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科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习者个人特征因素的影响一些较难或无法改变的个性特征,缓慢持久地影响着远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们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经济压力较大,身体欠佳等问题。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各方面的支持,很难有成功的学习。学习者的教育背景、心理背景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效果。我国远程学习者的集体观念比较强,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太适应远程教育方式。他们大部分是在职成人,面临着角色转换,容易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吃力。学习者当中的大部分希望通过远程教育改变现状,学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如果学习的难度超出他们的心理预期,且文凭不是特别必需,或者有其他更容易获取文凭的途径,他们就会选择辍学。
1.2学校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师、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网络课程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教师的远程教学的教学技能,教学模式、对远程教育的态度和热情等,直接影响教师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远程教育中的教师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远程教育中的教师除了需要有较好的面授技巧外,还需具备在线教学的技能、网上课程设计的技能。但是调查中发现学员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很多教师只是将传统的讲授生硬地搬到远程教学中,缺乏与学员的互动等,其远程教学技巧明显欠缺。如果远程教育缺乏对学员的持续关心和支持,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导致学员流失。同时,许多网络课程未考虑学习者的个人特征,没有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清晰程度、难易程度等缺乏远程教学策略的运用和必要的学习指导,以致影响了学习者对远程教育的态度。
1.3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师生交流的频率、广度及深度都还达不到理想状态,学习者得不到同步的感受。同时,远程学习者的学历得不到社会广泛的认可,使学员失去学习热情,失去重要的外部激励机制,从而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2远程教育辅导策略
2.1导学策略在学习初期,教师要把课程平台的特点、功能和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员,督促学员认真学习课程指南,留下联系方式,方便及时解决学员的疑难问题。教师还要把课程最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措施(答案)提供给学员。教师应提供学习进度表,方便学员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应充分发挥BBS的教学功能,引导学员对学习目标进行讨论;还应充分抓住面授的机会,对学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给予解答;利用各种形式,采取优化组合的办法,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员进行指导。为了诱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图、文、声并茂的教学资料进行精心策划和组织,将教学内容的多重感官刺激综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了方便学习者运用协作学习、角色扮演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使用“情景教学”法,让学习者实践真实的学习情景。按照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序优化地串联起来,制定良好的教学方案,适应远程学习者的特征。把人性化设计应用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鼓励学习者情感的交流。
2.2助学策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难度逐渐增加,教师应向学员提供各种帮助,使得学员克服各种障碍。教师向学员持续提供资源支助,来促进学员的学习。教师应对学员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不再感到孤独,产生和谐互助的精神体验,营造了学习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向学员提供先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论坛的作用,开展学员之间、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互活动,使学员的问题得到及时解答。为了提高学习者对老师和课程的认同感,加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例如通过论坛的及时沟通,业余时间的交流等,使教学中情感的缺失尤其是时空分离感能够最小化。另一方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多方面的自立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及对学习过程的控制能力等。总的来说,在教学过程中,使学习者的心理健康,为其排忧解难,重视和学习者建立友好的关系,帮助他们化解不良情绪。
2.3促学策略教师应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帮学员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网络学习计划不同于传统学习计划,具有无规律和无条理的特性,这个特点很容易使学员偏离学习主题。教师应依据学习进度,对学员进行时时提醒,方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学员应依据反馈信息和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进行调控与监控。把学员主动自学、教师授业解惑、同学之间交流沟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员才能更高效地学习。加强培养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一方面结合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加强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避免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单感,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此,要适当地建立学习小组,把小组讨论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3现代教育技术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远程教育的主体是学员,他们利用多媒体的课程学习材料等教育资源进行自学,教师辅导和同学合作学习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学员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在学习中心接受面授辅导,通过电话咨询以接受辅导。除此之外,学校充分利用教学媒体和教育技术以实现双向通信,从而为学员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比如,学校举行各类音频会议,利用专题讨论组、QQ流平台以及电子邮件实现学员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双向通信和交流。
4学习支持服务具体功能的实现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远程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各构成要素相互配合为学习者提供以下功能:
4.1为学习者提供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实现双向沟通的各种通信设备,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物质基础。学校投入许多资金来建设硬件环境,占所有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学校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完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各种功能。
4.2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学校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印刷资料、音像资料、网络教学课程和网络上的其它教学资源。网络资源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比如远程图书馆。全世界的图书馆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查阅图书资料。
4.3为学习者提供辅导学校为远程学习者提供教学辅导的基本功能为:课程内容的讲解、辅导和答疑;学习方法的指导;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指导;组织学员讨论问题。把时间管理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者成为自我时间管理的主体。教师辅助学习者的时间管理,同时也是其他因素和条件作用的媒介;让技术成为学习者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支撑和时间管理的必要工具。
4.4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评价学员学习效果是检验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及时把作业或者试卷的批改结果反馈给学员,使学员能够尽快发现薄弱环节,以调整学习步骤,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5总结
1.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新型结构材料、空间技术等领域构成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二是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急剧增长,甚至出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下流行语;三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获得知识和各种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四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和科技进步进程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产品转化率大大提高,促进人类社会向更深层次领域发展。
2.各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各学科的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各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与渗透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一是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尤其是始于上世纪的纳米技术、生物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技术以及与认知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二是科学技术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专业化的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三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出现分化的基础上,又趋于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如生命科学,一般被认为是21世纪的领头科学,它就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结果,既有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综合,又有行为科学、心理学、神经医学等学科的渗透。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重大的、尖端的研究项目往往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依靠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3.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为密切,缩短了科研攻关的周期,初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及销售网络化体系回顾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往的科技发展中,科学与技术还是各行其是,或技术推动科学发展或科学推动技术发展。但是,在今天的科技发展中,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应用的产生,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科学理论的产生,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我们攻克科研难题的周期大大缩短。此外,现代社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繁荣,一种新产品刚刚生产出来,就会在网络上看到非常完善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因此,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销售网络化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
4.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速,科技合作与竞争并存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但是,从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上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科技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大多数科技研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各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与研究方面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合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各个国家为了保持在某一研究领域高科技的先进性、垄断性,通过申请专利或采取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严格控制先进的科学技术外流;同时,有些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如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等重大高科技项目工程,对于世界性课题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科技领域方面的合作全面展开。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中也积极要求开展有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深入、涉及的领域越广泛,国际合作也会越广越深入。科学技术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二、顺应现代科技发展,加快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暴露出弊端。在21世纪,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来看,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探索和改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最终成败,为此,学校应在办学定位上多下功夫,不浮躁、不浮夸、不随波逐流,客观地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学校定位要努力实现现实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办学定位的确定既要基于现实,又不能拘泥于现实,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变化,适度超前反映现实,提出合理的未来发展目标。在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的首要职能。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高等院校要想真正地确立起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就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有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也就确定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从而为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2.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现状来调整学校科研方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这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从社会应用中获得回报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时,要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也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打破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培养既专又通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无论是从目前的专利产品的问世还是任何一项发明来看,单纯依靠一门知识就能产生出新的成果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在以专业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向其它相关专业、学科进行辐射,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吸收与融合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新学科和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同时注意同其他专业、学科的吸收与整合,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1.摆脱教育时间的约束
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间限制,将一些有用的影像资料进行存储。并且,计算机强大的中央处理器能够运算、处理大量的信息,这就保证了在教学系统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这样一来,就能够突破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例如现代著名画家在作画的时候,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作画的过程进行储存,以供后人进行欣赏和临摹。
2.摆脱教育空间的约束
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延伸现代教育的教育空间,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使不同地区的人,在任何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终端了解各所学校的教育信息以及最新的教育成果,并且可以将资料通过互联网终端下载下来。网络课堂的开展,更可以与在线的专业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实现现代教育在空间以及时间上的突破。更使得现代教育更加开放,如电子图书馆可以成为全世界人沟通学习的媒介。
3.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良好的沟通作用,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的沟通,无需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及时处理各种教学内容上的问题,以及灵活选择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展现方式在沟通与交流上能够将教训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变为动态与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被动为主动学习。
4.自由性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地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现代教育自由性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法,扩展教学内容的传递方法,为教育体系增加新的血液。具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能够利用生动的图像影音,将教学内容生动且富有趣味地表达出来,将一些枯燥的重点内容勾画以及老师讲解、记笔记等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生动的网络教学。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远程教育能够在教学中起到平衡教育、不同地区优势互补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养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2.实现个性化学习条件下的学教并重
以往的教学手段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与课题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能力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又出现偏向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教师的作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但是没有教师的经验以及专业素质,学生单纯地自主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计算技术的出现便能很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并重局面。
3.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和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
现阶段,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我国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单单只靠财政拨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能够缩小地区教育的差距,特别是远程教育还能够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互补,这对我国当前教育状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一些国内高校或者相关的教育机构都已开通远程教育课程,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模式来完成相关课程。除此之外,网络教育平台数量的增加以及类型的多样化,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往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一方面巧设学习情景,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和再现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譬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风光、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及影视片段,通过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深化理解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多方涉猎,然而,这一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信息环境,广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以“中国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奥秘”为探究主题,让学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相关专题学习活动,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设想。
四、总结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35―01
一、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概况
(一)林业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迅猛,总体成绩显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林业所取得的总体成绩相当显著。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增加,以每年大约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林业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在市场需求背景下,迅猛发展。
(二)城市林业发展备受关注,成绩显著
城市林业属于林业的单独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潜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其目标是城市树木绿化的种植以及管理,设计城市栽培的树木是其主要任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出现了更为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人们更为关注林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新技术在城市林业的建设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
(三)新兴林业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食品与药材、竹产业、苗圃花卉、森林公园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四)林业发展的社会贡献日渐显著
林业的发展比较迅猛,既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林业的不断发展状况下,明显缓解了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
1992年,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我国已将此定为我国国策之一,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并对其研究逐步深化。总体来说,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素质、人口容量、文化道德、公共意识、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三、林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重视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流失、调节空气质量、防止沙漠化等功能所体现的效益。社会效益的重点是指林业可以为广大群众与社会提供一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美好的休闲及旅游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里所体现出来的效益。尽管我国一直强调着林业的发展应坚持持续性,同时也出台了很多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功效,但是仍经常发生监管不够、乱砍滥伐等现象。
(二)建设资金短缺,营林方式粗放
我们要认识到林业的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等几大方面都会受建设资金的影响,要提高林业发展的建设资金投资结构。我国林业建设投资资金严重滞后,投资环节还不完善,管理环节的资金费用管理还存有欠缺,所以对我过林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设备也无法更新,这一系列环节都影响了林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三)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从事林业生产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落后。此外,林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新技术和新设备还没开发利用出来。因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在本行业的资本密集型与科技型产品生产上受到外国企业的严重排挤,还有不少企业仅仅是原料与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商,无法走向国外的大市场。总之,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林业部门职能定位不规范,设置运作不合理
首先,我国林业部门的机构职能所包括的界面过于宽泛,有的根本不在其管辖范围内,这就造成了职能自身定位不规范,经常发生缺位、错位等情况;其次,不了解部门的职能职责,林业的相关行政部门本应了解自身的职责并勇于承担,但正是因不了解才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下、推脱责任等问题。
对林业机构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林业机构的设置缺乏了解,从而导致机构设置运作整体设计很少,分工管理过细,多重管理就成了必然。
(五)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全;其次,还未形成一个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第三,当前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会对林业信息的需求还不相融合;第四,因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策略
(一)依靠发展林业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策略就是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的发展力,所以为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就必须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第一、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
第二、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好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问题,更好的指导林业发展。另外,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重点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的结构调整,以此来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目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速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发展优势产品,并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有效解决了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发展为生态方面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总的来看,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中,最先受到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生态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总之,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冯玉清《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林业科技》2012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