒地面积866.7hm2,疏林地1000.0hm2)。针对项目区实际情况,设计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生物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恢复项目区植被,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4.1 人工造林措施
项目区南部主要为荒山荒地,灌草盖度20-40%以下,坡度在15-40度,有少量的小叶杨、刺槐、柿树、核桃、花椒零星分布,面积866.7hm2。针对其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原地立地类型组、原梁阳坡立地类型组、原梁阴坡立地类型组和开阔平坦台原立地类型(Ⅰ)、阳向缓斜坡立地类型(Ⅱ)、阳向侵蚀沟坡立地类型(Ⅲ)、阴向缓斜坡立地类型(Ⅳ)、阴向侵蚀沟坡立地类型(Ⅴ)5个立地类型,设计侧柏水土保持林、侧柏+刺槐水土保持林、核桃+侧柏水土保持林、核桃生态经济型水土保持林4个造林模式进行人工造林。
4.2 封山育林措施
项目区北部和中部主要为疏林地,乔灌覆盖度30%-40%,多为刺槐、柿树、花椒、酸枣等,长势较差,需要进行封禁修复,面积1000.0hm2。根据《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15163-2004),规划对其进行封育,并采用补植、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
5 效益分析
5.1 生态效益
(1)水土流失治理度
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标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比例。项目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作用后,项目区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6%。
(2)蓄水保土效益
乔木林(乔灌混交林)、灌木林的保土效益定额、蓄水效益定额参考多年实际经验。计算得,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后,项目区每年可拦蓄径流112.00万m3,拦减泥沙9.33万吨。
5.2 经济效益
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的实施不仅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包括营造经济林的林果产业效益、营造牧草的畜牧养殖效益等,而且能够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国彬等.西北黄土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1):16-21.
[2]张健,刘国彬.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沟谷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0(2):207-217.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是人类保护环境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手段,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补充。为了促进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各种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条文,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等等。这样,从国家政府部门就开始条文,重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大众充分了解和掌握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知识,那么,我国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将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水土流失现状与危害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
黄土高原面积约64万km2,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43万km2,年降水量约250――650mm,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700t/km2,其中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5000 t/km2以上的地区共有15.6km2, 每年产沙14亿t,黄河水的含沙量平均为37.4km3 ,汛期高达1600km3,可说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已使黄土高原成为千沟万壑、荒山秃岭,生态环境脆弱,成为我国著名的贫困区,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致使下游河床不断抬升,威胁着下游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问题,不仅是本区内部的问题,也是影响广泛的外部问题,可以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事关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倍受国内外有关人事的关注。
2、土地沙漠化问题
我国沙漠化面积达188万km2,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9.6%,,西北地区又是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及新疆、青海西北部的广泛区域,由于区内人口的剧增,社会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草地、荒地过度开垦或超载放牧等人为活动,造成固沙植被衰败,风沙线前移,干旱加剧,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沙漠化土地已由过去每年扩大1000km2 发展到现在每年扩大2460km2 ,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土地沙化,危害日趋严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3、绿洲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绿洲生态区主要分布在新疆广大地区、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宁夏的银川平原一带,绿洲面积约占我国干旱区总土地面积219万km2的十分之一,而现代绿洲经济却占到干旱区经济总量90%, 以上,是该区重要的粮、棉、油重要的生产基地。由于绿洲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严酷,绝大部分绿洲处于荒漠、半荒漠的包围之中,在绿洲的开发和经营中,只注重眼前利益,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植被退化,水体碱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致使绿洲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环境恶化。
4、天然草场的退化问题
天然草地分布地域辽阔,类型繁多,仅新疆、青海两省草地面积达8530万km2,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四分之一,由于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因此草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畜群结构不合理、草畜矛盾突出、鼠虫危害、自然灾害频繁、草地退化及生产能力下降等方面。青海省达日县,近十多年来平均年退化草场4.4万km2,各类牲畜总头数由1970年的63.9万头(只)下降到),1996年的46.9万头(只),下降26.5%,草地的退化加速了西北地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
5、山区生态屏障破坏,水资源涵养功能下降问题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绝部分来自山区, 但长期以来,山区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修路、开矿等人为活动,使林带退缩,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直接危胁着相邻地区及绿洲农业的生存与发展! 如祁连山水资源涵养林面积从解放初期的34.6万km2,减少到现在的14.2万km2,疏林灌木减少了45%,河西走廊生态系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由此导致森林的贮水量由63亿m3,减少到78亿m3,同时加剧了流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涵养林功能下降的问题是影响该地区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6、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后果不同于黄河流域,在干流上反映不是很严重,在宜昌水文站,每年的泥沙总量在5亿t左右,最高6亿t ;而长江上游的35.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上,土壤流失量达15.6亿t ,与黄河基本相同。长江流失的泥沙颗粒大,输移比为1:3,只有三分之一的细泥沙进入干流,三分之二的粗砂、石砾淤积在水库、支流和中小河道,给中小河流防洪和水库灌溉、供水、发电带来很大危害。
二、加强我国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1、进一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监测机制
对水土保持进行监测,主要是要明释当前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是统筹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保障。要使水土保持监测有成效,各水行政的主管部门应该要展开积极的动态的水土流失相关的监测工作,及时地了解水土流失目前的现状,进而对水体保持的信息系统建设以及监测网络展开积极地规划,不断完善监测的网点,从而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加强研究开发利用各种水土保持的经济植物
开展我国各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必须是要加强研究开发利用各种水土保持的经济植物,具体是应以本地区的自然经济实际状况为根据,把市场的发展作为导向,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的中心,不断引进繁育以及开发利用各种水土保持的经济植物, 而且通过组织培养等之类的新技术不断地繁殖推广及应用。
进一步推广和使用科技成果, 促使其转化为生产力
应该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例如道犁耕法以及垄作区田等水土保持的相关耕作方法, 不断研究以及改进,以使相关方法的操作更为简便, 进而尽快地应用道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中。而对于已经引进并且繁育已经成功的相关水土保持植物, 例如桑树、黄花菜、沙棘以及芦笋等等, 应该是要扩大经济植物的推广面积, 并且不断研究和其相关的系列产品,不断开发新技术,从而及早实现经济植物的大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经营发展,以最终带动该区域的经济迅猛发展。
4、应加强治理和管护的有机结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要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成效,离不开高素质的水土保持的执法队伍,而该队伍主要负责监督各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水土保持执法队伍, 建立健全管护的责任制, 进一步强化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管护以及监督。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必须要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制。资金投入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以及建设生态环境以及协调发展我国社会经济之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硬性指标,同时也是最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水土保持的资金投入,具体途径有:
转变以往借助国家财政的信贷支持以及集体经济的单一投资格局,来不断优化我国农村投资的结构。
要吸引我国农村之外的城市资金以及外资不断投向我国农村,以形成一种全民参与投资的全新格局。可以发展股份制,通过拓宽多种新的投资渠道,将农民的节余资金有效地转化为农村的投资资本。
政府方面应该强化宏观调控,通过利用税收、财政或者是信贷等之类的经济杠杆来正确地引导我国农村的各项资金投向,有侧重点地对水土流失的相关灾害严重的地区展开治理投资,以进一步促进资源及环境的有效利用及保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