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农业信息化

绿色农业信息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农业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农业信息化

绿色农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越来越成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资源,信息和技术将成为农业基础产业之一,农业信息化也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水平,来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充分体现时间就是“金钱”,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需要的信息,谁对信息反应得快,应用信息收益就会更大。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设备深入到农村,与农业有关的农业信息也被农民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近几年信息服务及互联网销售平台信息的传播速度及带来的效应,促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转变思想,把农业信息变成生产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拉动消费水平,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奔小康的步伐。下面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情况来谈一谈农业信息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信息化促进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当各种需求扎根落地时,农民的种植经营观念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信息平台了解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和服务需求,很多农民从原来的单一化种植、集市销售走向休闲观光旅游、绿色“庄园”采摘的组合体系,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采摘乐趣,农民现场出售特色产品,最大限度实现互利双赢,让消费者舒舒服服把钱花在农村,推动了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农民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经济附加值,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农业信息的发展,促使从事纯农业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外出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利用信息平台成本低、速度快、信息广的特点与购买方直接进行农产品交易,实现了以销定产的种植模式,根据农作物的种植季节特点,农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无公害、绿色植物冬暖式大棚,通过信息平台宣传农作物成长过程、预售时间,全程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公布,利用闲置劳动力种植农作物,实现农民增收,促进投资增加从而使土地资本增值,农民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的消费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信息在农村的应用从劳动力到资源充分利用到资本的利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

二、农业信息化实现了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过去由于农业信息的闭塞,农村经济受市场经济带来的风险与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和经营处于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经济决策时有失误,农业信息的发展使农民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农民按照获得的农业信息提供的质量、品种标准等进行调整种植方向,有效地对现有的资金、土地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在买卖过程中按照双方满意的价格进行,从而在交易过程中相对规避了风险,提高了收益。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在农村的应用,政府部门也积极参与,成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极大地带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主动参加展销,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当地特色农产品,极大地增加了农产品在市场营销的竞争力。通过农产品展销及农村信息平台,让农民的优质产品从本地成功推向各地,实现了当地农产品跨越地域范围的推广销售。很多农村年轻人利用信息的便捷性定向外出打工,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优势,创造出对社会有用的价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满足家庭自身生产的同时,利用自身农业技术外出务工增加收入,逐步增强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可以加速r业技术科技化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产工具,农民通过信息渠道和媒体获得需要的各种信息,在生产中得以应用,在应用中把好的经验大力推广并且普及,广泛传播,使更多的农民接触和应用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的科技生产能力和水平,使农业科技在农村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农业信息化正在农业技术科技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农业信息能够提供给农民生产需要的相关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确保了农产品销售道路畅通,农民也可以把实践中遇到的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疑难问题通过农业信息平台反馈给农业技术专家,使得农业信息与农业科技水平的双进步,取得了双赢效果,加速了农业科技化的实现。在新农村的生产中科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科技化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农村经济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农业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壮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使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时代变成了商品交易高度流通的经济发展时期,农民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农业信息,农业信息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民越来越关心农业信息,并利用相关农业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农作物,不再盲目生产。当地农民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绿色无公害“生态家园买卖铺”平台,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当地部分农民成立了葡萄采摘、石榴采摘观光大棚,建成草莓采摘庄园,还有的村集体为了鼓励农民种植积极性,成立了无花果采摘基地及无花果烘干一体机,形成了产销一条龙,通过农业信息,农民足不出户把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到各地。农业信息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产业化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城乡居民的思想交流,缩短了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随着农业信息进入农民生活中,使农民改变了信息贫穷的信息封闭局面,逐步改善了增产不增收的状况,使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壮大,加快了农民奔小康的步伐。

五、针对农业信息负面影响各级联手治理

农业信息化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有部分农民因为对农业信息的依赖受到损失,由于我国农业信息起步晚,农业信息的应用还属于初级阶段,农业信息存在信息的共性,其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加入一些不属实的“水分”和传播的滞后性,农民不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造成生产经营的错误判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农业信息平台伪造虚假信息,给农民造成损失,挫伤农民的再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针对信息的负面影响,农民需要增加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免受损失,政府及执法部门也应该加大力度,联手治理信息乱象,还农民一个安全的生产消费的农业信息平台,为发展农村经济创造好的环境。再者,目前阶段由于农村信息装备的不完整,信息资源的消费水平还很高,有关部门应该降低信息资源的消费成本,使信息真正普及,成为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资源。

六、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产品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呈上升态势,农产品市场化需要农业信息化的支撑。农业信息加互联网农业订单,对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等有更高的要求。农业信息化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资源、生产、市场化等要素运用的提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配合,从高耗、低效迈向低耗、高效,逐步提高节约资源的能力。各级政府需要加大管理力度,在农村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培B知识化与信息化的现代农民,建立面向农村生产实际情况与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竞争力强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挖掘农村对信息应用的潜力,融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信息经济,以信息经济加速提升农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信息关系到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增加农村经济的收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而且还提高了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综合素质,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农业信息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组成部分,信息是思路、门路、财路,在今后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加速农业信息化良性循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广大农民必须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发挥农业优势,利用农业信息方便、快捷性等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早日实现社会小康的梦想,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赵昌君.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绿色农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民受教育水平;对策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李莉(1970―),女,汉族,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社科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一、农民受教育水平对农业信息化的影响

1.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之一就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如农田灌溉工程中,灌溉排水的时间、流速、流量等全部通过信息自动传输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农产品的仓储内部因素变化的监测、调节和控制完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运行,畜禽棚舍的饲养环境的测控实行自控或遥控等,这种先进基础设施对其使用者与操作者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都有相当高的要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能使这些设施发挥出最大效用。也只有这些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实现农业装备的信息化,才能有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关键内容,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是指:一是农作物栽培、管理的自动化。如农作物种植之前,用信息技术采集有关种子与土壤的相关信息与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种子与土壤是否匹配以及匹配的程度,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农作物施肥,可以在田间设置自动养分测试仪或设置各种探针定时获取数据,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确定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使用田间遥控自动施肥机具或与灌溉水结合实现自动施肥等等。二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信息化和自控。在田间设置监测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网发出预测预报,利用计算机模型分析,确定防治时间和方法,采用自控机具或生物防治方法或综合防治方法,对病虫害实行有效的控制。这都需要农民掌握一定的技术,而这种技术的掌握必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因此,为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加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使农民通过教育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

3.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流通过程的信息化。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产品流通过程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化,农产品更是如此。为加快农产品流通,这就要求农民有一定利用网络的能力,通过进入乡、县、省、全国和全球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政策信息,并能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按照市场需求选择生产,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在农业信息化条件下,为提高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扩大流通范围,农民应该在网上销售自己的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农民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且应有相应的获取、分析、判断、应用信息的能力。为让农民要具备这种意识与信息能力,就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得到较好的教育培训。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没有一流的农民,就不会有一流的农业,农民受教育水平极大地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业信息化的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现阶段我国农民受教育状况分析

1.农民文化素质低。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其最根本的是文化素质低下。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随学历的升高人数逐渐减少,而小学以下特别是文盲半文盲人口则随学历的降低而逐渐增高。农民文化程度直接导致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许多农民不识字,无法阅读有关书籍,文化水平低,相应地理解力就差,他们对于来自广播、电视的信息经常不能及时捕捉,即使有的参加了农技培训,也大都听不懂讲课,无法与自己的生产联系起来,更谈不上通过上网获取相关信息。

2.农民的科技素质低。国内外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只有被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所掌握,才能成为强大生产力。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农村中愚昧无知的“科技盲”已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种素质下,有70%的现有农业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并且还时常发生“机害、药害、肥害”,限制了农业技术的利用率,甚至带来负效应。

3.农民的信息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使农民长期生活在所需信息少的环境里,使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使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淡薄。另外,农民的小农意识阻碍了他们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很多农户囿于自己的圈子里,心中只有眼前的个人利益,不愿与别人共享信息,扩大自己的信息面。这种小农意识的存在使农民手中本来不多的信息显得更加的支离破碎,加剧了农民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

由上可看出,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掌握和运用知识、科技的能力,将直接制约农业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为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

三、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对策

1.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农民是农业信息服务的最终接受主体,因此,农民的信息意识状况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为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加大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领域,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其次,大力宣传市场经济以及WTO的有关知识,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竞争意识,克服小富即安、墨守成规、无所作为思想,确立全局观、全球观、人才观等,刺激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欲望、动机,并积极引导其投入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之中,使他们不仅成为农业信息所带来利益的享受者,而且成为农业信息的生产者,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2.改革义务教育体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长远看,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必须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从青少年抓起,提高农村人口素质。首先,要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中央负责,部门管理”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其次,要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把九年义务教育延长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即对整个基础教育(小学至高中)实行义务教育。第三,要改革义务教育投入机制。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义务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改变主要由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负责筹措供给义务教育经费的做法,由中央财政统筹供应义务教育经费,要把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中央投资范围。第四,要改革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机制。对义务教育经费实行由各级义务教育部门实行封闭运行,以防止义务教育经费被挤占和挪用。

3.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德国把职业技术教育看作是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在日本,职业教育被称赞为“富国强民的基本条件”,是“它拯救了战后的日本”。抓好职业教育,应做到:(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市场进一步调整专业设置,坚持特色立校、品牌取胜,确保学生招得进来,走得出去。(2)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以核心农户为重点,加大青年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和工业理念的培训教育,加强实用新技术教育。尤其是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如绿色环保肥、高效无公害生物农药的使用等,加强信息技术教育。(3)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接近和相互渗透,一方面是普通教育职业化,即在进行普通教育的学校里加强职业教育,但这种职业教育不是以往那种按工种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而是加强职业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普通化,即职业教育从狭窄的、过于专业化的职业预备教育转变为广泛的、基础的、能够灵活运用的职业教育。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素质的提高是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关键。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一项长期工程,为弥补农民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而在汲取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方面的不足,在近期内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做好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与示范工作。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把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首先应培训他们如何上网,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逐步提高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素质,使其有意识地去利用农业信息网络为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其次,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实用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5.制定有关农民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美、日及欧盟各国都非常重视农民教育的立法,除为基础教育立法外,也为职业技术教育立法,通过立法形式保证农民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改革和完善农业教育体系,拉动农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在中国,虽然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农民教育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农民教育培训在其规范程度和执行力度上,还主要取决于执行者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订一部《农民教育培训法》之类的保障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法规,规定和鼓励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有关部门、涉农单位和农民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农业、劳动保障、教育、科技和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切实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淑芳,陈太安.影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3)35―37.

绿色农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

赵春江现任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和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北京农业信息化学会理事长。

长期从事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技术研究应用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智能系统和精准农业。

2009年,我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应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引导消费”的指导思想,围绕提高农村收入、做好公共服务、扩大就业渠道、改善生活条件等工作,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农村信息服务硬件条件建设,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大力推广应用低成本信息技术产品,提高农村信息服务能力。

精准农业与智能装备技术

1. 3S技术集成应用是重要方向。重点是充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监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农业专家系统等技术,对整个农业生产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细化管理; 以3S技术为基础的农业资源管理、产业布局优化、农情监测、灾害预警、突发事件处理,以及面向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决策等需求,将成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前景广阔。作为“普适计算”思想衍生的产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点和特点已经日趋得到认可,特别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已有的网络体系结构相互结合,将有利于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的信息现场在线采集问题,预期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会十分广阔。

3. 智能化农业装备是重要突破点。以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技术为支撑,综合现代种(养)植业管理方法,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和改善环境为目标的精准农业,已成为国际上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沿,将是今后一定时期内信息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集成遗传算法、模糊逻辑、人工智能技术,研制智能化的生产工具、智能装备(机械/仪器)、农业智能机器人等将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农产品安全质量

全程信息化监管

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因此,面向主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集成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自动识别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技术体系,对于加强政府对农产品安全的监管能力、满足消费者知情权、整体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1. 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软件需求旺盛。随着我国在农产品生产领域逐步推广GAP和HACCP体系,对基于该体系的农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软件需求将会日趋强烈,能够衔接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和实现定量化GAP风险分析是体现信息系统价值的关键,而运行在便携式PDA和手机等终端上的嵌入式信息系统产品,则特别适合我国当前农产品的分散式生产模式。

2. 汉信码和RFID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汉信码(GB/T 21049-2007)必然将在农产品供应链全程,尤其是产品包装标识领域得以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条码及RFID读写器将向多功能、多接口、多制式、模块化、小型化、便携式、嵌入式等方向发展,RFID中间件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全程信息管理和传递。

3. 基于协同供应链的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是必然趋势。农产品流通是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是完整的协同商务过程。一个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既是上游农产品物资供应企业的消费者,又是下游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者。这一环环相扣的农产品协同供应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型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研发方向。

4. 市场需要多途径溯源技术及制定标准规范。需要研究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电话网络对同一数据库的访问协议,开发支持短信网关、PSTN网关、IP网关的通用API,实现同一数据库下的多方式查询。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络和电话网络多途径追溯,并逐渐形成各途径溯源的标准规范。

农村信息化服务

1. 多网络集成和融合是必然趋势。农业信息的“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资源信息共享等是今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为今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整合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计算机网络、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甚至卫星通信网络融合的集成应用将是我国未来农村信息发展的重点。

绿色农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根据《阜阳市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2003-*)》和《安徽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委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4〕95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推进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农业信息化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市场农业的需要,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各地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办、宣传、农委、财政、电信、联通等有关部门和信息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各县市区、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重点抓好本地农业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二、理清思路,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系建设为保障,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信息化乡村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电子政务进程,提高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水平。

(二)建设思路:以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全市农业网站的窗口和桥梁作用,突出抓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系统建设,初步建立起以市、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枢纽,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为支点,信息化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形成上联部、省、市,下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种养大户、村级信息服务点和广大农民,联通多种媒体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

(三)主要目标:*年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信息集散力的市、县两级农业网站,基本建成网上“农技110”专家服务系统,完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联通信息工作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到*年,重点完善两个网络,构建四个应用系统,建立一个信息系统。即重点完善延伸到基层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网络和农业信息物理网络;构建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农村远程教育培训四个应用系统;开发整合市内外两类信息资源,初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监测、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和电子政务体系,初步实现农业服务和决策、管理的信息化。

三、突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全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网络建设与多种媒体相结合的原则,依托省农业电子政务网络和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四大应用系统、六项重点工程和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的落实。

(一)建立四大应用系统

⒈农业决策信息指挥调度系统。到*年,逐步建立农村综合信息监测系统和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分析系统的基本框架,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信息,提供权威、有效、准确的农业管理与决策信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⒉农产品和农资市场监管系统。主要是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农药、兽药、饲料和农机具的生产销售进行监管,逐步建立管理数据库,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到*年逐步实现网上行政审批、认证并支持用户查询。

⒊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应用系统。以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和“一站通”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为依托,整合市、县、乡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新闻媒体和电信服务设施,到*年逐步建立健全农业政策、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一是完善网上推介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二是以市县“农技110”咨询服务中心和乡镇“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建立指挥协调机制,实行市、县、乡三级农业专家联动服务;三是加快农业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抓好配方施肥、动植物病虫测报和防治、农业机械化等专家智能化信息系统开发与建设,抓好乡村财务和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监管、产销分析预测等系统建设。

4.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农村远程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和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建设六大重点工程

⒈农业数据采集工程。依托国家和省农业数据中心,设立全市统一的农业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建立市、县两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健全农业(农业内部各行业)信息数据库群。

⒉农业信息网站群工程。在现有市、县(市、区)二级农业信息网站群的基础上,按照全省统一标准,系统规划信息内容结构,配备必要设备和软件,建成具有较强凝聚力和集散力的阜阳农业信息网站,形成阜阳农业综合门户平台。建设阜阳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利用“中国农业网上展厅”等国内外网络交易平台,建立现代化的农副产品流通信息体系,及时采集本地农副产品信息,将阜阳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系统向外推介,塑造阜阳农业品牌,营造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新形象。

⒊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市、县(市、区)两级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所有乡镇在农经(农技)服务站基础上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站和阜阳联通信息工作站。村级建立农业信息服务点,明确一名村干部为兼职信息员,建立村级农业信息公开张贴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每个乡镇选择1-2家生产经营大户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示范户,补助部分资金使其配备电脑、上网设备等,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服务,把有关农业信息及时传播到农民手里。

⒋远程科技培训网络工程。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学资源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合农民远程科技教育培训与信息传播的远端网络教室。依托省卫星小站,*年前建成市级双向卫星接收站,*年前在每个县建立单间卫星接收站,开通视频会议系统。

⒌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工程。配合省市有关部门,*年在县级电视台增配部分发射装置,转发中央电视台七套信号,扩大农业频道节目覆盖面,使农业节目进村入户率达95%以上。

⒍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程。以乡村农技人员、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为主体,经过培训考核,建立一支800人以上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充分发挥农村信息员的中介作用,为广大农民就近提供信息服务,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农业部门和阜阳联通公司实施信息化乡村联通计划,扶持信息化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

⒈建立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支持帮助阜阳联通公司建立信息工作站,与农业信息服务站合署办公,互相支持配合,开展乡村信息网建设和为农信息服务工作。原则上乡镇联通信息工作站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工作站信息化设备配置安装、技术培训等,农业部门在农业信息采集编发及农业信息化支持政策方面等方面予以配合协助。乡镇政府要在工作站办公场所、信息员招聘、协调关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⒉建设信息村。信息村建设由阜阳联通公司负责以手机联网方式实现,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予以支持配合。

⒊开展乡村网络信息服务。阜阳联通乡镇信息工作站要广泛开展为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农业致富短信息服务、致富信息浏览服务、致富信息点播服务、农情信息服务、信息跟踪反馈服务、乡村信息群发服务等为农信息服务工作,要配合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工作;各乡(镇)村支持阜阳联通公司开展信息网络的业务宣传、业务发展。

四、强化措施,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保障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各级政府为“三农”服务的新举措,是一项系统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一)强化协调。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艰巨,需要各方配合与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数字安徽”和“阜阳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协调,稳步推进。市、县农业部门在建好市、县两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对乡镇信息服务站的领导与管理,加强对乡镇联通工作站的支持和业务指导。财政、宣传、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关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电信、联通等信息服务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是一项服务“三农”的公益性事业,资金支持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将农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积极争取国家、安徽省*市的政策性拨款,各级政府建立的信息化发展引导资金要向农业信息化建设事业倾斜,重点加强基建项目,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鼓励其他行业和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投资农业信息服务业。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对发展、租用农业信息服务网络通道和农民上网费给予政策优惠,以带动农村网络用户的扩张,提高农村信息化能力和农业信息化水平。

绿色农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一、坚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优化农业发展格局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优化农业发展格局,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完成绿色体系建设。重点以田园风光建设为抓手,加快水利建设,增强防涝抗旱能力,节能降耗,减少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坚持“农林牧副渔并举,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一)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发挥技术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二)依托“三区三线”建设,美化农业田园风光,发挥现代化城镇和现代化大农业优势,全力打造农业景观生态园

(三)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拉长林业产业链条

二、坚持农业标准化提升,全力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

以现代大农业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农场建设成为机械化水平高、基础建设完善、抗灾减灾能力强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排头兵”。

(一)夯实基础,完善设施,进一步优化农业管理

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防汛抗旱、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结合、桥涵闸配套的水利设施网络,增加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抗灾能力。

2.加大高产创建基础投入,在单产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发挥高产创建活动在推广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和运用新机械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高标准贯彻落实农业部、农业部农垦局、总局水稻、大豆、玉米高产创建项目,高产创建区与示范点、观摩区共同建设,增加科技设施投入,旱田装备滴灌设施,水田提升基础建设。

(二)坚持标准,快速提升,标准化管理提档升级

1.统一管理,形成合力,实现技术标准再提升。实行统一农时界限、统一农艺技术标准、统一田间作业标准、统一植保技术、统一提供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高质量整地标准。

2.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集中育秧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中育秧基地管理以育秧基地为单位成立秧棚管护队,统一管理标准,确保培育壮苗。

(三)加快技术普及,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为核心,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提升现代农业研发中心、观摩点、示范区建设标准,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职能,增强试验、示范、展示、田间培训等功能。

(四)强化技术支撑,全面推动农场“走出去”战略快速发展

积极参与域外垦区建设,拓宽农场粮食增产渠道,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上实现常规化管理。同时对在域外从事开发种植的人员进行农艺技能与管理培训,提供远程技术支持。积极探索研究域外垦区的生态条件及适合农业发展的自然环境,与我场农业技术优势充分结合,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产技术规程。

(五)发展现代化大农机,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

继续推进总局“一个转变”及“六个延伸”,促进现代化大农机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引导职工换旧更新、换代更新,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1.发展现代化大农机,进一步提高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加大先进农机引进力度,增强农机力量,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装备水平,强化农业保障体系。

2.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机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加强农机管理,全面提升农机管理标准化水平。

(六)加大水利投资力度,构建现代化大水利体系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发展节水灌溉、治涝综合治理和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实现节流开源并重,防洪抗旱并举。

(七)掌控预测、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1.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测报统防队伍。以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测报和防控体系建设。全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法制化管理、智能化预警、专业化防治和社会化服务,把生物灾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2.增加投入,提升准确率,提升气象防灾能力。做好全过程精细化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做好年度短期气候预测和年景分析,对生产季节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出准确的分析和预报。

3.加大相互制农业保险行政助推力度,提高风险保障能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我场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

围绕总局党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力促转型升级,提出建设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这个新目标,进一步提高认识,健全制度,强化监管,把我场建设成国家级安全食品生产基地,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一)确保种子质量安全

及时采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加快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强化标准化供种,快速提升用种质量标准。

(二)确保粮食食品安全

加强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监管力度,推动粮食生产向优质、安全、高效方向转变。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监管、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促进绿色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质量效益型奶牛养殖业,打造高标准良种繁育基地

以全面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为目标,提高养殖效益为目的,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行业安全、提质增效“三大”中心任务,突出奶牛发展特色生态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奶牛小区项目工程;重点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及特色养殖户(鸵鸟、貉养殖、杂交野猪等),发展特色养殖和绿色养殖业。

四、加快科技创新,全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重点研发关键技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广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栽培。

(一)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开展技术推广活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四)完成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提高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应用水平,展示农业信息化管理成果