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汽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1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之一,相应的带动了社会上对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实行实训教学改革,既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专业技术教学的重要体现。基于此,本文对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分析,以期为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实训教学;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掌握牢固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当前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在实训教学方面比较欠缺,影响了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探究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高的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汽车检测和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训教学课程内容落后

当前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之一,随着需求的不断的增加和个性化设置的不断创新,汽车产品在外观、功能上都呈现出多样性,对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来说,这就增加了检测和维修的内容,但是当前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仍然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实训操作上,实训教学内容落后,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上对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

(二)实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教师讲解仍然是很多院校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教学的主要手段,即便是在实训操作训练阶段,也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训练方式,学生只是单纯的重复教师的动作,没有领会其中的道理,也无法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地锻炼,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机械的模仿,没有实际上的动手操作,很多时候的实训报告也是敷衍了事,实训的目的没有达到。

(三)实训教学条件有待完善

很多学校的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条件比较落后,校内实验基地的建设不够完善,实训设施设备欠缺,没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缺乏与校外相关企业的有效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去企业进行实训实习的机会。

(四)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很多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开始教学工作的,在理论教学方面能力较强,但是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在开展实训教学的时候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加上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教师无法顾及到所有的学生,整体实训效果较差。

二、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对策和措施

(一)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改革是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改革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根据当前企业对汽修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丰富和设定实训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生产量、检测维修记录和工作经验总结等对实训课程进行设计,让实训内容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确保实训内容的实用性。其次,要对实训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完善,从汽修专业结构、未来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训技能和职业素质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训训练。

(二)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方法

要对过去单纯的讲解式实训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中心的、灵活多样的实训培训方法。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仿真演练、拓展训练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入到实训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对实训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通过座谈交流、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实训技能的交流,进行经验共享,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对学生开展自主实训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实训教学条件

实训教学条件是否完善关系到实训教学改革是否顺利,是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设施基础。学校要建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根据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学生的数量和实训课程要求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健全校内实训条件,争取为每个学生都能够提供实训机会。很多学校的资金是有限的,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无法建立高标准的实训基地,这时学校就要对校企合作机制进行完善,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外实训机会,可以与企业协商,在规定的课时时间内进入到企业进行实训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实训条件,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参与企业生产的机会。

(四)优化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实训教师队伍是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针对当前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内教师的实训培训,学校可以利用假期鼓励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加强教师的实训操作能力,通过企业实习教师还能够对专业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究,有利于教师综合实训教学能力的提高。其次,学校应当从企业中引进一部分专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实训兼职教师,为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教学提供更加有利的智力支持。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自身的努力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教学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的实训教学指导。

三、结语

当前社会上对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相关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应当从实训内容、实训方法、实训条件和实训教师队伍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对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实训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专业实训教学的教学效果,为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马伟 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邵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5(,4):127-128.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汽车维修;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37-02

汽车维修技术是汽车高效、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近几年中,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以及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使得汽车的产量不断增加,因而对汽车的检测与维护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维护车辆,改进汽车维修业,确保车辆的安全运行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当前汽车维修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发达国家汽车的新型机械电子技术系统的装机使用基本普及,即在新型汽车中广泛使用无触点点火系统、汽油直喷系统、无极变速系统、制动防抱死系统等。在世界汽车工业一体化的影响下,尽管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新型机械电子技术系统研制工作发展迅速,但是与汽车工业发展相关的汽车维修行业却发展十分缓慢,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在汽车维修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对汽车维修检测仪器及设备重要性缺乏认识

(1)有些维修业户由于因循守旧,对新的仪器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甚至错误地认为,在对汽车维修过程中使用电子检测设备,其数据反映有可能不可靠,设备在工作中其性能也可能不稳定;相反,他们认为传统的手摸、耳听、眼看等判断、检测问题的办法更可靠,而使用敲击、锉磨等手工制作方式较之电子检测方式来得也更直接、生动。

(2)有些维修业户认为在工作中操作检测仪器不但程序复杂,而且由于一次性投资大,回收成本周期过长,所以不愿购置;即便是已购进了仪器、设备,由于怠于操作上有可能带来的不便,有的业户也是长期将其搁置不使用。

1.2 维修方法和手段亟待更新

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虽然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但工作模式一直还是采用手工作坊式,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在目前科技不断发展、汽车拥有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工作模式会使维修行业的业务过程显得更加复杂,同时,由于需要处理的数据的信,息量相当大,仅仅依靠人力很难有效地监督维修各个部门的工作进程,也不能准确地对企业的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这样就会严重地影响到汽车维修的进度,极大地增加维修开销。另外,也会增大管理人员在主观判断上的失误率,降低相关维修人员的维修积极性,减弱汽车维修行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样不仅阻碍新的维修知识的传播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不利于对客户的长期服务。这种较为落后的维修手段使维修行业在顾客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不利于形成稳定、长期的客户。

1.3 维修技术亟待提高

与目前日新月异的汽车设计与制造业相比,汽车的维修诊断和修理技术的发展就落后了许多,这已经成为了汽车行业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是以电子控制及微电子技术在汽车上广泛的应用为代表,汽车的机电一体化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是,目前在汽车维修行业,大部分的维修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维修素质仍达不到现代的维修标准。在实际汽车维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教育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维修人员很难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造成了维修缓慢,维修不够准确。如果碰到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很可能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毫无章法地更换一些部件,就会给车主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现在的一些顶级车,普通的维修方式有时候根本毫无意义。另外,环境问题也是目前汽车维修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

1.4 不重视汽车维修人才

一些汽车维修厂的人才观念淡薄,在引进维修人员时,不注重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在日后的发展中,也不注重对从业人员的进一步培养和技术开发。这都将导致整个行业的专业技术得不到改进和提升,从业人员中新技术含量低。

2 解决的对策

2.1 做好宣传工作,改变观念

行业管理部门可通过让各汽车维修厂参加各种全国大型的汽车维修会议或聘请汽车维修专业人员以知识讲座等方法,让其了解目前汽车工业技术进步情况,对比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寻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进而快速改变自身技术落后的状况。各汽车维修厂再对自己修理厂的人员进行宣传,促进专业人员相互交流学习维修技术,并且加大对专业技术维修人员的奖励制度。

2.2 现代手段的有效运用

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形下,汽车维修行业中可以加入用计算机作为基本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将汽车维修行业带向一个现代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新阶段。我们应该相信,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势必会给汽车维修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意义,这场革命会加深汽车维修人员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切实地体会到现代先进的维修手段给汽车维修带来的便利,这种便利也将成为未来汽车维修行业一种核心的竞争力。要想建立健全的维修体系,优良的维修服务以及完善的售前及售后服务都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可以提高维修人员的服务观念,同时也将提高维修行业的效率。尤其是可以使客户的维修信息以及维修的档案更加方便和快捷,使客户关系更加稳定,维修的运营数据更加科学和准确。汽车维修行业依靠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开通汽车维修行业专业的网络,可以使得维修行业的建档和维修管理更加方便和迅速、效率更高,方便地查询维修相关的资料、设备及技术,也可以有效地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维修行业的凝聚力。

2.3 维修人才的积极培养

维修人才是汽车维修行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利用是汽车维修行业的重要环节。企业竞争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的竞争。离开维修人员自身素质发展而单纯寻求汽车发展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对维修人员日常维修技术的培训,还要鼓励维修人员加强各种专业的学习,通过各种资格认定考试提高专业素质。根据现在汽车的制造和设计的不断发展,也要发展汽车维修的专才,加强汽车配件和维修企业的管理。

3 发动机维修中的问题及对策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需要维修人员有丰富的维修实践经验,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对发动机的相关规定以及一些技术指标和要求进行适当的分解和修复,然后再对具体的技术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3.1 零部件的清洗

在发动机的维修过程当中,正确的清洗方法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以及提高维修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在清洗的过程中,有些维修人员不注意对零部件的清洗,对清洗剂以及清洗的方法没有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导致汽车的零部件腐蚀损坏以及造成早期磨损。所以,对发动机的各个部分的零部件进行清洗时,必须将发动机表面的油污和杂质进行认真彻底地清除。对的技术性能造成影响,要根据零部件的不同材质选用不同的清洗剂,尤其是对一些橡胶类的零部件以及精密零部件,选择时要特别注意,不允许有任何程度的腐蚀。如不宜将铝合金类、橡胶类以及铜制品类的零部件放置在酸性以及碱性的清洗剂中进行清洗,否则会对零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和破坏,对其技术性能造成影响。

3.2 螺栓拧紧程序和力矩

在拧紧发动机各部位的螺栓时,必须遵照规定的拧紧程序以及拧紧力矩进行适当的操作。对于各部分螺栓的拧紧程序和力矩,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维修人员却忽视了规定的要求,在拧紧的过程中不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例如不用扭力扳手,随意使用加力杆,导致拧紧力矩不足或者是拧紧力矩过大,这样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拧紧力矩不足的时候,螺栓就容易松动脱落,而如果力矩过大,则会导致螺栓拉伸变形甚至发生断裂。例如在对汽缸盖的螺栓进行拧紧的时候,如若没有遵照规定的程序以及拧紧力矩进行拧紧,会导致发动机的汽缸盖和缸体发生变形,并且会将汽缸的垫片冲坏。所以,在对发动机进行维修的时候,一定要严格遵照规定的程序和力矩对螺栓进行操作,避免由于螺栓拧紧的力矩过大、过小或者是由于没有遵照程序而发生故障。

3.3 垫片的使用

发动机各个部分有各种各样的垫片,其中弹簧垫、铜垫、铝垫、纸板垫、石棉垫、平垫等是较为常见的几种类型。垫片因其种类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有些垫片能够起到防止松动和脱落的作用,而有些是有很好的密封作用。因此,在选择垫片时,如果不遵照特定的要求和规定,随意进行选择,就容易导致机械事故的发生。例如:如果发动机汽缸垫过薄时,很容易导致漏气或者是漏油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将汽缸垫冲坏,然而如果汽缸垫过厚,会导致汽缸压缩比减小,对发动机的机械性能以及正常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对发动机各部分选择垫片的时候,一定根据规定和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选择,避免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总之,汽车维修业是道路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很好地发展汽车维修业,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作为汽车维修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不断地钻研维修技术,适应新的技术要求,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做好汽车维修工作。

参考文献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评价体系;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014-01

引言

中职汽修专业主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各岗位第一线从业人员所必须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笔者对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完善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新评价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对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考核和加强,为满足汽修市场需求和提高中职汽修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 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以及先进性分析

1.1 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

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维修专业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实验教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弊病,因而明确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要点对推进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和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完善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中职汽修院校应当明确汽修基础知识学习和汽修实践训练技术,了解整车汽修模块系统所包括的零部件,配合汽修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汽修实验台的演示过程,同时深化汽修学习系统的工作原理,不断创新拆装各零部件的故障诊断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汽车修理工艺,积极完成汽修实践训练日志,进行工作总结。

1.2 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先进性分析

完善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推行模块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进双师型教学方法改革,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实现汽修理论与汽修实践的密切结合,因而对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进行先进性分析,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汽修技术的新鲜感,增强其专业自信心和专业技能,还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切合实际地采用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指导,使教师能对汽修专业学生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程度能有直观充分地了解,从而使专业学生自身的汽修技术能力水平和汽修专业素质都能得到提高。

2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主体的专业素质低

由于中等职业汽修学校进行大面积的学生扩招现象,因而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尤其在学习汽修的专业知识时缺乏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对汽车零件的空间形体的工作原理、汽车零件间的的传动关系、装配关系以及位置关系等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这十分不利于汽修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汽车修理工艺时缺乏清晰的思路,仅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经常感到专业技术理论枯燥无味且难学易忘,导致其兴趣下降。汽修专业学生在进入修理技能演练的实习教学阶段,会出现模糊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与复杂的汽修实践不相一致的情形,中职汽修学校往往注重模仿性的操作训练,无法形成专业的系统技能,使得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下降,汽修理论和实习教学的融合,专业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2.2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低,评价方式单一

由于中职汽修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使得该专业的课程评价指标低,评价方式单一化现象突出。?比如汽修专业学校对同一汽车零部件总成的“故障排除” “修理工艺”和“汽车零部件构造”教学时间不集中,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教学分段实施,自成体系,导致该专业的学生对汽车某一零部件结构的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全面,从而使其对汽修专业的学习难以深入和进行透彻理解。加上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沟通,使得他们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相互脱节,难以形成有机结合,最终导致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指标低,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合理统筹教学内容。

2.3 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弱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汽修专业学校的精品课程教材在专业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受学科体系教材的影响较大,比如教材编写内容陈旧,与现代的汽车技术与维修技术的发展相脱节,使得学生在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完全照搬照抄汽修理论知识,专业学生对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较弱,且由于其疏于对汽车维修技术规范的表述,使汽修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执行能力较低,这种以学科本位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极易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倾向,不利于丰富汽车维修专业理论以及扩大指导学生实习的复合型汽修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也不利于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

3 完善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

3.1 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的专业素质

为了提高汽修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的专业素质,中职汽修院校应当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体化、规模化”的核心能力评价体系。中职院校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优秀的、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的专职教师以保证汽修专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汽修专业专门的定期培训力度,促进汽修理论与实践指导老师的不断交流,进而提高汽修专业学生对汽车技术和维修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得汽修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融为一体,促进教学活动有规律地进行。

3.2 丰富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

为了丰富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需要实施模块式的一体化教学组织,通过对汽车维修人员的必备技能进行培训,按照学生维修能力的强弱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整理。在完善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参照有关交通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汽车维修人员能力标准的相关规定,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制定多元、灵活化的专业课程评价方式,结合汽修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编写内容具有科学现代化的教学教材。[1]为了保证教学改革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中职汽修学校需要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建立起广泛的社会参与体系,有利于为开展“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

3.3 加强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

为了加强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中职汽修院校应当建设汽修实训基地?,加强学校的汽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学生的汽修技能和汽修兴趣,拓宽汽修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渠道,加大对汽修评价体系的执行力度。中职汽修专业院校还应当建立一些汽车底盘实训室、汽车检测中心、汽车电器和新技术实训室等多媒体汽修实训的专业教室,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汽修专业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和汽修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使其严格遵守汽修操作规程和安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汽修职业习惯。

4 结语

随着机械工程技术中汽车修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要求的提高,我国各中职汽车修理职业学校也应当建立新型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体系,完善汽修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运行的解决方案,汽修技术的教师和学生也应该鼓励科技创新,改进汽车的修理技术,丰富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的评价方式,加强中职汽修专业课程评价构建和执行力度,提高现有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推行模块式一体化的汽修教学模式创造有利条件。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人力资源;调研报告;人才培养

一、调研目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也日趋紧张,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明显,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1]。这些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解决中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新型能源。

近年来,中国对于新能源的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增长迅速。2008年,全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217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超过1.25亿平方米,光伏电池产量达200多万千瓦,核电年发电量约683.94亿千瓦时[2]。山东省德州市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比较突出,被称为“中国太阳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市培植了皇明集团、亿家能、国强集团、中立集团、通裕集团、世纪威能、中大贝莱特集团等几十家新能源相关企业,涉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多种新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光热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生物质直燃发电等诸多领域,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据调查,2010年该市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26亿元,其中127户规模以上企业(包括节能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0.7%,利税38.6亿元,同比增长42%。

新能源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技术革新与人才培养,为了切实了解企业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应用现状,促进高等教育与新能源经济的对接,笔者以德州市部分新能源企业为调研对象,对其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来源、应用状况及发展要求,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推动新能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调研对象主要为德州市现有新能源骨干企业,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由于调查信息均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宏观状况和人才需求,故主要以各新能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为调研对象。设计了“新能源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通过对新能源企业的走访调查,获得各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汇总归纳,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改革建议。

三、调研过程及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新能源企业发展状况调查,企业现有人才状况调查,企业对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查。

1.新能源企业发展状况。本次调查的新能源企业有德州市皇明太阳能集团、亿家能公司、旭光太阳能光电公司、红日太阳能公司等26家新能源企业,涉及太阳能开发利用、风电装备制造、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生物质能等五个新能源领域,调查结果如下。

(1)太阳能光热产业已形成规模,光伏产业初步具备发展基础。以皇明集团为首的光热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技术比较成熟,在本市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太阳能热水器年生产量200多万平方米,基于“无机传热”技术的无机超导热管是一种新型光热利用元件,乐陵国强集团年产量在4000万只左右。相比较而言,光伏发电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皇明公司2.5兆瓦菲涅尔发电示范项目、大唐集团1兆瓦太阳能电站在同时建设,中节能德州20兆瓦光伏电站一期10兆瓦项目已实现并网发电;庆云嘉豪恒泰公司的30万盏大功率集成式LED路灯项目已经竣工。

(2)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世纪威能公司年产1000套兆瓦级风电叶片项目竣工投产;双一集团、华业复合材料公司叶片和机舱罩生产能力超过500台套。

(3)地源热泵产业发展迅速。以中大贝莱特公司、亚太公司、格瑞德公司、奇威特公司等为代表的中央空调地源热泵机组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4)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齐鲁客车公司正在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新能源客车;华辇公司已经研制出太阳能电池动力轿车样车,续航里程超过150公里,在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期间推出了全球首台曲面板太阳能样车。

(5)生物质能开发项目陆续投产。新园热电、武城昊源等重点企业建设了以木糖、糖醛废渣代煤15兆瓦生物质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其他生物质能发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目前,德州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相关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形成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新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现状。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新能源企业中有86%的技术人员并非新能源专业毕业,而是相近或相关的机械、电子、控制等传统专业。由于专业不对口,在工作中表现出专业技能不足和对相关新能源事业的热爱程度不一,给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造成极大的浪费。深入了解后得知,教育部专业目录里面没有对太阳能、风能等新兴行业进行专门的科目教育;同时在对企业人事部门提供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新进入企业工作的大学生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调查发现,3个月内流失率为23%,6个月内流失率为49.6%,3年内的流失率达到了89%,给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极大的损失。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深入调研,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87.2%的流失学生在调研表上所填写的离职原因里面选择了“我不是学太阳能(或风能、生物质能)专业的,很多工作我做不了”;二是有9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我不适应这个团队,不适应这个氛围、环境等”。

可见,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团队,专业不对口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3.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调查,有88.5%的新能源企业表示缺乏对口专业技术人才。近5年来,大部分被调查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劳动用工量呈上升趋势,未来5年德州市的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约2000人,对需求人才的学历要求如表1所示,主要缺乏较高学历的人才,对于既有较宽理论基础,又能从事一线工作的本科生的需求量最大。不同企业对专业素质要求不完全相同,但主要集中在专业技术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忠诚度三个方面,如表2所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对口人才是企业的首选,同时由于专业对口,跳槽率也会降低,职业忠诚度也会升高。96.1%的新能源企业希望国家的高等教育能尽快增加新能源专业,并且支持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办学,或者在高职院校中加大对新能源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加强新能源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

通过对德州市26家新能源企业的人才状况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需求,很多企业只能从相关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由于专业不对口,企业对新就业员工进行再培养的投资较大,而这部分人才进入企业以后,短时间内对行业和个人发展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工作技能掌握不足、企业文化认同不到位、团队融入有障碍,工作中就会缺乏事业归属感、团队归属感和专业归属感,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挫败感、抱怨情绪、积极性降低,最终导致人才流失,对于企业与个人的发展均带来不利影响[3]。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增加新能源专业

在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中增加与新能源开发、设计、应用有关的专业,培养各级各类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学校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2.企校共建新能源专业,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由于当前高校新能源专业的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实训等教学资源难以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单凭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培养出合格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因此借助企业的专业技术力量和资源优势,建立“企校联合办学”的教育机制,有目标地进行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既能保证宽厚的基础教育,又能结合企业实际需要,加强专业技能培养。而且学生在校期间就业目标明确,其事业归属感较强,将来企业的人才流失率将会有效降低。这是目前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企业的人才质量和人才储备问题的有效途径。

3.加大对企业现有技术人员的二次培养力度

目前,新能源企业现有员工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相近或相关的传统专业,没有经过新能源技术的专业系统学习;二是来自于电大或函授教育,或与中专学校短期合作培养。这部分人才虽然能顺利完成当前从事的工作,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专业知识面较窄,理论基础不扎实,在技术创新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与高等院校合作,对这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再培养,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升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何莽.新能源经济现状及发展障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264.

汽车专业技术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 汽车电子 岗位能力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constructing apprenticeship course of automotive electronics specialty. It puts forward the thinking of setting course through post ability.

Keywords curriculum system; modern Apprenticeship; automotive electronics; post ability

1 岗位群分析

当今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多。汽车服务性岗位人才需求旺盛。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汽车业的现状,深入调查汽车企业的发展动态,对汽车电子专业岗位进行分类。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群分为核心岗位群和发展岗位群。核心岗位群是:汽车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岗位;汽车电子产品安装、调试、维护岗位;汽车维护岗位。发展岗位群是:汽车电子产品测绘及辅助设计岗位;新汽车电子产品试制岗位;生产管理、技术管理。

质量检验与管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元件检验,该工作需要员工能够正常地操作使用检验工具,检验主要的元器件,并且对其性能参数有一个较好的认知;第二,根据工艺文件进行产品装接,该岗位员工不仅需要会使用各类的工具,还应当掌握工艺生产流程,能够看懂工艺图,可以在工艺规范下进行器件组装,可以自检组装后的产品;第三,过程检验,该岗位员工应当能够正确操作检验装置,了解产品检验的要求,能够利用统计工具进行问题分析;第四,成品出厂检验,这个岗位需要员工会合理地做好检验参数调整,了解具体的检验规定,可以熟练地操作检验装置,也会通过统计分析的方式来总结质量问题。

电子产品安装、调试岗位的工作任务同样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产品安装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能看懂工艺流程,了解安装的全套工艺,了解电子产品的各项参数与性能指标,可以操作不同的工具,可以依照工艺所需进行器件组装;第二,产品调试岗位,此岗位要求员工可以操作日常操作的检验器具,可以诊断发现电子产品质量问题及原因,可以进行电子产品的调试;第三,产品维护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学会操作检验装置,并且对产品护理要求具有全面的了解;第四,产品改装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可以完成电子产品的焊接与调试,可以完成PCB板的制作,能够对电子产品的参数性能要求十分熟悉,可以操作各类检验设备。

电路维护岗位工作任务同样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检测与故障诊断岗位,该岗位的员工应当能够操作经常使用的检验工具,可以检测整车并判断其故障所在;第二,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维修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熟知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详细结构,可以维护修理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按照工艺要求来完成器件组装;第三,底盘电子控制系统维修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熟知汽车的底盘构型,可以掌握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维护和修理汽车底盘,可以按照工艺规定进行部件组装;第四,电器与电路分析岗位,该岗位需要员工汽车中电路和电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具体结构,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能够掌握多种电路和电器诊断程序以及检测的方式,可以维护和修理汽车电路和电器,可以按照工艺规定进行部件组装。

2 课程分类

根据汽车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将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分为4个模块: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和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2.1 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

通用基础课程让学徒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文化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通用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要符合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个人的价值实现一定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学徒要融入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学徒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模块主要包括“金工实习”、“制图”、“外语”、“计算机基础”、“企业管理”、“数学”、“物理实验”、“两课”、“体育”。“两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学计划实施,但教学方式可灵活多样;其他课程如文化礼仪、安全规范、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手段等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2.2 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

此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以通用工作任蘸椭耙祷础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内容开发、标准编制。所有课程为专业必修课,学生必须经过考核,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课程模块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

2.3 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

课程的设置要突出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导向,学徒从三个岗位方向的技术技能课程组合模块中进行选择,课程以师带徒岗位培养为主。分为汽车电子产品检验、汽车电子产品安装与维护和汽车电路维护三个岗位。其中汽车电子产品检验开设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汽车电子产品安装与维护开设的课程有“汽车电路分析”、“汽车电路分析”和“电子线路CAD”。汽车电路维护开设的课程有“车身控制”、“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和“汽车底盘电控技术”。

2.4 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

本模块可以作为选修课,要关注学生多向发展,实施个性化培养。学徒可以根据需要由选择课程,修满相应课程的学分。课程包括“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新技术”、“汽车节能与排放控制技术”、“汽车维修企业管理”、“二手车交易与评估”。

3课程设置

3.1 依据

通过对行业和企业的调研,确定汽车电子行业的岗位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作为汽车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标准,划分汽车电子行业的通用基础职业能力和企业岗位(群)核心职业能力。通过对每个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分解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人物进行排序、合并和归纳,提炼出岗位的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

3.2 体系构建

依据学徒认知和成长规律,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打破学科体系结构,构建以岗位为标准的教学体系。对岗位进行调研,了解行业的社会服务需求。将岗位职业能力分解成工作任务,得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能。依据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任务设置或开发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合作企业岗位用人的特殊需求,设置或开发专业企业课程。设置不分专业的职业素质课程,并设学徒拓展课程模块,组成汽车电子专业课程表,按照企I的生产或工作过程确定开课次序。

现代学徒制课程的授课方式主要分为4种:集中讲授、企业培训、任务训练和岗位培养。集中讲授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理论教学。企业培训是指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进行企业岗位的实际体验和操作。任务训练是将实训中的内容在岗位中独立完成。岗位培养是针对每个学徒的特点安排针对性的岗位,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徒弟为主体,师傅指导的专项实践。职业素质养成课程模块适合集中讲授,专业技术技能基础课程模块适合任务训练,岗位(群)技术技能课程模块适合岗位培养,学徒个人职业发展需求课程模块适合企业培训。

在所有课程中,第二以及第三模块是关键所在。“数字电子技术”的课程要求是,需要学徒可以熟练地进行装接、诊断电子元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仪器,可以掌握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可以判断分析调试数据;“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学会使用相关的检测食品,熟悉常用的检测方式方法;“电子产品剖析”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从原理上认识汽车电器,并且知道制作产品的过程;“电子线路CAD”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驾驭制作电子产品线路板的方法,可以测绘出相关的电路;“模拟电子技术”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熟练地进行装接、诊断电子元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子设备仪器,可以掌握生产电子产品的工艺,可以判断分析调试数据;“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检测不同汽车的电控发动机的辅助控制系统、燃油控制系统、进排气控制系统和点火控制系统的故障,可以正确地操作检测的装置装备;

“车身控制”的课程要求是,学徒能够深谙自动空调、电动座椅、电控门窗的工作机制,可以分析它们觉的故障;“汽车电路分析”的课程要求是,学徒能够掌握辅助电器系统、照明信号系统、起动系统、电源系统、仪表报警系统、点火系统的电路特征,掌握判断各个系统故障以及如何排除的方法,了解汽车电气系统的工作机制,构型以及维护修理方法,可以看懂一定的电路图,可以诊断一些电气问题;“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课程要求是,学徒可以检查检测多种汽车的电控动力转向、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以及汽车电控悬架的故障原因,并且消除故障,可以正确地操作检测的装置装备。

新型的学徒制更多地考量学徒自身的兴趣所在以及发展潜力,构建其适用的课程模块,着力于培育实用人才,建成岗位技术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技能基础课程模块,构建职业课程结构。课改必须不被传统课程体系所束缚,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