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理高考重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预习
高三复习,每次课的容量都比以前教学时大多,学生不课前预习,可能会在进度、思路都跟不上,每一堂课都可能收效甚微。据调查,课前预习的学生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教师每次课结束时应提前将下次课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告知,以便学生做好预习,保持教与学的同步,提高课堂效率。
二、听讲
高三复习阶段,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已讲过的,上课时专注度不高。其实,老师专注于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学,对高考怎样考、考什么比较清楚,在讲课之前精心备课、认真组织复习内容、制定教学方法,不但不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在第一次讲课内容进一步升华,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老师不但要讲好课,更要引导学生专心听讲。
三、复习
复习是透彻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的过程,也是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为了较好地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反复复习,才可能将知识记牢。
四、练习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题目所应用到知识点。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题型要具有典型性,应该让学生做“举一反三”的题。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三册地理课本中每节后的“活动”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
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是从高中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五、测试
频繁的测试使部分学生产生厌考情绪,有的学生甚至测试缺席。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并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学生做错的题,要及时改正,并让其准备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以记录题型、知识点及答题思路等;要教会学生根据题目的分值来判断所答的知识点的完整性。
越临近高考,学生压力越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测试考分低,往往会给学生很大打击。因此,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经过几次高难的测试后,可选择相对简单的试题进行测试,让学生找回信心。
六、总结
高三复习内容多,学生很容易掉进书海、题海里。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总结,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把书由“厚”变“薄”。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从高考角度看,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高考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的形式出现,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困惑;策略
2012届高考刚刚结束,2013届高考不知不觉中又要到来,目前各个学科都开始进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地理在高考文科综合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它是一门又文又理的学科,很多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有非常好的理科思维,难度比较大。随着高考复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地理教师会感觉地理知识点繁杂,掌握难度很大,陷入一种不知所从,盲目无助的境地。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高三地理复习过程可能遇到的一些困惑,并试图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困惑一:讲过很多遍了,学生还是不懂;学生背了很多知识点,结果考试的时候还是不会做题。
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把握地理基本规律、成因和原理,在强化记忆的同时,使知识系统化。
在高考的新情景下,高考所考查的问题一般都是从新的角度出发,不会是教材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知识运用和知识迁移。例如:在分析商品粮基地的区位条件时,要紧抓住“商品”二字,理解农业生产的产品——谷物能大量成为商品流通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即地广人稀(或当地产量大于消费量);优越的自然条件(产出商品谷物的基础);便利的交通(运往市场的保证)。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能理解我国各商品粮基地成因和特点的异同。
困惑二:高考知识点过于分散,一轮复习教学重点如何把握?
应对策略:全面落实每一个考点;抓住主干知识;以知识为主,加强对能力的训练。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①重书本抓主干。从最原始的概念入手,把地理概念弄清,千万不要让学生混淆概念。特别注重书中案例、活动、问题研究的学习,这些往往是高考的出题点。
②重原理抓过程。高中地理学习时应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并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地理的另一个学习方法就是注重过程学习,要掌握自然现象每一个过程的原因,结果和影响等等。
③勤归纳会比较。要勤于思考,注重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同时还应养成比较学习方法。例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④多读图勤思考。2012年全国地理高考试题共有六幅图,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复习时要刻意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要做到“图不离手”,“图文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才能做到高考时遇图不乱。
困惑三:人文地理内容理解容易掌握难,复习要注意什么?
应对策略:把握人文地理内容的规律性;应结合案例分析,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抓住人文事物的主要观点和方法。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将庞杂的学习内容和错综复杂的知识关系结构化,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如对区位因素(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的分析,应通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系统整合,再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迁移到其他案例的分析。
困惑四:一轮过后还需要进行二轮复习吗?如何进行二轮复习?
通过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后,学生已经有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文综高考的要求。一轮复习是按单元、课顺序,知识点的纵横联系不足。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巩固、完善、综合与提高。
二轮复习要做到“专题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①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能力。二轮复习就应当根据知识间内存的联系,突出重点,突出主干,重组知识体系。如复习某个区域时,可按如下思路展开:先确定其位置(包括经纬度或海陆位置)及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气候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其他自然地理特征(植被、土壤、水文)和经济地理特征(工业、农业、人口、城市)。
②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考前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高考模拟题,是巩固知识,提高解题技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实战”能力,积累考试经验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各种资料试题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精选典型试题,还应注重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困惑五:如何把握高考命题的方向?
应对策略:①吃透《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而教材仅仅是教学和复习时使用的范本,任何时候都是考试超前,教材滞后。因此高考复习时,首先要吃透《考试大纲》,分析其在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与教材内容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②研究《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高考复习的指南,要搞清《考试说明》与往年的区别,要做到《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对比学,《考试说明》与高考题结合学,使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我建议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考试说明》对知识范围的要求;第二,明确《考试说明》对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明确近几年《考试说明》的变化(包括增加和删掉的内容,位置改变的内容);第四,仔细研读《考试说明》中的试题示例。
③分析高考真题。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有助于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锁定复习重点。建议分专题总结近三年高考中出现的知识点,特别是高频考点,并与《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对应,在复习过程中加强训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二、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特点
1、试题结构较往年大纲卷的变化。共计44分的选择题和共计56分的综合分析题,今年也是如此。从去年高考开始,新课标高考主观题部分开始出现10分的选做题(即选修部分内容),这是地理试题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动。这是主观题难度降低的一个原因,选做题的增加使原来的两个大题的分值降低,可选做的题目有3个,可以有效降低剩余10分的得分难度,但同时又增加了试题阅读时间。
2、考试内容人文地理突出,整体难度下降。人文地理比重逐渐增大,自然地理比重进一步降低(2012年人文地理占54分,自然地理占36分,不含选修地理的10分),考查内容中个别内容难度要求降低。如:没有考查地球运动考点。
3、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品质的考查。考试大纲中知识要求与能力要求非常明确,考试说明已经给出了命题范围、命题方式及设问方法。涉及题目均在大纲要求范围内,紧扣大纲和课标。例如气候、水文、工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等值线的判读等都是年年考查的重点。其中,客观题主要以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描述和阐述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考察的重要方面。
4、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考查社会热点,用地理方法分析、探讨、论证社会和生活实际问题。试题突出应用型,从不同角度检测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心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我国国情,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五位一体,都可能是高考中的热点或重点。虽然新课标考试题目更加灵活,但是很多题目的解题方法或材料出处均能够在日常学习的课本中找到依据,这也是提醒我们回归课本的重要性。
二、浅谈2013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
1、注意建立知识网络,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轮复习时,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复习“气候”时,可以从气候要素、气候因子、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气候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表现、气候对人口分布与农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联想,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
2、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高考命题的视角较为新颖,问题与材料的结合较为巧妙,因此,应对高考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有一个良好的和训练有素的地理思维习惯也非常重要。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对于主干知识,采用小专题的方式逐个突破,把握了这些主干知识,就能在复习备考中达到举纲的效果。
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的训练,培养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地理学科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应用能力,如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广泛应用和社会价值性,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去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加强学科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3、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
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工业、农业、交通、人口、城市、资源、劳力、市场、技术、政策、文化等)间的相互联系,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
加强方法总结,进一步突出空间思维、综合思维、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等地理思维和思想的训练,培养学生用“地理眼光”看问题的意识,用地理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同时要加强地理阅读能力、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在二轮复习时还要安排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专题。总结常用地理图表阅读和绘制的正确方法,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认真观察、填绘、阅读、分析图表,形成空间概念,提高再认区域地图和读析图表的能力。
4、以问题为线索,以训练为途径
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切忌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此外,无论哪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一、注重地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因此,掌握了地图也就掌握了地理的脉络。针对艺术特长生立体感强、对表象知识接受能力强的特点,笔者培养他们学地理看地图、左图右书的好习惯,尤其在复习区域地理时,引导学生读图、看图,建立空间概念,将一些重要的轮廓映入脑海,也将一些重要地理事物在图上反映出来,从而轻松掌握知识。同时在后期复习中,笔者还教会学生从地理位置的判断入手,在全球地理分布的大格局中,找准小区域的具置,然后根据小区域所在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结合地形因素进行相关的综合分析,对小区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
二、重视地理知识的理解
学习实践表明,要想记得,必先懂得,理解是关键,是记忆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针对特长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的特点,在复习的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如在复习《大气》这一单元时,对于大气运动、三圈环流及气旋和锋面等知识,笔者从气压差异这一根本原因,来分析各种风向的形成,使学生掌握风形成的本质,把握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考查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因此,只有扎扎实实抓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生失分最多的往往不是那些能力要求高的试题,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题,反而是大家认为最简单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的试题,试题往往通过引用课本内容的知识和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在构成学科最基本的内容或理论主体范围内。针对现阶段特长生底子薄、任务重的特点,笔者将课本上的一些主干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勤看、勤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强化,使学生眼熟、耳熟,通过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强化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四、善于进行地理比较
比较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探求知识规律的综合复习法,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中笔者指导学生把一些相似的或不同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寻求同类事物的异同,在掌握共性的同时,突出个性的特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减少头绪,减轻负担。如在“区域地理”专题复习时,笔者把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比较中亚与西亚、大洋洲、北美南美安第斯山东段等干旱的成因、特点,通过对区域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思维潜能,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各区域的特征,还使学生对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复习效率。
五、重视复习中的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有利于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的体系,深化知识。尤其在艺术特长生高三冲刺阶段的地理复习中,教师要善于归纳总结,帮学生在章节内、章节之间、人文与自然、区域与洲际之间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网,提高复习效果。例如在复习区位因素时,将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的区位因素进行总结归纳,寻找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在复习河流综合效益时,从不同河段,结合地形和气候来分析河流的水能资源和航运价值,在落差大、水量多的地方水能资源丰富,在地形平坦、江宽水阔的河段具有航运价值。对一些有共性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六、重视习题的精讲精练
一、“案例复习法”模式基本操作程序
1.呈现情境: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需要精心选取图文、数据、表格、影像等材料适时加以呈现。
2.设置问题:教师根据呈现的情境和复习内容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地对相关现象和情景进行观察和思考,有目的地检测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原理的程度。
3.提供“解决问题”载体: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问题要求的前提下,有效获取、提炼、分析与整合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知识的运用与拓展:综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与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力求完整简练、准确地解决问题(组织答案),并对所运用的知识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5.训练迁移:若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存在困难,则要通过储备的典型例题加以训练促进。
二、“案例复习法”模式模式的设计原则
1.情境的合理性与新颖性:所谓合理性是指情境的设置要力求符合地理原理和现实生活,而新颖性是指创设的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问题的现实性和可再生性:专题问题的设置既要针对高考复习的重点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学生思考和迁移的价值。
3.教学时间的顺序性与灵活性:考虑到复习时间紧迫,“案例复习法”问题专题顺序一般应先引导学生形成单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然后再进行综合地理能力的复习,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要求灵活处理先后顺序。
4.强调方法的指导性:高考关注的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学习的潜能。因此课堂上要力求教会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联系与发展等方法,而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最好的途径是通过高质量的题目训练和及时的讲评,因此教师对问题的设置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追求解题思路和方法过程的归纳总结上。
5.迁移的精练性:各专题问题设置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提取解决该问题应具有的学科知识,并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做,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较多的部分内容,教师要适时加以点拨和启发,即“精讲”,讲重点难点和复习方法。同时问题的训练要讲求精心挑选,要“精练”练在典例上,练在关键处。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纯讲导致学生疲惫,效率不高;一是纯练导致知识散乱,不成体系。
6.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性:比较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一趋向就是人文地理强调观念、观点教育,因此专题复习必须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强化地理教育的功能。
三、“案例复习法”模式的实施列举(综合能力检测专题)
读某岛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总结规律:经纬网图中比例尺的计算尽可能用纬度差异计算)。
2.简述图中岛屿的地理位置特征(总结规律: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拓展与迁移:改变图中的经纬度数值说明该岛屿的地理位置。
3.简述图中岛屿的地形特征(总结规律: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要从①地形类型构成;②地势;③地形分布;④特殊地形地貌等方面说明)。
拓展与迁移:提供任一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概述其地形特征。
4.推测图中岛屿太阳辐射量、气温、降水量分布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拓展与迁移:改变图中的经纬度数值判断该岛屿的气候类型等。
5.概述图中岛屿河流的主要水文、水系特征(总结规律: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水体本身的特征,一般从补给水源、流量大小、水位变化、冰期、含沙量、流速及特殊情况如凌汛等方面说明;水系特征是河道特征,一般从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宽窄、深浅、曲直、长短、落差等方面说明。)
6.指出图中岛屿最大河流的和要开发利用方向(总结规律:不同河流及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方向存在差异,但有一定规律性。)。
7.分析图中岛屿有我国“水果之乡”之称的主要原因(总结规律:分析某地植物种类或气候类型多样的原因多从所处纬度及所跨纬度、距海远近、地形起伏大小、降水量多少及是否濒临海洋等方面思考)。
8.推测图中岛屿盐场、人口、城市和铁路的分布特征及原因(总结规律:盐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晒盐地形和天气;人口、城市及铁路的主要区位有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多个方面)。
9.指出图中岛屿发展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并加以分析。
10.图中岛屿主要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简析其原因(总结规律: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