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活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活感想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问题 干预方法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发育水平。决定了其在生活中随时会面临恋爱与情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大学4年或5年毕业时,谈过恋爱的同学约占调查总人数的80%,在大学生群体中,对谈恋爱持赞成态度的占81.5%,在1997年时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大约65%的大学生已经有了恋人”;如今的校园“网络、兼职、谈恋爱”成为许多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部分。可以说,追求爱情是令人心动的,同时也是最令大学生心烦的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按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恋爱本身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由于身处学校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以及该年龄段的心理状况、社会化水平、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恋爱与情感的问题有时会不容易处理好,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其消极情绪广泛地渗透到大学生的一切活动中,并明显地影响到其学习、生活和健康。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及调节能力和调节方式,对其有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尽管国内已有过相关研究,但多数没有年级区分,或仅就调节能力、调节方式的某一种方面进行调查。缺乏对某一年级所发生的情感问题、调节能力、调节方式的系统研究。

这些问题以往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方法,但对恋爱与人际关系、学业、失恋过程等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新问题的产生,相关报道不够,本文关注和讨论了具体问题的干预方法。

针对目前大学生个人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深入观察和了解大学生自身情感发生的特点;其次针对其特定阶段的相关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引导方式加以教育,例如采取互动活动、开设专门的团体讨论论坛及与心理导师直接交流和攀谈等;最后总结教训、摆正思想、全面发展和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

1.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般地,大众认为,情感是由人的社会性需要能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又称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规律,再加上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外部的因素,构成了他们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情感的外显性。大学生很重感情,也容易动感情,他们的情绪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更具高亢热烈,表露明显且转变较快的特点。

(2)情感的波动性。作为青年人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情感在相对立的两极之间转移强度的迅猛和速度的迅捷,使他们的情绪活动易于波动而不易控制。

(3)情感趋向的社会性。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常为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动感情,而更多的是因为各种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社会生活中的善恶是非曲直而触动感情。他们会为一场中外足球比赛的胜负或欢呼雀跃或伤心落泪。

(4)情感的过渡性。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自我意识的确立,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情感趋于稳定。但大学生由于受自我意识觉醒发展的制约,当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不一致,个人的需要与现实的满足出现矛盾时,则情感会产生波动,因此,情感呈现出从波动趋向稳定的过渡性。

由于大学生具有上述这些情感特点,因而我们对其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也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在大学生中开展情感教育的一些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可挖掘和培养的,而且其操作并非高不可攀。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相应的情感教育: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教育是人与人情感上最微妙、最细腻的相互接触,教师自身的情感、品格、为人,对学生人生观及个性的发展影响极大。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会使学生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并产生模仿意向。教师与学生进行和谐的情感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增进思想沟通,从而提高教育效果。交流往往是通过表情、身体动作和语言来实现的。要想打动学生,使其接受教育,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用“心”去教,用“情”去导,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运用教师自身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使其感到亲切与善意,并乐于接受,

(2)创设情境的策略。俗话说“触景生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培养良好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情境的创设来开展情感教育,一是自然情境。自然美是教育青年学生认识世界,对现实生活产生美的需要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游览、参观及调查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而这一切正是其他思想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二是人文情境。青年学生喜欢看影视和文艺作品,并且往往把其中的某些人物作为自己效仿和崇拜的对象,深受他们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中英雄模范人物的高尚情操、崇高品德和坚韧不拔的信念、毅力等,最能激发学生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从而获得追求美好人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评价、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等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3)利用主体实践引导体验的策略。情感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认知过程是情感的基础,有了认知才有情感,所谓“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深,爱之切”。一个对祖国悠久历史、风土人情一无所知的学生是难以产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所以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培养应从提高其认知开始,认知发展情感,情感充实认知。而认知的获得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则可更深刻而内在地让学生在社会、科技、体育、艺术等实践活动中反复感受,使情感更具实际效果。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绿色行动、敬老爱幼等社会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献爱心、伸援手等济困献爱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从而培养学生拥有助人为乐的品德和关心他人的情感。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2篇

我团志愿者在三位带队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以义务支教为重心,开展电器维修、政策宣讲、社会调研等各种服务项目,引导所有志愿者一起“与伟大祖国共奋进,为中原崛起先青春”。我团由本校的26名学生组成,有喜欢街舞的,有擅长音乐的,*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在学院团委的统一安排,在李老师和郭老师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机电系精挑细选的几名队员来到街道上摆摊,开展了家电义务维修,宣传讲解电器维护基本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刚到村头,便看到村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人们对义务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活动开展过程当中,队员们真正发挥了维修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在闷热的太阳底下积极为群众进行家电维修。维修时不懂的地方就互相询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直至把问题给解决为止。

拿到维修点来的有电风扇、影碟机、收录机、电磁炉、电饭锅等。东西多,队员们拿出维修本能,本着求实、认真、负责的态度,有条不紊地在现场除尘和维修,耐心地解答村民的询问,并传授一些维护电器的基本知识。随后,志愿者们还为乡亲们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家电维修知识,鼓励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科普知识,自行处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使乡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艰苦努力,志愿者们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地为乡亲们修理了电视机、洗衣机、收音机、vcd、电风扇、日光灯等各类电器,接受群众咨询多达100多人次。比较大的家用电器,别人不方便拿来的,队员们就上门服务,尽量解决每一个群众的问题。这两天的工作量十分的繁重,在此期间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并不容易解决,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在工作中,我们都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尝试着应用一些实用的技巧去解决问题。同时,工作中发现的不足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的去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次的三下乡活动已经不是我第一次走进农村开展活动,在我的人生里,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脚印。走上讲台为山村的孩子支教,在拼凑的课桌上睡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让我体会的是在城市生活,学习永远都只是“知道”的东西。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3篇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存在意义

(一)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从学生的阅历还是从学习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通过接触与自己不一样的生活环境,直面社会现实的一面,为进入社会面对工作的人生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交流能力。在团队中,对每一个成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共同合作、共同相处、共同食宿的条件下完成实践任务。此外,三下乡的活动基地一般选在农村,大学生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机会,了解农村发展形势,对其求职就业的定位有一个新的思路。

(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暑期“三下乡”的基地一般选在农村,这也正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近些年农村也朝着现代化的发展前进着,大学生来到这里,可以看到农村的舞台越来越大,需要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投身到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大学生的投入,为农村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思路和力量,他们利用智慧,在农村的土地上,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

(三)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简单的自我环境中,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对农村生活有了较深的了解。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二、当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思考

(一)主体选择面不广泛,参与人数有限。当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整体来看,主要由高校团委组织。在组队初期,参加的人员主体选取相对来说只停留在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中间,人员数量选择也非常有限。这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简单省事,免去报名人员多,择优选择的复杂程序;二是人员个人能力毋容置疑,作为学生干部,在学校的各种事情处理过程中,已经锻炼出来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造成了参与主体的组成单一、参与人数少的情况。

(二)基地选择不连续,事先欠考察。根据目前各大高校的三下乡活动深入情况来说,基地具体选取还是每年都在变化,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基地。这样就导致了每年换地方,没有持续性、连贯性,最终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效性不佳。同时,地点的选取没有周密的考察调研。校团委都是根据团中央的文件精神,落实完成任务,联系有意向合作支持的地方团委,不能够保证当地是否需要相应服务的三下乡团队。

(三)形式单一,创新不够。目前的三下乡活动主要形式有:问卷调查型、文艺服务型、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古板单一。即使团中央每年根据不同形势,制定不同主题的活动号召,但是由于各个高校在结合的过程中,还是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操作模式,没有让学生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针对当前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扩大主体选择面。事实上,面对三下乡活动,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抱有积极主动的心态,都希望拥有这样的锻炼机会。然而团委在选取参与人员的时候,首先将目标人群锁定在学生干部中,使大部分人失去了机会。在选择主体时应该首先做好宣传,在众多报名的学生中,根据团队需求选择适合的人。同时应该注意到,一般应将城市学生尽量安排在农村团队中,农村的学生可以安排在城市周边的一些市区,做一些相关调研。这样有利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实践效果。

(二)建立长久的实践基地。高校团委可以在三下乡之前,组织一些学生对已定的实践地点做一些需求调研,让学生们提前知道,那里的人们需要哪方面的服务,这样有助于提前准备资料。同时,可以和当地的团委联系,建立一个长效的合作关系。可以制定一个实践计划,锁定实践的时段,可以以5年或10年为单位,每年安排不同的实践团,在任务完成之后,做好追踪反馈信息收集,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计划,争取体现三下乡的时效性。

(三)努力创新形成多样化发展趋势。可以从三下乡活动的形式上和带队教师专业化转变上做改变。减少一些简单的文艺汇演,增加一些趣味调研团队,更加深入的开发大学生的潜力。如,募捐图书帮助农村建立了图书阅览室,给了农民精神食粮。同时,要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使带队老师专业化发展,这也是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改变方向。高校可以出台文件,给予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以支持,为取得社会实践实效提供制度保障。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4篇

二、学校成立以毕业班优秀学生干部为主的届毕业生工作组,具体负责实施为期一月的毕业生系列活动。

三、毕业生工作组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1、配合校团委组织毕业班团支部开展以“我为华理添彩、华理为我感动”为主题的大学最后一次团日活动。通过毕业生回顾四年大学生活的精彩与光荣,引导毕业生思考和实践:华理为我提供了什么,我应为母校留下些什么。

2、通过校内各种媒体,如:横幅、海报、广播等,营造毕业生离校的温馨氛围。(校主干道、勤奋路悬挂横幅,海报栏公布毕业生离校前注意事项,学联、社团联悬挂祝福横幅、广播台制作面向毕业生的专栏节目,周三前主要横幅悬挂到位)。

3、组织优秀毕业生风采展示。以“你的风采,我的光彩”为主题集中组织市、校优秀毕业生风采橱窗展示。(每学院一块展板,固定格式,喷绘,各学院周五前做好电子版,交发送校团委,周五、周六校团委安排专人统一制作模板,统一喷绘、下周一集中展示)。

4、联系校广播台制作两个专栏:一是“讲述我的大学生活”,每天讲述一位毕业生在四年大学生活中的几个感动的时刻(各学院安排两位毕业生撰写大学生活故事,要求用平实的文字写出感人的故事,千字文);二是“毕业生点歌台”,毕业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必定有些人给予鼓励、关怀、支持和帮助,在即将离校的时刻,他可以利用此栏目为父母、老师、同学点上一支歌,以表达感激、感动和感恩(前一周,由校毕业生工作组成员点歌,形成氛围)。

5、设计制作届毕业生毕业纪念文化衫、毕业纪念册,为毕业生留下珍贵的纪念。

6、组织“我的大学”电子邮件征文。面向全校毕业生征集大学生活、学习、工作等体会及感想,文体不限,征文截至8月10日,编撰《我的大学――届毕业生的故事》专题集,并邮寄给每位撰写文章的毕业生。

7、组织制作《感动华理》专题片。以大学四年生活为主线,寻找感动华理的精彩镜头,与现代教育中心联系拍摄、编辑制作。

大学生活感想范文第5篇

我认为,思想道德修养的学习重点,是在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和适应转变、健康成长方面。生活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不容易的,把人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大学似乎是最美好、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的第一章,就为我们详细而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活,使我们对自己的大学环境有了全面的理性认识,在一些突入其来的问题,有了应对思想准备和认识方法,起到了引路标灯的作用,对大学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了指南和参考。对新生的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思想情绪不计其数,环境的陌生、生活的适应、学习的压力、情绪的波动,总能在人最脆弱的时候蜂拥而上,加之我们的心态并不成熟,很容易被困难折倒,进入误区。大学较以往的高中生活相比,完全是一种全新的阶段,少了拘束,自由多了一些;少了督促,自觉多了一些;少了古板,灵活多了一些。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我们学会接受并且适应转变,健健康康地成长。《思想道德修养》课中从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及其大学生活,迅速调整方位,积极适应大学生活。

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

学了《思想道德修养》后觉悟,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把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要认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着眼于实际学业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与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责任、人生态度、人生尊严等问题。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从审美的含义、标准讲起,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是对自己绝对的要求,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