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场营销制度

市场营销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场营销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营销制度

市场营销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现状;问题;创新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概述

中小企业作为驱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依托世贸组织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和机会。同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监管措施以保证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以便它们能够适应市场,迅速发展。相较于综合实力更强的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有许多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和投资相对较小,对于市场变化有更强的容错性和应变能力因;同时,人力资源成本更低,管理的难度也更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因组织结构扁平,企业内部沟通便利,获取外部信息的效率和准确度也较高,使得企业目标更容易实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世界经济和市场迅猛发展,给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第一,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融资困难,究其根本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都是通过企业税后利润积累发展起来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范围狭窄,主要来源于内部融资,从企业发展源头上设置了阻碍。第二,中小企业的设备、研发能力和生产技术受到企业资金和生产规模的限制,大多十分落后,严重阻碍了其在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和发展。第三,各种原材料及相关用品价格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不断上涨,使得中小企业本就不大的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企业所承担的生存压力和负担不断加重。第四,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税收政策不断调整,出台了许多减税降费措施,但中小企业面临的税收项目仍然较多,税负较重,影响企业税后利润的积累,中小企业因无法获得资金而放弃扩大企业规模和业务发展。企业产品价格因物流运输及行政成本的连年增长而不断上升,使得企业无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若此时企业再遇经济危机或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过度竞争,企业则很难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了。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限制企业发展的一道屏障,为减少成本,中小企业为员工提供相对较低的报酬优秀人才无法引进到企业中,所招聘的员工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很难以人才为驱动促进企业发展。

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一)营销策略仅限于口头形式在当今的经济市场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制定的营销策略只是“喊口号”,并没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得到实际运用,最终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企业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得不到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企业在发展中缺乏明确的营销目标,这意味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随时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营销策略或者不断制定新营销策略,企业的发展方向总是摇摆不定,不仅浪费了企业的时间和资源,而且使企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在市场中无法抓住机会主动出击。

(二)销售具有盲目性一些中小企业在不了解企业所生产产品的消费群体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宣传。企业营销人员对于本企业产品的目标受众没有明确定位,对产品消费群体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如此盲目的销售推广消耗了企业的大量资源,但对企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没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三)认为营销就是广告和促销的结合我国中小企业大都没有完善的营销理念,对市场营销的理解只停留在简单的表层,单纯的认为市场营销就是简单的广告和促销的相加,认为广告打到位,价格降到底,产品就会热销,顾客就会蜂拥而至。而现实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大范围的广告和产品促销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销量增长,反而出现更糟糕的状况,甚至于已售出的商品出现大量退货,仓库积压大量存货,企业销售人才流失,中小企业再次面临困境。

(四)跟风效应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乏系统的营销管理知识,在市场竞争中则会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看到同行降低价格进行促销就会加入价格战,看到竞争对手投放广告进行宣传就会迅速跟进,看竞争对手引进专业人才也会马上毫不示弱的招兵买马。借鉴其他公司的先进理念和营销方式本无可厚非,但若不从本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大公司的营销策略盲目跟从,没有自己的判断,往往会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地。

三、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理念落后,缺乏市场调研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市场变化不敏感,对于新的营销理念的接受和认识存在滞后性,简单地认为推销就是营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虽然很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了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由于对营销的认识不足,仍然奉行以生产为导向的传统营销理念,过分强调产品质量好成本低产品就好,缺乏对市场的充分调查,尽管有了调查结果也没有得到企业的重视。另外,中小企业通常很重视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也很强,但对消费者的具体感受和意见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因时、因势”调整企业营销策略,致使企业陷入被动状态。

(二)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创造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晚,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手段还停留在模仿阶段,模仿一些西方先进的营销模式或直接生搬硬套其他企业的营销理论。中小企业管理者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不全面,信息来源少,开拓市场能力差,最终导致营销手段单一且落后。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自己生产品和价格方面优于竞争对手,而在广告和分销渠道方面居于劣势。“他人推荐”、“上门推销”仍然是部分中小企业惯用的营销手段,而树立品牌、组建销售网络、事件营销等手段和方式则鲜少被中小企业使用。另外,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热衷于价格竞争,虽然这种营销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消费者,但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却是不利的。

(三)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当前,中小企业在营销方面面临的最大也是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少专业的人才储备。国内外知名大公司通常都会有专门的营销团队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管理水平较低等限制,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企业管理者身兼数职或由销售人员临时组成,难以形成专业且高素质的营销团队。现阶段,企业营销人员的素质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团队建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缺乏对营销的系统认识、相对管理水平较低,因而对营销人员缺少专业的甄选过程、对销售营销团队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建设;二是由于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很难对于企业的销售营销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和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的创新分析

(一)创新营销理念,重视市场调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是市场中的主体部分,但是与市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不仅影响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且还制约着企业实际落实营销管理的能力。因此,当前中小企业应当建立科学、实际、系统的营销框架,将企业所有员工和部门串联在一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流而上。中小企业要顺应经济和市场的发展,对于市场中出现的新型营销方式和理念及时了解,如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关系营销等,并在其中定位符合自身企业特点的营销管理理念。在新环境和新形势下,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的创新是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有了它企业营销管理才能稳中发展。此外,企业想要市场营销活动能够行之有效,市场调研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企业营销管理的保障和前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企业产品的工艺技术难以形成差距,产品硬件质量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通过市场调研能让企业得到消费群体的反馈,使之能够不断的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创新营销手段,把营销方式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大数据下的网络营销应是中小企业营销管理重点关注的对象。随着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网络得到大范围普及,为企业实行网络营销做足了物质准备。与此同时,网络的便捷高效使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网络成为了中小企业营销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方面,相较于传统营销方式,网络营销传递信息的能力更加快速而准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将企业产品通过各种新媒体进行介绍、推广和宣传,及时通过受众群体的反馈对产品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企业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并找到产品真正的消费群体,且有可能迅速地达成交易,节省了许多中间环节的成本。

(三)创新营销组织企业营销战略是企业营销组织的基础,营销组织的结构规划设计应以企业营销战略为出发点。首先,中小企业的营销组织结构要符合企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切忌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营销组织团队人员在精不在多。其次,企业所跟进的营销资金并不一定要十分庞大,但要能与企业营销战略的统筹规划相配合。针对市场的有效信息,企业营销组织应该能准确及时地将其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并且能够针对社会舆情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处理。最后,高效的营销管理制度的建立也是营销组织创新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受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资金的限制,营销决策者往往是管理者兼任,没有专人对企业营销活动负责,此时,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属于相应层级管理者应做出决策的,应刚毅果决作出判断,以免错失机遇;属于全方位沟通协调后集体做出决策的,则应按照提前设定好的预案进行响应和反馈。总之,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得到发展和进步,高效而简约的组织结构是必不可少的。

五、结语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化和发展起了极大作用。市场营销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小企业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拔得头筹,必须要做好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情况,补足在市场营销管理中的短板,提升综合实力,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并不断发展。

考文文献:

[1]张婉丽.浅议中小企业的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2010(198):154-155.

市场营销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品牌策略;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022―02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及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有自身的名称和标记(校徽),从这个角度上讲高职高专院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而如何通过品牌彰显自身的竞争力,显然只有名称和标记是不够的,必须丰富品牌的内涵。从内涵上分析,可以分化出品牌所代表的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用户等六个方面的信息,而品牌最持久的内涵则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构成了品牌的实质。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打造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深化自身的品牌价值、文化和个性。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策略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品牌定位模糊,个性不明确。品牌定位是与市场定位相一致的。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塑造独特的个性,并为相关公众所认可。换句话说,品牌定位就是确定我们期望消费者如何看待我们的品牌并区别于竞争对手。品牌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是品牌建设的基础。由于教育产业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因此,要成功打造一个学校品牌,品牌定位可以说至关重要。就国内1700余所大学的整体定位来看,除了按照发展层次区分的差异较为明显,同类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之间的差异非常有限,品牌定位模糊,特色不鲜明。

2. 品牌内涵淡薄,缺乏文化支撑。品牌必须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才能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众多高职高专院校都拥有自身的品牌标志,如有特色的学校名称与校徽,但这些品牌符号所表达的文化信息却非常有限。品牌文化应该与组织的文化是高度一致的。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已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品牌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拓宽了专业设置、解决了学生就业就是品牌。在现实需求和生存压力的背景下,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专业设置实用化、市场化的现象。高职高专院校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确立一个科学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这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品牌文化是组织文化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目标公众识别一个组织文化的最普遍的角度。众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所传递的仅仅是一个识别符号,或是学校的行业背景,缺乏对学校文化的挖掘,缺少丰富的文化内涵。

3. 品牌策略单一,缺乏市场营销思想。品牌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策略必须在明确的市场营销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非营利组织营销正在蓬勃兴起的今天,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策略还缺乏一定的市场营销意识。很多学校缺乏宣传和沟通的意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后,很多学校与相关行业的联系日渐疏远;而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与当地政府、公众的联系也并不紧密,这使得学校的知名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部分学校的知名度仅限于当地知名而已,而对于新兴院校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甚至当地公众对这些学校都非常陌生,这种状况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发展策略

1. 明确品牌个性定位。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定位,就是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消费者对于高职高专教育的需求特点,给学校的教育产品确定一个明确的特色。品牌定位有利于学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某一层面的教育消费者进行营销,有利于与其他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竞争。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定位就是建立或重新塑造一个品牌形象的过程与结果。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定位是学校间智慧的较量,目的是建立自身品牌与竞争者的差异性,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教育产品创造和培养出一定的特色、富有鲜明的个性、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以区别于竞争对手,从而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和偏爱。

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定位,需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高职高专院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通过细分市场、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具体定位,创造和渲染学校的个性化特色。从成功院校的品牌定位策略看,品牌定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第一,理念定位。理念定位就是学校用自己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作为品牌的定位诉求,体现学校的内在品质。一个学校如果具有正确的办学宗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经营哲学,那么,学校采用理念定位策略就容易树立起令公众产生好感的学校形象,借此提高品牌的价值,光大品牌形象。第二,历史定位。即以办学的悠久历史建立品牌识别,突出竞争优势。人们往往对于历史悠久的院校容易产生信任感,认为它在教学质量等方面较为可靠,因而历史定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就业方向定位。该定位以学校的培养方向为诉求点,突出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特色,来获得目标学生和家长的认同。如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依托自身的行业背景和优势,突出行业和职业的针对性,可以吸引以特定行业和职业作为理想的考生和家长的兴趣。

2. 深化品牌文化内涵。一个学校的文化是这个学校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凝练。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文化决定了这个学校的制度和行为,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的核心,就有如企业理念和企业核心价值观。学校的内部文化与品牌文化的内涵必须一致,都不能脱离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都要服务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品牌文化应该与组织的文化高度一致。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所传承和积淀下来的促进组织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信念,品牌文化是组织文化最突出的表现,也是目标公众识别一个组织文化的最普遍的角度。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深化,通过独特的品牌文化内涵彰显品牌的竞争力。

3. 强化品牌策略的市场营销思想。市场营销思想的核心是以需求为中心,全面具体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市场营销的思想不仅适用于营利性组织,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同样有借鉴意义,因为任何组织都有其赖以存在的目标对象,通过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的运作可以明显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1)突出品牌的表现形式。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及品牌文化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载体可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优势专业。高等学校的发展具体来讲是以学科和专业的发展为载体,优秀的高校品牌必须依托优秀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主要在于优势的专业;这种载体可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团队。高职高专院

校的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是一个学校的标志。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名师尤其是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能够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强化学校的品牌竞争优势;这种载体也可以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校品牌的物质表现形式,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以及学生公寓的装饰装修,还是校园景观的独特设计以及校园中景点和道路的独特命名,都可以生动地体现高校的校园文化。

(2)建立和优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关系环境。公共关系是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品牌塑造和维护的重要手段。公共关系的突出作用在于,帮助组织塑造和美化自身的形象,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组织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职高专院校的品牌策略的目的也在于此。由此可见,高职高专院校公共关系环境及公共关系资源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公共关系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宣传性公关、征询性公关、交际性公关、服务性公关、社会性公关。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公共传播媒体,向社会介绍和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可以通过举办校庆等庆典活动联络与校友和地方各界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为地方相关的单位和实体提供技术与服务帮助来加强与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密切联系;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是非营利性组织,但也可以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援助地方的一些基础建设、美化社区环境、普及科普知识等。

(3)采用积极的方式扩大高职高专院校的影响力。高职高专院校品牌的实力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影响力,包括在同类学校的影响力、对相关专业的影响力和对公众的影响力。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加强与同类院校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强化在同类院校的影响力;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要时刻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相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智力成果更多地服务于相关行业,科研成果针对性强,能够很快转化为生产力,这是高职高专院校品牌实力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高职高专院校可以通过承办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各种学生和社会科研活动来扩大对公众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谢祁,高职高专院校品牌竞争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6,(1).

市场营销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黑紫米;市场价值;营销角度

黑紫米(也称紫米、黑米、黑米稻、紫色稻、黑糯米等),它是近年国际流行的“健康食品”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工业的发展,黑紫米的消费量正在逐年增加。据笔者在长沙进行的100份随机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8%以上的消费者表示只要价格合理,愿意购买。由此可见,黑紫米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本文就此探讨黑紫米的市场价值及营销角度。

1黑紫米的核心价值

1.1黑紫米的营养价值

湖南省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湖南省农科院稻米及制品检测中心对10多种黑稻品种分析:黑紫米蛋白质含量多数在10%以上,比普通白糙米平均高3个百分点。氨基酸含量除甘氨酸和缬氨酸外均显著高于普通白糙米,其中赖氨酸含量尤为突出,比普通糙米高3.0~3.5倍。黑紫米的氨基酸配比好,特别是赖氨酸和苏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色泽的稻米,组氨酸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因此,黑紫米比普通大米营养价值更高。

1.2黑紫米的安全探讨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爆发,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食品行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法商贩在销售前会将劣质米进行加工,在米中加入油类物质抛光染色,抛光后的陈米和新米在外观上相差无几。因此,需推出适宜农业生产管理的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生产记录全程进行“电子化”管理,为农产品建立透明的“身份档案”,采购方、消费者使用该系统生成的产品溯源二维码或数字编码通过互联网平台、手机终端可快速查询到相关生产信息。

2黑紫米的营销角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健康、有机、营养的黑紫米产品的需求数量、结构、形式以及需求目的等都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营养和安全是黑紫米最主要的市场价值,也是推动黑紫米市场推广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市面上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剧了特色米行业价格的波动,特色米的质量更加参差不齐。

2.1黑紫米所处的文化及历史背景

这种营销定位主要针对的细分人群为中老年人和职业人士。

黑紫米仅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有少量栽培。最大的黑紫米种植基地:云南墨江。墨江是一个北回归线穿越的县城,黑稻生长在无任何污染的哈尼胶泥梯田上,这里有独特的气候和日照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特殊意义。民间传说,墨江双胞胎出生率全球最高的原因,与当地人长期食用这种生长在北回归线(阴阳线)的黑紫米有密切关系。

黑紫米另一大种植基地——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紫鹊界梯田遍布于海拔500米至1000余米的十几个山头,起于秦汉,形成、发展于宋明,成型已有2000年的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民族历代先民共同劳动结晶,也是山地渔猎文化与稻作文化融合的历史遗存,是古梅山地域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

充分挖掘黑紫米出身地的人文和历史,不但营造了当地景观农业的氛围,而且能促进黑紫米品牌的推广,同时增加了当地农民创收。梯田的民族风情、乡村风貌、农耕文化、农果品厂、田园生活、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提供优越条件。笔者认为,结合景观营销策略,把黑紫米的形象扩张到历史和文化当中,能推动黑紫米市场的开拓。

2.2黑紫米的生命与活力

营销定位主要是针对的细分市场是全体消费者,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

紫鹊界黑紫米蛋白质含量比一般精米高出1.2%,特别是赖氨酸含量比一般精米高出许多。另外,组氨酸也被确认为儿童的必须氨基酸之一,比一般精米高,这充分说明,紫鹊界黑紫米氨基酸含量丰富,尤其适合儿童和老年人及孕妇的营养需要,因而黑紫米能呈现出一个有活力、健康向上的形象。

加强企业文化精神的建设,使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消费者体验到黑紫米企业的生命与活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呈现出良性循环的自我发展状态。这种营销角度对营销策划的领导者有一定的要求,需切合实际开展相关营销策略,否则,容易陷入俗套的营销策划中,不能达到预期的营销效果。

2.3黑紫米的药用功效

这种营销定位主要针对的细分人群为做月子的孕妇及易疲劳者和血脂偏高的身体亚健康中老年客户群体。

有研究表明,黑紫米中核黄素、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白糙米;黑紫米种皮中含有强心甙等药物成分。综上所述,黑紫米具有良好的营养药用价值。黑紫米又称“月子米”。孕妇产后气血大耗,为避免身体气血两虚,头晕眼花、出虚汗等症状,黑紫米有利于孕妇调节身体。

黑紫米不仅蛋白质的含量相当高,必需氨基酸齐全,还含有大量的天然黑紫米色素、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特别是富含铁、硒、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也有补气补血养颜、健脾益胃、促进食欲的特殊功效。与此同时,黑紫米的膳食纤维含量十分丰富,能够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有助预防冠状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脏病。因此,黑紫米适合身体亚健康中老年客户群体。

2.4黑紫米的美容养颜功效

这种营销定位主要针对的细分人群为白领及对生活有一定要求的女性消费者群体。

黑紫米的颜色之所以与其他米不同,主要是因为它外部的皮层中含有花青素类色素,这种色素本身有很强的抗衰老的作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米的颜色越深,则表皮色素的抗衰老效果越强,紫黑米色素的作用在各做特色米中算是较强的。此外,这类色素中还富含黄酮类活性物质,是白米的五倍之多,对预防动脉硬化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黑紫米具有能协调蛋白质代谢、提高免疫系统功能并保护大脑正常智力活性、防癌、抗衰而令人延年益寿的维生素E。因此,黑紫米能预防面色晃白,缺乏血色,口唇色淡,皮肤干枯等不健康症状。

2.5其他

以上四个营销角度主要是针对终端消者,然而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从而使消费者的消费结构、消费观念,以及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黑紫米市场不仅仅只将目标客户群定位于普通消费者,而是应该结合多种不同情况来与一些力争打造生态、安全品牌的餐饮企业、餐厅合作,使黑紫米成为双方的盈利产品,也能开发出黑紫米的又一营销潜力。

3 结语

在社会网络全面发展的今天,企业在发展前期可以以网络作为销售平台,并结合农产品生产溯源追溯机制保障黑紫米的安全性,从而促进黑紫米市场的开拓以及扩大紫黑米品牌的影响力度。企业发展景观营销策略,把黑紫米的形象扩张到历史和文化当中,这也有利于黑紫米市场价值的实现。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充分发挥黑紫米的市场价值之余,再辅之以独具特色的营销角度来进行黑紫米的推广,定能使消费者对黑紫米产品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以及黑紫米市场的开拓。

参考文献:

[1]王旭、生、季长波.黑紫米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8

[2]胡杨.冬季补血调养佳品——黑紫米[J].康复,2011(1):38-39.

[3]樊忠涛.乡村旅游的异化与回归分析[F].南方农业学报,2013(1):181-184.

市场营销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市场营销 消费心理学 教学研究

1 前言

我国自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大形势,我国人才市场对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和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各个高职院校都必须切实结合实际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尝试,以应对当前迫切的形势。所以在《消费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课本中的知识真正应用到营销之中,提出易于付诸于实际的教学方案。

《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都会产生情绪以及心理上的波动,这中心理上的波动以及变化就会影响着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行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以及大量的数据显示,这种消费心理和行为是有规律的。而《消费心理学》研究这种规律的一门学科。如果想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学会学懂《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只有掌握了它,才能在平时的营销中掌握消费规律做好市场营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为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1]。

因此,我们在教授消费心理学过程中应该着重提高营销能力,更加注重实践。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2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消费心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也是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掌握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必须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毕业后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必不可少的核心专业素质[2]。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对于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消费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心理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的营销中的问题,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规律组织营销活动。但是从目前的教育水平教学实践以及毕业后学生学以致用的程度来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能很好地实现,距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要求还有一些差距。

2.1缺乏专业的教学师资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职院校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有专业性教授《消费心理学》课程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相关的专业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向学生们传授相关的知识。但是目前的情况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消费心理学》的任课教师缺乏知识积累,专业背景单一,并且缺乏实践经验,从而在教授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这极大影响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及效果。

2.2教材选用不当,教学内容单一,设计不合理

现阶段《消费心理学》教材编写体系中普遍比较落后,虽然意识到已经很落后了,但是并没有积极的创新编译新型的适应当今高职教学的教材体系,而是像原来一样,将心理学知识和营销知识两部分独立,教材理论知识较多,实践部分较少。更多是偏重于理论演绎,根本不适合用于高职层次的教学需要,课程中只附有少量的练习题,只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过的课程,缺乏实践训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消费心理学》的方法与方式上,并没有极创新的方法,也不去积极创新,还是采用传统灌鸭式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枯燥无味,让学生们根本就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提高自己的能力了。过分地强调理论的传授,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实践性特别强的《消费心理学》。

2.3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课程是核心课程的有力补充,但是在实际的运用当中,我们却只注重了理论的重要性,很少重视甚至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课本上以及老师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只是在课本上学习,真正走入市场,走入社会的时候,颇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总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能灵活地应用。或者在有的时候不能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都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表现。

3 提高消费心理学和营销能力关联度的教学策略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整个专业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必须要和消费心理学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必须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手段为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

3.1紧抓课堂实训教学环节

实训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基本前提。实训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之后,要基于理论课程进行相关的实训教学环节。既根据理论课程学习的内容,组织进行和理论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训课程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理论学习内容,对专业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可以通过案例、课堂讨论、现场演练等方式,实现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的完美对接,让学生们在生动的课程中学会分析思考问题、掌握实际操作。

3.1.1通过典型案例讨论提升课程学习的理性认识

老师不能仅仅将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以一种现实的书面描述方式呈现,还要让学生们组成小组对案例情景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受,充分感受自己作为营销者和消费者,以当事人的身份探寻事情的经过,运用课堂学习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理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分组,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阐述本组同学对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学生通过自己与别人的互动讨论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更深的感悟,使市场营销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1.2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增强课程学习的参与感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属于巩固性学习内容,是增强对学习内容认识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设置一个有效的主题,然后根据主题确定一个模拟市场、模拟环境,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角色,之后进行演练,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作为不同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变化。最后,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对自我做一个评价,讲述一下自己的心理变化,请其他同学则对其表现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中提高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了解学习,学会学习,喜欢学习的热情。

3.1.3游戏体验激发吸引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游戏体验教学就是把学生将来从来营销工作应具备的能力通过设计相关的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做游戏中边玩边学,有所感悟。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用心去做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设计 “蒙眼作画”的游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理解单向交流方式与双向交流方式的不同效果,充分意识到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处理和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取得更好的结果。这些都是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提高学生市场营销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

3.2注重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实践教学是对提高消费心理学和营销能力的补充。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走入社会,接触市场营销的方方面面,从而了解、认识市场营销。社会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侧重于认识实习、市场调研、策划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专业实践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营销这个职业,让学生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这样学生对营销的职业生涯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才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才会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实地观察并且进行调查的实践教学可以丰富课程学习的感性认识。观察法是消费者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深刻了解任何产品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购买和使用产品过程中对消费者进行观察[4]。营销人员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有不同需要的人可能选择同样的目标来寻求满足,有相同需要的人可能通过不同目标寻求满足[5]。这些我们必须通过实地的观察才会发现。所以,教师在课后闲暇的时间应该多组织学生去一些大型的商业场所去观察消费者购买活动,也可以通过问询等方式向营业人员了解各种资讯和信息。还可以利用一定的课下时间,让同学们走入到社会中,到各个商城或者营业场所进行实习,将专业课程学习中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不断加深对社会、对营销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营销能力和业务水平。

4 结语

研究消费心理学对于提高市场营销能力非常必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一定要提高消费心理学与营销能力的关联度。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在教授消费心理学中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实训环节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来提高消费心理学和营销能力的关联度,使学生通过消费心理学的学习提高营销素养与营销能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合格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敏.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31,341.

[2]李国建.市场营销基础[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8-69.

市场营销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搜寻与匹配;社会保障制度;劳动就业市场

一、相关理论

搜寻理论认为人们对信息搜寻需要付出成本,搜寻是决策者将样本空间中的选择对象转变成选择空间中选择对象的活动。该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应用统一了人们对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基础。求职者与劳务需求者双方掌握的相关信息的不对称,双方的信息差异导致雇主与工人不能很快匹配,从而引发了所谓的“摩擦”,也就是买家与卖家遥相呼应,交易却没有达成。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匹配存在的问题

(一)匹配现状。

一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管理混乱,服务水平较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务匹配问题,只是为劳务匹配提供一个简单的场所,市场机制对劳动力供需匹配能力比较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搜寻与匹配效率。当劳动力市场匹配中劳动者与劳务需求者的要求相吻合时,匹配成功率才较高,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岗位对其知识技能的要求存在结构性错位,导致我国劳动力配置效率低。我国现有技术工人中,初级与中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较高,而高级技术工人比例很低,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严重不符,岗位空缺与求职者人数比率较大,即工厂所需与求职者需求都无法满足,导致二者匹配效率低。二是就业结构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第三产业迅速增长,但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求职者也越来越多,超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使得岗位与就业人数产生了严重冲突。三是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完善,由于存在企业和工厂随意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使得技能水平低的求职都集中在这样的市场中,求职者越来越多,就会加剧这种低效率的匹配。

(二)失业现状。

一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917万,2013年为926万,到2014年9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平稳,为4.1%左右。二是总量矛盾,结构矛盾与素质矛盾并存,失业人口总量大。随着城镇化建设,农村失地农民增多,使得农业人口失业比重增大;同时,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术相对较低,这样就使得多重矛盾并存。三是经济高增长与城镇高失业并存。按照传统的经济理论,经济增长高低与失业率高低存在着替代关系,即高增长往往与低失业相伴,低增长常常与高失业为邻。我国近年来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在当今世界上少见。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发展的空间,然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人才作为支持,但我国高技术人才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使得这种矛盾日益激化。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低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影响。

传统观点认为劳务提供者与劳务需求者之间存在地位不平等,即劳务提供者处于弱势地位,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非平等因素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二)体制因素。

主要是户籍制度的存在导致区域性分割出现,造成劳动力流通的障碍,我国城乡二元制会造成城乡的制度分化,主要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化,进一步对劳动力进行分割。

(三)信息障碍。

就业信息不对称,导致就业者和劳务需求者地位不平等。由于一系列原因,就业者掌握的信息如工资待遇、工种、职位的具体需求等不全面,就业者在搜寻信息中处于劣势地位,信息涉及的方面少,信息来源的地域覆盖面小,网络化程度低,使得市场体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保障相关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影响

(一)失业保障与救济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的影响。

失业保险既要保障失业人群不会因失业引起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引起劳动力无法修复,更要包含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使失业者更快找到新工作。从效率角度分析,失业保险救济时间过长,会降低对失业人员找工作的激励,即过长的失业保险救济会产生一种道德风险,当失业者知道自己有较长的保障期限时,便不会急于摆脱失业的状态。甚至可能出现在用工高峰期时不积极就业而以失业保险为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欧洲比较普遍。最低工资是一种价格下限,但是其消极作用也较明显,一是影响自由市场的运作;二是弱势群体或将被牺牲,因为受最低工资的影响,雇主会选择身体健全以及技术较高的工人,无形中减少了弱势群体在劳动市场的生存空间与流动,低端技术人才失业人口增多,匹配效率低下。

(二)社会保障统筹层次的影响。

由于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社会保障账户的统筹还停留在小范围的地区,还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其保障水平与机制没有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这就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力匹配效率。

五、提高劳动力匹配效率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的作用。

从市场角度出发,取消较大的工资差异和劳务提供者的就业进入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降低因户籍制度给劳动力自由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劳动者因城市与农村户口差异导致的就业与社会福利差异,统一采用居民户口,打破城乡传统劳务流动壁垒,促进城市场与农村劳动力二者市场融合,提高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二)做好职业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许多具备就业能力的求职者不能在第一时间与理想的岗位相匹配,而存在职位空缺的企业也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求职者,这无疑增加了双方的搜寻成本,延长了搜寻时间。建立全国性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打破地区分割,并对就业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储存、更新,促进劳动者的合理有序高效流动。

(三)当地政府与组织做好劳动力培训和职业介绍。

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与用人单位招不到劳动力问题,需要当地政府与相关人力资源单位做好相应措施,既要增加劳动者的供应数量,要提高供应的质量,又要做好职业培训,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度,并对再就业者实施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完善失业保障法律法规的建设。

单纯依靠市场手段完善劳务市场,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制度保障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既能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保证劳务提供者与需求者很快匹配,又达到理想匹配的质量,通过失业保障和失业救济,保证了劳动力工作的连续性,从而提高劳动力匹配效率。

【参考文献】

[1]谢丽惠,程序.论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9,27:23~24

[2]刘明彦,白佳.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搜寻与匹配理论[J].银行家,2010,11

[3]刘兰.西方失业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启示[J].经济纵横,2004,1

[4]姜弈华.户籍改革与农业人口转移[J].现代经济探讨,2003,11

[5]高谋洲.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障碍及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