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艺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文作者:刘源工作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
佤族甩发舞的动作优美而洒脱,“时而像火焰升腾;时而似黑云留瀑飞溅;时而又如翻滚的巨浪,此起彼伏;时而又风平浪静。”佤族姑娘跳甩发舞的同时,把自己的情感与动作融合在一起,通过甩动头发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表现出生命的活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舞蹈节奏感强、舞蹈服饰极具民族个性佤族甩发舞有很强的节奏感,整个舞蹈过程给人以热情、劲爆、活力的感觉,让人很想跟随舞者一同舞动。佤族的服饰大多用自家织的棉麻布缝制,颜色以黑、红色为主,既简单又大方,同时佩戴他们特有的饰品,如大圈的耳环、银手镯、银头箍和项链等饰品。佤族男子喜欢用黑或红布把头缠绕,穿没领的短衣,裤子宽又短,手戴银镯子,甚至还穿耳洞,脖子戴竹藤圈。佤族男子喜欢纹身,身上纹牛头和鸟之类的,反映佤族崇拜自然。佤族姑娘的服饰鲜艳、好看。上衣是黑色或蓝色的无领短衣,下身穿漂亮的筒裙,筒裙的边上织红、黄、蓝等颜色的花边,由红、蓝多种图案制成,图案从近处看交错起伏,远看则像波涛滚滚,佤族姑娘身上佩戴大圈银耳环、银手镯等饰品,在腰上或腿上戴一根竹藤圈,根据竹藤圈的个数可以判断她们的实际年龄。
(一)健身娱乐价值甩发舞可达到健身和健美的效果,甩发舞的动作主要集中在头部,为躬身前甩、后甩、旋转甩,所做的都是头部运动,在做“脊椎操”一样,但比脊椎操的效果更好。因此,每天抽时间跳下甩发舞,做头部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还能预防脊椎病,同时释放紧张的压力,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既可健身,又可以活血养颜。有人把这种舞蹈称为“美容养颜活血”的舞蹈。跳舞对人的身形、气质和仪态有一定的好处。听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可以陶冶情操,忘记一切烦恼,把心灵陶醉在舞蹈中,给人融洽、亲切的感觉,在甩发舞里得到愉悦情感的体验,达到健心的作用。(二)旅游开发价值甩发舞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是旅游开发的优势,“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们不仅喜欢时尚的事物,复古的事物也深受喜爱,甚至还掀起过一股复古风。人们开始喜欢穿民族服饰,佩戴民族首饰。人们厌倦城市的喧嚣时,往往会向往深山的宁静,很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都被开发为旅游基地,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民族民间舞是景点旅游的重要部分之一,可以欣赏到当地的地域风情和美丽风景,还可欣赏独特的民间舞蹈。它作为一种艺术,供游客们观赏,有旅游开发的价值。让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佤族文化的真谛,了解它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和文化内容,体验佤族民俗风情,让游客们身心愉悦,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充分挖掘、开发佤族甩发舞的旅游价值,不仅对佤族旅游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外,还对佤族的经济发展起重大作用。(三)文化传承价值佤族甩发舞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佤族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它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它,没有保护就无法传承。如今,政府开始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对民间艺人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大了保护力度,已初步形成相应的保护与培养体系。佤族成立了原始部落文化村,为佤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深受游客、专家学者的赞赏。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佤族的甩发舞,使之更有魅力;甩发舞给予人的原生态之美感,使人身心愉悦;舞台艺术和文艺工作者的创新,让甩发舞有顽强的生命力并风靡海内外。如今,甩发舞在民间艺术中取得优越成绩,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与认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它、关注它,让甩发舞得到保护、发掘和利用,让它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
论文摘要: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诺尔德,其绘画作品继承了北欧传统绘画中的宗教意味和悲剧色彩。他绘画中的宗教意味来自于他对宗教题材的直接选择及表现性绘画语言的运用,他的作品准确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他的绘画无论从内在精神上还是外在语言上,都具有现代性。
埃米尔·诺尔德1867年出身于德国北部的一个农民家庭,17岁进人费伦斯堡的一家雕刻学校学习木雕,后来又在一家工艺美术学院短暂学习。32岁才有机会进人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深造,从此走上艺术创作的道路。1906年,诺尔德参加德国表现主义社团“桥社”,成为“桥社”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但诺尔德性格孤僻,行事独立,与桥社其他成员的激进表现格格不人,一年多以后又退出了该社团。1913年,诺尔德参加了南太平洋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到俄国、中国、朝鲜、日本旅行,并留在南太平洋作画数月。1956年卒。
诺尔德是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是“桥社”最有才华的成员之一。他的作品构图饱满,画面简洁,造型夸张,色彩强烈,笔触狂放,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宗教意味,或悲悯,或迷狂,或低沉,或激昂,将当时北欧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普遍蔓延的世纪末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
一、何谓绘画中的宗教意味
人类最早的艺术基本都与宗教有关。欧洲艺术在文艺复兴之前,几乎都是以宗教人物或宗教故事为绘画和雕刻艺术创作的题材,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传播宗教教义,为当时的教会服务。WwW.133229.cOm站在任何一件中世纪绘画或雕刻的面前,立刻能够感受到那种强烈的宗教神秘气氛和宗教情感。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宗教故事或人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依然占有很大部分。直到17世纪以后,宗教题材的绘画才渐渐被现实题材所代替。但是,后来的一些艺术家,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喜欢沉思冥想的艺术家,依旧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作品中表达出宗教式的情感和意味。这种情感以动、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教徒式的宗教迷狂,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极端热情或痴迷;另一种则为沉思冥想,悲天悯人的悲枪感受或超自然的心理体验,这种情绪来自于艺术家内心的压抑、痛苦,想寻找一种心理平静或精神寄托。这两种情感反映在绘画当中,我们称之为宗教情感或意味。
北欧的传统绘画中,自中世纪起就开始有了一种表达悲剧感和神秘体验的倾向。从文艺复兴的丢勒、格吕内瓦尔德,到19世纪的佛里德里希、布莱克,及后来的凡高、蒙克、恩索尔、霍德勒,直到诺尔德,他们的作品当中始终贯穿着悲剧色彩。不同的只是有些画家采用内敛的、细腻的、沉稳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多数则采用激昂外露,狂放不羁的表现手法,如凡高、蒙克、诺尔德等人的作品。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画家们,继续开掘德国艺术中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一度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特征。艺术家们在对当时现状不满或不解的背后,试图去寻找一种能表达现代人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法,那就是肆意的表现主义手法,诺尔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不懈探索者。
二、诺尔德绘画中宗教意味的体现
1.选择宗教题材表达宗教情感
诺尔德于1909年创作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是其早期的代表作。这幅画直接选材宗教故事,这是一个曾为众多古典艺术家描绘过的不朽经典题材,最著名的是达芬奇的同名作。而诺尔德的这幅作品与古典大师常用的细腻写实的手法含蓄地描绘这一宗教故事不同,他用极为夸张的表现主义手法来表现。诺尔德将基督与其门徒的形象无限放大,直到挤满整个画面,基督和众门徒的脸上满是忧郁与绝望,用红、黄两种明亮的纯色和暗黑绿色铺满画面,强烈的色彩对比,加上以基督为中心的戏剧性聚光效果,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
19世纪以后,直接选择宗教题材的画家不多见,而诺尔德却将一个经典的宗教题材作为表现对象,这与画家想要表达的情绪有关。联系当时的社会现状,战争的阴云笼罩下的德国,无望的悲观和狂躁不安是人们的普遍情绪,遁人宗教的世界里,寻求精神的自我解救或许是最好的出路,诺尔德就这样将宗教故事与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除此之外,诺尔德通过描绘与宗教相关的事物,如基督、传教士、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及自然景物,如风车、大海、荒野、夜晚的月光等,将人们带人无垠的神秘时空中,引起种种神秘的宗教体验。这些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从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以描绘宗教事物和自然景物传达宗教意味的传统表现手法在诺尔德的作品中得到了继承。
2.通过绘画语言体现宗教精神
在《最后的晚餐》一画的构图中(图1),诺尔德没有采用达芬奇式的将众多人物一字排开的构图方式,置于一个有着强烈透视感的和空间感的画面当中,而是将所有的人物无限放大,挤满整个画面,消除了深度空间和精确透视,巨大的张力似乎要冲破画面,悲愤的情绪因此得到有效释放。
同样的构图手法还反映在另一幅作品《传教士》中。这幅画除了中上悬挂的一幅原始面具外,三个人物几乎占满了画面,一位传教士正对着双膝跪地背着婴儿的部落女人宣讲圣经,或是这位传教士在倾听女人的忏悔。原始面具、传教士、部落女人的画面内容,再加上顶天立地的构图方式,原始和宗教的精神意味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夸张的造型是诺尔德绘画宗教意味得以体现的另一途径。《传教士》一画,象征宗教的传教士双手紧抱圣经于胸前,几何方形的脸上张大的嘴巴露出满嘴的牙齿,说明他正在滔滔不绝地宣讲教义,虔诚的女教徒双膝跪地呈“之”字形。人物造型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传教士好似方几何石块的堆砌,或是随手撕纸粘贴而成的,双目、嘴巴、牙齿和胡须随意地勾画而来,墙上的原始面具也是极尽夸张之意,惟有妇女和婴孩的造型稍微严谨一些。夸张的造型手法将教士传教这一宗教事件凸现在观者眼前,观者感受到了画面当中传达出的浓郁的宗教气氛。
作为早期表现主义团体成员之一,诺尔德也擅长于运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最后的晚餐》、《围着金牛犊的舞蹈》、《狂热舞蹈的孩子们》等作品都是用色彩和笔触表达强烈情感的典范。
《最后的晚餐》里,诺尔德使用了炙热的色彩与狂乱的笔触渲染出画面的宗教气氛。《围着金牛犊的舞蹈》中强烈的黄色与紫色,加上笔触的任意挥洒,表现出舞蹈者动感十足的疯狂跳跃,反复旋转,如醉如痴的癫狂状态,将激越的情绪尽情流淌在画布上。诺尔德曾从凡高、蒙克和恩索尔等表现主义先驱那里继承了用色彩和笔触表达情感的手法。与“桥社”其他成员不同的是,诺尔德更多地表现悲悯、伤感的情绪,这种悲悯的情感或情绪来自于画家对自然世界及现实人生的深人感受,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思默想,是画家独特的心理体验,具有超自然的精神所指。而“桥社”其他画家,更多地描绘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城市人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生活场景,喧闹的背后是一颗颗无所寄托的游魂,而诺尔德却自甘咀嚼苦果,心向上帝,灵魂有了依托,痛苦的心灵得到解救。所以,看诺尔德的画,必然要经历一次次心灵跌宕起伏,之后沉寂下来,去自我追问或思考,这就是诺尔德绘画的精神力量。
三、诺尔德绘画的现代性
关键词:艺术硕士;开拓;创新;教育;陶瓷
1 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硕士
(1)“艺术”的概念。“艺术”在古拉丁语中为“ars”,意思为“技艺”,其含义之广,囊括手工技术、模仿、魔术、建筑术以及烹饪术等,还包括政治术、辩论术等;然而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艺”来源于甲骨文中的“艺”字,意为种植,是人在种植的象形字;《诗经·唐风·鸨羽》中有:“工事糜烂,不能艺稷黍”。
(2)“艺术硕士”的概念。艺术硕士分为艺术硕士创作型(Masters of Fine Arts,简称MFA),其最高学位就是MFA和艺术硕士研究型(Masters of Art,简称MA),其终极学位是Ph.D(博士学位)两个方面。中国MFA课程的设置,分为核心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三个方面,核心课包括艺术理论,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等;方向课包括不同学科的专业课。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方向为例,与其他地方的公共课不同,核心课是以艺术理论专题和创作方法专题研究的方法进行。
2 艺术硕士的开拓
(1)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规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分核心课、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核心课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增强其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和把握作品风格的能力;方向课是为了学生进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而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修养,使学生的专业技术从实践和理论修养两方面得到提高;选修课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定空间而设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来选修课程,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国内艺术硕士院校培养过程。国内院校培养过程是指按照培养目标,在导师的指导下,经相关课程学习和创作实践,使艺术硕士在知识和创作方面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其塑造成一个合格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过程。培养过程主要涉及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创作实践等阶段。学位论文的评阅及毕业创作的评审是着重审核艺术硕士是否能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来解决所从事艺术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攻读艺术硕士专业人员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有2位专家评阅(校内校外各一名)。答辩委员会有5位专家组成,应有来自社会美术专业团体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导师可到席,但不担任答辩委员)
(3)艺术硕士院校质量评价。质量评价指以培养目标为依据,对教育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调控和对结果进行检验。艺术硕士质量评价的两种常见评价方式有艺术硕士考核制度与艺术硕士毕业创作实践。艺术硕士培养质量评价包括教育管理部门、社会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比如:景德镇陶瓷学院,对于毕业创作设计,就要求每位攻读艺术硕士。
3 艺术硕士的创新
(1)将部分课程从“课程制”转为“课题制”的教学模式。以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陶瓷方向为例的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好能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改变传统的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创作中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将部分的课程安排从“课程制”转变为“课题制”,从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以艺术创作的课题为训练内容的“课题制”。“课题制”是指围绕具体的美术创作课题进行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去在每门单一课程中所学内容,在创作时需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一般会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而“课题制”有真做、陪做、虚拟等方式。以美国顶级陶瓷院校Alfred University(艾尔弗雷德大学)为例在陶瓷类Graduate Student handbook(研究生手册)中,有明确规定:在第四个学年,教学员工会以书面的形式邀请学生呈递有关被呈现在画廊展览中作品的陶瓷艺术论文。并且,学生将被要求与单独以及所有的教职员工一起工作。最终,教职员工会从展览中挑选部分作品收藏于艾尔弗雷德的ScheinJoseph国际陶瓷博物馆的Glory Hole部门收藏。如此一来,艺术硕士生在压力下,学习主动性不断增加,同时,学校这样类似的硬性规定“课题制”实行过程中,学生与导师不断交流,使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钻研精神迅速提高。
(2)拓展“双导师制”的合作模式。艺术硕士的教育与学习中,优秀的教学队伍是强化培养管理水平的基本保证,于是,是否具有一个符合艺术硕士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师资队伍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风靡全球的顶级艺术设计学院——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艺术学院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对我们当代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其“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的艺术硕士教育和学习管理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背景,陶瓷设计和陶瓷艺术设计创作的特点,陶瓷方向的艺术硕士“双导师制”可以采用校内导师间互相合作、校际导师间互相合作以及校企导师间互相合作的模式。校内各导师间合作模式可发挥学科间的综合的优势、推进校内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且在学科交叉的氛围中,可以不断的激发艺术硕士生们的创造性。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不同,艾尔弗雷德大学在陶瓷类艺术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研究生的必修课和对应学分是:课题研究:陶瓷艺术方向:课题:陶瓷研究生研讨会*2学分;高级陶瓷*20学分;原材料*2学分;釉料的配制*2学分;世界陶瓷史*4学分;论文陶瓷艺术*20学分;论文报告开题*4学分;工作室选修课*4学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各专业导师间相互合作,交叉地系统地学习有关陶瓷类的各项知识,从原料的制备到具体工作室中艺术品创作的实践,而不仅仅只限于自己导师的强项专业的学习。
而导师间的合作,可通过实行“课题制”教学模式带动艺术硕士生以科研项目或大型艺术创作项目的方式,以艺术展览为依托,推动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的学习。校际导师间的合作模式是指利用国外艺术类大学或艺术类科研机构等学术资源设立平台,设置交换生等项目,使艺术硕士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导师指导下进行全面综合性的学习,近而促进校际导师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李伟.“三位一体”搭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平台[J].装饰,2008.
[3] 郝新生,靳国庆.高等教育学[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第一卷),1983.
[5] 周星.关于艺术硕士培养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
论文关键词:畜牧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
1 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我国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的形势离不开科研的推动,在科研的指导下,科技成果技术推广体系完善的情况下,畜牧业的发展由传统的方式转变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式。结合这一形势的发展,作为在校畜牧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参与到其中来。现在,从国家政策到高校制度,都鼓励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当中,大学生参加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创新课题项目;二是,以在校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学生以完成毕业论文为目的的参与科研[2];以往在校学生中参加老师科研项目的主要群体是研究生,但随着我国科研的发展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增加了大学本科生的加入,这些人群的加入,给我们的科研带来了一些新的思想,同时,使相对“枯燥”的试验变的有活力。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一些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实验及实习培养后,对畜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就以家畜饲养为例,目前我国养殖由传统的家庭散养逐渐转变为规模化的饲养模式,这一转变不仅是养殖规模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在科学的饲养管理下,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的饲养管理就是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等研究。如果作为畜牧专业的大学生,不具备专业素养,认识不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很难推动畜牧业的发展,自己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专业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下,大部分畜牧专业的在校学生能认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能意识到具备科研创新思想和掌握基本科研技术对自己在畜牧业的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
教师申报科学研究项目成败的关键是选题,同样,对于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创新课题还是毕业论文设计都需要做好选题。就大部分学生而言,其选题是在该专业教师承担科研项目的范围之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工作志向自主选题,然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始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完成等工作。
虽然学生的选题是在教师课题的基础上选题,文学艺术论文但依然需要学生进行一系列课题设计相关的工作(包括立项、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操作),让学生自己经历每一个过程,才能有成熟的科研思想。一项课题包含很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明白三个问题:课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这些,明白了这三个问题也就完成了课题的设计,达到了立项的目的。搞清楚这三个问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科学依据,所以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
立项的完成,就进入试验操作,这也是一项“繁琐”的 工作。学生要从原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各方面独立、主动、按步骤地实施方案,做好试验结果记录,再与指导教师共同分析试验结果,得出试验结论,并对该结论加以讨论。有时候在试验完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失败,这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失败的原因。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使其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另外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问题时的承受能力更强。
2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音乐剧是集戏剧、音乐、舞蹈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在其自身发展的系统内,音乐剧是其声乐表演艺术极其重要的因素,也是音乐剧自身良性发展,取得更广泛的社会接受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演唱视角出发,对其本质进行解析,并从美学维度探讨其美学原则。
关键词:表演艺术论文题目
一、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本质与作用
众所周知,音乐剧演唱属于声乐表演艺术的一种类型,虽然它在演唱声音特征上隐含着歌剧声乐与通俗歌曲的某些声音造型特征,但和其它姊妹表演艺术一样,它的演唱表演本质同样是二度创作。只是它的声乐演唱更讲究,更具有综合性,即在表演时需要演唱者具有多样型的才能,如具有表演、演唱、舞蹈等复合型的才能。所谓二度创作是指在一度创作(音乐剧声乐作品创作系统基础上)现实成果上的再创造,但这种二度创造是能动的、灵活的。从音乐剧声乐创作的角度来看,一度创作是指歌词与音乐旋律之间的契合,这种契合因音乐剧声乐旋律所要求的个性化、独特化而难度更大。其中也包含着创作者歌词的主观意念、旋律的主观意念以及一度创作的结果。因此,对音乐剧的演唱者来言,其个人精神与高超技巧的具备以及主观理解和感受结果,是二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对于音乐剧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来讲,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在再现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精神和意图基础上,会将原作的精髓表现得更加鲜明,甚至在音乐剧声乐表演中,因为表演者自身的理解与感悟,会超出创作者本来的意图,把声乐作品中甚至是整部音乐剧的创作主题的审美倾向和美的形式体现得更加充分,使整个作品内在的艺术生命力得到全面的展示。演唱在整个音乐剧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来自表演的本质,即创造性的再现原作,从而促使音乐剧中声乐创作的发展。二是作为创作与欣赏的中间环节,为欣赏者提供审美的愉悦和享受,使审美受众接受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并且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接受能力和审美趣味2。在音乐剧表演中,演唱者作为一度创作的再现环节,在完成再现与再造的同时,也使创作者的词与曲在音乐剧演唱的实践中被众多欣赏者所检验与接受,同时,因为欣赏者审美和接受程度的反馈及演唱者在二度创造时的反馈,也使词曲创作者不断修正和促进自己的创作能力,创作出更加适合欣赏者审美趋向的作品,即音乐剧声乐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必须经过声乐表演这个环节,才能被欣赏者所把握、所接受并及时反馈给创作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地循环系统。从音乐剧欣赏角度而言,音乐剧声乐表演的过程是欣赏者感受的开端,也是把握声乐作品、接受音乐剧的唯一方式,因而演唱者必须重视与欣赏者的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倾听欣赏者的反馈意见,从而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表演能力。而作品内容的体现运用黑格尔的话,也就是:“人声在歌唱之中也说出‘话’来,‘话’就是表达一定内容的思想,所以这种音乐,作为唱出来得‘话’来看,就只能有一个任务,就是要使这个内容得到音乐的表现,而这内容,就凭它较明确的定性被音乐在它可能的范围里带进观念领域里而不再是一种模糊的情感”3。由此而见,音乐剧演唱者二度创作所展现的新的作品内涵,对欣赏者所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起到提高欣赏者审美能力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国内音乐剧接受能力的培养,当然这不仅仅是音乐剧演唱者个人的责任,这也需要恰当的适合中国戏剧土壤的戏剧音乐成分,除此以外也包括音乐剧的传播途径比如音乐剧行业主体音乐剧剧场等。
二、音乐剧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原则
音乐剧演唱归属声乐表演系统,它的二度创作的本质决定了其美学原则最终要以真实性来体现其创造性、用历史的连接性来展现其时代的人文的心理内涵并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将作品充分的表现给欣赏者。
1.真实性与创造性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音乐剧声乐表演具有二度创作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协调统一真实性与创造性两个层面,。所谓真实性,是指在音乐剧声乐表演系统中演唱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准确程度。它也体现着表演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及感悟能力。在音乐剧的演唱中,表演者不仅要了解掌握声乐表演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要把握舞蹈表演规律和戏剧表演规律,把握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剧中的声乐作品。对于音乐剧中的声乐艺术表演,其真实性就是表演者综合能力的完美体现。在音乐剧声乐表演活动中,能否“入戏”,“入戏”的程度,是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真实度再现的前提与基础4。因具有特定的人物情感活动中。如在音乐剧《猫》中,对剧中“剧院之猫”、“铁路之猫”等各种猫的性格特征、动作的把握,对剧情的了解,对剧中音乐的理为音乐剧演唱这种对作品真实度要求较高的声乐形态,如果表演者能够将各种角色的表演投入到解与把握等,才能完成和达到作品真实性要求。所谓创造性是指在音乐剧声乐表演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表演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对作品理解的升华、深化及再创造,当然,最终展示在表演者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上。如被誉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的著名演员伊莲佩姬,其演唱风格极具个性,演唱声音浑厚富有韧性,表演感情真挚、大方,其出色的具有个性的表演风格被英国国家歌剧院以及戏剧协会授予终身成就奖。著名华裔声乐教育家赵梅伯教授就声乐表演的个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个性是属于个人的,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人,这包括人的智慧、观点与表现。没有个性的艺术家永远不会有惊人的成就,所以说个性是艺术家的本钱,好的歌曲是上佳的材料,声音是工具,技巧是方法,修养是本质,而个性却是原动力,所以缺乏个性的歌者是不能行之久远的”5。由此可见,音乐剧声乐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是统一的。首先要忠实原作的作品,又要体现出表演者具有个性的理解和二度创造。
2.历史性与时代性
所谓历史性是指音乐剧声乐作品特点的历史时期和风格特征。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特征一是具有特定时代的特殊内容和形式;二是具有特定时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风格;三是具有历史延续过程中的承续性和变异性8。综观音乐剧四个发展时期,每个时期的声乐作品风格均体现着该时期的音乐形式内容、创作欣赏审美理念,并为其后期的声乐元素承续性做铺垫并给予启示。比如萌芽时期,十九世纪大众娱乐之势盛行,创作有旋律性和娱乐性的小歌剧、喜歌剧艺术;在戏剧和音乐设计上,存有与剧情不大相关而纯粹为了让歌手炫技的歌曲段落,作品缺乏深度与严谨度,演唱方式上单调,通俗性不够,欣赏者接受程度较难。随着音乐剧艺术的发展,到了成熟期,音乐剧作品的创作从时事主题转移到了一些通俗的话题上,声乐作品更加追求旋律的优美性,基本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形成了流行曲风和通俗剧情称道的欧式新音乐剧。众所周知,任何一部音乐剧的声乐作品都是一定风格流派、历史时期的产物。以科恩罗杰斯和小哈姆斯坦为代表的音乐剧古典流派,此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剧《演艺船》、《俄克拉荷马》、《音乐之声》中经典声乐作品《老人河》、《美丽的清晨》、《多来咪》、《雪绒花》;由韦伯和莱斯为代表人物的音乐剧现代流派,该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剧《猫》、《艾薇塔》中经典曲目《回忆》、《阿根廷别为我哭泣》等等。它们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并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和特征。因此,真正的音乐剧声乐表演者都应该从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开始,以便更真切地表现作品的历史风格。首先,了解到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改变音乐喜剧制作简单,主题肤浅、思想不深刻的状况,揭示出了当时美国社会人们地位不平等的历史现状,唤起了人们的良知。其次,了解到剧本的主要内容、时间、人物性格等元素。当然,对音乐剧演唱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把握历史时期和作品风格基础之上,对声乐作品进行的理解和演绎。由此可见,音乐剧声乐表演的“二度创作不是任意、自由和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所维系的一种辨证、统一关系的纽带”。6对音乐剧声乐作品的历史风格的准确把握和再现。是对音乐剧历史个性的尊重,同时,也是音乐剧中声乐作品获得明确的美学原则和社会意义的可靠性保证。然而,音乐剧声乐表演的复杂性不仅在于演员自身所承担的多样性的表演任务,更在与表演者不可能脱离自己时代的审美眼光去理解作品。这也体现出了时代所具有的特定性和不可替代性。即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剧声乐作品自身所存在的丰富性和情感性。那么,在现实中音乐剧演唱者如何在时代的立场上,尽可能完美演绎曾经是历史的作品。赵梅伯先生认为:“表演不可机械,而是需要灵魂与精神的。一个音乐家的责任是要能把过去名作的思想、意义表现在听众眼前。这位表演者不但要有天赋、技术与修养,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构成一种幻想与环境,使作品复活,有力地在听众中传播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