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安全工作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师资力量不足
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一些地区的本科录取率超过了40%,甚至更高。但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存在生师比过高、缺乏大师、教师来源单一且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这在一些省属本科院校的新办专业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比如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2004年开始正式招生,到目前为止全职专业教师才有10人,而安全工程系每年有毕业生120人左右,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教师都承担了一定的科研任务或者在职攻读学位,造成指导教师相对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指导深度不够,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学生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校园学生的学习风气普遍下滑,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加之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片面追求利益、不尊重人才和知识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学习热情下降,这在毕业班的学生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如有的学生已经签了就业协议,认为所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与将来从事的职业关系不大;有的学生忙于升学的事情(如硕士研究生复试)或者准备各级公务员考试或者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考取驾照等等,心思根本没有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也有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很简单,答辩前几周通过东拼西凑就能完成,对于指导教师的要求和进度安排不以为然。
3.教学资源不足
从严格意义上讲,指导教师也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教学资源,但是在本文中把师资单独列出来进行讨论。除此之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还需要专用教室、良好的图书资源和网络数据库、本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条件(包括学生计算机机房)等教学资源。目前,除了艺术设计类等少数几个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没有专用教室,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宿舍中利用电脑完成。学校的中文文献和数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数字资源的下载有IP地址的限制,而外文文献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大多数只能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简单的测试,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开展得很少。
4.过程监控不严
虽然学校和学院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制定了很多规定,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按照比例抽出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对上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等。但是学校毕业生众多,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期间主要由指导教师负责,而指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程度也相差甚远,使得在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诸多环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
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再加上部分学生综合素质较差、自学能力较低,对学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写作能力均较薄弱,导致很难做出好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格式不符合南华大学的要求,排版问题比较突出。
(2)选题不合理,抄袭现象比较普遍。毕业设计(论文)从形式上做到了一人一题,但是内容上很多是雷同的,比如安全评价方面的;而根据历年的资料进行统计,设计占的比重偏低(30%左右),而论文占的比重偏高(70%左右);结合工程实际和教师课题的较少,自选课题占的比例过大。
(3)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情况不理想。大部分毕业生的答辩PPT制作质量比较低劣,答辩过程叙述不清楚,回答问题情况不理想。
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
1.扩大指导教师队伍
要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教师是关键。针对安全工程系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积极调动学校、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的力量。比如每年将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安排给其他学院和本学院其他系的教师,一方面体现了安全工程的学科交叉属性,另一方面也减轻了安全工程系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效果较好。
(2)积极引进教师。安全工程系自2011年开始积极从其他院校和本校的研究生中招聘引进青年教师。2011年引进2名硕士,2012年引进1名硕士,2013年引进2名博士,计划2014年继续引进2名博士。
(3)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积极培养年轻教师。按照学校的规定,只有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而新进的硕士要2~3年才能获得讲师职称。安全工程系通过指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者博士学位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每年协助其指导教师负责一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这一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2.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1)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动员。在每一届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集毕业生进行动员,系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并宣布相关的纪律和要求。
(2)召集指导教师开会,明确指导教师的责任,指导教师在日常的指导工作中要反复和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
(3)对极少数不认真的学生给予延期答辩,延期答辩不通过的,和下一届毕业生一起答辩。
(4)对毕业生请假进行严格审批和控制。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请假的,必须经指导教师、学工室辅导员教师和主管院领导的审批,而且对请假的时间跨度进行严格控制。总之,采取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惩戒为辅的手段,引导毕业班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3.努力改善和补充教学资源
(1)不断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利用财政部的专项资金,积极购买了部分先进的大型仪器,比如从美国原装进口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等。
(2)积极建设本科生的计算机房。通过学院的努力,新建了可以同时容纳30人上机的计算机房,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可以申请使用。
(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如果需要下载外文电子文献,可以先收集好所需文献的名称,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收集和下载全文,再返回给学生。
(4)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一方面鼓励保研到外校的学生在将来的硕士阶段指导教师处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学校先后有保研的学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毕业论文,效果很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4.加强过程监控
(1)建立指导教师QQ群,系主任事先将学校、学院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格式等相关要求在共享中,其他教师可以自由下载和学习。
(2)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开题工作的指导。下达任务书之后的四周之内,要求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和英文文献的翻译,并且要制作开题报告PPT,然后参加安全工程系组织的答辩,只有答辩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否则要求重新选题或者重写开题报告。
(3)要求每一位指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QQ群,并且开通飞信,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学生的动态。
(4)认真组织中期检查。每年的4月安全工程系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中期检查,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学生已完成部分的电子稿、毕业设计(论文)原始资料(含电子稿)等。
(5)答辩前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复制比检测,要求所有参加答辩的学生都要进行检测,对复制比过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合格才能参加答辩。
(6)严格答辩过程管理。在正式答辩前组织学生参加预答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指导教师的评价、评阅教师的评价和答辩表现综合确定。
(7)对相关材料及时进行归档。包括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电子稿、复制比检测证明、毕业设计(论文)记录本和原始资料,指导教师的工作记录本,评阅和答辩相关材料等。
三、改革取得的初步效果
第一,建立了适合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整套管理制度,格式更加规范。从2011届和2012届的毕业设计(论文)来看,格式不合格的非常少见。
第二,选题更加多样化。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大安全”的选题思想,这就使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形式更加多样化,放宽选题范围,题目只要是结合本专业知识和具体的工程实践均可进行,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题目。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其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三,由于在答辩前,要求学生进行复制比检测,抄袭的现象有所遏制。
第四,青年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论文),他们工作有激情,有一些新的想法,认真负责,对提高设计和论文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第五,在正式答辩前进行预答辩,预答辩中指导教师提出了较多的修改意见,因此正式答辩的PPT的质量、毕业设计(论文)纸质稿质量、学生的介绍和回答问题情况都有较大提高。
第六,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有所加强,指导方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之间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如手机、飞信、E-mail、QQ群等联系方式进行随时沟通。根据大部分毕业生是利用电脑在宿舍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一实际情况,有的指导教师直接到学生宿舍进行集中辅导,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七,随着安全工程系承担的科研课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跟随指导教师参与部分科研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客观上实现了科研实践支持教学的目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前参与了省级或者校级的学生创新课题,在毕业论文阶段时适当进行加深,这些学生的论文质量往往比较好,提高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体质量。
第八,随着安全工程系实验仪器设备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借助于实验设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或者是采用商业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实验研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九,毕业设计(论文)的归档资料越来越规范。安全工程系设立了教学秘书,由青年教师担任,专门负责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其原始资料等的电子版刻录成光盘永久保存。
四、结论与建议
1.1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
除了进一步考取研究生深造外,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是到各类型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安全管理及相关工作。由于各学校行业背景不同,安全工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也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主要分布在矿山、石油开采、化工生产、建筑施工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范围相对较广。本科教育的培养类型主要包括:学术性本科教育类型、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职业实用本科教育类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主要定位于专业性本科教育类型。这种本科教育主要作为最终学历教育进行,也考虑后续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运用高深知识进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训练,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结合目前社会需求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基础条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在安全工程专业下又分设劳动安全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等3个方向。其中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两方面基础理论,具备事故伤亡损失和健康危害预防与控制基本技能,熟悉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应用型人才。着力培养能够将职业健康危害的医学机理与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工程控制及个体防护手段有机结合的职业卫生专业人才。
1.2对安全工程(职业卫生)人才培养的阶段划分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而对职业卫生的管理也逐渐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做好一名合格的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仅需扎实的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而且要具有过硬的与本企业生产过程相应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技能。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学生4年的培养方案可划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业实训2个阶段。因此,可将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同样设置成2个阶段。其中,校内学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打下一个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其学习并熟练掌握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通过校内的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由学校负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程的选择以满足基本的学分要求,一般通过3年时间完成;而企业实训阶段主要由企业为主导,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行到企业从事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过程中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相应的实训方案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要求,在实训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与安全技术,参与企业安全管理实践,促使学生将前3年所学到的理论分析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安全管理方式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促使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3+1”培养方案的设想
2.1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3+1”培养方案是“卓越计划”提出的一种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3+1”培养方案,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联合培训人才,本科4年时间里前3年进行专业基础及技能教育,最后1年根据行业生产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实训实践。培养方案由企业和高校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制定,重在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相关技术的全面了解。在实训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教学,指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及方法的“实操性”,增强企业安全管理的经验。
2.2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优化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与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职业病危害辨识与控制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从事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工程设计、管理、教育培训、监察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内已加入“卓越计划”的安全工程专业相关院校的培养方案制订经验,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职业卫生方向)的师资力量及实验、实践条件设计具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课程体系设置为数学和自然科学类、人文和社会科学类、通用技术基础类、高级专业技术类、企业实践学习类5个课程体系模块。通过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职业卫生类课程的基础能力,并依托职业卫生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现场测试等实践机会,全面培养学生扎实的数、理、化、力学、职业病预防医学等基础理论能力、以及企业生产管理过程所必需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行在企业现场授课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考虑了企业各生产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事故灾难预防及应急工作的需要,设置了跨学科选修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多行业的灾害防控能力,以满足各类型企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
3导师负责制培养模式的构想
为了确保“卓越计划”中对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要求,高校应针对学生“3+1”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为学生个体(分组)配备2-3名导师,导师应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及实训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相关人员构成。“双师型”教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使其在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4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在为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指派导师过程中应侧重选择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的高校“双师型”教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专业(职业卫生方向)所安排的企业实践学习可划分为工程项目设计、实际操作技能锻炼、现场实践等3方面内容。作为学生导师,“双师型”教师应全程参与到学生培养方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去,全面落实导师负责制。
3.1高校导师的条件
作为“卓越计划”的导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外,更重要的是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目前国内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基本满足学生导师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成为“卓越计划”导师应至少具备以下3方面素质及技能:(1)应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科研及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2)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所属行业发展动态,熟知本行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掌握行业发展变化,能够对本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具备较为成熟的社会沟通、交往、组织和协调能力,与行业企业有着广泛的交流,从事过一定数量的服务于行业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
3.2指导方法
“双师型教师”作为导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特征等对学生大学4年学习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尤其在工程实践、实训阶段应重点把握学生进行工程项目的选题、深度、质量等3方面要素。其中在项目选题时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参考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知识结构及内容,并在学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结合实训企业的基本生产特征,确定恰当的工程实训项目的工作任务及内容。另外,学生实训项目的任务及内容应有一定的深度,体现在实训工作量、工作内容复杂程度以与企业生产符合度等方面。实训工作量应既能保证学生实训工作时间安全充实,同时保证学生有时间对工作任务及实现方法进行深入思考、合理计划,而不是将所有时间用于赶进度而忽视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因此,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联合培养实习生的过程中要定期沟通交流,确保学生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当出现与工作安排不符合时应及时进行调整,避免出现前松后紧的情况。为了确定实训质量,导师应在项目选题阶段明确项目完成验收的量化指标,并明确阶段性工作任务成果指标要求。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阶段性工作成果,导师对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完成质量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作为学生最终实训成绩的判定依据。
3.3实践训练
企业类型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导师应优先选择那么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代表国内生产水平的行业领先企业。同时,高校导师应与该企业相关部门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项目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企业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对学生的实训效果进行全程把关与监督。在设置学生实训任务内容时应从专业培养方向与企业生产实际2方面着手,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制订学生实训的总体任务及阶段性成果要求。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除了完成实训所要求的任务外,最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为了达到较高标准的工程实践类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高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应自毕业论文选题、任务书的下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以至论文答辩等阶段进行跟踪指导,相互沟通交流确保论文工作达到“卓越计划”对工程类人才培养的标准。
4结论
一、以学习为平台,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履职水平。认真学习上级讲话和文件精神,向老领导及同行学习,不断提高了理论水平,进一步明确了前进方向,增加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和力量。
二、以党建工作为抓手,发挥了支部和党员先锋作用。引领各支部继续推进四项工程,规范五种行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了“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建立了党员台账。创新工作方式,开展了党员“一帮三”活动,即一个党员联系一位在职教师,联系一位退休教师,联系一位困难学生。做到“四个一”,一周一个电话,一月一次谈心,一季一次探望,一年一次慰问。支部党员接地气的工作,展现了党员的新风貌,塑造了党员新形象,增强了教育发展正能量。
三、以队伍建设为平台,师德师风展现新风貌。基地学校制定了《师德师风十条禁令》,开展同职级岗位练兵比武,响亮提出“在岗位敬业为事业奉献”。不折不扣完成县局下达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一年过去了,教师职业行为进一步规范,职业幸福感进一步提升,老师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得到彰显。家长、社会对教育满意度大幅提高。在镇行风测评中很满意率达到100%。
四、以制度管人,用事业留人。作为主管人事的副校长,深知公正公平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凡涉及人事调整,职务晋升,评优评模,他都坚持按制度办事,凭实绩用人,但在现实中,还需要更多的人文管理因素,一年来,他走访教师62人次,召开座谈会8次,了解老师们的意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心他们的疾苦,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形成了以“育人为目标,质量为核心”团结奋斗的和谐局面。
五、以安全工作为底线,确保了域内平安稳定。确立了安全无事故目标,建立安全工作网络,签订安全工作责任,实行安全工作考核。全期督查校园安全、食品安全、校车安全近50次。安全工作中,他的做法是工作负责制,领导督查制,结果通报制,措施得力,工作过细,一年中域内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中图类分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2009 年硕士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开始将应届本科生纳入应用型硕士的招生范围。[1-2]。2010 年 4 月 26 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函[2010]1 号》,提出了引导不同类型研究生合理定位,支持部分高校先行试点,选择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各 30 所左右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内各工科院校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减少学术型硕士,在五年内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要达到 1∶1[3-5]。2011 年,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所需,根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的原则,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学校,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6]。这一系列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意义深远。然而,在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上,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明确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不足
1.1培养定位不明确[7]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相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这些思路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比如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有些院校聘请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但是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再如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在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还有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仅仅局限于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差不多。
1.2准入制度不完善[8]
目前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院校招生定位不明确,混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多的借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过分强调笔试而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不重视,没有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另外,许多培养单位盲目追求招生数量,不认真进行审核,不重视复试的作用,复试流于形式,不符合要求的人挤占名额,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1.3学位论文质量不高[8-9]
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研讨、案例、实践观摩等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了“学术化”的不良倾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不利于其学习。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普遍不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还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选题缺乏针对性,偏向于学术性而缺乏实践性,创新力不够,不能联系实际等。据统计,近半数以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符合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2 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的区别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基础理论要求比较高,学生的研究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深入实践的同时加强实验室实验研究,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多数要求运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实验,探索研究对象的内在机理和内在规律,建立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从而达到项目的研究目的[10]。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培养模式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的环境不相适应,由于办学定位脱离实际需求,一些企业或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一些硕士毕业生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难以发挥作用。主要问题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强调培养具有“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有较强的针对性,尽可能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更多的投入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求创新,培养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协调能力,毕业后可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处在高速发展期,对专业硕士需求量很大,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特定行业需求的专业硕士是摆在工科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3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河南工程学院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结合我国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人才需求状况,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以服务煤炭行业为主,其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煤炭特色。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必须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因此,在生源组织、主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论文设计要求、教学方法改革、导师配备形式等方面也必须适应煤炭特色[11]。
3.1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办学定位原则
3.1.1注重特色原则
煤炭行业是一个环境特殊的高危行业,存在大量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事故频发。灾害的预防与控制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需要特殊技术装备、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又不同于其它行业,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必须坚持安全科学,突出煤炭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煤矿安全生产和灾害治理能力。
3.1.2产学研结合原则
学生要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管理好煤矿企业,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或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深入煤矿生产实践,结合煤矿实际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展工程项目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获取“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
3.1.3工程创新原则
我国煤矿开采条件差,基础装备水平低,灾害事故多发,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内在规律还没有完全揭示,有待于在工程实践中去探索,煤矿开采的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使我国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3.2 课程设置
在生源组织方面强调以现场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具备本科或同等学历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矿业类主体专业应届本科或同等学历者为辅,主干课程根据煤矿生产实际需要设置,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强化工程过程训练。学生从实践中来,经过短期理论学习(8个月左右),直接参与煤矿建设工程、技改工程和安全工程实践(16个月左右),通过工程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答辩,毕业后再回到煤矿生产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实践-理论-实践-再实践”的产学研发展之路。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强调工程创新,这种创新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中磨练得来的,因此,培养方案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主干课程的设置采用动态化管理,根据煤矿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增减调整。
3.3 强化企业导师、推进双重导师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双重导师制”,专职导师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中遴选,兼职导师由学生实践矿井单位的兼职教授中遴选。学生在校期间以专职教师授课为主,根据需要聘请知名技术专家到校讲学,强调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12]。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开始为学生选择煤矿安全工程项目和实践单位,学生也可以提前与项目接触。学生深入实践之后直接参与实际安全工程项目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施工”,通过一个工程循环的实践,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3.4 论文选题
学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煤矿生产实践,与煤矿安全工程项目配套进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程创新和解决煤矿面临的技术难题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和技术发展要求,学生选题有以下几个方向:
3.4.1矿井通风与瓦斯防治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受煤与瓦斯突出威胁越来越严重,高突矿井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越来越高,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瓦斯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瓦斯赋存与涌出规律勘察工程、瓦斯区域预测及瓦斯地质勘察工程、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程、瓦斯监测监控工程、瓦斯抽采技术工程、矿井通风控制与调节工程等。
3.4.2矿井水灾防治
水灾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水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高压突水、老空区积水、断层溶洞突水等是煤矿防治水工作重大技术难题。防治水工程主要包括矿井水害动态监测与管理工程、水文地质规律探索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物探与钻探工程、华北型井田底板水注浆加固工程、各种类型突水的快速注浆封堵工程、重大突发性水灾事故的抢险救援等。
3.4.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随着开采强度、深度的增加,井下巷道、采场和硐室所承受的矿山压力越来越大,巷道支护越来越困难,一些深部开采的矿井冲击地压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给矿山压力分析与控制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部分矿区软岩巷道变形和冲击地压危害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制约因素,探索深部矿压分布规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等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3.5 培养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证学生产学研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工程学院将依托河南煤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郑煤集团三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三个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创造条件,同时为学生就业、学以致用提供机会。
4 结语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快速发展。目前的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年的积累不断完善,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阳春,王富荣,李瑨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3]魏国营,贾天让.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电力江教育,2012,(26):18.
[4]胡娟. 煤炭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煤炭经济研究,2010,30( 9) : 96-98.
[5]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7) : 142-144.
[6]陈 伟,杜世章,游章强. 地方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3-147.
[7]肖鸿,彭宏,张延宗,邓仕槐.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45-46.
[8] 赵岩.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3-125.
[9] 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142-144.
[10] 曹俊杰,盛科荣. 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8.
[11] 李发炜,吴发超,刘正宏. 煤炭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2):30.
【关键词】农业安全安全工程课程建设
随着农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农业安全生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农业安全导向下,农业院校也应当设置并完善安全工程专业,优化其课程设置,为新农村的建设,为新农业的发展培养一批既懂得农业知识,又了解安全管理的基层管理人员。
一、新时期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安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部分。从实际来看,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实践的指导,只有拥有丰富的、稳固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从事实践活动。安全工程专业在理论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内容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安全管理》以及《安全系统工程》等。而在农业院校,为了突出其办学特色,在理论课程中还开设了《农业安全生产》、《农业防火减灾》、《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等。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与实践课程的设置
同比理论课程向比较而言,实践课程更加的具有直观性、综合性的特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在农业院校中,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开设了较多课程,例如化工安全工程实验、环境工程实验、农民产品安全检测实验以及与农业生产安全、农业环境安全、化工安全等理论课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直接的理解理论知识,进而更加的熟练的掌握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实践能力,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他们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安全工程专业主要设置了《化工安全》、《环境与生态安全》、《农业安全生产与管理》等课程。另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顺利的开展实践活动,学校还建立了与农业安全特色相符合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设立,不仅仅为学生找到了实践的平台,更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熟能生巧。
二、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
(一)模块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包括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化工安全检测实验、健康实验、安全工程基础实验等。开放实验教学主要指的是实验空间相对较大的实验,主要内容包括:防排烟实验、火灾报警实验以及建筑灭火实验等等。另外,还包括针对农产品安全监测而进行的大型仪器操作实验。这些大型仪器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通过这些开放性实验以及对大型实验仪器操作技能的培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还将安全理念延伸至了农业实践领域。不仅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农业安全导向下安全工程课程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不宜实际操作,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建立仿真实验室,通过虚拟来完成实验项目。这样不仅仅可以使学生在感官上对于危险实验有着清楚的认知,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例如地震模拟实验、重大危险源监控仿真实验等。
(二)讲学结合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改革选题模式。任务书的设计应当多样化,不仅仅包括采用安全工程专业的优秀毕业设计形成的任务书题库,可以结合实际的案例形成新的任务书,这样可以是传统的模仿型任务书变为思考型。第二,改变传统的设计组织形式。传统的设计是由学生单个人来完成的,可以将其改为2-3个人为一个小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分组,要尽可能的平衡不同基础的学生。第三,改革互动方式。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以及新兴社交软件,例如微信、微博、QQ等,同时还建立课程设计与毕业论文设计的交流网站。在网站中可以将理念优秀设计、资料、相关参数等集中存放,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资料的查询。还应当设置答疑专栏,学生可以进行提问,其他人可以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在此进行指导,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其次,建立农业安全人才培养基地。换言之就是建立在农业安全导向下的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学生实习的需求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申请或者是国家各类相关的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相比独立的环境,并完善相关设施设备,保证其实践可以顺利的进行。
三、农业安全导向下安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探究
(一)努力加强校内实践资源建设,塑造学生的专业精神
安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保证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学校应当加强校内的实践资源建设,例如加大具有农业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立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档案。学校方面应当树立大实验室的观念,充分的利用校内的实践资源。
(二)加快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安全农业导向下,高校应当建立与农产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以及农机使用安全相符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要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同社会上各个企业与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通过实习,学生才能够学以致用,同时也可以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的弥补。这样才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积极利用科研促进教学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当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一个平台,该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从项目的确立,资料的搜集以及申请、研究、论文的撰写等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这样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创新能力。其次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积极的鼓励学生以及教学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农业生产与农业环境安全的科研项目较多,教师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子课题,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立项、数据的收集以及报告的撰写。这样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