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夯实基层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以特色管理促进班组建设上水平,创新班站管理模式,实现技能练兵升级
围绕 “人才强区”战略主题实践要求,通过开展班站管理升级、班站长作用发挥、班站五小文化提升的“三争两创”活动,不断深化以‘小练兵示范班站、小文化角作用发挥’为重点的班站管理,进一步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班站基层基础管理水平。
结合“三争两创”活动,采取班组横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固强补弱、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的原则,将26个一线班站以队为单位划分成三级学习交流模式,三级学习提升模式,三级管理激励模式,实现班站班站管理升级。结合奖金二次分配和“专家型站长”、“知识型员工”评比,鼓励员工多劳多得,多学多得,探索“以培促学、以练促学、以比促学、以薪促学”新途径,实现作业区采油工团体第一的突破。
二、以班站长交流站为平台,提高班站长个人素质,实现班站长管理升级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企业细胞(班站)的健康发展也不可缺少高素质的班站长。班站长是班组管理的核心人物,是生产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这就要求他们在班站的管理中不但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坚持原则,大胆管理,善于协调管理员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还要拥有过硬的技术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同时也要具备对管辖内的人、物等做到科学管理,合理使用,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管理素质。
以班站长交流站为平台,实现班站长管理升级。为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步伐,完善“学习型”班站建设体系,在班站长协会领导下,建立班站长交流站。在交流站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办法,不断完善交流站教育、服务、建设、宣传、管理职责,办好“班站长之家”。
三、以“家文化”为支撑,不断提升和谐海区文化实力
围绕“家文化”体系的创建,通过推进基地文化建设,突出班站“表率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亲情文化、安全文化、氛围文化”中的表率发挥、管理升级、制度执行、安全稳健、亲情融合、团结向上的文化亮点,构建和谐矿区。
1、以落实《基层建设纲要》为重点,完善基地文化。以“基层基础工作”为核心,以“六基四化五突出”为指导,突出“三个建设”:一是由党总支协调,统一规范和完善 “职工之家”、阅览室、前线食堂、场院文化设施,推进 “五小”文化、安全文化和廉洁文化基地建设;二是教育部门主抓,共青团配合,以 “小练兵场”和班站“小练兵台”为基础,完善 “青工技能文化”教育培训基地;三是工会牵头,中心站管理,建立两级班站长交流活动室,确保每队有一个固定的班站长交流站。
2、以“点线面的文化辐射”为重点,做强氛围文化。围绕先模明星、五大班组、管理经验等“典型人、典型集体、亮点工程”的总结推广,一是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书刊等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报导;二是采取主动、集中、系统的方式开展对先进典型、经验做法的总结提升;三是通过开辟网页、签名绿色倡导书、十卡一册进班站、文化基地时事直通、演讲写作培训、、强化奖评考核等有效方式,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发挥各层面人员的宣传策划热情和报导积极性。四是通过“典型带动法、事迹启迪法、经验应用法、互学互比法、图板展示法”等灵活有效的宣传载体,引导示范班站周边区域及延线区块的班站共同提升,营造墙内开花满园香的“氛围文化”。
3、以“家文化”聚能为重点,构建团队文化。一要通过“我的小站,我的家”主题征文汇编、班站剧场、书画联展、兴趣小组活动,搭建特长员工展示平台;二要通过理念践行、生日寄语、趣味竞技,丰富员工班站生活;三要以参加上级各类文体赛事为旗帜,增强唯旗必夺的锐气;四要通过开展“冬
温暖,夏送清凉,常送健康”的班站“特别关爱行动”,增强员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五要通过完善“特困、特情、特殊”群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居住社区为单元的“邻里相望互助卡”,“贫困母亲”脱困帮扶。
四、以“五小”维护为手段,实现班站亮化升级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来,提高质量,这一教育的永恒主题,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聚焦点。无论是均衡发展,还是教育公平,最终落点必然是教育质量的均衡与公平。
党的十明确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宗旨,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着力点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千千万万有质量、有口碑、有特色的“好学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公平教育需求的基层支撑网。
“好学校”的炼成,是一项“综合改革”工程,既需要学校创新改革,迸发实践内生力,也需要管理部门、教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保障引领,通力支持。重庆市教委进一步聚焦“办人民满意的好学校”的决策思路,为“好学校”的草根式成长培育了宽厚的土壤。
2013年第一期,《今日教育》特别策划“办好学校、教好学生——重庆市中小学校质量发展之路”专题,为您呈现重庆市教委主任周旭对于办“好学校”的权威解读,并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从教书育人、追求公平而卓越教育的角度撰文献策,同时译介国外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最新动态。这样的讨论,拉开了全年主题宣传的序幕。
2013年,《今日教育》还将围绕“办好学校、教好学生”这一主题,大力挖掘、宣传、推广区县、学校的典型样本和成功经验,引介国内外提高教育质量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为重庆市中小学校走出一条具有国际和全国视野、体现本土特色的质量发展之路呐喊助力!
学校是教育的“细胞”,是教育大厦的基层基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着力点在于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好学校”集中体现了好的办学质量,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殷切期待。当前,重庆基础教育已进入“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办更多的“好学校”,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办“好学校”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好学校”是优秀学子成长的“沃土”和“摇篮”。在当前办出“好学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一)办“好学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重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历史机遇,扩大开放,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迈出新步伐,“三中心两集群一高地”建设进入新阶段。教育不仅是“三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还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支撑。优质的教育不仅能优化重庆的发展环境,增强重庆的吸引力、创造力、综合竞争力,还能为重庆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新的活力。重庆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好学校”。
(二)办“好学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事物发展一般具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发展路径。教育的发展有着类似的规律。教育的效益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是规模与效率的有机结合。规模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但只有有质量的发展才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基础教育基本普及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机理决定了基础教育必然从关注数量转向关注质量,办“好学校”是“全民教育”到“全民优质教育”战略转型的缩影,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办“好学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基础教育的两大追求,一是提高教育质量,二是促进公平均衡。提高质量要求办出“好学校”;促进公平均衡则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生生都能读书,人人都能成才”的目标。重庆基础教育经过直辖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迎来了从“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工作重心逐步从规模扩张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目前正处于均衡发展的攻坚阶段。办“好学校”,就是要提高办学质量,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四)办“好学校”是人民群众的热烈期盼。教育是民生所期、民生所盼。在经济社会日益繁荣的今天,老百姓对生活幸福感的要求逐渐从物质满足上升到精神富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突出表现为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但现今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来愈凸显。办“好学校”,就是对人民群众热烈期盼的最好回应,也是解决教育民生的最大实惠。
二、提高认识,深刻把握“好学校”的丰富内涵
什么是“好学校”?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的界定,难以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就当今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有好的办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好的师资队伍、好的学风校风、好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好学校”的根本旨向是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全体师生成长进步。“好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教师发展的规律来办学。关心所有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唯“智”是举、不唯分数论英雄,认真落实“减负提质”要求,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意志力、团队意识、国际视野等现代文明所需的基本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好学校”同样关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使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内在尊严感和生活幸福感。校园内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呈现出和谐共生、共融、共进的教育生态景象。
(二)“好学校”的核心要义是科学规范管理,实现教育教学高质有效。“好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并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抓好课程教学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良好的办学效益回报社会;坚持以制度为抓手,用制度管人,以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在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三)“好学校”的重要准则是公平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城乡教育统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好学校”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一视同仁的关爱和指导,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突出学生作为个体的特性和优势,达到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好学校”不仅注重自身公平均衡协调的发展,还具有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和示范引领的气魄胸怀,通过扶贫帮困、支援帮扶等途径积极投身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四)“好学校”的理想路径是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实践特色发展之路。“好学校”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通过积淀传承历史文化、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破除“千校一面”的境地,形成有质量、有口碑、有特色的学校。办学特色不是外在的标志,而是促进学校改革的内在动力,蕴涵在独特的办学理念之中,升华为师生认同的价值追求,凝聚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理念,建构起校园群体的心理趋向,既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鼓励学生在践行校园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更好的成长。
三、强化实践,深入推进“好学校”建设
“好学校”符合教育改革潮流,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当前,重庆教育特别需要加强每一个“细胞”的建设,呼唤越来越多的“好学校”,以此来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一)准确定位学校发展。要实现办学质量的突破、办学声誉的提升,学校首先要定好位。一是找准发展方向。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好学校”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人民是否满意”。学校的办学和发展方向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这个大的指向,着力培养好每一名学生,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二是锤炼办学理念。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要回归教育本源,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定位,结合学校办学历程、地域特色、发展方向来凝练独特的办学理念、谋划教育发展。
(二)切实推进学校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薄弱学校实现优质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好学校”建设应该突出改革这个抓手,以各项改革带动学校发展、引领教育发展。学校改革必须抓好三件事,第一件事是系统设计和策划,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智力资源,对学校办学历史进行梳理,对办学现状进行诊断,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学校理念文化系统与整体发展规划、校本课程与课堂教学实施纲要,有一个办学的“总纲”。第二件事是项目改革与推动,按照学校整体发展构想,确定一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项目,每年一个重点,扎实推动,务求取得实质性突破。第三件事是加强改革评估与反思,定期对学校所推动的教育改革事项进行检讨和评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持续改进。
(三)努力抓好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好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好学校”建设要立足办学实际,苦练内功,抓好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得不偿失。要坚持以生为本,按照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来组织教学实践,既要避免“揠苗助长”的现象,又要防止出现“放羊式管理”。二是坚持走质量兴校之路。学校要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要落实好课程计划,着力打造建设好“卓越课堂”,开展好课程辅助活动,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三是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从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两基”向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四基”转变;从班级教学向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转变,促进课堂上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教师讲授向教师辅助和指导转变,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从以语音和符号刺激为主要信息传递方式的教学向图像、语音和符号多种方式综合传递,并通过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转变。四是着力培育学校文化,要在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继承发扬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学校价值追求,彰显学校发展策略,丰富学校办学内涵。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好学校”一定会有一支品德高尚、技艺高超的教师队伍。要着力加强教师培训,着力打造教学名师,不断提升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碎石土夯填法;软土路基;应用
近年来,交通道路建设已成为国家最为重视的项目之一,因为经济要发展,交通便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各行各业才能更有效率的进行各项工作。但是作为道路建设的基础,地基的稳固与否关系重大,尤其是现在很多开发区都处在软土路基上,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软土路基一般稳固性较差,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很有可能导致运输安全等各种事情的发生。当然,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已经总结出碎石土夯填法在众多的软土地基处理中的优势,尤其是在处理浅层软土地基上,优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1 概述
放眼望去,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非常时期,急需要好的技术来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就像是修建公路时,遇到不同的情况应该应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决定。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与否关系到公路的正常使用。很多经济开发区都处于软土地基上。这给城市道路的设计和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下层路基形成刚度较大的板体结构,又要求造价合理。影响路基造价的因素主要是软土路基处治方案及处治范围,因此,采用的软基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规模及项目成败。
目前市政道路上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主要有:复合地基、排水固结、挤密和换(夯)填四类。复合地基主要包括粉(湿)喷桩、碎石桩、CFG桩等,如桥头路堤为控制沉降并且路堤高度为2.5 m~5.Om 的条件下可采用复合地基。在城市道路中很少采用此类方法,主要原因是工程费用较高。排水固结法主要是利用塑料排水板结合堆载预压,以排除地下水,加速地基土固结,但由于城市道路工程多有工期紧的特点,同时施工空间有限,缺乏堆载的条件,故采用得较少。以扬州市经济开发区为例,其地质多为饱和软粘土地质,土的渗透性小,挤密法加固不易将土挤密实,还会破坏土的结构性强度,考虑到项目区域软土埋藏较浅,本着不破坏软土结构的原则,设计采用夯填碎石土加强硬壳层强度的方案。
2 碎石土夯填法的特点
总结起来,碎石碎石土夯填法大概有以下五个特点:
2.1 碎石土夯填法处理浅层软土地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石土废料,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实际施工操作中可结合本地区施工机具和设备情况,合理组织施工,能显著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且对施工环境没有特殊的要求;
2.3 碎石土层一般置于“ 硬壳层” 之上,夯填之后,土基中的“硬壳层” 厚度至少为40cm;
2.4 城市道路的功能及特点决定了路基的型式为路堑式,这样的路面结构传给土基的荷载较小,碎石土夯填法能满足土基强度要求,路床压实成形后顶面的回弹模量在100MPa以上,满足设计要求;
2.5 该方法适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表层具有“硬壳层”,其下深厚土层为渗透性小的饱和软粘土地质、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的软弱土地基以及暗塘等的浅层地基处理。
这些特点决定了该方法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所以对于施工人员来讲,执行力比较容易保证,再加上这种方法有明确的适用范围,所以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大部分人都愿意采用这种适用的方式来处理浅层软土路基。
3 工艺原理
就路面设计工艺而言,现行路面设计是以回弹模量作为土基的强度指数,土基回弹模量必须达到某一数值后,才可以采用弹性理论进行路面结构设计。
3.1 碎石土夯填法就是为加强基础底面下承载层的强度。夯压一定厚度无侵蚀性的、压缩性较低的自然级配碎石土,经过分层碾压至要求的密度为止,使其满足上部结构对地基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3.2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路槽底面土基回弹模量值宜大于或等于20Mpa,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15MPa,不能满足此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不能进行碾压的湿软土基,又无晾晒、换土或其他加固与稳定处理条件时,可用砂、砂砾、碎石、矿渣等材料设置承托层,作为上层的施工依托,其厚度宜采用15cm~ 30cm”。以扬州经济开发区为例,其淤泥质粉质土土基回弹模量仅为4.0 MPa~5.0Mpa,不能满足弹性理论计算条件。工程实践中,经过多次试验段试验,开挖至设计标高后,铺筑20cm自然级配碎石土,采用8t~12t压路机碾压。均出现了“弹簧”现象;铺筑40cm自然级配碎石土,采用8t~12t压路机碾压成型较好(压实质量要求为:最后两遍压实沉 降差平均值
3.3 地下水位较浅的段落,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降低到夯填基底面50cm以下,否则极易出现“弹簧”现象。一般在道路两侧设立深集水井(若与管道施工同时进行,可不单独设立集水井)。
4 效益分析
我们以2009年扬州经济开发区朴席新区建设的城市主干道通朴路为例,其作为新区规划路网中的“横一”,道路全长2.3lkm,基标准横断面宽度为50m,近期实施33m宽度,行车道宽23m,全线桥梁处(1座中桥)及涵洞处(5道圆管涵、3道箱涵)采用浅层夯填碎石土处理软土地基,夯填碎石土28616立方米,造价为185.7万元。夯填碎石土与换填碎石土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差异:夯填碎石土无需挖运土,夯填碎石土一般会出现压不下去的情况,可减少灰土填筑量。对于通朴路而言,换填同样厚度的碎石土的造价换算下来约为246.6万元(含挖运土造价),并且由于换填需挖除天然“硬壳层”,施工时排水难度较大,间接成本更高。对于换填碎石土与粉(湿)喷桩、其他粉煤灰或者碎石挤密桩等软基处理方法的比较,前人已研究得比较深入,这里不再赘述。所以从经济效益上来讲,碎石土夯填法也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5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碎石土夯填法在处理浅层软土中的优势,只要掌握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知道它的工艺原理,理解它的适用场合,再加上技术的不断深化,相信在未来,这种方法还会更多的应用在这些领域。浅层软土地基应用碎石土夯填法应该是最合理的搭配,也是最完美的选择。当然,在这期间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要努力攻克,相信这种方法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局安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方力量,依法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广泛开展消防宣传培训,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灭火救援准备,不断健全火灾防控体系,确保全系统不发生火灾事故,确保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不发生有影响的火灾事故,为平安__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2016年5月27日至2016年9月20日
全局成立2016年全系统夏季消防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基层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找准火灾防控薄弱环节,采取消防安全风险分组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与火灾防控基础工作相结合,行业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实提高全系统火灾防范水平,全面提升火灾防控能力。
(一)夯实消防事业发展基础
开展消防安全形势评估。基层各单位、各股室要组织开展一次消防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和综合评估,摸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掌握公共消防安全高风险区域情况,尤其是对易燃易爆场所、人员密集场所以及重大火灾隐患、区域性火灾隐患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研究提出针对性对策意见。6月25日前,基层各单位要将消防安全形势分析评估报告报局安监股备案。
(二)推动落实基层单位消防管理责任
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全系统的议事协调作用,健全消防安全情况通报、联合检查等机制,推动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基层各单位、各股室要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有标准的要列出计划,没有标准的要尽快制定,组织开展集中培训,专项检查,督促落实标准要求,对不合格的,要重点帮扶整改。
(三)强化消防安全分类整治
夏季消防检查的重点范围是宾馆饭店、娱乐场所、旅游景点、文物古建筑等场所,全系统所有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发现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要及时提请局领导小组督办,督促单位制订整改计划、落实安全措施。
专项治理以文化市场、文物古建、旅游景点、影剧院为检点,主要检查建立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专兼职人员、消防控制室操作人员和保安等五类人员培训,日常消防检查巡查,消防设施运行和维护保养,人员安全疏散,用火用电管理,违规住人,灭火应急预案制定和组织演练等情况。建立部门消防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消防安全突出问题,适时开展专项整治。
(四)强化消防宣传教育
基层各相关单位、各股室要积极推动干部职工培训,将消防知识纳入培训内容,组织消防工作责任人、管理人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及演练活动。
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按照县安委会组织部署、排查整治和总结3个步骤进行。
(一)部署阶段(2016年6月5日前)。基层各单位要制定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工作机制,落实责任,细化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6月5日至9月10日)。基层各单位要加强对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力度,消防基层基础,提高火灾防控能力;要按各自职责,扎实推进夏季消防安全大检查,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基层各单位要将夏季消防检查工作开展情况每月一次上报局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总结考核阶段(9月11日至9月20日)。基层各单位要对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做法,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局安全领导小组将适时通报各基层单位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基层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夏季消防检查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加强消防现实斗争、夯实火灾防控基础的重要举措,既要通过夏季消防检查稳定火灾形势,又要带动基层基础工作、促进源头治理。在认真分析研判本单位消防安全形势的基础上,统筹部署开展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并将夏季消防安全检查纳入工作考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亲自抓,真正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这次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基层各单位要以抓火灾排查整治、抓消防基础建设为工作重点,实行部门联运,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认真履行消防安全职责,全力督促本单位开展夏季消防安全检查工作,确保本单位消防安全。
关键词:人口 计划生育 科学发展
1 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1.1 加强领导,充分认识抓好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加强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是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保证计划生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及计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要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层层成立加强计生基层基础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探索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及时研究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做到了“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把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纳入矿计生办责任目标,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年度工作目标,每年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成立“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印发《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计划生育基础工作日程管理规范》,通过开展工作,基本实现五统一:基础阵地建设模式统一、计生业务流程线路统一、管理服务体系标准统一、工作运行机制目标统一、基础信息资料内容统一。
1.2 实行“点阵管理”,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口计生工作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工作。针对基层计生专干因各种原因变动频繁,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内涵丰富要求高,新上任的计生专干对工作要求及内容不是短时间就能熟悉上手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征求基层专干意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管理学和矩阵原理,将传统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树型”管理模式系统化、规范化,创造性的确立以“网型”管理为基础的“以点布阵”的工作模式,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将繁杂的工作简单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避免重复劳动,以达到节约大量人力和物力的目的。
1.3 突出重点,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队伍是抓基层打基础的关键,针对工作要求,利用例会制度组织区队计生工作人员围绕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加强业务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举办培训班,提升能干事、会干事的能力。建立健全责任追究、绩效考核等机制,用“待遇引”“责任推”“考核促”的方法,营造想干事、要干事的氛围,全面提升人口计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2 坚持把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
稳定低生育水平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我矿矿按照人口计生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调整工作部署、强化工作措施、完善长效机制,以稳定地生育水平为中心任务,突出遏制违法生育、综合治理性别比失调两大重点工作,按照不突破“两个底线”的目标,通过大力开展基础信息核查和康检服务活动,为人口计生工作长远发展和保持低生育水平的持续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正视问题,不断增强抓紧抓好人口计生工作的机遇意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矿人口计生工作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流动人口、长期不上班人员、离岗下岗等特殊育龄人员大量增加,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难度。围绕如何破解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分析,审时度势,按照中央提出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把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违法生育和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作为重点。彻底拓清出生人口的底数,全面落实长效节育措施,为做好当前和长远一个时期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 拓清底数,扎实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核查。重点开展拓清人口底数,提高MIS系统的覆盖率和准确率为主要内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信息核查活动。按要求做好向区队的主要领导发出《一封信》工作,要求各级实事求实地把数据报上来,为今后工作轻装上阵打下坚实基础。全矿在抓好逐区逐队、逐人逐项现场核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会、团委等相关部门信息,加大横向核查力度,拓清全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底数。
2.3 破难攻坚,全面开展计划生育查体服务活动。开展以“遏制违法生育、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调”为中心任务,以“营造高压态势、落实长效节育措施、搞好环孕情康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查体服务活动。一是抓宣传,浓化舆论氛围。二是抓重点,突破关键环节。三是抓奖惩,落实责任追究。按照以上三点,促进工作的开展。
2.4 强根固本,建立人口计生工作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把落实经常性、基础性工作作为建立基层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的根本措施来抓,积极推动基层管理服务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完善康检服务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长效机制。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等新型婚育观念,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教育和引导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加强现行生育政策的社会宣传和面对面宣传,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3 坚持把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是设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二是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三是强化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
4 坚持把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