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轨道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城市轨道交通 专业英语 课堂教学模式
2013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及装备展览会的举行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期。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教学改革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城市轨道交通业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在其专业背景下具备服务性质,这种特征突出了专业英语课程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教学手段单一、教材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亟需深化。
一、调查与数据分析
为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笔者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相关专业在校生与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1.在校生的调查情况
调查的在校生包括598名2011级、2012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控制专业与运营专业学生。主要调查内容有:(1)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后是否了解专业英语对未来工作的帮助;(2)学习专业英语的目标是否明确;(3)对专业英语课程的意见与建议。
调查的结果发现调查对象中高达83.9%的学生不了解专业英语对实际工作的帮助,有75.3%的调查对象不明确学习专业英语的目标。
2.毕业生的调查情况
调查的对象包括2013届就职于南宁轨道交通公司或广州地铁公司的毕业生。主要调查内容有:(1)在工作后是否了解专业英语的重要性;(2)在校期间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你的工作是否有帮助;(3)你认为什么专业英语技能对你最实用。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超过八成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英语对实际工作岗位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听”、“说”技能对他们最重要。
3.调查结果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1],在校期间他们普遍对英语学习持抵触态度,多数学生认为基础英语重要的原因是英语考级的需要,而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大多数学生的目标是为了通过期末考试而已。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绝大多数毕业生才意识到了专业英语在职位晋升、工作业绩、学习进修等方面的重要性。
在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中发现,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程满意程度低,他们的建议与意见多数为:应增加课时、应增强专业英语的应用训练、应在课上详细说明专业英语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1.明确教学目标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开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属于新兴产业,在该方向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尚未完全掌握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职业需求,重视专业技术课程而忽视专业英语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就无法统一认识,难以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2],在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始终贯彻这一目标,同时应结合行业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企业实际运作案例的讲解,明确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强调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强调专业英语为专业服务的特征等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专业英语对职业的帮助,体会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创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不应当局限于教材的讲解、文章的阅读,词汇的记忆,更应当重现实际的工作场景,锻炼学生应用专业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
笔者借鉴专业技术实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2011级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创新进行了尝试。利用多媒体、专业教具等设备作为载体,以模拟实际工作情景的方式组织了“英语实训”。尝试方法是先在课堂上任务,任务类型分为服务型与技术型两种;学生确认任务后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去探索解决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在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缺乏某一方面的专业英语知识。
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强调了专业英语“应用”的本质,学生表示不但深刻理解了专业英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方向和动力。
3.转变评价方式
在绝大多数高职85 院校中,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的评价方式沿袭了基础英语,即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标准,考查点是“读、写、译”。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满足岗位需求,甚至误导了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知[3]。
将评价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是有必要的。结合创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跟踪评价。课上评价的考查点是“说、用”,这正契合了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应当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强调岗位对专业英语的需求,既可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够使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作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闵丽平. 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08(2): 12-13.
[2] 牛东育. 基于ESP理论的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海外英语. 2013(7):96-98.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企联合办学;高职
中图分类号:G7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193-02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培养模式,它把校企不同的教育环境、资源在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但是,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合作模式多样,同时合作广度、合作深度又有所差异。“校企联合办学”是校企合作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形式,其适用性、企业参与模式、合作层次、实施内容和途径等方方面面,都尚待各高职院校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一、校企合作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九种形式,即“订单式”、“2+1模式”、“工学交替”、“全方位合作”、“实训――科研――就业”、“双定生”、“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以企业为主的合作”。[1][2][3][4][5]将各种模式综合起来,校企合作根据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教学条件合作
这种校企合作的主要表现为,在企业建立学校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仅处于辅助地位。企业只需按照学校提出的校外实习要求,提供生产设备、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实习服务。此种校企合作,企业基本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以及教学监督等。人才培养工作完全由学校自行进行。对于毕业学生,合作企业有可能会选择部分学生作为企业员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属于此种类型。
2.人才培养合作
在这种校企合作中,由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招收学生,也可以在新生中选拔,来组建“订单”班级,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企业完全介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直接参与“订单”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在设备、技术、培训、师资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根据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环境,按照合作企业的需求对学生的技能、知识进行培养,并融入企业文化、精神和理念等方面,从而提高“订单”班级学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合作企业未来劳动者的素质。
3.校企联合办学
校企联合办学的合作模式,是企业向高职院校注入设备、资金、场地、技术、师资等形式进行联合办学。合作企业以主人的身份深度参与办学,分享办学效益,使得学校与企业成为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共同培养行业企业所需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合作企业不但要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还要介入与产业或部门相结合的培养任务。校企联合办学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合作模式。
以上三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质区别:学校与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和参与的深度等方面有所差异。
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运作
以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从2007年至今,与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经历了教学条件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校企联合办学三个发展阶段。尤其自2010年起,开始校企联合办学,成立了由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分公司和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从招生、培养、就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共同完成。
1.机构和制度的构建
校企联合办学中,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很重要。校企双方共同构成的专门机构,才能实现校企合作健康的对接。2010年,学校成立了由学校教学院长、企业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为主导,学校系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人员组成的协调机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作为设在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下的二级学院,由校企双方领导共同负责,由学校教学院长兼任院长,原系主任和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担任常务副院长,全面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日常教学工作,专业教师团队由学院的专职教师和企业的能够巧匠共同构成。
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日常运作中,建立了联合办学相关的规章制度。校企双方领导层定期协商,交换意见,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合作处于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状态。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双方工作责任和义务,如招生制度、教学安排、实习安排及就业等问题,确保办学的顺利展开。
2.联合招生
联合招生是校企联合办学的前提,从入口就控制生源是企业满足企业所需要的条件。2010年4月起,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确定的联合办学招生方案,根据企业的用人条件,对考生的户籍、身体条件等进行了相应的限制,保证生源满足企业所要求的硬性条件。借助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良好形象、信誉和影响力,以高考前宣讲座谈等形式,让考生全面了解学校及企业,全面认识联合办学培养模式,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普遍认可。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招录新生260多人,占学校总招生人数的近三分之一,录取分数线比划定分数线高近20分,实现了招生“入口畅”。
3.联合培养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校企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结合实际,确定出一套重技能、重素质的符合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学团队多次到企业了解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需求,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学校企业的文化和先进管理制度,使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达到高度一致。自2010年3月―2010年6月,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多次组织校企双方相关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研讨,共同确定了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鲜明的校企联合办学特色,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二是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面,采用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以学校为教学主体,企业辅助,主要完成高职基础课程的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专业专项技能的培养。第三年以企业为实践主体,学校辅助,主要进行岗前综合培训和顶岗实习,学校辅助学生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学生通过“2+1”模式的培养,毕业后即成为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
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方面,是建立基于企业文化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通过职业着装等,营造的“一入学校门,就是企业人”的浓厚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担任学校就业指导顾问,定期开展就业讲座、就业咨询,提前向学生渗透企业的文化。通过三年系统的教育,使学生完成专业认知感、职业认同感、企业归属感的培养,毕业后即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职业人,利于学生在企业内的可持续发展。
4.实习与就业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企业进行岗前培训和顶岗实习,并且只要能够完成学业,而且没有不良品行,即可到合作企业就业;合作企业每年都可根据自身需求从顶岗实习、其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择优录用,学院将优先确保予以满足。2010级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
5.师资和教学资源建设
学院聘请企业负责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参与学院专业建设与开发、制定教学计划、编写专业教材。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承担实训实验教学任务,将企业先进技术引入到实践教学中。2011年12月,校企合作编写出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学院教师也有计划地轮流到合作企业顶岗锻炼半年。在不影响正常生产、教学的前提下,校企双方互派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学习、交流,做到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场所等资源的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三、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校企联合办学,调动了企业直接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企业在设备、技术、场地、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学校专业建设,使专业建设初现成果,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和实力的提升。
1.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院和企业共同投资,共同建立了校内实训试验室,用于学院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与考核。
2.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学院的办学定位更加清晰,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质量更上层析。带动了专业及专业群的发展,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做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学校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3.学生就业得到解决
校企联合办学解决了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现状,实现和学生实习和就业的对接,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题。
4.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
企业从学校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提高了人才的储备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和核心竞争力。
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完善联合办学制度
要实现联合办学的可持续化,需要完善的办学制度支持。应完善“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联合办学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校企联合办学的规章制度。
2.联合办学经验推广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成功实践,为学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提供的范例,今后可将在学校与其他企业合作办学中广泛推广经验。
3.人才培养的进一步优化
通过积极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联合办学模式,推进“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教学成果、技能大赛成绩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
五、总结
总之,在校企联合办学的进程中,应通过专业设置与人才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零距离、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零距离,切实增强校企联合办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实现校企双赢、学生受益。
参考文献:
[1]程江平.高职院校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9):40-42.
[2]钟石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切入点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5):50-51.
[3]张丽.校企联合办学的实践与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1-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内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也如雨后春笋相继发展起来,但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并不像其名字那样只是简单地对地铁进行运营维持、管理监督,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高职院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教学方式落后,无法满足企业需要为市场培育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所以,如何有效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具备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上岗的技能,如何设计在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成为了当下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发展亟待研究的问题。
1专业课程面临的困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面临的困境有如下几个方面:院校分散,缺乏专业课程的交流沟通;企业地方特色强,教学难以标准化;校企联系不紧密,缺乏有效合作途径;专业课程偏于理论,而缺乏有效实训策略。
1.1院校间缺乏必要的专业交流沟通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新办的,专业师资条件不足,很多学校甚至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在代上城轨运营专业课程。专业教师的授课一直都是针对于该城市的城轨企业需求埋头单干,依靠现有的资源辅以互联网的一些专业知识补充,闭门造车,自学成才,甚至现学现卖。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教师缺少了同行间的交流沟通,而且国家也缺少对这一专业的教师的专门培训,导致教师在城轨运营管理这类相对新颖并且更新迅速的课程教学方式上难以得到互相切磋,取长补短的机会,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不到提高,最终结果就是课程教学方式上严重滞后,学生得不到适应职业岗位的有效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难以达到现在我们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1.2教学难以标准化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的地方特色强,各个城市的地铁公司都有一套自己的运营设备,相互间不兼容,因而也都有各自的一套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作业流程。而各地高职院校城轨运营专业都是针对当地的轨交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来进行应用式教学,所以就导致了在这一个城市所学习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在另一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不能完全融合运用,甚至有些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会造成错误的操作行为。
因此,也就导致了各地的有城轨运营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只能“各自为政”,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对比甚至比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课程缺乏实训策略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城轨票务管理》、《城轨车站设备》、《城轨行车组织》、《城轨安全管理》等。一方面,由于目前该专业发展尚不成熟,缺少实训设备的研发;另一方面,目前开发出的实训项目,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车站控制室实训设备(IBP盘实训设备)、轨道沙盘实训设备、信号道岔实训设备等,在教学上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模型结构讲解、动作演示,或是依靠教师的想象设计一些模拟操作,而且设备少,学生多、课时短、并没有实际锻炼能力的价值,而且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再者,由于很多学校的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只是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实训课时量少,教师又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案设计策略,导致实训课就沦为学生走马观花的参观一遍设备而已。
1.4校企间难以有效合作
目前轨交企业与院校间联系不紧密,难以进行有效合作来促进专业教学。
第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一个城市只有一家,当地学校往往只能迎合当地企业需求,进行单向式交流,完成毕业生的输送。
第二,目前绝大多数的轨道交通工作者甚至专家都非科班出身,而是从其他专业调过来工作,所以企业难以对学校城轨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提出有效建议。课程设置设计上企业参与较少,有时仅仅依靠企业员工到学校来给学生上几节公开课,必然导致了合作效果不佳,毕业生难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第三,城轨运营所对应的工作都是窗口岗位(站务员),直接面对乘客,而且出于大型交通运输设备的安全考虑,轨交企业难以安排学生进入现场进行一线实践操作,城轨运营专业的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学生作为志愿者进行地铁简单服务的层面,学生实习难以利用到专业课程知识进行现场实习。
2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的困境,如何突破以传统的系统理论为主的课堂,与轨交企业、与兄弟院校沟通之后,建立一套有效地实践教学方法来促进课堂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技能,这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此问题谈谈几种方法。
2.1学生地铁现场拍摄照片
如在《设备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在课堂之外,可布置作业,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地铁车站中,有针对性地寻找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设备,对其样式与使用情况进行照片拍摄,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照片放映进行讲解,对于存在的疑问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总结点评,然后进一步结合案例深入学习相关设备。此种方法在于课堂之前有了学生主动的初步问题探究,学生带着了解到的基本情况与问题进入课堂,教师的教学避免了机械的被动地学习,而是有针对性的进行精讲,课堂变得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2.2乘客事务模拟演练,视频制作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实训设备(AFC实训设备)一般包括自1台动售票机TVM、4-6台自动检票机AG、1台半自动售票机BOM、1台车站计算机SC。如在《票务管理》等课程上,教师可以?⒀?生的操作放于课后,让学生分组,分配给其任务,针对课堂中所讲的地铁车站乘客事务案例(如超程超时、票卡无效、退票等),利用AFC实训设备让学生分批次进行作业流程编排演练,将演练过程进行摄影,然后制作视频上传于网络上,供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分析学生的视频进行评价打分,并进一步深入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自主式的探究学习,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率。
2.3引进城轨企业的设备与规章
学校联系企业购入与企业实际使用一致的设备,例如自动检票机、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检票系统、屏蔽门、行车调度系统等,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同时引入城轨企业对站务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考试题库、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中以企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如此就可以减小甚至避免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之间的差距。
2.4现代化教学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应该尽量多的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弥补设备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的辅助之下完成实训锻炼能力。比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利用慕课强化自主学习,甚至再学校的支持下引进AR增强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来拓展实训的空间、设备与操作。
一、成果导向的理念及其意义
1.交通工程专业就业目前现状。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了交通工程专业,以解决交通拥堵和提高交通效率为目标,具有明显的道路特色,尤其是道路规划与管理特色。中国的大学教育,社会关注最多的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这也是专业生存的主要条件,因此对交通工程专业进行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是各个学校都切实考虑的现实问题。
2.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自2006年开始的工程教育认证是为了提高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参与国际交流,是各学校继评估后较为关注的一种资质认证工作,其基本理念为“成果导向”。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政府要求和学校特色确定本专业学生能够到达的最终学习成果,确定学生所能达到的最大能力,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并在过程中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使得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级达到顶峰成果。学生最终成果既是成果导向的终点,也是其起点,将决定学生的就业可接纳性、专业胜任性和社会适应性。[1]
二、成果需求分析
1.就业领域分析。根据我校十多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就业领域主要有道路与轨道建设、轨道交通运营、轨道交通维护管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咨询、物流与汽车服务工程等领域;根据北京工业大学的需求调查,本科生可以进入智能交通和产品生产开发等领域。随着解决交通问题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智能交通、绿色交通以及轨道交通的大力发展,对交通人才的需求会有增加,尤其是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将会需要大量的建设、运营管理与维护人才。
2.能力需求分析。通过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调研,企业对大学本科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主要集中在“与学历不匹配的能力、手高眼低的工作态度、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现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专业能力: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职业技能(文案写作、软件操作等)、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处理专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良好的工作态度、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交往与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基于办学特色的最终成果的确定
1.学校的办学特色。交通工程专业一般都依托学科背景而成立,如北京工业大学依托土木类、西南交通大学依托铁路类、武汉理工大学依托汽车类、长安大学依托公路类、中国民航大学依托民航类等。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既能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力量,进行交通工程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专业特色和质量;又能借助于行业优势,了解行业需求和发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缓解本科生的就业压力。
2.培养目标的确定。基于对交通工程学生的就业领域尤其是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和大连交通大学的轨道交通办学特色,确定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的轨道交通特色定位。本专业培养具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交通工程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管理、交通运输系统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道路交通、轨道交通行业和政府部门从事交通规划设计、交通工程施工与管理、运用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3.培养要求(最终成果)确定。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根据交通行业和轨道交通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依据培养目标,从满足工程认证和专业评估的角度,将交通工程专业学生最终成果,也就是毕业要求确定如下:(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2)具备从事交通工程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物理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3)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规划建设与运用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正确运用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4)具有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设计和实施交通工程实验的能力。(5)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使用本专业应用软件。(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能力。(7)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作业过程的能力,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能力。(8)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资料收集和新知识获取能力。
四、培养方案设计
1.培养方向的确定。行业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现场对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将我校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厚基础、宽口径、高能力”人才培养,定位为“技术与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适应就业和评估认证的要求。交通工程专业要为交通运输业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根据我校的轨道交通特色,交通工程专业设置两个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和城市轨道交通方向。道路交通工程方向是传统的交通工程方向,主要面对道路设计与建设和道路维护等领域;城市轨道交通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主要面对轨道交通线路运营与管理、维护等领域。
2.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保障课程。对于大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的理论基础通过培养方案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世界观与价值观的认知通过马哲系列课程来理清,对外交流能力通过外语系列的课程来提升,科学逻辑思维通过数理系列的课程形成,健康的体魄由体育系列的课程来保障,工程基本技能由力学系列、电学系列、制图系列和计算机系列课程来奠定基础,初步管理能力由经管系列课程提供概念,人文素质课程由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来培养。
3.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交通工程专业的“5E”特色体现了解决交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协调发展研究,才能保证交通的安全、绿色与高效。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着眼于打基础、培养全局观,从培养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管理运筹学、交通系统工程、交通工程总论、城市轨道交通、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交通规划、道路勘测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交通安全、交通分析、交通检测技术、交通系统仿真、智能运输系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4.少学时下特色课程设置。目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降低总学分,减少教学时,将传统的教师“教”变为学生“学”。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必须将方向中基础知识融入有限的学时中,高效地达到学习成果。城市轨道交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轨道交通运营与维护为主,设置运营组织与管理、工务管理、机电设备、运行控制、公共交通规划、运输枢纽规划与设计等课程。道路交通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主要以道路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开设土质学与土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路基路面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建筑材料、土木施工、项目管理等课程。
5.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出发,实践能力将是培养目标的最终表现形式。而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采用课程实验―工程实训―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逐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课程某一理论验证与应用,到某一专业技能的强化进而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和持续改进
1.教学过程。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将学习过程的主体改为“学生”,以“学”为主。据北京工业大学的调查显示,结合项目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结合项目进行实地训练,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自选题目。将理论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和专用软件,强化文案表达和自动化办公能力,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和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开展学习成果评价改革,改变一张卷定终身的模式,注重学习过程质量和专业技能的考核,针对课程所支撑的能力,可以采用测验、讨论、小论文或是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辅助考核。理论课程、实践环节都要进行教学总结,针对学生能力达成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切实改进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逐级达到学生的最终成果。
应用成果导向理念进行培养模式改革,是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体现,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目前大学教育低头族、旷课族涌现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还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艺术的研究。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好的方式是去企业实践,因而探讨校企联合是以后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研究方向。
日前,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21名选手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8名选手获“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于2012年3月启动,历时6个月,设车工、铣工、钳工、焊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计算机程序员7个比赛工种。全国4000多万名职工参加了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比赛,946名代表参加各工种决赛。
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有73.5%的企业开展了岗位练兵活动,实现职工技术革新50.1万项,发明创造20.9万项,获得专利6万项,总结推广先进操作法14.2万项。
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质量管理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1〕33号)部署,人社部组织专家完成了首批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的评估工作。北京市第四职业技能鉴定所、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260余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站)获评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站)。
我国2012年制造业用工数降幅超过20%
近日,新华经参仕邦人力资源指数研究院第六期人力资源指数称,2012年前三季度在就业总量方面,制造业用工数下降20%以上。
报告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总聘用量同比增长超过5%,比去年略微下降。与此同时,2012年1~9月,物流业用工数持续井喷,而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萎缩明显,后者降幅高达20%以上。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发了聘用量的行业差异。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竞争,成为物流业井喷的主要原因。物流业对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要求不高,也与我国现阶段劳动力整体供给状况比较匹配。
而针对造成制造业聘用量下降的原因,中央党校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天勇指出,全球经济危机降低了对我国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经营困难,也减少了就业机会。
黑龙江:表彰209名技工院校师生
日前,黑龙江省人社厅对韩春等209名优秀技工院校院 (校)长、教师、教工、学生给予表彰,并向获得表彰的人员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向获得表彰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
近年来,黑龙江省技工教育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 “经济区”和 “十大工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加快技工院校由外延扩张型向质量素质型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在教学模式、专业设置、教学方式、师资培训、教学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一批成绩显著、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积极奉献、业绩突出、具有表率作用的优秀院校长、优秀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同时也培养出一批既掌握高超技能又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河北:撤停205个专科专业
河北省高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对2012年度高等学校申报新增专科专业进行了评议,同意新增专业270个,撤停205个专业,其中撤销专业37个,暂停招生专业168个,新增专业主要集中在新增院校。
部分新增专业显示地方特色,例如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新增了武术专业。新增专业注重人才培养的“提前量”,河北轨道运输职业技术学院申请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等专业。新增专业中还有智能手机软件应用技术、高速铁路信号控制等热门专业。
盲目瞄准高层次办学的专业成为撤、停重点,如应用英语、商务英语、电子信息、计算机等专业。河北省教育厅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专业很多与本科院校重叠,而用人单位往往要求较高,就业并不理想。
山东兖州: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
兖州市技工学校创新发展方式,聘请了企业一线有丰富经验和过硬技术并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组成高技能人才培训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委员既是学校教学的指导师、督导员,又是代表企业的学校教学监督员、考评员。高技能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委员会原则上每一季度组织一次活动,让成员专家切实担负起为企业负责、为学校负责的责任,通过搭好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校企联合打造复合型高技能优秀员工和优秀学生的办学目标;通过听取和吸纳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实现学校教学和培训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标。
湖北枣阳: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