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政策 就业能力

1 加大对高校重点学科专业扶持力度,为皖江示范区建设提供合适人才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据测算,2009-2012年,仅在钢铁、有色、汽车、家电、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人才需求就达45~50万人。到2015年,示范区的生产总值将由2008年的5818亿元增加到13500亿元,城镇化率将由2008年46.4%上升到55%。皖江城市带建设的发展趋势蕴藏了巨大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安徽省高校在示范区建设中大有可为,应当抓住机遇,科学设置学科专业,重点扶持与发展急需人才的培养,提高高校毕业生适应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1.1 构建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注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目前安徽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示范区建设要求相差很远,人才的培养类型与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类型不尽适应,为此,应从教育体制方面入手努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示范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合理对接。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通过制订政策正确引导各高校科学设置专业,有计划地引导高校设置示范区建设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并给与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根据本地重点承接产业及其人才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设置相应的重点专业,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建设动态机制。其次,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要实现从强调知识传授到重视就业能力培养的转变,注重学生就业能力与示范区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对接,并且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同时,高校应改变培养模式,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①优先培养示范区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为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准备。

1.2 出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并支持校企合作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的适应示范区建设的需要,可以考虑出台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与支持高校与示范区内的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具体而言,一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同时,开展的面向市场的生产、服务经营所取得的生产经营收入,可以按政策享受税收优惠;二是企业和各高校合资成立的技术服务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三是企业向各高校捐赠实验实训设备,按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四是对承担高校学生、教师实习实训和业务进修任务,成效显著的企业,政府给予税费返还、项目倾斜、资金奖励、通报表彰等政策激励。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府支持、企业共建、教学科研机构参与、资本市场助推等多方位相结合的新模式。

2 进一步完善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实习制度”是弥补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有力措施。2009年,安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9〕48号),以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8厅委联合印发了《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实施意见的通知》(皖人社发〔2009〕72号)两个推进我省大学生就业见习的文件。大学生见习工作的开展,为即将离校就业高校毕业生搭建供需见面平台,对高校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促进就业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制度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

2.1 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无相应配套规定,见习期间内学生合法权益易受侵害。虽然我省下发了两个有关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的《通知》,但是实践中由于没有配套规定,结果导致见习制与公益性发生碰撞,导致一些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利用见习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合理”地侵害高校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二是大学生实习“廉价化”,大学生见习的积极性受挫。自2009年9月起,省财政每年下拨的见习生生活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250元),并且列入市县区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但是显而易见补助资金过底,大学生见习的积极性明显受挫。三是有关大学生见习立法缺失,见学生生命健康权难以保障。由于大学生见习期在《劳动合同法》中没有相关的条款规范,所以不受该法调整。在现行的法律中,对见习期间大学生的权利、义务也都没有具体的规定。一旦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工伤、医疗等事故时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依,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则无法获得保障。四是大学生见习基地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大学生实习的需求。虽然在下发的《通知》中对就业见习基地(单位)的建立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企业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企业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实际能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基地数量明显偏少。

2.2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基本途径

一是通过完善我省地方立法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实习保护制度。首先,逐渐制订并完善大学生实习期间人身及相关权益保护制度,保护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其次,切实保障大学生的见习权的实现。将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由目前的社会责任逐步上升为一种法律义务,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企业一般不得拒绝大学生提出的实习、见习要求;再次,对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相关劳动纠纷问题的解决进行规范。二是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见习期间生活补助水平,可以考虑将补助标准提高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水平上;同时出台针对见习基地及先进见习单位的资金奖补等相关优惠政策,可以考虑成立我省大学生见习专项补贴基金。三是建立实习维权服务中心,开展劳动维权法制教育及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等。同时高校要拿出一定的经费与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提供大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实习的渠道,以使学生有长期稳定的接收单位。②

3 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政策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近年来,国家和安徽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免费培训、免费就业服务、场地支持、资金补贴、税收优惠、收费减免及贷款贴息七大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自创业的积极性,但由于政策的不完善性,导致大学生创业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保证。

3.1 进一步完善我省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我省各类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应与时俱进,适时的做出修订和调整,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措施,防止或减少大学生创业受挫心理的出现。大学生富有理想,但往往过于理想化,他们对具体的市场也不了解,缺乏开拓市场和分析市场的能力。还会过高地预测市场效益,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③因此,应当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大学生创业服务机构可以提供以下两方面的专门服务:一方面提供创业项目风险评估服务,有效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另一方面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并且集创业项目前期的申请、审批、融资与创业指导为一体,节约大学生创业机会成本。此外,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机制,配套建立我省大学生信用体系,更新创业投资政策法规和担保体系,通过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来优化我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④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上搜救 志愿者 管理 建议

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规不健全,组织管理不完善,公众认可度不高,使其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搜救志愿服务难以可持续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海上搜救志愿者早已成为国家海上搜救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是其典范之一。作者在对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的建议。

一、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管理及其意义

海上搜救志愿者不仅可以节约日益庞大的经费开支,实现科学的海上的搜救体系,同时解决专业队伍无法覆盖全部海域的情况,是世界各国海上搜救力量建设大势所趋。但海上搜救志愿活动风险大、涉及面广、专业素质要求高等特性,决定了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难度大、管理内容复杂。志愿者管理是影响志愿者在志愿者服务中的价值观、责任感、态度、技能和行为的理念和文化、政策和制度。科学、有效的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可激励志愿者、调动其积极性、保障志愿服务活动正常运行,获得最大的服务成效,从而促进志愿者队伍及搜救志愿服务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模式分析

1.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现状

在英国的大搜救管理模式中,英国运输部所属海事和海岸警备署(MCA)——皇家海岸警备队(HMCG)设立的海上搜救协调中心(MRCC)负责海上搜救组织和协调工作。海上搜寻救助力量包括海岸警卫署、军队等政府力量,以及民用直升机、皇家救生艇协会(以下简称RNLI)、皇家救生协会(RLSS)等民间力量。英国海上搜救任务90%由社会力量完成,其中海上人命救助主要依靠RNLI负责实施。

RNLI成立于1824年,是独立的慈善机构和海上搜救志愿者组织。协会在全英国设有236个救生艇分站,实现英国沿海水域待命救助艇有效覆盖。目前,协会共有超过4 600多名志愿者救生艇船员和3 000多名岸基支持志愿者,协会负责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并达到严格的服务标准。协会所有运行费用均来自于社会捐助。下文以RNLI为代表,对英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2.搜救志愿者管理模式分析

第一,组织管理。RNLI实施扁平化的组织管理模式,接受咨询委员会和基金会的监督,日常运行管理由总部统一管理236个救生艇分站。救生艇分站不按行政区设置,而是按战略位置设置。各救生艇站接受当地MRCC的协调,当地政府根据需要协助,但不干预救助行动。由于管理关系顺畅、运行服务标准统一,该组织可以不断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救助能力、节约运行成本、提高营运成效。该组织建立了完备的管理机制,对志愿者的权责、服务标准、招募和培训、行为举止、健康和卫生、沟通协作、福利救济、矛盾调解、媒体应对等各方面进行严格的指导和规范。

第二,设备设施配备。RNLI致力于为搜救志愿者提供最先进的救生设备和个人装备,以保障志愿活动有效进行及志愿者自身安全。个人装备方面,每个志愿者根据其职责需要相应地配备符合高性能标准的全天候救生船员、近岸救生船员或救生员全套装备。救生设备方面,RNLI目前共配备了5个等级的全天候救生艇、5个等级的近岸救生艇和1个等级的气垫船,以适应不同区域和不同任务的需要。RNLI所有装备和救生艇均由自己的设计团队根据实际救助需要研究设计,并与制造商合作生产,确保融入最新的技术,达到最坚固、最佳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志愿者的目的。2012年5月下水的Shonnon级喷水推进救生艇,代表了世界上同级别救生艇的最高设计和制造水平。

第三,人员培训。RNLI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培训是使普通志愿者成为合格的救助人员的关键环节。RNLI设计和实施了实用技能培训计划(Competence-based training),确保所有志愿者接受适宜其任务职责的培训,并达到适当的标准。该计划包含46个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角色的培训科目。每一个志愿者被招募后将经历一个为期12个月的见习期,分阶段在各救生艇站、RNLI学院接受涵盖人员职责、设备使用维护、个人求生和消防能力,以及模拟救助实操等科目的培训和训练,并在完成每个科目或重要的节点接受评估考核。见习期结束后,最终考核合格的,将作为基本救助人员参与救助行动。随着服务经历的不断丰富,志愿者可通过完成更高级别的培训科目,并承担更多的责任。该培训计划以其高度实用性和有效性,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曾两度获得英国国家培训奖。

第四,人员保障。RNLI建立了完善的保障体系来补偿志愿者在无偿参与救助服务时产生的额外损失,以及在伤亡情况下能得到充分的赔偿和救济。志愿者费用报销系统可报销志愿者因参与救助行动而实际产生的花费;个人伤害酌付计划允许志愿者在参与救助行动或训练期间受到伤害而产生收入损失、相关花费甚至生命损失时申请赔偿和救济;志愿救生船员救济基金作为一个独立的慈善基金,旨在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志愿者及他们的家庭。此外,RNLI还投保了雇佣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等,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搜救活动可能产生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协会和活动的正常、持续运行。

第五,评价和激励。英国的海上搜救志愿者服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政府、社会及其组织内部通过授予各种荣誉来表示赞誉和激励。乔治勋章(GC)是英国政府授予民间人士的最高奖项,RNLI历史上多人获此殊荣。英国帝国奖章(BEM)是英国女王奖励突出民间或军事服务的重大奖项,2012年度共有6名RNLI搜救志愿者、职员获此嘉奖。RNLI自身内部也运行一个成熟的奖励体系,奖励为该组织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志愿者,包括金质、银质、铜质奖章和荣誉奖章等。RNLI历史上曾有一名叫亨利·布洛格的被称为“最伟大的救生艇船员”的志愿者,在其53年的志愿服务期间,共救助了873条生命,因其壮举被授予乔治勋章、帝国奖章各一次,RNLI金质奖章3次和银质奖章4次,为后来的海上搜救志愿者树立了榜样。

第六,公共宣传。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公共宣传是RNLI传播志愿者价值和获得充足资金的重要手段。RNLI的公共宣传方式包括:一是全透明,在RNLI总部及各分站网站上将相关的管理、活动信息全面、及时,以获得公众支持;二是走出去,通过派出志愿者参与各种水上赛事或重大社会活动,帮助贫穷落后国家发展水上人命救助事业等,以塑造良好的形象;三是引进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救助文化、志愿者节日、救助体验等活动,邀请知名人士代言,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四是博感情,将现场救助的音视频资料在YOUTUBE、FACEBOOK等大型媒体,邀请志愿者或被救助者讲述海上搜救志愿服务的壮举,激发公众共鸣;五是密切互动,从总部到每一个分站均设新闻官,定时救助新闻,并与社会媒体保持紧密互动。RNLI的公共宣传卓有成效,近年来获得的捐赠资金均超过其运营费用,志愿者队伍也逐年发展壮大。

三、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现状和问题

1.队伍建设和管理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2008年11月中央文明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者队伍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指导。近年来,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已成为我国加强海上搜救应急管理、完善海上搜救应急反应体系工作的重点内容。2008年9月,全国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在浙江温州苍南县成立;2011年5月,我国内河首支搜救志愿者队伍湖北荆州市水上搜救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目前,全国沿海、主要河域地区都先后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海(水)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组织和管理形式多样,或作为当地志愿者机构的分支,或挂靠共青团组织,或隶属行业协会;在经费保障上,或获得政府资金支持,或依靠社会捐助,或完全自筹经费;在运行管理上,基本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刚性的运作程序。

2.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搜救志愿者队伍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我国在志愿者服务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迄今为止,除了团中央出台的《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外,还没有全国性的志愿者服务的法律法规,志愿者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最终导致缺乏持续有效管理,甚至许多志愿者队伍仅有形式,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第二,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总体来看,由于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有效的财政支持和配套措施。具体来看,志愿者管理松散,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服务标准,以及针对个人损失和伤害的补偿、补助措施,难以保障志愿者活动的正常运行。第三,缺乏有效的培训体系。目前,我国的海上搜救志愿者还缺乏系统的培训,缺乏培训项目规划、培训设施设备。第四,缺乏专业的装备配备。目前我国的海上搜救志愿者主要作为辅助角色,协助专业救助人员、其他社会力量完成搜救任务,或部分利用自有设施设备参与救助。由于经费的限制和制度的缺失,还未能为志愿者配备救生设备和个人装备。第五,宣传激励不足。我国海上搜救志愿组织缺乏主动宣传意识,缺少有效的宣传手段,导致社会认识度不高、参与意愿不强,从根本上影响了海上搜救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管理的建议

虽然中英两国的国情差异较大,但英国一些先进的搜救志愿者管理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分析和对比,结合我国国情,对完善我国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的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促进立法,加强组织管理。各级海上搜救中心、救助机构应共同努力,持续推动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的立法工作。有条件的省、市或地区可先期推动地方性立法,明确志愿者职责,保护志愿者的权利,规范志愿者管理,为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由于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特殊性,建议成立专门的中国海上搜救志愿者协会,统一组织和指导全国海上搜救志愿者的管理工作,理顺志愿者管理关系,制定统一搜救志愿者管理标准,提高志愿者管理成效。

第二,完善志愿者工作程序和标准。从英国的经验来看,科学的方法、人性化的管理是保证志愿者组织有效运行的基础。应制定全国性的志愿者工作程序和服务标准,至少涵盖志愿者的权责、服务标准、日常管理、培训发展、使用管理、沟通协作、矛盾调解等方面。在遵循统一的标准前提下,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细化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指南。

第三,建立科学的志愿者培训体系。从英国的志愿者管理经验来看,其志愿者90%来自非专业背景,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是保证志愿者适任的关键环节。我国志愿者组织应高度重视志愿者培训工作,全面、科学分析海上搜救活动的实际需要,充分评估海上搜救志愿服务参与者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遵循最实用、最高效、易操作的原则,科学设计志愿者培训项目,并明确考核要求和标准。加大志愿者培训方面的投入,配备必要的培训设施设备,建立专门的志愿者综合培训机构,或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建立集中培训、属地强化、实践提升相结合的培训体系。

第四,建立和完善保障和救济制度。充分的保障和救济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最基本需求,在海上搜救活动风险较高、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完善的保障和救济制度尤其重要。搜救志愿者组织应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结合现有的海上搜救奖励、见义勇为管理等相关管理机制,努力推动适用海上搜救活动的商业化保险途径,推进建立社会保障、公共保障、组织保障和个人保障“四位一体”的保障和救济体系,以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第五,经费保障和设施配备。海上搜救服务涉及设备装备的购置和维护,以及人员培训、日常运行等费用,尤其是救助设备的购置和维护费用巨大。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先期可通过争取国家和地方搜救专项资金,以及红十字会资金支持,发动社会捐赠,开展部分有偿服务,或有限的经营活动来筹措。随着社会意识的提高和社会捐赠的增加,可逐渐减少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并最终实现独立运转。救助设施的配备应遵循首先保障个人装备、逐步购置救生装备,到全面配备的发展途径。组织规模的发展、设备的配备都应依“有多少钱做多少事”原则,切忌盲目扩充,避免因经费来源不稳定的情况导致服务难以为继的情况。

第六,重视和强化宣传工作。搜救组织应高度重视宣传的作用,加大搜救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创新手段和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的媒体作用,组织和参与各种公众和社会活动,应用“明星效应”的影响,加强志愿者与社会公众的互动,鼓励社会公众体验活动,构建立体宣传网络,营造志愿者无处不在、随时备援的氛围,以传播志愿者价值、激发公共危机意识、提升服务形象,促进海上搜救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凯然.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J].中国海事, 2010(8).

[2] 徐雯梅.我国海上搜救的现状及建议[J]. 水运管理, 2009(8).

[3] 英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及其启示[J].军事经济研究, 2006(10).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范文第3篇

时针拨回到一个世纪以前的1905年,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开建,这是中国人排除英国、俄国等殖民主义者的阻挠,依靠自有资金和人员,自行设计的铁路。中国中铁的前身成员企业――中成立的山海关桥梁厂的青工们,为这条铁路制造了全部的钢轨,并参与了修建,那时的京张铁路时速仅为35公里。今天,仍然由中国中铁参与设计施工的京张城际高铁开工建设,与百年“老京张线”毗邻相望,而设计时速竟达到350公里,成为世界第一,而现场一位工程师年龄仅20多岁。

时针再拨到1981年,中国第一条超长双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动工,全长14.3千米,这条曾经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中国中铁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奥法”工艺施工,动用了4 000多人、历时5年才建成,此工程如果换做今天,采取上面提到的盾构隧道掘进机施工,只需要几十名项目管理人员、两年半就可以建成。如此高科技的盾构机,中国中铁每年能生产上百台,并收购了世界上最大的硬岩掘进机生产厂家――德国维尔特,为此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而盾构机的设计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29岁。

百年的历史变迁,从依靠外国列强到中国人自主修建,再到沿着“一带一路”的构想走向世界,中国中铁的青年工匠们将时速35公里改写为350公里,将“傻大粗黑”的人拉肩扛发展为“高细精尖”的大型自动化掘进,如今,中国的高速铁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而从“绿皮车”到“高速铁路”的发展只是发生在近十几年。时下,全面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铁路现代化事业才刚刚起步,有着15万青年员工的中国中铁,如何调动这些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力量,形成群众性自发创新优势,是中国中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赋予中国中铁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责任。

创新意识是基础

从埋头苦干到抬头看路

中国中铁作为一家特大型建筑施工企业,有近万个项目部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平均每个项目部只有30人左右,而有些项目部甚至只有十几人,繁忙的任务让他们夜以继日、无暇休息,大部分时间是在琐碎的工作中埋头苦干。正是这样的工作节奏,让他们无暇创新。然而,只有创新才是解放劳动力的关键,唤起创新意识是第一步。“创新发展,青年担当”主题活动是中国中铁共青团组织发起的一项系统性活动,这项活动覆盖全公司3 000余个项目部。活动包含对话大师、论坛研讨、文化宣传、交流学习、典型表彰等多个方面。

同大师对话这是最受青年欢迎的活动,各级团组织主责邀请各领域专家、大师级的人物到基层一线同青年进行面对面交流,谈经历、聊方法、传经验、鼓士气。全国劳模、全国知识型职工窦铁成,全国十大最美青工、全国技术创新奖获得者白芝勇等一大批青年专家成为各单位最抢手的嘉宾。中铁山桥、中铁宝桥、中铁科工、中铁装备是中国中铁四个工业子企业,这四家企业的“术业”各有专攻,彼此各踞山海关、宝鸡、武汉、郑州,平时很少交流。时逢企业产业升级关头,团组织组织四家企业260余名青年管理和技术人员,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走厂房车间、进科研院所、组织研讨交流等活动,围绕“创新发展、青年担当”主题,学他人所长、消经验主义壁垒,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抬头看路”的创新劲头。中国中铁团组织还自行设计了许多引导青年创新的文化宣传品,其中,创意海报是他们最“钟情”的形式:一只从内破壳而出的小鸡,传达“自我蜕变”的创新理念;一台飞向太空的盾构掘进机,传达“创新无边界”的理念;青年工人同爱因斯坦跨世纪对话,传达出“人人可创新”的理念……这些海报以微信、微博、现场张贴等方式启发青年。创新性农民工代表陈书鹏是2013年被表彰的,时隔一年,他又以“十大杰出青年”的身份走进了30万中国中铁人的视野,成为广大青年熟知和学习的榜样。

技能传承是支撑

从技术过硬到技术创新

铁路施工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科技和技术创新敏感的一个行业,从翻山越岭人工勘测到使用遥感卫星智能勘测,从传统现场浇筑水泥到现在整体预制拼装,从传统有砟轨道到新型无砟轨道,这些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站在前人“肩膀”上的再创新。中国中铁共青团将技能传承作为青年群众性创新的重要支撑点,设计策划了3++导师带徒、青年技能大赛、青年创新工作室三个呈阶梯式的品牌活动:通过导师带徒让青年技术基础牢固,通过技能竞赛让青年技术进步,通过青年创新工作室引导青年崇尚创新,达到有基础、有进步、有创新,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层层支撑。

导师带徒活动是中国中铁共青团一项历久弥新的活动,即为每名新入职的大中专毕业生配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传授其岗位技能。3++导师带徒模式是在传统“一徒弟配一师傅”模式发展而来的,这本身也是一项创新,即在为毕业生配备一名技能导师的基础上,分别再配一名业务导师和职业生涯导师,并签订师徒合同,在为期一年的见习期间,帮助其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中国中铁导师带徒活动覆盖率已达到100%,每年度各级团组织会表彰优秀师徒千余对,这为他们走向创新奠定了重要一步。

同导师带徒活动一样,青年技能竞赛也是一项“老树不断开新花”的品牌活动,在中国中铁已经举办了15届,覆盖工程试验、测量、CAD制图、电焊工、接触网工、盾构机械操作等多项工种和技能,累计参与青年技工人数达10万余人次,一批批青年人完成了由一线青年技术员到技术干部的转变,由企业员工到全国劳模、技术专家的转变,而“青年创新工作室”则是他们的下一站,在那里有课题、有专家、有目标等待着。

卿伟宸,2006年毕业后来到中铁二院,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一年时间就成长为技术业务骨干,作为“导师带徒”活动优秀代表被批准进入了“高扬创新工作室”,并承担起了原铁道部科研项目《新线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特大跨度四线隧道支护技术研究》,五年后,他怀揣科研成果先后斩获了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3项省级工法;他被评为中铁二院“十二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这就是一名普通中国中铁青年人完成的创新“三级跳”。

平台搭建是桥梁

从闭门造车到比学赶超

在中国中铁,由于项目分布广泛,时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某项目施工遇到一项难题,技术人员挖空心思、夜以继日进行攻克,而另外一个项目上遇到同类问题,却依然从零开始攻克,各自“关起门来埋头钻研”,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如何集合青年个人力量成为群众智慧优势来解决现实难题,这是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中铁共青团组织将传统活动同新媒体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青年创新创效、青年创新创意大赛、青年金点子网络征集、创新大会等活动,让善于创新、敢于创新的青年走出“大门”,到同一平台上交流竞技。

传统的青年创新创效主要是“五小”活动,即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然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中铁对其在横向上进行了拓展,鼓励青年围绕“五新”即新软件、新终端、新平台、新系统、新数据,开展“五小”创新。于是,诸如桥梁结构安全与健康云检测平台、铁路隧道设计局域网共享及协作系统、CRTSIII型板精调系统显示器终端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则是一个更大的平台,通过与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合作开设的中国中铁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专区,全公司青年可以自发地报送创新成果和创意想法,平台上的业界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鉴定,优秀成果将邀请主创人员到企业总部进行路演交流,以此获得成果的可得到公众认可和资金支持,其中,2016年的大赛涌现出了七大类300余项优秀成果。

侯金秀,一名中铁大桥局的青年农民工,特别喜欢小改小革,工地青年夜校经常有他的身影。他通过“青年金点子”活动提出的建议被公司采纳,紧接着在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上又一举夺冠,从而转为企业正式员工。团组织特别关心这个爱创新、不安分的小伙子,推荐其参加各类培训,四年后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当选为共青团湖北省委常委。对此,他感激地说:“我谢谢团组织给我提供的平台,让我的技术可以向许多专家同行展示,这些都将成为我继续努力的信心。”

重点工程是试验室

从小打小闹到登峰造极

如果说日常的导师带徒、技能竞赛、创新创意大赛活动是培养能力,那么重点工程建设则是青年建设者能力大展现。“高原天路”青藏线、第一条穿江隧道、第一条跨海隧道、京沪高铁、战略重载运煤专线蒙华铁路、跨海港珠澳大桥……这些国家重点工程沿途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地质构造等情况极为复杂且千差万别,那高原冻土、沙漠碎石、跨江跨海、穿山越岭等都是“难于上青天”的天然屏障,这对青年而言正是成长成才的“好战场”。中国中铁共青团在重点工程集中开展了“青年创新创效百人攻坚组”活动。

活动面向每个重点工程征集重难点课题,随后面向所有参建单位青年招募百名青年骨干组成攻坚组,并颁发活动聘书,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课题和安全卡控难题开展工作。这些课题,中国中铁共青团都将其列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国家级“青年创新创效奖”的创建对象,开展年度检查和考核,对于荣获年度创新进度的优秀小组进行全线交流推广。在艰苦的锻炼中,一大批青年从毛头小子成长为企业骨干、甚至是业界专家,这就是实验室的课题攻关作用。

中铁隧道二处在蒙华铁路组建青年研发团队,创新研制出新型隧道仰拱及填充一体化模板,可一次性完成24米仰拱及填充施工,全液压装置实现动作转换,不需辅助机械,彻底解决了仰拱施工进度无法与掌子面掘进同步的矛盾,此项创新已在蒙华铁路多个施工标段推广使用,得到了现场施工人员一致好评。

目前,中国中铁已经具备全世界全地形的铁路施工能力,并能够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

成果转化是落脚点

从一花独放到万紫千红

从创新意识培养,到技能的传承,到平台的搭建,再到重点工程的历练,创新成果的产生并最终走向应用、转化和推广,这才是最后的落脚点。中国中铁共青团结合时代特点,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线上线下有效联动,通过开展创新成果网络、召开创新大会、制作青年创新成果专页、携创新成果参加外洽会和创博会……为创新成果转化搭桥铺路。

中国中铁青年网是企业青年的精神家园,每年点击量达10余万。中国中铁团委就把青年创新成果制作成专题网页,在中国中铁青年网上进行集中,供全公司青年登陆查看;还利用企业内刊和企业报纸,将创新成果制作成专刊向全公司刊发,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团委定期召开的青年创新大会,则更注重成果的推广转化,成为青年创新成果的一次盛会,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主题论坛、展览、洽谈、转让、表彰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企业内部的产权转让和推广。每年举办的外洽会、尤其是2016年首次举办的国际创博会,为中国中铁青年创新提供了一个国际化舞台,他们携带桥梁健康监测云系统、超性能混凝土、矩形盾构关键性技术等众多国际领先创新成果亮相展会,接受国内外近千人次的参观和咨询。

机制和文化是土壤

从自生自灭到生态体系

“春播一颗种、秋收万颗子”。对青年创新而言,从一个想法的萌生到创新成果的落地,需要一系列机制的扶持和文化的培育。中国中铁共青团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青年制定了新学习制度、品牌制度、评价制度、转化制度、激励制度共五大体系,设立了青年创新基金,并在积极探索建立青年创新成果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推进青年群众性创新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

“五项制度”为青年创新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平台保障、机制保障,并且从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安全项目、社会公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青年管理创新项目等几个方向建立了评价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中铁共青团申请建立的青年创新基金,则让广大青年免去了资金的后顾之忧,凡是得到基金管理委员会专家认可的项目,均可得到一定数量的资金援助。目前,中国中铁共青团提出的建立青年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设想,已得到了企业科研立项,此平台将着力打造为集成果申报、数据共享、终端查询、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为广大青年实现体系化创新提供更加便利的渠道。

装备生产部见习期工作范文第4篇

4月20日早上7点,我们从清华坐地铁4号线,倒6号线,近两个小时,从北京西北方向来到约50公里距离的东面――北京城市副中心。

走在大街上,两侧可以看到多处工地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并已经初具规模。今年年底前,北京最重要的党政机关将到此办公,看来建设速度可以保证。

当日,在施工现场,项目一线领导,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李增玄、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项目幕墙施工管理部部长杨晓晖、毕业一年在工地迅速成长的大学生等,为我们讲解了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建设的情况,以及建设过程中运用的高科技,并介绍了大学生招聘和新员工培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在校学生,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从职业发展等方面,都获益良多。

China Campus

从下地铁的地方到李书记他们的工地,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正好沿途感受下整个的建设状况。走在大街上,庞大的一整片区域工地能感到像一个巨人正在生长,但竟没有很多灰尘、噪音,我们没有戴口罩,也不需要,耳边也没有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脑补下,好几平方公里,多少栋高楼同时施工,但很安静、干净,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

这背后是建筑制造的高科技之手在操控。在中建一局施工现场,李书记介绍,他们的项目通过BIM技术建模,采用预制装配式的构造方法进行施工。BIM的全名叫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它是以建筑工程项目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而建立的三维信息模型,在施工前通过这一模型可以将各个建筑部件的位置、尺寸进行模拟,还能够包含建筑设计之外的例如给排水、暖通、强电和弱电等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一体化性和信息完备性等特点,在施工之前,整个的图景和过程都已经被建模,楼建造的一步步都已经清清楚楚。

装配式建筑是事先在不同工厂预制不同的建筑部件,例如起承重作用的梁、楼板、柱和起围护作用的窗、幕墙等,施工现场只需要将这些构件拼装即可。副中心的建设普遍采用了这些高科技。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项目幕墙工程部部长杨晓晖带我们在正在施工的楼前,指着幕墙为我们讲解。其建筑外墙所采用的的幕墙是通过工厂预制现场固定来完成的。作为护结构,工厂预制好的幕墙将防火、防水、保温和隔热等一系列外维护结构应有的功能全部预制完成,施工现场只需要按照幕墙编号进行安装即可。杨部长告诉我们一整块18.9平方米的幕Γ仅需4个工人,0.25天就可以完成,比原来快了几十倍。简直就像搭积木一样。

China Campus

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

现场看着像搭积木,背后是黑科技,这就是活生生的建筑智造。这样,施工工地非常干净、整洁,而且需要的工人也少,我们没有看到热火朝天人潮涌动,没有楼上楼下楼里楼外挂满人,但能感觉到有条不紊井井有序。

我们在工地现场还目睹了几项建筑智造技术,它们有的是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的一些组成部分,有的保障了施工的管理,保护了施工的环境。

塔吊上的黑匣子。李增玄书记向我们介绍了施工中的4台塔吊,直插蓝天的塔吊的臂长伸展得很开,4台塔吊的臂施工范围有一定的交叉,为了避免在作业中塔吊的臂发生碰撞,在每台塔吊上装有一台黑匣子,它能够监控整个吊装施工区域,分析塔吊的作业数据,控制和调度施工现场的塔吊,避免碰撞。既提高了作业速度,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障。

预制构件的二维码。在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中,每一件从工厂生产运输出来的预制构件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就像是每个人的身份证一样,扫描一下,该构件所有的信息,例如其编号、尺寸、强度、重量和位置等一目了然。这避免了以往容易出现吊装构件出错的情况,大大节约了了安装时间。

集装箱式办公楼。与各位老师的交谈有些是在项目现场的临时办公楼中进行的,这里的办公建筑采用了装配式的集装箱式临时建筑,气密性保证了冬天室内温度不会受室外影响太大,夏季也能节省一定的空调能耗;隔音效果好保证了办公室室内工作环境质量。员工使用的门禁卡采用多功能合一,只需要一张卡就能实现通勤、就餐、通行和学习等功能。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品质。

雾炮机。想必对行外人而言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装备,但是大家对雾霾肯定不陌生了。雾炮机就是针对雾霾而存在的“黑科技”,它与雾霾自动监测仪相联动,当监测到PM2.5浓度高于我国规定的24小时平均浓度75微克每立方米的时候,雾炮机会自动喷射水雾将空气中颗粒吸附以降低空气中PM2.5浓度,一方面可以为户外作业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空气环境,同时也可以降低施工粉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以前在课堂上知道近年来BIM技术快速发展,也了解过装配式建筑,观看了施工现场,聆听了李书记和杨部长等的介绍,我们的理解更深了。我们所参观的建筑工地其装配程度达到80%,这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科技在现实中的运用和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品质和速度。副中心建设时间要求很紧,如果不大规模采用这种建筑方式肯定是不可能的任务。

工地现场已经完全不是原来以人力控制机械操作为主,工地环境也不再脏乱,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智造的新建造方式所带来的便利和环境价值。

校园招聘与人才培养

与李增玄书记交流中他谈到了关于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和入职之后的发展问题。李书记介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每年中建一局项目现场会招聘应届毕业生10名左右,去年主要招聘的学校有长安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等高校,也有海归。一般而言,应届毕业生如果踏实肯干,工作一到两年可以成为工长,三到五年可以成长为公司的主力。刚入职的“新人”大多会顾虑是否能够胜任实际项目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中建一局公司有一套针对新人的系统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并且每个新入职的员工都会配一名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老员工来带新员工共同成长。

为了更好地对应届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进行了解,李书记安排了两位新员工就工作近一年来的感受同我们做了详细的交谈。延福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2016年通过校园招聘加入到中建一局公司,不到一年时间凭借个人能力已经成为工长,可以独立负责建设项目的部分工作。

延同学工作这一年时间里对校园生活和工作两者之间差距感受颇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项目现场遇到的问题相差不少,延同学把施工现场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归结于“人”,他认为在项目现场作为工长也好,技术人员也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协调好施工工人的工作,只有把人管理好了才能够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另一位女同学蔡鑫潞是工地为数不多女员工之一,毕业于长安大学,也是于2016年通过校园招聘加入中建一局。尽管很多施工单位在校园招聘中给女生的机会很少,但是蔡同学凭借自己大学期间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招聘人员,她现在在工程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说明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无论门槛多高的公司都会向你抛来橄榄枝。

虽然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年龄上和去年刚入职的两位硕士研究生相差不多,但是也许是经过工地的洗礼之后,可以在两位新员工身上看到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稳重的自信和坚毅,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工地是学习技术、锻炼毅力、提高能力的好去处。无论学历高低只有在基层磨砺过,才能更好地了解基层工作,将来也才能够做好管理。

当听说我们是清华建筑和土木的研究生,旁的人说感觉李书记眼里透出对人才的渴望。他跟我们唠了一会嗑,讲他与清华的渊源,说他曾经在清华施工过,还差点留在清华。听他说起对大学生的招收和培养的整套体系,个人感觉像中建一局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在员工培养和考核晋级方面有着完善而公平的机制,非常适合应届毕业生锻炼提高。

在学校中的老师教书育人,为我们将来走上社会奠定理论基础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李书记尽管身在公司但是却履行着跟老师同样的责任,他所引导的是职业的发展,甚至是人生的走向,对每一位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都非常关心和关注,帮助他们规划成长和职业发展道路,堪称毕业生的导师。

与这些建筑行业的从业者的交流,我看到他们有共同的性格特点。在建筑施工现场摸爬滚打,他们心胸开阔,快人快语,并且很幽默,做事干练,人情练达。与他们交谈,如沐春风。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多才多艺,副中心建设指挥部组织过各建设单位的摄影大赛,接待我们的北京建工集团城市副中心A2工程项目党支部书记王建忠得了第一。(本文图片即为王书记所摄)建筑人的色彩是丰富的。

新建筑技术对高校教育的影响

这次实地感受到先进的预制装配式建造技术的运用,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也许真的可以像“搭积木”一样来建造房屋建筑。其实现在的预制装配式也能称之为“搭积木”,有些住宅项目已经可以以房间为单位进行预制安装,大型公共建筑由于体量和结构原因暂时还不能达到这么高的装配程度,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预制化程度会越来越高。

采用预制装配式的建造方式与传统现浇混凝土相比,尽管减少了很多现场作业的工作量,但是对施工人员和现场管理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现浇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对管理人员而言需要清楚地掌握从钢筋配置到混凝土搅拌和浇筑等一系列的操作流程,也需要管理人员分配好工人在现场的工作和职责。而预制装配式将大部分建造的工作量转移到工厂,现场所需要的工作主要是拼装。尽管预制装配式看似减少了施工现场的工作量,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会运用到很多新的智能技术,这对现场管理人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作为高校而言,传承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思路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变并与最新科技进行接轨。但是作为科研机构的主力,高校在理论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往往最先接收到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企业可以及时接收到国际上最先进的理论知识,高校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上的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及时改变人才培养策略。这样是最大的双赢。

总的来说,这次通过对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的现场学习,不仅了解到了较全面的预制装配建造技术,也很好的了解了中国最好的建筑企业的工作模式和人才培养,这对于今后的学习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对将来走上社会之后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更好地认识和思考。

工地现场已经完全不是原来以人力控制机械操作为主,工地环境也不再脏乱,为我们呈现了中国智造的新建造方式所带来的便利和环境价值。

个人感觉像中建一局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

在员工培养和考核晋级方面有着完善而公平的机制,

非常适合应届毕业生锻炼提高。

工地上

能学到什么

《大学生》:大学生来了后,会受到什么样的培训?

李增玄:到企业要服水土。毕业生会先在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集中培训,了解企业的文化,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团队建设培训。经过数周到一个月的培训,会分配到项目部。

2016年,我们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来了12名大学生,有研究生,也有本科生。来后我们再培训,施工现场培训,岗位给你交底,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培训。

第一年学生不承担工作的主要责任,以学为主,类似于见习期。你要认师父,他带你带三年五年,带着你上现场,告诉你怎么去管怎么去干。晚上我们还会组织晚自习,新来的学生,还有两年三年之内的学生,一块学习。老的学生给新的学生授课,讲施工每一个环节,质量控制、监督管理、BIM、管理APP、智慧工地等。掌握快的要给他加担子,就是说可能要当骨干了,正式管那些事。

大学生刚开始大部分都是放在技术部,技术部也要去上现场,频次少一些。半年后,心态和对工作的认知度都有了,适应了,踏实下来了,再转去工程,去物资部或者安全部,这样他又是一大块提升。他会有一个动力,往上走的动力,他逐渐知道应该干什么,怎么去干,他能看到未来。这样一个学生三到五年基本能够成才,五到八年绝对是企业骨干。

《大学生》:成才有什么标准?

李增玄:三五年成为技术负责人、生产负责人或者生产经理。我们这个项目最高是项目总监,下面依次有执行经理、生产经理、生产负责人、工长,这是管理层,下面就是员工。这几个层级根据你的能力,一级一级晋升。

大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足够了,现在建筑施工不是那么特别复杂,很多时候是互联网软件应用,这个年轻人有优势。主要是大学生能不能适应这个企业,爱上这个企业,这是关键。

很多建筑企业都有人才流失问题,有的大学生一两年后,不愿意在施工企业干,就跑到设计院去。设计院干两年,天天出不了屋,天天加班,又跑到地产商那儿。我们很在乎人才流失,但他们真想走,我们也放。只要中建一局把人才培养出来,就尽到了社会责任。他跳出去说明他成熟了,他学到东西了,他有用武之地了。我们对于新来的学生,培养力度很大,有一个导师带徒弟的制度,导师不能说我没功夫带,那不行,你必须带,你要把每个人带出来,至于人家将来还在不在这干,那是另码事。

企业内部也有重新分配工作的问题。一个项目一完,员工又面临着再一次分配。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把你调过去,你是企业的人,要为企业服务。调动的时候某些学生具备能力了,他就可能晋升。原来是工长,调动后可能是生产负责人或者生产经理。

《大学生》:在工地上能学到什么?

李增玄:主要锻炼在学校学的东西和工地实际怎么能够有机结合。在这你要肯学五年,你绝对是佼佼者。你要真有一种上清华那劲来,在项目上学,可了不得,最后没有你不明白的。

我们这个项目有6个研究生,从美国、澳洲、英国回来的都有。有个研究生刚来当安全员,现在当工长。我们让他在不同的岗位感受他学的东西和工地实际,怎么能够有机结合,发生化学反应,让他发生质的变化。

你要一来就把他扔到财务室去,他看到的都是数字,这个数字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就是别人报的。他只能统计和分析数字。你是土木工程的,你对图纸的认知度肯定会很快,包括画图、BIM的建模,这你都不成问题,原来可能导师带着你做了一个设计,现在你会面对它,一步步实现它,跟它共成长。这是施工经验的学习,比如这种钢筋你在图上定位了25根,不是8根也不是9根,那你以前真没有见过实体是怎么呈现的,在这要去看,切身体会怎么形成实物的。可能图上画的每根间距是10公分,你现场看了后,知道实际情况,如果有误差,就可以对设计图纸纠正。你会想误差为什么有?怎么形成的?怎么减少误差?然后跟设计院的设计师交流沟通。有时候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东西与现实有差异,怎么说服设计者既要降低成本又要加快进度还要保证质量,这就需要能力。

还有工程中在地上打桩,会有很多的地质情况,你要及时把这个情况反映出来,不同的桩怎么打通过亲身体验知道了,下一次碰到问题,你是胸有成竹的,你就能极速地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你就成师父了。

在施工实际中还可以成为复合型的实用人才,工地上能向各部门学习,包括宣传、企业文化、财务,等等。这行比较长,比较杂。什么风管截面怎么算,管道连接怎么走,冷激问题怎么解决,路基怎么做,管线怎么布局,沥青油怎么压,怎么取信怎么验收……为什么我能说清楚?因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我都干过,所以现在成了一个管理者。

封面报道

CO

一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长大

文/延福 摄影/王建忠

加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恰好一年了。

从河南理工大学桥梁工程专业读完研,我被中建一局录用,2016年5月12日有幸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一到项目部,我就感觉这个项目“不一般”,与我读书期间见过的项目工地相比,太干净了,见不着尘土飞扬。第一周,我们新人参加集体培训,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党支部书记李增玄对我们说,参加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你们的幸运,伴随这一千年大计项目,只要有悟性,肯学、肯干,你们前途无量。一年中,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份量,也从安全员、工程师,快速成长为B2项目中4号楼和6号楼的楼长,即项目经理。

高标准成长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处处体现着高标准严要求。副中心太先进了,盖楼都用二维码技术,将所有施工构件信息编辑,可通过手机扫码得到相应信息,比如钢结构构件,扫码后能显示出生产日期、生产场地、生产人员、安装日期、安装人员、构件轴线以及构件相关参数,方便简介,一目了然。这些信息让施工过程中所有工序和节点责任落实到人,提高施工质量。

在副中心的一年,我吃住都在项目部,每周一天的休假基本上没有休过。白天在工地安排工作,晚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还有时间就学习CAD、Revit等软件,看图纸,算工程量……施工图纸每天都翻好几遍,经常抱着本图纸向领导请教,平常也向项目部的老同志请教施工管理经验,与施工队探讨更加合理的施工方法。

砌墙等没有采用装配的却还得靠工人现场操作,但标准跟普通工地有较大区别。副中心没有大小事界定,所有的施工都要按照标准,施工过程中样板先行,样板施工必先有样板方案的指导,样板经过指挥部、管理公司、监理以及施工方的四方验收合格后,才能大面积展开施工,这是在其他工地难以想象的。施工场地较为紧凑,材料场地的规划必须做到精细策划,一丝一毫的偏差都不能有,且必须按照指定区域堆放。每天的施工必须做到活完场清,整洁有序。

一方面是副中心的高标准严要求,一方面工人们都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按说工人们有能力达到要求,但有时反而会产生矛盾,给我的管理提出了挑稹1热缍次砌筑施工,国家标准规定某个部位6~10公分间都行,是一个范围,以前的工程,工人们会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自己决定,但是副中心的要求就是6.5公分,是一个点。

所以,在工地最难的就是跟工人打交道。我作为刚毕业的学生,经验欠缺,要管理这么多工人,难度颇大。他们刚到副中心也不太适应,觉得我有好多无理要求,其实他们不理解副中心这个项目的意义和要求,这就需要我交底,扭转他们以往的施工态度。把副中心的高标准严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话让工人们明白,交流沟通尤为重要,记得一位领导曾说:“我们是为施工队伍服务的,解决他们的需求,满足施工条件,提供作业面,这是我们的最重要的任务。”所以,楼长不仅是管理人员,也是服务人员。

其实,工人们都很朴实,能干的他们肯定会干,要是觉得事情不是他们的工作范围,我就得想办法了。我可以跟他说好话,夸他,“你干得真不错,只剩下这么点活了,把它干完,咱看得也舒坦。”说到这份上,工人一般都会干的。

同甘共苦也是必要的。2016年11月15日,项目部接到指示,要求B1、B2项目提前一个月完成钢结构封顶任务,这就意味着,在短短一个多月中要完成钢结构制作、吊装、焊接1.2万吨的工作量。为了完成这项近乎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加班加点,隔一天一次夜班,平均工作时间超过36个小时。

安全成长

刚入工地,我被安排到了安全部,跟着前辈们学习安全知识和要点。过了一个月,我对安全问题有了认识,能处理一些安全问题。

有一次周末值班,我第一次单独上工地检查,在一个角落发现一名工人抽烟,这可是严重违规,我立即制止,并准备拍照记录。平日里前辈们都是这么做,很简单。当我掏出手机要拍照时,这位工友却说是刚来的,不懂规矩,找了各种理由,并把烟头扔了。我走过去把烟头踩灭,捡了起来,对他说去吸烟亭,我买烟,不然今天拍的照片会交到安全部。工友看我态度坚决,就跟我来到吸烟亭。在吸烟亭,工友说烟瘾大,熬夜加班扛不住,需要吸烟。我说这没问题,但要到吸烟亭来,工地材料多,很可能会造成火灾。我把他的烟和打火机收起来,寄存到超市,说想抽烟就来这。工友也认识到了错误,承诺只在规定区域内抽烟。这件事让我明白,工人可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的后果,需要我们的规范和管理。

不仅工人们要有规范意识,我自己也要有,在这方面我也出过差错。那一天,项目部承担了公司总部的一个大型会议,领导安排我将围墙上的彩旗拆下来,重新布置。我觉得任务简单,就交待两个工人执行,自己忙别的事去了。不料,工人领会错了意图,将项目部大旗给拆下,幸好李书记及时发现,制止了。李书记“训”了我半小时,他说:“项目部组织大型会议,你却把大旗给拆了,合适吗?工地无小事,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你觉得事情简单,但是恰恰是小事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李书记的一席话是在告诉事的规范和工作流程,作为第一负责人,交待工作时,明确时间、地点和事情,并且过程要监控、干完有反馈,才能避免出错。

冬季施工最是困难,除了天气寒冷,还得时刻警惕火情。有一次,我带着两名消防人员巡视工地,一位工人正攀附在建筑物的立柱上焊接。“把安全带绑好,脚收回去,一定注意安全!”叮嘱完工人,又检查了附近的存水点和消防措施,准备前往下一个作业。突然,工人焊接时溅出的火花,惊出我一身冷汗。“停!停!先别干了!”我大声吼着,快步冲上前,将“地面”上铺着的棉毡掀开。“地面”是刚浇筑的楼板,处于凝固阶段,为了保温,覆盖了一层防火棉毡。我之所以这么着急,是看到了火花零星地落在了棉毡上。虽说是防火棉毡,可也不能掉以轻心,万一发生火情,后果不堪设想!待工人们把棉毡移开,再找到防火效果更好的材料,我也没有离开,一直呆在原地监督作业,随时防范火情。

北风呼啸,我冻得鼻子通红,不停地原地跺脚。两个小时后,焊接工作终于完成,我与工人一起把防火棉毡重新铺好,才跺着冻麻的双脚赶往下一个工作点巡视。

高强度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